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各个官员穿的衣服都是什么颜色
以唐朝为例:
三品以上着紫色;
四品,深绯;
五品,浅绯;
六品,深绿;
七品,浅绿;
八品,深青;
九品,浅青。
品服的花饰:三品以上绣纹:一品,径五寸独科花;二品,径二寸独科花;三品,无枝叶散答花。四至七品绣纹,均是径一寸的小朵花;八至九品无绣纹。
庶人只能衣白布。而白居易当时的职务是江州司马,司马一职在别驾、长史之下,是州刺史的佐官,当时,实际上是闲职。
其官阶是最低的文散将仕郎,从九品,所以,只能穿青衫。其实不是以深浅为高低的,而是以难易来定位的,在古代紫色和绯色的染料是最难调配的,所以很稀少就显得穿的人高贵了。
(1)古代衣服样子图片扩展阅读
男子服饰官服清代的官定冠服,上自皇帝,下至文武官员,以及进士、举人等,均按品级服用。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
分冬夏两种,冬天所戴之冠称暖帽,夏天所戴叫凉帽。皇帝朝冠,暖帽为圆形,帽檐反折向上,上缀红色帽纬,顶有三层,用四条金龙相承,饰有东珠、珍珠等。凉帽则是前缀金佛,后缀舍林,亦缀红色帽纬,饰东珠,顶与暖帽相同。
皇子、亲王、镇国公等,朝冠形制与皇帝大体相似,仅帽顶层数及东珠等饰物数目递减而已。文武官员的冠顶,上衔顶珠,其质料、颜色依官员品级而不同。顶珠之下,有一支两寸长短的翎管,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蓝翎、花翎之别。
蓝翎是雕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花翎为孔雀翎。尾端有如眼睛似的一圈,叫做眼,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翎眼多者为贵。
服饰有衮服、朝服、龙袍、常服袍、行袍、端罩、螃袍、补服、行挂等。衮服、朝服、龙袍是皇帝的礼服。衮服为祭祀先王、圜丘等大礼时服用。
朝服用于殿廷朝会、重大军礼、外藩朝观等。龙袍,是次一等的礼服,明黄色,绣九条龙、十二章及五色云纹饰。
龙袍下幅,斜向排列许多弯曲线条的水脚,上有波涛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立有山石宝物等,寓“一统山河”绵延不断、“万世升平”等吉祥含义。
龙袍的制作极为考究。清代龙袍,往往先由清宫第一流工师精心设计,经皇帝审定、认可后,才派专差送苏杭等地精工督造。
常服袍,是日常处理政务时穿的服装,前后左右开衩,颜色花纹随意。除皇帝外,宗室成员都可以穿这种四开衩袍。
行袍,为出巡、骑马时的服装,形制大体如常服袍,只是袍长略短。端罩,是皇帝的礼服挂,类似普通外挂,用紫貂、黑狐皮制作。职位较高和其它皇族近臣及侍卫等都可穿用。蟒袍是官员的礼服袍
。皇子、亲王等亲贵以及一品至七品官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别等差。礼服袖端做成马蹄形,俗称“马蹄袖”,男子及八旗妇女皆用。
以常服代礼服穿时也需另做马蹄袖,用钮扣连于袖口,行礼时放下,礼毕解去,袍仍为常服。这是清代礼服衣袖的特点。凡官员参加三大节、出师、告捷等大礼必须穿蟒袍。
官员礼服的另一种是补服,也叫补挂,是比袍短比挂长的一种长挂,对襟,胸、背各缀一块补子,是清代官服中主要的服装。
挂罩在袍服外面,增减方便,是满族风习,也是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与顶戴同为品官级别的重要标志,(清代补子的具体规定),补挂为品官标志,不得混用。
