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唐朝服饰的唐朝冠服制度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则把恪守祖先成法作为忠孝之本,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弃先王遗制,故称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宫廷日常服装称为常服,常服具有时代的特征。
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至636年)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新律令,即着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计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妇之服六。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天子的14种服装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𫄨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皇太子的六种服装有衮冕、远游冠、公服、乌纱帽、弁服、平巾帻。群臣的22种服装有衮冕、鷩冕、毳冕、𫄨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进贤冠、远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侧注冠)、委貌冠(与皮弁同制)、却非冠、平巾帻、黑介帻、介帻、平巾绿帻、具服(朝服)、从省服(公服)、婚服。 按照服装的穿着场合,唐朝 天子的服装可以分为礼服和常服。
其中,唐朝天子服装,又可以做如下分类: 冕服: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绣冕、玄冕,统称六冕。 冠服:通天冠、翼善冠(李世民自己发明的) 弁服:武弁、弁服(这里指皮制的弁服) 帻服:黑介帻、平巾帻 帽服:白纱帽 大裘冕 ,是天子服饰中规格最高、最为庄重的一款衣服,只在天子祭拜天神、地神的时候穿。“大裘冕”,顾名思义,就是身穿“大裘”,头戴“冕”。
《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大裘冕,无旒,广八寸,长一尺六寸,玄裘𫄸里,已下广狭准此。金饰,玉簪导,以组为缨,色如其绶。裘以黑羔皮为之,玄领、褾、襟缘。朱裳,白纱中单,皁领,青褾、襈、裾、革带,玉钩、暐,大带,素带朱里,绀其外,上以朱,下以绿,纽用组也。蔽漆随裳。鹿卢玉具剑,火珠镖首。白玉双佩,玄组双大绶,六彩,玄、黄、赤、白、缥、绿、纯玄质,长二丈四尺,五百首,广一尺。小双绶长二尺一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三玉环。朱袜,赤舄。祀天神地祇则服之。”
大裘冕因为不是很实用,很快就被废置了,虽然令文上依旧保留,但实际上,唐朝皇帝很少穿着。唐朝的衣服令在唐初开始制定,武德四年实施(公元621年),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大裘冕被废,时隔仅短短的35年。在大唐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这35年显得太过匆匆,虽然大裘冕依周礼、遵古制、质古朴,但因其不够实用、不够美观而被废,取而代之的便是华丽丽的衮冕。
衮冕 ,在皇上众多礼服里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大裘冕。诸祭祀及庙(各种祭祀和祭拜宗庙)、遣上将、征还、饮至(庆功宴)、践阼(即位登基)、加元服(冠礼)、纳后(册封皇后)、若元日受朝(农历正月初一大朝会),的时候穿着。显庆元年,李治同志听取了长孙无忌的建议,修改礼令,废大裘冕,改穿衮冕,自此之后,祭天地的时候,皇上也是穿衮冕的。
据《旧唐书﹒舆服志》 中记载:“衮冕,金饰,垂白珠十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黈纩充耳,玉簪导。玄衣,𫄸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衣褾、领为升龙,织成为之也。各为六等,龙、山以下,每章一行,十二。白纱中单,黼领,青褾、襈、裾,黻。绣龙、山、火三章,余同上。革带、大带、剑、佩、绶与上同。舄加金饰。诸祭祀及庙、遣上将、征还、饮至、践阼、加元服、纳后、若元日受朝,则服之。”
衮冕,冕上用金饰,垂白玉珠串十二旒(请注意,衮冕服的冕上是有旒的),以组为缨,颜色跟绶带的颜色一样(黑色),黄绵所制的小球。悬于冠冕之上,垂两耳旁,以示不欲妄听是非,导以玉簪。黑衣,浅红色的裳,十二章纹,上衣有八章: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裙子上绣有四种章纹:藻、粉米、黼、黻;衣服的袖口、衣领都绣以升龙的章纹。(十二章纹中,日、月、星分别绘制在衣服的左、右肩和后衣领下,寓意天子肩挑日月、背负七星)十二章纹中,龙、山及其之后的章纹,每种一行,一行十二个。内穿白纱中单,黼领(黼,十二章纹的一种,黑白相间的衣领),青色的袖口、衣缘、大襟,并绣以黻纹(黻,十二章纹的一种,青黑相间的花纹)。韨(蔽膝)上锈龙、山、火三章,其它的配饰,如:革带、大带、剑、佩、绶,都和大裘冕的一样。舄加金饰。 衮冕的穿着场合比较多,在皇帝众多礼服中属于最为华丽,上身率最高的。穿着场合:诸祭祀及庙(各种祭祀和祭拜宗庙)、遣上将、征还、饮至(庆功宴)、践阼(即位登基)、加元服(冠礼)、纳后、若元日受朝(农历正月初一大朝会),的时候穿着。显庆元年,李治修改礼令,废大裘冕,改穿衮冕,自此之后,祭天地的时候,皇上也是穿衮冕的。
常服 ,是唐朝天子众多服装中上身率最高的服装。常服,就是身上穿的窄袖、圆领袍衫,就是很家常、平民、接地气的服装了,上至天子,下到百姓,平时都可以穿,只不过赤黄色的袍衫只能皇帝穿,再配上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配成一套。自贞观之后,除了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之外,其它场合都只穿常服了。
《旧唐书 . 舆服志》 :“其常服,赤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皆起自魏、周,便于戎事。自贞观已后,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常服而己。”
“武德初,因隋旧制,天子宴服,亦名常服”,开始的时候只是黄色的袍衫,后来逐渐改用赤黄色,所以明文规定,士庶不能穿赤黄色的衣服。此后,赤黄色也就成了皇帝专用服色,也逐渐演变成了皇权的象征。唐玄宗时,安禄山称帝,穿的就是赤黄衫。五代后周末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其为天子,这便是“黄袍加身”的由来。这里所指的都是赤黄色,其它的土黄色、浅黄色什么的,仍然是庶民的常用服色,并没有禁止。 唐代官吏服装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为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的服装(祭服或朝服);一类为比较普通的工作与社交活动的服装(公服或常服)。
凡是从祭的祭服和参加重大政事活动的朝服(又称具服)、制度与隋朝基本相同,而形式上比隋朝更富丽华美;一般场合所穿的公服(又称从省服)和平时燕居的生活服装常服(又称讌服),则吸收了南北朝以来在华夏地区已经流行的胡服、特别是西北鲜卑民族服装以及中亚地区国家服装的某些成分,使之与华夏传统服装相结合,创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装新形式。其中像缺胯袍、裲裆、半臂、褠衣、大口裤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开衩式的长袍,又称四襈衫,它可以和幞头、革带、长靿靴配套,成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装形式。 唐代官服发展了古代深衣制的传统形式,于领座、袖口、衣裾边缘加贴边,衣服前后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后襟下缘各用一整幅布横接成横襕,腰部用革带紧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宽袖式两种,窄紧直袖的称为褠衣,《释名》说它“言袖夹直,形如沟也。”这种款式便于活动。宽袖大裾的款式则可表现潇洒华贵的风度,称圆领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厮役都可以穿。幞头、圆领、革带、长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传到明代。
简言之,唐代百官常服(注:常服不可入祭礼与重大朝会)承袭前制,为圆领袍服,因前后襟下缘用一幅整布接成横襕,故称圆领襕袍。初唐、盛唐时受胡族风尚影响流行窄紧直袖式样,中晚唐以来胡风,流行传统宽衣大袖。与常服配套的首衣是幞头,足衣为乌皮六合靴,饰物有腰带、鱼(龟)袋等。
