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建筑四合院图片
古建筑四合院图片 :
古建筑四合院简介: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 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有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在现代,随着家庭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迁,传统四合院的宜居性受到了挑战。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传统四合院也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矛盾,一些四合院被列为了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有一些被拆除。
Ⅱ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居还有什么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居有蒙古包,四合院,晋中大院,陕北窑洞,徽系民居,浙江民居,西藏碉楼,湘西吊脚楼,客家土楼,傣家竹楼。
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流传至今,仍能看到它不可泯灭的身影。其中在现代建筑中,四合院和徽系民居因为兼容性强,而成为保存最为完整,且仍被大多数人使用的两种建筑方式。
一、蒙古包
傣家竹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
其余为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窗。若屋檐稍高则两侧开有小窗,后面开一门。楼中央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
Ⅲ 一层农村简易四合院
你的提问不是很清楚,四合院宅基地的面宽、进深没有明确尺寸。为此只能大概回答:450平米的地块,一般进深约28米左右。假设是这个尺寸就可以设计施工做一进四合院。
假设四合院相关尺寸:倒座房进深4米至4.5米、厢房进深约3.9米左右,450米占地面积的厢房一般进深小一些,主要是为庭院比例关系问题;最后就是北房(正房)进深可以设计4.8米,开间的心间为3600MM。北房可以做排房也可以做四破五做法的北房。
东厢房可以做厨房,东方属木有利于柴火旺盛。
庭院接近方形效果会好一些。
Ⅳ 老北京的四合院什么样
老北京的四合院总给人以历经世事沧桑,阅尽人生百态的感受,承载了太多年皇城根下的古韵古风,记述了遥远而飘渺的人文历史。四合院,就是指东西南北四面的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口”字形的四合院叫做一进院落;“日”字形的四合院叫做二进院落;“目”字形的四合院叫做三进院落。三进院落就是所谓的“大宅门”,大宅院中,一进为门屋,二进是厅堂,三进就是后院。
Ⅳ 求新北京四合院的介绍(文字,图片)
北京四合院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它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中国北方的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就已出现了。不过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代(公元1644–1911年)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的。
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是个统称,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向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即使开窗户也只有南房为了采光,在南墙上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因此,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不常与周围的邻居来往。在小院里,一家人过着日子,与世无争。可以说,四合院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在动荡的社会风云里,北京人所寻觅到的一个安详恬静的安乐窝。一代代的北京人就在这数也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北房最高,建在四层台阶的基础之上,东西厢房要低一层台阶,房前有回廊环绕。北房是四合院的中心,共有3大间,正中的一间称为堂屋,是不住人的。屋内北墙上挂有字画和对联,靠墙置一张硬木做的长条案,上面摆放着花瓶、香烛等,正中央是一块木制的祖宗牌位。条案前是一张八仙桌,两边各置两把太师椅。逢年过节时,桌上摆有酒菜点心,以祭祀祖先。长辈坐在太师椅上,小辈门依次上前给老人磕头请安祝福。后来这些旧的礼俗都免除了,但是家中的大事还是在堂屋里举办。
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外院横长,大门开在前左角即东南角,进入大门,迎面在外院东厢房的山墙上筑砖影壁一座,与大门组成一个小小的过渡空间。由此西转进入外院。大门之西正对民居中轴的南房称"倒座",作客房,外院还有男仆室及厨、厕;由外院通过一座垂花门式的中门进入方阔的内院,即全宅主院。
北面正房称"堂",大多为三间,遵守着明清朝廷"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的规定。正房开间和进深尺寸都比厢房大,故体量最大。正房左右接出耳房,由尊者长辈居住。耳房前有小小的角院,十分安静,所以也常用作书房。这种一正房两耳房的布局称作"纱帽翅"。正房前,院子两侧各建厢房,其前沿不超越正房山墙,所以院落宽度适中,空间感觉甚好。
