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请的符咒到期如何送走
第一:符咒到期无效的问题!
符咒自然到期:
很多的符咒,都是有高功画制,具备一定的时效,比如太岁符,时效是一年,一年后自然到期,这就涉及到到期送走的问题!
还有一些短期的符咒,比如文昌符,煞鬼符,安胎符等!
也有长期的符咒,这种长期的符咒,一般是镇压镶嵌类的!
符咒的失效到期:
佩戴符咒,有一些禁忌,会对符咒的法力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符咒减效或失效!
如:忌污秽、对符持念其他咒语、房事避忌、损毁或者水污、女性生理期触碰、多次拆折、给外人展示、更有人对着符拍照炫耀、行恶事、作奸犯科等等行为!
也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符咒的法力和时效!
第二:符咒为什么会到期或失效!
现代的符咒,多数是经过有修为的高功道长或是修为较好的道教居士手绘、持咒、入令、祭炼而成的!主要就是通过请神力入符,从而达到保佑缘主的健康、财运、事业、文运考试、姻缘婚姻等等方面!
这就说明了有效的、有法力的符咒至少具备三个条件:
1、必须是有修为的高功道长或是修为较好的道教居士绘制的
2、必须是手绘、持咒、入令、祭炼而成的!
3、符咒是通过信仰的力量,请求神明力量的庇佑!
那么,当符在失效或者到期后,符咒上的神明需要回去!
比如太岁符,每年的当值太岁不同,在年尾送走太岁符的,这表达的是我们对于神明一年来庇佑的感激和酬谢,包括也才不会冲撞到下一年的当值太岁,给自己招致祸害。
其他不同的符咒也都会涉及到这个问题,在神明完成了庇佑的任务,我们也需要送神明归位,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的福德圆满。
当然也有持符人,行恶事、作奸犯科等其他行为,导致符咒失效,神明不庇佑,提前离去的!
第三:符咒到期失效后,如何处理拜送?
第一种情况,失效的符咒!
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失效了,对于有信仰的缘主来说,都是一种对神明的亵渎!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您在哪里请的符咒,送回给画符的道教师傅或居士,由他们帮忙谢神处理,这样比较好!
第二种情况,到期的符咒!
1、按照画符的道教法师或居士的指导,自行处理!
一般简单的方式,都是用冥金并符,根据不同的符在特定时间地点,进行拜谢焚烧!
复杂一些的,或者说更为诚心的缘主,则需要自备元宝、香、烛、果、水、疏文等,祭焚拜谢,这种适合家里有道教供奉的缘主!
2、也可以按照失效的方式,把到期的符咒送回给画符的道教师傅或居士,由他们帮忙谢神拜谢!
⑵ 文昌符的介绍
文昌符:最早记载是出自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的《彖传》,后来为世人求学业的灵物。虽然叫做文昌符但是不是文字写成的符咒,因为是阴阳家传承而来,不是道教传承而来。正式的文昌符是用橘子石、靛蓝晶、蜜蜡石、云海石、影子石、红蚕石6种石头放在护身符袋子里,这个护身符也叫做文昌护身符,为石碑护身符的一种。
⑶ 符咒种类!