唐高祖曾规定大臣们的常服,亲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玉带钩。五品以上用朱色小科(小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草金钩。六品用黄色(柠檬黄)双钏(几何纹)绫制作,腰带用犀钩。七品用绿色龟甲、双巨、十花(均为几何纹)绫制作,带为银銙(环扣)九品用青色丝布杂绫制 作,腰带用瑜石带钩。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至649年)时期,四方平定,国家昌盛,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赐大臣们进德冠,对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细的规定。据《新唐书·车服志》所记,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带,十三銙(装于带上的悬挂鞢躞带的带具,兼装饰作用)。四品袍深绯,金带十一銙。五品袍浅绯,金带十銙。六品袍深绿,银带九銙。七品袍浅绿,银带九銙。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瑜石带八銙。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黄色,铜铁带七銙(总章元年又禁止流外官及庶人服黄,已见上述)。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乱紫(古代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红色光,故怕与紫色相混),改成碧绿。自春秋时期齐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穿紫袍始,才确定了以紫为上品的服装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未变。到明朝才被大红色所取代。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 在隋炀帝大业六年(610)仅规定“五品以上通着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到了唐代为进一步巩固常服的礼仪规范,制定了详细的律令格式。品级差别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品色制度与章服制度。
(1)品色制度(兼及腰带制度):
品色制度以官员散官品级的不同而配以不同颜色、质料、纹样官服的制度(兼以腰带饰物规定)
武德四年(621)制定初步的常服规范,八月敕:“三品以上,大科䌷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五品以上,小科䌷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六品以上(下),服丝布,杂小绫,交梭,双紃,其色黄。六品七品饰银。八品九品𨱎石。”
贞观四年(630)二次下诏修订:“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仍通服黄。”
贞观五年(631)敕七品以上服龟甲双巨十花绫,其色绿。九品以上服丝布及杂小绫,其色青。
上元元年(674)诏:“一品以下文官,并带手巾、算袋、刀子、磨石。其武官,欲带手巾、算袋者亦听。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服深绯,金带。五品服浅绯,金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𨱎石带。”
——至此奠定唐代服色制度基础。后世皇帝只是适时加以调整——
文明元年(684)将八九品的青色改为碧(因为青布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红色光,易与紫色相混)。
景云年间(710-711):“九品以上一品以下,文武依上元故事,带手巾、算袋。武官咸带七事韦x(x代古字无法输入,字形类牒),并足。其腰带,一品以下五品以上,并用金。六品七品并用银。八品九品共用𨱎石。”
太和六年(832)右仆射王涯准敕:“亲王及三品以上,若二王后,服色用紫,饰以玉。五品以上,服色用朱,饰以金。七品以上,服色用绿,饰以银。九品以上,服色用青,饰以𨱎石。应服绿及青人,谓经职事官成及食实禄者,其用勋官及爵,直诸司依出身品,仍各佩刀、砺、纷帨。流外官及庶人服色用黄,饰以铜铁。其诸亲朝贺宴会服饰,各依所准品,诸司一品、二品许服玉及通犀,三品许服花犀及班犀及玉,又服青碧者,许通服绿。”同时常服纹样制度进一步规范化:“三品以上许服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对孔雀绫袍袄。四品五品,许服地黄交枝绫。六品以下常参官,许服小团窠绫,及无纹绫,隔织独织等充。除此色外,应有奇文异制袍袄绫等,并禁断。”
总括之,颜色从高到低依次为:紫——绯——绿——青(后改为碧)。
而腰带饰物从高到低依次为:玉——金——银——𨱎石。
至于黄,在唐以前,黄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黄。唐代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故赤黄(赭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时,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黄(如色光偏冷的柠檬黄等),至唐高宗中期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恐黄色与赭黄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黄。从此黄色就一直成为帝皇的象征。
唐高宗以后,以紫色为三品官的服色;浅绯色为五品官服色,深绿色为六品官服色,浅绿色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为八品官服色,浅青色为九品官服色,黄色为宫外之人及庶民服色。唐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着称。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政府规定的服装色彩制度,在实际生活中是没有彻底地执行的。唐高宗咸亨五年(即上元元年、公元674年)五月,因在外官人百姓于袍衫之内,穿朱、紫、青、绿等色短衫袄,或在乡间公开穿这些颜色的袍衫,故又颁布过禁令。
(2)章服制度:
章服制度是常服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官员随身配带鱼(龟)袋的制度。《旧唐书 舆服志》:“自后(开元九年721)恩制赐赏绯紫,例兼鱼袋,谓之章服。”随身佩鱼的目的,一是用它作为朝君应见的凭证,二是用来明尊卑、严内外。
常服佩鱼自隋代已初具形制,在唐代却经历了一些有趣的变化:
高祖皇帝于武德元年(618)改以往的银莬符为银鱼符。鱼袋虽配发给四品五品职事官,但退体后要交回。三年后高宗皇帝人性化是调整为五品以上薨亡者不须追收鱼袋。咸亨三年(672)令京官四品五品职事官佩银鱼。武后时期将佩鱼范围扩大至地方诸州长官,并于天授元年(690)改内外所佩鱼并作龟(因玄武与武姓相合),又初次规定三品以上用金饰龟袋,四品用银,五品用铜。
中宗时期又恢复佩鱼之制,但与滥授官职同步,开始让散官佩鱼,只是没正式将鱼袋与常服服色相连,并且去任即解去鱼袋。睿宗时则将鱼袋之制与常服服色相连:“着紫者金装,着绯者银装。”
玄宗时佩鱼范围扩大,后许终身佩鱼:“开元初,附马都尉从五品者假紫、金鱼袋,都督、刺史品卑者假绯、鱼袋,五品以上检校、试、判官皆佩鱼。中书令张嘉贞奏,致仕者佩鱼终身,自是百官赏绯、紫,必兼鱼袋,谓之章服。”——章服制度至此完善明确。
章服制度化之后,百官请绯、紫之服,必须经过朝廷严格考核,且依据官员的具体状况区别对待,够资格者方才授予。此外,晚唐针对颁受章服混乱之况,进一步从体制上加以规整。唐代冠服制度在武德令推行之后,也在不断修改完善,它上承周汉传统,从服装配套、服装质料、纹饰色彩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列。
❷ 唐朝时期男子发式
唐代的冠帽制度
(一)幞头
秦汉时期华夏地区身份高贵的人,男子二十而冠,戴的是冠帽,身份卑贱的人戴帻,帻本是一种包头布,用以束发。在关西秦晋一带称为络头,南楚湖 湘一带称为帕头,河北赵魏之间称为幧头,说或称之为陌头。使用时就是用一块巾布从后脑向前把发髻捆住,在前额打结,使巾布两角翘在前额作自然的装饰,这在 当时青年男子中间,认为是一种美的打扮,所以乐府诗《日出东南隅行》有“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之句。东汉以来有些有身份的人士,则用较完整的幅巾包 头。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将幅巾戴法加以规范化,并以皂纱为之,作为常服。《北周书?武帝纪》说,“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折角巾就是将幅巾叠起一角从前额 向后包复,将两角置于脑后打结,所余一角自然垂于脑后,就像现在有些女子包头巾的包法。但在陕西三原隋孝和墓、湖南湘阴隋墓、河南安阳马家坟201号隋墓 出土的陶俑,头上所裹幅巾,有两角于脑后打结自然下垂如带状,另两角则回到顶上打成结子作装饰,这种形式就成为初期的幞头了。宋代俞琰《席上腐谈》卷上, 说:“周武帝所制(幞头)不过如今之结巾,就垂两角,初无带。”正与上述的情况相符。更进一步的幞头是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所说:“幞头一谓之四脚,及四 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幞头为什么要在四角接上带子呢,原因是先前的幞头戴在头上,顶是平而起褶的,四角接上带子,两角在脑 后打成结后自然飘垂可成为装饰,另两角反到前面攀住发髻,可以使之隆起而增加美观。武汉东湖岳家嘴隋墓出土陶俑的幞头,已可见到发髻隆起的外观。到了唐 代,社会上流行高冠峨髻的风尚,所以又在幞头内衬以巾子(一种薄而硬的帽子坯架),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幞头之下别施巾;象古冠下之帻也。”宋郭若 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巾子裹于幞头之内。”这种巾子1964年已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发现,就是一种帽坯架,它可以决定幞头的造型,开始是平头小 样,《旧唐书?舆服志》谈到唐高祖武德时期流行“平头小样巾”。以后幞头造型不断变化,武则天赐朝贵臣内高头巾子,又称为“武家诸王样”。唐中宗赐给百官 英王踣(bó箔,仆倒)样巾,式样高踣而前倾,这种式样与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所用巾子“魏王踣”相似。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赐供奉官及诸司长官 罗头巾及官样巾子,又称官样圆头巾子。这些幞头式样,在出土唐代陶俑和人物画中都可找到。如西安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寿墓壁画、咸阳底张湾贞观十六 年(公元642年)独孤开远墓出土陶俑的幞头,顶部较低矮,里面衬的可能就是平头小样巾。礼泉马寨村麟德元年(公元664年)郑仁泰墓及西安羊头镇总章元 年李爽墓出土陶俑,幞头顶部增高,似衬高头巾子。高而前踣的式样,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戴令言墓出土陶俑中可以见到。天宝年间幞头顶部像两个圆球, 该式样在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豆卢建墓出土陶俑身上也能见到。到晚唐时期,巾子造型变直变尖。至于包裹巾子的幞头,唐以前用缯绢,唐代改用黑色薄质 罗、纱,并且有专门做幞头用的薄质幞头罗、幞头纱。
