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前的国民军官的衣服上的彩带等级怎么看
国军的牌子是勋表,也叫略章。是表示军官曾经获得哪些荣誉的。
解放军的叫资历章,是表明军人级别和服役年资的。
国军自1929年5月15日由国民政府颁布<<陆海空军勋奖条例>>开始实行勋章制度的并佩带勋表。
勋表,又称略章、勋略等,是用来代表勋章、奖章,奖励,经历等奖励的一种证章。
据考证,1642年英军就设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勋章、奖章授予制度。最初,勋章由勋带和奖章组成。勋带是悬挂奖章的精美彩色丝带;奖章通常是贵金属,佐以名贵矿物——红宝石、蓝宝石和钻石。因此,勋章既是精神褒奖,也是物质犒劳。由于战事频繁,功劳较多的将士军服上容纳不下太多的勋章。于是,英军把勋带叠成小方块,固定在军服左上角,以此象征往日的荣耀。这些五颜六色的小格子被称作“略章”或者“勋表”,通过条纹、色彩(有时候还包括一些饰件)区别不同的奖励,每一个彩色方格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有完整的勋表制度。勋表为统一规模的长方形板条,通常包括级别略章、年度略章、立功略章和服役略章四部分内容。级别略章表示军人现实所处的职位和级别;年度略章反映军人的服役年限;立功略章反映军人服役期间所立军功的等级和次数;服役略章表明军人所服役的军兵种和受训情况。勋表是勋章、奖章、徽章和资历章的综合表征。一个军人服役期间立过多少军功、立的几等功、现在是何职位和级别、服役年限、在哪个部队服役、参加过什么重大军事行动,甚至跳过几次伞、参加过几次维和等等,看他佩戴的勋表便一目了然。
勋表是以勋章、奖章为主的勋赏制度的组成部分,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完善的勋赏制度,并规定了相应的勋表。根据国际惯例,勋表用于日常和一般礼仪场合,通常按照所代表的勋章、奖章的等级顺序佩戴在军服胸前。
外国的军队中比较常见。因为年长的或功勋卓着的军官在军旅生涯中可能获得了大量的荣誉勋章,如果全部佩带,“勋章会挂到肚子上的”(赫鲁晓夫对朱可夫的评语)
这样就产生了略章,也称勋表,是一些不同颜色,不同配饰的长方形板条,用来代表军人曾经获得的荣誉。每一种奖章或荣誉,都有对应的略章。
略章佩带的原则是,最重要的荣誉略章佩带的位置离心脏最近。一列最多3个,上下最多佩带4列。(美军)
在世界军队发展史上,勋表诞生以来,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功用,受到各国军队的青睐。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功能作用:
表彰奖赏作用。从有军队以来,就有对英勇者的奖赏,它几乎与战争起源同步。怎样把对军人的奖赏表征化,使之发挥更大的影响和持久效应,古今中外的军队都想了不少办法。在古罗马时期,凯旋的将军可以获得用橡树叶编织的花环桂冠。后来,发展到在战功卓着的官兵服装或兵器上缀钉特殊的标识,以示奖励。勋表把对军人的功绩和荣誉,鲜血和汗水浓缩在方寸之间,使之形象化、表征化,改变了“宣传表彰一阵子,压在箱底一辈子”等现象,能够极大地激发军人的荣誉感、自豪感。
导向激励作用。世界各国的军队对于勋表的获得和授予,都特别强调突出贡献和优异成就。如有的军队明确规定授勋褒奖的范围:是否超出本职范围做出了贡献;建立的功勋大小和作战的勇猛程度;担负的责任大小和所在岗位的艰巨性,等等。勋表的授予是国家对军人忠勇行为的充分肯定。美国国会于1862年设立荣誉勋章,同时在《国会法》中明确这是国家颁发的最高荣誉资历,只能由总统亲自颁发。这种肯定又是通过一种彰显的方式表达出来,对授予人是一种直接的激励和强化,对周边群众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示范效应。纵观中外军史,“红星奖章、紫心勋章、胜利勋章”等令人肃然起敬,激励了多少军人为这些“牌牌”奉献自己的热血和生命。
自我约束作用。勋表还是军人自我心理暗示的特殊载体。作为军人,每天看着它,就会时时提醒自己不能忘记过去的荣誉、现在的责任、未来的目标,激励自己为追求更多的荣誉而奋斗。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和挫折,也不能给佩戴的勋表抹黑。
相互监督作用。勋表能够把军人,尤其是中高级军官过去的功绩、经历以及进步提升等情况,公开透明地展示给大家,是军人价值观的体现。它能够促进军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为相互监督提供客观条件。例如,你现在的表现是否有辱过去的荣誉,你的经历是否符合任职条件,甚至是否有虚假行为等,都可通过勋表反映出来。
我国07式军装上的那些“彩牌”不是略章。那是级别资历章。
这次我军换发的07式军服,胸前增加了长方形板条的装饰,由级别略章和年度略章组成,包括了国际通行的四项勋表内容中的两项,故仅称为级别资历章。
