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画成一副中国画
山上的美景小村庄,是人们向往山林清幽的生活方式,它远离现代城市快速发展,伴随的污染、喧闹等城市“疾病”。
如何运用传统的中国画审美来画出一幅山村美景呢?
我们可以在笔墨上引入中国书法技法,干湿浓淡相互变换,在意境营造中“师法自然”对客观事物的艺术加工,达到秀美、悠远的山林效果。从而使画面中既有大山、大水,又有充满生活情趣部分,又通过加入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东西,使画面更加生动、丰富。
想要画出一幅山村美景画少不了:
不断增加生活素材,使丰富画面内容
从“山水画”字面意思理解,画面中要有山有水,但山水画并不是单纯的山与水,山的结构要大小相兼、疏密结合,山的形式要有坡有崖有顶有沟壑,水也要蜿蜒曲折、变化多端起到“动脉”的作用。
一幅完整的山水画画面中不光只有山和水,还要有树木植被、房屋桥梁等生活素材,加入适当的生活素材对画面的效果有诸多好处。其一,通过适当的生活素材来更巧妙地表现出画家所营造的意境。例如吴镇的《芦花寒雁图》中在平静的湖光山色中,穿插渔夫悠然自得的形象,既表达出画家内心理想,也是画家的自我写照。同样把村庄刻画的依山傍水,能更好的体现出隐居在此处环境的清幽,村庄中可以画有梯田、菜地暗示这里的生活很“绿色”。
其二,适当的生活素材可以灵活的表达空间关系。通过房屋的虚实、大小、繁简,渔船的走向,房屋与树木、山石的遮挡关系等生活素材的各种变化,丰富了拉开空间关系的手段。房屋与树木的遮挡关系、房屋与山石的遮挡关系、房屋的“密”与远处山石的“疏”等都是为了灵活的表达空间关系,使观赏者不出现视觉疲劳。
其三,适当的生活素材提高作品的情趣。画面中不能只有山石树木这样显得太不近“人情”了,还要适当的加些生活素材,例如:溪水、房屋、桥梁、船只、行人等,诸多自然与生活结合才能创作出一幅气韵生动的作品。小桥、房屋、小路、梯子、烧火用的材薪、菜地等就是为了增加画面的趣味性、观赏性。
其四,一定的生活素材能够掩盖创作过程中的失误。在创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失误,可以画一些生活中的素材来掩盖画面中的缺点和不足,还能丰富画面一举两得。创作时出现失误,为了不影响画面的美感画了几颗小树将其掩盖,同时丰富了其空旷的画面。
画画并不是天马行空,把心中所想随意的表达出来,这样很多时候创作出东西没有美感。中国画有几千的历史,自然有自己的作画规律,例如“谢赫六法”、顾恺之的《画论》等经典的理论,这都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无价之宝。
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在这些系统的规律下我们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知道自己的作品有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
为了使加入大量的生活素材来达到自己的心中理想不失去画面的和谐,再加入这些东西时,以传统的审美理论为依据。,在画房屋时加入一些生活素材,房屋屋顶运用书法行笔一笔一笔单勾瓦砾,为使房屋疏密结合在近处房屋根部勾勒出砖石纹理,再加上适当的门窗,构成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
在近景房屋后面空地上运用了工兼写的技法突出菜地,根据画面的需要有些不见用笔的地方重新用笔,墨色不好的地方重新用淡墨或清水晕染,把不太清楚的山石结构轮廓重新勾勒出来,把较散的山石结构归整,太空的结构丰富起来。
在创作过程中难免会用到画面空旷不丰富,这就需要我们加各种素材使画面丰富起来。近景河滩太空旷于是在上面加了几个树,又在河里加了几簇水草,画房屋时虽然错落有序,但光画房屋显得太单调,在房屋之间画如几个相对较虚的小树更加生动,与房屋的实形成对比。北方山石树木植被多集中在山顶,为了使画面丰富,突显树木茂盛,运用双钩的实和大墨点的虚相结合,虽然只是简单的几个树,也能表达出树木茂盛、画面丰富的感觉。
中国画中使画面丰富不光靠单纯的加入一些素材,素材与素材、山与水之间的变化也很重要。通过构图的变化、笔墨干湿浓淡的变化、色彩的轻重冷暖对比变化等诸多变化同样起到丰富画面的效果。以传统的中国画审美为基础,构图分为三段式,即近景、中景、远景。近景物体刻画的比较密集、细腻,到远景逐渐变疏变虚,这样不仅能丰富画面有节奏感,还能拉开空间距离。
笔墨上用笔有紧有松,近处的“紧”与远处的“松”形成变化丰富画面,墨色上树木植被的叶子浓淡结合,刻画出叶子的茂盛,在与运用双钩画法的叶子对应,不但使画面丰富,还有起伏变化。色彩上并不是单纯的“随类赋彩”,同一种颜色的轻重浓淡,不同颜色的色相变化,冷暖颜色的强烈对比,这些都是丰富画面的重要手段。不论是在画面中加素材还是依靠素材之间的变化,都是为了画面的丰富,丰富画面是都要看画面的需求来决定。
画中笔墨及皴法的运用
“古之人有有笔有墨者,亦有有笔无墨者,亦有有墨无笔者。非山川之限于一偏,而人之赋受不齐也”,这是石涛在《苦瓜和尚话语录》中说的话。古代的画家有的擅长用笔的,有擅长用墨的,也有二者皆擅长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山川自然风景的不全,而是画家的天赋不齐,每个人的阅历、人生不同所致。
石涛作品欣赏
一、笔法墨法:
画家的天赋各不相同,对笔和墨的运用和理解也是参差不齐,有些画家擅长用笔来刻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有的画家擅长用墨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画家的阅历、经历、日常积累同样影响着画家对笔墨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北宋着名画家米芾与“元四家”之一的倪瓒两者由于朝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阅历和经历不同,两位画家的作品风格也不尽相同,米芾画面的墨色较重,倪瓒的作品墨色偏淡。正是由于各种原因,影响着各个画家笔墨的独特性,才有中国画在历史上的“百家争鸣”。