6、雷祖灵犀符
此符霸道,用于伐邪,先生嘱咐非紧急情况一般不用,被邪灵附体干扰化符水一道,即可见效,如果半个小时还不好说明很严重
7、五雷气字符
用于治病,功效甚好,一般病症如体虚,外伤,久病这些用于佩戴……如果是高烧不退,拉肚子就可以化符水用于内服
⑷ 文昌符的简介
在清代张惠言之《周易虞氏义》破解了部分阴阳家流传下来的石碑护身符的奥义,为清代道教提供了很有利的帮助,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继承阴阳家的阴阳师逐渐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只有在其它东南亚国家还有从事这样的工作的阴阳师。道教用朱砂书写的文昌符,配合文昌塔、配合供奉文昌帝,3个完全使用,可以达到阴阳家的文昌符的功效。在历史上道教为了华夏做了不可磨灭的功效
⑸ 在广东哪里可以求得文昌符或者文昌锦囊
在荔湾区的,仁威庙里面有的!~
仁威庙坐落于广州龙津西路仁威庙前街,旧泮塘乡内,占地2200平方米,是一座专门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它是当时泮塘恩洲十八乡最古老、最大的庙字。史籍记载:仁威庙始建于宋代皇佑四年(1052年)。明天启二年(1622年)、清干隆年间(1736~1795年)和同治年间(1862~1874年)都进行过规模较大的修建。清干隆年间重修的,该庙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进房舍,重建时增设了后二进建筑和东序。
仁威庙初建时称北帝庙。据说,因真武帝司水,故人们称他为北帝或水神。又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素有“神威”.所以后来改称仁威庙了。
仁威庙的得名还另有一说。
泮塘地处岭南水乡,素以种莲藕、菱角、茨菇、马蹄(荸荠)、茭笋等“泮塘五秀”而驰名。泮塘乡民为“感恩邀福于神以不致成灾”,故对供奉的神像“奉祀信诚”。话说泮塘当年有兄弟二人,兄名“仁”,弟名“威”。有一天,兄弟俩去打鱼发现一块怪石,拾回家中立为神像,从此“生活顺景,得心应手”,后传遍乡里,十里之内,参拜者众。到乡里集资修建庙时,乡人便将庙名改为“仁威”了。
仁威庙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广三路深五进,另有偏东一列平房。前三进建筑,当中为主体建筑,东、西为配殿,第四进为斋堂,第五进为后楼。沿着南北中轴线,依次为头门、正殿、中殿、后殿和后楼,左右为东、西序。头门面阔11米,深8米。门外两侧各立一花岗岩石柱,柱头雕有石狮子,柱身雕祥云和二龙戏珠,线条流畅,形象十分生动,俗称为“龙柱”。
主体建筑东西阔40米,南北深54~60米.是砖木混合结构。屋举9架梁,房顶是5级叠阶梯形的风火山墙,上盖绿灰筒瓦,采用蓝色琉璃瓦剪边。屋顶正脊和两侧山墙顶的瓦饰陶塑人物、脊饰亭台楼阁和舞台戏曲人物都是清代广东佛山石湾文如壁店烧制。上有“同治丁卯”(同治六年.即1867年)字样,隐约可见。屋梁、枋、驼峰、雀替等都做成木雕的工艺构件,雕刻成麒麟等吉祥纹饰,遍地金彩。檐板雕刻更是精细,吉祥纹、戏曲人物都雕刻得生动传神。墀头上的砖雕花纹也是精雕细刻,独具匠心。莲花形的斗拱、支柱梁架的叉手、托架都被雕成倒挂螯鱼状。雀替、驼峰和封檐板等更是通透玲珑,上漆贴金,是潮州金漆木雕的风格。多层次复杂的通雕,把浮雕、沉雕和圆雕汇集于同一个画面上。
正殿面阔9架用4柱,以穿斗与抬梁相结合的梁架结构,采用勾连搭的形式,把正殿梁架与四檀卷拜亭的梁架有机地连在一起。斗拱、梁架、雀替、驼峰等所有构件与头梁架的风格一致。驼峰上的雕刻有狮子舞球、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喜上眉梢等吉祥纹饰。正殿前横向梁枋的下面雕群仙贺寿、福寿双全等纹饰。底部则雕有流畅的如意纹图案,其造型优美,雕工精细,层次分明。明间两金柱间的漆空枋雕有八仙等人物。所有梁枋的底部都雕有花纹,雕工极其精细。人物和动物造型栩栩如生。木雕上均涂以金彩。
第三、四进的建筑及东、西序的房舍造工略欠精细,而建筑式样及风格与正殿基本一致。
