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界上有没有哪些比较奇特的寺庙
有挺多的,例如波罗浮屠寺庙,它位于爪哇丛林深处,有2700块浮雕和504座佛像雕刻;阿姆利则金庙,寺庙造建于1500年,周身使用大理石雕刻,上部镀金,镶有无数颗珍贵宝石;毗瑟挐神庙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具原始功能的印度教寺庙,寺庙的结构很奇特——由七层同心院墙围绕,而且拥有21座塔楼,最大的一座大约60m,有现在15层楼高。看了这些寺庙的造型图片,可谓是眼花缭乱、千奇百怪。
B. 西安有哪些着名的寺院
广仁寺是陕西省唯一的藏传佛教寺院,公元1703年由清圣祖康熙皇帝敕建,并且亲自题写匾额“广仁寺”,建成后,历界青、藏地区的活佛、喇嘛上京,均在此住寺瞻礼。广仁寺虽然不大,可看之处倒是不少,除了大雄宝殿中的绿度母佛像外,还能在寺内观赏到《御制广仁寺碑》,碑文由康熙亲书,记载了建寺的经过。
C. 浙江都有哪些比较奇特的寺庙呢
我国的历史悠久,所以虽然不是佛教发源地,但是佛教在我国的影响源远流长,佛教的信徒有很多,还有很多的寺院保留了下来,而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很多寺院被开发成为了旅游景区,对外开放,例如着名的少林寺、白马寺等。我国寺院的命名也基本很符合我国的本土文化。但是在这么多的寺院之中,有这么一座寺院很特殊,是用一个印度人的名字来命名的,一起来看看吧。
总结
这座寺院之所以用阿育王来命名,就是代表了对佛教文化的重视和尊重,一些佛教徒来到宁波也一定会来阿育王寺参拜一下的,当然你不是佛教徒也是可以来这里的,也可以来欣赏这里的古建筑和自然景色,而且阿育王寺是从来到不缺香火的。最重要的是人们对于佛教的诚意,毕竟心诚则灵。那么你去过这里吗?你对这里有什么看法呢?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欢迎留言评论。
D. 云南都有哪些比较奇特的寺庙
我国是一个宗教自由的国家,在我国有很多的宗教建筑,不过最多的还是寺院,我们平时看到的寺院大多都很严肃庄重,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我国有很多的寺院,较为着名的寺院也有很多,白马寺、灵隐寺等等都是非常着名的寺院,但是寺院可不止有这些,今天为大家介绍一处奇葩寺院,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寺院,还是一个娱乐场所。一起来看看吧!
寺院简介
在云南大理有一座飞燕寺,这座寺院应该算是一个相当独特的存在了,这里曾经当过医院、学校、村公社等等,只要是你需要它都能当,如今这座寺院还提供了一个额外的功能,那就是让当地人在这里打麻将,也是非常奇葩了,或许会有很多人认为这里已经不能算是一座寺院了,已经失去了佛门的静心,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座传奇的寺院吧。
总结
其实我们换一种思路,国内哪家寺院可以像飞燕寺这样和民众亲近,这应该是飞燕寺的特色,而且这座寺院的香火还很旺盛,虽然寺院很小,但是这里的佛像以及建筑的气势上来看要超过很多寺院,而且寺院在双廊古镇中,这也是双廊一个别样的景点,是一处很不错的寺院。那么你想去这里看看吗?你对这里有什么看法呢?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欢迎留言评论。
E. 江苏“最优秀”的寺院鸡鸣寺,有什么值得一去的理由
众所周知,江苏省的熟识的寺庙很多,例如,苏州寒山寺,大海金山寺,为了这些诗,为了天下的部分影像说南北,河流开始在江苏南京寺院,一座比其名声是苏州寒山寺和大海金山寺,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是江苏“最优秀”的寺院,不但风景优美而且素斋美味,求姻缘很灵。