绘画是一门造型艺术,在中国画中,笔墨是核心。笔墨的唯物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古之画家有擅长用笔的但他的画面不是光有用笔肯定也是有墨的,擅长用墨者也是这个道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中国画中笔墨变化丰富,用笔上有干笔、湿笔、中锋用笔、侧峰用笔等诸多变化,用墨上也有干、湿、浓、淡等变化,根据画面的需求选择笔墨运用的方式。
为了突出笔墨没有上绚丽的色彩,骨法用笔,山石结构、房屋、树木都是可以用书法的行笔勾勒出来的。画面中近景的刻画在用笔时比较谨慎、严谨,表现远景时为了加大空间距离用笔时比较放松。在刻画树木时为了表现树木的茂盛和种类的多样性,在描绘树木时有些树叶运用中锋用笔双钩的变现手法,有些树叶采用中锋与侧峰结合的大混点的手法。
郭熙早春图局部
中国画中墨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俗话说“石分三面”要想表现出山石的体积感,墨色的变化是少不了的,通过墨色从重到轻、从干到湿的变化,塑造画面中山石的体积感。在创作过程中画面的各个方面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难免会产生失误,但有的时候失误也不一定是坏事,说不定在画面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结尾时对一些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加以淡墨色调整也是不可或缺的。
石涛作品欣赏
二、皴法:
作为中国画技法之一,主要运用于塑造山川形象的面貌、体征,皴法侧重于对山川的体面和肌理的塑造,不同的皴法对山川的肌理的塑造也是各不相同。
中国山水画的皴法是历代山水画家外师造化,摹写真山实水提炼创造出来的语言形式,经历代山水画家的艺术创造,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体系并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在自然界中没有完全一样的山,不同的山有不同的名字,每个山都是独特的,再加上每个画家的经历、人生的不同,对山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就造成的从古至今有许多皴法。
例如:斧劈皴笔势遒劲、披麻皴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解索皴其状如解索、芝麻皴用笔作皴如芝麻,通过不同的皴法能够表现出各种不一样的脉纹、纹理、质地、山貌等。皴是自然形成的,皴法并不是凭空而造的,是画家根据自己所看到的自然界真山实水,以自己亲身体会、经历、积累等各种因素艺术加工而成的独特的艺术语言。
中国山水画的造型形式有很多种,最主要的就是用线造型,所以我们在画国画时可以借鉴元代画家王蒙的干笔皴法和五代画家董源的披麻皴,在此基础上以粗笔浓墨强化了传统皴法和用笔用墨,使笔墨气息与皴法更具有现代气息。为了表现山石的纹理,用的是比较硬性的类似披麻皴,通过肌理的变化可以表现出形状、纹理粗细、山石凹凸的具体差异。
宋马远踏歌图绢本水墨谈设色191.8x104.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画的画面最终效果是要达到“气韵生动”的,要想达到“气韵生动”就要结合中国画中的各种技法,其中皴法占了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非常肯定的说在山水画中如果没有皴法的存在,在山水画中气韵生动就不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所以作品中山石多顶部和底部有植被,中裸露的部分植被相对较少,披麻皴多用于相对温和的山石,为了表达出山石采用纵向线条。近景为了突出结构和墨色从山头往下皴起山头墨色较重阴阳向背对比明显,中景远景为了表达山石的雄劲挺拔从山下往上皴起。在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皴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始终贯穿了山水画发展的过程,在促进了山水画发展的同时,自己本身就已经有了很明显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精神。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
石涛在《苦瓜和尚话语录》提到“古之人寄兴于笔墨,假道于山川,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身不炫而名立”前人作画更多的是用笔墨来消遣,通过作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寄托自己的志向和情趣。他们通过感受大自然的山和水,用平常写字的方法写出自己心中所想,获取精神上的自由,这就是绘画的动机和取向。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绘画形式和工具材料在吸收外来文化情况下百家争鸣。在立意上也应该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从当代的文化背景出发,呈现出与古人不一样的,迎合当代发展需求的艺术。笔墨上,以笔为筋,以墨为血,将笔与墨结合,创作出充满灵性的、有血有肉的优秀作品。以前人总结为“镜”可以知画面的需求,从而更好的经营自己的画面。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开始期待更多的文化艺术产生,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迫在眉睫。要勇于打破传统固有的文化枷锁,敢于对外来文化敞开怀抱,西方优秀的、适合自己的艺术文化,做到博采众长、突破自我。