一般官员也有常服袍、挂,平时穿用,颜色、花纹不限。一般官员的行挂比常服挂短,袖长及肘,石青色,庶官、扈从都可以穿。
清代还有一种黄马挂,是较为荣宠的官服。巡行肩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待卫什长,都例准穿黄马挂。有功大臣也特赐穿着。太平天国之后,文武勋臣得赐者较多。一般男服一般男服有袍、挂、换、衫、裤等。
马挂,一罩在袍衫之外,长仅及腰,原为军中服饰,因便于骑马,故称“马挂”。康熙末年,富家子弟开始穿着。雍正时,穿者日多。以后传至民间,不分贵贱,逐渐作为一种礼服。
马挂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马甲,或叫坎肩,向例为王公贵族服用,至清后期人人可穿。长衫、袍挂是清代男子的主要礼服,官吏人士开两衩。
不开衩的称“一裹圆”,为市民百姓服装。清代一般官吏士庶所戴之帽,最常见的是瓜皮帽,系沿袭明代六合帽式,作瓜棱形,圆顶,顶部有一红丝线编的结子。
咸丰初,帽顶又作尖形。帽为软胎,可折旦放于怀中。一般市贩、农民所戴毡帽,亦沿袭前代。冬天人们多戴风帽,又称“观音兜”,因与观音大士所戴相似而得名。
夏天则戴竺帽、凉帽等。军戎服清代早期的武士服装,也用马蹄袖。头盔有皮革和铁制两种。盔周围垂貂尾、獭尾、雕翎等装饰物,有垂于后面的护领。
武将所穿锁甲,有明甲、暗甲、绵甲、铁甲,形式是上衣下裳,有护肩、护腋及护心镜。穿盔甲时,腰旁挂撒袋贮放弓矢。自火器发明后,这种盔甲已不大用了。
另有藤牌营、绿营兵,戴虎帽,穿黄布虎纹衣。一般士兵穿短衣窄袖的紧身袄裤,加镶边背心。背心胸背各有一圆圈,内书兵、勇等标明所属的字样。水兵短衣窄袖,襟前也有标明某船的字样。
⑵ 古代的衣服叫什么
古代衣服的名称有鹤氅、深衣、绛纱袍、襕衫、马面裙等等。
1、鹤氅
鹤氅是汉服中的一种,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最初的鹤氅是一块用仙鹤羽毛做的披肩。后来的鹤氅, 表现为大袖 ,两侧开衩的直领罩衫,不缘边,中间以带子相系 。明代的鹤氅,和披风形制差不多 ,只不过有缘边多些,领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应更加宽大。
除裙子前后一块不加打褶外,其余诸处打褶,褶大而疏,缀于异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两端缝缀系带,裙摆宽大,其上或织或绣缀底襕,或膝襕。
裙襕的纹饰多样,且寓意丰富,如蝙蝠图案即福的象征;蝙蝠与云纹组合寓意“洪福齐天”;灯笼纹样的“五谷丰登”;八宝流苏璎珞海螺等纹样组成的多吉祥寓意,更为流行;而愈加讲究的裙襕则为龙纹、云蟒纹。
⑶ 古代的汉服,有哪些种类
古代的汉服确实是挺多的,而且每一个朝代的花纹特色都有所不同,但是整体往下看的话都和我们现代的服饰有很大的差别,先从最早的秦汉讲起吧,秦汉的话一般以袍为主,袍相对来说也比较保守。
而魏晋时期的儒群相对来说又要保守一点,我们看电视的时候那种大家闺秀有印象吗,就是那种比较柔柔弱弱的然后拿着把扇子的,他们的衣服通常都是要比唐朝的襦裙还要保守一点,他们的衣服是属于那种开衫的,样子就类似于在胸口把自己裹起来一样有一个 v型的穿法,我这么说也许你们听不懂,你们看第三张图片就知道了。
⑷ 古代皇族,贵族,平民穿的都是什么衣物
明朝的工作和生活的衣服基本不区分,因为贵族的工作就是生活,全部都是华丽的衣服.而平民穷得很,买不起几件衣服,基本上衣服上身就不怎么脱,不分场合地穿.
皇族、贵族一般穿绸子和棉布衣服(明朝时棉布衣服很贵),颜色多以较艳的红色为主.皇族可以穿黄色和紫色,其余勋贵如果得到特许也可以穿,算是荣耀.样式以长衫为主,右衽,宽袍大袖,袖子里可以放东西.
