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衣服发型 » 人物水墨画图片简单初学教程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人物水墨画图片简单初学教程

发布时间: 2022-09-21 15:55:10

⑴ 初学国画步骤图

国画的用笔和用墨,国画笔法要力透纸背、要把笔锋用出刀锋的感觉。要气力、而不是蛮力,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欲左先右,欲纵先收,变化多端。同时还要以笔法为基垫,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墨分焦、浓、重、淡、清五色。五代、两宋水墨画盛行,文人画在宋代已经发展,而至元代大兴,画风趋向写意,表情达意。中国画讲求“外师造化,终得心源”,要求“意在笔先、物我两化”。艺术不是技术,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但更多的是无法乃为至法。艺术要求的是突破、发展和变化,国画更讲究的是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把如何用笔、用墨融入气韵之中,是有待深入探索的问题。

写生是国画一个学习途径,多观察花正面、反面、侧面、斜面。要看叶子是嫩的、老的,还是残的败的?了解枝的主次穿插,姿态和疏密。思考取舍并如何表达意趣。这是用眼睛的一面,而更高一个层次的写生是动脑,动手只是一个极小的部分。

⑵ 中国画人物画怎么画

综观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的技法上大致可分成三类, 一为白描画法。二为工笔重彩画法。三为写意画法(简笔画法) 。

1、白描法画法
白描化法是人类最早,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我国古代 称为“白画”,也有人称为“线描”,如战国楚墓出土的两幅 我国最早的帛画,即以白描画法表现,早期的白描画,其线描 技法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到了唐朝吴道子,才能把白描线 条发展到有粗细轻重的变化,能生动的表现衣摺的动感与厚度 感。北宋画家李公麟可称是白描画法得代表性人物,下图是李 公麟的“维膜演教图”,把线条的特色,发挥到最完美的境界。
到了明嘉庆年间,邹得中总括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在其 着作“绘画发蒙”中,提了“十八描”的说法,这十八种描法 是指: 1. 行云流水描 2. 高古游丝描 3. 铁丝描 4. 柳叶描 5. 琴弦描 6. 蚂蝗描 7. 混描 8. 橛头钉描 9. 曹衣描 10. 钉头鼠尾描 11. 折芦描 12. 减笔描 13. 战笔水纹描 14. 竹 叶描 15. 橄榄描 16. 蚯蚓描 17. 枣核苗 18. 枯柴描
以上十八种描法是古人根据当时的服装(大都是宽袍大 袖)领略出,有些是唐朝以前就可以见到,有些则是后来逐渐 添加的,然而这十八描并不是包罗前人所有的描法,也有人主 张简化为五种,或合并为三大类。擅长白描人物的当代画家董 梦梅先生则指出:十八是以线条描法的形状命名,并不妥当。

2、工笔重彩画法
工笔重彩画法是一种造型工整细致,色彩浓艳而略带装饰 性的画法,如下图是晚唐周的簪花仕女图即为典型的作品 画工笔重彩法适宜使用熟纸或绢,通常可分成六个步骤:
(一)起稿: 先用铅笔或炭笔在稿纸上将人物造型画正确,修 改完美后将画纸蒙在上面覆描。
(二)钩线: 钩线有两种方法,一种称为钩勒法,就是先用淡 墨钩出轮廓线,着色后再用重墨或重颜色把主要线条重 复钩勒一次,这种方法不怕着色时把原来的线条遮盖, 画起来较方便另一种称为钩填法,就是用浓淡墨色把 线条钩好的轮廓里面,不可将颜色盖住墨线,这种方法 钩出来的线条流畅,但填色较费工夫。
(三)分染底色: 为了表现面部和衣褶的凹凸起伏变化,在暗 处先分染一次重色,面部可以用赭色分染,方法是珠一 只笔蘸赭石,一只笔蘸清水,先用颜色笔局部染色,即 用清水笔推开仕女的面颊可先用洋红分染。
(四)着色: 传统仕女的着色法近似京剧人物的化装,称为三 白法,即额鼻和下颚三部分晕白粉眼眶和面颊用色比 较夸张,多用洋红朱膘藤黄,调少许白粉男子的脸用 赭石朱膘和藤黄,加少许白粉。
(五)罩色: 在渲染和着色之后,为了使色调统一或补救某些 不协调的部份,如脸部常用淡赭石平涂一或两遍。
(六)提色: 在最后完成之前对重点部份再作加工,如眼睛口 角或鼻等,使其更为突出画仕女面部在三白的部份再 加白粉,有时可从纸的背后托染白粉,以加强面部的粉 的粉白效果, 一般常用于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染色法有:罩(平涂色) 窄染(窄小范围的分染)宽染接染叠染掏染(染背景底色而预 留出前面人物)染(染儿童或妇女面颊,着色时旋转用笔,使 颜色逐渐变淡变无,又不留笔痕)。

