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梅花国画初学入门画法步骤
1国画的用笔精巧,运用浓淡的变化来体现不同的色调和光影。其实国画的绘画有技巧可寻,多加练习,熟练掌握之后才能画出自己的独特韵味。下面教大家几个简单的工笔画梅花的方法。
2侧边平视的梅花。用细细的线条勾勒出有弧度感的花瓣,再用比较深色的粗线条点两个花萼还有花柄。最后画上花蕊即可。
5侧边看绽放的梅花。跟俯视的区别在于,侧边看得到花的花蕊,并且看不到全部的花萼。所以前面的花瓣较小,后面的花瓣较大,并且要画出花蕊的形状。
6这是侧边的梅花的一个变形。这样的梅花也是从侧面看,但是视线几乎与梅花平行,所以看不见花萼跟花柄。
㈡ 国画梅花怎么画最简单
1、匀圈画法花
双钩圈花有工笔、意笔两种形式,这里单讲意笔形式,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较小的琅毫笔、羊毫笔(如叶筋、兰竹、白云),蘸淡墨从中锋圈出花瓣。梅花的花瓣为五出,花瓣要似圆非圆。用笔要有顿挫、虚实变化,勾线流畅,忌刻板生硬。花苞、花瓣的形状、大小变化不要过圆,过圆就失去动意了。太扁则花瓣欠饱满,若勾过尖似桃花,或勾过小似杏花。花有正侧向背之分,花苞有初放未放之别。睡瓣用一笔勾出为“单勾”,两笔勾出一个花瓣叫复勾。复勾圈花有变化,易生动,要求我们以笔写形,以形写意,以形写神。用笔时要起笔藏锋、收笔回锋,笔上含浓淡墨的多少要在盘中不断调整,不可一色画到底。
2、花蒂、花蕊画法
花须(丝)、花蕊均以中锋蘸焦墨或浓墨来刻画。正面的花蕊外形为圆形,侧面花蕊似扇形,每根蕊须要有力度,蕊头有笔触地错落点成,形似“椒珠”“蟹眼”。花朵、花蒂与枝干连接部分,形似“丁”字形状,也有称之“丁香头”,也有用“小”字形状的。侧面花蒂三笔画出,先画中间一笔,左右各一笔,或先画左右两笔,后画中间一笔都可以的。怎样顺手就怎样画。背面花蒂为六笔完成,先画五点,后画中间花柄。花离枝干不宜太近,也不宜太远,花一定生长在枝上,留出花蒂的地方。勾花蕊要细心,花须要发自花心,花须不宜多,不宜太短,不宜过长,不宜过细,不宜过粗。一幅画中,花朵、花蕾,不全是一样大,在画时要随机应变,不可生搬硬套。
3、先句后点红梅
勾完梅花后,若点成红色(是在梅花的轮廓线内填色),要讲色彩变化,调色不要过浓,浓则会把线条遮盖上,线条不清晰,影响美观。也更是不能平涂,平涂之法花朵呆板,闷,没灵气,无巧性,最好还是以笔根先蘸淡色,后蘸浓色。水分不宜过大,用点、氮法,一瓣一瓣地画出五瓣花形,点色时要不规则地留出一点空白。一朵花里,有一两瓣或三瓣即可,不要每一瓣都留空白。留空白,在一组花里要特别注意空白的位置不能相同,大小不能相同。色彩既要谐调,还要有跳动,就是在一个色调中的基础上用加强、减弱色调的手段来调整花的色彩变化。红梅常用的较沉稳的色彩有朱砂、胭脂、曙红。
4、先匀后点绿梅
绿梅画法同上,关键是用色问题。常用的色彩是草绿、二绿、三绿。在使用二绿、三绿时应稀于草绿。因色内粉性大,亮度差,透明程度差,覆盖力强,在使用时更为小心。若以草绿色为主调来画梅花,可先蘸草绿后蘸花青色来加强调整。用三绿为主调时,可用二绿、草绿、花青来调整画面,这三种色的深浅结合使用要注意色的调配和色彩跳动与统一。
5、先句后点黄梅
画黄梅的方法同上,在色彩使用上对初学者可能会感到有点不太好使用,黄色透明程度高。正因如此,色彩用得浓了,画面有一种燥的感觉;用得淡了.色彩不但不突出,而且在画时又不容易看出效果。我认为,色彩只能淡不能浓,浓则画面不易调整,淡则易于调整,一是可在原色上加重。二是可用另一色彩来衬托。三是淡黄加淡朱漂或是淡曙红或淡黄加淡褚石均可进行全面调整,局部加强。
6、先句后点白梅
