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图片:贝多芬头像简笔画,要简单,儿童
贝多芬头像简笔画
B. 贝多芬的资料,急急急急急急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语: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双耳失聪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在世界交响音乐界,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着名作品有交响乐《英雄》(第三交响曲)、 《命运》(第五交响曲)、《田园》(第六交响曲)、《合唱》(第九交响曲,其中着名乐段《欢乐颂》在第四乐章),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弦乐四重奏《大赋格》等。
C. 贝多芬是个什么样的音乐家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
(3)简单的贝多芬肖像图片扩展阅读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
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体系上的变音体系,成为他的和声风格特征;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和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对位法的运用,乐队音响的组合,钢琴音乐的写作都有鲜明的特点。
D. 贝多芬的作品有哪些
1、《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贝多芬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完成于1798年,并于当年在布拉格首演。虽名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却比他的“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完成要晚三年,只是由于前者出版早而被定为第一号。从作品本身来看,第一号比第二号要成熟许多,在管弦乐法上,本曲已加入了单簧管、小号与定音鼓等乐器。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年轻时代的代表作之一。
2、《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4年的交响曲,作品55号。
交响曲第一乐章描绘了英雄在战斗中成长,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亦是贝多芬独创,第三乐章是谐谑曲,第四乐章是凯旋进行曲式的终曲。
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全曲宏伟壮阔。
3、《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完成于1806年的9、10月间。这部作品于1807年3月由奥佩尔斯道尔夫伯爵和他的乐队首演,演出地点是维也纳的利赫夫诺斯基宫。
《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以其优雅、活泼、轻松的气质引人注目,其中充满了微妙的力量平衡。
4、《c小调第五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作品67号,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c小调第五交响曲》以音乐中的短—短—短—长节奏动机开场。据说,贝多芬曾将四个音的动机解释为“命运之神在敲门”。它主导了第一乐章,并在整个交响曲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整首交响曲可以被看到是情感的发展,从c小调第一乐章的冲突与斗争,发展到c大调末乐章的胜利与喜悦。最末乐章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乐章在篇幅上更长、在声音上更有力。
5、《F大调第六交响曲》:F大调第六交响曲,又名“田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亲自命名为《田园》。
该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
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6、《A大调第七交响曲》:A大调第七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92号。首次公演于1813年12月8日。
当贝多芬创作他的第七交响曲时,人们正注视着欧洲的版图被鲜血重新绘制。那是在1811~1812的秋、冬、春三季。这部作品在6月间完成,此时拿破仑战事已进入最后的高潮,大举侵犯俄国,旦夕之间溃不成军。当这部交响曲第一次上演时,拿破仑帝国已到达了分崩离析的最后阶段。
A大调第七交响曲虽然是无副标题的作品,但是人们通常喜欢把它称之为“舞蹈性的交响曲”、“舞蹈的颂赞”。在贝多芬所有没有副标题的交响曲当中,这部作品也是最受人欢迎的。它拥有贝多芬所写出的最着名的慢版乐章以及最着名的快板乐章,所以它的地位终究是九大交响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
7、《F大调第八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93号,完成于1812年的10月。于1814年2月17日在维也纳的舞会剧院首次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由于反应强烈,几天后又重演。
