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龙凤虎纹绣罗衣是怎样的
龙凤虎纹绣罗衣于1982年湖北马山一号楚墓出土,是战国中晚时期的刺绣珍品。龙凤虎纹绣罗衣是由两个对称的花纹单位组成菱形图案,菱花长约38厘米。四边则是用褐色和金黄色彩线各绣了一龙和一凤,衣服中间则绣了对向双龙和背向双虎。虎身斑纹红黑相间,虎牙、眼、爪,用异色相嵌锁绣。整个图案表现出龙飞凤舞、猛虎腾跃的生动场景,给人以华丽神奇之感。龙凤虎纹绣罗衣构图匀称,色泽华丽,绣工也十分精细,表现了楚绣的高水平。这为研究战国时期丝织品的种类及其水平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现藏于湖北省荆州博物馆。
龙凤虎纹绣和龙凤舞华裳一样,都是1982年在湖北江陵马山砖瓦厂附近的战国楚墓出土。1982年2月26日,战国楚墓再次发掘。为防意外,工作人员建议将其中一个巨大的棺椁完整地搬到荆州博物馆一间封闭性强的大厅里进行开棺,这一建议也被博物馆采纳。当工作人员打开棺盖时,美妙绝伦的一刻出现了:棺内放满了完整的丝织品,还有6条宽46厘米、长179~190厘米的锦绣丝衾,以及尸体上包裹的十余件用各种丝织品制作的衣着,品种有绢、纱、罗、锦、绣、绦等。这些丝织品有的薄如蝉翼,轻若笼烟;有的刺绣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有的色泽艳丽,五彩纷呈;有的稠经密纬,超乎想象,甚至密于如今的降落伞。丝绸织品富含蛋白质,能如此长久保存,实属罕见。而龙凤虎纹绣罗禅衣就在这些丝织品中。
通过考证断定,此件龙凤虎纹绣罗衣主人身高约1.6米,女性,死亡年龄在40~45岁。此款由两个对称的花纹单位组成菱形图案,整个图案表现出龙飞凤舞的环境和斑斓猛虎穿跃其间的生动景象。其中的花草和藤蔓既起着装饰作用,又有图像骨骼的作用。这类图像组合是战国时期流行纹样。此款龙、凤头部运用了写实的手法,身体部分与花草却合为一体,龙、虎相对,龙作行走状,肢体呈挺胸立腹式曲线。虎体则绕以朱色和黑色,条形相间,细腰瘦尾,身形矫健;凤则秀体舒展,气宇轩昂,一幅“凤鸣、龙啸、虎吟”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得一些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们都被震住了,这座楚墓出土的丝织品年代之早,品种之多,工艺之精,保存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也恰恰说明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织品,已经开始向国外交流。这一发现,对探究我国“丝绸之路”则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此款绣品是采用锁绣针法刺绣而成。这种刺绣工艺是织物纹样制作的三种工艺之一,其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相传夏禹时已经有绣制,商周有“绣缋共职”之说。其后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唐数朝至清,形成了“粤、湘、苏、京”四大名绣。而欣赏一件刺绣品,可从针法、绣法以及效果三个方面出发。刺绣的针法种类和方法丰富而多样,自战国、秦汉至唐代中叶,锁绣一直是最盛行的刺绣针法。锁绣又名“辫子股绣”,所谓“辫子股”,即以三股秀发编结的辫子,刺绣用其义借其名来称呼来回锁连的刺绣针法。近代此法流行于民间,特别是初学绣工者,大多从锁绣开始,俗称“套花”、“扣花”等。锁绣针法简单,套针拉线,只需扎针长短匀称即可,是刺绣技术的开始。
