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江户时期男子发型有几种
日本古代的男子发型有唐轮和月代头
唐轮:唐轮是日本镰仓、室町时期年轻的武士及幼儿梳的一种发行。从桃山时代至江户时代曾在社会上大为流行。唐轮也是年轻的歌舞伎表演者的发型。由于这种发型最初十分简单、朴素。后来逐渐向复杂型发展,称“兵发髻”。这种发型很不牢靠,容易散落。它与相扑运动员的发髻十分相似。
月代头:因为战争搏杀中,头发往往会因各种原因而散落,这时头顶中前部的那些头发便会遮住脸面,挡住视线,影响战斗。于是便有武士将头顶中前部的那些头发剃除,这样即便头发在战斗中散落,也只是披散于头部两侧和后背,不会影响视野。由于其效果明显,武士便纷纷效仿,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不成文的传统,不过这种剃发也只限于武士阶层。至于说没有剃的那也属于个别例外或者是并不要亲临战阵的指挥人员。
详细资料
古时候,日本用来束发的发绳多用草、蔓、茎、麻等。上层人士则用绳和纸。庶民劳作时,仅用布将蓬乱的头发束一束。只是逢年过节或者有祭祀活动时才作垂发发型。
日本男子梳发用的发绳有一定的登记。官僚为紫色。将军为红色,有时为白色。农民的发绳则仅限稻草。
纸制的发绳多为白色。室町木器,日本人的头发普遍变短。宫中的女官、宫女们的发绳开始使用金纸,上面绘有松、竹、鹤、龟等花样。今天日本人举行和式婚礼典礼时,新娘梳的高岛田发型仍使用金银纸发绳。
日本人的发型大致可分为四类即放发、结发、断发、剃发。
放发:在正常情况下,头发每月可生长1。5-2工分。蓄发3-5年便可长至1-1。5米左右。原始人任头发自然发展。只是当长头发影响正常劳动时,才用蔓草、树枝、竹签等把头发卷起来。原始人剪头发,很可能使用竹刀或者破碎的贝壳。
目刺、短发:从3岁开始,日本幼儿就需要梳一定的发型。日本平安时代这种习惯仅为上流社会所贯行。后来,这种风习逐渐传至民间。由于这种短发使前额的头发正好留在眉毛上,所以称目刺。其型十分类似今天的运动头。
垂发:如同药师寺收藏的日本神功皇后像上的发型。日本平安初期流行垂发发型。头顶部打一个发结,将其余的头发披散着。后来的镰仓、室町时代的大部分女性也习惯这种发型。对于官僚和高级武士家来说,长长的黑发是衡量美女的第一个先决条件。由于充满自然美的长发容易乱,故将耳朵前面的头发削去,留下60公分左右作为鬓发。上流社会的妇女坐卧之时,便将长发放入特制的匣子里,以防散乱。平安时代上流社会的女子要穿十几层衣服,拖着长长的辫子。她们过着不能与其他异性见面的生活,只有不断增长的头发能给她们带来一些安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有不少是描写妇女的长发的。
全发:日本男人的蓄发长度比妇女短得多。平安时代日本男子把额际的头发剃成半月形。日本江户时代日本男子则把前额至头顶的头发剃成半月形,然后挽发髻。当然这只限于普通人。江户时代从事特殊职业,有特殊身份的人,如学者、医师、浪人等可做全发发型。日本幕府末期,武士们开始学习西式兵法。其发式也发生一些变化。前额的半月形向后进一步发展,所以不需要继续挽发髻。日本的志士们则风行小竹刷子式发型,人称“尊皇风格”。所谓“儒学头”则是在全发的基础上挽一个小髻。
结发:将头发扎成一束或者几束,作出各种不同的发型。
美豆良:这是一种常见于日本神话故事和出土陶俑中的成年男子的发型。从头顶中间将头发分成左、右两半,在耳边结成圆形。日本平安时代它是冠礼式上少年梳的发型(如圣德太子像)。后来成为历代天皇幼年时代梳的发型。到了明治时期,天皇也梳这种发型。近年来一些日本妇女也开始采用这种发型。
双顶髻、高顶髻:日本奈良时代妇女中流行结顶髻之风。她们将长发卷至头顶。分卷成两个髻的称双顶髻,卷成一个髻的称高顶髻。这种发式很可能是上流社会妇女及宫女们的发型。