《F大调第八交响曲》,作品93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13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贝多芬此前创作的第六交响曲“田园”的调性也是F大调,但篇幅较长,故而作者亦将此交响曲爱称为“小的F大调”交响曲。 此作品也是贝多芬闻名于世的九部交响曲中最为短小的一部,有时受到忽视。但贝多芬自己对它十分喜爱,甚至称它比第七交响曲“强得多”。
虽然写作时贝多芬生活并不顺利,但该作品依然有着轻松愉快的风格。其规模虽然短小,但精悍紧凑,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的作曲技艺。
与贝多芬的一些其它作品类似,该交响曲的末乐章分量最重。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乐章中,木管乐器演奏出固定的音型,被认为是模仿当时刚刚得到改进的节拍器的声音,并且在乐章最后还有一个玩笑般的“节拍器出故障”的乐段。除此之外,也有其它部分被认为是音乐玩笑。
8、《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由于这首乐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罗作曲的《西班牙交响曲》的激发而作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共通的构想。
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首乐曲当初相当不受世人欢迎,然而历史最终证明这是一首绝无仅有的音乐杰作,在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许多着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
9、《D大调第二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作于1802年,1803年4月5日首次公演。该曲充满着宁静幻想的诗情,歌唱般的情调,具有一种美感,是作者献给挚友李希诺夫斯基公爵的。全曲有四个乐章。
10、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本曲是贝多芬最早发挥其创作潜力的作品,与贝多芬以前的作品相比,此曲的管弦乐部分已逐渐具有交响曲的韵味,主奏钢琴也能发挥出钢琴本身独特的风格,这两者浑然融合,构成宏伟的协奏曲。
E. 贝多芬的作品特点和生平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或17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 。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早年经历
1770年12月16日(一说17日出生,因为贝多芬是1770年12月17日接受洗礼的,按照当时的习俗,孩子出生后要尽快洗礼,一般是出生的当天或第二天。所以其生日要么是12月16日,要么是17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1775年左右,4岁的贝多芬被父亲逼着学习钢琴、小提琴,其父想用强制性手段将他培养成莫扎特式的神童 。
1803年,神剧《基督在橄榄山》《A大调克鲁采小提琴奏鸣曲》首演;同年完成《第三钢琴协奏曲》 。
1805年4月,《第三(英雄)交响曲》首演,贝多芬亲自担任指挥,此作是贝多芬进入创作成熟时期的重要标志 ;同年11月20日,歌剧《费德里奥》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演。
1806年,创作完成《拉兹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第四钢琴协奏曲》《第四交响曲》,以及小提琴协奏曲。
1808年12月,《第六(田园)交响曲》在维也纳剧院举行了首演。1809年,《科里奥兰序曲》《第五(命运)交响曲》《C大调弥撒》相继问世 。
1810年11月,《第五钢琴协奏曲》在莱比锡首演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贝多芬因耳聋已与许多亲友疏远 。
1812年,创作完成《第七交响曲》与《第八交响曲》;翌年夏天创作完成《战争交响曲》。
创作晚期
1814年2月—3月,《第七交响曲》《战争交响曲》相继再度上演,成为维也纳狂热事件 。
大约从1819年开始,听力完全丧失。
1824至1825年,首次公演《第九交响曲》及其合唱;1825年3月,创作完成《庄严弥撒曲》。
1826年,《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完成并公演,歌剧《费德里奥》最后版本予以发行 。
1827年,伦敦爱乐乐团赠予贝多芬100英镑,邀请他为乐团谱写《第十交响曲》,未及完成,贝多芬于同年3月26日与世长辞,终年57岁
F. 你知道贝多芬的头发为什么乱糟糟的吗
一、贝多芬个人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着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贝多芬在音乐史的地位是极其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极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
二、贝多芬的肖像画
贝多芬的发型可从他的肖像画上看到,那样子就像乱蓬蓬的鸟窝。我们当中很多人都会认为,贝多芬是因为太沉迷于音乐创作,所以也就顾不上自己的形象了。可事实上,这种说法完全是一种没有根据的猜测。
三、贝多芬乱糟糟的发型是特别设计的
贝多芬并不是一个不顾自己形象的人,他的发型并非是不修边幅的表现!其实贝多芬留那样的发型是在中年以后的事,在年轻时他的头发比较短,而且前面还留了一点刘海儿。后来贝多芬不知道为什么就心血来潮地让自己的发型设计师为他设计了那样的发型。可能艺术家的思维就是异于常人,不是有很多男艺术家都留着长发吗?
