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泼墨仙人图》为何寥寥几笔却能意趣无穷
宋代画家梁楷绘有一幅《泼墨仙人图》,凭借简单的几笔线条就勾勒出一位形象滑稽的仙人形象。虽然梁楷自称为“梁疯子”,但是并非因此才画出这幅略显“怪诞”的作品。
其实梁楷只是把所用笔墨减到最少,追求这样的效果,他的这种绘画风格与当时一些工整精细的作品形成鲜明的对照。
“尚简”的画风在绘画史初期已经存在,但随着艺术的发展、技巧的成熟,人们开始倾向于精美细腻的画风。
《泼墨仙人图》,采用泼洒水墨画的画法,把握精神气质,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酩酊大醉而又十分可亲的人物形象。造型艺术的表现性在于它传达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
② 国画里面的燕子怎么画
国画燕子的画法,下面举几个例子:
第一种画法:
1、先调中等墨色,笔尖蘸浓墨。一笔点头(图1)。
③ 中国写意画讲究用笔和用墨,用笔包括什么;用墨包括墨色的什么的变化。
中国写意画讲究用笔和用墨,用笔包括(落笔),(行笔)、(收笔),用墨包括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的运用。
中国画中的笔与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中的两个方面。笔中有墨,墨中见笔,是传统画对笔墨的基本要求,各种用笔中都脱不开墨色的变化。变化而有韵味却是不易之事,它是随着实践与涵养的提高而提高的。
有墨而无笔,则墨中无骨,而无骨之墨易烂易平,从而失去表现力与中国画特殊之笔力感。因此前面所讲到用笔问题实际上同时是离不开用墨课题的。写意着色人物画,尽管将主题转入用墨与用色,实际也是进一步研究用笔的过程。
(3)笔墨简单造型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勾勒是中国画用笔的主要形式,勾勒表现的难度也最大。单线勾勒明确而暴露,因此比其他用笔形式更需精心设计和具有较深厚的功力,才可能使画面笔笔讲究,有力度、经看,笔与笔之间要有呼应,节奏,构成疏密有致,浓淡与枯温得当。
改变传统线的用笔方式,追求新的形式趣味,追求总体上线的节奏感与造型的整体感。
笔简而意繁。勾勒应尽量洗练,必要时勾勒可重新按需组合,精取大舍,甚至改变物象的原本形态。注意每一笔功力的体现,笔与笔之间的刚柔、曲直、浓淡的对比,互相之呼应与韵律,主体构成的用笔应尽量反复斟酌。
以勾勒、皴擦、渗染等手法为主,画面可将扎实与虚松结合起来,并注意实而不板、松而意到的效果。
④ 篆书书法作品图片欣赏
篆书可以说是一种最古老但又最年轻的书法,中国文字起源于象形,且顽强地根植于象形,并未简单地仅用声音符号来做文字记录。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篆书书法作品图片欣赏,希望你们喜欢。
篆书书法作品图片欣赏

篆书书法作品欣赏图片5
篆书风格演变史
篆书可以说是一种最古老但又最年轻的书法,中国文字起源于象形,且顽强地根植于象形,并未简单地仅用声音符号来做文字记录。象形文字本身即有造型的要求,所以中国文字一开始就是美术家的工作,从最早的甲骨文开始,这种象形文字就被称为篆书,甲骨文保留有非常明显的象形痕迹,笔划加减比较随意,因此还不能认为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此后的金文或称钟鼎铭文即青铜器上的铭文还有石鼓文一起合称为大篆,文字的规范性进一步加强,字形及章法更趋规整,词汇增多,故可以有长篇铭文。直至秦朝一统天下后,李斯推行“书同文”,并彻底规范了篆书的写法,世称小篆,这是完全成熟的文字,将篆书的曲折象形笔划横向拉直,其实就是隶书(当然实际情形会复杂一些,如隶变,与篆书同时存在于民间,文物证据有战国时的帛书及竹简等),隶书再进一步去除修饰性的笔划就是楷书了,在香港台湾等地称为繁体字,2千多年来文字结构并未再发生明显改变。因此,篆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鼻祖,故碑额的题词或册页的封面题词,古人都习惯用篆书,以示庄重;而真行草等书法作品是绝不能用篆书落边款的。因此,篆书有万佛朝宗的说法,说他最古老是毫无疑义的。