束发:将长长的头发从背部结起来,或者在后脑部分结扎起来。这种发型在许多描绘下人及杂兵的图画中可以见到。这是最简单的日本发型。
日本鹿鸣馆时代(明治初期),日本国内开始出现西式服装,发行也随着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和式西式相结合的发型,这种发型显得十分轻便,与和服十分匹配。
将头发围绕头部卷起(内裹一个卷发器),头顶做一个发髻。这种发型称“不明真相”。头顶部的发髻高高耸起的称“二零三高地”。(取日俄战争时,日本获胜的203高地战)头发前部蓬起的称“庇发”。
卷梳、钗卷:梳、钗、井均为做发型的工具。一般说来,日本劳动妇女多做梳卷、钗卷等发行。因地区不同,他们有不同的名称。如“螳螂卷”、“蛾卷”、“海螺卷”、“贝壳”等等。风俗画中妓女们梳的发型多为“贝卷”,头上插着梳钗。明治时期的“夜会卷”也属于“贝壳”一类。
唐轮:唐轮是日本镰仓、室町时期年轻的武士及幼儿梳的一种发行。从桃山时代至江户时代曾在社会上大为流行。唐轮也是年轻的歌舞伎表演者的发型。由于这种发型最初十分简单、朴素。后来逐渐向复杂型发展,称“兵发髻”。这种发型很不牢靠,容易散落。它与相扑运动员的发髻十分相似。
日本发:日本出土的女子陶俑多梳岛田髻。实际上,就是把唐轮(做在耳后的头发卷)搬到头顶上。岛田发由前发、鬓、髻、褒(日本妇女发型后部的突出部分)四部分组成,可做二、三百种发型。进入明治时期以来,日本男子不再结发。只有日本女子仍保留着这种习惯。明治以后保留下来的日本式发型有岛田型、银杏返、割桃、丸髻、烟草盆等。其中的岛田发型是日本姑娘结婚时梳的发型。
剃发:日本明治四年(1871)太政官发布剪发令。作为欧化的第一步,街上出现了穿西装,剪了发的人们。明治六年日本天皇亲自剪发,以为全国之示范。但老者中仍有不肯剪发,保留原发型者。幕府末期许多人出国留学或到外国军队内受训,剪发逐渐成为时代潮流。小分头成为文明开化的标志。日本的西式理发店也能剃各种各样的发型。女孩子也开始梳三股头发编在一起的辫子。只是日本女子剪发大大迟于日本男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美女兵的剪发风刮到日本。大正末期至昭和年间日本女子开始剪发。今天剪短发已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了。
⑵ 日本战国时期武士发型很奇葩,为什么他们要理这个发型
这种发型在日本有专门的名字,叫月代头。别看我们现在觉得这种发型难看到要命,但是就像所有年代时尚一样,虽然我们不能理解,但是在当时却是非常流行的,只是这种发型到底是从什么开始在日本盛行不好下判断,反正在日本来唐朝学习的时候,他们的发型还是和我们学习的,后来就演变成了这种发型。
既然前两种日本人都喜欢,这最后一种就是他们能够接受得了,非常简单,就是为了方便戴帽子,另外前额没有头发对于打仗来说非常方便,不会挡视线,所以这种发现便开始出现在男性的头上,另外幕府那些势力也是这么学来的。尽管这个说法日本人能接受,但是其他人就不能被说服了。
如果真的只是为了方便,不论是戴帽子还是打仗,那光头岂不是更好的选择?更省事不少呢!这种发型不仅没什么用而且还非常难看,所以说显然这种来源说站不住脚。
⑶ 曾风靡日本的“月代头”,究竟是检验帅哥的标准,还是另有深意
在观看日本古代电视剧时,我们时常看到里面的男性角色的发型,大多都是将两边头发留着而把中间剃光的奇葩发型,不少人戏称这种发型是比光头更加考验颜值的发型,是发型界的地狱模式。
在当时稀疏平常的发型,倘若是放到现代,恐怕是不在许多人的审美范围之内了。而这种现今看来奇葩的发型,在那个年代还有一个专属的名称,“ 月代头 ”。
月代头究竟是为何能够在古代日本掀起一阵 时尚 风潮?也是众多人好奇的,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这个审美奇葩的发型吧!