遗憾的是,贝多芬的头发并没有一直伴随着他。据说贝多芬的葬礼在维也纳举行时,许多狂热的崇拜者竞相剪去他银白的头发留作纪念,以致于在下葬时,贝多芬的头发都没有了。
编辑:贞贞
G. 贝多芬简介
路德维希.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1770年12月17日,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
他的祖父和父亲是宫廷音乐家,父亲在当地的乐团里唱合唱。也许是遗传也或许是熏陶,幼年的他被父亲发现有不同寻常的音乐天赋,在父亲的指导下贝多芬开始接触音乐,四岁开始学习语管钢琴和提琴,在父亲的严厉监督下每日每夜的练琴。父亲希望把他培养成第二个莫扎特。贝多芬八岁开始了登台演出。
莫扎特去世2年之后。贝多芬搬到了维也纳。那时他22岁。在这里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导师海顿。他开始在约瑟夫海顿那里学习作曲。贝多芬因为其独特的演奏技巧,开始崭露头角。短短十年间就创造出了c小调交响曲、献给远方的爱人、田园交响曲等着名作品。如同听过其演奏的观众所说“他知道如何去吸引每一位听众,常常让他们热泪盈眶......“因此他也得到了资金资助。
1790年之后的时间里,26岁的贝多芬的听力开始出现了问题,为此他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心情日益压抑。富有天赋的贝多芬却没有因为耳鸣停止自己的创作,听从内心感觉,他依然作曲。但是耳鸣带来的影响却是让他无法掌控自己的手指在按下琴键时的力度。这让他绝望。
1802年,贝多芬在维也纳写下了遗嘱-“海利根斯塔特遗嘱”。遗嘱中写到“我本该结束我的生命,只是我的艺术挽留了我。”
1803-1813年,在这期间贝多芬创作了六部交响曲。最杰出的是英雄交响曲、第七交响曲以及第九合唱交响曲。1803年的“英雄”交响曲改变了交响曲的传统历史方向,震撼了听众。舒曼曾说:“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像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恩格斯在听了《命运交响曲》之后,他赞美道: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那种爱情的温柔的优思”恩格斯短短的几句话,讲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1814年,这个时候的贝多芬已经完全失聪,几乎隐退。他的音乐也对听众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他赋予了音乐宏伟的气势,震撼着听众的心灵。
1827年3月26日晚5时45分,贝多芬逝世。结束了他苦难又荣耀的一生。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对生命的期盼和尊重,他曾经说过“如此美丽的人生我愿再活1000次。”他说:我听到树木、岩石在歌唱。他的作品,涤荡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H. 贝多芬的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网络名片
贝多芬画像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男,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失聪
一七九六年,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附在他身上之后便不再退隐。一七九六年至一八零零年,耳聋已开始他的酷刑。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自尊心使然,他竭力将自己的病情掩饰,终于一八零一年写信给两个朋友——韦格勒医生和阿门达牧师:…“你的贝多芬可怜至极,我最高贵的一部分,我听觉大大地衰退了…”失聪对他的摧残,不仅在肉体,也在灵魂。在他的作品里经常可以寻觅到生命的愁苦,如作品第十三号的《悲怆奏鸣曲》(一七九九年)。失聪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灾难性的,更何况在贝多芬凭顽强的意志花成月成月的时间拿音乐作品来换取面包的动荡革命年代。“要以工作换取面包是一件苦差事”。耳朵完全聋了。从一八一五年起,他和人们只有笔上的交往。最早的谈话手册是一八一六年的。在这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讴歌着欢乐。“可惜我在战争里,没有在音乐里那么在行,否则我将战败他(拿破仑)”再悲惨的命运,也要被他的意志征服了。
编辑本段大师风范的天赋
热情奏鸣曲创作
兴德勒有一次向贝多芬问起《D小调奏鸣曲》(作品31之2)和《F小调奏鸣曲》(作品57号)的内容时,贝多芬的回答是:“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因此前者被称为《暴风雨奏鸣曲》,而后者则由汉堡乐谱出版商克兰茨(1789—1870)加上了《热情奏鸣曲》的标题。(另一说,“热情”的标题是由德国钢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赖内刻(1824—1910)所加, 英雄交响曲总谱封面
