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衣服发型 » 拙政园对景图片简单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拙政园对景图片简单

发布时间: 2022-12-27 03:41:37

1. 苏州的拙政园四季景观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着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着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阴路曲的柳,批把园、嘉实亭的批把,得真亭的松、竹、柏等。
详细见 拙政园当地介绍
http://www.9tour.cn/Scenic/City16/1_Content/

2. 拙政园西部建筑景色是怎样的

1736年,拙政园西部的“书园”其主人是太史叶士宽。存留下来的“书园”中有拥书阁、读书轩、行书廊和浇书亭诸古迹,都是由叶士宽所筑的。

书园后来又归道员沈元振,园中宅第为太常博士汪美基所居,后来又分属程、赵、汪等姓。

1877年,富贾张履谦接手此园,把拙政园的西部园林,改名为“补园”。张履谦大举装修了相当多细致部分,存留下来的拙政园西部园林,便形成于张履谦接手时期。

“补园”面积为8000多平方米,该园以池水为中心,有曲折水面和中区大池相接。“补园”中有三十六鸳鸯馆、留听阁、塔影亭、浮翠阁、与谁同坐轩、笠亭、宜两亭和倒影楼等建筑。

三十六鸳鸯馆是“补园”的主体建筑,方形平面带四耳室,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精美华丽,南部叫“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叫“三十六鸳鸯馆”,夏日用以观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则可欣赏南院的假山、茶花。

一座建筑同时有两个名字,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以屏风、罩、纱槅将一座大厅分为两部,梁架一面用扁料,一面用圆料,似两进厅堂合并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于冬、春,北半部宜于夏、秋。

鸳鸯厅面阔三间,外观为硬山顶,平面呈方形,四隅均建有四角攒尖的精巧耳房,又叫暖阁。北半部挑出于水面,由八根石柱撑住馆体架于池上。

馆之中央的银杏木雕玻璃屏将大厅一隔为二。北厅临清池,夏、秋时推窗可见荷池中芙蕖浮动,鸳鸯戏水,东汉时大将军霍光“园中凿大池,植五色睡莲,养鸳鸯36对,望之灿若披锦”,馆名取其意。匾额为清代苏州状元洪钧题写。

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宜于冬、春居处,厅南向阳,小院围墙既挡风又聚暧,并使室内有适量的阳光照射。

曼陀罗花即山茶花。清代末年,张履谦建此馆时曾栽种18株名贵的山茶花,冬季百花凋零,山茶却如傲雪的腊梅嫣红斗雪,“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展示着独特的美。

此馆匾额是晚清苏州的另一个状元陆润庠所题。陆状元和洪状元在苏州话里洪、陆谐音红、绿。这一洪一陆同邑两状元,为同一建筑写匾额,为厅堂增色不少。

三十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连续四卷的拱形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

主人在此宴友、会客、休憩,环境优雅,在厅中铺就一方红氍毹,吹笛弄箫,吟歌唱曲。陈设古色古香,书画挂屏,家具摆设配置精当。

留听阁位于三十六鸳鸯馆的北方,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从整体外形看,留听阁是一个抽象化的船厅,厅前平台如船头。左侧池塘中种满了荷花,荷花生长期间其叶、蕾、花和果皆有姿有态。

阁内有松、竹、梅和鹊的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接缝处不留痕迹,浑然天成,是园林不可多得的精品。

从春末夏初池面冒出点点绿意,到盛夏时节的满池华盖,直至秋意浓浓的枯叶残花,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到的美。

有道是花无百日红,再美的鲜花最终也是零落成泥碾作尘,残花败叶的凄凉晚景总让人不忍目睹,唯独这里的枯荷却别有一种残缺美的意境。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名句,留听阁就是取此诗意而名。

在留听阁,回望南边的塔影亭,顿觉美妙之至。攒尖的八角亭映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为西部花园中一个别致的景观。

塔影亭所处的位置并不显眼,已到了花园的尽头。园主在水源将尽处筑了一个小亭,使整个园林的美景到这里结束却不觉得突兀。更妙的是,不光有亭,还有影,就如曲终余韵不绝,扩展了人们的形象空间。

