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衣服发型 » 红军衣服图片男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红军衣服图片男

发布时间: 2022-10-11 03:48:11

1. 红军服装是怎样产生的

我们目前所熟知的红军服装,也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整个红军部队的统一的军装。这套军装是在红军学校成立后,刘伯承担任校长之初产生的,时间是1931年底或1932年初,设计者是当时任红军学校俱乐部主任的赵品三。

红军学校成立之初,学员来自红军各部队。由于红军尚无统一的军装,因此学员的着装也是五花八门的。有穿过去的白军军装的,有穿普通百姓装的,有穿工人装的,也有穿早期红军服的,甚至还有人穿上了打土豪时搞来的女上装。因此,队列显得很不整齐。刘伯承到任后注意到这一点,他了解到俱乐部主任赵品三善书画,精工艺,就指示他为红军学校学员设计一套校服,以统一全校的着装,并吩咐总务科长杨至成从物资上给予保障。

赵品三经过精心构思,反复绘制草图,决定军帽采用八角,以表明红军是拥戴列宁的工农群众的武装。不过他认为大八角与中国人的身材不相称,几经琢磨,最后确定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小八角军帽。军服的样子,开始是仿照苏联红军的样式,设计成紧口套头,然后将裁好的衣服样子交给杨至成,由杨至成找裁缝先做了几套样服由学员试穿。试穿感到紧口套头不方便,也不适合我国南方的气候,就又改成开襟敞口,然后请刘伯承前来审定。刘校长看到头戴小八角军帽、身穿新式军装的学员后感到十分满意,当即决定就按这个样子给全校学员每人做一套。当时正值三次反围剿胜利之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已宣告成立,红军的后勤供应条件也有所改善。学员们很快就穿上了新式的统兰军装。红军学校当时是中央苏区的文化中心,红军学校学员整齐威武的队列很快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不久,中央苏区各部队都纷纷效法红军学校,穿上了这种式样的军装。从此,红军就有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统一的军装。

2.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发展史

军 服 ~~~~~~~网络知道上不能贴图片,我那么认真的找,给分吧!

建国前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初期,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时部队穿的是国民革命军的服装,系红领巾以示区别。同年9月,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湖南秋收起义,穿的是各式服装,佩带红布袖章,以此象征是一支红色部队。这个时期,一部分军服是靠打土豪或从战场上缴获来的,另外一部分则依靠当地群众义务缝制,没有统一的样式。>>>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军服,八路军为土黄色,新四军为灰色,布料有粗布,也有细布,号码不分大小,上衣长度一律为“二尺五”。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服装样式与抗日战争时期相同。1946年10月,我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取消“八路”、“新四军”臂章,各部队分别佩带标有番号的臂章或胸章。解放战争后期,我军接管了一批国民党军队的军需工厂,从而初步具备了统一生产和供应服装的条件。1949年1月,军委后勤部规定了全军统一的服装样式。军服为草绿色棉平布中山装,胸前佩带长方形布胸章,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头戴解放帽,帽徽为“八一”红五角星。1949年10月参加开国典礼阅兵式的部队穿的就是这种军服。

建国后,人民解放军自从1950年统一军服制式,经历了1955年军衔服装、1962年定型生产的“六二”式军装。此后,解放军军服几经更新换代,先后进行了12次军服改革调整。 “五五”式军服图文

“六五”式军装 1965年6月1日取消军衔制后,改装“六五”式军装,全体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缀红五角星帽徽和红领章。

“七一”式军装 1969年,随着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研制了涤锦棉三元混纺单衣,1973年装备部队,称“七一”式服装。应用合成纤维纺织品作军需服装和装具,这在我军服装发展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改革。

“七八”式军装 “七八”式服装是“七一”式的改进型,它以减重为目的,全面应用合成纤维纺织品的新成果。

“八五”式军装 “八五”式军装基本沿用1955年样式,与“七八”式服装相比,其明显区别在于布料和样式的彻底更新换代。

“八七”式军装 “八七”式军服是1987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定型的。1988年10月1日起陆续装备部队。这套服装除分礼服、常服、作训服外,还特别设置了文工团员用的演出服和军乐团、仪仗队的礼宾服。另外,还有地勤服、迷彩服、防化服、坦克服、航空服等近10种特种服装。1990年开始配发了87式制式衬衣。1992年,中央军委决定:文职干部配发制式服装,戴文职肩章、领花。用“八七”式系列军服装备部队,是我军军服史上一个突破。

“九七”式军装 1993年初,我军开始研制面向21世纪的新一代军服。新一代军服保留了“八七”式服装的优点,吸取了国际上先进国家军服的长处,与87式军服相比,在结构、用料、颜色、服饰及配套方面均有较大的改善。尤其是样式、颜色更为美观、大方和协调,形成了陆军以棕绿色为主色调、海军以白色和藏青色为主色调、空军以蔚蓝色为主色调的三军颜色体系。97式军服共分礼服、常服、作训服和工作服四大系列,与87式服装相比,主要增加了礼服、夹克常服、毛衣、体能训练服、战士皮鞋、作战靴及国际通用的贝雷帽等品种,新增了绶带、军种胸标、姓名牌、臂章等服饰标志。

