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衣服发型 » 五运六气简单模型图片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五运六气简单模型图片

发布时间: 2022-10-20 22:46:58

‘壹’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什么是“主气、客气、司天、在泉”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什么是“主气、客气、司天、在泉”?

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石,《黄帝内经》不仅包含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基础理论部分,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运气学说”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素问》81篇里,关于“运气学说”的就占了6篇之多。但因为其内容实在过于深奥,尤其是对古文水平逐渐降低的现代人来说,更是晦涩难懂。

所以,当代中医、尤其是院校毕业的年轻一代中医,即使读经,也基本将“运气学说六篇”选择性忽视。

精读《黄帝内经》,理解四时 养生 ,阴阳五行,脏腑虚实,卫气营血

虽然,客观点说,我自己对运气学说也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希望本文能做出什么有深度的论述。但希望能借此机会,让“运气学说”走入更多人的视野。

首先,运气学说里的“运气”二字,就很容易被现代人误解为“走运”。其实,所谓的“运气学说”,比较客观地描述,应该以“五运六气”更为合适。其内容大致为:

五运:也就是根据“天干”来区分:

甲己之年土运;乙庚之年金运;丙辛之年水运;丁壬之年木运;戊癸之年火运;这个五运,也就和“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对应了。而且,五运是亘古不变的,永远按照这个规律来区分。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定律公式”。

六气:根据地支来分区分的:

所谓六气,名字和经络学说里的术语一致,也就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如果想便于记忆,也可以简化成“厥、少、少、太、阳、太”的次序。

这个顺序也是千古不易的。和一年四季的交替一样,每“一气”各主管大概60多天。为了便于和五行生克对应,初学者可以将少阴君火和少阳相火视同为“火”。于是,六气也和五行一样,具有了生克的逻辑关系。

如果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五运六气都是固定不变的,这有何奥妙可言?

难懂的还在后面呢。

在运气学说里,一年的“六气”,又有“主气”和“客气”之分。

关于天干和地支的配合,有一点点传统文化功底的人都知道,甲子乙丑这样的配合,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可以有60个不重复的组合。于是,便决定了60年才重复一次纪年。这60年不重复的过程里,又分为“十年”一叠与“十二年”一叠两种关系。

主气:按“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的顺序,分主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叫做主气,每个“主气”各影响四个节气。这个顺序千古不易,永远从厥阴风木开始,到太阳寒水结束。

客气:按“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的顺序,分主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叫做“客气”。客气的开始是不固定的,根据年支的变化而变化,如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司天:“客气”里的司天之气,能影响全年,比如辰戌之年全年都会受到太阳寒水的影响;

在泉:“客气”里的在泉之气,只影响下半年。比如辰戌之年下半年,才会出现太阴湿土的影响变化。

说到这里,先简单总结一下:根据天干决定“五运”,根据年支决定“六气”;每一年都有固定的“主气”,按照相同的顺序轮番“登台”。与此同时,每年根据年支不同,还存在不固定出现、但有固定顺序出现的“客气”。无论是“主气”还是“客气”,都有“司天”和“在泉”之分。

其实,在司天在泉之外,还有一个“间(四声)气”的名词。所谓“间气”,也就是司天和在泉两者之外的四个“气”。它们只影响自己“管辖”的60天。

为什么“运气学说”会和人体有密切关系呢?

中医认为,人生活在自然之中,受天地之气的沐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特质。就如同潮汐受自然之气的影响一样。这种潮汐般的规律,会有60个不同的“脉冲”。

当一个人的寿命超过60岁之后,才会迎来曾经熟悉的、却又完全崭新的“脉冲波”。这样新出现的五运六气对机体的影响,被称为“客运客气”。

人的寿命过了六十岁,才可以重复发现这种叠加波的影响,才会作出有记忆的生命反应。古人将这种每年都新出现的干支,也就是新出现的五运六气的影响,称之为客运客气。

大众 养生 中草药网络

当“客气”加在“主气”之上,也就是主气与客气同时发生影响、产生作用时,这种状态叫客主加临。

无论司天之气、在泉之气还是间气,都是遇到厥阴风木而化风,遇到少阴君火而化火,遇到太阴湿土而化湿,遇到少阳相火而化火,遇到阳明燥金而化燥,遇到太阳寒水而化寒。从而形成自然界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或轻或重地影响到人的生命。

一般来说,客气里的“司天之气”与“在泉之气”都是按部就班地出现的。每六年轮回一次,但也有如下两种例外的情况:

1、应至不至:比如,轮到“厥阴风木”司天了,可实际气候状态并没有出现风木化风之像。

2、应去不去:也就是该走的不走,继续滞留。如厥阴司天之后,少阴君火该“当值”了。而厥阴风木并不主动退去,依然还存在着“化风”的气候。

无论是“应至不至”还是“应去不去”,都会引起气候的异常。体现在人身上,可能就意味着疾病的多发。更为严重的是,因为“不守规矩”,会引起后面“客气”的报复,从而发生一系列复杂而捉摸不定的气候变化。