平民一般穿麻和棉质衣服,棉要贵一些,穷一点就穿麻.平民的衣服一般都是灰褐色,耐脏不需要反复清洗.一些贫民干脆自己纺织自己穿,不染色,就用麻线的原色.样式五花八门,但总体上以短衫为主,便于劳作.平民除非豪富,一般没几套衣服换洗的,除了冬天的袄子以外,春夏秋基本上衣服混穿.书上曾经有记载说某人的妻子有5套衣服,所以就是不贤惠,意思是说她败家.汗.
另外还有些规矩,比如说明朝商人虽然有钱,但是不可以穿丝绸的衣服,穿了是要以谋逆论罪的,所以明朝的商人积极推动棉布.另外一般人都不穿白色衣服,因为这是死亡的意思.只有吊丧和表示自己死意已决的时候才穿.一、夏商西周
商朝服饰大抵分为三种
1、奴隶的简单遮身衣物.
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头部皆不加饰物.
2、平民或小奴隶主.
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足部,腰间系带.衣上多无纹饰.
3、王室贵族.
衣着华丽,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纹饰,或刺绣或绘画而成.腰部亦束有绶条,腰带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
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和皮革.麻布贫富皆可穿,但有粗细之分.丝绸和皮革主要用奴隶主贵族所专用.丝绸质地的衣服上所绘绣的纹饰也与青铜器一样,多为云雷纹.
商代男子的发饰以梳辫为主.有的是将头发至于头顶,有的则是在左右两侧梳辫,下垂在肩,也有的将辫子盘于头顶.商代女子发饰与男子基本相同,以辫发为主,但也有少数是将辫卷曲垂肩.同时也出现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较简单,多为帽箍式,束发器多是兽骨,玉石制成,帽箍则用丝绸布帛制作.
周代服饰与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来的宽松,长度大多过膝,衣袖除小之外还有出现了大袖.腰间的束带系成蝴蝶结.巾帽的样式也较丰富,除帽箍外,还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间突出,两边翻卷的形状.大致是低而平者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为贵族所戴.
注:商代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其服饰的衣袖都比较窄小.
二、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
1、深衣
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战国时有单,夹,棉,皮.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
2、胡服
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
三秦汉时期
汉代男子贵贱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帻.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巾帻,但具体式样和颜色有据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的不同而有区别.如皇帝和个级别的官员的巾帻随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帻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帻,武官则戴平巾帻.群吏和仆役要戴绿帻,武吏则戴赤帻,未成年的小童戴无屋帻等.
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帻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卫士冠等.其中除长冠外,大多出于周礼.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如冕冠,长冠,委
貌冠,皮弁冠分别为行郊社祭祀之礼时使用的;通天冠为朝服;远游冠为诸忘之服;进贤冠为儒者之服;却非冠为宫殿门吏仆射之服,却敌冠为卫士之服,爵弁冠和建华冠为舞乐人祭祀之服.
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直裾袍服;一种沿用战国时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无扣,衣襟从腋部想后旋绕,腰间束丝带.衣服宽博,大袖.领和袖初有皂色缘边.直裾式的袍服从西汉后期流行.两种式样,男女皆通用.
汉代重农轻商,规定商人不得衣锦绣等织物,只能着葛麻织物.
汉代男女的鞋的样式没有严格区别.男子多为方头,女子多为圆头,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贵族着丝履,可不随衣色.北方因天气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气温高,湿润,多着草鞋.
袜在汉代称之为角袜.袜高一尺余,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
汉代贵族妇女的首饰有步摇,簪,珥,华胜,采胜,擿(大长簪),并以擿的长短来区分等级.由于头上的首饰太多,非真发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汉代称之为"大手髻".
贵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还有挂袍,也是宴居之服,为斜裁的袍服,将上阔下狭之斜幅垂于衣旁成为装饰.