总之,画家应该超越自己眼睛达到的视野,包容天下万物,道法自然师法前人,追求自然的本质,反对一成不变的技法和艺术形式把宇宙万物当己任,完成自由的艺术表达,传达大自然的精神,才可以画出满意的中国画。
Ⅱ 国画笔墨技法
国画笔墨技巧:蘸墨、破墨、积墨三种方法,简单好学。
蘸墨也称撮墨,或蘸笔。就是在下笔之前,先用清水将笔毛浸透,背去一部水分,然后蘸浓墨少许,调配成淡墨,再用笔锋蘸少许浓墨,在色碟中略事轻转,迅即在纸上落笔。
Ⅲ 《泼墨仙人图》为何寥寥几笔却能意趣无穷
宋代画家梁楷绘有一幅《泼墨仙人图》,凭借简单的几笔线条就勾勒出一位形象滑稽的仙人形象。虽然梁楷自称为“梁疯子”,但是并非因此才画出这幅略显“怪诞”的作品。
其实梁楷只是把所用笔墨减到最少,追求这样的效果,他的这种绘画风格与当时一些工整精细的作品形成鲜明的对照。
“尚简”的画风在绘画史初期已经存在,但随着艺术的发展、技巧的成熟,人们开始倾向于精美细腻的画风。
《泼墨仙人图》,采用泼洒水墨画的画法,把握精神气质,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酩酊大醉而又十分可亲的人物形象。造型艺术的表现性在于它传达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
Ⅳ 篆书书法作品图片欣赏
篆书可以说是一种最古老但又最年轻的书法,中国文字起源于象形,且顽强地根植于象形,并未简单地仅用声音符号来做文字记录。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篆书书法作品图片欣赏,希望你们喜欢。
篆书书法作品图片欣赏

篆书书法作品欣赏图片5
篆书风格演变史
篆书可以说是一种最古老但又最年轻的书法,中国文字起源于象形,且顽强地根植于象形,并未简单地仅用声音符号来做文字记录。象形文字本身即有造型的要求,所以中国文字一开始就是美术家的工作,从最早的甲骨文开始,这种象形文字就被称为篆书,甲骨文保留有非常明显的象形痕迹,笔划加减比较随意,因此还不能认为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此后的金文或称钟鼎铭文即青铜器上的铭文还有石鼓文一起合称为大篆,文字的规范性进一步加强,字形及章法更趋规整,词汇增多,故可以有长篇铭文。直至秦朝一统天下后,李斯推行“书同文”,并彻底规范了篆书的写法,世称小篆,这是完全成熟的文字,将篆书的曲折象形笔划横向拉直,其实就是隶书(当然实际情形会复杂一些,如隶变,与篆书同时存在于民间,文物证据有战国时的帛书及竹简等),隶书再进一步去除修饰性的笔划就是楷书了,在香港台湾等地称为繁体字,2千多年来文字结构并未再发生明显改变。因此,篆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鼻祖,故碑额的题词或册页的封面题词,古人都习惯用篆书,以示庄重;而真行草等书法作品是绝不能用篆书落边款的。因此,篆书有万佛朝宗的说法,说他最古老是毫无疑义的。也正因为这种老祖宗的地位,也使篆书固步自封;同时,篆书从甲骨文开始,金文、石鼓文、泰山刻石等,都是官方政治或宗教性的文宣工具,需要一定的装饰性,甚至于追求繁复华丽的效果,如春秋战国时楚地的鸟篆,因此,篆书从一开始就不讲究书写性,故在秦帝国灭亡后,篆书就主要存在于碑额或册页等的题词及印章、瓦当等用具上。直到晚清邓石如改变了近千年的作篆方法,开启了篆书的书写性革命,充分运用毛笔的特长来表现篆书的笔意,使书写上的提按、起笔收笔的笔触意态更加富于变化,在结构上也打破了过去那种陈陈相因的固定模式,影响所及,蔚为风气。此后篆书名家辈出,使篆书一跃而成为与真行草并驾齐驱的书法艺术,故从笔墨书法的角度而言,在诸书体中,篆书的确是最年轻的书法艺术,自邓石如始距今才200余年,也正因年轻,从而显示出勃勃生机。
一、甲骨文:
甲骨文(商朝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是商朝的文字,距今约3000-4000年,,《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代是非常迷信的一个朝代,大到国家战争,小到今天会不会下雨,还有诸如做梦、出行等都要先进行占卜,占卜的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如牛的肩胛骨等,然后由卜官将卜辞刻在甲骨上,因此,甲骨文是用刀刻的。这一点很重要,在欣赏甲骨文篆书书法作品时,是否具刀味是其品鉴要素之一。
甲骨文应该说是一种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文字系统,还保留有大量的象形成分,故在笔划方面增减会有些随意,仍存有较多的假借通用字。故在欣赏甲骨文书法创作时会发现难有较长的诗文创作,除非自己造字。
甲骨文有时归入大篆,有时又另列为古文。
二、金文:金文与石鼓文等属大篆,以区别于秦之“小篆”。这种文字盛行于距今约3000年前的西周,现在可看到的金文主要为青铜器如钟和鼎上的铭文,古称青铜为金,故又称“钟鼎文”,或称“吉金文”、“款识文”。金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了,字形及结构均较稳定,固可以有长篇铭文。金文大部分都是先刻在母范上然后翻铸而成的,而在母范上的字是否先用笔书写再刻,古学者认为先秦无笔墨,故是直接用刀刻在母范上的,但现代有学者根据出土文物认为亦有可能是先写再刻的。母范一般都是陶土,故即使用刀直接刻上去亦可以表现出一定的书写性。经过高温翻铸,字形笔划应该有较大的变形,再加上印拓,我们今天能用来临摩的拓片,其笔划变形就更大了。因此,我们在理解古意时,应当首重在意,而不必拘泥于其形,过分强调金石味或所谓古拙之笔触,恐怕会失去古人力求雅正之古意,毕竟钟鼎均为十分庄重的贵族器物,其铭文自然要用十分儒雅的官方正体。已有出土文物证实先秦早有笔墨存在,如战国时的竹简帛书等,故大篆这种文字系统在当时亦有雅俗正野之分,如钟鼎铭文中的金文即应为大篆之官方正体文字,而竹简帛书等文字则更为简省称为“古隶”或“篆隶”、“隶变”等,则应该是民间的俗体。故此,若将金文这种正体大篆写成狂野朴拙是不合古意的。若于篆书中求野求拙,似以“古隶”“隶变”中求之为妥。虽然散氏盘有草篆之称,然也只是行笔较熟练较快,且因铭文字数较多而受限于书写面积故排布呈乱石铺路状,绝非率性之草。其笔划厚实粗犷,其实是翻铸的效果,实际书写于母范之字体应该会纤秀许多。