级别资历章由大小相同的级别略章和军龄略章组成,面料为人造丝带。级别略章的底色,排、连级为草绿色,营级为蓝色,团级为紫色,师级为红色,军级为土黄色,大区级为橘黄色,军委副主席和军委委员为柠檬黄色。排级到大区级,正职略章缀2枚、副职缀1枚五星星徽;军委副主席和军委委员均缀1枚由五星和圆形橄榄枝构成的星徽。军级以上星徽为亮金色,军级以下为银白色。
军龄略章有10年、5年、4年、3年、2年和1年六种,用不同的条杠和颜色区分。简单地说,略章上有几条杠就代表几年军龄。此外还有银灰色的补充略章,用于填补空缺。
佩戴时,略章像滑块一样放进一个不锈钢“滑道”,3个略章为1排,每排“滑道”可以相互衔接。排、连级戴1排,营级为2排,以此类推,军委副主席和军委委员为7排。
我军目前的军衔体制为一衔对多级,比如中校可以是正团、副团,也有可能是正营,级别略章主要区分的是级别,并不涉及职务。
B. 国民党的将军们左胸前佩带的几道横彩杠表示什么意思
代表佩戴该标志的军官的级别、军龄,也有彰显功勋的作用。
这种标志叫——资历章
民国时期国民党常服的左胸前有配饰。解放后新中国成立,我军的常服配饰中便没有再沿用该标志。
一直到了200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07式军服换发后,级别资历章作为了新增的军服装饰物,级别资历章对军官的级别、军龄起到了显示的作用,也实现了勋表的部分功能。
(2)戴流苏国民党将军的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级别资历章架是按照一架多用的功能设计的,因我军是初次使用,目前只显示级别和军龄,组合要素还较单一,待时机成熟后再作新的拓展。根据这一特点,安排如下几条组合规则:
1、级别资历章每排应当排满3枚略章。
2、级别略章应当排列在级别资历章架最上一排中间位置,军龄略章和装饰略章排列在其他位置。
3、军龄略章通常按照1至5年的顺序,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循环排列。为排满级别资历章架,也可以按照1至4年、1至3年军龄略章依次循环排列。
4、连、排级选择1至10年军龄略章排列,但第一枚必须是可选范围内最小的一枚;营级以上军龄略章每次循环排列,应当从1年军龄略章开始。
5、使用10年军龄略章,连、排级排列在右侧位置,营级以上排列在该排的中间位置。
6、2排以上军龄略章的末位,根据军龄可以选择1至5年军龄略章的任意一枚。
7、装饰略章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必须使用时,通常排列在最下一排。使用1枚时,排列在末位;使用2枚时,排列在军龄略章两侧;确需使用3枚以上时,自末位往前排列。
8、连级军官服役年限超过15年,只能按照15年佩带军龄略章,不得使用其他级别资历章架。
9、《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规定的勋章、奖章、纪念章的略章,按照规定在级别资历章架上与级别资历章组合佩带,略章式样、佩带办法由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规定。
C. 潜伏国民党的四大将军都是谁
如下所示:
一、韩练成:曾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高级参谋。
二、钱壮飞:曾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负责人徐恩曾机要秘书。
三、郭汝瑰:曾任国民政府国防部作战厅长。
四、熊向晖:曾任国民党“西北王”胡宗南侍从副官、机要秘书。
(3)戴流苏国民党将军的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国民党的发展状况:
中国国民党改造为“台湾国民党”,导致党内理念不清、路线争议不断,新党、亲民党相继出走。为凝聚人心,国民党决定重新确立立党理念和路线。
(一)政治定位方面:明确声明国民党是“不是外省党,也不是台湾党,更不是台独党”,“本土化”绝不是族群化、省籍化、更不是“去中国化”。
(二)两岸关系方面:全面清除分裂路线影响,回归“一个中国”路线。强调国民党对于“一个中国”的立场始终如一,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追求两岸和平稳定关系,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建构台海和平区,在台湾优先的前提上,逐步迈向民主、自由、均富的统一。
D. 介绍一下国民党谭宗培将军
谭宗培,京汉铁路邢台站副站长(少将级大站站长),1937年日军入侵,29军南撤,组织列车运送北平军民南下,邢台沦陷后拒绝做汉奸为日寇服务,举家南逃郑州,后潜回北平居住。
杜门谢客,拒绝出任伪职。抗战胜利后,看出国民党统治下国事日下,托病不出,支持儿子参加共产党地下组织,解放后积极投身街道工作,在动乱中受到冲击,1971年去世。
(4)戴流苏国民党将军的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国军抗日十大名将,有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国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第5军军长杜聿明,新38师师长孙立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傅作义,第五军200师师长戴安澜,第74军58师长张灵甫,第74军军长王耀武。