劳动妇女的衣着通常比较简单,无首饰,为劳动方便,常是短衣长裤,一般女子的发型多为露髻,不加饰.头发中分,平梳,向后做绾,垂髻于脑后,贵族女子则好高髻.
汉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妆,除浓妆淡抹外,还有奇妆.如东汉恒帝时,大将军梁翼之妻韩寿,自创一中悲啼妆,细八字眉,梳堕马髻,自行折腰步,露齿笑,世谓之愁眉泣妆,与流行的宽眉高髻相逆.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和西晋时的服饰与东汉基本相同.但从东晋起,便追求起所谓的风流放达,本就比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为博大的方向发展.
头部的装饰有的系巾子,有的则带小冠,到南朝后期还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汉以前本为庶民所戴,东汉末和魏晋时,一些名士也开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来.小冠一般为中空,可纲椎髻,用簪子由后贯入,把小冠和发髻固定,是由汉代的平巾帻发展起来的.
这时期的妇女的服装已从汉代的深衣向衣,裳分开的方向发展,上衣下裳的装束成为主流.两晋时,还出现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长的装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书上称为"上检下丰".
在北方,十六国后期后,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点是紧身,窄袖,开袴.由于它们行动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汉族劳动人民的喜爱.
北方常用的头饰,除小冠,巾子外还有毡帽.巾子发展到北周时,常常是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名为"折上巾",实为以后的幞头 很′安静的感言: 谢谢! 你觉得这个答案好不好?好(2)不好(0) 神奇小孩 回答采纳率:40.1% 2009-01-11 13:32 中国历史五千年,从传说中的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总共更替了18个主要的朝代。在浩瀚的历史中,各个朝代“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自过了一把主角瘾。他们演绎过的故事大多烟消云散,而他们曾经穿过的行头——历朝衣饰,究竟是怎么一个样子呢?
五帝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大部分人穿兽皮麻布,仅勉强遮羞保暖,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穿上柔滑细密的丝绸,没有什么特别让人眼睛一亮的地方。
夏、商时代以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的是裙子)为主,并且逐渐规定了谁应该穿什么样的衣饰,使衣饰开始具备了区分等级地位的政治功能。因为生产力仍有限,夏商时代能用衣裳来臭美的只有少数的上层人物。大禹治水的时候,还经常穿着一身麻布短衣短裙——跟现在苏格兰男人穿的裙子装差不多。后来衣料越织越多、越织越轻便,衣裳才越做越长,终于一次性盖住手腕和脚腕,使遮羞蔽体不再成为问题。
周朝制定了被孔子极为推崇的“周礼”,完善了衣饰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款式仍以上衣下裳为主,但男装的衣襟和腰带比以前宽大很多,跟当时注重“文质彬彬”的礼仪不无关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即东周),群雄割据,百家争鸣,既有鲁国的古典礼服,又有赵国的短衣长裤(胡服),还有郑国卫国的轻纱长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社会。这个时期出现了上衣下裳相连的大袖交领曳地“深衣”(有将身体深藏的意思)——可称为古代长袍,奠定中国服饰的基本样式。当时深衣的衣襟做得极长,穿时在身上缠绕数道,每道花边显露在外,因之称为“曲裾袍”,风格十分独特。根据《论语》记载,孔夫子穿衣一套一套的,上朝穿礼服、在家穿便服,已经非常讲究,可知那时候物质水平总体上已经比较丰富,大街上也有很多的美服来养眼了。