也正因为这种老祖宗的地位,也使篆书固步自封;同时,篆书从甲骨文开始,金文、石鼓文、泰山刻石等,都是官方政治或宗教性的文宣工具,需要一定的装饰性,甚至于追求繁复华丽的效果,如春秋战国时楚地的鸟篆,因此,篆书从一开始就不讲究书写性,故在秦帝国灭亡后,篆书就主要存在于碑额或册页等的题词及印章、瓦当等用具上。直到晚清邓石如改变了近千年的作篆方法,开启了篆书的书写性革命,充分运用毛笔的特长来表现篆书的笔意,使书写上的提按、起笔收笔的笔触意态更加富于变化,在结构上也打破了过去那种陈陈相因的固定模式,影响所及,蔚为风气。此后篆书名家辈出,使篆书一跃而成为与真行草并驾齐驱的书法艺术,故从笔墨书法的角度而言,在诸书体中,篆书的确是最年轻的书法艺术,自邓石如始距今才200余年,也正因年轻,从而显示出勃勃生机。
一、甲骨文:
甲骨文(商朝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是商朝的文字,距今约3000-4000年,,《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代是非常迷信的一个朝代,大到国家战争,小到今天会不会下雨,还有诸如做梦、出行等都要先进行占卜,占卜的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如牛的肩胛骨等,然后由卜官将卜辞刻在甲骨上,因此,甲骨文是用刀刻的。这一点很重要,在欣赏甲骨文篆书书法作品时,是否具刀味是其品鉴要素之一。
甲骨文应该说是一种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文字系统,还保留有大量的象形成分,故在笔划方面增减会有些随意,仍存有较多的假借通用字。故在欣赏甲骨文书法创作时会发现难有较长的诗文创作,除非自己造字。
甲骨文有时归入大篆,有时又另列为古文。
二、金文:金文与石鼓文等属大篆,以区别于秦之“小篆”。这种文字盛行于距今约3000年前的西周,现在可看到的金文主要为青铜器如钟和鼎上的铭文,古称青铜为金,故又称“钟鼎文”,或称“吉金文”、“款识文”。金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了,字形及结构均较稳定,固可以有长篇铭文。金文大部分都是先刻在母范上然后翻铸而成的,而在母范上的字是否先用笔书写再刻,古学者认为先秦无笔墨,故是直接用刀刻在母范上的,但现代有学者根据出土文物认为亦有可能是先写再刻的。母范一般都是陶土,故即使用刀直接刻上去亦可以表现出一定的书写性。经过高温翻铸,字形笔划应该有较大的变形,再加上印拓,我们今天能用来临摩的拓片,其笔划变形就更大了。因此,我们在理解古意时,应当首重在意,而不必拘泥于其形,过分强调金石味或所谓古拙之笔触,恐怕会失去古人力求雅正之古意,毕竟钟鼎均为十分庄重的贵族器物,其铭文自然要用十分儒雅的官方正体。已有出土文物证实先秦早有笔墨存在,如战国时的竹简帛书等,故大篆这种文字系统在当时亦有雅俗正野之分,如钟鼎铭文中的金文即应为大篆之官方正体文字,而竹简帛书等文字则更为简省称为“古隶”或“篆隶”、“隶变”等,则应该是民间的俗体。故此,若将金文这种正体大篆写成狂野朴拙是不合古意的。若于篆书中求野求拙,似以“古隶”“隶变”中求之为妥。虽然散氏盘有草篆之称,然也只是行笔较熟练较快,且因铭文字数较多而受限于书写面积故排布呈乱石铺路状,绝非率性之草。其笔划厚实粗犷,其实是翻铸的效果,实际书写于母范之字体应该会纤秀许多。
三、石鼓文:
为先秦战国时刻于石鼓的文字,距今约2300年,其书体为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文字,学《石鼓文》可上追大篆,下学小篆,百无一失。后世学篆者皆奉为正宗,无不临习。石鼓文真正面貌还是比较儒雅而方正的,后世诸大家中习石鼓文最着名的是吴昌硕,不过吴昌硕的篆书风格与石鼓文还是相差较远的,倒是王福庵与杨沂孙接近古意一些,尤其是王福庵。
石鼓文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其为小篆之祖,而且是碑刻之祖,碑刻与金文之异在于碑刻是先用笔墨书写而后刻的,故可以透过刀锋看到笔锋,对于古人的用笔方法尚有可资因循之迹。如果不从石鼓文入手,学金文可谓是不得其门而入的。而学小篆如不习石鼓文,显然无从体会古意。
四、秦小篆