3、写意画法
五代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即以狂草的笔意,画出深具禅 意的作品,到了南宋的画家梁楷发展减笔人物画,开拓新风气 ,而且创造了大笔泼墨法,成为写意人物画的代表性画家,其 作品“泼墨仙人图”、“李太白行吟图”等皆运用豪放而简洁 的笔墨,生动的表现出人物的神韵。近代自扬州八怪以来,也 有不少擅长水墨写意人物画的画家,逐渐形成中国人物画的一 个主要潮流。
画写意人物宜选用生纸,通常先以炭笔在画纸上轻轻钩画 轮廓(如已熟练,则不必用炭笔钩轮廓),然后蘸墨先画主要 的线,涂上大的墨色面逐渐加重,再画次要的线与色面,尽量 避免用琐碎的笔墨,以免破坏整体统一。
在生纸上作画,一互失败了就很难修改,故用笔用墨时, 必须考虑整体的调和该强调的地方(如眼睛)必须画得传神。 用墨画后,再上产色,着色燎应慎重,依据人物的结构、明暗 的关系来表达彩色,才能增加色彩的变化,活生生地反映人物 的精神和表情。

⑶ 国画人物怎么画

画好国画人物,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是人物造型能力。第二是。中国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就是笔墨功夫。以下是几幅中国人物画。(张砚钧作品)

张砚钧作品

⑷ 儿童画水墨画简单步骤 儿童画水墨画的方法

1、注意用笔方法

(1)中锋与侧锋。中锋用笔时,笔锋在线条的中间,效果圆实厚重,如衣纹之铁线描,山水画法之披麻皴等。侧锋用笔时笔杆稍稍侧卧,笔锋自然偏在一边,笔道有“飞白”,浓淡、干湿变化较大。在实际创作中,可以用侧锋画老干以得苍劲之感,用中锋画新枝以得润泽之感。

(2)顺锋和逆锋。顺着笔势行笔叫顺锋。顺锋形成的线条较光润。逆推着行笔叫逆锋。逆锋的笔锋容易散开,效果变化较多。在实际运用中,可逆锋画干,顺锋写枝。

(3)转与折。转与折指行笔时改变方向的方法。硬折的方式就是折,圆转的方式就是转。转的效果是圆曲的,折的效果是棱角的。除转折之外还有搭笔。搭与折很相近,因此容易被忽略。搭对体面关系的表现十分重要,不可忽视。

(4)方圆与畅涩。方圆与畅涩既可看作是用笔的效果,也可看作是画家的用笔风格。从描写对象的效果来说,无论是方笔还是圆笔都应自然得体。畅即流畅,涩即凝涩,二者相反相成。有些描绘对象要画得畅些才自然,但有些对象就要画得涩一些才好。前者如画玉兰花,后者如画树干。畅笔要畅而不浮,涩笔要涩而不滞。

2、注意用墨的方法

(1)积墨法。先用淡墨打底,干后再加画多遍,要一层比一层浓重,同时做到层次分明、各不相混。运用积墨法时,一定要在前一遍墨色干透后再画下一遍墨。积墨法可用于描绘配景中的山石,呈现出厚重的效果。积墨大都是在生宣纸上表现的。假如需要在熟宣纸或绢上采用积墨法,就要进行更好的把握,切忌脏、滞等问题的出现。