幞头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幞头脚,开始称为“垂脚”或“软脚”。后来两根垂在脑后的带子加长,打结后可作装饰,称为“长脚罗幞头”。神龙 二年(公元706年)章怀太子李贤墓石椁线雕人物中有这种形象。唐神龙年间(公元705年至706年)幞头所垂两脚形状变成或圆或阔,并在周边用丝弦或铜 丝、铁丝作骨,衬以纸绢,这种幞头脚就是能够翘起的硬脚,称为翘脚幞头。到五代时,翘脚幞头广泛流行,《云麓漫钞》说“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 四方僭位之主,各创新样,或翘上而反折于下,或如团扇,焦叶之状,合把于前。伪孟蜀(公元934年至960年,后蜀)始以采漆纱为之,湖南马希范二角左右 长尺余,谓之龙角。至刘汉祖(公元917年至974年,南汉)始仕晋为并州衙役,裹幞头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上翘,迄今不改。”文中开始把幞头脚改称 幞头角,这种两只长角横直平展的幞头,叫作展角幞头,展角并不固定在幞头上,可以随时装卸。
幞头起初由一块民间的包头布逐步演变成衬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角的完美造型,前后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最后形成帽身端庄丰满,展角于动势中扩 大视觉空间,使虚实动静结合,于平衡中求变化,脱戴方便,华贵而又活泼的华夏民族冠帽,因此,它能历久不变,一直流行到17世纪的明末清初,才被满式冠帽 所取代。明丘浚《大学衍义补》胡寅注指出,“古者宾、祭、丧、燕、戎事,冠各有宜。纱幞既行,诸冠尽废。稽之法象,果何所侧?求之意义,果何所据?”幞头 从民间实用的包头布起步,它的流行,没有法象作什么根据,也没有什么牵强的寓意,而它在中华服饰史中存在的时间竟那么悠长,这对于发掘民族服饰文化演变的 规律,是能够从中获得启发的。
(二)进贤冠
进贤冠也是中华服饰艺术史上重要的冠式,在汉代已颇流行,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戴进贤冠,魏晋南北朝继之,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有重要地位,但其 形式也在变化之中,到明朝演变为梁冠。古代礼制讲进贤冠,常说它前高7寸,后高3寸,长8寸。这里的长是指帽梁的长,与前高7寸,后高3寸的帽缘相接,就 成为前高后低的斜势,形成前方突出一个锐角的斜俎形,称为"展筒"。展筒的两侧和中间是透空的。在西汉,这种冠帽只罩套在头顶的发髻上,用帽頍系于颌下以 固定之,戴上之后并不牢固。东汉时期在冠帽下面加平上帻,等于在冠下加了帽座。帻在古时本是劳动人民用来扎裹头发不使散乱所用,两端有带子可以从头上系于 颌下。秦时武士用赤帕裹头,从前额向后脑包裹时叠出一条装饰边,称为"颜题"。西汉时戴帻并不把头顶全包住,因为帻也常是空顶的。据《续汉书?舆服志》记 载,公元前48年刘?#93;(shì音是)当皇帝(即汉元帝),因他的额上有壮发,常戴帻以为掩护,群臣仿之。这时的帻质料和做工当然就讲究起来。到公元9年王 莽篡汉,他头顶秃发,故把软帻衬裱使之硬挺,将顶部升高作成介字形的帽"屋",这样可以把秃顶掩住,这种有介字形帽屋的帻就是"介帻"。《续汉书?五行 志》说延熹年间(公元158年至166年),"京师帻颜短耳长",就是前低后高的式样。《续汉书?舆服志》又说魏孝文帝(公元471年至500年)时,又 把颜题增高、颜题延长到后脑部位时再升高立起,使两边缝接处竖立成三角形尖耳状,称之为"耳",在耳的下方即帽圈的后面缝上披幅,名为"收"。东汉的进贤 冠可说是展筒与介帻结合的冠式。从出土人物雕塑和绘画资料来看,晋代的进贤冠,冠耳已急剧升高,其高度与展筒的最高点相齐,展筒外廓由原来的〓形变化成∧ 形,及至唐代,冠耳逐渐扩大并由尖角形变成圆弧形,而展筒则逐渐降低缩小,把介帻的屋与进贤冠的展筒融成一体,形成一种由颜题、帽屋及帽耳组合的新冠帽, 即唐代的平巾帻。
(三)平巾帻和武弁
平巾帻是和介帻、平上帻一个系统的首服。帻本是古时一般人裹在额头上的布。王莽时做成有硬挺的顶部,可以覆罩整个头部,接着出现了顶部呈介字 形屋顶的帻,是为介帻。此外,东汉时用一种平顶的帻作戴冠时的衬垫物,称为平巾帻。西晋末年,出现了一种前面呈半圆形平顶,后面升起呈斜坡形尖突,戴时不 能覆盖整个头顶,只能罩住发髻的小冠,就是平巾帻(也称小冠)。《宋书?五行志》讲到晋末舆台所戴的平巾帻很小,而衣裳博大,成为风流时尚。《隋书?炀帝 纪》说大业二年规定,隋朝武官戴平巾帻、穿袴褶《隋书?礼仪志》说平巾帻就是把武弁施以笄导。河南安阳隋张盛墓出土瓷俑,手按仪刀,着〓裆甲,头戴平巾 帻,是宝贵的形象资料,可知这时武弁和平巾帻是同一种冠式。唐代的平巾帻,帻身加大,帻后部的耳升高向外扩大,从正面角度看外廓像一个元宝的剖面,它与大 袖襦、大口裤、蹲裆铠配套,脚踏高头履,仪态威严。陕西礼泉唐李贞墓、陕西咸阳唐豆卢建墓出土陶俑,均有这种冠式和服饰打扮。其后更进一步增加纹样,同时 帻身中间的方形屋消失,变为弧状,如西安唐苏思勖墓门线雕武士所戴,形式渐与进德冠相近。
(四)笼冠与貂、蝉
汉代的武弁大冠,是古代形如覆杯、前高后锐,以白鹿皮所做的弁和帻的复合体。但汉代武弁大冠不用鹿皮制作,而用很细的繐(细纱)制作,作好后 再涂以漆,内衬赤帻。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与甘肃武威磨嘴子62号新莽墓均曾出土漆〓纱弁,这种冠式在沂南东汉画像石墓门横额上也可见到。咸阳杨家湾 西汉墓从葬坑出土的戴弁陶俑,弁下有帻,也就是武弁大冠。西汉时武官一般不戴金属的胄,而戴武弁大冠,东汉时,武士多穿甲胄而不戴武弁大冠,但出现了笼 冠,就是以一个笼状的硬壳套在帻上,从造型看,是汉代武弁大冠的发展。南北朝戴笼冠的人物,在《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北朝各石窟礼佛图、供养人像, 陶俑中都可见到。隋代的笼冠,外廓上下平齐,左右为略带外展的弧线,接近一个长方形。唐贞观(公元627年至649年)到景云(公元710年至711年) 间的笼冠,外罩呈梯形,唐笼冠造型吸收进贤冠的特点而趋华丽,渐与通天冠、梁冠中的某些装饰靠拢,最后演变为笼巾。
汉代中常侍所戴武弁大冠,有黄金珰附蝉及貂尾的装饰。晋与十六国时期的金珰附蝉,据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及甘肃敦煌前凉汜心容墓,辽宁北票北燕 冯素弗墓等处出土实物,都是在金片上镂出蝉形,再焊上金粟珠。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金蝉,蝉形与几何纹组合镂雕成一个装饰牌,蝉目用灰石珠镶嵌,背面再焊上 一片大小形状相管金片,这金片就是所谓"金珰"吧。《隋书?礼仪志》引董巴《舆服志》说:"内常侍右貂、金珰、银附蝉",则隋代蝉纹应该是用银制作的。簪 貂尾的图像,在敦煌莫高窟235窟唐垂拱二年壁画,湖北郧县李欣墓壁画中均有发现,但都是将貂尾直接插在平巾帻上的,平巾帻外未罩笼冠。在笼冠上插貂尾的 形象在北魏孝昌三年宁氏石室线雕人物中也有发现。到了宋代,不再簪貂尾而用雉尾代替,元明时期改插鹏羽。
(五)鹖冠
鹖冠在战国秦汉时期已经作为武官的冠帽,在洛阳金村出土战国金银铜镜上已有骑马执剑身披甲衣,头上戴弁,弁上插双鹖尾的人物形象,西汉砖刻骑 射人物也有于武弁上插双鹖尾的。山东嘉祥武氏祠东汉画像石孔子弟子图中的子路,于平上帻上戴一种雄鸡冠,为勇士冠。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 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的记载相符。敦煌莫高窟257窟北魏的武士头戴鹖冠,鹖鸟栖于冠顶,而唐代的鹖冠陶俑,把冠耳变作两只鸟翅形,而鹖 鸟自冠前顶部作展翅俯冲的姿势,颇为华贵生动,鹖的造型似雀。冠顶饰鹰的金冠,1972年在内蒙古杭锦旗战国时期匈奴墓已有出土。
(六)通天冠与进德冠
通天冠是级位最高的冠帽,在山东嘉祥东汉武氏祠画像石刻有身份榜题的王庆忌、吴王、韩王、夏桀等人物,头上所戴都应是通天冠,其形状与汉画中 的进贤冠结构相同,不同的只是展筒的前壁,进贤冠是前壁与帽梁接合,构成尖角。通天冠的前壁比帽梁顶端更高出一截,显得巍峨突出。学术界认为通天冠正前方 高出的这块前壁就是金博山,《隋书?礼仪志》称它为"前有高山",故通天冠又叫作高山冠。金博山向前倾斜,上面饰有蝉纹。唐代的通天冠,据新疆伯兹克利石 窟盛唐壁画和敦煌石室发现的唐咸通九年刊本《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卷首画所画,其特点之一是颜题成为很规范的帽圈形。其二是整个帽身向后旋转倾斜而不是向 前倾斜。其三是冠前的金博山缩小成圭形,上饰王字或附蝉。其四是在冠上饰有珠玉装饰。其五是帽身饰有等距离的直线纹,就是通天冠的梁数《旧唐书?舆服志》 说通天冠有十二首,唐?王泾《大唐郊祀录》卷三说十二首是天的大数,大概是应在12个月份的数字,也就是通天冠有12根梁。《新唐书?舆服志》说通天冠有 24梁,这大概是晚唐时的制度。拿唐代的通天冠与汉代的通天冠相比,则汉时古朴简陋,而唐代则变成十分华丽了。唐代通天冠的基本造型,与宋明一脉相承。进 德冠比通天冠略次,但造型也很华贵,为重臣所戴。
(一)发饰
1.假髻