总之,“运气学说”是《黄帝内经.素问》里非常难懂的内容。需要结合其它多方面知识,才能慢慢读懂。希望本文能让您对“五运六气”有个大致的了解。如果有兴趣,可以参看《素问》的第66到71章。

‘贰’ 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是明矣.这句话什么意思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
黄帝说:善于谈论好开始的,一定要预想到未来的结果。善于谈论近处事物的,一定是知道对于远处的影响。所以五运六气是最完备的数理模型,了解了最高的数理标准,对于道理就不迷惑了,这就是所谓的明白人。希望先生推演这个数理模型的规律,排列气秩序,使有条理。简单而不匮乏,经久的运用而没有断绝,简易而不会遗忘,作为认识物化和为人处事的纲纪,最简要完备的数理模型,希望尽心力的听闻。

‘叁’ 健康科普堂 | 从五运六气看冬季养生

当然,这一理论尚未在科学层面上得到确切的验证,不过仍可以作为医学工作者防治工作的参考,也可以为广大群众提供预防、 养生 的建议。

五运六气的基础来源于天干地支。众所周知,天干数为十,地支数为十二,这其中有阴阳的区别——一阴一阳为一组,则天干分为五组,即五行木火土金水,地支分为六组,对应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循环往复时,天对应的“气”就按照对面的地支以六为周期循环,称为六气,地对应的“形”就按照对面的天干以五为周期循环,称为五运。举一个实际例子,2020年就是庚子年,天干庚对应的是地运的“金”(且有金运太过的含义),地支子对应的是天气的“少阴”,也就是说本年的气候、疾病变化就是按照“金运太过”+“少阴”这个搭配来运行的。

完成解码的第一步之后,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个搭配有什么样的实际意义。

“金运太过”包含两个要点:一是金过强,会导致木受克,所以肝胆疾病和与其经络相系的生殖系统疾病、双下肢疾病发病率会比较高(《素问·气交变大论》)。二是金以清肃为美,金运太过就坚固有了实体,就会导致主金的肺脏出现实变、喘咳、胀满等症状(《素问·五常政大论》)。

“少阴”就相对而言复杂一些,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在共性的基础上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就庚子年而言,总体的少阴司天表现为:寒热之气错杂,上半身以热病为主,下半身以寒病为主,民众的主要疾病症状表现为:咳喘、出血类疾病、胃寒、心痛、腰痛和肿满。但具体到庚子的个体气运是:上少阴火,中太上金运,下阳明金。详细拆分开来,可以预测每两个月的变化。这也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今年冬季的气候变化是如何呢?

阴历9-12月,即是所谓的“下阳明金”,具体些说,即是“阳明燥金在泉”。气候比较干燥,雾露较多而雨雪较少,民众容易有呕吐、喜欢叹息、心绞痛、咽干、足热等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9-10月是第五气,气候较一般的晚秋初冬为热,民众容易患上温病(可以简单理解为热伤风)。11-12月是第六气,也就是年终之气,气候以干燥为主,民众容易患有咳喘和出血类的疾病,且易引发皮肤病和小腹受寒的病症(《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综上,根据这一理论,冬季的 养生 建议是:

1.饮食的味道以酸、淡为主,注重收敛气机和滋养气血,辛辣类的食物和酒类助火升阳就不是很合适;

2.今年年末的气机变化主要为热在上,寒在下,热多半为虚热,但寒却是真寒,所以腹部以下,如腰、腿、膝、足等均应注意保暖,围巾帽子等倒不是很要紧可以缓加,幼儿和体弱者在9-10月份期间上衣当略略偏薄一些;

3.肝胆功能较弱、肺火较旺、干燥型皮肤病这几类患者应当做预防性的调养,食用如梨、桑葚、枸杞、木耳、银耳等药食同源类食物以为进补。





陈之杨,沈阳市安宁医院精神三疗区主治中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硕士。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会员。在临床工作之余,热衷于中医古籍的研究整理、古方复原和中医多种疗法的复合性治疗 探索 ,在脉诊领域尤有专长。擅长领域为中医辨证论治内科疑难杂病,老年病,情志相关疾病,青少年儿童躯体心理诸证,对相关哲学亦有一定研究。

‘肆’ 古代天文(五运六气)

一般相信,汉代主要的天文观测,特别是恒星星度的观测,是用浑仪进行的。但我们在前面的考辨中并没有获得对这一似乎不存在问题的信念的支持,因此实在有必要对汉代天文观测所使用的方法作一考察,并对有关记载中汉代的星度内涵稍作分析讨论。
星度,包括二十八宿距度和日、月、五星等的“入宿度”(今人将之对应为所测天体与规定距星之间的赤经差)以及“去极度”(今人将之对应为所测天体距北天极的角距)。