三、石鼓文:
为先秦战国时刻于石鼓的文字,距今约2300年,其书体为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文字,学《石鼓文》可上追大篆,下学小篆,百无一失。后世学篆者皆奉为正宗,无不临习。石鼓文真正面貌还是比较儒雅而方正的,后世诸大家中习石鼓文最着名的是吴昌硕,不过吴昌硕的篆书风格与石鼓文还是相差较远的,倒是王福庵与杨沂孙接近古意一些,尤其是王福庵。
石鼓文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其为小篆之祖,而且是碑刻之祖,碑刻与金文之异在于碑刻是先用笔墨书写而后刻的,故可以透过刀锋看到笔锋,对于古人的用笔方法尚有可资因循之迹。如果不从石鼓文入手,学金文可谓是不得其门而入的。而学小篆如不习石鼓文,显然无从体会古意。
四、秦小篆
秦小篆应该说是战国时秦国的官方书体,在先秦战国时,各国家或地域在篆书书体上应该是存在着较大差异,故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李斯主导对全国的文字进行了一次规范化,在秦篆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形成一套规范化的文字系统,沿用至今,近3000年未发生多少改变,可以想见其文字系统之成熟与稳定,这种成熟是我们中华文化赖以传承的基础,所以小篆的文化意义不可低估,我们今人习篆其意义不仅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且已经上升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她具有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意义,虽然汉民族的政权几经易手,但籍着这些文化符号,汉民族的士大夫们总会不时地拉起复古的旗帜,对篆书进行正本清源,从而聚集民族之魂。如元朝吾丘衍、赵孟府的复古和清末的金石碑学的复兴等。
秦小篆是政府用行政手段强力推行的书体,历史文化的丰功伟绩自不在话下,但于艺术角度而言,则如后世的馆阁体与现在的印刷体,形式的绝对统一,抹杀了个性,也就抹杀了这种艺术形式的创新能力,故篆书这门书法艺术于秦小篆后即可谓是进入了一个漫漫长夜。其间偶有如李阳冰等篆书高手,但其小篆书体仍未脱离铁线篆、玉筋篆的樊篱。
五、汉篆及元代吾赵篆书复古崇汉:
元代吾丘衍、赵孟府倡导复古,并身体力行倡写汉篆,汉篆的特点是较方正,相较于秦篆结体要扁,而且方笔较多,这应该是受到隶书结体的影响所致,最典型者如三国时期的天发神CHENG碑,以隶笔作篆,笔划方折厚重,直线收笔处成悬针状,后人称之为悬针篆。历来书家对此碑评价甚高,影响深远。不过一些题额可能也是受到章法排布的影响,必须作扁作方。但汉篆仅限于一些碑额、汉印、铜镜、钱币、瓦当等片言只语,如雪泥鸿爪,终难以与隶行楷草诸体比肩。不过从小篆书体正本清源而言,崇汉是复古正体的主要内容。故汉篆自元朝吾丘衍、赵孟府等力倡后,逐渐受到追捧和重视。
尤其是吾丘衍之《三十五举》,虽为印学理论之鼻祖,其实也涉及篆书的正体意识,如第一举谓:“科斗(蝌蚪)为字之祖,象虾蟆子形也。今人不知,乃巧画形状,失本意矣。上古无笔,以竹挺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形,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这种散论形式虽不成系统,但其所举体例亦寓意颇深,此举开宗明义即直指古代的字也是笔墨自然写成,并非“巧画形状”,紧接着第二举即提出“今之文章即古之直言;今之篆书即古人平常字,历代更变,遂见其异耳。”他认为后世所能见到的篆书实为古人平常所书写的字体,自然会有书写性,不可能如后世的蝌蚪文、铁线篆这般难写。故他在多举中强调书贵自然的思想,这个“平常字”的观点很重要,影响十分深远。一方面,有的人受此启发而努力去改进书写工具,如制作平头笔使之易于写出匀圆的“篆”书笔画;另一方面也有人从“平常字”书写的角度理解篆书,干脆撇开匀圆的线条,直接用书写行草的笔墨写篆,如明代赵宦光的草篆即是。除“平常字”之外,《三十五举》也明确提出篆书以方正为佳,如“十八举”云: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七举”:篆法匾者最好,谓之蜾匾,石鼓文是也。这个扁者其实也是方正之意,如石鼓文。故吾衍所提出的篆书正体,应有以上两方面的概念,即“平常字”与“方正”,“平常字”指书贵自然强调笔墨书写的自然性;而“方正”是指篆书结体以方正为正体。后来篆书的发展正好映证了吾衍的复古思想。
六、明代赵宦光的草篆
对于篆书书写范式的局限性其实历代都不乏有识之士,也有人尝试变革和创新,如将篆书之“引”发扬之,结果状如道符;而明代赵宦光为饱学之士,他以草书笔意入篆,以“草篆”自成一家,并有可观者,亦属难得。现代也有学者开始重视赵宦光的草篆,认为赵才是将笔墨提按引入篆书的首倡者。不过,如前所述,小篆其实是一种正体文字,雅正还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赵宦光的草篆的确过于率性有失古意,故广为后世所诟病,也许此可解释其书道之不昌。但赵宦光的这种将篆书作为“平常字”的尝试仍是有意义的。
赵宦光草篆
七、邓石如对篆书的再造之功