隋唐五代妇女盛行高髻,不仅以假发补充,而且还像汉代巾帼那样做成脱戴很方便的假髻,称为“义髻”《唐书?五行志》:“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 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杨贵妃常以假髻为首饰,而好服黄裙,时人为之语曰:“义髻拖河里,黄裙逐水流。”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张雄夫 妇墓出土一件木胎外涂黑漆的义髻,其底部小孔留有金属簪的锈迹,此墓出土女俑头上髻式与此相同,上绘精致花纹。该地唐墓出土一件纸胎涂漆描花的头饰,与峨 髻相近,南京南唐二陵俑也戴此种头饰,惟没有繁缛的花纹,出土时称为纸冠,也可能为义髻之一种。此外回鹘髻也是假髻,巾子则是衬垫头发所用。
2.发钗
隋代发钗作双股形,有的一股长一股短,以利方便插戴,湖南长沙隋墓曾出土银质镶玉的发钗,钗首作花朵形,名为钗朵。中晚唐以后,安插发髻的发 钗钗首花饰简单,另有专供装饰用的发钗,钗首花饰近于鬓花。晚唐适应高髻的实用出现长达30厘米至40厘米的长钗,仅江苏丹徒就出土700多件,陕西西 安、浙江长兴等地也有发现。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长37厘米,钗头有镂空的双凤及卷草纹。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 钗,形象丰美。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 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3.簪
五代时用细金丝盘花,1956年安徽合肥西郊出土一批南唐保大年间的金首饰中,有一件双蝶花钿簪,用金丝盘成两只相向飞舞的蝴蝶,两翅满镶黄色琥珀。
4.步摇簪
唐代贵妇簪步摇,陕西西安韦泂墓壁画,陕西乾县李重润墓石刻都有插步摇簪的人物形象。《杨妃外传》说唐玄宗叫人从丽水取最上等的镇库紫磨金, 琢成步摇亲自给杨贵妃插于鬓上。“云鬓花颜金步摇”,是唐诗人对杨贵妃的描写。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间墓出土1件金镶玉长28厘米的步摇,上端像双翅展 开,镶着精琢玉片花饰,其下分垂珠玉串饰。另一件长18厘米,顶端有四蝶纷飞,下垂珠玉串饰的银步摇,制作都极精致。
5.梳篦和宝钗
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绘画如张萱《捣练图》、周昉《纨扇仕 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看到。《捣练图》所画插梳方法,有单插于前额、单插于髻后、分插左右顶侧等形式。《纨扇仕女图》仕女插梳方法有单 插于额顶、在额顶上下对插两梳及对插三梳等形式。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盛唐供养人乐廷瑰夫人花梳插于右前额,旁插凤步摇簪,头顶步摇风冠。至晚唐、五代, 头上插的梳篦越来越多,有多到十来把的。榆林窟五代女供养人壁画曹议金眷属头上都插有6把梳篦,金银花钗,金钿花及珠玉项链。元稹《恨妆成》:“满头行小 梳,当面施圆靥”。王建《宫词》:“归来别施一头梳。”正说明这种插梳风尚。汉代梳多为马蹄形,唐代把造型拉长成月牙形,五代以后,梳背变成压扁的梯形, 宋仁宗时,髻高有至三尺,白角梳长一尺二寸的。隋唐五代作为头饰的梳篦常用金、银、铜制作,上饰精细的花纹,湖南长沙南门纸园冲唐墓出土铜梳已残,背上有 清晰的纹饰,作双鸟徘徊旋飞。江苏扬州三元路唐墓出土金錾花栉,高12.5厘米,背部半圆形,中央刻镂卷草花叶和一对飞天,其中一个吹笙,一个持拍板,四 周绕以联珠纹,镂空鱼鳞纹及缠枝梅花与蝴蝶相间,极为华丽。
❸ 求唐朝男女古装名称及服装图片,越多越好,还有唐代的头发八宝名称,简单发髻名和常用的头饰名称,还有各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唐朝服饰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则把恪守祖先成法作为忠孝之本,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弃先王遗制,故称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宫廷日常服装称为常服,常服具有时代的特征。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至636年)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新律令,即着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计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妇之服六。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天子的14种服装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𫄨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恰。皇太子的六种服装有衮冕、远游冠、公服、乌纱帽、弁服、平巾帻。群臣的22种服装有衮冕、鷩冕、毳冕、𫄨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进贤冠、远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侧注冠)、委貌冠(与皮弁同制)、却非冠、平巾帻、黑介帻、介帻、平巾绿帻、具服(朝服)、从省服(公服)、婚服;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
唐朝服饰唐代服饰之所以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础。隋王朝统治年代虽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发展。文献中记隋炀帝“盛冠服以饰其奸”,他不仅使臣下嫔妃着华丽衣冠,甚至连出游运河时大船纤绳均传为丝绸所制,两岸树木以绿丝饰其柳,以彩丝绸扎其花,足以见丝绸产量之惊人。
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了周代逐步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到了唐代,冠服制度发展到十分丰富完善,对后世与国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唐代官吏服装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为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的服装(祭服或朝服);一类为比较普通的工作与社交活动的服装(公服或常服)。
凡是从祭的祭服和参加重大政事活动的朝服(又称具服)、制度与隋朝基本相同,而形式上比隋朝更富丽华美;一般场合所穿的公服(又称从省服)和平时燕居的生活服装常服(又称讌服),则吸收了南北朝以来在华夏地区已经流行的胡服、特别是西北鲜卑民族服装以及中亚地区国家服装的某些成分,使之与华夏传统服装相结合,创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装新形式。其中像缺胯袍、〓裆、半臂、〓衣、大口裤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开衩式的长袍,又称四〓(音撰,衣缘也)衫,它可以和幞头、革带、长靿靴配套,成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装形式。
唐代官服发展了古代深衣制的传统形式,于领座、袖口、衣裾边缘加贴边,衣服前后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后襟下缘各用一整幅布横接成横襕,腰部用革带紧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宽袖式两种,窄紧直袖的称为〓衣,《释名》说它“言袖夹直,形如沟也。”这种款式便于活动。宽袖大裾的款式则可表现潇洒华贵的风度,称圆领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厮役都可以穿。幞头、圆领、革带、长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传到明代。
简言之,唐代百官常服(注:常服不可入祭礼与重大朝会)承袭前制,为圆领袍服,因前后襟下缘用一幅整布接成横襕,故称圆领襕袍。初唐、盛唐时受胡族风尚影响流行窄紧直袖式样,中晚唐以来胡风,流行传统宽衣大袖。与常服配套的首衣是幞头,足衣为乌皮六合靴,饰物有腰带、鱼(龟)袋等。
唐高祖曾规定大臣们的常服,亲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玉带钩。五品以上用朱色小科(小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草金钩。六品用黄色(柠檬黄)双钏(几何纹)绫制作,腰带用犀钩。七品用绿色龟甲、双巨、十花(均为几何纹)绫制作,带为银銙(环扣)九品用青色丝布杂绫制 作,腰带用瑜石带钩。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至649年)时期,四方平定,国家昌盛,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赐大臣们进德冠,对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细的规定。据《新唐书·车服志》所记,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带,十三銙(装于带上的悬挂鞢〓带的带具,兼装饰作用)。四品袍深绯,金带十一銙。五品袍浅绯,金带十銙。六品袍深绿,银带九銙。七品袍浅绿,银带九銙。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瑜石带八銙。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黄色,铜铁带七銙(总章元年又禁止流外官及庶人服黄,已见上述)。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乱紫(古代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红色光,故怕与紫色相混),改成碧绿。自春秋时期齐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穿紫袍始,才确定了以紫为上品的服装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未变。到明朝才被大红色所取代。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冠服制度在武德令推行之后,也在不断修改完善,它上承周汉传统,从服装配套、服装质料、纹饰色彩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列。
