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行书毛笔书法作品欣赏
行书,又称行押书,介于 草书 、正楷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没有正楷那样端正,偏重于楷书书写的称行楷,偏重于草书书写的谓行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行书毛笔 书法作品欣赏 ,希望对你有帮助!
行书毛笔书法作品欣赏 行书毛笔书法作品欣赏图片1
行书毛笔书法作品欣赏图片2
行书毛笔书法作品欣赏图片3
行书毛笔书法作品欣赏图片4
行书毛笔书法作品欣赏图片5
行书的字符构形
行书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它的字符构形既可以接近楷书,也可以接近草书,在涉及字符构形的笔形、构件、组合模式等几个方面的因素都允许有相当程度的变化自由,不像楷书那样的稳定。因此它的字符构形明显表现出一种“每无定则”的特点,同一个字符往往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构形,也就是异写现象普遍。下面就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一下行书字符构形的具体情形。
一、与楷书大同小异,这是与楷书几乎完全相同的构形,构件及其组合模式都没有差异,所用笔形也基本一样(或稍有变化),不同之处主要是点画形态灵活多变,不像楷书那样规范、矜持,这是由于在书写时行笔的速度和节奏比楷书快,多顺锋人笔,收结时稍作停顿或不作停顿便马上过渡到下一个点画,从而使前后两个点画之间,每有露锋相引带,或有牵丝相连结的结果。试看王羲之《兰亭序》的“天”、“领”、“其”、“诸”等字,这样的特点就很明显。这些字行笔流利,点画自然,彼此间的呼应顾盼关系明显,因而大大增强了体势的生机与活力,能给人一种生动活泼、轻松畅快的感觉。
二、省简点画或结构,在一般情况下,楷书字符的构形是不能省简点画的,可是行书却不那么严格。为着书写的便捷或是结体取势的需要,古人笔下的行书字符经常出现省简点画以至构件的现象。例如这些字:“业”字(繁体)下部省简了一横,“鬼”字省简了头上的一撇,“虽”字(繁体)左边的“虽”、右边的“隹”以及“添”字右旁的“忝”都省简了一点,“黎”字和“雨”字则各自省简了两点,“惠”字省简了,“庆”字(繁体)省简了“心”。在行书中,一些字符不仅在独用时可以省简点画,而且当它们作为部首或偏旁参构别的合体字的时候,也同样可以省简。例如“雨”字独用时可以省简两点,所有从“雨”的字也都可以同样省简;“鬼”字独用时可以省简头上一撇,所有从鬼或从鬼得声的字也都可以同样省简。
三、构件省变,所谓构件是合体字符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画组合而成的局部单位。比如“和”字就包含有“禾”与“口”两个局部单位,就可以说“和”是由“禾”与“口”这两个构件组构而成的合体字。能独立成字的构件叫成字构件。不能独立成字的叫非成字构件。构件省变指的是行、草书为了追求书写的便捷,对正体字符(隶书和楷书)的构件通过不同的用笔 方法 ,既简省其点画数量又改变其结构形态的作法。行书对构件“艹”、“门”、“纟”、“走”、“爿”、“雨”、“足”、“各”等最为常见的省变形式。大量运用构件省变是行、草书字符构形最突出的特点。
行书的构件省变有两种情况需要说明:
1、同一构件往往有不同的省变形体。行书在省变构件时,对同一个构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省变,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省变,因而往往会出现同一构件具有不同的省变形体的现象。例如“识”、“醉”、“得”三个字中的“言”、“卒”、“”、三个构件,通常都分别具有三个不同的省变形体。从这些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合体字符,只要其中一个构件有了不同的省变形体,那么这个字符也就有了不同的写法,同时也就构成了不同的体势。因此,同一构件允许有不同的省变形体,从习用文字上说,是造成同一字符有多种异写的主要原因;从书法艺术上看,则是追求体势变化可供选择的重要途径。试看“醉”字和三个“得”字的不同体势,就主要是利用了右旁构件的不同省变而获得的。