F. 龙居寺的寺庙介绍
据记载:龙居寺“相传为唐代禅宗八祖大寂禅师马祖道一创建的佛寺”。寺内尚存其塑像。 殿堂建筑40多间,周围楠木、香樟近百株。主要建筑中殿,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三间九檀歇山式筒瓦屋顶,正方形建筑,屋顶为角柱、檐柱和外檐横枋上的斗拱承重(托住)。内壁有明成化二年(1466年)彩绘壁画12幅,画面各高3米,宽2.3至2.5米。绘有十二贺觉、护法、诸天、四众弟子等。神态生动,笔法灵巧。属国中珍品,已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一书。中殿后10余米为藏经楼,左厢壁间有一“梅花碑”,镌刻瘦梅数枝,有较高艺术价值。中殿建于明正统十二年,坐北向南,宽深各10.10米,呈正方形。其格局系九宫八卦模式,融入“八天干”“十二地支”组成的搁榫式建筑体系。这种格局是古代天子居住的“明堂”,为一般建筑少用。四周不用裙板,而采用中国的传统建材,从阑额到地袱高3米,通体编篾,然后涂上棕丝捣绒泥和白灰。主体工程完在后,隔了19年(明成化二年)方在壁上绘上“十二园觉菩萨”。历时550年,无虫蛀、无裂纹。而阑额部分楼台亭阁,犹金光熠熠,神采飞扬,烟云舒卷自如,堪称民间壁画精品,《中国佛像艺术》赞美有“唐代遗风”。惜“大跃进”进期,毁掉佛像,作为仓库堆积粮食,致画斑剥。据壁画师研究,此画非一般颜料,乃矿物精粉,可管800余年。
寺门
寺门上方嵌石刻“龙居古刹”四字,其字笔势雄浑,庄严古朴。中殿外两侧耳门,石刻对联二副,系清代着名书法家半支笔、县人张怀泗撰书,至今完好无缺。
藏经楼侧庑刊有“梅花碑”石刻。疏梅数枝,劲秀挺拔,为清代作品,颇为人们所赞赏。
左殿
左侧配殿壁上,刊有县人吴思训撰的《题龙居寺有怀先正履空逸士并序》碑,赞扬了明末汉州遗民“履空逸士”(侯拱堂)“耻事异族,鄙薄功名,自甘泉石,终老山林”的高尚情操及其佚事。此碑具有史料价值。
罗汉堂
1988年至1992年,龙居寺新建“罗汉堂”,并从缅甸请回玉佛十余尊,其中有座玉石观音高1.80米。1993年至1997年,利用三水镇拆庙之机,运回石柱,于原藏经楼之后新建“大雄宝殿”一座。落成之日,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陈正智赠送《大藏书》一部40件共85卷,储于新建之“大雄宝殿”内。经过连年不断的维修和保护,使这座具有1200余年历史的“龙居古刹”,更加璀璨夺目。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青瓦红墙将龙居寺与世隔绝,只是年代久远,青瓦红墙的颜色已不再光鲜亮丽,墙上有的地方红漆已经剥落,露出了白色的底子。绕过围墙,走到正门,正门前面的空地上,挺立着几棵已经年逾百年的古柏和楠木树,一对石狮雄踞在山门的两侧。山门正上方书写着“龙居古刹”四个金漆大字,气势磅礴,雄浑大气。山门的两侧刻有一副“水秀山明鹤舞龙盘悬两峡;风清月白松深寺古隐双林”字样的门联。在山门左侧写着龙居寺的简介:龙居寺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605年),现存建筑为清初所建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占地面积23450平方米,石木结构的建筑和丰富精湛的石木雕刻艺术为该寺的一大特色。后蜀王孟昶常于夏日偕爱妃花蕊夫人至寺避暑,故龙居寺又有“蜀王消夏行宫”之称。
穿过山门,走进寺院。门内放置着一道木制的屏风,在屏风的背面雕刻着一幅双龙图,在屏风背面的上方的横梁子上悬挂着一块“蜀王消夏行宫”的横匾。屏风正前方的庭院里,立着一尊花蕊夫人的雕像,她一袭白衫,衣带飘飘,头颅微微上仰,双手后背,执一卷诗文,似在默诵,似在思考。在她的前面,两方小巧的莲池左右各一相对而设,只是我来的还不是时候,池里的莲花还未开放,只有几片荷叶漂浮在清清的池水面上,池畔石栏的上面还有一些素雅的雕花,倒也更加显现出花蕊夫人的冰清玉洁。