在的东北方为扇面亭“与谁同坐轩”。与谁同坐轩是“补园”中的一个小亭,造型小巧玲珑,非常别致,修成折扇状。苏轼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

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和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

轩内扇形窗洞两旁悬挂着杜甫的诗句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扇亭地处山麓水边,地理位置甚佳,树高而雄,石幢静立,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窗近视,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

在与谁同坐轩后的土山上还有一小亭,称“笠亭”。亭作浑圆形,顶部坡度较平缓,恰如一顶箬帽,掩映于枝繁叶茂的草树中,摒弃了一切装饰,朴素无华。山小亭微,搭配匀称,衬以亭前山水,俨然一个戴着斗笠的渔翁在垂钓,悠然自得。

与谁同坐轩和笠亭是两种不同的园林建筑艺术造型,也是在古典园林中较少见的象形建筑。亭、轩结合,浑然一体。

笠亭山上有一座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远远望去好像建于浮动的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阁”。登阁眺望四周,但见山清水绿,天高云淡,满园青翠,一派生机盎然,令人心旷神怡,乐不思返。

与谁同坐轩、笠亭和浮翠阁,地理位置依次是临水、山中和山巅,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由低至高,循序渐进。

谁与同坐轩的北面为倒影楼。倒影楼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楼分两层,楼下是“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指文征明,沈是指沈周,这两位均是苏州着名的画家,沈周还是文征明的老师。

西园园主张履谦为表达自己对这二人的景仰之情,于1894年特建此楼以资纪念。同时,张履谦还将自己收藏的文征明、沈周画像和《王氏拙政园记》拓片,以及清代书法家俞粟庐的《补园记》石刻嵌在楼下左右两壁。

倒影楼的中间裙板上刻有郑板桥的书画真迹。面水的一侧于柱间安装通透玲珑的长窗,窗内有木质低栏。

倚栏而立,可凭水观景,左有波形长廊相伴,右有与谁同坐轩,这些景物的倒影如画,尽入眼中。再加上水底明月,池中云彩,波影浮动,景色绝佳。

倒影楼的楼上原是张履谦儿媳王氏的书房。此楼四周遍植桂花无数,入秋赏罢残荷赏金桂,桂香如酒令人醉。无论是读书习字,还是吟诗作画、观景自娱,皆环境可人,幽香可爱。

在别有洞天靠左叠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径,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立于山顶,这就是宜两亭。宜两亭与西北方的倒影楼互为对景。

从中花园观望西花园,从层层递进的景色展开后,宜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个中花园的景色变得绵延不尽,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这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

3. 拙政园是什么样的

拙政园,是苏州诸园占地最大的一个园林。面积约62亩,由中区(拙政园)、西区(补园)及东区(归田园居)三部分组成。

中区在清朝初年归吴三桂的女婿王永宁,太平天国的时候是忠王府。其中水面约占三分之一,而且山林葱郁,很有江南水乡的情趣,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主厅远香堂三开间,位于池的南岸,本来是作为宴饮宾客用的。由此可以欣赏园中四面的景物,尤其是北部山林掩映池中,风景最为佳秀。东南角的枇杷园,以轩廊小院自成一区,外面环绕着曲垣,里面种植枇杷、海棠、竹、芭蕉等植物,这里的建筑和漏窗、铺地等,都很细致精巧。北部池中有两个岛,杂土石堆出山形,山巅各有一亭,其中竹树幽深,鸟鸣蝉吟,是夏日的避暑胜地。岛的西北部有见山楼,登上它可以远远地看到虎丘(楼下叫藕香榭),四轩环水,传说是李秀成筹划军机大事的地方。池西南有飞虹桥通往小沧浪水院,这个地带轩榭翼波,廊舍精巧,前面可以看到湖山亭桥,就好像古画中一样。北面有旱船三面临池。上面悬挂着由文征明写的“香洲”匾额。在它的上面叫澄观楼。附近的玉兰堂,庭院闲静,素雅宜人。从此按着西廊到半亭别有洞天,穿洞门就可以到西区。

