A. 婺源三雕是什么
徽州三雕(婺源三雕),江西省婺源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婺源三雕是指江西省婺源县境内明清古建筑中的砖雕、石雕和木雕,它属于徽派建筑艺术的支系,制品多用作民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和牌坊等建筑上的装饰部件。婺源三雕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从别号“雕三雕”的刘三元始,其技艺自成谱系。各种刀法是婺源三雕的关键所在,其特点在于不拘一法,混合并用,使作品达到空灵剔透的效果,故而圆雕、浮雕、浅雕、深雕和透雕较为常见。
2006年5月20日,徽州三雕(婺源三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37。
B. 徽州木雕和石雕、砖雕并成为徽州三雕,它在建筑上面主要有什么用途
造型精湛的徽州木雕。徽州山区盛产木材,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是砖木石结构,尤以使用木料为多,所以,就有了木雕艺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
徽派雕刻以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闻名。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太平、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2006年,徽州三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清之际,徽州雕刻堪称艺术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徽州众多的雕刻能手活跃于明清艺林,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举凡于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式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徽州砖雕是在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柱础、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
C. 婺源有什么好玩的
婺源风光
婺源景点:
思溪村、大鄣山、萧江宗祠、萧江源、长溪村、汪口、龙天宝塔、黄村经义堂、虎滩漂流、虹关、赋春古城、凤游山、丛溪漂流、阳春古戏台、延村、洪村、婺源五龙山、婺源博物馆、文公山、灵岩洞森林公园、庆源。
婺源风光秀美,山清水秀,春季的油菜花更是令人向往。每年3月上旬至4月中下旬,是婺源油菜花开最美的时候。
思溪村
婺源美食
婺源自古属徽州府一府六县之一,其饮食文化承袭了徽菜的传统,以粉蒸、清蒸和糊菜为鲜明特色。婺源主要名菜有:蹄包、干鱼、粉蒸肉、糊豆腐、李坑撰肉、糖醋鹅颈、荷包红鲤鱼、野蕨菜、土鸡汤等,此外还有蒸汽糕、灰汁果、木心果、野艾果等特色小吃,可以令你一饱口福。
婺源购物
婺源以山川秀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贤俊众多而盛行于世。婺源的四色特产非常有名,所谓四色,就是指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分别指代婺源特有的红色荷包鲤鱼,驰名中外的江西绿茶“婺绿”,丹青垂爱的黑色龙尾砚,个大肉脆雪白甜梨。荷包红鲤鱼其色彩红艳,头小尾短,背高腹圆,型似荷包,故名荷包红鲤鱼,已列为国宴之珍。婺源绿茶以“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着称,婺源茗眉为其中的上品。江湾雪梨果白如雪而得名,尤以“西降坞”为最,皮薄肉细,核小汁多,是果中上品。龙尾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宋代大诗人苏轼曾冠以“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厚而坚,朴而重”之美称。此外还有清华婺酒、珍珠液酒、猕猴桃、香菇、酒糟鱼等,也是婺源家喻户晓的土特产品。另外甲路雨伞也是清新典雅、傩面粗犷淳朴,具有很强的婺源特色。
婺源娱乐
婺源的民间娱乐众多,且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如傩舞、徽剧、地戏等。较为着名的娱乐场所有婺源古代民间民俗展览馆、青莲茶庄、婺源鼓吹堂等。 婺源娱乐项目: 婺源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
婺源特色
婺源三雕
婺源“三雕”艺术主要附着于徽州“古建三绝”(古民居、古祠堂、石牌坊)身上,为砖、石、木三种民间雕刻艺术的总称。
婺源四古
一古——古建筑:婺源古代属于徽州所辖,所以这里的民风民俗与现在的皖南地区非常接近,保留了大批古朴典雅的徽派古建筑,古祠堂、官邸、民居、书斋、戏台、廊桥、亭阁、宝塔等遍布全县。那些白色的房屋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显得宁静而幽雅。李坑、延村、思溪、桃溪等明清民居群被建筑学家称为“古建筑博物馆”。
二古——古溶洞:位于灵岩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灵岩石窟群有大小溶洞36个,洞内泉潭参差错落,有数百个上佳景点。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到过此洞,至今仍保留着“岳飞游此”、“吴徽朱熹”等题词2000多处,为国内罕见。