2、少数不同构件省变后的形体混同。在行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某些原本不同的构件经过省变之后形体不仅趋于相同,并且还可以在一部分字符中混用无别。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省变构件的混同。例如“彳”、“氵”,原本是两个完全不同形的构件,它们在楷书中是绝对不能混用的,可是在行书中经过构件省变之后,这两个个不同构件却有了一个完全相同的省变形体,并且还可以在“德”、“须”、“法”等字符中混用而不需加以任何的区别。同样“米”、“半”、“采”作为构件在字符的左旁也都可以省,.而混用无别,“衣”、和“示”在左旁有时也都省,等等。这种少数不同构件省变之后形体趋于相同而混用的现象,主要出现在部首或偏旁之中。有的几乎可以通行于由它们所参构、所处方位也相同的所有常用字符。比如从“衣”的初、被、裤、裱、衫、袖、裕、裙、褥等字,其“衣”在左侧,与从“示”相同。
四、沿用篆书或隶书异体的构形,在浏览和临习历代行书法书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字符的构形跟通常的楷书对应不上,却与篆书或隶书的某一异体相符合。例“才”和“眉”是沿用篆书的构形,“乘”、“发”、“虚”、“焉”、“般”则是沿用了这些字在隶书中的一种异体的构形。这实际上是一种运用行书的点画用笔来写篆隶构形的现象。对于这样的现象,如果只熟悉通行的楷书而不了解汉字今文字的发展历史就难于理解,对于类似上述这样一些行书字符也就不容易辨识。
行书沿用篆隶构形现象的产生,除了字符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原因之外,也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后世的一些书家,为了追求其某种艺术情趣或风格而故意用行书的笔法来写篆隶的构形。例如“眉”字的写法,即属此类。自称六分半书的郑板桥,在其书法创作中就很喜欢这样做。
② 行书书法四大家的优秀作品
中国的书法种类繁多,行书便是其中的一种,千百年来,以行书着名的书法家非常之多。其中王羲之、 欧阳询、 颜真卿 、苏东坡被称作行书四大家。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行书书法四大家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行书书法四大家作品欣赏
行书书法四大家作品图片4
行书四大家的基本简介
行书四大家一:
姓名:王羲之
简介:
王羲之(303-361),中国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王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王羲之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现在住址存于革命老区山东临沂兰山区,受其影响命名了洗砚池街,且王羲之故居就在洗砚池街上。
行书四大家二:
姓名:欧阳询
简介:
欧阳询(557一641年),汉族,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并有多人评论。
行书四大家三:
姓名:颜真卿
简介: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颜师古五世从孙 、颜杲卿从弟,唐代着名政治家、书法家。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郡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凛然拒贼,终被缢杀。
颜真卿创立“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
行书四大家四:
姓名:苏轼
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着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1] [2]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着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③ 行书书法精选作品