梅花勾完后,不着色其本身就已是白色,可着色,可不着色,就看自己的构思了。若计划涂白色,就必须从背面涂色,因白色是不透明、不透亮、覆盖力最强、粉性最大、胶质性最大的一种色彩。背面点色时色彩不宜浓,同样不能超出轮廓线。若感觉白花不突出,可采用勾勒法在白梅的轮廓线外用另一种色彩再勾勒一次。如淡黄加淡墨,淡草绿加淡墨,淡花青加淡墨等较为合适。其次,可采用衬托的办法加强效果,用淡绿色或淡灰色等色来衬托。其方法也必须从背面用较大点的毛笔点、虱、扫之法来烘托,不能平刷、平涂。根据画面的平衡程度,不断调整色彩的使用,用色彩补充画面平衡,衬托白花。
7、点弹结合法
梅花点完后某个局部地方觉得还不丰富,不烂漫,可采用弹点相结合的办法来处理。弹色在整个画面中只能是起个点缀作用,不能占主要地位。这个办法适应于红、黄、绿、白梅。如画红梅,有时是在一幅画完成时觉得某个部分不理想,可用毛笔蘸红色点弹。调色时不宜过浓,过浓时不易把色彩弹下,过稀时不易把第一层深色盖上,要浓稀适中。弹色有时不一定会掌握很好,可进行局部点修。点还可以加大,过疏时可再加点,弹点时注意与自己的主体画面相谐调、融合。真正能起到一个点缀作用,某个部位需要有层次表现,一般先弹较深一点的颜色,等第一层深色基本干时,再弹第二层较浅一点的颜色,若感觉层次厚度还有点差,可用较亮的颜色适当点上几点,这样处理,厚度感、层次感就表现得生动活泼。然后可穿枝。穿枝时不要面面俱到,若面面俱到,其画面就失去了烂漫之风采。
㈢ 水墨画梅花的简单画法
“水墨画梅花”的画法步骤:
一、梅花正面画法:
依次画好梅花的五个花瓣。
5.笔尖蘸淡墨勾出花瓣轮廓。
6.蘸淡墨勾出五个花瓣。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不如今日就画下这幅白梅,收获一份属于冬日的洁白与清香。
㈣ 梅花国画简单画法
梅花国画简单画法如下:
1、首先我们用毛笔画上梅花的枝条,根部比较粗。
㈤ 梅花水墨画画法步骤
首先要画梅花枝干,画画有个主笔,在梅花里就是主干,用毛笔调淡墨后笔尖蘸浓墨画主干,注意留白,以便次要枝干的穿插分布。
第一步,先定主干。
第四步,待梅花半干后再点上花芯,点花芯非重要犹如画龙点睛!
㈥ 梅花的国画画法
梅花的结构包括花瓣、花蕊、花蒂等,学画梅花,宜先写生,对梅花有个具体的了解。梅花枝干呈灰褐色,多纵驳纹,每节着花一至二朵,花瓣五枚,除常见的单瓣梅花。
梅花有多种表现手法,最常见的为双勾和没骨的画法。双勾梅宜用笔尖蘸淡墨,中锋用笔勾勒花瓣,再用浓墨勾点花蕊。没骨画梅用短锋羊毫或兼毫,笔尖蘸水调色(胭脂、曙红、朱磦等),水分稍大,色即饱和,宜用两三种色混合调配点染花头,吴昌硕、齐白石皆善用此法画梅。练习双勾墨梅折枝画法:宜先中锋用笔写出枝干,一两笔勾出花瓣,画出花朵,最后点厾花蕊和蒂。练习没骨红梅折枝画法:先画枝干,用笔要顿挫有力,画红梅时,需调配朱磦和曙红,水分略大,画出梅花的不同姿态,待色稍干再点厾花蕊和蒂,雌蕊较长,雄蕊分布四周,花蒂侧面一般三四笔,背面则表现五笔。练习没骨绿梅折枝画法:画绿梅时须调配花青和藤黄,含水分宜多,笔下宜觉着,留意花瓣要近大远小。
㈦ 梅花国画作品
梅花国画作品有
国画梅花十大经典作品
㈧ 优秀梅花国画作品有哪些
1、木清《春满干坤》
老干新枝,昂扬向上,豪放不羁,尽显梅花的劲峭冷香、丰韵傲骨。主干之分枝以中锋勾撇,挺拔坚韧。枝节之上的梅花竞相吐蕊开放,以枝多花繁为一大特色,枝繁花茂,但繁而不乱,疏密有绪,圈花点蕊,别出新意,显示了枝干劲俊、千花万蕊、天真烂漫、生机盎然的艺术效果。
㈨ 梅花国画作品
梅花的国画作品有:《王成喜画梅辑》等。
王成喜(1940年-),原名王成林,堂号香雪斋,出生于河南省尉氏县,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着名国画艺术家。
他擅长花鸟画,尤以梅花见长,其作品在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天安门城楼及日本国会众议院贵宾厅陈列,并被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美术馆馆藏,代表作有《王成喜画梅辑》等。
㈩ 历代国画名家笔下 最美的梅花盛宴!