这似乎是没有根据的。)“热情”的标题没有贝多芬的认可,但用于这部英雄豪迈、气势磅礴的作品,是相当恰切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一次在莫斯科听到俄国作曲家和指挥家多勃洛文(1894—1953)演奏这首奏鸣曲后,说道:“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前所未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1870年十月三十日,巴黎在普法战争中已经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三个多月了。设在凡尔赛的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大本营里,铁血宰相俾斯麦正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首脑梯也尔谈判停战条件。这天晚上,曾任德国驻意大利大使的格台尔,在凡尔赛的一架破旧不堪的钢琴上,为俾斯麦演奏了《热情奏鸣曲》。俾斯麦听了最后一个乐章后说:“这是整个一代人斗争的嚎哭。”他是从一个嗜血成性的野心家立场来领会贝多芬的“热情”的。他曾说过:“要是我能常听这个曲子,我的勇气将不会枯竭”,因为“贝多芬最适合我的神经”。贝多芬在1801年六月二十九日说过:“我的艺术用以改善可怜的人们的命运。”贝多芬如果地下有知,听说他的音乐为俾斯麦利用,他一定是死不暝目的。
贝多芬的朋友
美尔策尔(1772—1838),以发明和制造机械乐器着称于世。1813年秋,贝多芬为美尔策尔发明的万能琴(即机械乐队)写作了一部战争交响曲,题为《威灵顿的胜利》或《维多利亚之战》,描写同年6月21日英将威灵顿在西班牙北部城市维多利亚大败拿破仑的场景。美尔策尔曾经在温克尔(1776—1826)发明的基础上,创制了今天通用的节拍器。贝多芬首先采用,并按照它每分钟所打的拍数来标明自己作品的速度。贝多芬的助听器,也是1810年左右美尔策尔为他制作的。有一次,贝多芬在送美尔策尔出行时,写了首富于风趣的卡农,来歌颂拍节机的创制者。这首象征贝多芬和美尔策尔之间友谊的卡农,后来被贝多芬选进了他的第八交响曲(作品93号),成为第二乐章的主题。 申德勒是贝多芬晚年的密友。
芭蕾舞台上的第七交响曲
瓦格纳称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作品92号)为“舞蹈的极致”、“最高形式的舞蹈”、“按照理想形式的身体运动的最妙的体现”。据说他曾设想在李斯特的钢琴伴奏下,用舞蹈来表现《第七交响曲》。瓦格纳的理想,后来由俄国舞剧编导马辛实现了。1938年,他把这部交响曲编成了芭蕾舞,用来表现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情节——世界的创造和毁灭:第一乐章:创造——在创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世界变成了植物和动物的有秩序的住所。出现了男人和女人,还有危险的蛇。第二乐章:大地——地球上出现了憎恨和强暴。一群男人和女人哀悼着被谋杀的少年。第三乐章:天空——天空中的神和女神对大地上的骚乱无动于衷,依然尽情欢乐。第四乐章:酒色和毁灭——人们沉湎于酒色。神看见他们恶劣地模仿上界的欢乐,因为愤怒而用火毁灭了世界。1938年5月,这出舞剧由巴西尔的俄国芭蕾舞团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作了第一次演出。
欣然忘食的夜餐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先生,上菜吗?”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账。侍者如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先生,您还没吃饭呢!”“不!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饭馆。
日有进境
晚年的贝多芬有一次听到一位朋友弹奏他的《c小调三十二变奏曲》。听了一会儿,他问道:“这是谁的作品?”“你的。”朋友回答说。“我的?这么笨拙的曲子会是我写的?”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啊,当年的贝多芬简直是个傻瓜!”歌德评论席勒的话,完全适用于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变化,在成长。我每次看到他时,总觉得他的知识、学问和见解比上一次进步了。”有一时期,贝多芬甚至想毁掉他青年时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莱苔》和《降E大调七重奏》(作品20号)。这绝不是偶然的,像贝多芬这样,真可以说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令敌手剽窃无门
贝多芬在18岁时(1788年)和波恩的勃劳宁一家交上了朋友,这一家的女儿埃雷奥诺勒(1772-1841)和儿子罗伦茨(1777-1798)跟贝多芬学习钢琴。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波恩去维也纳。由于离别前发生了一场争吵,贝多芬到了维也纳以后有一年没有和埃雷奥诺勒通过信。1793年,他把在维也纳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其中一部分是在波恩写的)题献给了埃雷奥诺勒。这部作品就是以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中费加罗的咏叹调为主题的小提琴和钢琴变奏曲。1793年11月2日,贝多芬写给埃雷奥诺勒的信里,在谈到尾声中钢琴部分技术艰难的颤音时说:“维也纳有些人在晚上听了我的即兴演奏后,第二天就会把我的风格上有某些特色的东西记录下来,算作他们自己的东西而沾沾自喜。要是我没有看穿他们的这种行径,我是不会写这类曲子的。我知道他们的曲谱很快就要出版,所以我决定先发制人。但我还有另一个理由:我想难倒那些维也纳钢琴家,其中有几个是我的死敌。我要用这个来回敬他们,因为我料到,我的变奏曲将会到处和那些所谓的先生们狭路相逢,使他们显出一副狼狈相。”不久以后,贝多芬在大庭广众之下演奏了这个曲子,显示了他那高超的钢琴技巧。