怎么样才能写好一副精美优秀的行书书法作品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行书书法精选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行书书法精选作品欣赏
行书书法精选作品图片4
“三大行书”的文化内涵
由于书法独特的文化性,所以在书法史能留下名字的书法家通常首先是个文人,传世的书法名作也不只体现出单纯的技巧高妙,更重要的是书法作品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的《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就是这种极富文化性的代表作。
为何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而不是王羲之的手札或尺牍,或者别的书家的什么作品呢?这个问题一定要从《兰亭序》诞生的整个时代背景进行考察。魏晋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以及自然灾害的破坏,损害了传统的天人和谐关系,这使得时人对传统的价值标准和信仰追求进行否定和摒弃,重新思考天人关系,追问人的生命价值,玄学由此兴起。这促使魏晋士人对自己作为个体独立的人而不是天人感应的人进行重新体认,人的气质、才性、容止、神采、风貌、情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东晋名士所构建并实践的玄学人格,在于游心于淡,出处同归,寄情山水以及人性在自然中的适意舒展。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兰亭之会,既是一次艺术活动,更是玄学人格在大自然中的展示。
这些文化意义突出表现在王羲之书法中的“内擫”笔法上,《兰亭序》通篇用行书写成,整体上规整有序,转折处表现出刻意的内擫,这是一种理性克制的情感,不同于王献之“外拓”的浪漫奔放。这不能说和王羲之“坐而获逸”的思想无关:既然在位为官经世为民,这情感必须有所节制;但同时又满怀隐逸求仙的自由之心,则情感韵味又会抑制不住地流露。这种有节制被约束的情感即是魏晋之“韵”,是后人始终追慕不已的高格。因此,作为书法的《兰亭序》饱含了王羲之那种人格的洒脱自由以及对人生宇宙的感叹情感,是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想印记被不自觉地刻在每笔每画上了。正是这些才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美名。如果抽去《兰亭序》的文化背景,那它不过是一篇更精巧的作品而已,无法让人真正动容。
被尊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是颜真卿追祭侄子的一篇草稿。安史之乱中颜氏家族抵御外侮,其兄侄为国壮烈牺牲,家族“巢倾卵覆”,他悲痛欲绝,忍着巨大伤痛,挥笔急就,不计工拙,一气呵成。用笔之间情如潮涌,多处写至枯燥,行笔迟涩,笔势连绵绞转,字里行间渗透着饱满的情绪张力,悲愤激昂之情溢于字间。当代书法家曹宝麟评道:“正是在无心于书的创作状态下任情恣性地挥洒,才不期而然地达到了最佳的感人效果”。唐代书法是个“尚法”的时代,楷书的规范在那时候最终确立,连张旭怀素的狂草也是紧守法度。颜真卿有很多法度严谨的作品,而这篇《祭侄文稿》显然不能作为法度技巧最高的代表,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其最富盛名之作,主要是因为这幅作品背后动人心魄的情感力量。
被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苏轼《寒食帖》,是苏轼被贬黄州、生活惨淡之时所作。当时的苏轼,生活穷困潦倒,精神上郁郁不得志,处于人生的低谷,如此情感一寓于书,造就了《寒食帖》的起伏跌宕,气势奔放,笔墨与情感融为一体,书为心画,动人心魄。作品的前面三行笔触轻快简洁,间距疏朗,有一种冷清寂寥,情感都在可控制范围之内。而第四行“萧瑟卧闻”笔触加重,苏轼典型的偃卧笔法出现,情感开始变浓。进入第二首诗“春江夜入户”,用笔明显浓重,有了前一首的情感铺垫,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情感痕迹的变化,逐渐进入了忘我状态。