三古——古树:遍布乡野的名木古树,为婺源又增添一份古韵。汉代的苦槠、隋朝的银杏、唐代的香樟、北宋的紫薇、南宋的牡丹、明代的香榧以及其他历时千余年的红豆杉、楠木、柳杉、罗汉松、刨花楠、黄檀至今仍然长得亭亭盖盖。婺源的古树中,最有名的是被称为“江南第一樟”的虹关古樟和朱熹亲手栽植的巨杉。
四古——古文化:婺源是理学大师朱熹的故里,还出过文学家朱弁、皖派篆刻创始人何震、朴学家江永、铁路专家詹天佑等名人。据史书记载:从宋至清,婺源全县考取进士的有550人,出任仕宦者2665人,到明清朝更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事。县中文人学士的着作达3100多部,其中172部计1487卷被选入《四库全书》,所以有“书乡”之誉。
歙砚,因砚石产于婺源县溪头乡的龙尾山而又名龙尾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婺源县位于赣东北(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市北部。婺源为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即为徽饶古道必经之地。婺源东西分别与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景德镇毗邻,南隔铜都上饶德兴市与世界自然遗产“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相望,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和国家历史名城古徽州首府歙县。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
交通
长途汽车:衢州长途汽车站(到衢州火车站后可以花5块钱乘面包车到长途汽车站),一天有4班车到婺源,4.5个小时即可到达。发车时间分别是6:00、9:30、11:00、12:30。
外省直达婺源客车车况:浙江衢州 、浙江开化、浙江义乌、浙江宁波、杭州、绍兴、东阳、温州、乐清、上海、安徽黄山、安徽合肥、安徽黟县、湖北武汉(季节性开通)
南昌中转站:南昌江西省省会,全国各地直达飞机和火车交通都比较便利。目前南昌青山湖客运站至婺源有汽车直达,每天4班,行程一般在三个半小时左右。(北方、偏北的华东省区坐火车、飞机的游客注意)
上饶中转站:婺源属于上饶市,可先乘坐火车抵达上饶,上饶达到婺源的直达汽车比较便利,每半小时就有一辆,车程大概在四小时左右。(广东珠三角方向的游客注意)
景德镇中转站:景德镇距离婺源比较近的一个城市,两地直达客车发车频率很高。客车全程40分钟高速到达婺源。(北京、深圳、上海坐飞机游客注意)
黄山中转站:以黄山为中转站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此地有机场及火车站、客运站。您可以在黄山客运站坐车直到婺源,全程高速1小时左右,交通很便利。(北京、成都、上海、深圳、重庆、西安、厦门的游客注意)
自驾租车:自驾游的朋友请注意:从外省自驾到婺源有两个方向,一条是黄山方向,一条是南昌方向。都是全程高速。
飞机:婺源周边1个小时车程内有三个机场:黄山机场、景德镇机场、衢州机场。
火车:婺源到浙江衢州150公里;到江西上饶170公里、到景德镇80公里;到黄山120公里。
北京、南京方向的游客可在皖赣线黄山站下车,转乘汽车前往;
福建方向的游客从景德镇乘汽车前往;
上海方向的游客可乘浙赣线至浙江衢州下车,转乘汽车前往。亦可先乘火车到景德镇再转汽车前往(景德镇到婺源85公里)。
北线的清华:每天早晨6:30~17:40,20分钟一趟往返县城。可辐射大鄣山、古坦灵岩洞、沱川理坑、浙源虹关等地。
东线的江湾:与县城间的交通十分方便,可接东线的晓起,溪头、大畈、段莘。
西线的赋春:与县城交通便利,可接西线的许村、镇头、甲路。
旅途中随时观赏、游玩,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安全:坐摩的一定要叮嘱司机注意行车安全,特别是在好路上,反而容易出事。
2、卫生:婺源有许多沙土公路,一天下来大多满身尘土,要有心理准备。
3、体力:坐一天摩的下来是很辛苦的,要有一定的体力与精力。
4、价格:包摩的一般60~80元/天,黄金周期间80~100元左右。还价时尽量控制在100元。
5、其他:如路上车子出问题的修车费、午餐费等,一定要事先说好,以免纠纷。
图片来源:艺龙-独行侠H、独往者
D. 婺源三雕的介绍
砖雕、木雕、石雕被称为婺源三雕,是江西省婺源县传统的汉族雕刻艺术。走进婺源县的古宅,常常被跃入眼帘的精美雕刻所震撼:在每一个可能的地方都恰到好处地布满了出神入化的雕刻精品,它们风华绝代,底蕴深厚。这些夕日官邸或商宅中的华美装饰,如今留存在寻常百姓的民居里,仍然向世人述说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清代的婺源木雕,尤其细腻繁复,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玲珑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平。
E. 婺源三雕的历史溯源
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时期徽商兴起,婺源三雕依托徽派建筑达于鼎盛,相关技艺主要分布在江湾镇、思口镇、龙山乡、沱川乡、浙源乡、清华镇、段莘乡、镇头镇等部分乡镇村落。
明万历二十四年,户部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兴建于婺源县沱川理坑的尚书第建筑上的装饰可视为婺源三雕最初的实例,其后,明代吏部尚书余懋衡也于天启六年在理坑兴建上官卿第。清顺治十六年余维枢兴建司马第,标志着婺源三雕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清康熙二十年婺源县北部古坦乡黄村建成百柱宗祠,清干隆元年婺源县思溪、延村建商宅群,这些建筑的装饰物呈现了婺源三雕极盛时的气象。