到清末,邓石如秉承汉篆,以隶笔入篆,既使篆书有了“平常字”的书写性,又很好地保持了篆书正体的雅正,遂一改千年来铁线、玉箸等“描篆”而成为“写篆”,真正使篆书变成一种适合笔墨特性的书体,从而开创了篆书的新时代,正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分第六》中曰:“完白山人出,尽收古今之长,而结胎成形,于汉篆为多,遂能上掩千古,下开百祀。后有作者,莫之与京矣!完白山人之得处在以隶笔为篆……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为不可作之书.自非好古之士,鲜或能之。完白既出之后,三尺竖僮,仅解操笔,皆能为篆”, “康氏所言极是,清人于小篆笔法的解放,使那种近于图案摹写的描头画脚变为提按使转、从容不迫、笔情墨趣自由挥洒的书写。小篆创作也进入到如也、舒也、散也、着也等‘把笔抵锋,肇乎本性’的更为自如的书写状态”(李庶民《斯翁之后直至当代——展览机制下的小篆创作》)这个正是吾衍所倡的“平常字”的复古思想。邓石如是否受到过吾衍《三十五举》的影响,我们无法考证,不过《三十五举》为印学必读之书,邓作为篆刻大师,不可能无所闻。另一方面邓石如时代已可以看到许多汉篆如《天发神CHEN碑》等拓本,邓石如对此碑有过精研。故其对古人用笔的认识远比吾衍他们深刻和丰富。
至此,小篆终于走下了贵族的神坛,而开始与真行草隶等书体并驾齐驱,展现出勃勃生机。此后晚清篆书大家辈出,如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徐三庚等各有特色,各擅其长。现代之王福厂、吴昌硕、萧退庵及其弟子邓散木等诸大家又继起领一段风骚,余绪蔓延,方兴未艾。基本都遵循了“平常字”与“方正”的正体思想。
八、当代小篆的创作
兹引李庶民先生《斯翁之后直至当代——展览机制下的小篆创作》一文所评,“展览中的小篆作品除了少数取法秦诏版、简牍者外,绝大多数是取资玉箸篆、铁线篆等纯篆引笔法与取资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等融汇隶书、魏碑笔法的清人篆书两大类型。前者以《峄山》《会稽》诸刻石以及李阳冰《三坟记》《般若台记》《谦卦铭》为取法范本,以金枝秀华、玉钿错彩为尚,表现此类小篆婉转华滋、劲健清爽、舒卷流畅、摇曳多姿的审美风情。极端者甚至有取法传为瞿令问《峿台铭》一类铁线篆者,以纤如发丝的用笔、细如悬针的线条、端严工稳的结字,营造一种精工极能之美。然而,由于今日书坛大多数作者对古文字不甚了解,学识修养不及前辈书家,故此类“工笔”小篆的创作主要在展示书写者的功夫。相对而言,玉箸、铁线之类的小篆用笔比较单一,驾驭以中锋平动用笔为主。作者只要有较好的指腕运转技巧,耐得住性子、沉得住心,便能写出匀整、对称、婉转、纤细的字形来,再以字数较多的书写内容,配置以色纸、拼贴、装饰等外在形式,便容易讨巧。当然其中也有高手,在平动用笔中不动声色地隐现出提按的律动、疾徐的气息及墨色的韵味、线条的肌理等,使此类小篆在含蓄蕴藉、简静匀衡中有了更为丰富的审美内涵。再一类取法清代篆书者,隶书与魏碑笔法的融入极大地方便了用笔起、收、行、转的运动过程,将作者从工整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可以更好地表达书家的性情禀赋、意绪感悟。”“以隶、楷等笔法入小篆,可以将那种原本匀整纤细的线条外轮廓丰富化,使小篆的点线更好地表现笔势、笔意、笔趣,强化点线的弹性、力度、质感,提高点线的节奏、韵律。作者可以把更多的情感与禀赋融入到小篆的创作中,更好地实现大众文化背景下通俗艺术所传达的审美时尚。虽然因学养的不足乃至对表面形式的矫情、制作装饰的伪饰,导致其格调、品味、境界已无法与前贤相比拟,无可奈何地步入矮化期,难以再有个人风格美建树而能开宗立派的大家出现,但毕竟这是一种与时尚同步的主动选择。”
此两大类大致可况目前之小篆的创作,而对于大篆创作,其情形相对比较复杂,前人金文作品大多为集字创作,故难有长篇之作,而现代大篆作品时见有长篇大作,此应得益于现代金石考古之成就,已有足够多词汇可供选用,但也可能存在造字的问题。强调古拙、金石气韵、象形意趣等为大篆创作的基调,但强调过甚则不免流于乡鄙俗野,有失金文之雅正,特别是象形,若追求过之,则几成画符矣。而且,自晚清篆书变法以来,篆书之墨韵越来越被学界及大众所接受,故大篆的创作仍应回归到在骨与肉的对立与统一中建立自己的风格。
Ⅳ 中国写意画讲究用笔和用墨,用笔包括什么;用墨包括墨色的什么的变化。
中国写意画讲究用笔和用墨,用笔包括(落笔),(行笔)、(收笔),用墨包括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的运用。
中国画中的笔与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中的两个方面。笔中有墨,墨中见笔,是传统画对笔墨的基本要求,各种用笔中都脱不开墨色的变化。变化而有韵味却是不易之事,它是随着实践与涵养的提高而提高的。
有墨而无笔,则墨中无骨,而无骨之墨易烂易平,从而失去表现力与中国画特殊之笔力感。因此前面所讲到用笔问题实际上同时是离不开用墨课题的。写意着色人物画,尽管将主题转入用墨与用色,实际也是进一步研究用笔的过程。
(5)笔墨简单造型图片扩展阅读:
勾勒是中国画用笔的主要形式,勾勒表现的难度也最大。单线勾勒明确而暴露,因此比其他用笔形式更需精心设计和具有较深厚的功力,才可能使画面笔笔讲究,有力度、经看,笔与笔之间要有呼应,节奏,构成疏密有致,浓淡与枯温得当。
改变传统线的用笔方式,追求新的形式趣味,追求总体上线的节奏感与造型的整体感。
笔简而意繁。勾勒应尽量洗练,必要时勾勒可重新按需组合,精取大舍,甚至改变物象的原本形态。注意每一笔功力的体现,笔与笔之间的刚柔、曲直、浓淡的对比,互相之呼应与韵律,主体构成的用笔应尽量反复斟酌。
以勾勒、皴擦、渗染等手法为主,画面可将扎实与虚松结合起来,并注意实而不板、松而意到的效果。
Ⅵ 白描图片及手法特点