心手相应,悲叹之情抑制不住,通过加重笔墨色块、强调用笔转折才能抒发心中之块垒,这是一种纯任自然的书写。“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两行瞬间紧凑压抑,密不透风,到“但见鸟衔纸”的“纸”字最后一笔划出长线,内心情感失去控制,心中抑塞之情一泄千里。情感进行到这里是一个高潮,也是一个舒缓点,苏轼在这里一定望着窗外长吁了一口气,重新蘸了蘸墨。在最后两句“也凝哭穷途,死灰吹不起”中,笔触更加厚重,生命毕竟悲苦,但已然升华,生活的凄凉在书法中得到超越。因此,这种书法作品是与生命密切相联的,它不是形式也非内容,而是一个完整生命体,由此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传世之作。
④ 启功行书经典书法作品
启功自幼喜爱书法,是当代负有盛名的书法家。启功曾被称为“诗、书、画”三绝。此外,启功亦精于古代书画和碑贴的鉴定。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启功行书经典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启功行书经典书法作品欣赏
启功行书经典书法作品图片4
启功先生的人物简介
启功(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0日),字符白,也作元伯。北京人,满族。中国书法家、画家、文物鉴赏家和鉴定家。曾为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九三学社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启功自幼喜爱书法,是当代负有盛名的书法家。启功曾被称为“诗、书、画”三绝。此外,启功亦精于古代书画和碑贴的鉴定。
启功对学生迟殿宽说:“字,只要写得好看就成了,本无法。”
自述
我叫启功,字符白,也作元伯,是满族人,属正蓝旗。我的老伴儿叫章宝琛,比我大两岁,也是满族人,我习惯地叫她姐姐。
我既然叫启功,当然就是姓启名功。有的人说您不是姓爱新觉罗吗?现在很多爱新氏非常夸耀自己的姓,也希望别人称他姓爱新觉罗;别人也愿意这样称他,觉得这是对他的一种恭维。这实际很无聊。事实证明,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这是我从感情上不愿以爱新觉罗为姓的原因。我虽然不愿称自己姓爱新觉罗,但我确实是清代皇族后裔。我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雍正的第五子名弘昼,是干隆皇帝的异母兄弟。干隆即位后,封弘昼为和亲王。我们这支就是和亲王的后代。我平生用力最勤、功效最显的事业之一是书画鉴定。我从实践中总结了七条忌讳,或者说社会阻力容易带来的不公正性,即一、皇威,二、挟贵,三、挟长,四、护短,五、尊贤,六、远害,七、容众。简而言之,前三条是出自社会权威的压力,后四条是源于鉴定者的私心。
行书的创作问题
1、开始练习行书前人提出不宜太大,大了不易掌握,以七八分见方的字为宜有一定道理。为了练习悬臂,也无妨选一些大一点的,又易于物色到的碑帖去临习。如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黄山谷的松风阁诗等。主张初学行书先走一个路子,若是你能悬腕了,可以继续写苏《洞庭》、《天际》等,然后涉猎百家,因为用笔是相通的。临写行书虽然比楷书来的自由,但也不能写得太快,否则会形成信笔涂鸦,不但得不到碑帖形质,更谈不上得到碑帖的精神。凡临一种帖,其过程都要先求形似,然后到神似。临习行书帖,比临楷书还要难一些,不但要像楷书那样学它的笔划、字体、结构,而且要加学笔划与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布白和呼应关系。
2、写行书不能理解为信笔,亦有其规矩。例如在偏旁、部首、字头、字低、字框、整体结构都有着一定的规律。彳、亻、氵等,简单说来,行书只是楷书的稍许简化,笔划相连点划呼应强,大小悬殊,错落有致而已。只要注意学习,掌握写法规律,进步会很快的。
写行书以云书纸、玉扣、毛边纸、连史纸为宜。因为这种纸发涩,有一定渗水性,可以增强腕力的练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物色不到这种纸,吸水的新闻纸或粗糙的一点的草纸也很好。印刷过的报纸也能练习,如果开始写不直,下面可以放着带格子的纸。