今人对多数古代星度的对应处理虽然可在计算上符合,但在概念对应上仍有不尽之处。一是中国古代天球概念确立较晚,而且在一个时期内盖天模型和浑天模型并存,因此对不同时期和系于不同模型的星度内涵应加分辨;二是中国古代“度”的概念是指弧长的相对度量,并没有明确的“角度”含义,中国古代也因此没有产生三角学。

中国古代的“观象授时”是根据北斗的指向和星宿在天空中的位置来进行的,后来的历法也十分注重昏晓中星的观测和日躔的推算。由于并没有发现太阳在恒星背景上的运动周期(恒星年)与回归年长度之间的微小差别,当确定回归年长度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后,则以之来分度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而每日日行一度,即所谓“日之所行与运周,在天成度,在历成日”。因此,今人也称这种分度为“日度”。根据这种“度”的规定,就可以由观测相邻两宿距星在差不多同一时分通过同一方位(比如昏或晓时通过南中天)所需的日数来推算先至宿的距度,或由行星周天或由某宿至某宿所历的日数来推算其平均日行度。后者的情形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前者的情形则反映在《汉书·律历志》关于太初改历时进行星度观测的记载中,即“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晷仪是立表观测日影的装置,也可在夜间用来作为星宿中天的参照,还可用来校正漏刻;漏刻则用以确定昏晓。因无法确定当时观测二十八宿距度所用的时间,故也不能排除在短时间内参用二十八宿中天的漏刻刻数来推算一些宿的距度的可能。应当指出的是,虽然用这种方法测得的二十八宿距度即为赤道距度,但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当时使用了赤道环之类的仪器。事实上,由此测得的距度与采用浑天模型还是采用盖天模型并无关系。曾有人由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中所记载的五星行度,来推论先秦已有精度较高的“先秦浑仪”,但是,如薮内清已指出的,“《五星占》中出现的行度是沿着赤道的量度,在这类测定工作中未必非使用浑天仪不可”,而可能是“用‘表’或‘髀’与漏刻结合起来的一种测定方法”测得的[25] 。以漏刻来推考星体行度的情况还见于《汉书·王莽传》,其记王莽策命群司辞(公元前9年)中有“考景以晷”、“考声以律 ”、“考量以铨”、“考星以漏”等,注引应劭(活动于2世纪后期)曰:“推五星行度以漏刻也”。
《周髀算经》(卷下之一)记载了另一种观测二十八宿距度的方法。即于平地立表定圆,并用绳和游仪希望相邻两宿,再度量两宿落于地面圆周上两点间的弧长,得先至宿的距度。虽然事实上所测为星宿的地平方位角,但就盖天模型而言,即使天地各中高外下,由于天运枢轴与地之水平垂直,星宿的地平方位角即其在周天的距度。当然,对较大的距度值和距星赤纬较高的情况,其误差是较大的。
《周髀算经》(卷下之二)还记述了牵牛去北极115度余、娄与角去北极91度余、东井去北极66度余的算法,后人也以之为恒星“去极度”的最早记载,其实所述只是“七衡六间”中外、中、内衡(对应于冬至、春秋分、夏至日道)的去极度的算法,即所谓“黄道去极”。关于《周髀算经》中的“去极度”及其算法向来多有疑问,有人认为其值实源自浑天说,这不无道理,但是否得自浑仪实测,却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汉书·天文志》也记述了“黄道去极”的概念:“日有中道,……。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光道北至东井,去北极近;南至牵牛,去北极远;东至角,西至娄,去极中。夏至至于东井,北近极,故晷短;……。冬至至于牵牛,远极,故晷长;……。春秋分日至娄、角,去极中,而晷中;……。去极远近难知,要以晷景。”引文中略去的八尺竖表晷景长短的尺寸,与《隋书·天文志上》所引刘向(约公元前77-前7年)《鸿范传》中的记述相同,与其他各家所说则异,故其所记可能出自刘向,大致反映了西汉后期的认识。引文也表明,当时“黄道去极”尚未有“度”,仅以晷影尺寸相参。
盖图的“七衡六间”模式及内、中、外衡间的里数已见于西汉后期的《孝经纬援神契》。将周天里数分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也见于纬书《洛书甄曜度》,其称“周天一百七万一千里,一度为二千九百三十二里七十一步二尺七寸四分四百八十七分分之三百六十二”,正分别与《周髀算经》中衡(四衡)的圆周里数和一度长度相同。以盖天中衡周径作天之周径,应是受浑天模型影响的结果,或是浑天家汲取盖天学说的反映。《周髀算经》卷下开始改天地平正为天地平行但各中高外下的模型,也应是受了浑天模型的影响,或谓盖天家在与浑天家的论争中对原有模型所作的改进;由于天呈穹窿,各衡去极不按里数计,而取与周天分度对应的“度”来表示,这尚不足为怪,但其度数正与后来浑天家所用的分至黄道去极度相近,则令人起疑,且推算过程也颇造作,套用浑天家所测当无疑问。《甄曜度》一书,刘歆(?-公元23年)时已存在,《周髀算经》这一部分的成篇年代应在其后。《隋书·天文志上》引扬雄“难盖天八事”记有:“日之东行,循黄道。昼〔夜〕中规,牵牛距北极(北)〔南〕百一十度,东井距北极南七十度,并百八十度。”所记应仍为“黄道去极度”,但其度数却与贾逵、《后汉四分历》、王蕃等所说异,而与唐代文献所记星宿去极度数同,故其度数应系后人误改的星宿去极度。假使扬雄难盖天之事属实,则东汉初年应已有黄道去极度数,《周髀算经》也约成书于此间。
“去极度”肇端于黄道去极的度量,这是天文学史研究者应充分注意的一个事实。在两汉和三国时期的相关文献记载中,“去极”问题总是和日道(黄道)关联的,涉及星宿时,也仅是为了说明日在二十八宿中所处的位置,而非讨论星宿的去极远近。事实上,星占家的分野占星依据主要是日月五星在大致沿黄道分布的二十八宿中的运行,而不大关心黄道以外的星官距北极的准确位置,直至陈卓(约3世纪30年代-4世纪20年代初)“总甘、石、巫咸三家所着星图,……以为定纪” ,方可能较为精确地观测各家星官的去极度,着于图录。对历算家而言,太阳的远近关系到分至的确定、节气的变更、昼夜的长短、漏刻的安排等,故首先注意到了“黄道去极”问题,并加以测算。《后汉书·律历志》所载《后汉四分历》中已第一次列入了“黄道去极”项。
“黄道去极”如何取得,也应作些讨论。《后汉书·律历志下》刘昭注补所引“张衡《浑仪》”中记述了在浑象上量度黄道宿度和黄道去极度的方法。又,《开元占经》卷一引隋刘焯《浑天论》也称“漏、景、去极,就浑可推”。唐代,可能仍使用过这种方法来求取黄道去极度 。《后汉书·律历志下》所列二十四节气黄道去极度表当即由这种方法求得。《律历志中》记永元十四年(102年)诏曰:“……昏明长短,起于日去极远近,日道周〔圜〕,不可以计率分,当据仪度,下参晷景。”《律历志下》“黄道去极”表前也说:“黄道去极、日景之生,据仪、表也。”“仪”,应指《律历志中》汉安二年(143年)虞恭、宗�论议中所谓“图仪晷漏”的“图仪”,即浑象。刘昭所注引的依据浑象来量度黄道去极度的方法正是对“据仪度”的解释。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冬至或夏至的去极度必须是实测的,以确定黄道在浑象上的位置。至于如何测得,尚未见到相关的文献记载。假使于至日正午在浑象表面游移一与之垂直的小表,表无影处即为浑象上日距北极的极远或极近点,再沿浑象表面量度自北极至该点的弧长并加以换算,则可得到至日的黄道去极度。