宋 赵孟坚 《岁寒三友图》
梅,花中四君子之一,傲而不俗。其色分红白及绿,另有蜡梅,色黄如蜡,香气浓郁,虽自成科属,其风韵却与梅有异曲同工之妙。梅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为历代文人雅客所喜爱。明代李渔曾论赏梅之无奈:“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吾以为: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满目娇色,风雅至致哉!
王冕 墨梅
梅属乔木,凌寒独开,君子比德,为文人雅士和人民大众所喜爱。宋代王安石咏梅名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和元代王冕题画《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干坤”,充分表现了人们对梅花象征的高尚品格的崇敬爱戴的情怀。
图中画盛开的梅花,树干上墨书有“岩叟”二字。此图运笔道劲有力,构图疏密有致,枝条穿插,富有韵味,具扬补之遗法,为补之传派中上乘之作。
此图轴丝质,依画稿缂织。以十五六种色丝装的小梭代笔,巧妙搭配,画面色泽和谐。以“通经断纬”的手法缂织,并娴熟地运用了多种缂丝技法。所用丝线之经密度20根/cm,纬密度44-46根/cm,精工细密。此缂丝图很好地体现了原画稿疏朗古朴的意趣,画面生动,清丽,典雅,是沈子蕃为数不多的存世作品之一,也是南宋时期缂丝工艺杰出的代表作。
此图写红梅翠竹,残雪未消,寒雀刷羽枝头,神态生动。竹梅为双钩填彩,而雀则用细毫写羽毛,写实逼真。
春消息图 元代 邹复雷
图绘老梅新枝,蓓蕾竞绽,喧闹热烈的气氛宣告春天来临的消息,动人心魄。画家以劲健和时带飞白的笔触皴写粗干,梅花画法奇特,既非用笔点染,亦非用线钩勒,而用绢卷或线团蘸墨点成。作者以特写镜头截取画面,擅用疏与密、繁与简、直与曲等对比手法布局,笔势遒劲奔放,墨色浓淡参差,境界幽雅淡逸,是古代墨梅画的杰作。
此图梅枝横斜而出,枝条简疏。枝节交叉处梅花竞相吐蕊开放,表现了王冕野梅的清绝韵致。笔墨精练蕴藉,主干以淡墨挥洒,浓墨点苔,苍古老拙。分枝以中锋勾撇,挺拔坚韧。
此幅构图别致,布局豪纵奇崛,气象峥嵘而清劲可爱。枝干纵横,以墨笔皴写,湿笔中又呈飞白,枯健如蟠龙虬曲,再横点重墨,更显苍老道劲。枝梢俏利,而嫩枝又笔直上伸,上下呼应。繁花散于嫩枝之间,只用简洁的双钩,千斛万蕊,冷艳寒香便扑面而来。妙在一缕烟雾横遮梅梢,更添隽拨清逸之致。
此图写倒垂梅一株,枝由右上角出,主干弧形弯曲,构成梅枝总的动势。小枝则有穿插、变化,形成枝蕊参差交错、俯仰顾盼,梅花烂漫怒放的景象,图中以没骨写干,双钩圈花,淡墨渲染背景,突出千条万玉、花团锦簇的视觉的效果。
这幅梅花图与画家的《万玉图》有异曲同二之妙,但在气势上更觉恢宏。此图梅干自左出,倒垂而下,分为二枝,一枝弯曲直下,一直平伸出画面,但细枝侧条全取披垂之势,与总的动势保持一致。画面上繁花密蕊、璎珞纷呈,千条万玉,扑面而来。构图上将主干分散从而强调密如万玉的花朵本身的美感,有一种喜气洋洋的氛围,体现了画家躬逢明王朝“盛世”,而“借花献佛”,以写“梅花得意羡群芳”的心情,从而少了王冕画梅之中的那种孤傲和清雅之气。
此图以较工整细致的笔法画一枝梅花与一丛翠竹,从一角斜出,垂曳于清溪之上。构图疏秀有致,梅枝盘折曲伸,指向扇面款识,使整个画面得到统一。
图绘老梅一折,虬干挺拔,枝干挺枝,枝干交错,颇有气势。枝头繁花怒放,一片生机。用笔雄健,墨色浑厚,粗细相间,疏密有致。有曹莹、缪朴、王麟三人题诗,左侧自识“钱塘王牧之为文敏指挥使写”,钤“牧之”印,另一印模糊难辩。
图绘雪景寒江,两只鸳鸯站岸边梳理羽毛。一株老梅,枝条繁茂,花开带雪,分外妖娆。雪竹挺立,小雀瑟栖于上。鸳鸯造型优美,色墨交融;梅树用笔老辣,用墨焦重,梅花清新淡雅,整个背景以淡墨渲染,留白以表雪意。