月代头,指男子将前额到头部中央的头发剔除的发型,这种发型是武士为方便战斗而选择的一种发型。
现代一般认为,月代头之所以流行是因为武士们战争搏杀中,头发常常会因为激烈的动作而散落以致遮挡住武士们的视线而影响战斗。而且头顶的头发在带上战斗头盔的时候也会引起闷热等症状,将其剃除能很好地避免这等情况的产生,而能展现更好的战斗状态。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月代一词其实本意为“不正之气”,而剔除掉头顶的不正之气。对于上阵杀敌的武士而言,剃掉头顶上的头发可以让体内的气更加顺畅地流通,从而能够在战场上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武艺。
月代一词虽已无法确切考证其来源,但我们却可以追溯到月代的最早书面记载中去探知一二。在古代日本平安时代末期,公家关白九条在日记中曾记下:
由此可见,月代头在平安时代末期便有了。
在着名的江户影视剧作者大田南亩的日记里,《半日闲话》中便对月代头进行了一番描述,
在那个年代的文艺文学中,也有许多主人公梳着月代头的形象,当时风靡一时的《金金先生荣华梦》中的主人公,金先生便是如此,他那雍容华美的外表,典型的本多发发髻,也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的 社会 时尚 潮流。
看似仅仅是两边留长中间剃掉的月代头,其实也暗藏玄机。
古代的日本人在月代头这个看似单一的发型上,其实也有一些讲究,月代头因很多不同的细节,也可以被区分为不同的发型,引起不同的潮流。
古代的日本也是阶级等级十分森严的年代,每一款不同细节的发髻都暗暗象征着不同阶级等级的身份地位。
第一种, 糸鬓 。糸鬓的主要特点是其中间剃掉的范围极大,仅仅留下鬓角到后面的一段头发,而将脑后的头发扎结成细小的发髻。 糸鬓在古代日本中象征着身份地位低下之人 。糸鬓多在演员之间流行,而在武士阶级看来,这类戏子也只是些下九流的玩意,自然是十分低下的。
第二种, 文金风 。这类发型的特点是把发髷绑的很高,再顺着发端向下弯曲且将发髷梳得比较粗大。这是日本十八世纪初期流行的发型,因当时着名的艺术家宫文路先生而闻名,在年轻人中引起了一阵模仿风潮。 更甚者,当时的女人也因此而梳出了“文金高岛田”的发髻,作为新娘的妆发之一。
第三种, 金鱼本多 。金鱼本多其实属于本多发的一种,但是其特点是脑袋后面的髱更加平整,且发髻和发髷几乎呈直角状。 金鱼本法的梳法十分讲究,看起去也比较体面,大多流传于町人阶级的富贵公子之间,成为了富贵人家贵公子的象征。
第四种, 小银杏 。小银杏的发髻细小且整齐,在正面看起来的形状与银杏十分相似,所以取名为小银杏。 小银杏多流行与町人阶级的商贩之间 。除此以外,小银杏还是町人在正式场合上采用的正式发型。
第五种,浪人髷。浪人髷本就是正常的月代头,只是因其疏于打理而使得部分头发杂乱生长而得名。打理头发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是整洁己身的日常小事,但对于温饱都无法解决的人来说的确没有时间去顾及的。 对于常年漂泊在外的流浪者来说,浪人髷也成了他们独有的标志与象征。
月代头的不同潮流,都有其不同的细微差异与内在象征含义。而对于保持月代头这件事情,对于当时的古代日本人来说又是一个难题。
在最初保持月代头的时候,那时的人们为了不让头顶中间的头发继续生长,采取的方式是,用镊子将头顶中间的杂发一根根拔出。
这种方式不仅在执行的时候会产生疼痛,而且也容易造成头部发炎生疮等疾病。记录江户时期人情风俗的 《庆长见闻集 》便曾经对拔除月代有过相关记载:
此描述了日本武士为拔除头顶的毛发常常忍着剧痛顶着满头血污的情景。
这种打理方式发生转变是在丰臣政权上台的桃山时代。 因为在古代日本人的审美中,“ 净 ”是一大重要原则。
出于日常整洁考虑,丰田秀吉完全统一日本后便将打理美观的月代头的工作由先前的用镊子根根拔出更替为定期的清洁剃除,以避免用镊子拔除后产生的不良后果,也让古代日本男人脱离了那种黑血流出鲜血淋漓的状态。 对于当时的日本男人来说,不可谓不是一件幸事。
因合战而诞生的月代头,在那个年代,象征着“永远为主公战斗”的信念 。 不剃成月代头,也就意味着不孝忠主公,因而也不能称作武士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因合战诞生的月代头在和平的江户时代也一直存在着且以不同形态流行着。
