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朝历代的那些军戎服饰,大清和大明是怎样的
从原始社会晚期以来,随着民族部落的不断兼并,战争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多时可达一万三千人,如此庞大的军队,又是几支部队配合,如果没有统一的服装,指挥起来必定是十分困难。因此由于中国古代连绵不断的战争就催生出独具特色的军戎服饰。
这种服饰分戎装和甲胄两个部分,均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特有的作用,成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各朝代军戎服饰,其中明朝最为霸气好看,清朝最土渣!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武官制度全面建成的时期,因此唐代武官的服饰比过去历代更为完备,官服有朝服和常服之分,服用范围是朝廷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唐代的铠甲有13种之多,甲片的形式有细鳞、山文、锁子等,材质则包括金属、皮革和绢等。可以说从样式到工艺,唐代的军服都比前代有了很大的进步。
宋朝自建立起制定出一整套以文制武、兵权分立的措施。这些措施被奉为宋室治军的家法而代代相传,一开始颇有成效,但经过后来几位庸帝的滥意发挥,使宋军出现了冗兵、积弱和对外战争每战必败的严重局面。
而宋朝重装步兵是中国古代防护最好的步兵。以重量而言,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
② 古代打仗时,和敌人穿一样的衣服,会是什么情况
在古代战争中,两个国家或者两个不同集团发生冲突,他们武装部队都会有各自特点。士兵衣服和武器来区分。那么在古代在夜晚,对方搞个偷袭,穿上敌人衣服,会是什么情况呢?
旗帜也在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古代,旗帜代表那部分军队,同时也是用来指挥部队,来区分敌我。如果,大旗倒下,代表大军战败,大旗不停挥动,就代表继续冲锋杀敌。在清朝晚期,湘军和淮军把同乡或者一个家族的士兵集中一起组编一个队伍,因为大家都是同乡或者亲属关系,彼此熟悉互相认识,这样到了战场,能区分敌我,使战斗力增强。所以,古代打仗,和敌人穿一样的衣服,通过古人以上几种方式区分敌我,只能是死路一条。
③ 中国古代的军戎服饰是什么样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和平时代,没有了硝烟,但是并不是说战争就没了。军事大国每年的军备预算仍然是一笔很大很大的支出,穷兵黩武。
自古以来,有战争就有兵器。随着服饰的诞生,战争的频繁。于是有了用于保护战士身体的铠甲。铠甲既用来保护身体,也有视觉上的威慑作用。良好的铠甲,盔甲,可以提高战斗力,而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拙着《黄沙百战穿金甲——古代军戎服饰》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对于中国古代戎装(铠甲、军服)进行了梳理,我们就从头开始,来了解古代军戎服饰。
服饰起源于人类与自然斗争之中,随着人类的进化,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意识到用天然材料御寒。《礼记·王制》说:“东方曰夷,被发文者,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者,有不粒食者矣”。为了生存,人们选择树叶、兽皮、羽毛遮掩身体,这就是人类最早的服装。
人类进化后,人类群居,形成一个个部落,部落之间为了居住地、粮食、人口,发生争斗,由开始的打群架,到器械争斗,乃至战争。各部落随着战争,吞并土地,获得粮食,有的逐渐强大起来,部落首领逐渐成为联盟首领,如三皇五帝,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战争是民族(部落)之间、政治集团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最高的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暴力的手段,某些情况下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决办法。战争伴随着社会的革命,带来新的格局。