秦小篆应该说是战国时秦国的官方书体,在先秦战国时,各国家或地域在篆书书体上应该是存在着较大差异,故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李斯主导对全国的文字进行了一次规范化,在秦篆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形成一套规范化的文字系统,沿用至今,近3000年未发生多少改变,可以想见其文字系统之成熟与稳定,这种成熟是我们中华文化赖以传承的基础,所以小篆的文化意义不可低估,我们今人习篆其意义不仅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且已经上升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她具有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意义,虽然汉民族的政权几经易手,但籍着这些文化符号,汉民族的士大夫们总会不时地拉起复古的旗帜,对篆书进行正本清源,从而聚集民族之魂。如元朝吾丘衍、赵孟府的复古和清末的金石碑学的复兴等。
秦小篆是政府用行政手段强力推行的书体,历史文化的丰功伟绩自不在话下,但于艺术角度而言,则如后世的馆阁体与现在的印刷体,形式的绝对统一,抹杀了个性,也就抹杀了这种艺术形式的创新能力,故篆书这门书法艺术于秦小篆后即可谓是进入了一个漫漫长夜。其间偶有如李阳冰等篆书高手,但其小篆书体仍未脱离铁线篆、玉筋篆的樊篱。
五、汉篆及元代吾赵篆书复古崇汉:
元代吾丘衍、赵孟府倡导复古,并身体力行倡写汉篆,汉篆的特点是较方正,相较于秦篆结体要扁,而且方笔较多,这应该是受到隶书结体的影响所致,最典型者如三国时期的天发神CHENG碑,以隶笔作篆,笔划方折厚重,直线收笔处成悬针状,后人称之为悬针篆。历来书家对此碑评价甚高,影响深远。不过一些题额可能也是受到章法排布的影响,必须作扁作方。但汉篆仅限于一些碑额、汉印、铜镜、钱币、瓦当等片言只语,如雪泥鸿爪,终难以与隶行楷草诸体比肩。不过从小篆书体正本清源而言,崇汉是复古正体的主要内容。故汉篆自元朝吾丘衍、赵孟府等力倡后,逐渐受到追捧和重视。
尤其是吾丘衍之《三十五举》,虽为印学理论之鼻祖,其实也涉及篆书的正体意识,如第一举谓:“科斗(蝌蚪)为字之祖,象虾蟆子形也。今人不知,乃巧画形状,失本意矣。上古无笔,以竹挺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形,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这种散论形式虽不成系统,但其所举体例亦寓意颇深,此举开宗明义即直指古代的字也是笔墨自然写成,并非“巧画形状”,紧接着第二举即提出“今之文章即古之直言;今之篆书即古人平常字,历代更变,遂见其异耳。”他认为后世所能见到的篆书实为古人平常所书写的字体,自然会有书写性,不可能如后世的蝌蚪文、铁线篆这般难写。故他在多举中强调书贵自然的思想,这个“平常字”的观点很重要,影响十分深远。一方面,有的人受此启发而努力去改进书写工具,如制作平头笔使之易于写出匀圆的“篆”书笔画;另一方面也有人从“平常字”书写的角度理解篆书,干脆撇开匀圆的线条,直接用书写行草的笔墨写篆,如明代赵宦光的草篆即是。除“平常字”之外,《三十五举》也明确提出篆书以方正为佳,如“十八举”云: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七举”:篆法匾者最好,谓之蜾匾,石鼓文是也。这个扁者其实也是方正之意,如石鼓文。故吾衍所提出的篆书正体,应有以上两方面的概念,即“平常字”与“方正”,“平常字”指书贵自然强调笔墨书写的自然性;而“方正”是指篆书结体以方正为正体。后来篆书的发展正好映证了吾衍的复古思想。
六、明代赵宦光的草篆
对于篆书书写范式的局限性其实历代都不乏有识之士,也有人尝试变革和创新,如将篆书之“引”发扬之,结果状如道符;而明代赵宦光为饱学之士,他以草书笔意入篆,以“草篆”自成一家,并有可观者,亦属难得。现代也有学者开始重视赵宦光的草篆,认为赵才是将笔墨提按引入篆书的首倡者。不过,如前所述,小篆其实是一种正体文字,雅正还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赵宦光的草篆的确过于率性有失古意,故广为后世所诟病,也许此可解释其书道之不昌。但赵宦光的这种将篆书作为“平常字”的尝试仍是有意义的。
赵宦光草篆
七、邓石如对篆书的再造之功