在江户时代后,月代头一直作为武士战斗的象征,以居安思危此意念,一直存在着并且最后普及到了一整个武家 社会 。 在那过去的几百年中, 社会 风尚沿着阶级秩序在有效地流动传递着,月代头亦是如此。
从最开始由公家 社会 的文化风气,渐渐传递给日渐成长的武家,最终在町人阶级也慢慢普及,不管月代头在今日是以何种形态留存在我们今人的印象中,但它也永远是武士的象征,代表着那样一个武士时代 。
武士道作为日本精神文化的核心,也作为日本独有的文化形态,在日本发展的千年漫长岁月里对日本后来的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忠臣、尚武、服从、献身为基本内容的武士道渗透在日本的角角落落,以至于后代的许多事物都在其中有迹可循。
而作为一种传统道德,武士道是在古代日本频繁的土地和权力的争夺战争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武士内部的道德规范,在大军事农奴主下都拥有着庞大的武士集团,上下尊卑,等级森严。
雷奈·格鲁塞在《东方的文明》一书中曾经阐述过日本的武士道:
或许,正是这种武士道精神是让他们在面对幕末外敌强劲入侵时依旧坚挺的原因之一吧。
而日本的武士道和中华文化也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 日本德川幕府的成立,让武家得以一种成熟的姿态出现在 社会 上,而其在政治上仿用了中国传统官僚体制,形成了“将军——大名——武士”的这种重叠式君臣模式,而在文化上又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尤其是宋朝的朱子学说。
古学家山鹿素行,更是将日本神道和儒家文化融合得相当充分,进一步促进了日本武家政治理论的完善。
他认为武士有侍奉君主和治理人民的职责,而君主是为万民服务的机关,他将日本幕藩主丛制极端“公”化,从中可窥见日本军国主义的渊源,而武士道的信念也可知晓一二。
从日本古代影视剧中随处可见的月代头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只是两边留发中间剃光的形态,我们应该感知到的也不应该只是月代头是如何的滑稽令人发笑,我们更应该看到那个年代日本的时代潮流,那个年代的日本的森严等级,那个年代日本的频繁战争,以及从那时延续至今渗透在日本人血液里的武士道信念。
看完是不是觉得没有想象中那么滑稽呢?其实在每个国家都有他们相应的文化和潮流,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文明对待每一个国家的文化制度。
参考文献:
《庆长见文集》
《东方的文明》
《半日闲话》
⑷ 日本曾经流行的“月代头”,那么丑,为何男人们都追捧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人们除了注重服饰穿搭外,对发型也有很高的要求。说起发型 不免想到日本曾经流行的“月代头”,这个发型是将男性头顶顶部的头发全部剃光,两半的头发留下,等两半的头发长长一点后就成了“月代”。现在回头看看这个“月代头”真的丑到哭,颜值再高的帅哥也撑不住啊!但是在当时,如此丑的“月代头”依旧有很多男人追捧。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月代头”凉快。以前的日本男性也留长发,前面的头发长长之后很热还遮眼睛。所以他们就选择把那块的头发剃掉,这样戴帽子的话也比较透气。
在今天看来,日本的“月代头”还是没有什么美感。这个发型看起来甚至感觉像秃头,不过我们不能用“美”来判定这个发型的好坏。即使“月代头”的确很丑,但是它也是日本的一种文化。我们虽不能接受,但也要包容,要尊重他国的文化,更要尊重别人追捧的时尚,要理解“月代头”背后的深刻含义。
⑸ 日本幕府时期男子发型怎么梳的,如图。特别是中间那一块。
日本武士初阵前,都要进行”环甲”礼,注意,不是元服哦,元服是文武通用的,意思是你成人了,但环甲是武士专有的,意思是你成为真正的武士了,环甲礼说白了就是,剃发及披甲.