无论是哪个国家,绘画的艺术都是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的,不管是西方的油画,还是中国的国画,都是历史悠久,而且陪伴大家至今。绘画也是现代社会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门艺术,它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因此,学习绘画是非常重要的。绘画有很多中,东西方的绘画技巧都不大相同,在中国画里面,有一种技艺是白描,它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绘画技巧,所以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白描的介绍、白描图片、白描手法特点、描绘人物、描绘事物、描绘景物、以及白描梅花画谱基本绘画技巧的相关知识的相关知识。。
白描介绍
白描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只使用单纯的黑色线条勾画出自己要塑造的形象,不增加任何的色彩修饰。白描一共分了两种手法,一个是单勾,另一个是复勾,这两种手法都是通过用墨的深浅来刻画事物的立体感,让画像更加的生动,只不过一个是一次成形,而另一个则需要再次勾勒。白描手法画出的作品多是虚实结合,朴素简单,不用丝毫的色彩等多种特点。白描图片和画像的基本方法是一样的,白描图片一样突出了白描的特色。
白描手法特点
白描的手法特点总体来说就是用最简单的线条、笔墨去勾勒所需要描绘的东西,突出描绘物的一些特点,但是根据描绘物的不同,在特点上也有着微妙的差异。
描绘人物
人物的描绘主要突出人物的主要个性,还有人物的一些特征,用白描描绘人物的特点就在于能突出人物的外貌特征,从而去进一步解释这个人物的个性、品质等方面。
描绘事物
对于物品的描绘,白描的主要特点就是简练,而且还能完整的勾画出它的特征,尽管看起来没有那么细腻,但是可以描绘的十分传神。
描绘景物
使用白描勾画的景色会生动一些,虽然可能缺乏了立体感,但是画面整体的生动之感是不会缺少的,而且描绘景物一般都会采用粗线条,这样会使它的效果特点更加突出。
白描梅花画谱基本绘画技巧
白描梅花画谱是白描梅花的一种绘画形式,而白描梅花通过运用笔墨的变化来表现梅花的质量感。以白描的画法教授大家如何画“梅”,供大家了解作画的步骤和几种表现方法。
一、白描梅花的基本技法
1.枝干
老干为多年生长,故多有盘结且树皮皲裂,所以一般用笔较为迟;
双勾不能只勾边线,要结合其结构,注意边线的穿插交合以表现出体积与质感:
如果以勾线与皴擦结合表现,则要注意皴法的用笔,虽为干皴,也要见笔见线:
枝条要相对挺拔,但也不能流滑,无论双勾还是皴勾结合,都要注意与老干的区别:树干的交叉,一般不宜平行,以不等边三角形分割为好,要注意其疏密变化及走势,既要有变化,又要有呼应:
枝条的前后关系也要交待清楚:
2.花朵
花瓣开放有先有后,这是自然规律。一幅画中,有花苞,有初放,有含苞欲放,还有盛开,既符合自然规律,也是丰富画面艺术效果的一种形式,当然可独取含苞待放,也可全画盛开花朵。
花朵的正侧向背,相互呼应对比,疏密对比,都是要通过经营布置以构成画面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关系。
3.点蕊、勾须
勾须用线应有力度,点蕊要见笔形:
4.章法
枝干要在一个总长势的前提下交叉变化,要注意枝干与花朵的疏密关系,注意画面的空白变化。
白描图片的出现,更好的为我们展示白描手法的神奇。通过简单的勾勒,就可以像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稀疏有序、深浅有质,一张图片里面蕴含了一个大师的情怀。从白描的图画中,可以看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只是简单的几笔,便画出了世间百态,形象生动的还原实物。不得不被中国文化所吸引,它确实美的让人着迷、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以上介绍的关于白描手法特点、描绘人物、描绘事物、描绘景物、以及白描梅花画谱基本绘画技巧的相关知识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到大家,祝大家生活愉快,想要了解更多知识的,可以关注我们土巴兔网站。
Ⅶ 国画要怎么画儿童简单
怎么教儿童画国画步骤: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娃娃时期学习国画,能够有效提高孩子对于国画的认知和理解水平,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提高艺术欣赏能力,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笔墨语言传情达意,为日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论日后是否从事与之相关的行业,孩子每多一项兴趣爱好,也就多了日后抗风挡雨的一些力量。那么怎么教儿童画国画?
Ⅷ 水墨画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水墨画的特点:
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即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且往往由有限的取景来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于山水之中寄托对于国土家园的感情,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也可以说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水墨画: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也称国画,中国画。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