3、写行书,视其字的大小,宜用大楷中楷羊毫(锋长一点更好)或兼毫,这种兼毫要羊毫成分多,紫毫成分少,如三紫七羊,二紫八羊为佳。但要看临什么帖,如果你临王羲之的《圣教序》、文征明的《滕王阁序》、褚遂良书《枯树赋》、欧阳询《张翰帖》、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米南宫的《游虎丘》等碑用中性笔为宜。用中性笔或偏硬一些的为好,比如大白云、小书画笔、脱颖小狼毫等。你写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用软性的羊毫为宜。关于临用范本问题:可以根据个人喜爱选择。为了方便选择,提供几个易于物色到的范本。挺拔俊秀一路的有:怀仁集王羲之的《圣教序》和《兰亭序》。欧阳询的《张翰帖》。褚遂良的《枯树赋》。文征明的《滕王阁赋》。遒媚大方,自然流畅的有:颜真卿的《祭侄稿》。柳公权的《蒙诏帖》。鲜于枢的行草墨迹。赵孟頫的尺牍诗翰。形态别致,笔划劲挺的有:米南宫的《蜀素帖》。杨凝式的《韭花帖》。丰腴宽舒、大气磅礴的有: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天际乌云帖》。黄山谷的《松风阁》
⑤ 钢笔字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钢笔字行书书法要怎么样才能写好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钢笔字行书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钢笔字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钢笔字行书书法作品图片4
行书基本笔法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基本笔法
一、侧笔法
行书的侧点多是有断有续,运笔以方便流畅为原则,强调相互呼应和态势。
二、横笔法
横画除断画以外多是上连竖画,下连第二横画及点撇。
三、竖笔法
行书竖画接近楷书悬针、垂露法,但它按运行去向,出现带钩和曲钩或化成点的姿态,造成顾盼之势。
四、钩笔法
行书钩笔有以竖代钩,即竖画收笔时暗中回锋,引而不发。另外还有:长钩、曲钩、短钩、背抛钩、戈钩、回钩、龙尾钩等等。长钩往往和撇笔相连,背抛钩同楷书的背抛钩,但行笔时驻、蹲笔时间短;戈钩如同楷书戈钩,但其运笔快,回钩,用于成横势的短捺钩,龙尾钩如同楷书龙尾钩,但其运笔稍快。
五、撇笔法
有带钩长撇,收笔时回锋时出锋即成带钩。长斜撇,是将竖笔斜向撇出。另有短斜撇、平撇等。
六、提笔法
有长提、反提、短提等。长提多用于才旁(提手旁),收笔时注意和其他笔画呼应。反提是笔锋落纸后回锋向上斜挑,连接第二笔。短提多用于土旁或往右反钩,笔势斜而平出。
七、捺笔法
有平捺和斜捺。平捺多用于走字部首的字,斜捺使用多。平捺又可分平曲捺、平直捺、半围平直捺、短带回钩平直捺等。平曲捺是最常见的捺笔笔势,运笔时斜曲而平,收笔多用方笔,如同楷书捺笔的笔法。平直捺,横直而暗带回锋,半围平捺笔如同平直捺,不回锋而是顺锋往上挑。带回钩平直捺如同平直捺,回锋时出锋。斜捺分斜捺化点、斜长捺、斜短捺、斜短捺化点等。斜捺化点中带有暗回锋。斜长捺指斜度45度角,如楷书捺笔。
⑥ 行书书法优秀作品赏析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只不过流走一些(所以称为“行”)罢了。因此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所以行书又会被称为行楷,或者行草。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行书书法优秀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行书书法优秀作品欣赏
行书书法优秀作品图片4
行书基本笔画的应用
行书是楷书与草书的结合体。他既具备了草书的幸运流畅又具备了楷书的端正大方。行书快而稳,圆而折。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就学习行书,相对于篆书而言稍稍简单。同时写得一手好字也能代表一个人的品行。那么在学习行书时,应当掌握哪些要点呢?