至于日本人为什么要剃掉前面的头发呢,据说是这样的:
由于受中国的影响,古代日本男子对头发的处理方式与中国古代基本一致,即采取和中国基本相同的束发方式,将头发聚拢扎于头顶;作战时则将头发捋到脑后,在头颈结合部用带子捆扎(有点象马尾辨),便于佩戴头盔。但到了战国时代,由于战争频繁,在激烈的搏杀中,头发往往会因各种原因而散落,这时头顶中前部的那些头发便会遮住脸面,挡住视线,影响战斗。于是便有武士将头顶中前部的那些头发剃除,这样即便头发在战斗中散落,也只是披散于头部两侧和后背,不会影响视野。由于其效果明显,于是效仿的武士便越来越多,剃发成了战国时代相当多武士的选择,光秃的脑门也就成了战国时代的一种怪相,不过这种剃发也只限于武士阶层而已。
⑹ 曾风靡日本的月代头,究竟是检验帅哥的唯一标准,还是另有深意
年轻的女孩子们都说:圆寸才是检验帅哥的唯一标准。对此,很多人都嗤之以鼻,那些在部队里的兵哥哥都是清一色的圆寸,作为保家卫国的战士,他们才是最帅的男人。如果单单从发型来说,曾经风靡日本的“月代头”才是时代的潮流,就连托尼老师都自愧不如。然而,那些把头发剃成“月代头”的日本男人,究竟是为了突显自己的颜值,还是另有深意?
在“月代头”流行开来之后,又诞生了数种不同风格的发式,比如:辰松风、文金风、糸鬓、奴髷等,它们虽然都是月代头的形式,但都代表了不同阶级,人们往往从发型就可以看出对方所在的阶级,这就是月代头的便捷之处。此外,月代头对颜值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是不要尝试的好。
⑺ 为何日本武士要剃掉中间的头发,搞成“地中海”发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日本的古装剧?里面的女性角色没什么可说的,大多温婉秀丽,但很多男性角色简直辣眼睛。
不是演员丑,而是发型太过奇葩,前面和中间剃掉,只保留侧面、脑后的少部分头发,平时拢到脑后,称为“月代头”。
咱们这边常说一句话“真的帅哥,撑得起清朝辫子头”,但日本月代头,也是非一般的颜值才能驾驭得了,若是随便来个撑不住点的剃个月代头,额头以上真是无法直视。那么,古代日本男人为什么要用这种发型?是他们审美跑偏了吗?
只不过,到了德川幕府建立后的太平时期,就像武士们搞切腹就走走形式一样,痛苦的月代头拔头发,也改为用剃刀来刮头皮了。
反正武士们都已经变成了清闲的公务员,隔三差五去剃个头发的时间,也是能抽得出来,他们总算可以摆脱硬拔头发或者头顶流血的状态了。
月代头在日本古代盛行了500多年,直到“明治维新”时才被抛弃。当时日本全盘引进西方文化,日本的月代头也迅速被洋人的中分短发所取代。
⑻ 这种日本(古代)发型的名称请问和宗教有关吗
这种发型叫做角髪(みずら)。
是古代日本古坟时代~飞鸟时代(也叫大和时代)的一种贵族男性的发型。
看似是个女性的发型,但实际上仅限男性使用。因为那时候的日本已经初步有了自己的文明,贵族们为了把自己与普通人区分开来,于是使用了这种发型露出了自己的五官,用来象征自己的高贵身份。
另外这个发型的确是与日本的神道教有关,因为当时的贵族基本上都是皇室或者与皇室有联姻的人,他们坚信自己是スサノオ(须佐之男)神的后人,于是仿照スサノオ神的发型改成了这种发型。
⑼ 古代日本人,为何把中间的头发,完全给剃光
在黑泽明的电影《影武者》中,骏河国大名“甲斐之虎”的武田信玄以一己之力挫败了德川家康和织田信长两家的联军,一时间名震天下。但不久后,信玄突发疾病去世,家族分裂、军心大乱的危机涌现出来。
在武田家即将崩溃的紧要关头,几个家臣想出了一个办法来挽救此前一直在争霸中占上风的武田家。他们私下里找到了一名长得很像信玄的盗贼,让他伪装成信玄以稳定军心,震慑住织田、德川、上杉等战国豪强。
在这部经典影片中,被后人称为“战国第一兵法家”的武田信玄留着一种奇特的发型。这种发型前额到头顶部的头发被全部剃光,露出头皮,将后面和侧面的头发在脑后扎成一个发髻,看起来很是怪异。
