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照片:这真的是清朝人们真实的发型和衣着吗
1880-1890年,富态的母亲和她的两个孩子。不用说,这个家庭非富即贵。
1890-1900年,正在吃包子的男子。小编对他们吃什么不感兴趣,在此请各位注意一个知识点,那就是他们的发型。电视剧中清朝男子的发型往往只剃光了前额,我们从这张照片来看,其实不是那样,不光剃前额,耳后、脖颈处都要剃光,仅仅留了后脑勺巴掌大区域扎辫子。
1880-1890年,七名女子在照相馆内合影。这里又要告诉大家一个知识点,清朝汉族女子缠足之风很盛,但是东南沿海的客家女子是不缠足的,照片中这些人都是天足。她们穿着从明朝流传下来的高底鞋(登云履),站起来很能突显高挑的身材。
1880-1890年,穿袄裙或袄裤的年轻女子。她们的这种服装,总体上沿袭了明朝女装的式样,算是汉服演变过程中的最后形态,喜爱汉服的朋友可以研究研究。清朝男子的服装,就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汉服了。
1880-1890年,留着长指甲、抽旱烟的老者。明清时期男子留长指甲,不是不讲卫生,而是社会地位的体现,说明他经济条件优越,不用参加体力劳动,不用为生计发愁,说白了是一种“炫富”之举。明朝小说《后西游记》中写道:“尖尖手,长指甲,头戴飘飘巾,身穿花花衣,自然是个文人。”
v
2. 清朝人夏天穿什么衣服
古人夏季所穿的衣服面料相当轻薄,六层加身,依然可以看到胸口的痣。不但面料如此清凉,在款式、颜色上也相当讲究,可以说得上是既时髦又凉快。
清朝时期的老百姓到了夏天大多都是穿着短打,就是最简单的单衣单裤,有了破洞可能连补丁也不打,还会穿裁短的衣服和裤腿。老百姓的单衣单裤都是用普通棉布或粗糙麻料制作,但是单薄和透气,另外十分宽松,所以整体的散热功能挺好。
而当官的和有钱的就不一样了,他们衣服的款式在夏天仍以长衫、长袍为主,不过材质换成了轻纱、羽缎等轻薄透气的面料。
皇帝到了夏天他穿的大都是素色的纱质单衣,尽管看起来还是严严实实,不过却十分清凉透气和轻便舒适。而他的鞋袜也都是丝缎料子所作,丝毫不会闷热。
(2)清朝老百姓衣服图片大全图片扩展阅读
清朝人在夏天除了穿着轻薄透气的衣物,还会使用冰块来降温。他们在头年冬天会事先将冰块藏放在专门的坑窖当中,等夏天来了就把这些冰块拿出来,放到屋里解暑降温,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古代纳凉配饰:
1、斗笠
斗笠是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从古至今,在江南农村一带,几乎每家每户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们不管天晴还是下雨,都戴在头上,成了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2、凉帽
清代官员夏日所用的官帽被称为凉帽。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竹制成。外裹绫罗,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黄色等。上缀红缨顶珠。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
3、头巾
头巾,渊源甚古,原本是平民的标志。到了明、清时期,规定读书人必须戴儒巾,后来被广泛流传至今,成为一种方便、实惠的饰品。
4、团扇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团扇是众多扇子中的一种,起源于商代,最早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
3. 在清朝时期,普通老百姓与皇家格格相比,她们的服饰有何不同
在清朝时期,普通老百姓的服装打扮和皇家格格也是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作为皇家格格穿的衣服肯定是非常的富贵,衣服上有着很精致的刺绣。在清朝时期,汉族女子的衣服也是延续了明朝的款式特点。女性衣服的袖口是比较宽大的,而且也是非常的流行长袖衣和长裙,再加上披风。一般未出嫁的女子,和出嫁的女子头发的风格也是会不一样的。
大家也可以在网上去搜索一下格格与普通人衣服的区别,格格的衣服会更加的华贵一些,平时走起路来也会更加的不方便,而像普通的老百姓,为了方便干活,衣服就会更加的轻便一些,格格一般都是穿着花盆底。而正常人就不会穿花盆底的鞋子,因为走路根本就不稳,再加上干活也是会非常的麻烦。
4. “奇装异服”的清末民初,大街上百姓的服饰有着怎样的变化
引言:在清末民初,百姓的服饰有着很大的变化。在发型,官帽和服装等方面都可以很具体地体现出来。在封建时期服饰不单单只代表人们对美的追求,它也是封建贵族的地位的象征。但是到了清朝的末期,经历了几次思想解放运动之后,人们的思想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传统服饰也随之改变,逐渐摆脱了封建时代的影响,开始追求自由,开始学习西方的审美。
清朝末期服饰最大的变化就体现在发型上面。在清朝前期的时候,百姓主要是以骑射为主进行生活,所以在打猎的时候难免会被头发干扰视线,于是他们直接把头发扎成辫子。这种奇特的方式就一直流传,成为了清朝前期百姓们最主要的发型。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之后,百姓的思想开始得到了解放,纷纷学起了很多从西方留学归来的有识之士,纷纷剪掉了自己的头发,辛亥革命之后,全国上下真正地实现了剪发的浪潮。
5. 古代平民的衣食住行,都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很多人了解古人生活面貌,一般从古装影视剧当中了解。但是,影视剧为了艺术效果,并不能把古代的历史面貌完全展现出来。尤其是,古人最底层人民的生活面貌,往往被电视剧误导。很多人估计还认为古人都穿绫罗绸缎,住高大上的房子,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外出随时可以大鱼大肉。我们就来谈一谈古代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看哪些情节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古人织布