F. 徽州三雕的传承意义
徽雕支系
婺源三雕是指江西省婺源县(原属徽州)境内明清古建筑中的砖雕、石雕和木雕,它属于徽派建筑艺术的支系,制品多用作民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和牌坊等建筑上的装饰部件。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时期徽商兴起,“婺源三雕”依托徽派建筑达于鼎盛,相关技艺主要分布在江湾镇、思口镇、龙山乡、沱川乡、浙源乡、清华镇、段莘乡、镇头镇等部分乡镇村落。
明万历二十四年,户部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兴建于婺源县沱川理坑的“尚书第”建筑上的装饰可视为“婺源三雕”最初的实例,其后,明代吏部尚书余懋衡也于天启六年在理坑兴建“上官卿第”。清顺治十六年余维枢兴建“司马第”,标志着“婺源三雕”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清康熙二十年婺源县北部古坦乡黄村建成“百柱宗祠”,清干隆元年婺源县思溪、延村建“商宅群”,这些建筑的装饰物呈现了“婺源三雕”极盛时的气象。
“婺源三雕”虽附属于徽派建筑,但它冶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学、生态学于一炉,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婺源三雕”取材十分严格,砖一定要用本地产的水磨青砖,石则须用安徽的“黔县黑”或浙江的青田石、淳安的茶青石,大木雕一定要用百年以上的枫、樟、柏、槠等,细木雕则用纹理细密的楠、枣、杨、桃等。各种刀法是“婺源三雕”的关键所在,其特点在于不拘一法,混合并用,使作品达到空灵剔透的效果,故而圆雕、浮雕、浅雕、深雕和透雕极为常见。从别号“雕三雕”的刘三元始,“婺源三雕”的技艺自成谱系与“徽州三雕”一样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扶持
徽州三雕的传统制作技艺历来在民间建筑与雕刻行业中广为流传,1979年以后,一批古建园林施工企业相继成立,一些三雕老艺人被重新组织起来,并开始带徒授艺。但由于建筑材料、工具的变化及建筑成本核算等原因,费时、费工、费料且刀法掌握困难的传统雕刻技艺逐渐被人们排斥在应用范围之外,许多技艺已经失传。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省黄山市的方新中、冯有进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2014年6月12日至6月17日,由安徽省文化厅,安徽大学主办的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安徽主场活动,在安大艺术学院举行。以“从黟县百工出发,行动中的民艺”为切入点,邀请徽州木雕传承人汪德洪等,现场展示徽州的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走进高校,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很好的效果。
G. 徽派建筑的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汉族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徽派“三雕”以绩溪、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雕刻粗矿、古朴,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清代雕刻细腻蘩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谢,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现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木雕主要用于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遍及城乡,其分布之广在全国随处可见。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几乎是无村不有。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徽州木雕是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与可能,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扩,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流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
H. 徽州三雕的艺术特色
古代徽州辖地包括今天的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和江西省婺源县。徽州三雕为古代徽州地区明清建筑的装饰性雕刻,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汉族传统雕刻工艺的简称。徽派三雕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徽州三雕(石雕、木雕、砖雕)是古徽州人民聪明才智的艺术结晶,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组成部分。为什么徽州三雕只出现在古徽州而不是其他地方?