日军侵华期间,他们不畏生死,杀敌雪耻、百般血战、锻造钢军、血洒疆场、扬我国威、勇敢参加重大正面战役,转战大江南北,以澎湃的卫国情操,灵便的战术运用,为祖国立下赫赫战果,让后人膜拜。
E. 图片里的这种衣服叫做什么
学士服。其中每套学士服由学士帽、流苏(学士帽上的穗子)、学士袍、垂布(即我们一般熟悉的衣领)四部分组成。不同学科垂布颜色不同,一般可分为:文(含文、法、哲、史、教)——粉色、理(含经、管、理)——灰色、工——黄色、农——绿色、医——白色、军事——红色六大类,采用不同的六种饰边颜色区分。
F. 广东籍国民党将军名录
谢晋元、张发奎、徐景唐、邓演达、薛岳等。
1、谢晋元
谢晋元(1905年-1941年),字中民,广东梅州蕉岭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历任国军排长、连长、营长、师参谋、旅参谋主任、副团长、团长等职。
着名抗日英雄,淞沪会战中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被国民政府授予抗战最高荣誉奖章“青天白日勋章”(第69号)。
1941年4月24日被汪精卫收买的叛徒刺杀身亡。谢晋元遇害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5月8日,国民政府通令嘉奖,追赠为陆军少将。
上海30万民众前往“孤军营”吊唁,瞻仰遗容。毛泽东高度赞誉“八百壮士”为“民族革命典型”。蒋中正誉其“精忠贯日”。
2、张发奎
张发奎(1896年9月2日-1980年3月10日),又名逸斌,字向华,出生于广东韶关始兴县,客家人,军事家、香港崇正总会名誉会长。
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参加中国同盟会。1925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12师师长,次年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汀泗桥、武昌城等作战中,因有战功升任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军长。
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方面军司令官等职,率部参加过淞沪、武汉、昆仑关等战役,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是着名的抗日名将。
抗战胜利后,任广州行营(后改行辕)主任,1947年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9年3月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7月辞职,去香港定居,直至1980年3月10日病逝。
3、徐景唐
徐景唐(1895—1967),广东东莞人,曾在广东将弁学堂学习,后毕业于黄埔陆军小学。继入湖北陆军预备学校。毕业后,升入保定军校,不久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19年学成回国,任北京陆军部少校科员。
1921年回到广东,任粤军第一师司令部少校参谋,继任中校参谋、上校师参谋长、上校团长、第十一师少将副师长、第四军军官学校校长、第四军第十三师中将师长、第八路军第五军中将军长、陆军第二师师长,粤省府委员兼军事厅长等职。
1928年,任广东省东区善后委员,并拨款两万元赞助东莞县造林。抗战期间,任第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1949年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后赴香港。1967年在香港病逝。
4、邓演达
邓演达(1895年3月1日-1931年11月29日),字择生,1895年生于广东惠阳永湖乡(今惠州市惠城区三栋镇),原籍广东梅县丙村镇,着名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
1909年入广东陆军小学,曾参加辛亥革命。1919年保定军校毕业。1920年后,历任粤军第一师参谋兼独立营营长、第三团团长。曾两次率兵讨伐陈炯明叛军,深得孙中山的信任和嘉许。
1924年5月任黄埔军校训练部副主任,后任黄埔军校教育长。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同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随军北伐。
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主席团成员和中央农民部部长等。1927年“四一二政变”爆发后曾着文谴责蒋介石、汪精卫,并与宋庆龄等展开反蒋活动。