(2)破墨法。所谓“破”,就是破解之破。用破墨法可以破解不理想的部分,重新呈现一个更好的墨色。具体来说就是把墨气不足或墨色不丰富的部分,趁未干时重新补充一些重墨或淡墨,使前后不同的墨色相互渗化、衔接起来,形成一种复杂的墨色效果。在破墨法中,重墨可以破淡墨,反之亦可。撞水法本质上也是一种破墨法,只不过是用水来破墨而已。

3、注意墨色的方法

(1)淡墨:水多墨少,浓墨加水调之。淡墨描远山景

(2)焦墨:黑墨乾而近燥者。将墨汁置于砚中,用墨锭反复研之,浓稠后即得焦墨,用于点苔、点睛,调整画面轻重的作用。

(3)宿墨:隔夜之墨。即所研之墨在砚内存放数日即可得宿墨,作画易枯润、苍茫。

(4)泼墨:全用湿墨泼纸画成,单层墨色变化,苍茫淋漓,而无笔痕。

(5)积墨:由淡墨开始,层层积叠,但明暗不同层次的墨色,不互相渲染或混杂,而是层次分明。

⑸ 水墨画初学者入门教程是什么

水墨画初学可画竹做为练笔。选用大一点的笔,蘸上重墨,以逆锋提笔的方法画竹杆。再在笔节上画出枝。

用锋长一点的笔画画竹叶,竹味的画法有个字法、介字法、人字法等三种常用方法。也可根据自己需要灵活运笔。为了调节竹叶的疏密度,要采取浓墨和淡结合的方法来画。再画稍干一点后,用重墨点上竹节,可画成几字或八字。

水墨画的执笔方法如同书法,也就是指实掌虚的方法,即大拇指、食指、中指夹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拇指并拢上抵住笔杆。需要悬肘悬腕,初学时最好站着画,一般作画也多为站画。

(5)人物水墨画图片简单初学教程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用墨要有浓、淡、干、湿等层次变化。浓墨又有浓湿与浓干,笔墨可出现浓淡干湿和墨色变化。古人啖墨分五色,就是形容用墨有千变万化,仿佛有色彩的感觉。因此要掌握墨性。

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实质上可以说是一个用笔、用墨和设色的问题。艺宴商城山水画的用笔多种多样。这是由毛笔的性能决定的,可以勾线、点苔、涂面、可皴、可擦、可染,笔锋可聚可散,用墨可干可湿。

⑹ 求水墨画初学者入门教程

具体方法如下:

1、学习水墨画工具很重要,初学者需要准备

笔:小号羊毫提笔,长锋羊毫笔,长锋狼毫书、狼毫书画笔和小号狼毫笔等。

墨:初学用墨汁即可

纸:需要宣纸(初学练习技法可用普通白纸代替)