中国水墨画在形象描绘上,山水画的特点为重宏观、重整体的把握,而非拘泥于细枝末节。对于物象的组织构造,则创造了独特的程式化表现方法,但并非机械照搬,而是灵活地用高度提炼的结构程式来表现物象。在空间的处理方法上,提出高远、平远、深远、阔远等概念,并巧妙加以融合运用。构图上,则较人物画、花鸟画更重"势"与"开合起伏"的表达。"势"为具体形象间的联系,而"开合起伏"为这种联系中的节奏变化。这表现了山水画中在静态的画面和形象组合中对于大自然的内在联系的一种运动的、全面的观察与表现观念。山水画的笔墨技法,较人物、花鸟画丰富多变,各种皴法和点苔法为笔法之要素;而墨法则有"染"、"擦"、"破墨"、 "积墨"等种种手段,笔墨交融,有力地影响了其表达感情、状物写意的功能。
Ⅸ 写意画的写意山水画
【笔墨的形态】
笔法指各种点、线、面的画法,而以线为主。
【线】
用笔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等变化,又以笔着纸以提按运腕动作的变化,可出现轻重、虚实、粗细、转折等用笔形态。中锋用笔是用途比较广泛的一种笔法,这种线条,运笔时笔尖始终在线的中间运行,具有圆润、厚实、壮健、沉着的特点,无偏枯纤弱之病。画以这种线条为主,易得醇厚、凝重的效果。侧锋是用笔横卧,笔尖在线的一侧运行,线条易得飘逸虚灵的效果。又以笔横卧直拖或逆拖,令笔尖在线的中间运行,又称为卧笔中锋,画出来又是另一种效果。再如逆锋线条比顺锋线条又更能达到涩重的感觉。总之,各种用笔方法,千变万化,在作画中,又往往随机应变,错综复杂交叉在一起,很难说清什么景物应该用什么笔法去表现。作画中,笔着纸上,横拖竖抹,瞬息万变,神幻莫测,有时一根线条兼有中侧锋的变化,顺逆虚实,中锋侧锋都要按写景的需要不断变化。要做到恰到好处,须靠平时的实践积累,用娴熟的技巧去灵活应用。
【点和面】
点和面是用笔的另一种形态,也是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用笔方法。如点多用来表现树木叶子,树干和石面上的青苔,远山上的一点往往即代表一棵树,有时画长满丛木的峰峦,也用成片的点画出。因此,点的形态也千变万化,举其要者有尖笔点、圆头点、横笔点、直笔点、破笔点、个字点、介字点、松针点等等,被广泛地用来表现画中的景物。点的放大即是面,在画中有时需要用大块墨色在用笔时富有节奏地连续点厾,联成一片,就成了面。有时用点和面相间相叠,画出一座山峰的形态,或一片树木蓊郁茂盛的状貌,也是使用面和点结合的用笔方法。 与笔法密切相关的是墨法。一张好的画,墨色虽然深厚,但可达到黑而发亮,神采闪烁;有的画,调子虽然淡逸,但使人感到淡而见神,韵味醇厚。这些虽然在墨色效果上表现出来,但关键还是在用笔上。如上所述,如没有以力为基质的只用笔画成的墨块或墨线,只能是没有骨力的墨痕或墨团而已。用笔不当,用墨就容易发腻,浮烟涨墨充塞画面,用来表现景物,则黯然失神。所以,好的墨法,包含有色彩的观念。古人说“墨分五色”,即是比喻墨色与水混合后,运用高度的用笔技巧,在宣纸上产生干、湿、浓、淡的复杂而又微妙的墨色变化,这种变化,足以充分画出大自然丰富变幻的情状,蓊勃氤氲之气息,反映出山石林麓,云水浮动等各种自然现象的生动的神韵。中国画中以这种纯墨色来表现景物的形式就是水墨画,写生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水墨变化的特点来表现种种复杂变化的景物。
墨法分浓、淡、焦、湿、破、积、泼等诸种变化。各种墨法,在画中要综合运用,浓、淡、干、湿要形成对比。特别是破墨与积墨,更是山水画中的两种重要墨法,因为山水画要表现出景物的复杂层次,使人感到深厚,必须通过笔墨相叠、相间的对比互相识、破,造成笔中有笔,墨中有墨的效果。一般是先破后积,在作画过程中,根据表现景物的需要,或先用浓墨画,再用淡湿墨破,干后,视具体效果再在上面积,如此,不断反复积、破,直至感到已充分地把画意表达出来为止。在重叠笔墨进行积、破时,用笔要有骨力而肯定,笔路要清晰,笔墨要叉开,在反复积、破中,后一遍的笔路要顺着前一遍的笔路加,复加的线条要灵活松动,讲究笔意,努力做到笔与墨浑然一体,层次多而不乱,墨色有对比而不平。 笔墨本身,如一条线、一个点、一团墨块是不能说明它表现了什么东西,只有用它作为造型的手段,才能在画中化为具体的形象。所以各种变化的线条、墨块都要在作画时调动起来,为表现景物服务,做到构成景物和各个局部的笔墨都妥贴地、统一和谐地和形态、结构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果笔墨不是很妥贴地依附在具体形象之中,再好的笔墨也要从画面中跳出来,破坏了画中形象和意境的塑造,这样的笔墨便成了败笔。
笔墨为表现景物眼务,首先反映在各种线条的刚、柔、挺、直、圆、曲、转、折等各种形态变化要适应景物形体的塑造需要。如画树干,其质感坚硬挺拔,形态曲折多变,树皮毛糙多疤,用笔时线条皴控就要松毛凝重,笔的转折处要直中带曲、柔中见刚,如果用状如游丝,软弱无力或者用剑拔弩张、平铺直拖的笔墨就画不出真实树木的质地感觉。画树木是这样,其他景物也是如此,如画云,其形态是轻盈飘荡,用笔就不能太粗重坚硬。反之,如画石,其质地厚重粗糙,笔墨就不宜太纤细柔软。总之,笔墨线条的运用,必须要根据表现景物的需要来灵活掌握。其次,笔墨的各种变化,如虚、实、轻、重、浓、淡、干、湿、粗、细、中锋、侧锋等在构形过程中要做到恰到好处。使画在每一部分结构上的线条都和谐地妥贴而有变化地和景物形体密切结合。画山石,各种笔墨变化,通过勾、皴、擦、染的方法组织在一起,按造型的需要,灵活运用,山石面的凹凸起伏、前后空间距离,转折处,都须用不同的笔墨变化去构成。山石如此,其他景物也一样,画树,构成树干的各部分线条都是按这样的原则组织在一起,使笔墨在组织中达到变化中求统一,更好地为表现对象服务的目的。其间,勾与皴要密切结合好,勾是景物的外轮廓,往往也是面的转折处,用皴来表现景物内部的质,与外部的勾相联系,勾皴互相结合,可充分地画出物体的结构和体积感。皴笔线条画得较粗重、较浓、勾勒线条较虚、较淡,这样笔墨较实的部分就凸出来,而较虚的部分就转了过去。这些笔墨构形的规律,我们应该在作画中好好去体会,不断积累经验。用笔要为表现景物服务,用墨也是如此。墨色的各种变化与用笔结合在一起,可表现眼前景物复杂状貌。如画烟云蒸蔚、草木丛生的感觉,则宜多使用湿墨、破墨、积墨,造成“元气淋漓嶂犹湿”的感觉。