唐代男子服饰,在延续传统的交领、对襟汉服的基础上,多了新的款式。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
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圆袍翻领后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从众多传世图画看来,这种圆领袍衫在非正式场合下流行一种“潇洒穿法”:不合颈下胸上的一段,让袍子前面的一层襟自然松开垂下,形成一个翻领的样子。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领靠近,也确实达到了与胡服相仿的效果。用今天的话说,大概就叫显得洋气。
不过,圆领袍并不是田间日头的老百姓们的通用服装,更不是重大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时的服装。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唐朝女服较之其它朝代,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与流行意识,更加追求大气飘逸与华丽绚烂。
唐朝服饰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有“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万楚五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其流行范围之广,从《燕京五月歌》中可见,“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唐朝服饰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风俗-女着男装
唐朝服饰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礼记内则》曾规定,“男女不通衣服。”尽管事实上不可能这么绝对,但是女子着男装,常会被认为是不守妇道。唐以前虽然在汉魏时也有男女服式差异较小的现象,但那不属于女着男装,只有在气氛非常宽松的唐代,女着男装才有可能蔚然成风,即使这样,还应将一部分起因归于游牧民族的影响。当时影响中原的外来服饰,绝大多数都是马上民族的服饰。那些粗犷的身架、英武的装束,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唐女着装意识产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创造出一种适合女着男装的气氛。《旧唐书舆服志》载,“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已明确记录下女着男装的情景。《新唐书五行志》记,“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
《旧唐书舆服志》载,“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已明确记录下女着男装的情景。《新唐书 五行志》记,“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看得出来,皇帝也是抱着宽容欣赏的态度,并没有呵斥女儿不守礼法。虽说这太平公主此举有些恃宠撒娇,但也说明了唐初已经出现女着男装的案例。
女着男装的风气尤在大唐开元、天宝年间盛行。《中华古今注》记,“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着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新唐书李石传》记,“吾闻禁中有金鸟锦袍二,昔玄宗幸温泉与杨贵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女子仿制男装,穿着男装相当普遍。
风俗-开放与束缚
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这样的。实际上唐代妇女依然处在封建礼教的制约下,只有身份特殊的人才穿出开胸衫。古画中人可以半裸胸,那也是养在内宅;歌女们半裸胸,则是以身体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仍然是不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半露胸”的绘画,与“女着男装”的案例,似乎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因此很多人由此相信唐代的女性开放自由。但这其实只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实际上,武则天之后,唐朝社会对女性抛头露面的情况愈加心怀芥蒂,“守本分、守妇道”为仕家大族对女性成员的通常要求。考察古代封建文化对女性定立的规章制约,很多教条书籍就出于唐代。
虽然,女性在唐代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出现了勃发期,但就历史长河来看仅是昙花一现。“走出去”的途径只有偏向放纵肉体取悦于男性掌握的权力阶层,另一种对社会地位权利的呼唤则很快湮没在男尊女卑的传统风俗下了。
唐代武官的服制花色,规定武三品以上、左右武威卫饰对虎,左右豹韬卫饰豹,左右鹰扬卫饰鹰,左右玉钤卫饰对鹘,左右金吾卫饰对豸。又诸王饰盘龙及鹿,宰相饰凤池,尚书饰对雁。后又规定千牛卫饰瑞牛,左右卫饰瑞马,骁卫饰虎,武卫饰鹰,威卫饰豹,领军卫饰白泽,金吾卫饰辟邪,监门卫饰狮子。唐太和六年又许三品以上服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对孔雀绫袄。这类纹饰均以刺绣,按唐代服装款式,一般应绣于胸背或肩袖部位。
唐代在战场上驰骋的都是人披马甲不具装的轻骑,步兵甲占步兵人数60%,《唐六典》记唐甲有13种,即明光甲、光西甲、细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
锁子甲即曹植表中所说的环锁铠,《晋书·吕光传》记载前秦吕光在进攻龟兹城时见西域诸军甲如连锁,射不可入,隋唐时西域康国向中原朝廷进贡过此种铠甲。唐代将此种铠甲分成大中小三种型号,按体型高矮分给战士使用。《唐六典》武库令中记载着弓、刀、甲的种类,盾则改名彭排,计6种,即藤排、团排、漆排、木排、联木排、皮排。据注明,藤、团、漆、木都是古制。
五代铠甲戎服
隋唐五代服饰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五代时期在服饰方面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
唐代胄甲
隋唐五代服饰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隋唐胄甲1
隋唐五代服饰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
隋唐胄甲2
隋唐胄甲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中国古代汉族妇女的发型随着年龄和身份的变化而变化,年幼时以梳丫髻为多,成年后则改梳丫鬟,出嫁时将发鬟改为发髻,再配以金、银、花钿、珠宝裴翠等首饰形成一种富丽华贵,雍容富态的装饰风格。从“唐代妇女发髻样式对比图”(图1)中可以看出,唐代妇女的发髻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众多造型美丽的发髻引来了唐代及后世文人的由衷赞美。见诸于各类文献记载的唐妇女发髻名目繁多,有云髻、丫髻、螺髻、双垂髻、乌蛮髻、三角髻、峨髻等近百种。唐代文学家段成式也在他的《髻鬟品》[1] 一文中指出:唐高祖时有半翻髻、反绾乐游髻;唐玄宗时宫中有双环望仙髻、回鹘髻、愁来髻、归顺髻、闹扫妆髻。《妆台记》[2] 中有半翻髻,又梳反绾髻、乐游髻、开元中,梳双鬟、望仙髻及回鹘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中,梳归顺髻,帖五色花子,又有闹扫妆髻。
唐代妇女发式有半翻髻、反挽髻、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蹄顺髻、盘桓髻、变环望仙髻及各种鬟式等。大体看来,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
唐代女俑发型的时代特征,鲜明而突出。从出土的红白陶女俑及三彩女俑的发型中可以概括为上梳、平梳、下梳三种发型。这几种发型恰好从侧面反映了唐朝国势由兴盛转为衰败的过程。早期上梳发型,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美,与初唐的百废待兴相对应;中期平梳发型,展现出一种厚重平实的成熟美,与盛唐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相对应;晚期下梳发型则传达出一种散漫疏懒的病态美,与晚唐的衰败相对应。
❹ 古人的发型是怎样梳的,哪位同志知道,请告诉哦
楼上,你发的是现代的啊!人家要的是古代的......
