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内蒙古挖出契丹公主墓,身上银光闪烁,容貌复原后,为何网友不敢久看
在我们印象里,王子与公主都是颜值非常高的人,而且他们看起来是那么高贵。比如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就是大家熟悉的小姐姐。白雪公主生得太过美丽,以至于连魔镜都不得不承认她是世界上最美的人。不过那也只是童话中的描述而已,现实生活中咱们都没看过古代的那些公主、王子。
据专家推测,余庐睹姑因是服用了掺有水银的毒酒而死。由于古墓封闭了1000多年,所以那些毒液没挥发掉,这样就出了白光。后来科学家按着她的原貌进行了恢复,结果其容貌复原后的真实样子让网友崩溃了,本以为古代的公主都很好看,结果却有点不忍直视,彻底颠覆了高贵的公主形象。
‘贰’ 辽金元服饰,你了解哪些
引言:中国历经了19个朝代,每个朝代的历史都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民族复兴,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历史,较为显着的效果是汉服,中国古代以汉服为主,另外还有胡服、旗装等。每个朝代的服饰都各有特色。下面小编来给大家讲一讲比较少见的辽金元服饰,这三个朝代是由三个不同的少数民族来执政的,他们同汉族文化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元代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之前的经济文化发展落后于汉族,因此在入主中原以后,生活习俗上受汉文化的影响比较大,服饰也比较华丽,但服制比较混乱。这里就说一说传统的蒙古族服饰,蒙古族男子有质孙服、辫线袄、瓦楞帽等,女子则为襦裙、对襟上衣、皮帽等。
‘叁’ 古代的服妖是什么意思,古代人穿衣服有什么讲究
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服饰装扮早已不再循规蹈矩,每个人的穿衣风格大相径庭,他们只需遵从自己的审美标准即可,这也构成了现代个性化十足的服装流行氛围。可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体系下,人与人不仅在工作、生活中都有严格的等级分明,就连穿衣也要遵照统治者的规定。
如果在古代胆敢根据自己的意愿来穿着,则被视为“服妖”,其意思就是奇装异服。别以为服妖只是社会上被人耻笑,在古代,身着奇装异服可是要受到官府处罚的。今天我们就来理解古人的“服妖”文化,看看古人是如何界定“服妖”的?
古代服妖文化的起源——统治者加强皇权的手段
以古人的观念来看,人们将山川河流来比喻人的长相,古人们认为和出自草木之类的就是妖,形容出自草木之类的服装有损礼仪之邦之名。而身着奇装异服的之辈,则称之为“服妖”。
服妖理论的产生,更多的是从统治者对时局、对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处罚。将服饰作为诱发自然灾害和时局变换的风向标。更有甚者认为,正是由于民间出现了奇装异服,是引发王朝走向的具体征兆。
所谓奇装异服,更多的是在儒学理论的基础上,统治者根据服装的来区分阶层的工具。古语有言“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正是基于民间间的矛盾,对胡服是服妖的认定不绝于耳,宋朝甚至一度禁止人们穿着胡服出行。也正是在此时,宋朝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时期,连年的饥荒和北方民族的侵扰,让宋朝的政局摇摇欲坠。而这时出现胡服,也被视作服妖的具体表现,统治者认为这是导致国家动荡的征兆和“罪魁祸首”。
其实“服妖”这种说法的出现,很大程度是当时科技水平不发达情况下,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一种忧虑的嫁接。对于无法用常理控制的事情,古人们往往会归咎于各类奇异的征兆,而服妖正是基于此理念下成为当时统治阶层和民间的误解。
当社会的发展进入到新的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需的服装出现后,基于人们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服妖”这种说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当一种服饰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时,就不会再被当做异类,而是一种人们生产、生活的常规服饰。
和古代相比,现代社会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元化的文化融合,赋予了人们服装上个性化的灵魂。人们不再拘泥于能不能穿,而是以“喜不喜欢”为基准。这是新时代下安定繁荣的社会下人们享有的权利。随着科技的发达,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穿衣打扮不再是为了生产需求,更是的是呈现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独特的处事原则。
‘肆’ 辽金元服饰,对后来有哪些影响呢
辽金元三个朝代是由三个少数民族共同执政,总的来说他们在历史上的时间并不多,因为他们三个朝代的时间加起来才400余年左右,不过他们对汉族存在一些服饰方面的影响,而且汉族曾经也有过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如今辽金元服饰对后期的服装依然有影响,这些民族的衣服也保留了一些汉制文化,不过更多是突出了自己的特点。辽金元服装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因为辽金元时期,民风开放在服装上面也是变化多样,所以后世的服装和色彩搭配要是改革方面都会参照辽金元时期的服装。下面给大家详细讲解辽金元服装对后世都有何影响。
‘伍’ 辽、金、元时期男女服饰有哪些特点
辽、金、元时期,除汉族服饰外,少数民族的装束尤显突出。辽代契丹族服装以长袍为主,形制一般为左衽、圆领、窄袖。袍带系结胸前,后下垂至膝。长袍色彩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其色较为灰暗,纹样出现了龙、凤等汉族传统纹样。男子服饰在袍内衬有衫袄,其领露外。下身穿套裤,裤腿塞在靴筒之内,上系带子于腰际。妇女穿裙多在长袍里面,脚穿长靴。辽代的巾帽,除皇帝和大臣可戴冠帽及裹巾之外,其他中下级官员及百姓一律不许私戴。契丹族男子的发式一般将顶发剃光,仅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整理成特殊形状,然后下垂;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着鬓发,极有特点。金代服饰基本上保留了女真族的传统形制。女真族男子的常服,通常是头裹皂罗巾,身穿盘领衣,腰系吐骼带,脚着乌皮靴,色彩喜用环境色,衣服的质料除织物以外,多采用皮毛,以抵挡风雪寒流的侵袭。妇女服饰主要沿袭辽制,年轻妇女上穿黑色、紫色或绀色的直领、左衽团衫,下穿黑紫色檐裙,裙上绣全枝花纹,并施以数道折裥。腰系红黄色巾带,双垂于足下。