97式军服于1997年5月1日起首先在驻港部队试穿,1999年装备驻澳门部队,驻国外武官配发了97式礼服,全军其他单位未装备

2000年5月1日起,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开始统一配发99式长、短袖制式衬衣和贝雷帽,同时取消已装备部队多年的87式长、短袖制式衬衣。99式制式衬衣采用了先进的纺织和原液染色等技术,与87式制式衬衣相比,在样式结构、用料、颜色和加工工艺等方面均有较大改善,提高了穿着舒适性。长袖制式衬衣官兵均为束腰式;短袖制式衬衣军官、文职干部为夹克式,士兵为束腰式。陆海空三军衬衣颜色为各军种基本色,陆军为浅绿色,海军为本白色,空军为浅蔚蓝色,体现了三军特色,形成了系列。这次向全军官兵配发的贝雷帽为我军首次装备。贝雷帽采用国际通用样式,用料为细羊毛,颜色为陆军深棕绿色、海军深藏青色、空军深蔚蓝色。贝雷帽的配发,较好地解决了过去官兵在夏季戴大檐帽太重、太热和不便携带的问题。

2004年12月12月1日,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士兵和部分军校学员统一换发用仿毛面料制成的04式冬常服。2005年5月,士兵换发用同一材料制成的04式夏常服。我军士兵现行着穿的87式夏常服用俗称“的确良”的涤棉平布制成,冬常服用俗称“涤卡”的涤棉卡其布制成。04式士兵常服使用“多重多异复合化纤长丝织物”为服装面料,外观、质感与毛料无异,保暖性、防风性、透气性和密度都达到毛料的指标,而且有更好的抗皱保型性,能抗静电,可水洗,易干,耐磨。
04式士兵常服样式与87式常服相同,服装板型有一定改进,腰身比较明显,共有04式士兵夏常服、士兵冬常服、水兵服、士兵大檐帽、水兵帽、士兵冬帽等6个品种。04式士兵大檐帽、空军士兵冬帽和陆军士兵夏常服、冬帽、冬常服由草绿色改为棕绿色,04式海军士兵夏常服、水兵服、冬帽、冬常服由藏蓝色改为藏青色,04式空军士兵夏常服、冬常服由上草绿下藏蓝改为上棕绿下藏蓝。
为配合04式士兵常服着穿,我军首次为除海军海勤和驻香港、澳门部队以外的士兵配发02式士兵皮鞋。02式士兵男皮鞋颜色为黑色,样式为素头外耳系带式,用料为超细纤维合成革;02式士兵女皮鞋颜色为黑色,样式为素头外耳系带式,用料为黄牛正面革。

200511月11日,空军开始统一换发05式常服。空军新常服颜色为蓝灰色。新常服的正式换发,标志着空军从此拥有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与使命任务相配套的常服,结束了50多年来空军常服采用陆军土黄色上衣和海军藏蓝色裤子上下颜色不统一的历史,实现了与空军工作、训练、作战环境相一致。

07式陆海空男军官礼服

07式军服 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全军从2007年起换发07式服装。这次是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换装,涉及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饰4个系列共644个品种。陆军军服颜色调整为松枝绿,海军军服调整为深藏青色和白色,空军军服在深蓝灰色基础上作了适当加深。大檐帽调整了翘度,军官增加了帽檐(墙)花;夏常服为束腰式,陆、空军和海军白色春秋常服为猎装式,使体型更显修长;增加了级别资历章、国防服役章、臂章等,海军首次增加袖章,重新设计了三军统一的帽徽、领花,体现了军人荣誉,强化了军服美感。国旗、军旗、长城、天安门等中国军队的传统重要标识,简洁地融入到了臂章、领花、胸标等标志服饰上。
07式军装全军从2007年7月1日起由驻京、驻港和驻澳部队先行装备,8月1日起全军军官开始穿着,预计在09年前完成全军换装
现在,世界上的军装大多数是绿色的(草绿、深绿或黄中偏绿)。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朝绿色发展呢?这是从实战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发动了对南非的侵略战争。当时,南非有一个叫“布尔”的倔强民族,他们不甘心自己的国土受到外来侵略者的蹂躏,组织起来进行武装反抗。布尔族参战的兵力少,英军人多,双方兵力对比为1:5。布尔人在战争初期失利。英军自恃人多势壮,骄横前进。布尔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英军有一个很大特点,都穿红色军装,在南非森林的绿色背景中,格外显眼,因而行动极易暴露,布尔人从这里得到启发,立即把自己的服装改为草绿色,松炮也涂成绿色。这样一来,布尔人便利用密草丛林的绿色背景作掩护,英军不容易发现布尔人,而布尔人很容易发现英军,他们常常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英军,突然发起攻击,打得英军措手不及,英军却找不到目标。这场战争,英军死伤9万多人,损失惨重。
“前车覆,后车诫”,英国人在南非受到的教训,很快被许多国家的军队所汲取。为了在野战条件下较好地隐蔽军队的行动,人们首先从服装上着手,不断改进军装的颜色,尽量使之与自然背景的颜色接近。这样,世界上的军队虽然服装形式差别很大,但在颜色上却逐渐在绿色基调上统一起来。
当然,一切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从隐蔽伪装的角度来看,军服的颜色也不能局限于绿色。在许多情况下,自然背景并非绿色,这就要求根据当时当地的背景条件、灵活合理选择服装颜色。如在雪地,则只有白色才能与背景协调一致;在海上,则只有蓝色才能与之融为一体;在沙漠地,则只有黄褐色与背景比较接近。