龙凤虎纹绣罗衣采用的面料在古时称为“罗”,是中国传统丝织品种之一,如今常以“纱罗”并称,其原由在于两者质地皆轻且薄。“罗”又因其纤柔而被冠以“云罗”、“雾罗”、“轻罗”。“罗”又有素罗、纹罗之分,素罗即罗地而不起花者,起花纹者则称纹罗。战国和以后的历代王朝,“罗”一直是贵族世家的首选衣料。素罗更是上佳的绣料,经绣工精心制作,成为美奂绝伦的绣品,体现着装者的华贵和典雅。龙凤虎纹绣罗衣作为战国时期刺绣出土实物,因其年代久远、做工精美而成为绣品刺绣中之精品。
龙凤虎纹绣罗衣
Ⅱ 古代穿衣有讲究,各个官员穿的衣服都是什么颜色
以明朝为例:
五至七品穿青色;
八九品穿绿色;
四、五品的官员可以穿红色;
三品以上穿紫色。
中国古代老百姓的服饰在主要以白衣为主,因为白衣造价很便宜,又不需要染色、最适合没有钱的老百姓。
(2)古代衣服虎纹图片扩展阅读: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帝王官员的服饰制度达到了最完备、最繁缛的地步。帝王服装上增加了团龙纹,这是明代才开始形成的礼仪制度。龙纹成了帝王的专用徽记。这种绣龙的帝王常服,是明代皇帝最常穿的服装,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的。
除了织有金盘龙纹的圆领窄袖黄袍外,还有折角向上巾,玉带和皮靴几种成分。
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补子图案: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㶉𫛶,八品黄鹂,九品鹌鹑;
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除此之外,还有补子图案为蟒、斗牛等题材的,应归属于明代的“赐服”类。
Ⅲ 古代衣服上的花纹有哪些
1. 龙凤呈样
龙凤呈祥,古代吉祥图案。封建时代以男性喻龙,女性喻凤,男女结婚喜庆,以龙凤作图案象征龙凤相配,吉祥幸福。故常有用龙、凤、灵芝、祥云构成装饰纹样。民间称之谓“龙凤呈祥”。
2.二龙戏珠
两条云龙、一颗火珠。《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有二龙戏珠也有群龙戏珠,还有云龙捧寿,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3.鹤鹿同春
鹤鹿同春是中国传统寓意纹祥之一。六合是指天地四方(天地和东南西北),亦泛指天下。六合同春便是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中国民间运用谐音的手法,以“鹿”取“陆”之音;“鹤”取“合”之音。 “春”的寓意则取花卉、松树、椿树等。这些形象,组合起来构成“六合同春”吉祥图案。
4.岁寒三友
中国传统寓意指松、竹、梅经冬不衰,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松竹梅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精神可嘉!象征常青不老的松、象征君子之道的竹、象征冰清玉洁的梅三种植物组成,因其寒冬腊月仍能常青。
5.三星高照
三星:原指明亮而接近的三颗星,也指福星、禄星、寿星三个神仙。指有福、禄、有寿,命运好。 出处:《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Ⅳ 汉代服饰纹样,不止有动感的节奏与韵律哦!