1、点。行书的点与楷、草相比,多采用又断又连的方法,如写三点水和“以”字时,都是两点相连,一处断开。
2、横。横的运笔都要注意上下俯仰的引带关系,凡是横上接笔的都要挑上,凡是横下有笔画或接写下一字时,都用带下横相呼应。
3、竖。近于楷书的悬针、垂露,可依楷字的方法去写。有的竖因连接下笔而有一种圆曲的带钩竖,和照应左边的向左竖,还有呼应右边的向右竖。数字密排时,也可用一个加长的悬针竖疏透一下。
4、撇。行书撇势一部分出锋,一部分要引带下画而不出锋,这种撇叫回锋撇;有的斜撇要在上端带出笔画,可以用挑钩带上,这种撇叫做挑脚撇。
5、捺。在一个字里有两个捺笔时,上捺用反捺,出钩可以稍长、带起下画。在一连两个字都有双捺时,也可一用长捺,一用反捺以取变化。
行书的捺最富于变化,在一篇字里,可以多种捺法交互使用,如回锋捺,是把捺笔写到收尾处又回锋收笔;圆捺用在走之旁,末尾也须轻轻带住。
6、提。行书提笔除近楷书的一种写法外,还有两种连接上一画的提法,如写提手旁时,是用钩带起提笔;写衣旁时,是用上撇带出个长提,写法是写撇取虚笔。到撇尾又顿笔上提,改用实笔,形成撇提,这一提相连的折笔,势在引带下笔。
7、钩。行书环转的笔势增多,带来了笔势变化的不同,适量地减少了横、直笔画,如写左向的竖钩时,可以变的圆曲一些,称为左曲钩。钩须右向时,也要圆曲转过,称为右曲钩。不向左曲或右曲的就不能露出方折的刻板锋棱,应要流畅饱满,显出精神。钩多是上挑的,钩多了使行书的行气不便与下画呼应,所以行书里有一种反钩,就是到出钩处不出钩,反而回锋折过,把笔带向左下,但是反钩只适用于浮鹅钩,不适用于戈钩。
8、折。折在行书中有方、圆两种折法,方笔折法与楷书差别不大,圆折笔在行书中用的范围较大,常见的写法是逢折处都是提笔圆转过去,不再顿锋另起,更不露方折锋芒。许多笔画的牵针引线,也靠这种圆折转递。折笔穿插在行书中,起到灵活调度笔画的作用。
⑦ 行书书法家作品欣赏
我国有很多知名的行书书法家,这些着名的书法家,创作出来的着名书法作品,会是怎么样的艺术品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行书书法家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行书书法家作品欣赏
行书书法家作品图片4
行书的练习技法简述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它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以欤侧代替平整;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以圆转代替方折;说起行书的起源,这里面还有一段难为人知的小故事呢,相传有两种说法。
一、据张怀《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
二、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⑧ 行书优秀钢笔书法作品欣赏
在优秀的行书钢笔书法作品中,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书法艺术。我们能够看到什么样的书法世界。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行书优秀钢笔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行书优秀钢笔书法作品欣赏
行书优秀钢笔书法作品图片4
行书用笔特点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书的用笔的特点是:起笔如楷,运笔如草,点画应接,笔断气连,主笔沉着,连笔轻细。
一、落笔行笔收笔行书书写时,每一笔点画都有落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
1、落笔:指的是开始书写点画时的起笔;
2、行笔:指的是书写点画的中间运笔;
3、收笔:指的是书写点画结束时的用笔。
如横画,左为落笔,中为行笔,右为收笔。如竖画,上为落笔,中为行笔,下为收笔。如撇和捺,头为落笔,中为行笔,尾为收笔。落笔有轻有重,行笔有快有慢,收笔有回有露。
二、提笔按笔
行书的用笔很讲究提按,这起到点画粗细变化和节奏的轻重作用。
1、提笔:就是笔从纸面提起。提笔要轻,笔迹要细;
2、按笔:就是笔在纸上按下。按笔要重,笔迹要粗。如:“毛”字的短撇和“领”字的斜撇,右上粗,左下细,都是先按后提;如“拉”字的平挑和“钢”字的斜挑,左下粗,右上细,也是先按后提。提笔与按笔,在用笔上总是结合着使用的。
3、翻笔折笔不论翻笔还是折笔,都要求用笔慢而有力。
⑨ 行书书法作品
如下:
1、行书书法作品,如下图所示:
⑩ 书法作品欣赏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行书脱胎于隶书,萌生于东汉而成形于魏晋,至东晋趋于成熟。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行书书法作品欣赏,希望你们喜欢。