服装分类
[编辑本段]
按陆、海、空三军干部、战士区分。陆海空三军干部夏服均用棉平布制作,以服装颜色、大檐帽帽徽图饰区分军种。全军干部、战士夏季均戴大檐帽。陆军干部夏服有两个上挖袋,裤子为西式裤,设有后枪袋。海空军干部夏服有四个挖袋。海军干部设有上白下蓝和全蓝服两种。陆军战士夏服上衣为套头式,半开口,紧袖口,两个上挖袋,扎线腰带。为便于着穿、训练和作战,1952年改为前开襟,散袖口,戴解放帽。海军战士夏服为上白下蓝和全蓝水兵服,用料均为棉平布。空军战士的夏服与空军干部夏服基本相同。女军人夏服有连衣裙和列宁服两种。帽子、服装颜色与所在军种男军人相同。三军干部、战士的冬服样式、用料与夏服相同。
1950年8月中央军委批准陆军团以上干部和海空军营以上干部、空军伞兵、海军舰艇部队及海校学员着呢服。改善了部分军人的军容仪表。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朝参战。志愿军干部夏服与解放军干部夏服相同,战士夏服在肘、肩、臀、膝部位加扎一层布,提高了军服的耐磨程度。志愿军干部冬服,考虑到服装的调节作用,从结构上做了改进,上衣袖口加了绊带,配穿马裤,增强了保暖性,以适应朝鲜严寒的冬天。1953年朝鲜停战以后,志愿军干部战士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布胸章。
五五式
55式军衔服装分礼服和常服两类,首次突破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礼服配发校以上军官,在重大礼仪场合和出国访问时着穿,同时还设有海军舰艇尉官礼服和水兵礼服,以及军乐团、仪仗队、文工团、体工队礼服。军官礼了配白衬衣,系藏青色领带。礼服颜色按军种区分。礼服用料为纯毛华达呢,礼服领边、袖头、裤中缝按不同衔级配有不同饰物。校以上女军官的礼服为裙服。装饰、用料与男军官礼服相。55式军衔礼服较大地改善了校以上军官的军容仪表,较好地展示了国威和军威。55式常服是供军人平时着穿的服装,分夏常服和冬常服两种。军官着穿常服时佩戴军衔肩章、军种领章;大檐帽配圆形"八一"红五星帽徽,校、尉官扎武装带。常服颜色按不同军种区分。军官夏常服用料按衔级区分。(元帅、将军夏常服用料为纯毛哔叽。校官夏常服为榨蚕丝织物,尉官冬夏常服为棉斜纹.
1965年,我军取消军衔制,随即废止55式军衔服装,全军干部、战士一律戴解放帽,佩带红五星帽徽和全红领章。
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干扰,部队在1965年6月1日取消了军衔制。军衔服装随即废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缀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样式与55式常服相同。全军干部和战士、男军人和女军人服装和式样基本相同,人们只能从衣服口袋来区分干部和士兵。
1978年,我军服装又在71式军服的基础上,以减轻重量为主要目的,进一步扩大合纤材料的使用。主要将冬服罩衣、棉衣和大衣面料改为涤卡布料,棉衣里子布改为改维棉布,对皮帽和毛皮大衣采用新工艺生产,并对罩衣减轻了重量。改进后的服装定名为78式军服。
1984年1月,中央军委批准了军服改革方案,并于1985年装备部队,定名为85式军服。85式军服仍然沿用55式军服样式。仅解放帽改为大檐帽,佩带圆形“八一”红五星帽徽和军种肩领章。干部、战士增发了制式衬衣。团以上干部夏服为凡尔丁毛料,冬服为马裤呢毛料,大衣为大衣呢毛料;且军以上干部为纯毛料,师团干部为毛涤混纺,营以下干部和战斗服装用料为涤锦棉三元混纺布料。
八七”式系列服装分礼服、常服、作训服三类。
礼服是军官在重大庆典和重要外事活动时着穿的制式服装。分夏礼服和冬礼服两种。礼服为西服式。配白衬衣,系藏青色领带,按不同颜色和裤中缝牙线的颜色区分军种。礼服用料按衔级区别。女军官礼服样式、用料、颜色与所在军种男军官相同,系玫瑰红领带。87式军服还设有文工团演出服和军乐团、仪仗队礼宾服。
常服是军人在平时和一般性礼仪场合着穿的服装。分夏常服、制式衬衣和冬常服三种。军官夏常服为翻领,两个上贴袋,两个下挖袋,配白衬衣,系藏青色领带,按不同颜色区分军种。夏常服用料按不同衔级区别。
1997年7月1日,我军驻港部队官兵穿着的新一代军服,正是我军研制的新一代军服的雏形。我军新一代军服吸取了世界其它国家军服的长处,与现行军服相比,在结构、用料、颜色、服饰及配套方面均有较大改善。尤其是样式、颜色更加美观大方,形成了陆军以棕绿色为主色调、海军以白色和藏青色为主色调,空军以蔚蓝色为主色调的三军军服颜色系列。此外,新一代军服还采用了国际流行军服的分类,按功能分为礼服、常服、作训服和工作服四大系列,共包括礼服、春秋常服、夏常服、毛绒衣、大衣、作训服、体能训练服及其配套的军鞋(靴)和服饰九个部分。 99式服装是1999年预先装备部队的新一代军服的一部分。主要包括陆、海、空军男女长、短袖夏服上衣,男女茄克夏服上衣和92-1男女夏裤,以及贝雷帽。