‘陆’ 贾哈是什么,好像是契丹人披在肩膀上的,求图片
又别有一制,围于肩背,名曰贾哈,锐其二隅,其式如箕,左右垂于两肩,必以锦貂为之。”贾哈一词,在《蒙古秘史》中也曾出现。据有些学者考证,贾哈就是贾玛(领子)的一种,古代不与衣服缝在一起,而是另外的东西,如今巴尔虎蒙古仍然穿着,只是男女款式不一,男齐脐,束以腰带。女式贾哈用绸缎或貂皮另做。
没有相关详细图片可寻:
满城汉中山靖王墓出土文物.-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墓·备茶图
‘柒’ 契丹族人有什么体貌特征及风俗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国北方的民族,如汉族、女真族、蒙古族等。据考证,目前的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后裔,另外在中国西南有家谱的家族中,有根据家谱记载,是随蒙古军队出征而留在当地的契丹后裔,已经汉化和当地居民融合了。 事实上,云南省保山地区约有十余万分属现在十来个民族的阿、莽、蒋姓“本人”,近些年一直自称是契丹契丹族后裔,要求有关部门澄清他们的来历。但是因为考古技术上的障碍,学术界对这个自称是契丹族后裔的人群始终未能“正名”。同样,从前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有说源于契丹大贺氏者,也有说自古就独立发展于其他民族者,各执一词。 而现在,这个一直令历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终于被破解,DNA技术解决了达斡尔族和云南阿、莽、蒋姓“本人”的源流问题。这个破解过程是这样的:在云南保山的5个小村庄,专家们取到了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经过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显示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至此,专家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经过不断地迁徙、隔离和融合,多数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用一个专业术语命名即“分子意义上的后裔”。
‘捌’ 历史中的契丹人的衣着和发型有什么特点
契丹人早期居住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这里多山林,气候也十分寒冷。契丹先民以游牧狩猎为业,多衣着兽皮,直到建国前才有了丝织布帛的衣服,并很快得到普及。辽太宗时期制定了服制,据文献记载,契丹国服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田猎服、吊服六类。契丹平民皆穿左衽圆领长袍,脚蹬长皮靴,头戴皮帽。
据史料记载,契丹“皇帝幅巾,擐甲戎装,以貂鼠或鹅项、鸭头为扞腰。”这件扞腰弧形,银鎏金,中间宽,两头窄。下缘平直,上缘为数个连弧组成。地纹为水波纹,边缘饰连珠纹和云纹各一周。主体纹饰为盛开的荷花,荷叶宽大丰肥,荷花迎风怒放,纹饰为高浮雕。此弧形长片为妇女大袍后腰的带饰,穿戴时此弧片横陈腰后,抵于两肋,将两端以丝带束腰,在腹前打结以固定饰片。
契丹的服装如此独特,那么契丹人的发式又是什么样子呢?与中原汉人发式有哪些不同呢?
中原地区汉族的传统礼教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且有一种刑罚就是剃去头发,叫做“髡刑”。但是,少数民族中却流行着剃去一部分头发的习俗。对于契丹族的髡发习俗,文献记载较为简略,缺少形象的实物资料。
随着契丹考古工作的逐渐深入,在不少辽代壁画墓里,发现了保存较好的契丹装束的人物像。壁画所绘人物包括官僚、侍卫、奴仆、贵妇、侍婢和伎乐等不同身份。凡是着契丹装束的男子都髡头,式样不完全相同,有的仅剃去颅顶发,颅四周发下垂并向后披;有的在颅两侧留两绺长发,自然下垂或结辫下垂;有的剃光了前颅中部,颅后发也自然下垂并向后披;有的剃光了颅顶两侧,颅顶中间部分向后梳起。从这些人物,我们进一步弄清了契丹人髡发的式样,一般颅侧发和鬓发都不长,如果太长就结成两绺,或者编结成辫。
通常见到的关于契丹人髡发习俗的资料,只绘契丹男子,契丹妇女髡发资料较少见。豪久营辽墓的女尸,首次提供了契丹妇女髡发的实例:前额边沿部分剃去,而保留了其余头发;经剃过的部分又长出了一点短发,从短发的等齐长度看,原来是剃光而不是剪短的;保留的头发,颅顶一部分用绢带结扎,带结位于颅顶偏后;另在左侧分出-小绺,编结成一条小辫,绕经前额上方再盘回颅顶,压在束发上面,和束发结扎在一起;耳后及脑后的长发向身后下披,垂过颈部。这样的女式发型,是考古工作中的首次发观,显示了契丹族妇女所特有的一种髡发习俗。
另外,在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也出现了契丹女子的髡发形象,一般是剃去颅顶前部的头发,其它部分则束起,或配以各种装饰物。
‘玖’ 中国56个民族服饰图片及介绍有哪些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
民族(nation),指在文化、语言、历史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来通过研究人类进化史及种族所形成的概念。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个国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个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
现代的民族概念,可以是以国度为区分的人群,也可以是单指有共同的文化概念,而没有共同的语言、历史来源的人群。现代同一个民族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个民族也可有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民族也可用相同的语言。
国族:国族是以政治目的结成的新族群,在文化习俗的融合的情况下,国族不可以直接转化成民族概念。典型的国族概念有中华民族、巴西民族、美利坚民族等。
从2016年1月1日起,中国公民在年满18周岁的两年内,可以依据其父或其母的民族成份申请变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