此画中写水仙与茶、梅三友相为呼应,梅枝上一小鸟正跃跃欲飞。构图奇妙,梅枝斜伸而下,另有一短枝取向上之势。以淡墨点染出山石,水仙、茶树用工笔细加勾画,而花冠及梅花皆以粉色由外及内的渲染,间点丹红,色泽淡雅脱俗,气韵流动。山雀用笔筒略,造型却准确生动。
梅花绶带图 清代 沈铨
此图写寒梅怒放,一绶带鸟栖于枝上,另有一小雀在其下方啾啾呜叫。梅枝曲折,由墨笔勾出,淡墨皴染,梅花由铅白点染,晶莹剔透。绶带鸟及小雀刻画细致入微,一丝不苟,有北宋黄筌之意韵。
梅花图 清代 汪士慎
此画清淡秀雅,瘦劲姿媚,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画梅的独特风格。金农曾评日:“巢林画繁枝,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但我们看到作者遗存的梅花作品中,枝、花并不太繁,是以疏朗清瘦见长,给人一种疏影潇洒、冷香四溢的感觉,这幅《梅花图》便可作为佐证。
春风香国图 清 汪士慎
此画以梅兰竹、牡丹为题。梅花清淡秀雅,以墨笔写干,稍加点染,曲折秀逸。墨线勾花,略罩淡粉,铅白点蕊,神清韵足;中锋撇写兰叶,转折有致,以朱砂点写花冠,淡墨点心,新颖不俗。牡丹花叶以淡墨润染,钩勒花瓣罩染轻粉,晕染有湿润清丽,水气空朦之感。
玉壶春色图 清代 金农
图中取梅树老干一截,通贯画幅正中,顶天立地,布局奇绝,又以大笔铺枝,小笔勾瓣,繁枝密萼,穿插左右,枝干以饱含水分的淡墨挥写,浓墨点苔,更显出老梅凌寒的性格。“花光迷离,恍如晓雪之方开”。右侧上端有作者自题,乃知为追思五十年前,观元至大辛少府贡粉矮梅卷情事,凝想而作,款署:“荐举博学宏词杭郡金农画记,时年七十又五。”此为金农老年精心之作。
此图裁取梅树一角,老干苍劲,新枝挺发,繁花密萼,正反转侧,一片生机。枝干苍老古朴,花蕊挺劲清秀,运笔密而不乱,繁而不杂,墨气雄厚,一轮圆月,影照梅花,分外清逸。
有梅之记,始见于《西京杂记》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迄今2000年矣。梅入画,有史载始于南北朝,至宋僧仲仁方盛,称“墨梅始祖”。
宋 赵佶 《腊梅山禽图》 绢本设色 纵82.8厘米 横52.8厘米
宋 扬无咎 《四梅花图》“未开”
“欲开”
“盛开”
“将残”
马麟《层叠冰绡图》
南宋 林椿 《梅竹寒禽图》 上海博物馆藏
元 邹复雷《墨梅图》
元 王冕 《墨梅图》上海博物馆藏
元 王冕 《南枝春早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王冕 《墨梅图》上海博物馆藏
《梅花水仙图》 佚名 上海博物馆藏
《墨梅图》 佚名 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 陈录 《万玉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陈录 《梅花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王谦 《卓冠群芳图》 上海博物馆藏
明 王谦 《梅石图》
明 王谦 《梅花黄鸟图》(左)
明 陈洪绶 《梅石图轴》
清 沈铨 《雪中游兔图》
清 金农 《红绿梅花图》 上海博物馆藏
清 汪士慎 《梅花图》 上海博物馆藏
清 八大山人《梅花图》
清 石涛《梅花图》
李方膺《梅花图》
石涛 《灵台探梅图》
清 恽寿平 《五清图》
清 萧晨 《踏雪寻梅图》 青岛博物馆藏
唐寅 《梅花书屋图》
清 陈枚 《月下赏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烟笼玉树图》 明 陈录
《梅花绶带图》 清 沈铨
《玉壶春色图》 清 金农 南京博物院藏
《红绿梅花图》 金农 上海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