砚:砚台、瓷盘。

其他:国画用颜料、笔洗、镇尺等

⑺ 怎样画水墨人物画

吴山明,彭先诚 李世南

⑻ 画国画的步骤

学习中国画的方法步骤

从临摹入手
传统的中国画,经过长时间历史的熔治,形成了一套特有的表现程式。它是古往今来无数画家师法造化,并以自我的审美理想意趣加以熔铸而成的。这为中国民族所特有,因而具有鲜明强烈的民族色彩。所谓程式,就是经过提炼概括而形成的一种表现样式。如线描中的高古游丝描、钉头鼠尾描、铁线描等,是最初为了表现不同质地的衣着,经过画家长期的潜心体察、琢磨,或从表现其他对象获得启发借鉴而形成的一些表现手段,是以客观对象为依据的主观创造。其本身已具审美价值,不因时空关系而独立存在。它便于人们应用这些程式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由于人有性格、趣味、修养的差别,应用时便出现千差万别,不尽相同。又有人不满足现成的程式,并加以变化创造,于是又出现各种新的表现程式。如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并为人们所确认,那么老的程式被取而代之,成为历史的陈迹(如人物十八描中不少描法,现时已不适宜移用),而新的程式又将为以后的人们接受或改变创造。因此,程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中国绘画正是如此不断地交替向前发展着。符合人的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们讲绘画有程式的表现方法,即表现某个画材,应当这样画而不应当那样画,这是前人为我们提供宝贵的作画经验,也是艺术的结晶,为我们学习绘画带来借鉴之便。有借鉴与无借鉴的艺术品,就有高雅粗俗的区别。所以,学习掌握传统绘画的表现程式,就成为入中国画之门的“敲门砖”了。对于一个献身于国画事业的初学者来说,有效的捷径当推“临摹入手”。
选择临摹范本,有条件能直接对照真迹揣摩临写最为理想,但没有条件的用复制品或印刷品也是可以的。要选择艺术水平较高,有临摹价值的古今作品,用以学习掌握传统笔墨技巧,体察古人今人的用心。但对待临摹不能抱实用主义态度,一般从临摹到掌握及至应用,都有一定的距离,不可能有现成的拿来套用。任何表现技法都与其内容相适应,将描写彼时彼景的某种技法取来描绘此时此景,用适合表现古代衣着的线描来描绘现代人衣着,就会显得不协调,产生学习与应用的矛盾是必然的。那末何以要临摹古代大师的作品?一是为了体会进而掌握传统的线描程式美;二是学习古人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借以启发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三是为了培养热爱祖国丰富、优秀艺术遗产的思想感情。
面对一件临摹范本,首先进行读画。分析一下范本的技法特点,是属于苍劲刚健一路还是圆润浑厚一路,找出其笔墨有哪些规律,进而研究临本的布局以及程式因素,做到心中有数,闭目如在眼前。临画时,不可看一眼画一笔,因水墨写意画笔势连贯,虽笔断而气连,拘泥每笔皆与临本吻合,必定斤斤以形似,而忽视领略临本作者如何冶心情流动与笔墨生发寄兴对象于一炉的精神所在。我们可以照临不误以至达到乱真的地步,但这不是我们临摹学习的目的,通过临摹掌握一定的笔墨技法,仅仅依靠临得象是解决不了的。关键在于入我化境,变成自己的东西。古人的治学精神是值得今人学习的,每见一佳作,若不能面临就靠默记,并一一加以追摹,直至感到有所得而方休。只有反复细心琢磨,不如我自为我,才能从临摹中收到应有的效果。
由于中国古代人物画自元代已趋向衰落,所存画迹能供我们现时临摹学习的实在太少,现代的水墨人物画技法,需要从山水、花鸟画技法中借鉴。业余学画者,选择临本的画,不妨宽点为好,临摹基础打得越坚实越好,便于把握笔墨这一关。白描人物与工笔设色人物,素来为写意人物入门必修基础课,不容忽视,必须安排一定数量的临摹作业。只要有可能,多涉足博物馆、各类展览会,通过反复的分析比较,把自己摆进去,从中悟出学画道理来,明白自己应该学和不应该学的东西。在学习吸收期间,不可以个人的好恶来看待一切艺术品,力求从每件艺术品里得到启发,学到点东西。
认真解决造型关