秦朝男女穿三重衣,也就是穿N层包得严严实实的古代长袍,每一层都要露出领子来,类似于现在穿西装露出里面的衬衫一样。秦朝崇尚黑色,当时朝廷开会,用“黑鸦鸦一片”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据说秦国五分之一的人口是军人,军装(跟赵国的胡服差不多)是当时的一大特色,西安秦俑的军装就相当精良。在无处不在的黑色与军装中,秦代的衣饰是比较单调的。
汉朝推翻了“暴秦”,但服装样式基本沿袭,只是颜色与装饰丰富多了。汉朝中后期“丝绸之路”开通,各民族、各国交流活跃,衣冠服饰日趋华丽。以前的“曲裾袍”因不便行动,逐渐被衣襟竖直的“直裾袍”所代替,但女性仍以“曲裾袍”为主流。此时还出现了上身为短衫下身配长裙的“襦裙”,一直流行了两千多年。由于汉朝比较开放,女性也没有“三从四德”和“闺房”、“小脚”来约束,衣着自然色彩纷呈、纹路精美、千姿百态。
三国两晋时期,一部《三国演义》已经写得很明白了。当时的盔甲战袍精美异常,可以想见貂婵之类的美女的衣服也是美如流云的。东晋顾恺之有一幅名画《洛神赋图》,描绘三国时曹植在洛水遇见洛神的情景。图中洛女神彩衣飘飘,如燕子飞舞;曹才子长袍曳地,如玉树临风。衣服美则美矣,就是行动很不方便。
南北朝160多年,立国的倒有9个。这一时期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都掌过权,胡汉服饰进一步融合,增强了服饰的实用性。
隋唐时期是我国君主专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鼎盛时期,各民族、各国交往广泛。受北方胡服的影响,初唐衣裙流行紧身窄小。中唐以后,服装中加强了华夏传统审美观念,衣裙样式越来越宽大。唐代社会开放,当时的女装微露酥胸,有一种雍容的暧昧,与唐三彩十分相似:色彩绚丽,造型丰满。唐朝男装是幞头(裹住长头发的头巾)、圆领袍衫、平底靴,有鲜艳的色彩、华贵的图案、宽大的样式,表达了一种民族的自信、自强和大度。唐代的服装有如一部《全唐诗》,格式渐渐推进,内容精采非凡,不负唐玄宗作曲的唐代歌舞精品《霓裳羽衣曲》的曲名。我想唐朝的名城大都里,男的风流倜傥,女的绚丽多姿,定然美不胜收。
五代十国只有50多年,北有五个朝代南有十个国家,走马灯似地更换国号和皇帝,对衣饰的主要影响是使衣服渐渐趋向窄细合体——方便打仗和逃亡啊。
宋朝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名扬天下,一部《水浒传》尽人皆知,现实的气息无处不在,衣服自然也不例外。这个朝代出现了一种很有特色的新服装:背子——窄长袖,衣长及膝,腋下开襟,男女皆穿。总体上,宋装简洁流畅,色彩明快,有规有矩,不事张扬,感觉跟宋词差不多。至于与宋朝大致同时代的辽、金等国,都属少数民族,服饰特征是左衽(即前襟向左掩,区别于中原一带的右衽)、窄袖、开衩,也各有特色。
元朝是让史学家有些尴尬的一个朝代,虽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但更为之骄傲的是蒙古人。元代最主要的服饰是蒙古的“质孙服”——冠、衣、履从上至下都用一种颜色,很单调。好在当时还可以穿保留唐宋遗制的汉服,但这种汉服不可避免地沾上了蒙古的元素,形象有些模糊。个人感觉,元朝的衣服有如元散曲,句式简短,可添加衬字加以发挥,但整体水平低于宋词,仿佛进入衣服的低潮期。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穿着唐、宋传统的宽松圆领袍衫,穿长统袜、浅面鞋。但依照律法,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蓝、青、黑等色,平民妻女只能多穿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明朝的第一任朱老板是贫农出身,夺得天下后对官史的要求很严,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就要砍头。如此法治之下,服色上自然乏善可言。后来法治松了点,但理学盛行,精神桎梏前所未有,服装反而拘谨质朴。印象中除了增加前后补子的官服和皇家的服饰之外,宋朝人的衣服以冷色调居多,标志着那个循规蹈矩的时代。
清朝的统治者满族入关后,所做的大事之一是用武力逼迫关内各个民族剃发易服。“衣服骑射,不可轻变”是皇太极入关之前的祖训。清朝的服装大部分是按统治者的意思去设计的,政治性(清代长袍以衩来区分贵贱,皇族开四衩,官吏开两衩,平民不开衩)、实用性(主要是骑马作战的实用性)远强于舒适性、观赏性,因此比元朝的衣服好不到哪里去。满清统治了大约300年,他们的瓜帽马褂长袍马蹄袖和高髻旗袍盆鞋琵琶襟一直影响到民国,基本上把“宽袍大袖”等等特色抹杀殆尽,使汉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服装,清朝可算是衣服的黑暗期。