动感的节奏与韵律
汉代,是服饰发展继往开来的时期,上承秦古朴之风下开唐华丽之河,以质朴的风格自成一体,在中国古代女子服饰史上具有较高的审美和历史文化价值。
汉代国力强盛,经济稳定,人们对服饰美的要求便越来越高,其图案纹样的使用纷繁多样,主要可分为动植物纹样、天文现象纹样,几何纹样等。
动植物图案为汉代人们很喜爱的服饰纹样。“麒麟纹”、“龙凤纹”、“虎纹”、“狮纹”等兽类纹样常见于丝织物上,其中以龙凤图案最为多见,此图案代表着喜庆、吉祥,是人们心中美好意愿的象征。
此外,还有“牡丹纹”、“茱萸纹”等。这种植物纹样受当时绘画特色影响较深,多富丽堂皇、多彩绚丽。
天文现象纹样最为典型的就是在服饰上出现的日、月、星、雪花等题材,如在蜀锦中出现的“水纹”,云锦上采用的“云气纹”等。
其中,云气纹最为盛行,它是汉代染织工艺中一种主要的装饰纹样,表现为线条的舒卷起伏。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所绘形象,身着的衣服图案是S形云纹,这种S形图案线条舒展流畅,动感强,具有左右上下互相呼应、回旋的生动的特点。其线条粗细搭配、大小穿插,在对比统一的图案形式美的法则中,有了新的创造。
汉代服饰中经常出现的几何纹样主要有“菱形”、“六角形”、“回纹型”等。还有的服饰纹样用几何图形作为地纹,中间用多种自然纹样辅饰,让几何图案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几何纹样中,“双菱纹”是汉代服饰中最为流行的纹样。它是由一个大的菱形两角附以小菱形构成,由于类似耳杯的形状,所以又称为“杯纹”。
无论是哪一种图案,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一个特点 ——重复性
汉代图案往往将统一纹样重复使用于某一布料上,重复纹样能够扩大花纹图样的面积,使衣物图案的张力和方向动感更强,形成有生命的气息。
从这种重复的图案中,可以感受到节奏的韵律感,它之中蕴含的想象和活力,不止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让人从中领略到深层次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
新疆楼兰出土东汉“韩仁绣文衣右子孙无极”锦摹绘图(原件被斯坦因掠走)
我们还可以看出,汉代服饰图案多从自然界中提取灵感,注重内在的神似,而不太表现外形的相似。在创作中,重回汉唐也保持着汉代服饰中这种深厚的文化精神,让创作的作品更有内涵。
以下这款双绕短曲裾,云纹印花便是借鉴于汉代的典型图案——乘云纹。
选自出土的马王堆承云绣残片上的纹饰,其布局匀称,流转生韵,华丽精美。质感柔顺,端庄灵动。
漫而未知的人生行进,汉服予我们历史文化的心灵体验;独立的自我风格,更是一种饱满的生命之光,未来,重回家会有更多美好的设计图案纷至眼前。
汉服的图案内核,让我们重新定义时间与永恒!
让我们:承传新变、协同合作,共生以长、生生不息!
Ⅳ 古代各个官员穿的衣服都是什么颜色
以唐朝为例:
三品以上着紫色;
四品,深绯;
五品,浅绯;
六品,深绿;
七品,浅绿;
八品,深青;
九品,浅青。
品服的花饰:三品以上绣纹:一品,径五寸独科花;二品,径二寸独科花;三品,无枝叶散答花。四至七品绣纹,均是径一寸的小朵花;八至九品无绣纹。
庶人只能衣白布。而白居易当时的职务是江州司马,司马一职在别驾、长史之下,是州刺史的佐官,当时,实际上是闲职。
其官阶是最低的文散将仕郎,从九品,所以,只能穿青衫。其实不是以深浅为高低的,而是以难易来定位的,在古代紫色和绯色的染料是最难调配的,所以很稀少就显得穿的人高贵了。
(5)古代衣服虎纹图片扩展阅读
男子服饰官服清代的官定冠服,上自皇帝,下至文武官员,以及进士、举人等,均按品级服用。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
分冬夏两种,冬天所戴之冠称暖帽,夏天所戴叫凉帽。皇帝朝冠,暖帽为圆形,帽檐反折向上,上缀红色帽纬,顶有三层,用四条金龙相承,饰有东珠、珍珠等。凉帽则是前缀金佛,后缀舍林,亦缀红色帽纬,饰东珠,顶与暖帽相同。