严谨的作曲态度
门德尔松曾经将贝多芬的一份手稿公之于众。在这张稿纸上,有一处改了又改,竟贴上了十二层小纸片。门德尔松将这些小纸片一一揭开,发现最里面的那个音符(即最初的构想)竟然与最外面的那个音符(第十二次改写的)完全一样。想当初,我国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煞费苦心,也曾设想过几十种方案才最终定稿。正是由于古今中外的杰出艺术家们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才使后人欣赏到如此动人的艺术精品。作曲对于贝多芬而言,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他写作歌剧《费德里奥》时,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拟定过十种开头。人们熟悉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过十几种不同的构想。贝多芬常常揣着笔记本,在散步时也从不忘记将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
编辑本段激进的性格
贝多芬与前辈
“交响乐之父”海顿曾是贝多芬的恩师,但这对师生之间由于见解不同,常常发生不和。海顿十分欣赏贝多芬的才华,但无法容忍贝多芬那种大胆的创新精神和桀骜不驯的性格。因此,两人的分手是迟早的事情。德国大文豪歌德与贝多芬于1812年在波西米亚相会,共同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并未建立起友谊。贝多芬热烈佩服着歌德的天才,可对歌德的某些做法却不能容忍。一天,他们一同出去散步。在路上远远看到了奥地利皇后率领着一群皇室成员与他们相向而行,歌德不顾贝多芬的一再劝阻,立刻恭恭敬敬地站到了路边。贝多芬对歌德说:“您大可不必这样做。贵族们的派头是愚蠢的,只能显示出他们的庸碌无能。……他们可以把勋章别在任何一个人的胸前,但这人决不会因此变得更优秀些。他们也许能使一个人成为七品或三品文官,但在任何时候也造就不出歌德或贝多芬来……”然而歌德不仅仍拘谨地立在路边,而且面部开始显现出谦卑的微笑。贝多芬意识到,无论他再说什么都是徒劳的。于是,他抬头挺胸继续向前走去。结果奥地利的皇后和皇太子认出贝多芬后,反倒率先向贝多芬打招呼、脱帽致敬。当他们经过歌德身边时,歌德却早已脱帽鞠躬,连头都不敢抬一下。事后,贝多芬痛心地对歌德说:“……您对于他们过分尊敬了。”即便如此,贝多芬对歌德仍是十分崇敬的。人们在他晚年全聋时用的谈话册中发现,他不许别人用轻蔑的口吻谈论歌德;并曾对人表示:为了歌德,他情愿“牺牲十次性命”。然而歌德对贝多芬却终生不能原谅,态度冷淡,有时甚至是无情的,令人十分不解。
“黑名单”上的人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欧洲的资本主义革命进入低潮,民主共和派遭到无情的镇压。维也纳也是如此。但贝多芬无视特务、密探们的监视,经常去小酒店与从事地下活动的共和主义者们聚会。这使他成为维也纳警察局严密注意的对象,他的名字出现在秘密警察的“记录名册”之中。面对这种状况,贝多芬仍然敢于公开咒骂复辟回朝的奥地利皇帝:“他(指奥地利皇帝)首先应该被吊死在第一棵树上!”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着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尔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着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为他停课,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他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
编辑本段贝多芬雕塑
《贝多芬》,铜像,作者埃米尔·安托万·布德尔,创作于1888年。 贝多芬面部雕像
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不朽的音乐篇章。他在1820年时双耳失聪,然而命运征服不了这个坚强的人,这个在艺术上反封建反专制、为自由和解放而顽强奋斗的战士,还继续创作了大量充满激情的乐曲,为全人类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布德尔十分热爱贝多芬的音乐,在这件贝多芬的青铜头像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由于创作这件作品时,他仍在罗丹工作室工作,所以风格上与罗丹有些相似之处。整个雕塑充满激情,线条粗犷,富于浪漫主义情调。雕像中的贝多芬似低头冥想,又象是在专心演奏。作者善于抓住最能体现音乐家个性的外形特点加以详细刻画,比如贝多芬那乱蓬蓬如雄师般的头发、紧闭的嘴唇、微簇的眉头和下垂的眼睑,甚至还有他不太美的大鼻子,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作曲家内心巨大的热情,和即将爆发的力量。在雕像的底座,作者还刻了一句话:“为人类酿造美酒的酒神”,以表达他对贝多芬的景仰之情。布德尔在不同时期共为贝多芬创作了12件不同的雕塑作品,其中这一件是最为出色的。