松风阁
途经塑像后面的小园,沿左侧石级上来到遗爱堂,殿中花蕊夫人正凤冠霞帔端坐榻前,身后两个秀女一左一右执扇交叉成“X”形,前方两个书童一个托着笔,一个捧着纸,正在侍侯花蕊夫人吟诗作赋。 遗爱堂后面的殿叫做“松风阁”,阁里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只见蜀王孟昶,端坐于台上,众多文武大臣分列在他的左右两边,一帮歌女乐伎正在吹拉弹唱,花蕊夫人则随着音乐在台前翩翩起舞,让人不禁遥想,蜀王孟昶当年对花蕊夫人是如何的宠信和喜爱。
在龙居寺的后山园,在那杂树野草中从左至右依次修建有听瀑、静思、吟梅、小憩四座亭子,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棵花蕊夫人亲手栽植的千年银杏,至今已经伫立人间1400余年,树身壮硕,枝繁叶茂,树荫如盖,虽历经岁沧桑,风雨侵袭,它依然挺拔地坚守着故人的家园,向游人们讲述着一个千年的传说...... 龙居寺位于四川省广汉市新丰镇龙居村,距市中心8公里的青白江北岸。山门“龙居古刹”阴刻楷书石匾。据寺内现存清道光元年(1821年),《武侯津畔龙居寺公议章程碑记》云:龙居古刹系白云马祖道场,创自明洪武丙寅年(1386年),厥后补修不一,捐此姓名俱载殿梁可考。马祖系唐代佛教禅宗祖师,据《宗高僧传》卷子、《景德传灯录》卷六记载,本姓马,名道,曾于江西弘扬禅学,又称江西马祖,汉州什邡人,初从资州处寂和尚出家学禅,在渝州圆律师处受具足戒,后离川到湖南南岳习禅,为怀让禅师发现,禅师以磨砖不能成镜喻成佛不必坐禅而开悟,随让禅师学禅十年,后到建阳、临川等处弘传禅法。
唐大历年间住钟陵(今南昌)开元寺,四方学者云集,因得官吏支援,其派发展甚大,称“洪昌宗”。卒后唐宪宗谥“大寂禅师”弟子有百丈怀海等一百三十九人,寺内至今祖师殿还保存有马祖塑像一尊。石刻深浮凋蟠螭纹柱础一件,相传为唐代遗物。马祖初在什邡罗汉寺出家后,曾到此作法事道场,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年,明洪武丙寅年在此基础上重新修建,已历时六百年左右,后经过几次大的添建,至清道光年间,寺庙建筑已具相当规模,全寺占地40余亩,殿堂宽敞宏大,园林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古杨排列成行,和苍翠的林木掩映下,寺院红墙绿瓦更显庄重肃穆,深邃幽雅。寺内现存最有历史艺术价值的当数中殿壁画,相传为明唐伯虎所绘的十二圆觉像。1956年8月已由四川省公布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十年代省文物部门曾拨款在中殿四周修木栏保护,后建筑保护墙。龙居寺壁画是明代四川民间绘画艺术珍品,四川现存有新津、剑阁、平武、蓬溪等几处明代壁画,龙居寺壁画十铺共86平方米,内容为十二圆觉、72僧众及供养人等。圆觉直译为圆满的觉悟,实指为如来藏、真如、佛性,一切法界的别名,说“十方众生、圆觉清净、本来成佛,只因有恩爱贪欲,妄念才流转生死,如能舍弃一切情欲,破除一切迷误,于心清净,便得开悟。
壁画所绘人物,笔法灵巧,庄严美妙,楼阁壮丽辉煌,线描敷以金粉,菩萨面有小胡须,各持法器,其艺术价值极高,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宝贵遗产。同时,保存壁画的中殿是三间九檀歇山式筒瓦屋顶的正方形木结构建筑。原殿内前梁有“惟大明正统十二年岁次丁卯十二月癸丑十二日已值,黄道吉日建立龙居禅寺”楷书。