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尚不存在审美观念,同时也缺乏美化自我的能力。故而,男女老幼都披散着头发,任凭其自然生长,还未萌发修饰头发的念头,发型与发饰就更无从谈起了。直至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才渐渐萌发了追求美的意识,修饰头发的实践使得各种发型与发饰被创造出来。头发由自然披散演变到束发盘起,并用小树枝固定,这树枝便成为簪子的起源。
传说炎帝时,男女分工已经很明确,男主外,女主内,这为妇女追求美观的发型创造了物质条件。当时,妇女的发型主要有三种,即披发、椎髻和编发。
披发。披发亦称“散发”,是我国最古老的发型之一。我国青海柳湾出土了一个彩绘人像陶壶,壶上描绘了一个赤裸的妇女,其头发呈披散状,是典型的披发发型。披发这种古老的发型在时间和空间上皆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就时间上而言,直至建国以前,我国独龙族妇女仍然披发,前额齐于眉毛,左右齐于耳朵,后面披散在肩上,长则以刀截之。就空间上而言,披发在我国许多地方皆存在。如云南出土了一件西汉的青铜器,上面就有滇族妇女披发的图象。
椎髻。椎髻又称“椎结”,意为将头发结成椎形的髻,也是我国古老的发式之一。《汉书?陆贾传》后颜师古注曰:“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魏学洢《核舟记》亦有关于“椎髻”的记载,曰:“居右者椎髻仰面。”
髻是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发型,它的出现是中国发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为挽发成髻,头发自行缠绕,没有束发的头饰。《事物纪原》引《二仪实录》载:“燧人氏时为髻,但以发相缠,而无物束缚。”二为以绳束发成髻。《事物纪原》载:“至女娲之女,以羊毛为绳,向后系之,后世易之,以丝及采绢、名头巾,绳之遗状也。”三为以笄贯发成髻。上个世纪70年代,在我国山西襄汾出土了一座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有一具35岁左右的女性骨架,头顶即插有一根骨笄,是为以笄贯发成髻之明证。
伴随着发髻的发展,原始的发饰出现了,束发的羊毛绳、丝、采绢、名头巾以及贯发的骨笄即为此类。传说舜帝为妇女创造了钗,有两只脚,可将多余的发尾叉住。《事物纪原》引《二仪实录》载:“燧人始为髻,女娲之女以荆杖及竹为笈以贯发,至尧以铜为之,且横贯焉。舜杂以象牙、玳瑁,此钗之始也。”这段记载描述了我国原始发饰的发展过程,虽为后世之人的追述,亦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关于中国原始发饰的模糊的图画。
编发。所谓编发,即为将头发编成发辫。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编发。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大通舞蹈纹陶盆上即绘有梳着发辫的舞蹈者。
2.三代时期
三代的手工业较之原始社会时期已经有了显着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意识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日益浓厚,这就为发型与发饰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笄是商代最常用的发饰。笄早在新时器时代就有,按材质不同可分为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妇女双用发笄,将之斜插于发髻两旁。笄的形式多样,有的雕成双鸟,状如鸳鸯。商代的妇女有梳双鸡双髻的习俗,是为吉祥的象征。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一对玉人,即为商代笄饰之男女,他们所梳的发型就是双鸡双髻。
周代的妇女大都蓄发,将头发挽成髻鬟,用笄以贯之。河南光山出土了一座春秋墓葬,中有墓主人孟姬的发髻,髻上斜插有两根木笄。
周代的妇女还有梳高髻的习俗。传说周文王被纣王软禁时,还念念不忘再三嘱咐妇女要梳高髻戴翠翘,名为凤髻。武王建立周朝,推行礼制,规定妇女的髻式和装饰品。《周礼?天官》载:“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这里的副、编、次是妇女头上的发饰,而追、衡、笄则是妇女发饰上的饰物。周代的皇太后梳大首髻,插戴多种珠宝、花朵、龙凤等。用真发梳成的髻承受不了如此丰富的头饰,于是以金属材料做成的假髻便出现了。
春秋时,出现了以假发梳起高髻以求美的风气。这种假发称作“髢”。《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卫庄公见吕氏之妻的长发很美,就令其剪下长发,给他的夫人吕姜制成假发,称为“吕姜髢”。
战国时期,妇女的发髻往往向后倾,近似后世的“银锭式”或“马鞍翅”式样。下图为1949年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龙凤仕女图》,画的主题是祈求飞腾的龙凤 引导墓主人的灵魂早日登天升仙。画中妇女的发髻向后倾,是战国时期妇女发髻的典型式样。
有人认为,自战国到西汉末年,这种发髻的式样和位置相差无几。
3.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帝国以后,要求宫中的妇女着桃花妆,梳神仙髻。神仙髻即是当时流行的回心髻,是椎髻之外的一种新髻式。于是,双鬟望仙髻出现了,后来演变成十二环髻。然而,此时的民间仍以椎髻和后髻为主流。后来双环髻成了未婚少女的主要髻式。此外,秦代的发髻还有凌云髻、望仙九鬟髻、参鸾髻等。我们虽无法看到这些髻型的形态,但从名称上亦可想象出其曼妙的美态了。
汉代以后,妇女的发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一是官服方面,汉代依据周礼制定了发型与发饰。比如皇太后仍以假髻来承载多种沉重而复杂的头饰,后来演变成沉重的凤冠。其二,富贵人家妇女的发髻形式逐渐由后倾向上推移成为高髻,并搭配上奢华的装饰品。如东汉明帝马皇后头发长而秀美,梳上四个大髻之后尚有余发,还可以绕髻三匝,成为一种新的高髻。又如外戚梁冀的妻子创制了偏在一边的垂髻叫堕马髻,成为当时的新时尚。其三,普通人家的妇女仍然喜欢朴素的裸髻。
汉代妇女发髻的式样丰富多彩,有推至顶端的,有分至两边的,亦有垂至脑后的。发髻的编梳方法不同,使得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发髻。下面便分别介绍几种汉代的发髻式样。
步摇。步摇早在战国时期即有,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玉的《风赋》,其辞曰:“主人之女,垂珠步摇。”汉代的妇女开始比较多地使用步摇作为发饰。《释名》解释步摇曰:“其上有垂珠,步则摇,故称步摇。” 《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以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步摇的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细相混杂,簪于发上。下图即为辽宁北票县出土的汉代的步摇。
堕马髻。堕马髻为梁冀之妻孙寿发明的一种发式,是汉代最流行的发式之一。《梁冀传》李贤注引《风俗通》曰:“堕马髻者,侧在一边,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效之。”据说梳这种发髻,再加之愁眉、啼妆等装饰,能增加妇女的妩媚之态。为配合此种发髻形式,梳堕马髻的妇女走路也有特殊的姿势,名为“折腰步”。汉乐府《陌上桑》叙述了一个官员调戏采桑女子而严遭拒绝的故事。诗形容采桑女子罗敷的形象为“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倭堕髻即为当时妇女的流行发式。倭堕髻是由堕马髻演变而成的,髻歪在头部的一侧,似堕非堕。湖南长沙、陕西西安、山东菏泽等地出土的泥、陶、木俑中,就常见堕马髻或倭堕髻。
缕鹿髻。王先谦《后汉书集解》载:“汉妇人发髻有缕鹿之式。”薛琮解释缕鹿髻为“有上下轮,谓逐层如轮,下轮大,上轮小,其梳饰此髻时必有柱。”从薛琮的描述上看,缕鹿髻不可谓不复杂而华丽。
汉代妇女的发型丰富而精美。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之外,汉代妇女流行的发式还有瑶台髻、迎春髻、垂云髻、盘桓髻、同心髻、三角髻、三鬟髻、双鬟髻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追崇飞仙式的高髻,喜欢高而危斜的形式。此时,假发技术亦有了很大进步,出现了各种式样的假髻。
假髻。魏晋南北朝时期,假髻为规定为命妇的首饰。《文献通考》卷一一四载:“魏制,贵人、夫人以下,助蚕,皆大手髻。”大手髻即为假髻。此时期,民间也流行假髻。《晋书?五行志》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曰假发。”北齐时,假髻之形式又向奇异化的方向发展下去,出现了飞、危、邪、偏等发式。《北齐书?幼主记》载:“妇人剪剔以着假髻,而危邪之状如飞鸟,至于南面则髻心正西,始自宫内,被之四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假髻有多种式样。魏晋时期流行的“蔽髻”,即是一种假髻。晋成公的《蔽髻铭》对蔽髻作了专门的描述,言“或造兹髻,南金翠翼,明珠星列,繁华致饰”。蔽髻上镶有金饰,有严格的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且不同等级的命妇之间亦不可僭越。而普通妇女除了将自身的头发挽成各种发髻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只不过这种假髻比较简单,髻上的首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和华丽,时称“缓鬓倾髻”。下图是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幕府山出土的陶俑,即为戴假髻的妇女。
灵蛇髻。灵蛇髻是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创。《采兰杂志》载:“甄后既入宫,宫廷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矣。每日后梳妆,(蛇)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灵蛇髻是一种富于变化的发髻式样,随着梳挽方式的不同而衍生出各种式样。
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的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的髻式,高耸于发顶。如下图为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局部,图中妇女即梳双环髻。
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如下图为河南邓县出土的南北朝彩色画像砖,图中为梳环髻或丫髻的妇女。