‘伍’ 五运六气入门基础知识,求五运六气入门书

提起五运六气入门基础知识,大家都知道,有人问五运六气详解,另外,还有人想问伤寒论谁讲解的最好,从五运六气为基础讲解的,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怎样正确运用五运六气,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求五运六气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运六气入门基础知识

入。。。五运六气根本没入,本来就是中医中的高等学问,就好比,你数学基础都没学过,一来就说,我要学微积分!给我介绍入,那基本不可能的!

《疫病早知道——五运六气大预测》推荐这本书给你,涉及到统计学,比较容易看懂。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

建议看《针灸学》

年五运六气

五运客运太过为病歌

清燥大行太过金,肝木耳无闻,五运六气必背口诀。

胁下少腹目赤痛,草木凋陨焦槁屯,

甚则胸膺引背痛,胠胁何能反侧身,研究五运六气 最厉害的人。

喘咳气逆而血溢,太冲脉绝命难生.五运六气的治病秘密。

[注]岁金太过,六庚年也.岁木不及,六丁年也.金太过,则金恃强而乘木;木不及,则母弱而火衰无以制金,而金亦乘木.故金气盛则清燥大行,为金太过之化.在人则肝木,其为病耳聋无闻,胁下痛,少腹痛,目眦赤痛也.在天则有清燥肃杀之变,在地则有草木凋陨之化.燥胜不巳而必衰,衰则反被火乘,有苍干,焦槁之复也.故更见胸膺引背,胠胁疼痛,不能转侧,喘咳,气逆,失血之肝肺病也.太冲,肝脉也,肝木之脉绝而不至,是为肝绝,故主命难生也.