斗拱、雀替、歇山、翼角、出椽木构件系按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式》所规定的做法制作的,用材尺度、比例相当精确,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中国着名古建筑专家刘致平三十年代曾经亲临龙居寺考察后,在他着的《四川明代庙宇》一书中,对龙居寺中殿及壁画的评论是:“全属上品,相当可贵”。除中殿在五十年代被核定为重点保护单位外,一九七八年省文物部门拨款维修整个寺院。八十年代由寺僧通慧法师住持以后,对整个寺院进行全面维修、增修。龙居寺现是广汉地区最大的一所寺院,是市佛协所在地,规模宏大,现存有天王殿、钟鼓楼、伽蓝殿、观音殿、玉佛殿、念佛堂、禅堂、祖师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五百罗汉堂、愣严塔、地藏殿、护国舍利塔等建筑。
寺内现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大的玉佛二十馀尊,经楼上还珍藏了各类玉佛数千尊,藏经楼珍藏有台湾信徒陈正治、吴吉兴捐赠的“大藏经“全套上千册,佛教三藏经典。寺内还收藏有“武侯津畔旧人家”榜书石刻,“履空逸士碑”“梅花碑”和清代书法家张怀泗手书的石刻楹联等名胜古迹,佛教文化底蕴相当丰厚。
龙居寺早年曾为新都宝光寺下院,一九四二年佛教高僧能海法师到寺讲经说法,一九四五年,原宝光寺方丈妙轮和尚曾回广汉培修过龙居寺,并邀请能海法师在龙居寺开期传戒。传戒在佛寺中是必须具备相当规模才能有条件传戒的。所以,龙居寺在四川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G. 少林寺院的建筑介绍
天王殿是少林寺院第二进殿宇,与大雄宝殿、藏经阁并称三大殿。此殿原为少林寺山门,初建于元,明、清多次整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少林寺大修时,在此殿前另建一山门,原门改称天王殿。可惜1928年毁于兵火。
现在的天王殿是根据中国文物研究所提供的研究资料,于1982至1983年重建的。其平面布局仍以原址结构为准。新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加前、后廊。
少林寺天王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上下层屋檐之间,悬挂由楚图南题的“天王殿”风字匾(又称竖匾)。门前半圆月台为原构,原址柱顶石,除个别崩裂外,均使用原有构件。
殿内塑像内容、位置皆如旧制。殿前重塑了两座高大的佛教金刚护法神像,殿后重塑了四大天王像,均栩栩如生。
四大天王是保护佛教、保护众生的神。又称护世四天王。在少林寺,自东向西以此为:身为白色、持琵琶者,名东方持国天王。身为青色、持宝剑者,名南方增长天王。身为红色、持伞者,名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绿色、拖塔者、为北方多闻天王。 大雄宝殿位于少林寺常住院的中间位置,是全寺佛事活动的中心。在古代又称“三世佛殿”、“琉璃大殿”,通常简称为大殿、正殿、宝殿等。
据唐《少林寺碑》“山间宝殿”、“妙楼香阁”等记载,大约从唐代起已在今址建造宫殿式的常住院,同时,也有了少林寺寺中的主殿和各类楼阁建筑。
金、元、明、清历代,都曾对大雄宝殿进行过整修。1928年毁于兵火。1984年,由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根据现场勘测资料、毁前有关照片以及老僧的回忆,设计重建,1986年告竣。
新建的大雄宝殿是在原址上,完全按照原有柱子、墙体、佛台、前后门、月台等的位置和尺度,进行复原设计并建造的。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殿内金柱下麒麟柱顶石、狮子柱顶石各一对,皆用整石雕刻而成,式样与毁前相同。