1931年8月在上海被捕,11月29日晚被秘密处决于南京麟麒门外沙子岗,年36岁。
5、薛岳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原名薛仰岳,字伯陵,绰号“老虎仔”,广东韶关市乐昌县九峰镇小坪石村人,汉族。
薛岳是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国民革命军着名将领,军事家,曾获得美国总统杜鲁门颁授的自由勋章和国军授予的青天白日勋章。
在长沙会战中自创天炉战法,该战法歼灭日军十万之众,有效阻止了日军的战略目的,此战役是中国抗日战场一次十分重大的胜利。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薛岳考入黄埔陆军小学学习,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8年(民国七年),参加孙中山新建立的援闽粤军,任司令部上尉参谋,不久任第一师机关枪营营长;
1921年(民国十年)5月,薛岳任孙中山总统府警卫团第三营营长,成为着名的粤军“三剑客”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与红军多次作战。
抗日战争中指挥了四次长沙会战等着名会战,时有抗日“战神”之称,被认为是“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徐景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邓演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张发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谢晋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薛岳
G. 在抗战大戏《大决战》中,北平剿总傅作义的服装为什么跟其他人不一样
沿用了这一风格傅作义的这款军服最早走上荧幕是在电影《大决战》中,后来的很多影视作品基本都沿用了这一风格,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决战》也同样沿用了这一风格。电影《大决战》可不是现而今的那些为了圈钱而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绝对堪称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也决定了电影《大决战》不会去“无中生有”!既然电影的服化人员给剧中的傅作义这个角色的“定妆”是用的这款军服,那么真实的傅作义本尊肯定是穿过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抗战期间及抗战胜利之后,傅作义虽然“另立门户”、不再归阎老西儿节制,也算是成为“一方诸侯”了,但待遇依然还是原来“杂牌军”的待遇,他麾下的部队军服与“蒋系”的中央军不同也便不足为奇了。不过,作为民国正式的铨叙陆军二级上将,老蒋再抠门恐怕还不至于不给傅作义发将军服。他不怎么爱穿,应该是个人原因。细节上,傅作义直辖的嫡系部队,在军服上就与中央军不同,显得更朴素、简陋一点,毕竟北方的经济实力还是无法抗衡南方。加之傅作义本人也是简朴风格,提倡官兵平等,所以他本人也一直是布衣军装。
H. 将军衣服左前胸上那个五颜六色的补子是什么
军官在左胸前佩戴的装饰物系我军07式军服新增的资历章,也叫级别资历章。资历章具有三个方面功能,一是体现军官的军官的军龄;二是体现军官的级别;三是具有体现勋表的功能。义务兵和士官不佩戴资历章。
资历章由大小相同的级别略章、军龄略章、装饰略章组成,面料为人造丝带。
级别略章:由色条和星徽组成。色条区分级别,分为军委委员以上、大军区级、军级、师级、团级、营级、连级、排级8种。星徽区别军委委员以上和大军区以下的正、副职。军委委员以上,星徽为1颗金黄色五星加橄榄枝。大军区级正职以下、副军职以上为金黄色五星,正师职以下为银白色五星,2颗为正职,1颗为副职。级别略章底色:排级为草绿色,连级为浅蓝色,营级为蓝色,团级为紫色,师级为红色,军级为土黄色,军区级为橘黄色,军委副主席和军委委员为柠檬黄色。
军龄略章:分为1年章、2年章、3年章、4年章、5年章、10年章6种。
装饰略章:无级别、军龄显示,为白底色板。在级别略章、军龄略章排列组合时,起补充、装饰作用。
资历章架用于安装和固定级别略章、军龄略章、装饰略章。其排数由军官、文职干部级别确定,军委委员以上7排,大军区级6排,军级5排,师级4排,团级3排,营级2排,连、排级1排。
《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规定的勋章、奖章、纪念章的略章,按照规定在级别资历章架上与级别资历章组合佩带,略章式样、佩带办法由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规定。
I. 开国大典中,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服装色调和样式上有什么不同
军 服 ~~~~~~~网络知道上不能贴图片,我那么认真的找,给分吧!