皇子、亲王、镇国公等,朝冠形制与皇帝大体相似,仅帽顶层数及东珠等饰物数目递减而已。文武官员的冠顶,上衔顶珠,其质料、颜色依官员品级而不同。顶珠之下,有一支两寸长短的翎管,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蓝翎、花翎之别。
蓝翎是雕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花翎为孔雀翎。尾端有如眼睛似的一圈,叫做眼,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翎眼多者为贵。
服饰有衮服、朝服、龙袍、常服袍、行袍、端罩、螃袍、补服、行挂等。衮服、朝服、龙袍是皇帝的礼服。衮服为祭祀先王、圜丘等大礼时服用。
朝服用于殿廷朝会、重大军礼、外藩朝观等。龙袍,是次一等的礼服,明黄色,绣九条龙、十二章及五色云纹饰。
龙袍下幅,斜向排列许多弯曲线条的水脚,上有波涛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立有山石宝物等,寓“一统山河”绵延不断、“万世升平”等吉祥含义。
龙袍的制作极为考究。清代龙袍,往往先由清宫第一流工师精心设计,经皇帝审定、认可后,才派专差送苏杭等地精工督造。
常服袍,是日常处理政务时穿的服装,前后左右开衩,颜色花纹随意。除皇帝外,宗室成员都可以穿这种四开衩袍。
行袍,为出巡、骑马时的服装,形制大体如常服袍,只是袍长略短。端罩,是皇帝的礼服挂,类似普通外挂,用紫貂、黑狐皮制作。职位较高和其它皇族近臣及侍卫等都可穿用。蟒袍是官员的礼服袍
。皇子、亲王等亲贵以及一品至七品官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别等差。礼服袖端做成马蹄形,俗称“马蹄袖”,男子及八旗妇女皆用。
以常服代礼服穿时也需另做马蹄袖,用钮扣连于袖口,行礼时放下,礼毕解去,袍仍为常服。这是清代礼服衣袖的特点。凡官员参加三大节、出师、告捷等大礼必须穿蟒袍。
官员礼服的另一种是补服,也叫补挂,是比袍短比挂长的一种长挂,对襟,胸、背各缀一块补子,是清代官服中主要的服装。
挂罩在袍服外面,增减方便,是满族风习,也是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与顶戴同为品官级别的重要标志,(清代补子的具体规定),补挂为品官标志,不得混用。
一般官员也有常服袍、挂,平时穿用,颜色、花纹不限。一般官员的行挂比常服挂短,袖长及肘,石青色,庶官、扈从都可以穿。
清代还有一种黄马挂,是较为荣宠的官服。巡行肩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待卫什长,都例准穿黄马挂。有功大臣也特赐穿着。太平天国之后,文武勋臣得赐者较多。一般男服一般男服有袍、挂、换、衫、裤等。
马挂,一罩在袍衫之外,长仅及腰,原为军中服饰,因便于骑马,故称“马挂”。康熙末年,富家子弟开始穿着。雍正时,穿者日多。以后传至民间,不分贵贱,逐渐作为一种礼服。
马挂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马甲,或叫坎肩,向例为王公贵族服用,至清后期人人可穿。长衫、袍挂是清代男子的主要礼服,官吏人士开两衩。
不开衩的称“一裹圆”,为市民百姓服装。清代一般官吏士庶所戴之帽,最常见的是瓜皮帽,系沿袭明代六合帽式,作瓜棱形,圆顶,顶部有一红丝线编的结子。
咸丰初,帽顶又作尖形。帽为软胎,可折旦放于怀中。一般市贩、农民所戴毡帽,亦沿袭前代。冬天人们多戴风帽,又称“观音兜”,因与观音大士所戴相似而得名。
夏天则戴竺帽、凉帽等。军戎服清代早期的武士服装,也用马蹄袖。头盔有皮革和铁制两种。盔周围垂貂尾、獭尾、雕翎等装饰物,有垂于后面的护领。
武将所穿锁甲,有明甲、暗甲、绵甲、铁甲,形式是上衣下裳,有护肩、护腋及护心镜。穿盔甲时,腰旁挂撒袋贮放弓矢。自火器发明后,这种盔甲已不大用了。
另有藤牌营、绿营兵,戴虎帽,穿黄布虎纹衣。一般士兵穿短衣窄袖的紧身袄裤,加镶边背心。背心胸背各有一圆圈,内书兵、勇等标明所属的字样。水兵短衣窄袖,襟前也有标明某船的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