编辑本段一生桂冠
贝多芬相关资料: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轻人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扎特。此人其貌不扬,短小精明,在莫扎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的莫扎特亦为之惊叹。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莫扎特的预言不到十年立即应验,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贝多芬。 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于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恩。他的父亲约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时代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
惨遭鞭笞的童年声声疼
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让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洋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的命运下,贝多芬度过了童年。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练,水平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不如。 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逐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扎特。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逝世了。这对贝多芬打击很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于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此次华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为了报答,贝多芬日后写出了钢琴奏鸣曲作品五十三献给了华德斯坦。 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受教于海顿门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学了有十年之久。
挣脱束缚 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 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是后来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 此后五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一七九九年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他凭着神奇的想象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在这些作品中,弥漫着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扎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 贝多芬在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
听不见声音的巨人
这是很残酷的打击,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 而在此时,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着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贝多芬迁到离维也纳车程一小时的海利金宁静村庄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号交响曲。但耳疾恶化使他痛苦万分,因而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陈述悲惨遭遇与不幸。后来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学观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此时他回到维也纳,乐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同年,贝多芬又写作了极出色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隔年又接着完成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与独一无二的歌剧《费黛里欧》。在这一连串作品中他表现出真正的功力,如《华德斯坦》与《热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一八零八年贝多芬同时发表了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与第六号交响曲《田园》。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