西区的面积最小,仅有十二亩半,所以它的水面回环有余但辽阔不足。建筑以南端之鸳鸯厅最大,它的北半部可以称做三十六鸳鸯馆,南半部称做十八曼陀罗花馆;夏日可观池中荷蕖水禽,冬季则可以欣赏院内的假山和茶花。隔池与扇面亭(与谁同坐轩)相望,北亭小巧玲珑,造型别开生面。北山还建有浮翠阁,上了阁可以俯览全园,又能借景垣外。下山往东走经过倒影楼,循临池水廊就可以返回中区了。

东区占地三十一亩,因为原来的建筑和山石大多已不存在,现有的为后来新建的。南端是全园的人口,有门廊、小院和兰雪堂一组建筑。园内又设假山、水池、亭榭、茶室等,与中区间依墙构成复廊,开南北两个门相通。为了便于游览,这个地带的山池建筑布置较为稀疏而明朗,又植有大片草地,和我国的传统造园手法颇为不同,是一种新的尝试。

4. 想游拙政园大概只有2个小时左右求好的路线

拙政园导游词

一、 东部景区
1、 兰雪堂
入园后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三开间的堂屋,名为“兰雪堂”。“兰雪”二字出自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之句,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上看,拙政园分为三个部分(东、中、西)兰雪堂,始建于崇祯八年(1635年),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则邻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
2、 缀云峰
走出兰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丛和古树簇拥着一座巨大的石峰,状如云朵,叫做“缀云峰”。缀云峰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为“障景”。
3、 芙蓉榭
在兰雪堂东北面荷花池边,临水而筑的这座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即是芙蓉榭。榭,是苏州园林建筑中的一种类型,坐落在水边,三面临水,四面空敞的建筑。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两种。芙蓉榭是东园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芙蓉榭面对荷花池,背后是堵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走到芙蓉榭门前,向西看,可看到水榭的门框上装有一个雕花圆光罩,透过圆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桥流水,像一幅镶嵌在圆形镜框里的油画。你走过去在仔细看看,又可以发现水榭临水的门框上装有一个雕花长方形落地罩,这是一种“框景”的造景手法。
4、 天泉亭
芙蓉榭以北是一片紫薇草坪,中间耸立的重檐攒尖八角亭,就是“天泉亭”了,亭中有一口井,相传是大弘寺的遗物,天泉亭从外面看上去很像是一个两层建筑,不过大家走进亭子,就会发现其实它只有一层。大家知道苏州园林建筑为什么常用飞檐戗(qiang)角吗?①飞檐高高翘起,看上去像凤凰的尾巴,给园林增添了动感和美感;②飞檐翘起,有利于采光和通风。(而且坡度产生了变化,两边尾面面积扩大,有利于排水)
5、 秫香馆
大家看前面那座外观轻快明朗,体积较大的四面厅 ,那就是“秫香馆”。“秫香馆”顾名思义,就是观赏稻麦飘香的地方。明代“归田园居”的主人王心一,曾在园林内造有秫香楼,想效仿陶渊明辞官归田园居的乐趣,但现在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而来的。
(补)放眼亭:取自白居易的“放眼望青山”,拙政园东园最高点,北与芙蓉榭、天泉亭成为对景。