设计标准
[编辑本段]
军装每次设计、更新时都要进行大量的测量、实验工作。设计“84”式军装时,就曾经收集了27个国家的军服样品,对海陆空三军的83个团、15000名不同体型战士进行了实地测量。“07”式军服同样也进行了大量的测量、实验。据介绍,新军装是在驻港部队军装基础上改装而来,“这主要是考虑到与国际接轨”。
据介绍,这次换装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加了礼服这一类别。据悉,解放军曾在1955年第一次授衔时设有礼服装,参照苏联样式设计,主要是供校级以上军官使用,后来被取消。这是时隔40多年以后第一次增设礼服。这次换装,该院将负责参与部分标准制定。据该院军需系负责人介绍,军装标准是指服装颜色、图案、样式、用料、工艺、加工流程等。

服装发展
[编辑本段]
第一代军装:中山装八角帽
我军建军始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当时这支部队穿的是国民革命军的服装,只是加系红领巾予以区别;湘赣边区的秋收起义部队多着工农服装,佩戴红布袖章。
由于不断有人加入红军部队,而当时红军服装主要依靠打土豪和战场上缴获而来,因此,新入伍的战士,往往是遇上什么穿什么,颜色和式样都很杂乱。
1928年红军利用战场缴获的几架缝纫机在江西宁冈挑寮村的一座破庙里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所被装厂,也就是说,这时起红军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制式服装。
这一时期红军的服装样式是用粗布做成的灰色中山装、八角帽,缀以布质的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
当总司令朱德看到部队官兵换上被装厂生产的第一批统一制式军服时十分高兴,他意味深长地说:“它虽然没有外国军装那么漂亮,但对我们来说,可真是其好无比了。”
当时服装厂的生产条件很艰苦,做衣服的白土布是用灰靛染色,有时连灰靛也没有,只好用茶籽壳(稻草灰等土办法来着色,缝衣线也是工人自制的萱麻线)。
现在中年以上的中国人都还会记得毛泽东那张头戴八角帽的半身照片。那份英气给多少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八角帽和中山装军服又使多少人心中的红军形象更加清晰!
在艰难岁月里——自己动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共产党与国民党再度合作,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和南方红军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服装与国民党军队的服装相同,仅以左臂佩戴“八路军”、“新四军”臂章以示区别。
1941年“皖南事变”后,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取消了帽子上的青天白日徽。
国民党对毛泽东领导的部队所在地实行经济封锁,数万部队官兵衣食处于极度匮乏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号召“咱己动手,丰衣足食”,全军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战士们自己纺线、织布、染布、做军鞋。
根据地的广大妇女也大张旗鼓地做衣、做鞋支援红军。前方、后方团结一致,依靠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了种种困难,基本上保证了军服的供给。
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军服的变化不大。多在小的标识上做些改动。
40年代后期,我军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统一把草绿色确定为军服的颜色,帽子改为有一个小帽檐的解放帽,左胸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
这是我军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服装样式和色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由原来的单一军种发展为陆、海、空三大军种。
从这时开始,中国军队的军服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第一次出现了大檐帽、士兵套头衫和女军人连衣裙,以及“列宁装”(胸前双排扣)。海军则采用世界通行的海魂衫和套头军服,无檐帽上缀有两根辨风向的飘带,等等。空军、海军、装甲兵等技术兵种也都有了自己的专业特种服装。
从这时起,中国军服离开中山装的单一模式,吸收了外国军服的某些特点。
军服中的极品——元帅服
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服装开始分出礼服、常服等等,首次突破了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
这时期元帅服成为军服中的极品。
解放军十大元帅礼服虽然成为当时群众心目中无比尊贵的形象,但毛泽东却始终拒穿大元帅服。
军衔制实行时,曾计划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
就这样,制作大元帅服成为解放军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一项重要任务。对于这项任务,领导高度重视,专门从上海抽调刺绣技工参加大元帅服、元帅服的试制工作。
制成的大元帅礼服采用海蓝色纯毛华达呢面料、西服式样,上衣为大驳头翻领,双排六粒金黄色国徽图案纽扣;下身为散腿裤;领边、袖头、裤中缝镶正红牙边,领边、 袖口绣金钱一道和松技叶,领头和袖头各绣一颗五角星;大元帅礼帽为大檐帽,帽瓦边镶红色牙线、金属丝带,并配金黄色国徽图案帽扣等。
后来,在彭德怀、罗荣桓向毛泽东汇报授衔、授勋工作时,毛泽东在表扬他们的工作成绩后说:“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
因此,为毛泽东精心制作的大元帅礼服从未穿过,一直珍藏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如今已成为一件有历史意义的文物。
风靡全国的“65式”
1965年,我军取消军衔,全军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级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服装面料是纯棉布。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期军服与中国当时的政治发生了很多的关联。

3. 民国时男人穿什么衣服

长袍马褂,洋装,中山装,唐装。

长袍马褂的男性造型,其实早在清末就有了,不过民国其实并未因其曾经在前朝广为流行而禁止,相反的,袍褂一直是民国男性的常礼服。

民国18年所定《服制条例》中的“男子礼服”,由于该条例一直到民国92年才废除,而后也没公布新的服制条例,所以在一些需要传统礼服的地方,仍然会穿着袍褂。

民国元年的大礼服(级别高于常礼服袍褂)所采用的就是洋装,并且在常礼服中也可采用洋装,其余各种行政职务的制服,也是采用洋装,民国主流力量对于洋务的推崇可见一斑。

一般来说,民国略有身份的人,至少都是长袍打扮,而短装因为行动便利,一般都是社会下层及劳动人民的装扮。

袍褂不见得非得是名流才可以穿着,但是相对于短装自然是正式了许多。

中山装起源众说纷纭,但是这种极具军装风格的服饰,对于当时处于战时的中国,为了标榜军中职务,常有领导人穿着。如蒋中正,印象中的他一生似乎都是军装打扮,只有在私下生活里才会穿着袍褂,他的西装形象反而极为少见。