门匾“大雄宝殿”四字由赵朴初赐题。殿内供奉三世佛像,正中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胁侍为文殊、普贤两菩萨,他们合称“华严三圣”。
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又称“大医王师”,其胁侍为日光、月光两菩萨;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胁侍为观音、大势至两菩萨,他们合称西方三圣。
佛像端庄肃穆、耐人寻味。其两侧新塑菩提达摩像及紧那罗王像,具有明显的少林寺文化特色,与其他寺院有所不同。
东、西山墙边的神台上塑十八罗汉像,人物形象生动,姿态各异,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殿前月台及边沿的石柱基本为原物。正面垂带栏杆下端放抱鼓石处,用一龙一虎代替了抱鼓石,形式罕见,雕工精致,是寺内重要石刻作品之一。 鼓楼位于少林寺大雄宝殿西南侧,与钟楼对称。原为转轮藏阁。清代雍正十三年“藏阁”改为“鼓楼”。
鼓楼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历时四年于大德四年(1300年)完工。楼上原贮藏经,后设轮式阅读藏经的转轮,因名转轮藏。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修时置巨鼓于楼上,改名鼓楼,与钟楼一起成为寺院“晨钟暮鼓”的场所。
1928年,少林寺鼓楼原殿被石友三焚毁。1996年重建鼓楼,由河南省古建研究所依1920年少林寺鼓楼老照片并参考明代碑刻上钟楼的线刻图,照原式重新设计建造。1998年工程完工,同时新制巨鼓一面悬于鼓楼上。 钟楼位于少林寺大雄宝殿东南侧,创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1928年毁于兵火。
今天的钟楼是1994年在原址上重建的。钟楼通高27.51米。内部为三层楼阁。钟架为自地面单独建立的木构体系,与钟楼结构分开,撞钟的震动不会影响楼阁。
钟架上悬挂新铸铜钟一口,是仿照原钟楼内已毁的铁钟设计,高2米,口径1.7米,重一万三千斤。原铁钟铸于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重一万一千斤。
原少林寺钟楼内有明弘治元年(1488年)铸造的地藏王菩萨铁像一尊,高1.75米,身披袈裟,跏趺坐于宝装莲花座上。钟楼被焚毁时,铁像被损,经过修复后,仍供奉在钟楼一层佛台上。 藏经阁又名法堂,位于少林寺大雄宝殿之后的中轴线上,为高僧讲经说法和贮存佛经典籍之所。
少林寺藏经阁现存《中华大藏经》、《龙藏》、《大正藏》、《高丽藏》及其他典籍计数万册。据碑铭记载,此阁创建于元代至正(1341-1368年)年间。
少林寺藏经阁殿内原供达摩面壁石、法器及包括明代大藏经在内的5000余卷佛经图籍等。1928年,该殿被石友三焚烧,殿内经卷、武术书籍、达摩影石等俱被毁,仅存殿基及墙体石柱14根。
现藏经阁是依据毁前资料,于1992至1993年间在原址上重新设计建造的。 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干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9月30日,清高宗弘历游少林寺时即以方丈室为行宫,故又称“龙庭”。
该室初建年代约为明初,经历代维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物。今室内正中置1995年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时信徒赠送的鸡血石“佛祖讲法”浮雕,北壁内侧置少林寺传代世系谱。
廓然堂又名官厅,《少林寺志》云“廓然堂旧在方丈东,南向。明巡抚蔡汝南建,沈荃题额,今废”。今门额改题“静中静”,为少林寺二十九代方丈行正法师(1914-1987年)圆寂前久居之所。