要学好人物画,临摹只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如何解决人物造型问题才是学习道路上最难攻取的一关。我们主张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就需要有坚实的造型基础,奠定一定的写实基础是必要的。讲写实,决不能曲解为见白画白,见黑画黑,不要任何艺术处理的自然主义。中国绘画是始终沿着现实主义道路发展的,文人画兴起,增加了表现主义万分,但仍不失为现实主义作为发展的基础。传统绘画主张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加强艺术的感染力,而非不着边际以变形夸张为目的,因而能为中国人民所乐意接受。不过,在造型上过早追求夸张变形,因学养不深而带在片面性,欲攀艺术高峰恐有内功不足之虞!为此,在毕生的艺术生涯中,最初用上短暂的数年时间,屏弃好高骛远,急功求利杂念,而扎扎实实打好厚实基础,以便建起自己艺术的金字塔。
怎样提高人物造型能力?笔者的体会是,需要有个严格造型基础训练过程。就是通常所讲的要学点素描。对于学习中国画人物画要不要学素描,数年前在美术教育界曾有过争论。但莫衷一是。不主张学者认为“先入为主”不利于掌握民族传统;主张学者认为西洋素描训练方法系统科学,便于较快提高造型能力。两种观点孰是孰非,姑且不去论定。但笔者以为,学习效果好坏,方法固然重要,但更主要取决于自己的理解吸收能力,学习态度以及反映能力等主观因素。尽管学点西洋素描可能给学国画带来某种消极不利影响,然而却可以学到科学的观察方法,解剖透视知识,以及正确把握形体的方法。本着这些去学素描,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
素描是指单色的绘画,可以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表现方法。现在,普通采用以线描为主,适当借助明暗体面,侧重分析研究形体结构的素描方法,作为学习国画人物的造型基础训练,这是比较能结合专业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同明暗体面法塑造对象相比较,用线概括造型的难度要大得多。
笔者认为先学一阶段的明暗体面素描,掌握一定的体面塑造技能,并对此有所理解而后再逐渐过渡到用线造型,有助于将来更成熟地吸收旁系艺术营养,思路广阔,视野远大。
与此同时,经常不断地进行速写锻炼,对于学国画人物显得特别重要。勤画速写,不仅能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且能提高用线的艺术概括能力。速写还对灵感与感受的生发,及至主观感情的表露,增加甚多的锻炼机会。在美术界可以发现,一个速写能力强者,其造型能力必定不是弱者。目前一些美术工作者,经常借助照相机收集创作素材,此举当然不容非议,但是,对于一个造型能力尚且薄弱之学画者,也仿照这么做,他就得不到速写所带来的良益,又如何能较快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造型能力呢?愿初学者从严要求,养成随时随地勤画速写的良好习惯。
无论是画素描还是画速写,长时期面对模特儿写生,如果说有什么不利的话,莫过于作画的信赖性,画一件平常熟悉的东西,也非得对景写生不可,不相信记忆中的形象。根据写意画的特点,要求首先必须对被描绘对象的深入观察理解,牢记其组织结构,下笔方能一气呵成,画家的思想感悟,笔墨技巧才得以充分顺畅地发挥出来。如果只能面对正襟危坐的模特儿写生,注意力势必被一些表现现象所困扰、分散。从而影响技巧的施展。对此,我们历来提倡默写锻炼,以提高形象记忆能力。速写时遇到动作频繁变化是不允许看一点画一笔的,必须凭记忆画下去,对一瞬即过的形象或动作,也只有通过刻苦默记锻炼,才能逐渐捕捉下来。一次默写不正确,复又观察对照,如此往返多次印象深刻,掌握形象的结构,透视及动态规律,就更加有把握,因而创作中遇到的困难更少一些。最终才能达到徒手作写意画的目标(即不用起稿,象画写意花鸟画那样信笔拈来)。
学习的效果,进步的快慢,往往取决学习的方法和学习所走的道路。讲默写重要,就一个劲地专在默写上,记忆力是加强了,但不知久而久之,画出来的形象极有可能犯类同干瘪、不深刻的弊病。因此要同样重视现场写生作深入刻画的练习。确实有些创作能力强而又造型本领不错的青年,但不会画写生,或者能画小幅不能画大幅,显示自己的技巧容量不大。论学画,当然不可以此为满足而影响将来更上一层楼。总之,我们努力达到的目标是明确的:造型生动准确,既要具有较强的写生能力,又有默记并能自由造型的本领,以此调整安排好学习进程,高标准要求自己,去处理好慢写与速写、写生与默写的关系。