五运六气资料-《医宗金鉴》五运六气要诀(四)

六气客气主病歌

少阳司天火下临,肺气上从火刑金,

风行于地肝木胜,风火为灾是乃因,五运六气推算个人疾病。

民病热中咳失血,目赤喉痹聋眩瞑,

疮疡心痛瘛冒,暴死皆因臣犯君.五运六气简单算法。

[注]少阳相火、司天,寅申岁也.火气下临金之所畏,故肺气上从而病肺也.凡少阳司天,则厥阴风木在泉,故风行于地,木胜则病在肝.是则知风火为灾,民病热中,咳而失血,目赤,喉痹,耳聋眩瞑,疮疡,心痛,动,瘛疭,昏冒,皆其证也.暴死者,是三之客气,相火加临君火,以臣犯君故也.

五运六气资料-《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初之气[年元月20日—年3月20日]五运六气16方剂。

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

二之气[年3月21日—年5月20日]天干化五运歌诀。

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上民下日)愦脓疮。

三之气[年5月21日——年7月22日]五运六气的公式歌诀。

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

四之气[年7月23日——年9月22日]2021辛丑年五运六气。

四之气,凉乃至,炎暑间化,白露降,民气和平,其病满身重。

五之气[年9月23日——年11月21日]

五之气,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君子周密。五运六气入门。

终之气[年11月22日——年元月19日]

终之气,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霿雾以行。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而咳。抑其运气,賛所不胜,必折其郁气,先取化源,暴过不生,苛疾不起。

故岁宜咸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观气寒温以调其过,同风热者多寒化,异风热者少寒化,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此其道也。有假者反之,反是者,病之阶也。五运六气基本知识。

。。。。。。

庚寅庚申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商金运,下厥阴木。火化七,清化九,风化三,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辛凉,药食宜也。

《中医学入门》运气学五运六气生辰八字预测诊疗法。

选自《顾松园医镜》五运六气查询器。

寒无犯寒,热无犯热,〔凡用寒者,无犯司气之寒,用热者,无犯司气之热。〕从者和,逆者病。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谓司天司地之气也。谓寒热温凉,俱当避忌,有应用者,亦无过用,恐犯岁气也。〕发表不远热,〔寒中表,非温热不能发散,夏日亦然。〕攻里不远寒。〔郁热在里,非沉寒不能攻,隆冬亦然。〕五运经讲解。

帝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言不因发表而犯热,不因攻里而犯寒,不当用而误用。病当何如〕?

岐伯曰∶寒热内贼,其病益甚。〔以水济水,以火济火也。〕

帝曰∶愿闻无病者何如?倪海厦五运六气图。

岐伯曰∶无者生之,〔无病犯之,则生寒生热。〕有者甚之。〔有病犯之,寒热反甚矣〕。

怎样正确运用五运六气

…….应象大论篇书籍。

少阳司天,〔寅申年也。〕火所胜,平以咸冷,〔水能胜火也。〕佐以苦甘,〔苦能泻火之实,甘能泻火之急。〕以酸收之,〔火胜而散越者酸以收之。〕以苦发之,〔火郁而复留者,以苦发之。〕以酸复之。〔以苦发火,未免伤气,故又当以酸复之。〕热同。〔火热二气同治也。〕厥阴在泉,〔寅申年也。〕风于内,平以辛凉,佐以甘苦,以甘缓之,〔治同厥阴司天。〕以辛散之,〔风胜,故以辛散之。〕火化于天,寒反胜之,〔凡寅申岁,少阳相火司天,而或气有不及,别水之寒气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与火司于地同治,少以咸平之一句。〕风司于地,清反胜之,〔凡寅申岁,厥阴风木在泉,而或气有不及,则金之清气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治同风化于天。〕以辛平之。〔木之正味,其补以辛,金之正味,其泻以辛。〕李阳波五运六气详解与应用。

选自《痧疹辑要》出生日期查五运六气。

岁在寅申,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五运六气的推算与应用。

是岁风火相助,肝胆为病。

初之气,少阴君火。主气生客气,风温早作。

二之气,太阴湿土。主气生客气,大作。

三之气,少阳相火。二火合炎,火气大行,民多内热。

四之气,阳明燥金。火气始平。五运六气体质查询表。

五之气,太阳寒水。主气生客气,清早寒。

终之气,厥阴风木。主气生客气,早寒多寒风。

选自《疫疹一得》庚寅金运,北政,右寸不应,黄芩为君。五运六气针灸需要什么基础。

天府绝,不治。天府在肘后,披侧上披下同之三寸动脉,肺之气也,火胜金故绝。岁气火代之候。少阳相火者,三焦浮流之火,火炎上,上克肺金,金受克,肾水失母,则上盛下虚,虚阳上攻,便生诸疾,至伤元阳。五运六气入门基础知识讲解。