【图6,电影《战国》中戎服】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用武力对付暴力,用实力证明自己国家的强大。在战争频发的时代,一个国家(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国)或者在战争中强大,或者在战争中消亡。无论是连横还是合纵,都是为了团结其他力量,战胜对手,强大自己。如何在战争中生存下来,是各国的执政者思考的问题,他们最终发现富国强兵才是最为重要的目标,也是各国竞争力提高的具体体现。因此,面对战争,各国都在思考,都在推行变法改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是一个典型。汉人改变自己的劣势,弃宽大行动不便的汉服,穿轻巧灵活短打扮的胡服,强化军队中的骑兵兵种,提高军队机动性和作战能力,从而实现了强兵富国的目的。原本并不强大,而且经常受到胡人侵扰的赵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胡服骑射是服饰变化,兵种变化,直接的效果是战斗力的提高,最终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战争改变了赵国生存环境,改革提升了赵国的竞争力。改穿胡服原本就是改换一种服饰款式,貌似很简单,很普通的事情,却没想到改变了赵国,改变了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力量对比,可见服饰的蝴蝶扇动一下,蝴蝶效应带来激烈的变化,一场的政治风暴。
④ 古代军人打仗时头上戴的叫什么身上穿的叫什么
古代军人打仗时头上戴的我国称作胄(zhòu)、首铠(kǎi)、兜鍪(móu)或头鍪,身上穿的叫铠甲,不同时期不同材质及不同部位称谓也不尽相同。
历史沿革
铠甲的原身原为铁甲,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各代铁铠甲往往因材因体而制,形制繁多。汉代称铁甲为玄甲,以别于金甲、铜甲。汉代军队已普遍装备铁甲。据测定,当时铁甲片由块炼铁锻成甲片后,再退火脱炭,具有韧性。穿用者躯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铁甲围护,铃形如半袖短衣。唐代的铠甲形制多样,据《唐六典》记载有十三种,即:明光甲、缀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予甲、马甲,主要供步骑兵使用。宋代以后,虽然火器出现,但铠甲仍然是重要的防护装备。宋代镜甲有钢铁锁子甲、黑漆濒水山泉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等数种。明代着眼减轻镜甲遵量,每付减至40斤至25斤,多为铁阀甲、锁子甲。清朝前期装备的铠甲承袭明代工艺传统。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艺的优点,铁甲防护能力和外规装饰都有进步。故宫博物院存清高宗弘历御用铠甲,由铜盔、护项、护膊、战袍、护胸、铜镜、战裙、战靴八部分组成。甲衣内衬钢片,明哈片、哦疆边、饯袍上密缀铜星,一般武士的铠甲,制成坎肩、马蹄袖袍型式。战袍外绣花,密缀钢星。清末操练新军,改着西式军装,铁铠甲废止。
西周铠甲
⑤ 霸气,揭秘我国古代军人都穿什么打仗
中国古代的军服分为戎服和甲胄两类,前者是军人在军营内和日常生活中的便服,后者是军人作战时用于防护的装备。
商代
元代的甲胄全部用网甲制成,外表用铜铁丝缀满甲片,内层用牛皮为衬。戎服为蒙古族服饰——质孙服,紧身窄袖,有长短之分,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
明
明代军人穿戎服时,可带盔甲及巾、冠、帽,帽为红笠军帽。骑兵多穿对襟,以便乘马。将官穿铜铁铠甲,甲片多为山字纹;兵士穿锁字甲,腰部以下配铁网裙和网裤,脚穿铁网靴。
清代
清代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各配一块金属护心镜,前襟另配一块梯形护腹,即“前挡”。左侧有“左挡”,右侧不配挡,留作配弓箭囊等。
⑥ 古代的衙役的衣服图案
古代衙役有的衣服上兵字 、勇字 、卒 字来历:
1、史载“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 八旗 军和绿营军
八旗军为满兵,绿营兵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而建立的汉人组成的汉兵,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八旗军同绿营兵虽然 使命 相同,都是保家卫国,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