庙中的建筑雕饰,集丹青、木刻、砖雕、灰雕等各种艺术于一体,其雕饰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集中了岭南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桂殿兰宫”。同时,整座庙宇造型各异,有方形、八角形,也有覆盆状的。柱子有石柱、木柱,柱的截面有方形、八角形、圆形,也有转角柱。仁威庙中的木雕、石雕、砖雕都各有特色,工艺亦十分精湛。陶塑、灰塑工细劲秀,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和风格,仿如陈家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庙内还有碑记多块。
据说,昔日农历三月初三是庙诞,庙会活动丰富多彩,其中参神、进香、唱八字等是庙诞期间的主要活动。乡里有耆老会主持乡中大事。清代有一段时期取缔祖祠,乡民为保存这间庙,专意在后座供奉孔子和关公。其时庙内有一副对联:“仁敷四海.威镇之城”——其中上联头字“仁” 指孔子,下联“威”则指关公关云长。过去这里还有多副对联,现大部分已失散。其中有副对联:“旭日湛珠江源接香浦石门四海同沾帝力;龙津连泮水派通红桥荔岸千秋共浴仁威。”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外敌人侵,遂又在此复倡团练,以抵抗“外洋滋扰”。仁威庙实际上已成为清末广州地区抗击外国侵略者的一个重要据点。
历史上,仁威庙一直是广州市西部和南海、番禺、顺德等地信仰道教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仁威庙的宗教活动仍延续不断,“文革”后,仁威庙得到修复,广州市道教信徒多次要求恢复为道教活动场所。2002年12月,经广州市、荔湾区政府批准,仁威庙移交给广州市道教协会,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开放。仁威庙成为广州市继三元宫、黄大仙祠、纯阳观之后的第四间经政府登记开放的道场。
1993年8月被广州市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单位。
从荔湾湖公园东北的仁威庙前街一路走来,穿街头过巷口,在低矮的屋檐下挤过许多摆卖的摊档,一个千年的古庙----仁威庙就在眼前了。庙前临湖水,华表肃立,两旁是古老的民居,恍如时光倒流,令人怀疑是不是身在广州。
历史上泮塘地域涵括了恩洲十八乡。由于当地乡民以打鱼、种植“荠、莲、菇、菱、茭”五秀特产驰名省内,于是人们为了感恩邀福、平祸减灾,特别流行供奉玄武帝君。玄武为蛇龟合体的形像,为中国古代北方之神,与青龙、白虎、朱雀合称为四方元神。因为北方是水住,武帝司水,所以人们称玄武为北帝,唤它为水神。后来民间广为传颂,古代泮塘乡有兄弟二人,兄名叫仁,弟名叫威,某一天兄弟二人去打鱼,发现一块怪石,就拾回家中奉为神像,居然从此之后他们一路生活顺景,样样活计得心应用,日子富裕又美满,更觉出“神像”妙不可测。这欣喜的怪事在乡间风传开来,闻讯大喜的百姓们奔走相告,信者云集,参拜仁威怪石的人众多,于是乡里乡亲的一呼百应,索性集资修建起“仁威庙”。----仁威庙的传说
据《续修南海县志》载述,仁威庙始建于宋皇佑四年(1052年),而明代天启年间、清代干隆年间和同治年间又相继进行过大规模修建,清干隆年间重修前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进房舍,后两进和东序则是干隆年间增建的。最值得强调的乃仁威庙的始建和修建都是由泮塘十八乡乡民自发捐资的!这是民间百姓自己建构的一座祈福圣殿和心灵庙堂!
仁威庙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讲究富丽堂皇,并且是中国各种雕刻艺术事例汇聚的结晶。它的主体建筑略呈梯形,占地2200平方米,坐北朝南。庙内的木雕十分精致,头门均做成木雕的工艺构件,雕刻吉祥纹饰,遍施金彩。而顶部为五山风火山墙。正脊是石湾文如塑造的陶塑人物瓦脊,上有"同治丁卯"字样。它的精美的木雕、粗犷的石雕、剔透的砖雕,曾被誉为“桂殿兰宫”。----仁威庙的建筑艺术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是仁威庙诞,在庙会期间,乡里活动丰富多彩,像盛大的宗教节日,人人都会履行参神、进香、唱八音等喋喋不休、孜孜不倦的心灵沐浴。