初之气∶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热风伤人,时气流行。五运六气图解。

民病,寒热交作,咳逆头痛,血气不调,心腹不快。

五运六气入门基础知识:五运六气详解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肺衰心盛,制苦益辛。

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暴风疾雨,温湿相蒸。

民病,上热咳逆,胸膈不利,头痛寒热。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夏旺火炽,补肺益大肠。

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炎暑亢旱,草萎河输。

民病,烦热,目赤,喉闭,失血,热渴,风,人多暴死。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火旺生土,泻甘补咸。

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风雨时降,炎暑未去。

民病,疟痢交作,寒热头痛。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肺金,泻苦补辛。

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寒热风雨,草木黄落。

民病,寒风热,君子固密。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心火受克,泻咸补苦。

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寒温无时,地气正寒,霜露乃降。

民病,感冒寒,关节不利,心腹痛。

选自《灵素节注类编》

六庚年,金运太过,则燥气流行,燥病乃生,肝木,治当清燥以补肝;

庚寅,天气克运,曰天刑。

五运主病

金运∶诸气郁病痿,皆属肺金。郁,满奔迫也。肺主气,气为阳,主轻清而升,故肺主上部,则满奔迫,不能上升也。痿者,手足痿弱,无力以运动也,由肺金本燥,燥之为疾,血液衰少,不能荣养百体,故秋金旺,雾气育,而草木萎落也。

庚寅、庚申∶司天为制,金得其平,所谓坚成之纪,上征与正商同也。金齐火化,在于肺,其病肩、背、胸中。

火木同德,上应荧惑岁星,风热参布,胜复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外热内寒,疟,痢,聋,瞑,呕吐上拂,肿色变,热盛寒复,水火交争也。

初之气∶主风木,客君火。木火交炽,温病乃行,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

二之气∶主君火,客湿土。火为土郁,风不胜湿,热郁于上,咳逆,呕吐,胸溢,头痛,昏愦,脓疮。

三之气∶主相火,客相火。畏火交集,热中,聋,瞑,血溢,咳,呕,鼻衄,渴,嚏,喉痹,目赤,善暴死。

四之气∶主湿土,客燥金。凉气至而寒暑间化,燥湿以参,胸满,身重,肺脾自病也。

五之气∶主燥金,客寒水。金肃水寒,气当避。

终之气∶主寒水,客风木。风木得水,万物反生,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而咳。

风多暴举,炎气流行,令扰废,寒热往复,宜咸、宜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盖咸以胜火,辛以治木,酸以胜木火之性,渗泄去二便之实,渍发去腠理之。

……..

选自《增订叶评伤暑》

寅申年少阳相火司天,岁气火化之候。

少阳相火者,三焦浮流之火,火则炎上,上克肺金,金受克,肾水失母,则上盛下虚,虚阳上攻,变生诸疾,至伤。

厥阴风木在泉。

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子父相逢,泻苦益辛。自年前十二月大寒节起,至二月惊蛰终止。

[天时]热气伤人,时气流行。

[民病]寒热交作,咳逆头痛,血气不调,心腹不快。

二之气,少阴君火用事,肺衰心盛,制苦益辛。自二月春分节起,至四月立夏终止。

[天时]暴风疾雨,温湿相蒸。

[民病]上热咳逆,胸膈不利,头痛寒热。

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夏旺火识,补益大肠。自四月小满节起,至六月小暑终止。

[天时]炎暑亢旱,草萎河输。

[民病]烦热,赤目喉闭,失血热渴风,人多暴死。

四之气,太阴湿土用事,火能生土,泻甘补咸。自六月大暑节起,至八月白露终止。

[天时]风雨时降,炎暑未去。

[民病]疟痢交作,寒热头疼。

五之气,阳明燥金用事,肺金,泻苦补辛。自八月秋分节起,至十月立冬终止。

[天时]寒热风雨,草木黄落。

[民病]寒风热,君子周密。

六之气,太阳寒水用事,心火受克,泻咸补苦。自十月小雪节起,至十二月小寒终止。

[天时]寒温无时,地气正寒,霜露乃降。

[民病]感冒寒,关节不利,心腹痛。

以上就是与求五运六气入相关内容,是关于五运六气详解的分享。看完五运六气入门基础知识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陆’ 五运六气是啥

巧得很,前几天正好有人问到了这个问题,现转录于你:

问:
谁能帮我解释下中医中的五运六气啊?我是个门外汉,简单点说,不用太专业。

答:
所谓“五运六气”,乃是指“岁运”的当值之经脉而言。
中国记年的方式是天干与地支组配而成,譬如今年就是“辛卯”年。天干共有十位,每年用一位,于是甲乙丙丁戊为一周,己庚辛壬癸为一周,依次循环,故谓之“五运”。
地支其有十二位,每年用一位,于是子丑寅卯辰巳为一周,午未申酉戌亥为一周,依次循环,故谓之“六气”。
仍以今年之辛卯年为例,“辛”落在了“坎宫”,故今年当值的天之大势能是“寒”;“卯”落在了“兑宫”,故今年的司天之经是“手阳明”,今年的在泉之经是“手少阴”。这就是今年之“辛卯”年的“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之理论,非一般人所能解透,早在唐代的王冰时就已经开始众说纷纭了。今人对此的解说,多是沿用前人之说而来,故错上加错矣,不足以采信矣。

‘柒’ 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五运六气详解与应用的内容简介

提起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大家都知道,有人问五运六气详解与应用txt全集,另外,还有人想问讲五运六气比较的中医医术,最好讲的比较详细,,现代的最好,因为我文言文不是很好,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五运六气,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五运六气详解与应用的内容简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

五运六气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经》中占比重较大的重要内容。中医工作者多需深入学习和钻研古典医着《内经》。从历史上来看,但凡对中医有所贡献者,多得力于《内经》,而学习《内经》难度较大的莫过于有关五运六气这部分内容。由于五运六气内容在《内经》中是散见的,而辞句和公式又不易理解。为此,《五运六气详解与应用》拟对其进行系统整理,并详加注释,力求浅显易懂,以有益于同道者的学习、掌握和应用。五运六气必背口诀。

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五运六气详解与应用txt全集

五运六气详解与应用txt全集附件已上传到网盘,点击:

谁知道五运六气的知识求普及

你也想学习五运六气吗?

我们可以边讨论,共同学习啊

问五运六气中的客运概念的出处?五运六气入门基础知识。

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火运,统称五运,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生治与承制的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这就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

你说的或许是客气?

太深奥了,曾经俺看过很多算命、算运、卜卦的书,也没有搞懂,用来推算,一百之中九十九不中,两年多来一次就两百元,算运卜卦把俺给坑苦了研究五运六气 最厉害的人。

出自素问,现在是中医知识

讲五运六气比较的中医医术,最好讲的比较详细,,现代的最好,因为我文言文不是很好

简称“运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气”指风、火、热、湿、燥、寒。

古代医家据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种十天干以定“运”;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以定“气六种气候的转变。五运六气的公式歌诀。

一(天干配五行):甲、乙--------木

丙、丁--------火-------土五运六气推算个人疾病。

庚、辛--------金五运六气谁的讲解最经典。

壬、癸--------水五运六气的治病秘密。

二(地支配五行):寅、卯-------木

巳、午-------火

申、酉-------金

亥、子-------水

辰、戌、丑、未---土李阳波五运六气详解与应用。

三(天干化五运)(中运):(黄帝内经内容)五运六气生辰八字预测诊疗法。

甲、己------土运二十四山地运旺衰一览表。

乙、庚------金运

五运六气

丙、辛------水运五运六气推算表。

丁、壬------木运

戊、癸------火运五运六气的公式。

其中单数(甲、丙、戊、庚、壬)为中运太过之年

双数(乙、丁、己、辛、癸)为中运不及之年

四(地支化六气)(司天之气):(黄帝内经内容)-----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

丑、未-----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掌握五运六气诊断疾病不用愁。

寅、申-----少阳相火司天五运六气简单算法。

厥阴风木在泉

卯、酉-----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

辰、戌-----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巳、亥-----

厥阴风木司天

少阳相火在泉

干支纪年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运气”(中运与司天之气)的意义。每年干支的不同组合,就有不同的中运与司天之气的组合,不同的气候,易引发不同的病症。

《五运六气详解与应用》

以上就是与五运六气详解与应用的内容简介相关内容,是关于五运六气详解与应用txt全集的分享。看完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捌’ 解读中医五运六气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是研究时间变化与疾病相关性的一种学说。记得某年与表姐聚餐她谈起了中医 养生 。问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什么意思?”听完我有些发愣。问她:“五运六气也上了 养生 栏目?”她说:“是五运六气,XX教授讲过……。”听她讲述后我笑了,如此深度的理论也上了媒体。告诉她养是顺从之意。“春夏养阳”是春夏季节运动或食补要顺从气机升发状态,升发属阳。“秋冬养阴”是秋冬季节运动或食补顺从气机收藏状态,收藏属阴。五运六气是古代中医理论的巅峰之论。《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此话意思:不知年月变化带来五行之气的盛衰,对人体脏腑功能虚实的影响,是不可以当医生的。