关于用笔用墨

用笔 学习国画,首先要学用笔。我们在比较中西绘画用线的本质区别之后,已加深了国画用笔的理解,有助于探讨古代和现代中国绘画用笔方法。“书画同源”说,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学习书法用笔的起承开合、气势脉络、收放转折、有藏有露、一波三磔等悟出绘画用笔要领。如一幅画的用笔锋芒全露,直来直去,便不符用笔美感要求;下笔处处皆收笔、笔笔都藏锋、犹同蚯蚓布满画面就毫无趣味可言。所谓收放、藏露……表明用笔亦须符合事物对立统一的客观发展规律。 笔毫在纸面上运行,能轻能重,能粗能细,可竖可卧,可正可侧,可顺可逆……变化无常,而展现的笔迹名册千姿百态,变幻莫测。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能离开“骨法用笔”这一条,亦即是区别非中国画用笔(线)的本质不同点。概括地说,国画用线造型须按特定的审美要求,依循用笔本身的规矩方圆,运笔须有法度,我们称之为“笔法”。但“笔法”的格趣,有高雅甜俗之分。就雅避俗是历来论画与习画者所关注的艺术发展的方向道路问题。当今学习国画如何提高自己的眼力,识别什么样的笔法值得效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画画的笔路能否正确的问题。笔路不正,一旦养成习惯,如同入了“俗窟”便很难自拔了。 为练就一手好笔法,从初学开始,应认真注意落笔起手如何顿挫,运行中如何保持用力均匀坚挺,转折处如何转锋不露而呈曲铁状,起锋收笔怎样控制。这些用笔起码要求,应时刻不可疏略地贯穿到临摹、写生中去,严格有意识地进行用笔练习。最初运笔不妨慢些,注意心觉气舒,不急不躁,同时要保持正确的执笔姿势,坐要正,站要挺,肩、肘、腕、指各关节都要放松,使力能顺畅地传递到笔端。运笔行进中,还要随时辅以局部关节的转动,使笔法生动而有变化。如若某一关节紧张,就会分散部分力度。常见初学者不是腕僵,就是臂僵,误以为在用力,结果适得其反,笔死力浮,不得运笔要领。凡事起头难,严格用笔方法,久而久之,便成为下意识的举动,出笔不论快慢,是点是线或是块面都能达到用笔技巧美要求。 各种运笔方法各有不同的趣味,选择和发现适合自己脾胃的笔法,常常是构成自己画风的一大重要因素。如运笔潇洒活泼、顿挫挑剔强烈,与运笔沉着缓慢敦厚,二者的绘画风格有显着区别;用侧锋笔或逆锋笔画画,其趣味亦大为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幅画只能允许一种笔法,用圆笔、中锋笔就不能兼用侧锋笔。事实上,仅用一种笔法作画反而音调少变化。大凡合乎对比变化和谐统一的形式法则,用笔是正,是逆,是拖,是侧,都不应受到框框的束缚。兹举以下几种笔法,请比较一下各自所具的格趣:(1)中锋笔—笔锋在上居中,笔根先行,有浑厚刚韧劲挺趣味;(2)侧锋笔—笔锋在左、笔根在右,笔杆向右倾运行,反之亦然;或笔锋在上笔根在下、自左至右或自右至左运行,有松动、秀逸的味道;(3)逆锋笔—笔锋在前笔杆向后倾斜,朝笔锋方向运行,有苍茫古朴老辣之意;(4)顺锋—笔杆横卧,顺笔杆方向横抹或顺拖,有洒脆活泼利落的感觉。 此外,运笔的轻重徐疾,能为各种笔法增加更多的感情色彩。如有的画家作画窸窣有声,放纵狂逸,其笔调似有感情奔放之态;有的则心静气觉,运笔徐徐,不急不躁,笔不妄下,笔调又有一番质朴无华、精神内敛之意。由于发现用笔能直接关系到客观对象的再加工和物我交融的主观情思的抒发,以及本身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在中国画里,对用笔的重视与研究之深,是古今世界一切绘画中绝无仅有的。 前人经验告诉我们,用笔熟练才能挥洒自若,得心应手。但过熟便偏向油滑,易流入华而不实。比如原来用中锋笔,一经熟练,势必偏向快速,运笔速度一快,笔锋接触纸面,在单位面积内时间少,所承接的压力也就少了,笔力难以入木三分,线条因凝不住而显得流动光滑。