建国前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初期,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时部队穿的是国民革命军的服装,系红领巾以示区别。同年9月,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湖南秋收起义,穿的是各式服装,佩带红布袖章,以此象征是一支红色部队。这个时期,一部分军服是靠打土豪或从战场上缴获来的,另外一部分则依靠当地群众义务缝制,没有统一的样式。>>>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军服,八路军为土黄色,新四军为灰色,布料有粗布,也有细布,号码不分大小,上衣长度一律为“二尺五”。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服装样式与抗日战争时期相同。1946年10月,我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取消“八路”、“新四军”臂章,各部队分别佩带标有番号的臂章或胸章。解放战争后期,我军接管了一批国民党军队的军需工厂,从而初步具备了统一生产和供应服装的条件。1949年1月,军委后勤部规定了全军统一的服装样式。军服为草绿色棉平布中山装,胸前佩带长方形布胸章,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头戴解放帽,帽徽为“八一”红五角星。1949年10月参加开国典礼阅兵式的部队穿的就是这种军服。
建国后,人民解放军自从1950年统一军服制式,经历了1955年军衔服装、1962年定型生产的“六二”式军装。此后,解放军军服几经更新换代,先后进行了12次军服改革调整。 “五五”式军服图文
“六五”式军装 1965年6月1日取消军衔制后,改装“六五”式军装,全体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缀红五角星帽徽和红领章。
“七一”式军装 1969年,随着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研制了涤锦棉三元混纺单衣,1973年装备部队,称“七一”式服装。应用合成纤维纺织品作军需服装和装具,这在我军服装发展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改革。
“七八”式军装 “七八”式服装是“七一”式的改进型,它以减重为目的,全面应用合成纤维纺织品的新成果。
“八五”式军装 “八五”式军装基本沿用1955年样式,与“七八”式服装相比,其明显区别在于布料和样式的彻底更新换代。
“八七”式军装 “八七”式军服是1987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定型的。1988年10月1日起陆续装备部队。这套服装除分礼服、常服、作训服外,还特别设置了文工团员用的演出服和军乐团、仪仗队的礼宾服。另外,还有地勤服、迷彩服、防化服、坦克服、航空服等近10种特种服装。1990年开始配发了87式制式衬衣。1992年,中央军委决定:文职干部配发制式服装,戴文职肩章、领花。用“八七”式系列军服装备部队,是我军军服史上一个突破。
“九七”式军装 1993年初,我军开始研制面向21世纪的新一代军服。新一代军服保留了“八七”式服装的优点,吸取了国际上先进国家军服的长处,与87式军服相比,在结构、用料、颜色、服饰及配套方面均有较大的改善。尤其是样式、颜色更为美观、大方和协调,形成了陆军以棕绿色为主色调、海军以白色和藏青色为主色调、空军以蔚蓝色为主色调的三军颜色体系。97式军服共分礼服、常服、作训服和工作服四大系列,与87式服装相比,主要增加了礼服、夹克常服、毛衣、体能训练服、战士皮鞋、作战靴及国际通用的贝雷帽等品种,新增了绶带、军种胸标、姓名牌、臂章等服饰标志。
97式军服于1997年5月1日起首先在驻港部队试穿,1999年装备驻澳门部队,驻国外武官配发了97式礼服,全军其他单位未装备
2000年5月1日起,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开始统一配发99式长、短袖制式衬衣和贝雷帽,同时取消已装备部队多年的87式长、短袖制式衬衣。99式制式衬衣采用了先进的纺织和原液染色等技术,与87式制式衬衣相比,在样式结构、用料、颜色和加工工艺等方面均有较大改善,提高了穿着舒适性。长袖制式衬衣官兵均为束腰式;短袖制式衬衣军官、文职干部为夹克式,士兵为束腰式。陆海空三军衬衣颜色为各军种基本色,陆军为浅绿色,海军为本白色,空军为浅蔚蓝色,体现了三军特色,形成了系列。这次向全军官兵配发的贝雷帽为我军首次装备。贝雷帽采用国际通用样式,用料为细羊毛,颜色为陆军深棕绿色、海军深藏青色、空军深蔚蓝色。贝雷帽的配发,较好地解决了过去官兵在夏季戴大檐帽太重、太热和不便携带的问题。
2004年12月12月1日,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士兵和部分军校学员统一换发用仿毛面料制成的04式冬常服。2005年5月,士兵换发用同一材料制成的04式夏常服。我军士兵现行着穿的87式夏常服用俗称“的确良”的涤棉平布制成,冬常服用俗称“涤卡”的涤棉卡其布制成。04式士兵常服使用“多重多异复合化纤长丝织物”为服装面料,外观、质感与毛料无异,保暖性、防风性、透气性和密度都达到毛料的指标,而且有更好的抗皱保型性,能抗静电,可水洗,易干,耐磨。
04式士兵常服样式与87式常服相同,服装板型有一定改进,腰身比较明显,共有04式士兵夏常服、士兵冬常服、水兵服、士兵大檐帽、水兵帽、士兵冬帽等6个品种。04式士兵大檐帽、空军士兵冬帽和陆军士兵夏常服、冬帽、冬常服由草绿色改为棕绿色,04式海军士兵夏常服、水兵服、冬帽、冬常服由藏蓝色改为藏青色,04式空军士兵夏常服、冬常服由上草绿下藏蓝改为上棕绿下藏蓝。