第一,徽商巨贾,光宗耀祖。背井离乡、辛辛苦苦做了一辈子生意的徽商们,为了回报桑梓同时也为了叶落归根、光宗耀祖,他们有财力、有欲望在家乡修祠堂、树牌坊、建宅第、造水口,也有足够的财力和雅趣用于精雕细刻,以尽显其豪华富贵之气势,徽州三雕应运而生。
第二,精雕细刻,变相越限。在“重农抑商”的时代,徽商心态始终处于压抑窘境,一方面想借此大兴土木之机大肆张扬些微释放,但另一方面又限于礼制法规不得超越限制,于是只得将财力、精力和发泄欲全部花在精雕细刻上面去,来个变相越限,照样辉煌壮观。
第三,能工巧匠,尽施绝技。徽州自古多能工巧匠,国画大师黄宾虹就曾评价“徽州多奇杰异能之士”。扬州园林大多出自徽州匠人之手,曲阜孔庙大成殿石柱上的雕龙也出自徽州匠人之手。正因为徽州有这么多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才使得徽州三雕艺术特色独具、精湛隽永、日臻完美、登峰造极。 传统“徽州四雕”之一。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
“徽州三雕”的制作程序因材料、工具和技法的不同而有差异。如砖雕的制作程序包括修砖、放样、打坯、出细、打磨、修补等,传统工具主要有木炭棒、凿、砖刨、撬、木槌、磨石、砂布、弓锯、棕刷、牵钻等;木雕的制作程序包括取料、放样、打粗坯、打中坯、打细坯、打磨、揩油上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小斧头、硬木锤、凿、雕刀、钢丝锯、磨石、砂布等;石雕的制作程序包括石料加工、起稿、打荒、打糙、掏挖空当、打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錾子、楔、扁錾、刻刀、锤、斧、剁斧、哈子、剁子、磨头等。
徽州三雕的代表作,木雕为黟县的宏村承志堂和木雕楼,尤其是承志堂里的雕梁木雕“百子闹元宵“;石雕为歙县的棠樾牌坊群和黟县西递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尤其是姐妹石雕漏窗,左右各一,成成对,更达到了无字诗、画意对的艺术佳境;砖雕则为屯溪滨江长廊里的“五百里黄山图”大型砖雕,无论从入画景点之多、画幅面积之大、透视层次之众和雕刻手法之全来看,都是登峰造极的绝世佳作。
徽州三雕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戏文故事、花鸟瑞兽、龙狮马鹿、名胜风光、民情风俗、渔樵耕读、明暗八仙和博古吉图等。其雕刻技法,一般多为浮雕,杂有透雕、圆雕、线雕与多种技法的并用。 砖雕是汉族传统建筑的一种装饰艺术,尤其以民间建筑最为花样繁多,是古代汉族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由明代徽州窑匠鲍四首创。相传鲍四跟父辈学会了烧窑活计,砖瓦生意虽好,但烧砖要花去不少时间和人力,赚不了几个钱。他看那些徽商会做生意的往往都富了回来,大把大把的钱钿往外掏,眼馋得很,便买了砖窑到淮安去做生意。鲍四几年生意一做,赚了无数的钱财,竟成了徽州首富。他非常得意,就处处表现自己有钱,在淮安修了鲍四庙,塑了自己的全身像,又揭榜要造一条鲍四街,说自己钱财无数。这时一个手抱长颈瓶,瓶插杨柳枝的中年妇女,来到鲍四面前一个嵇首说:“鲍老板,你别吹牛,世上只有技艺无尽头,哪有什么钱财无限。”鲍四听了涨红了脸,说:“你会什么技艺!”中年妇女说:“我会做莲花”鲍四不信,凭借自已钱多,提出要打赌,自己一步放一个元宝,对方得跟着放一朵莲花,一决输赢。那妇人满口答应,向前走一步,用手往地上一指,地上便现出一朵莲花,鲍四便跟在后面放上一只元宝。这样一步一放,半里路下来,那妇人的莲花还有,但鲍四的元宝没有。鲍四只好认输,淮安人使用地上的元宝在那放莲花的路面上盖了街房,起名叫“莲花街”。鲍四一下身无分文,只得砸了庙 中的自身像,凑了点盘缠,回到徽卅,只得又重操旧业——烧窑。有人告诉他那以莲花赌元宝的妇女是观世音,鲍四领悟,“钱财有限,技艺无穷”是神仙教诲,从此一心归门烧砖,由于对莲花印象太深,便烧起莲花砖,渐渐又在砖上刻了花木、虫鱼、人物、楼阁。三年后,鲍四技艺逐渐娴熟,收了几个门人一心研究砖雕。其时,一些徽商发财致富后,纷纷回故乡大兴土木,修词堂,建宅第,往往不惜重金。秀丽精美、清新淡雅的砖雕被广泛应用。从此徽州砖雕发展起来,名扬全国。