这般滑溜的线条,给人有轻浮单薄的感觉,不合国画用笔的审美要求。 避免用笔纯熟之后,容易产生的弊病,一般总是考虑适当地从习惯用笔的对立面方向,加以调节补充。如行笔太快,线条油腻,则应予收敛,行笔迟缓些,以增加线的质朴感。画论还告诫我们,用笔熟练不是目的,还须“熟后生”。生者,用现代观点看,就是要变革,不能满足老一套。但一味求“生”,亦可能走向反面,为生而“生”,不免有股做作气,缺少真切,自然的美感! 用笔因人而异,每人都有他特有的笔法。其间,有可能成为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有可能成为一种坏习气。追究习气产生的原因,在于缺乏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阅历见识不广博,没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学习前人的笔法中,追求表面的象似,不分对象,不按需要,生搬硬套,时间一久且不能好自为非,必然积习难除。作画时,每每下笔都流露出习惯的那一套,就该引起警惕,努力加以突破。所以,对笔法技巧能否区分什么是习气,将会直接影响画格的雅俗。用墨用墨不得法,浓淡变化不当,非平即花。用墨有方,浓淡变化得体,则墨色活泼精神,有光彩,妙趣横生。前人论画谓“气韵生动”,常以用墨佳劣为主要衡量标准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然,一幅画是否达到“气韵生动”,还包括画体的内在精神刻画,作者情感的传递,以及用笔能否恰如其分地再现主客体的谐调一致。所有这些最终还是要靠墨色的变幻来体现的。中国画借用墨来描绘对象,是率先掌握人类心理活动特点的结果。它无须照搬映入我们眼帘的红红绿绿的外部世界,而是通过墨色的变化和线条的刻画,唤起人们对以往经验的记忆。古往今来的画家们,对用墨问题无不加以精心的研究,极为精辟地总结“墨分五色”作为墨问题无不加以精心的研究,极为精辟地总结“墨分五色”作为用墨指导原则。当一幅画具备浓淡枯湿焦等墨色变化并达到和谐统一时,用墨上才被看作完美的。所谓“墨韵”就在其间了。我们理解“墨分五色”,并非让墨色变化在画面上均匀地出现。必须保证某一墨色在画面的优势。例如以湿墨为主,间以适当的干枯墨便显得统一有生气。用墨与用笔一样,千变万化无定法,关键是要掌握墨色的对比关系。用墨有浓无淡,或有淡无浓,无以对比,墨色便平;有湿墨而无枯墨则墨色不活……掌握对比的分寸,要避免半斤对五两势均力敌的对比。怎样把握住对比因素的主与次,并由此产生的整体效果与节奏韵律感,不仅是初学者也是画家需要经常不断地加以学习和探讨的问题。绘画的各种艺术效果,不是单由掌握要领就能轻易获得的。熟能生巧,大量的实践才得以熟,生巧才有基础。古人有“惜墨如金”之喻,意即用墨须有分寸,不可滥用。要恰到好处,唯有过硬熟练技巧,方能做到这一点。有的老画家,在一幅画完成后,水盂中的水仍然是清的。初学水墨画,在生纸上作画最不易掌握水分,用笔蘸墨后先在废纸上披试一下是必要的。但这样作画,终究有种畏惧心理,生怕控制不了水分而缩手缩脚。对于一个水墨画家,最忌匠气用墨,浓是浓,淡是淡,界限分明,变化生硬而少自然天趣。一条说来简单做则不易的经验是:要善于随机应变,将湿就湿,将干就干。当笔豪饱和墨汁,落笔时不必担心墨汁渗透如何,径自画下去直至干枯,自有变化自然之妙。设计一幅画的墨色分布,须注意统调优势,如大面积墨块对小面积墨块,大湿墨调对小干墨调,其余类推。一笔见浓淡的笔法,宜用在构图简洁,着笔不多的画体,否则显现不出每一笔所具有变化丰富的艺术趣味。读者可参看图例中几种用墨的不同效果,结合实践,注意不断积累自己用墨经验。

⑼ 六年级水墨画戏曲人物简笔画怎么画

准备材料:纸、毛笔、墨水。

1、首先用毛笔在纸上画出戏曲人物的头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