为配合04式士兵常服着穿,我军首次为除海军海勤和驻香港、澳门部队以外的士兵配发02式士兵皮鞋。02式士兵男皮鞋颜色为黑色,样式为素头外耳系带式,用料为超细纤维合成革;02式士兵女皮鞋颜色为黑色,样式为素头外耳系带式,用料为黄牛正面革。
200511月11日,空军开始统一换发05式常服。空军新常服颜色为蓝灰色。新常服的正式换发,标志着空军从此拥有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与使命任务相配套的常服,结束了50多年来空军常服采用陆军土黄色上衣和海军藏蓝色裤子上下颜色不统一的历史,实现了与空军工作、训练、作战环境相一致。
07式陆海空男军官礼服
07式军服 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全军从2007年起换发07式服装。这次是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换装,涉及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饰4个系列共644个品种。陆军军服颜色调整为松枝绿,海军军服调整为深藏青色和白色,空军军服在深蓝灰色基础上作了适当加深。大檐帽调整了翘度,军官增加了帽檐(墙)花;夏常服为束腰式,陆、空军和海军白色春秋常服为猎装式,使体型更显修长;增加了级别资历章、国防服役章、臂章等,海军首次增加袖章,重新设计了三军统一的帽徽、领花,体现了军人荣誉,强化了军服美感。国旗、军旗、长城、天安门等中国军队的传统重要标识,简洁地融入到了臂章、领花、胸标等标志服饰上。
07式军装全军从2007年7月1日起由驻京、驻港和驻澳部队先行装备,8月1日起全军军官开始穿着,预计在09年前完成全军换装
现在,世界上的军装大多数是绿色的(草绿、深绿或黄中偏绿)。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朝绿色发展呢?这是从实战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发动了对南非的侵略战争。当时,南非有一个叫“布尔”的倔强民族,他们不甘心自己的国土受到外来侵略者的蹂躏,组织起来进行武装反抗。布尔族参战的兵力少,英军人多,双方兵力对比为1:5。布尔人在战争初期失利。英军自恃人多势壮,骄横前进。布尔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英军有一个很大特点,都穿红色军装,在南非森林的绿色背景中,格外显眼,因而行动极易暴露,布尔人从这里得到启发,立即把自己的服装改为草绿色,松炮也涂成绿色。这样一来,布尔人便利用密草丛林的绿色背景作掩护,英军不容易发现布尔人,而布尔人很容易发现英军,他们常常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英军,突然发起攻击,打得英军措手不及,英军却找不到目标。这场战争,英军死伤9万多人,损失惨重。
“前车覆,后车诫”,英国人在南非受到的教训,很快被许多国家的军队所汲取。为了在野战条件下较好地隐蔽军队的行动,人们首先从服装上着手,不断改进军装的颜色,尽量使之与自然背景的颜色接近。这样,世界上的军队虽然服装形式差别很大,但在颜色上却逐渐在绿色基调上统一起来。
当然,一切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从隐蔽伪装的角度来看,军服的颜色也不能局限于绿色。在许多情况下,自然背景并非绿色,这就要求根据当时当地的背景条件、灵活合理选择服装颜色。如在雪地,则只有白色才能与背景协调一致;在海上,则只有蓝色才能与之融为一体;在沙漠地,则只有黄褐色与背景比较接近。
服装分类
[编辑本段]
按陆、海、空三军干部、战士区分。陆海空三军干部夏服均用棉平布制作,以服装颜色、大檐帽帽徽图饰区分军种。全军干部、战士夏季均戴大檐帽。陆军干部夏服有两个上挖袋,裤子为西式裤,设有后枪袋。海空军干部夏服有四个挖袋。海军干部设有上白下蓝和全蓝服两种。陆军战士夏服上衣为套头式,半开口,紧袖口,两个上挖袋,扎线腰带。为便于着穿、训练和作战,1952年改为前开襟,散袖口,戴解放帽。海军战士夏服为上白下蓝和全蓝水兵服,用料均为棉平布。空军战士的夏服与空军干部夏服基本相同。女军人夏服有连衣裙和列宁服两种。帽子、服装颜色与所在军种男军人相同。三军干部、战士的冬服样式、用料与夏服相同。
1950年8月中央军委批准陆军团以上干部和海空军营以上干部、空军伞兵、海军舰艇部队及海校学员着呢服。改善了部分军人的军容仪表。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朝参战。志愿军干部夏服与解放军干部夏服相同,战士夏服在肘、肩、臀、膝部位加扎一层布,提高了军服的耐磨程度。志愿军干部冬服,考虑到服装的调节作用,从结构上做了改进,上衣袖口加了绊带,配穿马裤,增强了保暖性,以适应朝鲜严寒的冬天。1953年朝鲜停战以后,志愿军干部战士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布胸章。
五五式
55式军衔服装分礼服和常服两类,首次突破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礼服配发校以上军官,在重大礼仪场合和出国访问时着穿,同时还设有海军舰艇尉官礼服和水兵礼服,以及军乐团、仪仗队、文工团、体工队礼服。军官礼了配白衬衣,系藏青色领带。礼服颜色按军种区分。礼服用料为纯毛华达呢,礼服领边、袖头、裤中缝按不同衔级配有不同饰物。校以上女军官的礼服为裙服。装饰、用料与男军官礼服相。55式军衔礼服较大地改善了校以上军官的军容仪表,较好地展示了国威和军威。55式常服是供军人平时着穿的服装,分夏常服和冬常服两种。军官着穿常服时佩戴军衔肩章、军种领章;大檐帽配圆形"八一"红五星帽徽,校、尉官扎武装带。常服颜色按不同军种区分。军官夏常服用料按衔级区分。(元帅、将军夏常服用料为纯毛哔叽。校官夏常服为榨蚕丝织物,尉官冬夏常服为棉斜纹.