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还可以在发髻上再加饰步摇簪、花钿、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
5.隋唐五代时期
在历代妇女的发型中,唐代妇女的发髻式样最为新奇,既有对前代的传承,又有在传承基础上的刻意创新。唐代妇女发型式样之丰富和变化之迅速亦是前所未有的。大致而言,隋代的发型式样比较简单,变化亦不多,一般为平顶式,将头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型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的趋势,大多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唐高祖时,宫中流行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唐玄宗时,宫中则有双环望仙髻、回鹘髻、愁来髻等发髻式样。贞元年间,又创造出归顺髻、闹扫妆髻等式样。至五代时期,妇女的发型又开始回归简约,高髻为主要的发式。
唐代妇女的发型主要分为三大类,即髻、鬟、鬓。
发髻在唐代已经发展至顶峰,出现了极为丰富而精美的发髻式样。在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花髻这种新奇而美艳的发髻。
花髻,顾名思义即是一种将各种鲜花插于发髻之上作为头饰的发髻式样。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即有“山花插宝髻”之句。唐代人重视、喜爱牡丹,认为牡丹是象征着富贵的花,是花中之王。贵族妇女喜欢用牡丹花作为簪插到发髻之上,借以显示其妖娆和华丽的姿态。唐代画家周昉的名画《簪花仕女图》所描绘的即是这种发髻式样。在周昉的画作中,仕女的发髻很高,乌黑光亮。发髻上簪之以艳丽的牡丹花,更显得仕女的妖娆多姿。
除了牡丹花之外,还可插以各种小花作为装饰。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了一幅《弈棋仕女图》,弈棋贵妇头束高髻,簪花耀顶。她所簪之花即为一种小花。小花配上高髻,显得整个发髻玲珑有致,别有一番妩媚之态。
6.宋辽金元时期
宋代妇女的发型主要为发髻。宋代妇女常梳的发髻主要有高冠长梳、大梳裹、高髻、同心髻、朝天髻、芭蕉髻、盘髻、盘福龙、包髻、三髻丫、花髻等式样。下面只介绍高冠长梳和三髻丫两种发髻式样。
高冠长梳。高冠长梳简称“冠梳”,是高髻的一种。宋代城市经济发达,都市妇女非常喜爱高冠长梳这种发髻式样。都市经济的繁荣使得奢靡之风盛行,反映在妇女的发式上则表现为大都会的妇女特别喜爱高冠大髻大梳上。宋仁宗时期,曾下诏禁止以白角为冠,冠广不得过一尺,梳长不得过四寸,借以抑制奢侈之风。
三髻丫。所谓三髻丫是指梳三髻于头顶。宋诗中有“白头老媪簪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之句。宋代的少女也梳三鬟的髻式。鬟这种发式俏丽、活泼,易于为少女所喜爱。
辽代妇女的发式不如宋丰富,一般为高髻、双髻式螺髻。披发这种最原始的发型在辽代亦存在,这是契丹族原始性的一种残留。金代的妇女则多编发盘髻,髻上裹头巾或装饰花环冠子。
元代的妇女多云髻高梳。盘龙髻亦为主要的发髻式样。杨铁崖《古乐府?贫妇谣》有“盘龙有髻不复梳,宝瑟无弦为谁御”之句。此外,元代妇女的发型还有低鬟、垂髻等。元代的少女喜爱双髻式样,谢应芳诗有“只有女儿双髻丫”之句。
7.明清时期
明代妇女的发式,不如宋代丰富,但是亦有许多独特之处。明初妇女的发髻变化不大,基本上为宋元时期的样式。嘉靖以后,开始有了较多的变化。明代妇女的发式主要有桃心髻、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堕马髻、牡丹髻、盘龙髻、杜韦娘髻、风髻、花髻等。
假髻在明代仍人流行,亦是明代妇女常用的发式。家髻丰富了发型的样式,一般用铁丝织圜,外编以发,成为固定的装饰物,时称“鼓”。鼓比原来的发髻大概要高出一半,戴时照在发髻上,以簪绾住头发。顾起元《客座赘语》曰:“今留都妇女之饰在首后...以铁丝织为圜,外编以发,高视髻之半,罩于髻,而以簪绾之,名曰鼓。”假髻有“罗汉鬏”、“懒梳头”、“双飞燕”、“到枕松”等式样,在一些首饰店铺还有出售。直到清初,仍有妇女喜好假髻。
明代妇女的头饰极为丰富多彩,包括金簪、金花簪、金鬓花、凤钗等。明代妇女的头饰还有各种悦耳的名目,诸如“金玉梅花”、“金绞丝灯笼簪”、“犀玉大簪”、“点翠卷荷”等。下图左为嵌宝珠翠发簪,右为金玉珠翠发簪。
清代妇女的发型,有满汉两种样式,二者各不相同。清代初期,满汉两种发式还坚守着传统的习俗,保留着各自原有的形制。此后,二者在相互影响之下,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清代,妇女流行的发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且全国各地的风俗亦有差别,使得清代汉族妇女的发式极尽丰富而复杂。清代中叶,汉族妇女开始模仿满族宫女的发型,名目纷繁复杂,崇尚高髻。此后又流行平髻、圆髻、如意髻等样式。清代末期,汉族妇女开始崇尚梳辫,最初只是在少女中流行,以后才逐渐普及到中青年妇女当中去,梳髻的人也就日益减少了。
清代,汉族妇女流行的发型主要有松鬓扁髻、元宝头、平髻、燕尾、螺旋髻、抛家髻、牡丹头、芙蓉头、扬州桂花头、长髻、架子头等。
清代满族妇女发式多以钿子为装饰。钿子以铁丝或藤丝为骨架,外面裱以黑纱,上面镶嵌以各种装饰品。普通的满族妇女,多梳“叉子头”,也称“两把头”或“把儿头”。受汉族妇女发式的影响,满族妇女将发髻梳成扁平状,俗称“一字头”。咸丰以后,这种发髻愈高起来,逐渐发展成“牌楼式”的装饰,不用头发,单以绸缎制成,只需套在头上,再插一些花朵即可,名为“大拉翅”,俗称“旗头”。
❺ 唐朝服饰图片与介绍
·唐朝的服装很好看的
❻ 《长安十二时辰》中,初唐和盛唐的服饰有何不同
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让人们看到了盛世的唐朝,特别是唐朝女子眼花缭乱服饰款式,奢侈华丽的服饰装饰,以及雍容华贵的女子气质给人深刻印象。其实,唐朝服饰在各个阶段都有不同风格,其差异还是很大的!初唐服装的自然清丽,盛唐服装的华彩绚丽,中晚唐服装充满了绚丽怪诞,让我们再去了解一下唐朝不同阶段的妇女穿着!
晚唐仕女服饰绚丽怪诞,晚唐统治者能力都非常平庸,他们或荒淫游戏,或沉迷长生之事,尽管有唐文宗和唐宣宗的昙花一现,但仍然力挽不了已经江河日下的国势,唐朝最终在黄巢义军的战火中落下了帷幕。统治者的萎靡生活,动荡的社会,使社会文化之风由盛唐崇尚华丽奢侈转变为颓废病态审美观点,绚丽怪诞是晚唐仕女服装最大特点。晚唐时,女性服饰比中唐时期要宽大,服饰样式非常多,甚至到了奇特怪异的地步,晚唐时也流行着盛唐时期的低胸袒露装。
❼ 唐朝的后宫服饰要求。(后妃、侍婢与女官)
后妃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襦的领口常有变化,
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
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
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开放,在继承了前朝的舒展、飘逸、明快等风格后,服饰色彩样式也愈加丰富多采,多以红、紫、黄为等鲜艳的暖色调为主要色调
★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礼记 内则》曾规定,“男女不通衣服。”尽管事实上不可能这么绝对,但是女子着男装,常会被认为是不守妇道。唐以前虽然在汉魏时也有男女服式差异较小的现象,但那不属于女着男装,只有在气氛非常宽松的唐代,女着男装才有可能蔚然成风,即使这样,还应将一部分起因归于游牧民族的影响
★胡服
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
随胡人而来的文化,特别是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民族装束,令唐代妇女耳目一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种妇人簪步摇,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
”关于女子着胡服的形象或见于石刻线画等古迹。较典型者,即为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足登高腰靴。《舆服志》云,“中宗后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当为此种装束
至于女官和宫女,当时应该也是穿着襦裙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❽ 唐代服饰的服饰类型
唐朝天子服装 ,根据穿着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礼服和常服。礼服,就是出席祭祀活动和各种大型朝会上穿着的服装;常服,就是平时穿着的服装。
其中,礼服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冕服: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绣冕、玄冕,统称六冕。 冠服:通天冠、翼善冠(李世民自己发明的) 弁服:武弁、弁服(这里指皮制的弁服) 帻服:黑介帻、平巾帻 帽服:白纱帽 大裘冕 ,在天子众多种类的服装中位列第一,属于最最庄重的一款衣服,祭拜天地的时候穿。
据《旧唐书﹒舆服志》 中记载:“大裘冕,无旒,广八寸,长一尺六寸,玄裘𫄸里,已下广狭准此。金饰,玉簪导,以组为缨,色如其绶。裘以黑羔皮为之,玄领、褾、襟缘。朱裳,白纱中单,皁领,青褾、襈、裾、革带,玉钩、暐,大带,素带朱里,绀其外,上以朱,下以绿,纽用组也。蔽漆随裳。鹿卢玉具剑,火珠镖首。白玉双佩,玄组双大绶,六彩,玄、黄、赤、白、缥、绿、纯玄质,长二丈四尺,五百首,广一尺。小双绶长二尺一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三玉环。朱袜,赤舄。祀天神地祇则服之。”
但大裘冕因为实用性不强,很快就被废置了,只在令文中还做保留。唐初开始制定,武德四年实施(公元621年),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大裘冕被废,时隔仅短短的35年。在大唐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这35年显得太过匆匆,虽然大裘冕依周礼、遵古制、质古朴,但因其不够实用、不够美观而被废,取而代之的便是华丽丽的衮冕。
衮冕 ,在皇上众多礼服里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大裘冕。诸祭祀及庙(各种祭祀和祭拜宗庙)、遣上将、征还、饮至(庆功宴)、践阼(即位登基)、加元服(冠礼)、纳后(册封皇后)、若元日受朝(农历正月初一大朝会),的时候穿着。显庆元年,李治同志听取了长孙无忌的建议,修改礼令,废大裘冕,改穿衮冕,自此之后,祭天地的时候,皇上也是穿衮冕的。