到清末,邓石如秉承汉篆,以隶笔入篆,既使篆书有了“平常字”的书写性,又很好地保持了篆书正体的雅正,遂一改千年来铁线、玉箸等“描篆”而成为“写篆”,真正使篆书变成一种适合笔墨特性的书体,从而开创了篆书的新时代,正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分第六》中曰:“完白山人出,尽收古今之长,而结胎成形,于汉篆为多,遂能上掩千古,下开百祀。后有作者,莫之与京矣!完白山人之得处在以隶笔为篆……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为不可作之书.自非好古之士,鲜或能之。完白既出之后,三尺竖僮,仅解操笔,皆能为篆”, “康氏所言极是,清人于小篆笔法的解放,使那种近于图案摹写的描头画脚变为提按使转、从容不迫、笔情墨趣自由挥洒的书写。小篆创作也进入到如也、舒也、散也、着也等‘把笔抵锋,肇乎本性’的更为自如的书写状态”(李庶民《斯翁之后直至当代——展览机制下的小篆创作》)这个正是吾衍所倡的“平常字”的复古思想。邓石如是否受到过吾衍《三十五举》的影响,我们无法考证,不过《三十五举》为印学必读之书,邓作为篆刻大师,不可能无所闻。另一方面邓石如时代已可以看到许多汉篆如《天发神CHEN碑》等拓本,邓石如对此碑有过精研。故其对古人用笔的认识远比吾衍他们深刻和丰富。
至此,小篆终于走下了贵族的神坛,而开始与真行草隶等书体并驾齐驱,展现出勃勃生机。此后晚清篆书大家辈出,如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徐三庚等各有特色,各擅其长。现代之王福厂、吴昌硕、萧退庵及其弟子邓散木等诸大家又继起领一段风骚,余绪蔓延,方兴未艾。基本都遵循了“平常字”与“方正”的正体思想。
八、当代小篆的创作
兹引李庶民先生《斯翁之后直至当代——展览机制下的小篆创作》一文所评,“展览中的小篆作品除了少数取法秦诏版、简牍者外,绝大多数是取资玉箸篆、铁线篆等纯篆引笔法与取资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等融汇隶书、魏碑笔法的清人篆书两大类型。前者以《峄山》《会稽》诸刻石以及李阳冰《三坟记》《般若台记》《谦卦铭》为取法范本,以金枝秀华、玉钿错彩为尚,表现此类小篆婉转华滋、劲健清爽、舒卷流畅、摇曳多姿的审美风情。极端者甚至有取法传为瞿令问《峿台铭》一类铁线篆者,以纤如发丝的用笔、细如悬针的线条、端严工稳的结字,营造一种精工极能之美。然而,由于今日书坛大多数作者对古文字不甚了解,学识修养不及前辈书家,故此类“工笔”小篆的创作主要在展示书写者的功夫。相对而言,玉箸、铁线之类的小篆用笔比较单一,驾驭以中锋平动用笔为主。作者只要有较好的指腕运转技巧,耐得住性子、沉得住心,便能写出匀整、对称、婉转、纤细的字形来,再以字数较多的书写内容,配置以色纸、拼贴、装饰等外在形式,便容易讨巧。当然其中也有高手,在平动用笔中不动声色地隐现出提按的律动、疾徐的气息及墨色的韵味、线条的肌理等,使此类小篆在含蓄蕴藉、简静匀衡中有了更为丰富的审美内涵。再一类取法清代篆书者,隶书与魏碑笔法的融入极大地方便了用笔起、收、行、转的运动过程,将作者从工整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可以更好地表达书家的性情禀赋、意绪感悟。”“以隶、楷等笔法入小篆,可以将那种原本匀整纤细的线条外轮廓丰富化,使小篆的点线更好地表现笔势、笔意、笔趣,强化点线的弹性、力度、质感,提高点线的节奏、韵律。作者可以把更多的情感与禀赋融入到小篆的创作中,更好地实现大众文化背景下通俗艺术所传达的审美时尚。虽然因学养的不足乃至对表面形式的矫情、制作装饰的伪饰,导致其格调、品味、境界已无法与前贤相比拟,无可奈何地步入矮化期,难以再有个人风格美建树而能开宗立派的大家出现,但毕竟这是一种与时尚同步的主动选择。”
此两大类大致可况目前之小篆的创作,而对于大篆创作,其情形相对比较复杂,前人金文作品大多为集字创作,故难有长篇之作,而现代大篆作品时见有长篇大作,此应得益于现代金石考古之成就,已有足够多词汇可供选用,但也可能存在造字的问题。强调古拙、金石气韵、象形意趣等为大篆创作的基调,但强调过甚则不免流于乡鄙俗野,有失金文之雅正,特别是象形,若追求过之,则几成画符矣。而且,自晚清篆书变法以来,篆书之墨韵越来越被学界及大众所接受,故大篆的创作仍应回归到在骨与肉的对立与统一中建立自己的风格。
⑤ 用简单几笔勾画出逼真生动的人物是什么画法叫什么画法哪能搜到
简笔画
也可以叫线描是素描的一种,用单色线对物体进行勾画。