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明代砖雕的风格过趋粗扩、推拙而朴素;明末清初,由于富商们对豪华生活的追求,因此清代砖雕的风格渐趋细腻繁复,注重情节和构图,透雕层次加深。在见方尺余,厚不及寸的砖坯上雕出情节复杂,多层楼空的画面,从近景到远景,前后透视,层次分明,最多约有9个层面,令人产生精妙无比的美感。
徽州砖雕的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一般采用经特殊技艺烧制、掷地有声、色泽纯清的青砖为材料,先细磨成坯,在上面勾勒出画面的部位,凿出物象的深浅,确定画面的远近层次,然后再根据各个部位的轮廓进行精心刻划,局部“出细”,使事先设计好的图案—一凸现出来。 砖雕在歙县、黟县、婺源、休宁、屯溪诸地随处可见。古老民居、饲堂、庙宇等建筑物上镶嵌的砖雕,虽经岁月的磨砺,风雨的剥蚀,它们依然是玲玲剔透,耐人寻味。歙县博物馆藏有一块灶神庙砖雕,见方仅尺的砖面上,雕刻着头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握钢锏的圆雕菩萨,据考证这块精巧绝伦的砖雕花费了1200个匠工,堪称徽州砖雕艺术的经典作品。本世纪80年代,随着徽州古建材料公司的成立,砖雕作为一种实用装饰艺术重新恢复了生机。 徽州三雕
石雕在徽州城乡分布很广,类别亦多,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享誉甚高。徽州石雕题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至于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没有清代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 徽州山区盛产木材,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是砖木石结构,尤以使用木料特多,成了木雕艺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徽州木雕用于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遍及城乡,其分布之广在全国屈指可数。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几乎是无村不有。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徽州木雕是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与可能,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
“徽州三雕”与建筑整体配合得极为严密稳妥,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内涵之深,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木雕、砖雕还是石雕,都将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从中可看出汉唐以来我国建筑装饰雕刻艺术的传承脉络,同时也反映出徽州文化中其他艺术门类如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州砚雕、墨模雕刻等艺术样式对徽州建筑装饰雕刻风格的影响。
I. 婺源三雕的传承意义
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婺源三雕又是徽派建筑的主要内容,它集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学、生态学于一炉,极具艺术价值,更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对当代的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有巨大的影响。婺源三雕是华夏文明的艺术杰作,又成为徽派建筑最精彩的艺术亮点,它具有学术研究和历史考察价值,有观赏、审美的精神价值,同时也为当代建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研究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