方丈室正西为方丈退居,坐北向南,面阔三间,出前廊,为硬山式建筑。方丈退居是离任后的方丈住所。退居室前有对联“少室山下禅林静,五乳峰前钟磬悠。”
东寮与西寮,在方丈院东、西两侧,为方丈院的东、西厢房,各为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出前廊建筑,是常住执事僧起居和处理佛事活动的场所。 立雪亭,原名“初祖殿”,又称达摩亭。立雪亭原是初祖殿东西两侧的亭子,两亭子被毁后,移名于初祖殿。
据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所立《少林住持泰公禅师之碑》载,初祖殿(即今立雪亭)最晚当建于元代初年。
但从现存结构特点及殿内石柱题记可知,今殿当为明正德六年(1511年)前后筹建,正德七年(1512年)后建成,明、清两代多有维修。
立雪亭面阔三间(11.37米),进深三间(7.39米),通高8.829米。平而近方形,是寺内唯一的一座单檐庑殿式建筑。此殿虽小,但外形大方秀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立雪亭檐下用三踩单昂斗拱,平身科斗拱正背面、次间各用两攒,侧面各间均用一攒。南面明间装四扇格扇门,左右为方窗。
殿内悬有清干隆皇帝御题“雪印心珠”横匾。明间佛台上置木雕佛龛,本尊供明正德年间造的铜铸达摩坐像。铜像前六祖塑像为近年新塑。殿内东南隅有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铸造的铁钟一口。此殿于1983年进行了维修。外壁原有碑刻,现已移于碑廊等处。 千佛殿是少林寺最后一进大殿,也是少林寺现存最大的佛殿。因殿内绘有大型壁画五百罗汉而得名。殿内供毗卢佛,故又称毗卢阁。
千佛殿明末重建。佛龛中供明代铸造的毗卢佛铜像。神龛后面北壁及东、西两壁,绘“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型壁画:壁画高七米五,长四十二米,面积约三百二十平方米。其规模之大为全国同类壁画中所罕见。五百罗汉形貌奇特,分为35组,各表达一个故事,据说色彩数年一更。
整个三层画面采用重彩平涂法,朱黑和谐,勾勒粗劲有力。线条简炼,笔法流畅。东壁是明代雕刻的阿弥陀佛玉石像。殿内地面上有48个排列成深20厘米的陷坑,据说是少林武僧练拳习武的脚坑遗址。清代朝廷禁止民间习武,少林武僧只好选择最隐蔽空旷的千佛殿习武。 少林寺院六祖堂位于大雄宝殿月台西侧,与紧那罗殿相对。
寺碑多称该殿创建于明代。但据1936年中国营造学社刘敦桢先生等人在少林寺调查时发现的六祖殿前檐八角石上镌刻的一段铭文可知,该殿创建于金泰和六年(1206年)。
从殿毁前保存的照片看,原殿内中部有佛台与佛龛,中塑三像,观音居龛中,两侧龛内塑达摩与慧可像。两墙壁画分别为十五人与十四人的禅师组像,皆由前后两排坐像组成,前排各为八人,后排一为七人,一为六人,共计二十九人。
该殿于明、清之际多有维修,1928年毁于兵火。
今殿是1983年按原址复原设计并重建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出前廊单檐硬山式建筑。
殿内塑像为殿重建以后所置。五尊玉雕像分别为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五大菩萨背面是泥雕“达摩只履西归图”。两山墙下塑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像。另外,西墙下又塑达摩只履西归像一尊。 原名香积厨,位于大雄宝殿之东,坐东向西,正对大雄宝殿之东山墙。
据唐贞元戊寅(798年)顾少连撰《嵩岳少林寺新造厨库记》载,香积厨建于唐贞元间。后代多次改修。1928年毁于兵火。1995年在原址重建。