据说,当年仁威庙是恩洲十八乡最古老、最宏大的庙宇,其占地达五百余亩,庙前就有一个大水塘。而庙内楹联很多,其中有“旭日珠江源接香浦石门四海同沾帝力,龙津连泮水通虹桥荔岸千秋共浴仁威”;又有一联如“仁敷四海,威镇三城”(上联指孔子,下联指关公)等都是联迹经典,仿佛仁威刚柔并济,互为观照。顾盼咀嚼之间,令人萌生奇思异想;那无论是喜庆或寂寥的日子,平凡或重大的日子,快乐或忧愁的日子,丰收或饥荒的日子……仁威庙总在默默地迎候专程前来烧香拜神的善男信女,他们祈求逢凶化吉,交个好运;他们祈求日子太平,风调雨顺……而令人无限神往的境界是,庙外有广袤的飘送芳香的荷塘,迎风婀娜绽开着出淤泥而不染的淡红花朵,向人微笑、颔首;而庙内香炉中升起袅袅烟环,奇香盈室,灰渺缭空的曼妙青烟为遒联雅迹罩上一层氤氲的柔光灵雾……这氛围,简直像是古代名士的墨斋宝居了!可它却是乡间民众的慈航善苇,即便渡不尽那漫长岁月中许多苦厄众生,却足以成就为支撑民生信仰的精神家园了。
白茫茫的淫雨霏霏,淹没了仁威庙前的荷香水塘,心灵枯槁的热火岁月,庙堂影像形同废墟,没有涟漪的水,尘封了祈语如织的波纹,只剩得庙宇的灰飞,满地愁思地摇曳、残喘。昔日光景到了20世纪的20年代,孙科任广州市长,乡民害怕征用该庙,就将仁威庙堂改为一所学校。到建国初期,这里又办起工农业余学校、西村第一中心小学、泮塘小学,还有部分房舍做了泮塘街派出所。60年代“闹革命”,派出所撤销,干脆又在庙中办起了塑料厂……一座神庙的命运在风雨中飘摇,废物利用似的苟且存活都不行,“破四旧”的“革命小将”们索性毫不留情地将庙里的神像砸得粉身碎骨。可幸的是,泮塘的乡民为了保护仁威庙那些精致雕刻的梁柱,连夜用灰泥将梁柱的雕刻覆盖起来,才令这些精美的民间艺术精品得以保存下来。直到198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才为仁威庙的不公待遇“平反”,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香火鼎盛的仁威庙宇正逐步恢复它历史的原貌及尊颜。
广州西关有座仁威庙,相传始建于宋朝皇佑四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是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可人们为什么称其为仁威庙呢?原来这里边有一个感人的传说。
宋初年间,村里有一对亲兄弟,一个叫仁,一个叫威,兄弟俩自幼父母病亡,幸得街坊施舍食粮,始得以成人。长大成人的兄弟俩以打鱼为生,虽然贫穷,但相处和睦。他们早出晚归,将捕获到的鱼卖一些,给街坊邻里送一些,深得大家的称赞。
有一日,兄弟俩像往时一样,披着灰朦朦的晨雾出去打鱼,突然,天空乌云密布,平静的海面泛起了大浪,汹涌澎湃,兄弟俩急急收网回航。当他们回到村里时,村子已经一片汪洋大海,逃出生天的人们站在水岸嚎啕大哭,水面处处可见到猪鸡狗等禽兽的尸体,过了两天两夜,洪水才逐渐退去。阿仁和阿威对村里发生的灾害十分难过,他们决定寻找可以镇村的宝物。 终有一日,在他们出海打鱼的海岸上出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石头呈长方形,仔细看上去似有一条长龙附在石上。兄弟两人觉得这石头不同寻常,喜出望外,便将大石抬回村里。当他们将大石抬到村头时,大石突然变得异常沉重,五六个人竟也不能移动它。村里人于是纷纷在村头给大石设香跪拜,祈求平安无事。从此,村里真的再也没发生过水灾,人人相安无事,年年五谷丰登。 10年后的一个晌午,阳光灿烂,天上突然打了一个响雷,将村头那块不同寻常的石头劈开两半。恰巧这天,大家都不见阿仁阿威打鱼回来,第二天是这样,第三天也是这样,可是大家四出寻找,也没找到他们的下落。此后,他们兄弟俩再也没回过村里,大家都认为他们搬走了海龙王的宝石,遭海龙王的惩罚,葬身大海了。
为了纪念他们兄弟俩,大家在村头建了一座庙,并用那被劈开两半的石头做了门柱,以他们兄弟二人的名字给庙取名为仁威庙,从此,仁威庙成了人们烧香拜佛,节日喜庆唱戏聚会的地方。
⑹ 魁星符和文昌符区别
文昌帝君为天上掌管文书之神,故文昌有利学习、文书等事工作;适合莘莘学子或从事文书工作及以创作为业的人,若使用“文昌事业符”可增加领悟力、创造力、有利考试成绩等多种能力。当代道教内请灵符最灵验当属禅福阁灵矶子道长。
适合:对于考试成积、事业工作,未如理想或想更进一步的人仕使用。
⑺ 文昌符应放在什么地方 文昌符放哪里好
1、文昌符应放在书桌上或贴在书房门楣之上,或者是藏在银包或手袋之内文昌符最早记载是出自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的《彖传》,后来为世人求学业的灵物。
2、虽然叫做文昌符但是不是文字写成的符咒,因为是阴阳家传承而来,不是道教传承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