(3)红军衣服图片男扩展阅读:

民国时期的服饰风格:

由于当时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定,混乱无序,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需要了解着一些社会问题,得应用历史方法,考察当时人民的社会风尚变化。通过生活细节,可以看到大时代背景下的整体社会状况 。

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

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民国初年,女子衣着特点:首先是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差别,这一举措无疑不成为妇女解放运动推向成功的讯号。

其次满族妇女的服装遭到摒弃。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服装改变了传统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变得更加称身合体,并能体现女性的秀体之美。于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时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同时还有各式各样的服装,可以说是百花争艳的服饰大潮流,欧洲国家时尚代表的巴黎各种流行服饰在当时应经到上海。上海的交际市场中女装层出不穷,当时同样在流行时尚推广过程中,女装很安装有同样的问题,这也是主要的社会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我们需不需要有国服 (4)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山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马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西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唐装

4. 中国建军以来共有几种制式军服分别是什么

7种。

1,中山装八角帽

1928年红军利用战场缴获的几架缝纫机在江西宁冈挑寮村的一座破庙里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所被装厂,也就是说,这时起红军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制式服装。这一时期红军的服装样式是用粗布做成的灰色中山装、八角帽,缀以布质的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

2,五零式

按陆、海、空三军干部、战士区分。陆海空三军干部夏服均用棉平布制作,以服装颜色、大檐帽帽徽图饰区分军种。全军干部、战士夏季均戴大檐帽。陆军干部夏服有两个上挖袋,裤子为西式裤,设有后枪袋。海空军干部夏服有四个挖袋。海军干部设有上白下蓝和全蓝服两种。

3,五五式

55式军衔服装分礼服和常服两类,首次突破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礼服配发校以上军官,在重大礼仪场合和出国访问时着穿,同时还设有海军舰艇尉官礼服和水兵礼服,以及军乐团、仪仗队、文工团、体工队礼服。军官礼了配白衬衣,系藏青色领带。

4,六五式

1965年,我军取消军衔制,随即废止55式军衔服装,全军干部、战士一律戴解放帽,佩带红五星帽徽和全红领章。

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干扰,部队在1965年6月1日取消了军衔制。军衔服装随即废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缀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样式与55式常服相同。

5,八五式

1984年1月,中央军委批准了军服改革方案,并于1985年装备部队,定名为85式军服。85式军服仍然沿用55式军服样式。仅解放帽改为大檐帽,佩带圆形“八一”红五星帽徽和军种肩领章。

6,八七式

系列服装分礼服、常服、作训服三类。

礼服是军官在重大庆典和重要外事活动时着穿的制式服装。分夏礼服和冬礼服两种。礼服为西服式。配白衬衣,系藏青色领带,按不同颜色和裤中缝牙线的颜色区分军种。

7,零七式

标志服饰主体图案,以“八一”军徽、长城、盾牌、钢枪、飞翅、铁锚为主,象征人民军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钢铁长城,体现全军官兵献身国防的坚强意志和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4)红军衣服图片男扩展阅读:

中国工农红军初期的服装主要靠自制或从敌人手中缴获而解决,没有统一的样式。红军制作军服的材料来源:一是从城里买来;二是把打土豪没收来的衣服和布料加以改装。

红军军装和小八角帽的设计者是山西省榆次市西赫村人赵品三,他是榆次最早的党员之一。

第3次反“围剿”后,赵品三调到中央红军学校任俱乐部主任,时任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瑞金卫戍区司令、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的刘伯承,有感于红校学员着装的杂乱,把设计军服的任务交给了他。赵品三开始时仿照苏联红军军服样式设计,上衣是紧口套头的,很不适合南方的气候。

后改为开襟敞口的,并缀上红领章,军帽用适合中国人脸型的“小八角”式列宁帽,帽中央缀一颗红五角星。赵品三设计的军服,得到了刘伯承的认可,并随之普及开来。

抗战全面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服装、标志基本与国民革命军相同。理论上,除无军衔、无“符号”胸章、包括朱德、彭德怀在内的绝大多数军官均无大礼服和毛呢料制服(也有叶挺、林彪等例外)外,八路军、新四军军服服装与国军中央军和除东北军外的其他部队完全相同。

但实际上,八路军军装色调极其混乱,骨干部队为继承自中央红军的草木灰色,早期少部分得到国军后勤供给的部队为仿德国灰色,后来军服均为根据地土法生产,山东、河北制成时通常为黄绿色,穿着后逐渐褪成黄灰或灰白色。