藏着热情的火山
贝多芬的内心蕴藏着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贝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号《命运》,一开始的动机就是命运之神用力敲门,第六号《田园》更可察觉出贝多芬有意对大自然的描绘第一乐章他即标明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乡间”字眼。 一八零九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王子公孙纷纷逃难,贝多芬经济陷入困境。在战火弥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维也纳,苦心创作,他的《皇帝》协奏曲就是在隆隆炮声中写出的。 由于《命运》与《田园》首次演奏并未获得维也纳人民的青睐,贝多芬有心离去前往德国,但因鲁道夫公爵、罗伯高维兹王子与金斯基公爵三人极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后,贝多芬写作《大公钢琴三重奏》题献给这些恩人。
《第九交响曲》之后的1825/26两年,贝多芬集中精力创作弦乐四重奏,完成了12到16号5首作品,还有一部大赋格,而其中的最后一首弦乐四重奏Op.135,是贝多芬的遗作。但可惜天不予寿,1826年贝多芬在跟兄弟争吵后回家,在路上他着凉了。26年12月他带着侄子去格内森道夫旅行,希望身体好转。可惜旅行下来,他得到的却是肺炎。后来加上慢性肝肠的疾病,又惊闻侄子试图自杀的消息,使得他的健康迅速恶化。虽然如此,他想自己还是能再写一些音乐的,他说:“我只希望自己能给这个世界一些美好的音乐,然后就像一个老顽童一样,在各位体面的先生面前了结尘世上的事。” 贝多芬在1827年1月3日立下遗嘱,3月份健康明显恶化。这一年他为肝硬化动了4次手术。在他卧床之时,医生安德雷阿斯·瓦乌希(Dr. Andreas Wawruch)给了他75瓶药。虽然后世并不知道药方是什么,但辛德勒说到,正是瓦乌希“用药物摧残贝多芬”,而贝多芬也对医生失去信心。当时一位德国指挥家费迪南·希勒,年方15岁,去看访弥留之际的贝多芬。他说道,3月20日时贝多芬曾说:“我想我得准备上去了。” 1827年3月26日17:45贝多芬逝世。费迪南·希勒在贝多芬头上取下一缕头发。葬礼于29日举行。对贝多芬早逝的原因,众说纷纭。当时的医生下结论,死因是肝硬化。有人认为他是死于梅毒。而贝多芬的头发则成了了解其死因的重要线索。这缕头发一直由希勒家族保存到20世纪。到了1943年,丹麦医生凯·亚历山大·弗莱明(Kay Alexander Fremming)医治躲避纳粹的犹太人,他的病人以头发为诊金,因而头发易手。 洛杉矶的精神化学公司为贝多芬的头发作过放射—免疫测试,以确定贝多芬在最后几个月内是否服用过止痛剂,如阿片制剂。但是测试结果为阴性,即是这些样本不含吗啡之类的鸦片。 伊利诺伊州的HRI & Pfeiffer研究中心威廉·瓦施博士为贝多芬遗留下来的头发进行金属化验,结果显示,发中铅含量很高。虽然这一发现对梅毒致死的推测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现在普遍认为,这是由于当时工业污染了多瑙河的鱼,而贝多芬又很喜欢吃该地段的鱼,因此鱼体内的铅在其身上沉积。并非是贝多芬为了治疗梅毒而将含铅的药物服用到体内所致。贝多芬性格方面狂躁,生理方面受慢性腹泻和腹痛的折磨,甚至是其死亡,都可能是由铅引起的。
编辑本段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
《约翰·克里斯朵夫》,作者罗曼·罗兰(1866—1944年),是法国着名小说家、剧作家和评论家,出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他受家庭氛围熏陶,酷爱音乐,并以一篇关于意大利歌剧起源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这部小说创作于1904年至1912年间,他因这部小说一举成名,并获得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这部小说共有十卷,讲述了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在充满庸俗、倾轧的社会里的奋斗历程。 贝多芬的故事(月光曲) 200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着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着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I. 贝多芬的肖像描写200字。图片如下:急急急!!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上的乱蛇”。
J. 贝多芬生前有没有照片
贝多芬生前没有照片,但是人们根据贝多芬的头骨复原了他的肖像,应该具有相当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