6、 长廊(二十五花窗)
拙政园的东部和中部就是用这条长长的复廊隔开的,大家看走廊的墙壁上,还开有25个漏窗。人们信步走在游廊里,随着漏窗花纹的更换,园内的景色也在不断地变幻,这种现象称作“移步换景”。
7、 进入中部,站在倚虹亭,简单介绍中部景色
我们现在来到了倚红亭,它是半亭,为什么叫倚红亭呢?这是我们把廊比作彩虹,由于亭紧紧地靠在廊上,所以取名为“倚红亭”。我们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对面的别有洞天,这种构景手法叫做“对景”。
大家看到那有一座塔吗?像不像在园林的西部啊?其实那塔是北寺塔,大概里园林有1公里远,这种造园手法叫做“借景”。
我们还可以看到水池上有座曲桥,将水池一分为二,靠近我们的,感觉水是聚在一起的,远处分两支,分散流向远方。
二、 中部景区
1、 梧竹幽居
下面,我们来观赏“梧竹幽居”,俗称“月到风来亭”。它位于中部花园的最东边,同“倚红亭”相邻。以往大家所见的亭是圆形,而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方亭。亭四周的白墙都是方形的,方墙上又有圆洞门,一座天圆地方,表示园主追求“天人合一”,把自己融入自然的意境。人站在亭中向外看,犹如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南面迎春花代表春天,西面荷花代表夏天,北面竹子代表秋天,东面白墙代表冬天(冬天墙上挂有柱状的冰)。亭内“梧竹幽居”的楹额,是文徽明的手迹。两旁还有一幅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上联是用清风明月来描绘自然风光的无限美好,下联是用乐山乐水来揭示旅游观光对陶冶情操的作用。
2、 雪香云蔚亭
我们越过小溪,步上台阶就到了“雪香云蔚亭”,它是园林中部的至高点,又居园林正中,与远香堂遥遥相望,亭内有“雪香云蔚亭”和山花鸭鸟之间的韵味。有一句古话:“不出城廊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这就创造了“山花野鸟”的意境。亭柱上还有文徽明书写的对联“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这幅对联“以噪衬动,动中求静”。(是否有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呢?)
3、 荷风四面亭
我们现在来到了中部花园的“荷花四面亭”。“荷花四面”顾名思义:四面临水,夏日荷花在四面盛开,有阵阵荷香从四面飘来。荷风四面亭位于湖中岛上,四面临水,三面植柳。亭中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勾画出拙政园春夏秋冬的景色。联中还蕴含了“一、二、三、四”的序数,这副对联上联仿照济南大明湖清代书法家张保所书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下联是仿照唐代诗人李洞:“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用在这里,都恰到好处。
4、 见山楼
荷风四面亭的北面便是见山楼了,它是一个两层建筑,上面叫“见山楼”,下面则叫“藕香榭”。大家一定都知道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吧?对了,“见山”就出自此处。大家随我看:见山楼就像龙头,爬山廊就像龙身,戗角就像龙角,洞门像……龙嘴,曲桥也成了龙须,白墙成了龙尾。“见山楼”上层有蠡壳和合窗,楼下用落地长窗,室内是桌椅茶几。相传,在太平天国时,李秀成曾在此办公。这里也是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
5、 香洲
与“荷花四面亭”隔山相望的便是“香洲”。“香洲”二字是文徽明的手迹。根据《诗经》中“采杜者兮芳洲”而命名。“香洲”是一座船形建筑物,也称为“石舫”或“旱船”。此处的“洲”与“舟”同音。值得一提的是:这艘石舫是由亭、台、楼、阁、榭五种典型园林建筑组合而成:船头为荷花台,四方亭(即现在的茶室)为前舱,面水榭为船后舱,澄观楼和野航阁为船尾。香州是古典园林中最着名的船景之一
6、 小沧浪(小飞虹)
我们现在来到了“小沧浪”。“小沧浪”出自《楚辞·渔父》,原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浊兮,可以濯我足。”“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跨水而居,构成一个闲静的小院。站在小沧浪往北看,廊桥“小飞虹”倒映在水中,犹如彩虹,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一座廊桥。这里也是观赏风景的最佳。
7、 远香堂
从小沧浪往东走,就来到“远香堂”,它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远香堂得名于宋代周敦颐《爱莲说》的“香远意清”之句。它是接待厅,是园主用于举行重大宴饮以及婚丧寿喜等活动的场所。
远香堂,①堂外设有回廊,下雨天,我们可以呆在廊内赏景;②它建筑特点四周不是墙,而都是落地玻璃窗,并且这些窗是活动的,夏天可以拆走,于是就成了四周空空的亭子,方便赏景;③室内没有一根柱子,不会遮挡视线;④室内都是清式家具,特点是:华丽但比较笨重、雕刻繁复,镶嵌较多。
远香堂前,挂有一幅苏州所有园林中最长的对联,共80字。(什么?)
三、 西部景区
1、 水廊(尽头是倒影楼)
我们现在到了拙政园的西部的倒影楼,前面这条曲折蜿蜒的水廊,是苏州园林中的三大名廊之一。其他的是留园的曲廊和沧浪亭的复廊。这条水廊沿水而建,高低起伏(临波的感觉)
“倒影楼”之所以取名为“倒影楼”,是因为从前面的池塘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幢楼阁的倒影。“倒影楼”是一座两层建筑,下层叫“拜文揖沈之斋”,“文”指文徽明,“沈”指沈周。意思是纪念文徽明和他老师沈周的纪念堂。“倒影楼”中间屏门上雕刻有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天根竹图,并配有诗词,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
2、 与谁同坐轩(扇亭)
水廊的西面有一组楼阁群,最近的是“与谁同坐轩”,它是一个扇亭,好像一把扇子,轩顶的瓦面像折扇的扇面,而后面“笠亭”的尖顶恰似折扇的扇把。“与谁同坐轩”是根据苏东坡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词而得名,表达了诗人孤芳自赏的心情。园主借此表示自己的清高,只能“清风”、“明月”与我为伍。
3、 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
拙政园西部花园的主体建筑便是卅六鸳鸯馆、十八曼罗花馆了,这座建筑物是美化了的“鸳鸯厅”结构。从外面看是一个屋顶,而里面则是两个屋面;外面看是一个大厅,里面则分为两个客厅。它与其他地方的鸳鸯厅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这里比别的鸳鸯厅多设了戏台。四面窗格上嵌有麦形蓝白相间的玻璃。馆内四角都增设了耳房,相传园主在大厅听昆曲,演员可以在耳房休息、化妆,平日里客人来了,佣人随从也在耳房休息。
进门时,我们可看到圆洞门上方有四个砖雕的隶体字“得少佳趣”,意思是,进得门来,才能渐入佳境,稍得乐趣。北厅有“卅六鸳鸯馆”清代苏州状元洪钩的题字。南厅有另一苏州状元陆润庠所题的楹额“十八曼陀罗花馆”,名字工整对称,比喻吉祥美好。“曼陀罗花”相传与山茶花十分相似。因此在小院里种了18株各种山茶花来应景。
4、 留听阁
卅六鸳鸯馆的西面就是“留听阁”了,楹额由清代湖南巡抚吴大澄所书。它是一个船形建筑。留听阁,取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留听阁门框上的飞罩是由一整块银杏木雕成,由松、竹、梅,“岁寒三友”和“喜上梅(眉)稍 ”两组传统图案交织在一起。楠木隔扇裙板上刻有蟠螭(夔龙) 透雕,圆润有神,据说是太平天国忠王府内的遗物,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5. 苏州拙政园的特点及详细介绍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一九九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 与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北京颐和园齐名,该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同时具备这四项桂冠的全国仅拙政园一家。 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另一资料:1/3)。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
西园(8张)“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干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顿感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西部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
东部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 拙政园的建筑还有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6. 拙政园的简介