1965年,我军取消军衔制,随即废止55式军衔服装,全军干部、战士一律戴解放帽,佩带红五星帽徽和全红领章。
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干扰,部队在1965年6月1日取消了军衔制。军衔服装随即废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缀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样式与55式常服相同。全军干部和战士、男军人和女军人服装和式样基本相同,人们只能从衣服口袋来区分干部和士兵。
1978年,我军服装又在71式军服的基础上,以减轻重量为主要目的,进一步扩大合纤材料的使用。主要将冬服罩衣、棉衣和大衣面料改为涤卡布料,棉衣里子布改为改维棉布,对皮帽和毛皮大衣采用新工艺生产,并对罩衣减轻了重量。改进后的服装定名为78式军服。
1984年1月,中央军委批准了军服改革方案,并于1985年装备部队,定名为85式军服。85式军服仍然沿用55式军服样式。仅解放帽改为大檐帽,佩带圆形“八一”红五星帽徽和军种肩领章。干部、战士增发了制式衬衣。团以上干部夏服为凡尔丁毛料,冬服为马裤呢毛料,大衣为大衣呢毛料;且军以上干部为纯毛料,师团干部为毛涤混纺,营以下干部和战斗服装用料为涤锦棉三元混纺布料。
八七”式系列服装分礼服、常服、作训服三类。
礼服是军官在重大庆典和重要外事活动时着穿的制式服装。分夏礼服和冬礼服两种。礼服为西服式。配白衬衣,系藏青色领带,按不同颜色和裤中缝牙线的颜色区分军种。礼服用料按衔级区别。女军官礼服样式、用料、颜色与所在军种男军官相同,系玫瑰红领带。87式军服还设有文工团演出服和军乐团、仪仗队礼宾服。
常服是军人在平时和一般性礼仪场合着穿的服装。分夏常服、制式衬衣和冬常服三种。军官夏常服为翻领,两个上贴袋,两个下挖袋,配白衬衣,系藏青色领带,按不同颜色区分军种。夏常服用料按不同衔级区别。
1997年7月1日,我军驻港部队官兵穿着的新一代军服,正是我军研制的新一代军服的雏形。我军新一代军服吸取了世界其它国家军服的长处,与现行军服相比,在结构、用料、颜色、服饰及配套方面均有较大改善。尤其是样式、颜色更加美观大方,形成了陆军以棕绿色为主色调、海军以白色和藏青色为主色调,空军以蔚蓝色为主色调的三军军服颜色系列。此外,新一代军服还采用了国际流行军服的分类,按功能分为礼服、常服、作训服和工作服四大系列,共包括礼服、春秋常服、夏常服、毛绒衣、大衣、作训服、体能训练服及其配套的军鞋(靴)和服饰九个部分。 99式服装是1999年预先装备部队的新一代军服的一部分。主要包括陆、海、空军男女长、短袖夏服上衣,男女茄克夏服上衣和92-1男女夏裤,以及贝雷帽。
设计标准
[编辑本段]
军装每次设计、更新时都要进行大量的测量、实验工作。设计“84”式军装时,就曾经收集了27个国家的军服样品,对海陆空三军的83个团、15000名不同体型战士进行了实地测量。“07”式军服同样也进行了大量的测量、实验。据介绍,新军装是在驻港部队军装基础上改装而来,“这主要是考虑到与国际接轨”。
据介绍,这次换装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加了礼服这一类别。据悉,解放军曾在1955年第一次授衔时设有礼服装,参照苏联样式设计,主要是供校级以上军官使用,后来被取消。这是时隔40多年以后第一次增设礼服。这次换装,该院将负责参与部分标准制定。据该院军需系负责人介绍,军装标准是指服装颜色、图案、样式、用料、工艺、加工流程等。
服装发展
[编辑本段]
第一代军装:中山装八角帽
我军建军始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当时这支部队穿的是国民革命军的服装,只是加系红领巾予以区别;湘赣边区的秋收起义部队多着工农服装,佩戴红布袖章。
由于不断有人加入红军部队,而当时红军服装主要依靠打土豪和战场上缴获而来,因此,新入伍的战士,往往是遇上什么穿什么,颜色和式样都很杂乱。
1928年红军利用战场缴获的几架缝纫机在江西宁冈挑寮村的一座破庙里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所被装厂,也就是说,这时起红军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制式服装。
这一时期红军的服装样式是用粗布做成的灰色中山装、八角帽,缀以布质的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
当总司令朱德看到部队官兵换上被装厂生产的第一批统一制式军服时十分高兴,他意味深长地说:“它虽然没有外国军装那么漂亮,但对我们来说,可真是其好无比了。”
当时服装厂的生产条件很艰苦,做衣服的白土布是用灰靛染色,有时连灰靛也没有,只好用茶籽壳(稻草灰等土办法来着色,缝衣线也是工人自制的萱麻线)。