5. 中国建军以来共有几种制式军服分别是什么

2004年12月1日后,我国解放军三军将士换着新军装。 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在新式士兵常服换发后,对常服、作训服的穿着方法进行了重新调整规定。按照规定,师以下作战部队士兵在作战、训练、执勤、工作和日常生活等时间与场合,应当着作训服或工作服;常服一般只在节假日和非作战、训练、执勤时间和场合着穿。除师以下作战部队以外其他军队单位的士兵,在工作、日常生活等一般时间与场合,以及庆典、集会、集体学习、节假日等特殊时间与场合,应当着常服;作战、训练、执勤和体力劳动等时间和场合,应当着作训服或工作服。士兵着夏常服时要戴大檐帽,穿制式皮鞋;着冬常服时要戴冬帽或大檐帽,穿制式冬鞋或皮鞋。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曾更换三批军装。 第一批军服 即民主革命时期的军服。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南昌领导有原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2万余人参加的起义,起义部队仍用原番号,着国民革命军服装,加系红领巾。同年9月,湘赣边界举行了秋收起义,参加者大部分是农民自卫军、工农义勇队,穿的是农民、工人自己的便服。参加秋收起义的原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仍着原军装,只是在臂上佩带了红布袖章,以示区别。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的服装主要靠自带、自制、打土豪和战场缴获敌人军服,没有统一的样式。 1929年,红军用2万余元制作红军制式服装。军装、帽子、绑腿都选用灰粗布,上衣为中山装,下衣为西装裤,衣领缀一副红布制成的平行四边形领章。之后, 又在红领章周围镶上了黑布边。红军的帽子为八角帽,上缀红布五角星帽徽。干部、战士的服装样式相同。之后,红四军指战员穿上了崭新的军装,并在长汀城南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典礼。这是红军第一次在一个军的范围内有了统一的、自制的军装。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和新编第四军。在服装样式上采取左臂佩带长方形“八路”、“新四军”臂章,服装颜色为草黄色,战士为4个贴袋,干部为两个贴袋、两个吊袋。1947年3月,我军正式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取消“八路”、“新四军”臂章,各部队分别佩带标有番号的臂章或胸章。军服颜色也不一致,多数是土黄色,中原部队则是灰色。1949年1月,军委后勤部规定了全军统一的服装样式。军服为草绿色棉平布中山装,胸前佩带长方形布胸章,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头戴解放帽,帽徽为“八一”红五角星,1949年10月参加开国典礼阅兵式的部队穿的就是这种军服。 第二批军服 即社会主义时期的军服。中国人民解放军自从1950年统一军服制式,经历了1955年军衔服装和1965年的改装,1987年形成定型系列化多功能军服这样几个阶段的变化。 “五〇”式军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很快由单一军种发展为陆、海、空三大军种。根据部队正规化建设的要求,总后勤部组织专门人员对军服制式进行了研究,设计出新的军服和帽徽。1950年1月4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批准1950年军服(简称“五〇”式军服)装备部队,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在全军范围内统一了军服样式。“五〇”式军服按陆、海、空军干部、战士和女军人区分,并有夏服和冬服之分。帽子、服装颜色与所在军种男军服相同。 “五五”式军衔服装。1953年1月9日,总后勤部担负研制军衔服装的任务。军衔服装参照了苏联和东欧国家军服样式,结合我国服装特点进行了设计。于1955年10月1日起实行,简称“五五”式军衔服装。 “五五”式军衔服装首次突破了单一制式军服,分礼服和常服两类,礼服主要配发给校级以上军官,用于重要场合和出国访问时穿着。同时还设有海军舰艇尉官和士兵礼服,以及军乐团、仪仗队、文工团、体工队礼服等。 “六五”式军服。60年代中期,由于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受到“左”的思想的干扰,我军的军衔制度也遭到了否定。1965年5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我军新的帽徽、领章和部分军装样式的决定。官兵一律戴解放帽、佩带全红五角星帽徽和全红领章。海军军服样式改为与陆、空军相同,颜色为深灰色。当时,全军干部和战士,男、女军人军服衣料、式样基本相同,人们只能从上衣口袋区分干部和战士,以领子区分男服女服。这是我军军服发展史上的一个倒退。 “八五”式军服。1985年新式服装装备部队,简称“八五”式军服。“八五”式军服主要沿用“五五”式军服样式。干部、战士增发制式衬衣,增发大檐帽,解放帽作为工作帽予以保留;圆形“八一”徽和军种肩章、领章取代了全红五角星帽徽和全红领章。师、团职干部配发了混纺毛料夏服、冬服和大衣,军职以上则为纯毛料。营职以下干部和战士服装仍有涤棉织品。 但是,“八五”式军服无常服、礼服之分,也没有制式的作训服,仍是单一军服体制,尚待进一步改进,于是有了“八七”系列军服。 “八七”系列军服除了礼服、作战服和训练服三大类服装外,还包括大衣、风雨衣、雨衣以及同上述服装所配套的针织衫、针织衬衣、衬裤、绒衣裤、棉衣裤、棉背心和各种特种服装等。该系列军服装备部队后,改变了我军服装长期以来体制单一的落后状况,对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批军服 即新时期军服。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于1997年7月1日进驻香港,其新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驻香港部队试穿新一代军服。新一代军服的研制是面向 21世纪的,设计目标是2000年开始装备全军。其研制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2000年全国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部队的服装也应有所提高;二是当前各国军队都在研制新一代服装,我军的服装应与世界军队服装接轨;三是为适应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需要,我军应以崭新的面貌进入 21世纪。这不仅可以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军服的差距,适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和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需要,而且还能提高我军在世界军事舞台上的形象和地位。 新一代军服主要设置了礼服、常服、作训服和工作服4个系列。 此外,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也佩带帽徽,其图案由国徽、盾牌、长城和松枝组成。 198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新的军衔制,全军官兵改佩军种(专业技术)符号或领花,军人常服和制式衬衣缀军种或专业技术符号,军官礼服缀领花。 1992年5月,文职干部统一配发服装,佩带文职干部领花。 2004年11月29日之后,我军换上新装。这是我军陆海空三军建军以来换上的最“靓”装束,也是中国空军50年来第一次更换服装。我军除驻外武官和仪仗部队之外,目前驻港澳部队是惟一一支佩有服饰军服的部队。它之所以好看,不仅因为它在款式上进行了改变,更重要的是它佩带了绶带、军种胸标、姓名牌和臂章等服饰。与驻港澳部队相比,我军大多数部队的服饰只有帽徽、肩章和领章。虽然这些服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全军官兵的威武形象,但随着世界军事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军单调的服饰已经远远落后于外国军队,并且满足不了现在的审美需求。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由于武器装备侦察手段的变化,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我军未来服装要有防护的功能,防核生化、防热辐射等等。