拙政园是苏州有名的园林,全园以水为中心,萦绕错落有致的假山及精致的庭院建筑,花木并茂。这一江南园林典范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整个园林的设计十分精巧,游览起来可以说是“一步一景”,处处体现着江南水乡的韵味。园中小径曲折,从一重重门廊、镂空图案的石墙,到每个亭子、每扇窗户都不雷同,而且与树木花草搭配得恰到好处,构成一幅幅如画般的风景,你可以花上很多时间来摄影。

全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各具特色,尤其中花园基本保持明代园林朴素自然的风格,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可以细细游玩。而东花园更加开阔,西花园建筑精美,在拙政园南端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的园林专题博物馆。

拙政园主要景观有兰雪堂、涵青亭、远香堂、香洲、卅六鸳鸯馆、盆景园等。还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名景,一是“北寺塔借景”,站在东花园往西看,可以见到1公里外的北寺塔,仿佛就在园子里,这是很多游客会拍照的景色,而借景的手法在园内也四处可见,在游玩时可以体验一番;二是中花园里的“廊桥小飞虹”,朱红色的桥栏倒映在水中宛如飞虹,以这座桥为主体的景观十分漂亮。

春、夏、秋三季都很适合游玩拙政园,3月中旬-5月上旬有杜鹃花展,6月上旬-10月中旬有荷花展,9月上旬-10月中旬有菊花展,春节期间还有花果盆景展。冬季去人会少很多,但可以安静地欣赏清秀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