线描也叫白描,即单纯的用线画画,在线描中线条可以有许多变化,如长短、粗细,曲直、疏密、轻重、刚柔和有韵律等。线描写生要注意把物象的前后遮挡关系表现正确,一般来讲,在画面中近处物体的基线应比远处物体的基线低。为了更好地表现出线条的美感,我们在写生中不能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应该通过比较和感受进行有目的地取舍与提炼、加工。常用的线条有直线、弧线、曲线和折线。
基础线描编辑
常用的工具有铅笔、炭笔、炭精条、钢笔、尼龙水笔、签字笔、记号笔等。只有多观察才会有更多的绘画语言。垂直线给人庄重、挺秀、高洁、但愿、朴重等感觉。在教儿童画人物线描时,不应要求过高,要根据他的不同春秋段的能力,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对象,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对象,这样儿童的线描人物天然会妙趣横生。
水平线具有平和、安定、静止的感觉。
线的运用和表现 运用线的疏密、是非、曲直排列变化,来表现黑白关系,既能表现人物形象又富有审美情趣。
从爱好开始,儿童从小与父母、亲人糊口在一起,与人物产生好感,信手涂鸦经常会画身边的人物,幼儿这种生成的爱好用线很轻易表现。规则的曲线使人感到明朗、整洁、圆滑、有序。
捕获感觉特征线的训练应该从观察方法开始。斜线则富有变化、运动、紧张和不安的感觉。直线有垂直线、水平线、斜线、折线和交叉线等;曲线有弧线、波浪线、螺旋线等。
线作为物象特征的联结过程,又是点的运动在时间中留下的轨迹,它不仅能折射出画家自身的修养、基础功力和人文背景,也是画家对世态的一种体验、一种感慨感染、一种心灵上的寄慰、一种自身气质的升华,也是作为艺术家对生命的一种积极和有意义的技法。自由的曲线则显得活泼、柔美、生动、柔和。
线描的工具:线描的工具灵活多样,选用不同的工具材料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线描,就是用线条画画,是绘画的基础,更是少儿绘画的基础。
线作为面与面的接壤或物象边沿的绘画线条,是人类观察世界、对话世界的直觉符号,是中国画最为基础的语言和构成形式;
捉住儿童善于幻想的心理,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儿童画人物线描要避免简朴化,应该要求并引导儿童多观察分析人的姿态、面部表情和衣纹变化等。这个感动你的因素,就是你将来这幅线描的灵魂。
线的种类大体可分直线和曲线两类。想要画好线描,首先要学会观察,有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就要从艺术的角度观察:你要决定停下来描绘客观对象的时候,一定是有什么东西吸引或感动了你,才使你停下来决定画它。
线的感觉:不同的线给人的感觉不一样。
速写
在中国素描和中国白描结合产生独特的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造型方法,为了同素描概念区分出来一般有两种定义一 绘画术语。用简练的线条在短时间内扼要地画出人和物体的动态或静态形象。一般用于创作的素材。
一种篇幅短小、文笔简练生动,扼要描写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的情况的文体。也指用概括有力的笔墨描写人物或生活场景的表现手法。
勾线速写
用线十分肯定,可以从自己最兴起的地方下笔,或从头到脚一次画完,也是画好了十分漂亮,西安美院张立宪教授给我们这样画,优点是流利生动,缺点是难度要求非常大,画不好,线条就容易空洞,没有表现力。尤其在高考考试中成千上万份试卷放在一起打分,勾线速写就显得没有冲击力.再者画时要求肯定准确,难度较大。所以初学者可以直线起形,再匀线,这样画时可以好画一些,在国画考试中多采用此法。
线面速写
线面速写
画时用线面结合的方法来表现对象,一般是亮面贴体的地方线条细硬,虚的地方线条粗且轻,同时在结构大的转折之处辅助以面积不同的来加强体积,这种画法在高考考试中由于表现手法对比强烈,在考试打分中比较好拿分,因此教师给学生们平时示范时,较多采用的也是这种画法。通过几年学生专业考试后,专业分数总结分析来看,是得到了理想的分数,愿考生初学者可以尝试练习,一定会有一番惊喜的。
明暗速写
基本上与线面速写相同,但区别在于它更深入表现体积结构形体更严谨扎实。由于它用的时间相对于其它几种速写画法来说较少,故对学习者的手头功夫要求较高,要求快、准、狠。在考油画系时可以采用此法。
求采纳~~~~
⑥ 怎么画国画画好简单的国画!