6. 为什么红军的衣服是淡蓝色的呢

首先说明一点,红军的军服不都是蓝色(青色)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正规部队的军服均不是蓝色的。
红军在成立之初并没有统一的军装,朱德起义部队多着北伐部队第二方面军的灰色军装,部分地方部队着黑色军警服,秋收起义的部队没有统一着装。井冈山会师之后,几方面部队组建成工农红四军,仍然没有统一着装。红军历史上第一次统一着装出现在1929年长汀之战后,由于长汀算是比较大的集镇,红军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这才统一制作了第一批4000套正式的红军军装。当时这套军装为灰色,红领章,镶黑边。军帽为红五星八角帽。之所以用灰色,是考虑到井冈山多山区,灰色属于无彩色系,在环境中不明显,也有利于在多山石的山区活动。灰色是红军有意为之,以至于在没有采购到灰色布料的情况下,现场染制了一批灰布。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红军军装仍然没有全面统一,比方说红二军中,七师为灰色军服,八师为青色军服,九师为蓝色军服。楼主看到的可能是红二军八师或九师的军装。
全面抗战之后,八路军军装为黄绿色,新四军军装为灰色。1949年之后,逐步改为黄绿色统一军服。第一套成建制的解放军全国统一制式军装装备于1950年,后经过12次换装,直到今天的样子

7. 红军长征战士穿的是什么

红军长征时,大多数穿的是单衣。少部分条件好一点的,战士都是自己动手做寒衣御寒。大家想了个办法,把两件单衣套在一起缝上,中间再絮些保暖防寒的东西。
至于鞋子,则多数穿的是草鞋。当年长征路上出版的《红星报》第二期曾专门登载过一篇题为《怎样解决草鞋问题》的文章。说的是当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由于准备不充分,不少战士缺鞋穿,只得赤脚行军。针对这一情况,中央要求各级领导把解决部队中的草鞋问题提到减少病员和巩固红军战斗力的重要位置,做到没有一个战士打赤脚,并提出了许多解决草鞋问题的具体办法。
就是这样的条件下,红军靠革命意志跨过了一次次的生存极限。

8. 中国军队服装经过几次改变

中国军队从红军时期开始,到21世纪的今天,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 和经济状况的改善,军服也从无到有,从单一制式到系列配套,逐步演进。军服被看作是军人的标志之一,透出军人的精神气质。战争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既让人重温一段段历史,也让人能够通过画面,感受军人在一次次保家卫国的训练与战斗中,所展示的军装魅力,以及军装所承载的军人之魂红军时期在红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红军着装是灰色粗布中山装,戴八角帽,而最具识别性的,则是帽子上缀的布质红五星帽徽和和上衣的两块红领章。

当然红军初创时期没有统一的军服,如南昌起义的队伍,穿的是国民革命军的服装,系红领巾以示区别。1929年3月,红四军向闽西发展,占领经济发达的长汀城和周围的农村。红军就是在这个时候在全军有了统一的服装 统一后的红军服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实现联合抗日,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红军改编后,服装样式基本上与国民党军队服装相同,仅以左臂佩戴的“八路军”、“新四军”布臂章以示区别。另外,干部与战士的衣服样式仅在口袋上稍有区别。抗战初期,八路军戴圆顶帽上佩有国民党军队的小帽徽。有时因为作战方式的灵活机动,军人服装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服(复制品)左:新四军;右:八路军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结束,国共合作完结,但随之而来的内战开始了。这一时期服装制式与抗战后期的服装制式基本相同,明显的变化去掉"八路军"、"新四军"臂章。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发出通令,对全军的组织编制、番号作了统一排序。1949年我军服装颜色确定为草绿色,材料为棉平布,帽子为圆型短檐帽,这种帽子后来被称为"解放帽",佩戴八一红五星金属帽徽。胸前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布胸章 1948年摄于北京郊区的解放军军官着装 东北民主联军女战士夏服、冬服 1949年初统一后的干部服装(左)、士兵服装(中)、骑兵炮兵服装(右)对外作战时期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着穿"50式"军服,不戴帽徽与胸章。1953年朝鲜停战以后,志愿军干部战士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布胸章。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发出通令,对全军的组织编制、番号作了统一排序。1949年我军服装颜色确定为草绿色,材料为棉平布,帽子为圆型短檐帽,这种帽子后来被称为"解放帽",佩戴八一红五星金属帽徽。胸前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布胸章 男女军人冬夏服 50式海军舰艇部队冬季呢服 陆海空三军战士服和平时期 1949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人民军队的军装随着军事制度的变化和经济水平的改善,经历过多次的改进。如1950年开始的“50式”,1955年配合军衔制则有了“55式”,并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发出通令,对全军的组织编制、番号作了统一排序。1949年我军服装颜色确定为草绿色,材料为棉平布,帽子为圆型短檐帽,这种帽子后来被称为"解放帽",佩戴八一红五星金属帽徽。胸前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布胸章 7月3日,全军军服调整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是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换装,涉及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饰4个系列共644个品种,也是我军最全面、最系统、最顺利的一次军服改革 这是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礼宾服 这是海军水兵服 这是林地迷彩服 这是荒漠迷彩服 这是女军官春秋常服 这是女军官夏常服 这是女士兵夏常服 这是女士兵春秋常服 这是陆军军官长袖夏常服 这是空军军官长袖夏常服 这是陆军男士兵春秋常服 这是空军男士兵春秋常服 这是陆海空男军官礼服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新装亮相