据《旧唐书﹒舆服志》 中记载:“衮冕,金饰,垂白珠十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黈纩充耳,玉簪导。玄衣,𫄸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衣褾、领为升龙,织成为之也。各为六等,龙、山以下,每章一行,十二。白纱中单,黼领,青褾、襈、裾,黻。绣龙、山、火三章,余同上。革带、大带、剑、佩、绶与上同。舄加金饰。诸祭祀及庙、遣上将、征还、饮至、践阼、加元服、纳后、若元日受朝,则服之。”衮冕,冕上用金饰,垂白玉珠串十二旒(请注意,衮冕服的冕上是有旒的),以组为缨,颜色跟绶带的颜色一样(黑色),黄绵所制的小球。悬于冠冕之上,垂两耳旁,以示不欲妄听是非,导以玉簪。黑衣,浅红色的裳,十二章纹,上衣有八章: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裙子上绣有四种章纹:藻、粉米、黼、黻;衣服的袖口、衣领都绣以升龙的章纹。(十二章纹中,日、月、星分别绘制在衣服的左、右肩和后衣领下,寓意天子肩挑日月、背负七星)十二章纹中,龙、山及其之后的章纹,每种一行,一行十二个。内穿白纱中单,黼领(黼,十二章纹的一种,黑白相间的衣领),青色的袖口、衣缘、大襟,并绣以黻纹(黻,十二章纹的一种,青黑相间的花纹)。韨(蔽膝)上锈龙、山、火三章,其它的配饰,如:革带、大带、剑、佩、绶,都和大裘冕的一样。舄加金饰。
唐朝天子的衮冕样式,对后世各朝代天子的冕服样式都有深远的影响,宋、元、明基本都保留这种冕服的样式,直到清朝,满人根据自己的民族服饰的样式制定礼服,才打破了这种冕服的样式。
常服 ,就是身上穿的窄袖、圆领袍衫,就是很家常、平民、接地气的服装了,上至天子,下到百姓,平时都可以穿,只不过赤黄色的袍衫只能皇帝穿,再配上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配成一套。自贞观之后,除了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之外,其它场合都只穿常服了。
《旧唐书 . 舆服志》 :“其常服,赤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皆起自魏、周,便于戎事。自贞观已后,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常服而己。”
“武德初,因隋旧制,天子宴服,亦名常服”,开始的时候只是黄色的袍衫,后来逐渐改用赤黄色,所以明文规定,士庶不能穿赤黄色的衣服。此后,赤黄色也就成了皇帝专用服色,也逐渐演变成了皇权的象征。唐玄宗时,安禄山称帝,穿的就是赤黄衫。五代后周末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其为天子,这便是“黄袍加身”的由来。这里所指的都是赤黄色,其它的土黄色、浅黄色什么的,仍然是庶民的常用服色,并没有禁止。
武德四年,颁布敕令,明文规定了不同品阶所穿常服的颜色、布料、配饰等。其颜色部分规定:三品以上穿紫,五品以上穿朱,六品以下至庶民穿黄袍(土黄或浅黄)。之后,对于常服的规定几经修改,直到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李治下诏完善常服的等级制度,其中关于常服颜色的部分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庶人服黄。自此以后,唐代官员常服的颜色基本都按品级以紫、绯、绿、青为准了。
唐皇帝便服(常服)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为当时的常服。此图为穿对襟、阔袖便服衫的帝王。(左图为穿对襟、阔袖便服衫的帝王) 唐皇帝冕服(祭服)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右图为帝王的冕服) 唐代官吏服饰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以后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 胡服--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我们西安韦洞墓,以及乾县李仙蕙墓出土的壁画,陶佣中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穿这类服饰的妇女,同时出土的还有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以及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的记账文字,由此可推断唐朝确实是流行胡服的年代。
❾ 唐朝各级官员服装分别是什么样的
文武官员
唐代官员平时穿的服装圆领袍衫,通常用有暗花的细麻布制成,领、袖、襟加缘边,在衫的下摆近膝盖处加一道横襕,故又称“襕衫”。据说,这道横襕是唐代中书令马周建议加上的,以示不忘上衣下裳的祖制。
武则天时流行一种新式服装,即在不同职别官员的袍上绣有不同的图案。文官袍上绣有飞禽,颇具文雅气质,武官袍上绣走兽,呈现勇猛气魄。
唐代群臣服饰多达20余种,一品官服为衮冕。冕有九旒,青衣𫄸裳,绣有九章纹,金玉饰剑镖首。二品官服为鷩冕。冕有八旒。青衣𫄸裳,绣有七章纹,银装剑。三品官服为毳冕。冕有七旒,衣裳绣有五章纹,佩金饰剑。四品官服为𫄨冕。
冕有六旒,衣裳绣有三章纹,佩金饰剑。五品官服为玄冕。冕有五旒,青衣𫄸裳。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官位越高,冕旒越多,衣裳章纹越复杂,佩剑的质地也越好。
唐代官吏的礼帽,种类繁多。文武官吏都戴进贤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两梁,九品以上即国官一梁。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良将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指的就是唐代文武官员的服饰。
幞头即包头软巾,也叫折上巾,两脚左右伸出,叫“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两脚脑后交叉,叫“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
唐代中叶,二脚稍翘,系裹幞头,里面加衬物“巾子”。“巾子”形状决定了幞头的造型。唐代“巾子”历经四次变革。开始为“平头小样”,呈扁平状,没有明显的分瓣,唐高宗、太宗、高宗时的巾子就是这样的。
接着是“武家诸王样”,样式比“平头小样”高,顶部上有明显的分瓣,中间部分呈凹势。因由武则天创制,赏赐给诸王近臣,故称“武家诸王样”。再后是“英王踣样”,出现于景龙四年,它比“武家诸王样”更高,头部略尖,左右分成两瓣,并明显地朝前倾倒。
开元后,人们认为“倾倒”的巾子不吉利,逐渐改成“官样巾子”。它比“英王踣样”还高,左右分瓣,形成两个球状,但不前倾。《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因系唐玄宗赐给供奉官及诸司官吏,故称“官样”。
唐代官吏的毡帽比较厚,而且坚固。据说,唐宪宗元和年间,晋国公裴度早朝的路上,突然有人持刀行刺,刀子刺进帽檐,由于唐宪宗戴的是厚毡帽,才躲过一劫。唐代官吏按品级不同分别佩带金、银、铜制的鱼符,他们将金属鱼形的符信装在袋里,这种袋叫鱼袋。
鱼符上面刻有姓名并且分成两盘,一盘在朝廷,一盘自带。如有迁升,以鱼符相合为证。鱼符也是出入宫廷的凭证,它的质料因官阶等级不同而不同。例如三品官以上佩金鱼符,五品官以上佩银鱼符。到了天授二年,改为佩龟,三品官以上龟袋饰金,四品官龟袋饰银,五品官龟袋饰铜。直到中宗,又恢复了鱼符。
唐代的革带不用带钩,而用带扣板扣结。带上装有带銙,这是一种方形饰片,依官职品阶不同饰片质地有所区别。例如,二品官以上用金銙,六品官以上用犀銙,九品官以上用银銙。
唐代文武官员都穿靴。当时,不仅有皮靴,还有马靴。高承的《事物纪原》“唐马周以嘛为之”,指的就是麻布制的靴。
(9)唐玄宗半披发型图片扩展阅读
发展历程
唐代的官服,侧重儒教中阴阳五行的说法,把青、赤、白、黑、黄五色当作“五方正色”,即东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中央黄色。黄色既代表中央,也代表打底,帝王服色便采用黄色,其他等级的官服,也用颜色和图案加以区分。
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州的长官刺吏,亦不拘品级,都穿排袍。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在中国消失。
隋统一全国,一方面推行汉族已经形成的服饰制度,另一方面也难以摆脱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隋炀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将相各服其服。下令不准百姓服黄色衣裳,从此黄色也了皇帝专用的服色。唐代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由于当时丝织业的发达,审美观念的独特,所以当时官服质地款式更加讲究,幞头形制富于变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颇为流行,女服色彩艳丽。五代十国享祚日浅,服饰大体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变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渐趋繁缛,也曾经多次修改。但与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创新,色调趋于单一,有向质朴、洁净、自然方向倾斜的趋势。男子上身以圆领长袍为主,以季节不同而服凉衫、紫衫、毛衫、葛衫、鹤氅等。
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缕、毅、绢。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南宋时期,“服饰乱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饰仿照先秦时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饰则仍是披发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
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戴耳环。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认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饰、内臣服饰,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样制、等级、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
一般男子服饰,以袍衫为主,形制多样,儒生文士则以襕衫、直裰为常衣。妇女服饰主要有袍衫、袄、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官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唐代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