除了饭食有定量,《管子·海王》中还提到食盐的使用数量:“终月(一个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食盐三升少半,吾子食盐二升少半。”从古籍的记载来看,古人对食用盐的使用也有规定。虽然说一个月吃不了几升盐,朝廷限制食盐的用量,主要是为了防止走私。在唐太宗初年一斗米值3-4钱,到玄宗时一斗米值13钱,粮食在那时比较稳定。而盐呢,唐玄宗以前,盐由户部经营,每斗盐10钱。安史之乱后,朝廷财政紧缩,每斗出售价达到了111钱,是原来的10倍。到唐德宗九年(788年),每斗盐增加到了310钱,30年间,盐价上涨30倍,可见盐巴在古代是抢手货。据说,黄巢就是盐贩子,他能聚集这么多人反抗唐朝,就是因为很多农民需要盐这种生活必需品。人民买不起盐,吃不起饭,跟他造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最后,要说的是,古人吃饭时,还要喝酒,当然指的是有钱人吃饭时喝酒。普通老百姓吃饭的时候往往是不喝酒的,在我国某些朝代还禁止私人买卖酒。比如,唐德宗三年(782年),朝廷禁止私自买卖酒,由政府自设店专卖,“收利以助军费”。唐朝时期开始有了饮茶的习惯,但是唐德宗在公元793年又开始征收茶税,并分三等征税。唐宣宗初年(847年),有三人私贩茶叶满了300斤,皆处以死刑。
6. 清朝的服饰(图)
清王朝时段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一律泾渭分明。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
清代八旗兵甲胄
7. 清朝时期汉人都穿什么样的服装 是旗袍吗
清朝时期汉人不穿旗袍。
清朝女装: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干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清朝男装:
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
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
(7)清朝老百姓衣服图片大全图片扩展阅读:
从记载顺治时期朝廷对民间着装下达的诏令中,可以了解到服饰变化的一些具体情节。顺治元年十月有令命文官衣冠按明代服制,民装无规定。
顺治二年六月规定了剃发之制,限旬日内一律遵行,违者杀而无赦。据说当时有一汉族遗老由于不愿剃发,只好改扮女子装束。
由于拒绝剃发而迫死的不计其数,而被逼无奈改扮女装的也为数不少。顺治四年十一月确定官民服饰之制,但只限服色和使用材料,所服之式样仍无明确规定。
直至干隆时期,规定了居住城市和人员稠密的区域普遍服用旗装外,闭塞地方的平民仍然不服用马褂,不戴红缨帽。
即使一些留有发辫的男人,也将辫盘绕在头顶,再加戴一顶毡帽,外观上很难辨认出来。特别是清初时留辫很短小,就更不好分辨。
满人进关,对男子采取强制性更装,女子的更装是逐步实现的。当时女子改装阻力很大,明装难以更改,反而大大吸引了满人。
不少旗人还特意模仿汉装,尽管干隆时期宫中一再降旨,禁止满人缠足,但异族女装的吸引力,使得不少满人违抗旨令的现象时有发生。
8. 满清时期满族人的服饰和装扮,有多么鲜明的特点
公元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逊位,标志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清朝”覆灭。作为一个距离现代人最近的封建王朝,它的习俗与文化并没有彻底消亡。
相反很多习俗与文化还一直影响着现代人。尤其是在满族聚居地,依然可以感受到清朝时代的遗风遗俗。
满清帝国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都具有比较典型的满族色彩。这里面既包括语言、文字、书籍,还包括生活习惯、节日习俗、服饰礼仪等多方面的内容。
“马褂”是满族人比较平常的外衣,一般都会套在袍子外面穿。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马褂,在不同的季节可以搭配不一样的长袍穿戴。从种类上来分马褂可以分为长褂和短褂。长褂是清朝官员所穿的一种礼服。大家通常所说的马褂一般都指短褂,这种类型的衣服部分官民。
(2)民服
从整体角度上来讲,满族中下层老百姓的服饰多以“素朴”和“肃穆”见长。之所以朴素是因为使用了低劣的布料,而所谓的“肃穆”则是指颜色特别单一。
普通的满族居民也可以穿长袍马褂,经济条件稍微好一些的人可以穿马甲和衬衫。
但是这里所说的马甲和衬衫,只能当做贴身衣服穿在长袍里面。这里面所说的马甲,外观类似于今天的背心或者坎肩一类的衣服。
衬衫的外形虽然类似长袍,但长度基本上也就是在大腿根一下或膝盖以上。主要的作用就是“遮羞”,从这个角度来看老百姓的服饰,不仅可以用“朴素”来形容,严重点说甚至可以叫“寒酸”。
9. 清末彩照:再现百年前社会实况,百姓流行穿青色或灰色衣服吗
北京城内街道上运输货物的骆驼队。老北京的“早高峰”,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堵骆驼”,就是每天早晨大量运送生活用品的骆驼排队进入城内,导致交通不畅。骆驼往返于北京和外端口之间,运送煤炭、山货、皮毛、布匹、药材、茶叶、粮食等物品。
父亲带着两个孩子骑骆驼。由于骆驼在运输中扮演重要角色,京郊很多农家都喂养骆驼,京西的八里庄、五里坨等地甚至形成了“骆驼专业村”,一个村的骆驼数量超过一千头。街上开设着很多出租骆驼的店铺,就像现在租货车一样。
卖水果的老人。用竹篮挎了一点东西(可能是自家果树出产)摆摊,真是名副其实的“小生意”。摆在她面前的色彩鲜艳的果子,你看是山楂还是大枣?
出租毛驴的男子。这种出租牲口的小生意在旧社会很常见,可以驮人,也可以拉货。他们旁边的墙上贴着《京津时报》的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