斋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檐下用三踩单昂斗拱,平身科斗拱明间攒,次间、梢间各一攒。现为本寺僧人的斋堂。
与斋堂相对称的建筑为库房,居大雄宝殿之西,坐西向东,正对大雄宝殿之西山墙。唐时即为存粮之地。唐以后经历代改造,至1928年毁于兵火。1998年在旧址上重建。 位于少林寺常住院千佛殿的东侧。
观音殿始建于清代,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观音殿又叫锤谱殿。
观音殿殿内供有白衣大士铜像,两腿盘坐,二目微合,双手合十,端庄慈详,两侧侍立的是财神和龙女。
白衣大士铜像仅为少林寺所有,此像原在寺外南园白衣殿中,外面用泥包着,后移于此。观音殿又叫锤谱殿。 位于立雪亭东侧,面向西,与普贤殿相对。
文殊殿殿内供有文殊菩萨,座下骑青狮,左右塑二童子像。
文殊殿内靠北壁玻璃柜内供有“达摩面壁影石”,高三尺许,光滑如卵,为后人摹刻。面壁石下有石刻偈语,为董其昌所书:“震旦虽阔别无路,要假儿孙脚下行,金鸡喜衔一粒米,供养十方罗汉僧。”殿外檐下悬一铸造的铁云板,是寺里作斋朝拜的工具。
少林寺文殊殿1928年被焚毁,1983年重建。
H. 成都有哪些寺庙
文殊院,就在公民北路上。地铁、公交都便利。供奉的是文殊菩萨,主保安全,也保学业,所以香火很旺。每月的初一、十五,来上香的人都许多,特别大年初一,都来拜头香。平常文殊院的香是免费的,每人三根,点着,拜完插入炉鼎即可。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街66号
时刻:9:00-17:00
I. 深圳香火最旺盛的寺院,藏于绝美植物园中,是哪座寺庙呢
深圳是我国的经济特区,这座城市经济雄厚,非常的繁荣,是我国最先发展起来的几个城市之一,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这个城市已经成为一座国际化都市。不过深圳的经济虽然高,但是人们对于深圳的旅游景点并是不很清楚,但其实深圳也是很多的景点的。今天就为大家介绍深圳的一处寺庙,不得不说寺庙在我国是真的多。一起来看看吧!
总结
如今这里是深圳香火旺盛的一座寺院,许多对寺院感兴趣的人也非常关注这座寺院,游客来深圳的时候也都会来这里看一看,感受这座寺院的文化魅力。深圳对于这座寺院的保护程度也非常的高,虽然这里不像白马寺那样有名,但是依旧是一座十分重要的寺院。
J. 金阁寺的简单介绍
金阁寺本名是鹿苑寺,由于寺内核心建筑舍利殿的外墙全部贴以金箔装饰,故昵称为“金阁寺”。寺院始建于1397年,原为足利义满将军(即动画《聪明的一休》中利将军的原型)的山庄,后改为禅寺“菩提所”。
鹿苑寺位于京都市北区,是一座临济宗相国寺派的寺院,其名称源自于室町幕府时代着名的幕府将军、足利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之法名,但因为寺内主要核心建筑舍利殿的外墙全是以金箔装饰,因此得到金阁寺的昵称。金阁寺是1397年足利家族第三代将军义满作为别墅而修建的,义满死后被改为禅寺“菩提所”。据说以金阁为中心的庭园表示极乐净土,被称作镜湖池的池塘与金阁相互辉映,似乎是京都代表性的风景。特别是在晴好天气,可欣赏到倒映在镜湖池中金碧辉煌的金阁和蔚蓝色的天空,如同美术明信片。金阁寺还有独特的地方——游客拿到的不是参观入场门票而是写有祝福话的纸符。另外,院中的不动堂旁边有中文和韩文的神签可供占卜。金阁寺住宅式的建筑,配以佛堂式的造型,和谐幽雅。是庭院建筑的杰作,表现了足利义满吸收各种文化的格调与品位。这栋四周明柱、墙少的建筑物,使人联想起船的结构,而下面的一池碧波则给人以海的象征,金阁就像是一艘度过时间大海驶来的美丽的船。金阁寺是日本宝贵的文物和着名的旅游点。金阁寺华丽、不羁。将所在时代的传统文化和新兴的物价文化融为一体,是室町时代的代表作。金阁寺不仅被国家指定为特别名胜,还是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