《大别山天堂寨》写生,为表现晚春季节山上草木滋生、岚气浮动、山色蓊郁的感受,就使用了破墨画法。先用干笔皴擦,接着趁湿再用水分饱满的淡湿墨大面积点虱,任其自然渗化,再视具体情况用浓墨破,加强层次,干后再在其上用积墨法进行整理,这样通过反复积、破,直到作品中景物形象被充分地表现出来为止。再如画中墨色浓淡的总体色调,对形成画面情调、意境也有很大的关系。色调淡,则易得淡雅清和的画面效果,色调深就给人一种深沉、幽邃的感觉。这些都需要在写生中为了表达对景物的感受而决定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景物和画中的意境,因而它也是意匠经营的一个方面。还有一种焦墨山水,是纯以干笔焦墨来画的。墨的浓淡干湿变化虽然较少,但是利用笔法上虚实轻重的变化和笔法本身的情趣画出来,也可以达到有对比而不平,可表现出画面的一种特有的韵味和效果。王传林国画
在写生中,笔墨表现一般不拘于纯客观地模仿对象的光与色,而要着眼于捕捉它的形态、神韵和结构。首先,在总体气氛感觉上要与对象保持一致,尊重自己对景物的感受,接着努力设想用具体的笔墨去加以表现。用笔墨自身的变化规律,对眼前景物作能动的调节,即是用各种虚实、轻重、浓淡等笔墨,借助疏密、轻重、穿插、参差等构图上的形式美规律,按景物的结构特点来画。 虚、实、粗、细、浓、淡、干、湿等是笔墨本身的表现形态;疏密、聚、散、穿插、参差等是笔墨在构形过程中的组织规律,它们都和景物的形态与结构紧密结合,为造型服务。
作画时,笔触到纸上,在塑造艺术形象、抒发意境的过程中,笔下线条和墨点的盘旋、往复、曲折、顿挫,以及疏荡、绵密、断续、聚散、交错等等变化,都紧扣着对景物产生的刹那间的心境活动,在构形的同时,在笔墨线条的变化中,也流露了人的感情。因此,在画中,情、境、形、意、笔是一个统一体。
笔墨传情,是通过用笔的节奏、顿挫、迅速和各种笔墨形态的相互联结和呼应来体现,而笔的运动又是受作画时内心情感驱使命进行的。对景写生时,画者感情的来源即产生于现实景物对人的心的刺激,人因外界自然美的作用,有了作画的激情,在用笔墨去塑造具体景物形象的时候,笔下的各种笔墨变化必然糅和着画者对景物的主观感情,用这种富有感情色彩的笔墨去造型,人的感情也必然与画中的景物糅和在一起了。这种笔墨的特点,原是中国画优良的技法传统,中国画素有“一笔画”之称,在意念和情感控制下的用笔,就是要求笔墨之间点划传情。只有在写生中做到人的感情、意念与客观景物真正沉浸在一起,并以同样专注的感情来运用手中的笔,使情、景、笔、意达到高度统一的时候,笔墨的这种写景传情的作用才能被充分地发挥出来。作画时,根据造型的需要,在人的情感、意念指挥下,各种笔墨线条之间,通过呼应联系,相就相让,疏密穿插、变化平衡等形式美规律组织在一起,来表现景物的形态和结构,共同为塑造画面意境眼务。这种在人的情感控制下的用笔形态,即是笔墨中的笔意和笔势。笔有“意”与“势”,它赋予和倾注了笔墨中人的精神与情感。用这种富有情感的笔墨去造型,景物的形与神就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笔墨的“意”、“势”迹化为画中的艺术形象,就表现为景物的形态气势的相互联结和呼应;反言之,即是要求画者面对景物,在充分感受到对象的动态气势、节奏韵律的基础上,用相应的笔意、笔势去进行表现,并努力把感受到的东西通过它传递出来。为峡江石壁的写生,面对景物时感受到石壁气势线条上的一种节奏律动,运笔时,则就按照对象给予的这种节奏感进行,努力把对象给予的这种节奏意蕴通过笔墨体现出来。
对景写生时掌握好这点,笔墨在造型中就取得了能动的地位,不会在写生中看一眼,画一笔,被动地追求模拟景物而造成笔死气断的状况。这要求画者在对景物作全面观察理解,尊重客观对象和画者自身真实感受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景物的形、神、势,借助形象记忆,发挥笔墨特点,大胆落墨。笔落纸以后,再按笔墨出现在画面上的实际效果,根据造型的需要和笔墨组织的自身规律,不断作随机应变的调整。落笔时要心有定力,先后有序,笔笔生发,控制好笔墨的快慢节奏,画好一个局部再生发到另一个局部地逐层铺开,使画中的景物与笔墨一气呵成,浑然一体,这样气脉疏通,气韵也自然生动。其间,眼、脑、手三者要互相配合默契,构图、笔墨、造型、造境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尽量把眼前之景和在脑中蕴酿成熟的意象通过笔墨表现出来,使笔与景、笔与意达到高度的统一。 山水画写生通过笔墨来完成对景物形象的塑造,还表现在笔墨构成形式的探索创造上。笔墨构形原无定式,虽然景物客观存在,但可以根据各人不同的感受和理解。用不同的笔墨技法去进行表现,使画出来的效果更符合画者主观上的审美要求。同一景物可以用双勾法来画,也可用没骨法;可以用粗笔写意法,也可以用细笔工写法,作画中笔墨既可以这样组织,也可以那样组织,使画出来的作品既尊重客观存在,更尊重画者内心的主观感受。因为写生不是临摹,现实景物中没有现成的笔墨可资借鉴参考,在考虑如何用笔墨去表现时,自身失去了技法上的参照系。必须通过画者在写生时自己去思索,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尝试,并从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提高。对初学写生者来说,在写生时可以借鉴平时通过临摹学习所得的技法,与客观景物进行对照,创造性地运用,但要避免机械被动地照搬他人所创的方法来硬套。作画时应有自己的想法,逐步学会在写生中融汇贯通地灵活运用既有的成法,进行改造、变通,技法在写生中经过这样一番消化以后,使它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对景物的真实感受,从中不断总结出新的表现技法。这样,我们在不断的写生实践中才能逐步积累、不断发现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这也正是通过对景写生要达到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