民国的人开始穿西装、打领带,向西方学习,走的差不多是两千两百多年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那一路子。这个时候,中国已经基本摆脱几千年的繁重衣饰,开始轻装前进了。我们应该感谢这次服装的改变,它虽然没有恢复各个民族的服装,还带有满清的特征(男子穿窄袖对襟马褂长衫,女子穿改良旗袍),却奠定了我们今天穿沙滩裤、吊带裙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十多年间,中山装与绿军装铺天盖地。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枪杆子里出政权,怎能不忆苦思甜?改革开放之后,服装的国际化趋势极为明显。除了重要的会议和节日,各个民族已经极少穿传统的衣服。从衣着上看,我们已经与世界大多数国家没有什么区别。
历史一页页翻过去,朝代一章章跳出来。各朝衣饰则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随朝代所处的背景而演变。如果我们至今还穿着唐宋时代的大袖宽袍,未免太过不合时宜。只是我们应该记住那些真实而全面的历史,记得曾经有过的衷心之喜和彻骨之痛。 ??“北京”在各个朝代的名称 ??从古到今的朝代名称是什么? ??那个朝代的衣服最漂亮??? ??那个朝代的衣服最好看? ??谁有朝代从古到今的名称啊? 女人不穿衣服的样子女人没穿衣服的样子美女不穿衣服的样子古代衣服mm不穿衣服的样子女人脱光衣服的样子女人不穿衣服得样子古代衣服的图片 其他答案古人的服饰与代称
古代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服饰,人们因以不同服饰的名称来作为不同阶层的人的代称。
乌纱帽:自南朝刘宋以来,乌纱帽便在民间流行,无论官民,不分贫富,都戴乌纱帽至明初,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
搢绅:搢为插,绅为大带。旧时高级官吏的装束,亦用为官宦的代称.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
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
纨袴:古代贵家子弟所穿的细绢裤,引申以称富贵人家的子弟。
青衿:旧因以指读书人。
布衣:即平民。
青衣: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婢女亦多穿青衣,后因用为婢女的代称。
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作为妇女的代称。
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因用为妇女的代称。
⑸ 古代的服装花样百出,每个朝代的服饰叫什么名字
每一个朝代他们的汉服都是有不同的叫法的,我先来讲讲秦汉制吧,秦汉制的汉服分为曲裾袍和直裾袍,样子的类型就是类似于水桶的样子,那个衣服从肩部开始到脚它就是一个直筒的样子,而曲裾袍和直裾袍的区别就是。曲裾袍是在我们腿的前面是有斜横着的纹路的,所以说叫曲裾袍,而直裾袍的话前面是直下来并没有斜横着的纹路的所以说叫直裾袍。
而且那么穿也特别显腿长哦,我们现在普遍效仿的汉服基本上都是儒群,并没有太多人去效仿袍这类的裙子,因为这类的裙子确实是看上去凸显不出我们的美,
⑹ 在中国古代服饰历史上,到底哪个时期的服饰最为好看
中国古代唐朝时期的服饰是最好看的。
长裙一般只在胸口处会有一些点缀花纹,整体不会显得太复杂,主要以舒服为主,外面的大袖衫才是重点。大袖衫顾名思义就是袖子特别大,几乎可以达到小腿的位置,领口会扩展到锁骨外侧,有点类似现在的一字肩样式,裙摆为拖尾状,整个大袖衫的上面都是刺绣花纹,并且身份地位越高,花纹的样式越繁琐,据说有些衣服绣娘要绣好久才能成型。其他朝代的衣服美则美矣,但和唐朝的服饰比起来不是过于保守就是缺乏美艳和庄重感。
⑺ 古代的衣服长什么样
额 分为好多种的种呢 比如
梅花纹纱袍
娟纱金丝绣花长裙
丝绸罩衣
菊纹上裳
百褶如意月裙
流彩暗花云锦宫装
金银丝鸾鸟朝凤绣纹朝服
翠纹织锦羽缎斗篷
缕金挑线纱裙
银纹绣百蝶度花裙
撒花烟罗衫
百花曳地裙
云纹绉纱袍
藕丝琵琶衿上裳
紫绡翠纹裙
软毛织锦披风
织锦镶毛斗篷
素绒绣花袄
捻金银丝线滑丝锦被
刺绣妆花裙
薄罗长袍
勾勒宝相花纹服
缕金百蝶穿花云缎裙
宫缎素雪绢裙
刻丝泥金银如意云纹缎裳
这些只是一点点 古代服装很多的..