9. 红军的衣服怎么穿

红军的衣服:直接穿上上衣和裤子,纽扣要对应的扣好,腰间绑上腰带,注意腰带不能太宽松,要稍微收紧一些,如果有袖章的话,袖章要戴在右手的手臂上。

孩子穿的话,孩子穿完后,家长要注意帮助孩子整理下衣服,避免衣服太褶皱,让孩子能保持好的仪表。如果有配套的帽子的话,也是要戴上的,还有绑带要正确的绑。绑带的是绕着结尾的,有两种绕法,一种是1圈圈由下往上缠,缠完头拽进即可,另一种是由中间起绕,由下往上对缠,最后两头一紧就行了。

注意

红军服是红色历史的代表,红色文化的象征,穿戴红军服红军帽应严肃规范,着装整齐,严禁胡乱穿戴,一切有损形象的穿戴和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任何人都有义务制止。

1、穿戴红军服应帽檐朝前,五角星的位置应该在额头正上方,严禁不规范、随意的带帽行为;

2、红军服袖章应该统一佩戴在左手臂靠肩的位置,穿戴整齐;

3、穿红军服应该将所有纽扣系好,注意军容军貌;

4、脚套和绑腿应该扎在膝盖以下裤脚的位置;

5、参加学习培训时腰带应系在腰部位置,不要忘了系腰带。

10. 红军服装的颜色

是灰蓝色。

上世纪20年代末,随着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扩红”运动的展开,中国工农红军队伍迅速扩大,从作战和管理等方面服装统一的必要性也日益显现。

1929年3月长汀长岭寨一战后,红四军前委为提振士气,决定赶制4000套正规的红军军装,从而使红军首次在一个军的范围内有了统一的服装。

1929年3月,长岭寨一战后,红四军乘胜解放了闽西重镇长汀城和周围的农村。当时长汀人口约2万人,物产丰富,富商云集,手工作坊遍布城乡,有很好的经济基础。

解放长汀后,红四军没收了10余家反动豪绅的财产,并向资本千元以上的商人筹借军饷,共筹得5万余元。 “给养已不成问题,士气非常振奋。 ”红四军前委决定给每位指战员4块光洋军饷。

同时考虑到红四军自创建以来,军装各式各样,相当破旧,急需更换。前委决定利用这些军饷和长汀良好的缝纫、印染条件,赶制4000套军装。长汀秘密工会协助红四军后勤供给部购置布匹。

当时商店没有灰布,后勤供给部就与染布坊联系,帮助把布匹染成灰色,然后将个体分散的裁缝工人和一家专做军装的裁缝厂组织起来,在南门街郑屋成立了红军临时被服厂(后来发展成为中华苏维埃被服厂)。

由于时间紧,数量多,工人少,机器不够用,临时被服厂两班倒,每班8小时,日夜加班赶制,当时共有裁缝师傅20多人、缝纫机12台。军服款式仿照苏联红军的军装(中山装式,下有两个口袋)和列宁戴过的八角帽式样进行缝制,然后在军衣的领子上缝上两块红布领章、八角帽前缝上五角星。

由于此时适逢列宁逝世5周年,为缅怀列宁的丰功伟绩,红四军前委决定将4000套灰色军衣的红领章上都缀上黑边,表示纪念。这是红军史上唯一的红领章上缀有黑边的军装。新军装的颜色是灰色的,每一套有一副裹腿和一顶有红星的军帽。

红四军干部战士穿上新军装,士气大增,在南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典礼,以整齐威武的军容,接受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检阅。

毛泽东曾作演讲,其中说道:“红军军服领口上的两个红领章代表两面红旗。”陈毅则对军服的颜色做了说明:“灰蓝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和辽阔的大地。”这也是红军首次在一个军的范围内有了统一的服装。

(10)红军衣服图片男扩展阅读:

红四军换上新军装后不久,中央苏区各部队也陆续穿上了这种式样的军装。 1932年以后,各地红军着装的军服基本上趋向一致。

上衣为灰色中山装;军帽是八角帽,帽徽为红布五角星;军上衣是立翻领,4个带盖加扣的明兜,领口上缀一副红布领章;下衣是有插手口袋的西装式军裤,打绑腿。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红军军服样式虽然逐渐统一,布料、颜色还不尽相同。

红军服装的颜色多为灰色,但也有不同的颜色。比较典型的是红二军团的军装:红七师为灰色军服,红八师为青色军服,红九师为蓝色军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