先临摹,再写生,最后创作(画简单的国画)。
画国画首先要临摹,临——照着画;摹——将纸浮在上面画,学习古人的古法用笔。
其次要写生:照实物画,将技法进行实际练习。
国画具有独特性:具有它的主观性,可以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想象进行绘画,通过临摹掌握古人画画的技巧,结合写生再创作自己的简单作品,要有:1、线:分粗、细,中锋用笔——立、平,有时也有侧锋,要有变化。2、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3、形体变化,要有神。
⑦ 怎么画梅花~用铅笔图片
平常要多观察画家的画,要动脑筋。还要多看梅花的实物。要了解它的习性。多观察,你就能画好了。
第一步是出枝。先用笔蘸调淡墨,在盘子边上括干些,再蘸深墨,以中锋画出最前面的枝条。起笔时用中锋,画至枝条下端渐转侧锋,务必注意行笔过程中,枝条留白断开,以便填花。也可先用较淡的墨,以侧锋画出后边的粗枝干,再加前面深枝条。要根据构图需要灵活运用。无论那种方法,枝干的穿插交错、疏密关系和断开留白等都是一样的。
第二步,用淡墨圈出花朵。注意花朵的聚散和正侧偃仰背的表现。花朵与枝干需反复交替进行。画好主要枝干,决定画面大局,画好一部分旁枝后开始画花,花画得差不多时,再在花中穿插枝梢,而后再补些花,或再添些细枝梢,这样交替进行,逐步完善,不可各步骤之间截然分开。
第三步,处理花心、剔花须、点蕊头、点花蒂。用较秃的笔,以中锋浓墨为佳。花朵的正反背侧往往通过点心才能表现出来。
第四步是点苔,收拾整理。干、枝、花等基本完成后,再回过头看看总体效果,不足之处再作充实调整。最后在适当的部位题款加印章。一幅梅花就完成了。
画圈梅,一般不着色。为托出白花,可在花瓣轮廓外围圈染淡墨。也可用淡赭石或淡草绿圈染。圈染时水分要足,力求渗化效果,切忌干涩、刻板。圈染后可再用较大的笔,加水调和成更淡的赭石或草绿,点洒于圈花或枝干间隙,(点洒时要有疏密,不宜过多)使画面层次更充实多变,总体气氛更好。花心处一般留白,或点黄粉。
也有画者,在画好后,往宣纸背面花瓣里填白粉,会使白梅更加饱满突出,增添姿色。
梅花的构图
构图,在中国画的传统理论中称作“经营位置”,也就是画面的布局。这是在理解了花卉的生长规律、结构特征、并懂得了基本造型方法和笔墨要求后,进入摹写或创作时,必然会碰到的问题。同样是一种花卉,为什么有素养的画家入画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初学者则难以做到,除笔墨技巧外,画面的总体布局,即构图的合理与否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笔墨、形体和构图是画好一幅画的主要技法要素。
中国花卉或花鸟画的构图,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处理画面的具体手法或方式,如“S”形构图,半环形构图,纵横交叉构图等。二是掌握画面布局中美的法则,如主辅、虚实、疏密、聚散、藏露、开合、呼应等。初学画梅,掌握几种具体的构图形式是必要的,但根本上是要理解和掌握构图规律,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才能千变万化,得心应手,现分别简述之。
主辅:或称“主次”、“宾主”、“主客”等,一幅画有主体,有陪衬。主体是画面的重点或中心。布局时力求主体的位置突出、醒目,其他作为陪衬,位置应隐蔽些,画行虚些。左图前面一枝梅为主,后为宾。一主一辅。一浓一淡,一高一矮、一疏一密,自然形成了鲜明的节奏与对比。切忌主次不分,平均对待。