⑻ 古代的服饰都是什么样的
中国古代的服饰其实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特点,随着朝代的更替,服装不管各个方面都是在不断的变化的。以前可能就是比较粗糙一些,后面的话慢慢的就开始变得精致完美。
先看一下我们的夏朝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毕竟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服饰带有鲜明的宗教信仰色彩,那个时候可能也不是特别的发达,所以说在衣服的制作方面肯定是没有后面的朝代做的好的。它的形状,色彩,纹样均源于对天地的尊崇和对干坤秩序的追求。
到了民国时期,衣服渐渐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只不过颜色比较单调一些,现在我们的颜色丰富多彩,五颜六色。我觉得服饰和当时朝代的经济发展开放程度是有一定关系的,唐朝的就最为明显,自己也是比较喜欢唐装的。
⑼ 明朝锦衣卫的衣服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
锦衣卫高级官员有三种服饰:蟒服、飞鱼服和斗牛服,与麒麟服一道为明四大赐服。 蟒袍是皇帝的赐服,穿蟒袍要戴玉带。蟒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飞鱼服不及蟒服隆重。蟒服、飞鱼服之外还有斗牛服,也甚是华美。明朝赐予一品官员的官服,上绣虬属兽斗牛,故名。
⑽ 古代平民的衣食住行,都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很多人了解古人生活面貌,一般从古装影视剧当中了解。但是,影视剧为了艺术效果,并不能把古代的历史面貌完全展现出来。尤其是,古人最底层人民的生活面貌,往往被电视剧误导。很多人估计还认为古人都穿绫罗绸缎,住高大上的房子,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外出随时可以大鱼大肉。我们就来谈一谈古代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看哪些情节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古人织布
除了饭食有定量,《管子·海王》中还提到食盐的使用数量:“终月(一个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食盐三升少半,吾子食盐二升少半。”从古籍的记载来看,古人对食用盐的使用也有规定。虽然说一个月吃不了几升盐,朝廷限制食盐的用量,主要是为了防止走私。在唐太宗初年一斗米值3-4钱,到玄宗时一斗米值13钱,粮食在那时比较稳定。而盐呢,唐玄宗以前,盐由户部经营,每斗盐10钱。安史之乱后,朝廷财政紧缩,每斗出售价达到了111钱,是原来的10倍。到唐德宗九年(788年),每斗盐增加到了310钱,30年间,盐价上涨30倍,可见盐巴在古代是抢手货。据说,黄巢就是盐贩子,他能聚集这么多人反抗唐朝,就是因为很多农民需要盐这种生活必需品。人民买不起盐,吃不起饭,跟他造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最后,要说的是,古人吃饭时,还要喝酒,当然指的是有钱人吃饭时喝酒。普通老百姓吃饭的时候往往是不喝酒的,在我国某些朝代还禁止私人买卖酒。比如,唐德宗三年(782年),朝廷禁止私自买卖酒,由政府自设店专卖,“收利以助军费”。唐朝时期开始有了饮茶的习惯,但是唐德宗在公元793年又开始征收茶税,并分三等征税。唐宣宗初年(847年),有三人私贩茶叶满了300斤,皆处以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