中国北方的传统民居,总的特点是以院落(或天井)为核心,依外实内虚的原则和中轴对称格局规整地布置各种用房。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水平最高,也最为典型,是中国汉族传统民居的优秀代表。
外院横长,大门开在前左角即东南角,进入大门,迎面在外院东厢房的山墙上筑砖影壁一座,与大门组成一个小小的过渡空间。由此西转进入外院。大门之西正对民居中轴的南房称"倒座",作客房,外院还有男仆室及厨、厕;由外院通过一座垂花门式的中门进入方阔的内院,即全宅主院。
北面正房称"堂",大多为三间,遵守着明清朝廷"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的规定。正房开间和进深尺寸都比厢房大,故体量最大。正房左右接出耳房,由尊者长辈居住。耳房前有小小的角院,十分安静,所以也常用作书房。这种一正房两耳房的布局称作"纱帽翅"。正房前,院子两侧各建厢房,其前沿不超越正房山墙,所以院落宽度适中,空间感觉甚好。
厢房是后辈们的居室。正房、厢房朝向院子都有前廊,用"抄手游廊"把垂花门与这三座房屋的前廊连接起来,可以沿廊走通,不必经过露天。廊边常设坐凳栏杆,可在廊内坐赏院中花树。所有房屋都采用青瓦硬山顶。正房之后有时有一长排"后照房",或作居室,或为杂屋。较大的民居可以在堂后再接出一座四合院,以居内眷。或更在全宅一侧接出另外一组四合院,也有的在一侧接出宅园。(图三)
开在前左角的民居大门称"青龙门",按后天八卦,北为坎,东南为巽,故宅门的此种布局称坎宅巽门,按风水观念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宅门不设在中轴线上,使得从宅外进入必先通过一个小小过院,有利于保持民居的私秘性和增加空间变化(只有王府的宅门才放在中轴线上,认为以王侯之尊,即使不作坎宅巽门也可以免除外邪的侵害)。其他地区,不论南北,在一般民居中,坎宅巽门也十分通行。宅门都是一间,按大小和规格又有数种:如广亮大门等级最高,进深大,门扇安在中柱一线,前后各有一个空间,前部空间两侧设守门人条凳,额枋下有雀替;金柱大门较小,门扇前移,安在金柱(即老檐柱)一线,门前空间也较小;蛮子门更小,门扇更前移,安在外檐柱一线,门前没有空间(图四)。以上三种都用在官宦人家。再小的是如意门,有的面阔只及半间,门扇也在外檐柱,用在虽非官宦而相当殷富的人家。最小的是墙门,没有进深,门上有小屋顶,或模仿西洋建筑砌通天柱(图五)。
图四图五图六图七
从外院进入内院的中门,通常是一座称为垂花门的小门屋,施悬山"勾连搭"顶(即前后两个双坡顶相接),造型玲珑,相当华丽,预示由此进入内宅,丰富了内外二院的景观(图六)。在垂花门后檐柱处常设门扇,称屏门,作用类同仪门,平时关闭,人由门前左右廊道绕入,遇大事或贵客莅临才开启。以中门间隔内外,不仅保持了内院的安静,同时也含有宗法礼制的意义。宋代一部生活网络全书式的着作《事林广记》说:"凡为宫室(此指宅院),必辨内外,……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女仆无故不出中门,有故出中门亦必拥蔽其面"。可见,中门来源之早,是区别内外所必需。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庭院方阔,尺度合宜,院中莳花置石,一般种植海棠树,列石榴盆景,以大缸养金鱼,寓意吉利,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好比一座露天的大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最为人们所钟情。遇婚丧大事可在院内临时搭建大棚,以待宾客。抄手游廊把庭院分成几个大小空间,但分而不隔,互相渗透,增加了层次的虚实映衬和光影对比,也使得庭院更符合人的日常生活尺度;家庭成员在这里得到交流,为创造亲切的生活情趣起了很大作用(图七)。
北京四合院庭院方正,是为冬季多纳阳光。冀南和晋陕豫等地,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以减少阳光。西北甘肃、青海,风沙很大,院墙加高,称为"庄窠"。东北土地辽阔而气候寒冷,为更多接纳阳光,院子常十分宽大,宅墙内空地甚多。各地的四合院,适应家居生活的需要,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Ⅵ 农村四合院设计效果图
做过很多套四合院别墅
Ⅶ 欢迎评价本人创作的古建四合院设计案例效果图怎么样
看上去效果还是挺不错的,就按照每张图来说说吧
图一:这个可以看得出是普通人家的四合院,不过这个们开得有点偏了,往外开点或许会更好
图二:看上去是个禅院或者寺庙,本该是一个比较古朴、脱俗的地方。可徽派的马头墙展现的是徽商人家那种富庶的氛围,跟远离世俗的寺庙尤为不搭
图三:看样子是个园林。风格繁杂,在我看来就出现有徽派的马头墙,岭南派的镬耳墙,有歇山顶等。其实风格多会出现矛盾——到底是什么风格的古建筑。还有徽派的马头墙过于高大,融入不了小情别致的园林风格
图四:这个稍微好点,有了四合院的基础模样,由于门口中通,选址的时候不要选直通的路
图五:双重四合院按等级算应该是王府级别,自身本没问题,跟水流相接,是个很好的想法
图六:这个看不出是什么效果图,但是空旷地方太多,跟四合院不太有关系
图七:看样子是一家饭店,稍有一点四合院的味道,但不浓厚
综合来说,从图一到图七,四合院的味道越来越淡,走到后面就越来越有苏州园林的风格。古建筑应该遵循它本该的样子,是四合院就是四合院,或者在四合院的基础上揉入现代的东西,而不是揉入其他地方风格,这样有点反仆为主。以上全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Ⅷ 想要装修农村中式一层小院,要如何装修呢
这套苏派三合院,外观古朴典雅,山与水的气韵,被藏在这栋宅子里;花与树的清香,流转在瓦当之上,尘封已久的历史,随着大门轻启,向我们展开。根据题主的宅基地尺寸,可以适当加深院子,也可以砌上倒座房,尺寸应该刚刚好。
一般盖房子都是先把正房盖好,正房也就是北屋,可以是该成18×10的。再盖东屋,4.5米宽×长5西屋也和东屋一样。,南屋15米长×5米宽,留三米的大门。。盖起之后跟那四合院一样特别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