现在节气是大雪,子月的开始。“子时一阳生”,时,指时间。主要指子月,也包括子时(23--1)。大雪与冬至两个节气是子月,是体内阳气自动恢复的最佳时间。六节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15日是一个节气,节气的气候变化如竹子一节一节相连。《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 肺,治节出焉?治节是治理调节,“肺”主管身体自我调节生理功能,适应24节气交替变化。肺“开窍于鼻、主皮毛”,肺通天气,对气候节气的敏感最强,皮肤汗孔也随节气变化开合,所以“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关节疾病与“肺”也有关系,很多关节病人气候变化提前知道,“肺”的治理调节不好,导致关节疼痛,风湿病患者自身“天气预报”很准,所以我临床治疗风湿痹病常用入肺经的药。

古人用六经理论模型把24节气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都有影响,这就是古代中医巅峰理论“五运六气”的“六气”。“五运”是用木、火、土、金、水五行理论模型,来归类太阳系行星运行规律对气候以及人体生理功能影响的五种现象。用每年的天干代之,如壬辰年,丁壬合化木,阳干为太过,阴干为不及,故今年是木运太过之年。六经理论把24节气划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理论即采用这个模型把所有疾病归类其中。

用天干地支理论推演每年的气候变化,可以知道当年的“运气”变化规律。如今年是己亥年,“巳亥之纪,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司天是上半年运气情况,在泉是下半年运气情况。2019年己亥年流行病的病因多为风热之邪所致。24节气“小雪”节气开始是太阳寒水当令,这是每年不变的主气,如主人之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不速之客”,故把每年非正常气候变化规律叫客气,如客人之意。客随主变,主气变动,客气也随着变。比如壬辰年小雪至小寒客气是太阴湿土当令,很多阳虚体质病人说吃我的汤药感觉特别辣。寒湿之气当令,用了大量干姜化寒湿之气,以宗“必先岁气,勿伐天和”。

2002年我开始研究中医五运六气,2004年实验与易经术数理论融汇,探秘人体出生时间与得病时间的“五运六气”是否存在必然联系。但主要是用五运六气理论研究流行病与疑难病的发病机理。人体出生时间可以用“两套系统”推演,一个是古代易经命理学,另一个是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前者侧重人体体质禀赋研究,但理论有断层现象,目的是查出疑难病真正病机。人体有阳虚证候,同时也有肝火旺证候存在,有时真假难辨。《黄帝内经》“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气立”是人出生呼吸时候,记录“气立”时辰的五行密码。因气而立故名“气立”。除了呼吸之气,更重要的是节气而立。人体精血自生冬至比大暑节气恢复的快即是此理。比如:1976年丙辰年出生,丙辛水运太过之年。若公历7月21-9月21日出生,主气是太阴湿土当令,客气是厥阴风木当令。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所以1976年公历7月21-9月21日出生的人“气立”五行密码以寒水与湿土为主。某人1994甲戌年由于饮食寒凉得了寒湿困脾证,2002年研究“运气”理论思考过为何1994年发病?1994年是甲戌年,也是寒湿之气当令,激发了他体内“气立”时候的五行密码,所以1993年、1995年很好,而只有1994年得病。2008年盘锦市沙岭镇李某某胃寒胀痛被我治愈之后,为何2009己丑年复发?复发虽是吃了寒凉东西,但这也是诱发因素,主要因素是2009己丑年土运不及,加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己丑年“运气”使他的阳虚寒湿体质更加寒湿,2009年吃药后到现在一直很好。

桃花三月清明时开的最美,梅花开花需要到小寒、大寒的腊月。它们“气立”的五行密码不同,所以它们在不同的节气作用下完成开花过程。每人“气立”时候的五行密码不同,脏腑生理功能受五运六气影响而成的体质即因人而异。有的人经常吃麻辣烫也没事,而有的人吃一点即满面疮疖。壬辰年冬天某晚,妻子告诉我儿子发热38度,大雪节气值令,客气是太阴湿土,主气是太阳寒水。辨证分析肯定考虑风寒为主,去药局抓了麻黄6克、桂枝4克、甘草2克。回家看儿子盖大被,问后得知恶寒,查脉浮紧,证属风寒无疑即把药煎煮,服用一次晚上汗出,身体恶寒消失。但次日早上发热未退,分析表寒兼带里热,否则热随汗散。舍脉从证,另与升降散加减配服,一剂药后从周四最高的39度降到正常,二剂恶寒、发热彻底痊愈。壬辰年大雪节气的“客气”是太阴湿土,“主气”太阳寒水,麻黄、桂枝、甘草发散风寒使恶寒症状消失,继续服用辛温之药与升降散同用是针对“运气”的寒湿之气。

运气理论适合研究非情绪化疾病,我的易经老师说:“有些疾病即使吃药,得不到节气五行之气相生相扶,当时也只是缓解。得到节气五行之气相生相扶,轻的可以不治自愈,严重的用药也会事半功倍。”

成书先秦时期中医理论的经典着作《黄帝内经》:“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也。”这句话值得每位中医临床医家深思。

2012年初稿,2019年7月修订 张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