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行书书法作品欣赏图片5
行书三大系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行书脱胎于隶书,萌生于东汉而成形于魏晋,至东晋趋于成熟。苏东坡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张怀也说:“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行书较楷书简约、流畅,较草书易识、易学、实用。王羲之行书是行书的极至,他被称为书圣,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行书名家百出,行书风格多样、个性丰富。
行书分类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系:
一、二王行书
由王羲之、王献之所创,后世文人书家无不直接或间接受到王派行书体系的影响,代表书家有米芾、赵孟頫。
二、颜体行书
颜真卿所创,他在传统笔法中掺入篆籀笔意,结体变背势为向势,易方为圆,代表作有《祭侄稿》、《争座位帖》等。颜体行书的出现改变了王书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后世的行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模式,从而推动行书体系风貌的变化和发展。
后世书坛宗王宗颜此起彼伏,时隐时现,或互相掺杂融合,使书坛更加绚丽多彩,生气勃勃。
三、魏碑行书
清代书家将魏碑的体势和用笔化入行书中形成的一种行书。代表书家有赵之谦、何绍基等。
笔墨趋于放纵,挥笔泼墨,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色彩浓艳,富有新意。其书法初师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书,笔致婉转圆通,人称“魏底颜面”。
何绍基书法从颜真卿出,生动圆熟,是继邓石如后,极力推崇碑学。他主张“书家须自立门户”。执笔用回腕法。这种执笔法远离正常生理习惯,故每次写字须“通身力到”,每次写完“汗湿襦衣”。笔意纵逸超迈,融厚有味。
行书临帖建议
1、临帖是对行书理解力和功力的总和。
临帖要坚持读、摹、临三结合,读以得其趣,通过读将范本中的点、画、构、势、结体等特点深深印入脑海中;摹以得其形,字之神韵不能离开结构,在读的基础上就要专心致志于字迹中,记准各种字型;临以得其意,经上两步的努力,这一步就会如鱼得水,再略参己意,发韧自己的积累,进入准创作。
2、学习王体行书以临摹《圣教序》为宜
要把握此帖的艺术风貌和特征,如笔致遒润儒雅、字态俊丽秀逸、气息中和怡淡等,其用笔内掖收敛,线条瘦硬劲挺,点画的组合、偏旁的揖让、牵丝映带、笔势字势等纯出自然。通临时注意纠正线条拖沓纤弱,即骨不健、气不畅、墨不沉等通病。在通临的基础上,就要打好攻坚战,从字型、字势,笔型、笔势及笔画的粗细对比、墨色变化(可参照兰亭墨迹)等方面,一个字一个字地过关。要在背字型上下功夫,达到在创作作品时如囊中探物般的熟练程度。
一件作品水平的真正高低,甚至可以说书法的内行与外行的区别,往往取决于细微的一点点上,所谓“纤维向背,毫发死生”是也。所以临写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细节,包括笔画位置、粗细长短搭配、字形大小、墨色浓淡枯湿、笔画及字形的揖让、呼应关系等,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也不放过,以训练、提高自己的眼力。有了《圣教序》的基础,学《兰亭序》就容易得多,并重点学章法、贯气及细微之处;然后再学王之诸手札,学习王羲之怎样因字赋形、因情谋篇等等。
3、对于“气”的贯通和“势”的生发的学习。
行气,当然与熟练程度有关,但关键是要有这个观念,无论是“读”、“临”或“创”,有无这个观念是大不一样的,可从古今书论中找这方面的论述,仔细阅读体会。
4、黄庭坚行书笔势纵横。
黄庭坚书法点画开张,虽是辐射式结构,但并不疏松;体势欹斜,但并不倾倒。《松风阁诗卷》是其晚年代表作,以上特点都有充分体现。临写时需注意体察黄所追求的“笔中有物”的内涵之美,或曰“气韵”相胜。
5、学米芾起步还是比较高的
要临好此帖,首先要对米芾书法的总体特点有所了解,牢牢把握住此帖的艺术特点,然后对其用笔、结构、章法及墨法等,都要一一仔细研究,特别是用笔的特点更要细究、掌握、记熟、会用,改变自己的用笔习惯;对字型要背下来,达到创作时能熟练运用的程度,切忌只临个大概。米芾腕力充沛,笔锋诡异,笔致滋润华丽,非常讲究笔力和笔势。力倚势所生,势因力而彰,因此骨力遒婉,笔势酣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