现在中年以上的中国人都还会记得毛泽东那张头戴八角帽的半身照片。那份英气给多少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八角帽和中山装军服又使多少人心中的红军形象更加清晰!
在艰难岁月里——自己动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共产党与国民党再度合作,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和南方红军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服装与国民党军队的服装相同,仅以左臂佩戴“八路军”、“新四军”臂章以示区别。
1941年“皖南事变”后,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取消了帽子上的青天白日徽。
国民党对毛泽东领导的部队所在地实行经济封锁,数万部队官兵衣食处于极度匮乏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号召“咱己动手,丰衣足食”,全军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战士们自己纺线、织布、染布、做军鞋。
根据地的广大妇女也大张旗鼓地做衣、做鞋支援红军。前方、后方团结一致,依靠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了种种困难,基本上保证了军服的供给。
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军服的变化不大。多在小的标识上做些改动。
40年代后期,我军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统一把草绿色确定为军服的颜色,帽子改为有一个小帽檐的解放帽,左胸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
这是我军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服装样式和色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由原来的单一军种发展为陆、海、空三大军种。
从这时开始,中国军队的军服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第一次出现了大檐帽、士兵套头衫和女军人连衣裙,以及“列宁装”(胸前双排扣)。海军则采用世界通行的海魂衫和套头军服,无檐帽上缀有两根辨风向的飘带,等等。空军、海军、装甲兵等技术兵种也都有了自己的专业特种服装。
从这时起,中国军服离开中山装的单一模式,吸收了外国军服的某些特点。
军服中的极品——元帅服
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服装开始分出礼服、常服等等,首次突破了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
这时期元帅服成为军服中的极品。
解放军十大元帅礼服虽然成为当时群众心目中无比尊贵的形象,但毛泽东却始终拒穿大元帅服。
军衔制实行时,曾计划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
就这样,制作大元帅服成为解放军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一项重要任务。对于这项任务,领导高度重视,专门从上海抽调刺绣技工参加大元帅服、元帅服的试制工作。
制成的大元帅礼服采用海蓝色纯毛华达呢面料、西服式样,上衣为大驳头翻领,双排六粒金黄色国徽图案纽扣;下身为散腿裤;领边、袖头、裤中缝镶正红牙边,领边、 袖口绣金钱一道和松技叶,领头和袖头各绣一颗五角星;大元帅礼帽为大檐帽,帽瓦边镶红色牙线、金属丝带,并配金黄色国徽图案帽扣等。
后来,在彭德怀、罗荣桓向毛泽东汇报授衔、授勋工作时,毛泽东在表扬他们的工作成绩后说:“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
因此,为毛泽东精心制作的大元帅礼服从未穿过,一直珍藏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如今已成为一件有历史意义的文物。
风靡全国的“65式”
1965年,我军取消军衔,全军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级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服装面料是纯棉布。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期军服与中国当时的政治发生了很多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