具体运用时,也有用反衬的手法。即把矮小次要的置于前面,主体置于后面。可视构图需要和表现手法而定。
虚实:一幅画,总体布局上必须有虚实对比,一般说来,“有画处为实,无画处为虚”或者说“有笔墨处为实、无笔墨处为虚”。这都是说明画面上的空白和物象的对比关系。在构图上常有虚实相间、虚实互用、以虚显实、以实破虚等手法。花鸟画一般不画背景,留出大块空白,即是“虚”,而所画之物即为“实”,或者近者为实而远者为虚,或者主为实宾为虚,都是为了画面的对比效果。“虚”能给人以“迁想妙得”之功,所谓“意到笔不到”、“意犹未尽”也正“以虚显实”的绝妙效果。切忌满纸笔墨,所画物象占据一切空白,画得严严实实,反而使观赏者感到闭塞,失去了遐想之余地。
图45,在构图上除两枝梅花有主辅之分外,在左上方留出大块空白,即是为了求得虚实效果。
疏密:中国画理中有“密不通风,疏可走马”之法则。构图时应密处密,疏处疏,疏密有致才能节奏生动,平铺直叙,没有疏密变化则刻板平淡,观之乏味。画梅花,主要是处理好枝干、花朵、苔点等点、线、面的排列交叉关系。上图,前面主体枝干浓而密,后面辅枝淡而疏。
聚散:是指集中与分散的关系。画梅花,花朵的分布必须有聚集在一起的,有疏落分散的,聚散之间要互相联系,做到聚而不塞,散而不散,才能富有韵律,引人入胜。切忌平均分布、散点布局。
藏露、隐现:根据意境和画面艺术手法的需要,在构图时,往往某些部分要藏,某些部分要露。某些部分要画得显眼些,某些地方则要隐蔽些。一般是主体部分要醒目突出,陪衬部分隐蔽些。但有些构图,主体部分也要有藏露、隐现。如表现古梅老干为主的画面“老干新姿”,构图时尽管老干占据画面主要位置,但具体着笔时,必须处理好藏露隐现的关系。才能使画面产生大小粗细、浓淡前后等强烈对比和含蓄多变的艺术效果。
开合:是指画面构图的完整统一。门窗有开关,故事有始末,文章有开头结尾,画画同样有起有结。有的画使人感到没画完,这就是没有合好。如画一条龙,画龙身为“开”,点睛则为“合”,画龙不点睛,则是死龙。画梅花也如此,只圈点花瓣而不点花心,犹如画龙不点睛,显得没精神,也就是只开不合。无论小构图、大构图都要处理好开合关系,有的画面有几个开合,都要认真处理好,使其达到完整统一。切忌有头无尾,半途而废。
呼应:也称“顾盼”,是指画面的物象形态,色调互相协调、呼应,相映成趣。构图上应在上下、左右、前后、主辅等各个方面去考虑,使之做到顾盼有情,气脉贯通,情景交融。切忌机械凑合、各自东西互不关联。
图47,主体梅,主干上发,旁发小枝在画面上方转而下垂,和右下侧梅枝上下呼应,形成顾盼之势,使画面构图富有变化和情趣。避免了主辅两枝梅花,枝条全都上发的单调局面。
综上所述,既是一般花鸟画构图中创造形式美的重要法则,也是画梅花时应该掌握的规律。梅花构图和其他花卉大同小异,根据梅花以表现枝干为主,构图上可归纳为“长短、粗细、多少、纵横”八个字。梅花的一切构图形式,万变不离其宗,都发自这八个字。
构图力求形式优美,变化万千,时又求得统一,“变化统一”是构图的总要求。变化与统一是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一幅画无“变”则板,“变”过则乱。也就是说,画画时在笔墨、形体、色彩等诸方面太统一,必然呆板、单调、无生机。必须造成表现手法上的各种“矛盾”,才能产生起伏、涤荡和节奏韵律等美的东西。梅花构图,也正是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构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