顺治 以后绿营兵日渐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 康熙 年间清朝建立不久,力图以和为贵,于是军备废弛,萎靡不振。 雍正 登基后,立志彰显满军尚武精神,乃 三令五申 “八旗为 满洲 根本”,大动干戈,整军治军,终于使得士气大振,维护了国家统治。
2、史载“勇”也是兵的一种
在雍正、干隆后期如有战事,若八旗和绿营兵不足用,则就地取材临时招募的军队,战事完了后立即解散,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即便是战时有功的也不久留久用。
直到清末太平天国时, 曾国藩 以 团练 起家,才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即 湘军 ),定 兵制 ,发饷粮,称为勇营。从此,“勇”基本代替“兵”成为了国家的正规军主力。勇营的特点是拿国家饷的私募武装,所谓“兵为将有”,士兵和军官只忠于自己的长官,不直接效忠皇帝。
3、史载“卒”也是兵的一种
”卒“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在州县里驻扎的称为卒,比如看管监狱的,一般是”卒“。还有一些资料上显示,古代”兵“指单个的士兵,而”卒“指一小队士兵。
(6)古代军队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代地方州县等衙门内供驱使奔走之差役隶卒人等,统称衙役。具体又有内班与外班之分:内班是在衙内服役,如门子、侍役之类;外班又有壮班、皂班、快班等“三班” 以及粮差、仵作之类。都是招募自民间市井,属于职役性质之义务职。有的父子相承、世代执役。
清制,凡衙门应役之人,除库丁、斗级、民壮仍列于齐民, 其皂隶、马快、步快、小马、禁卒、门子、弓兵、仵作、粮差及巡捕营番役,皆为贱役。尤其外班中之皂班、快班及粮差等衙役,大都来自市井,世代相承执役,类多无赖之徒。
⑦ 在古代,什么是红袍什么是蓝袍
在古代,蓝衫红袍都是是古代官职的象征,蓝衫一般为较小官阶的官员服饰,而红袍则是较大官员的服饰。
看古装戏,男人作了一品宰相,都要穿红袍,如舞台上的曹操、严嵩;中了状元,也要穿上红袍,跨马游街;女人封了一品诰命,就可以穿上绿袍(见豫剧《审诰命》),这就叫做披红挂绿,那是封建时代广大百姓最奢侈的希望,望子成龙考中状元而披红,望媳得到封赏成为诰命而挂绿。
蓝袍即蓝衫,蓝衫是旧时八品、九品小官所穿的服装,明清 生员所穿服装。蓝衣在古代一般是读书人的穿着。
(7)古代军队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其它颜色服饰:
1、黄袍,古帝王的袍服。“黄袍”往往被看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征。“黄袍”作为帝王专用衣着源于唐朝。唐以后,皇帝已不情愿自己和一般人同着黄袍了,唐高祖时就曾“禁止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唐高宗时又重申“一切不许着黄”。
2、唐朝规定了其他官员袍子的颜色:三品以上为紫,四品五品为朱,六品七品为绿,八品九品为青。唐高宗李治更于总章年间颁诏强调 “一切不许着黄”。
⑧ 周、秦、汉、唐朝时士兵的服饰分别是什么样的啊
上古商周服饰--西周武士复原图。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除皮甲之外,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
这里很多,自己看吧!
http://bbs.tiexue.net/post_3271040_1.html
⑨ 清朝士兵的衣服有何讲究,为何有的绣着兵有的绣着勇
在我们看电视剧时,会发现无论是干隆时期还是康熙时期,清朝士兵的衣服上都有一个“勇”字。其中还原了不少当时的各种人物形象,而清朝官兵便是其中最常见的人物了。而最为出名的,便是众所周知的清朝八旗兵了。
而衣服上绣着“勇”字的,则是满清的民间军队,也就是清朝的后备军。在战事众多,八旗兵与绿营兵不够用的时候,朝廷便会在民间挑选身强力壮的青年组建成这样一支临时军队。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军队,在有战争的时候,他们便是士兵,而在和平的时候,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百姓。
“勇”字士兵大量出现在清朝的中后期,因为当时的清朝大小起义不断,而正式军队却又萎靡不振,士气低下。“兵”听从的是统治者的指挥,而“勇”听从的是自己指挥者的命令,这也是二者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