仅仅从“月代”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武士的敬业和忠诚。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他国文化。武士文化,固然充满了野蛮和暴力,充满了侵略性,有许多不可取之处;但同时,他们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对宗主的忠诚,对武士职业的兢兢业业,也值得我们赞叹。
⑽ 古代日本男子发髻:月代头布丁髻等发髻的简单介绍
古代日本男子发髻:月代头布丁髻等发髻的简单介绍
以下就是我给大家介绍的几款日本古代比较典型的男式发髻,其实大家也应该通过一些影视作品以及书籍看到过这几款发髻,其实还是比较有特点的。其实不管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时代,都有那么几款比较有代表性的发型。
日本古代发髻:明治维新后
明治维新后(鹿鸣馆时代1871),太政官发布剪发令。日本男子不再结发。只有日本女子仍保留着古时的发式,发型有岛田型、银杏返、割桃、丸髻等。其中的岛田发型是日本姑娘结婚时梳的发型。
日本古代发髻:唐轮头
唐轮头:唐轮是日本镰仓、室町时期年轻的武士及幼儿梳的一种发行。从桃山时代至江户时代曾在社会上大为流行。唐轮也是年轻的歌舞伎表演者的发型。由于这种发型最初十分简单、朴素。后来逐渐向复杂型发展,称“兵发髻”。这种发型很不牢靠,容易散落。后来被月代头代替。现在只有相扑运动员还留有类似的发髻。
虽然具体的发髻样式在这几个世纪中没有巨大的变化,但是在室町时代之后,武家有了专属的一类发型——月代头。
据说月代头最早在镰仓时代就出现了,不过现在公认普遍流行还是在室町时代之后。在武士政权建立后,武士们时常要在战场上作战。然而直接在头上套乌帽以后戴上兜(日本古代头盔),在战场上搏杀时头顶的头发常常会散落遮挡视线,而且有事还会引起瘙痒和闷热,所以出于实用性考虑,武士们决定除掉前面的那块头发,这样以来便解决了这个烦人的问题。
起初武士们剃头的方式是一根一根用镊子揪下去,这样比较彻底。然而一根一根揪实在太麻烦了,而且还经常容易感染,所以后来就改用剃刀剃头了,当然,这样的缺点就是剃头比较频繁,需要打理,这样以来在头发上就要有一笔开销。所以很多浪人都是不剃月代的,留着完好的头发,这样相对于月代的一类发型,叫做”总发“。
冈本胜四郎发型同样属于月代头,不过有一些别致,他前面的头发并没有剃光,而只是剃光了顶部的头发。这种发型叫做”若众发“,也叫”若众髻“,本来是在男子元服前才留的,在元服礼上直接剃掉前发,便是一个标准的月代头。
后面的发髻常见于安土桃山时代之后,根据弯折形状称作”二折髻“。
类似的还有”角前发“,与若众发类似,但是前面保留的头发有些不同。
此外在江户时代之前的日本男子中还有一些其他种类的发髻发型,不过相对并不常见,在此不做介绍。
到了江户时代,战乱已过,社会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状态,应运而生的江户市民文化也达到了鼎盛。在这一阶段,“元服”这一原本是公家武家这些上流社会的专利,也在这时走入了庶民之间。
到了这个时候,战乱已经平定,月代头原有的实用性在此时也已经被抹去,它反而被赋予了一种武士的象征性。因此,武家男子都统统剃了月代头,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与规定。在室町之后,庶民中也有剃月代的情况,但是在江户时代,月代头在平民之间达到了空前的流行。
而月代头最初的起源就是为了作战,所以公家最初就没有剃月代头。到了后来公家依然是只留着一髻,从来没有效仿过武家的发式。
除了公卿与浪人之外,在市民阶级中,医生,学者,占卜者这些职业的人大多不剃月代。
在商人阶级等普通市民中较为流行的发式叫做“本多髻”。是这个样子的:
可以看到,这种发式的特点是,耳根处以及脑后的头发蓬松而隆起,发髻上留出来的头发压在头顶,正面看呈一字形,大多侧面看发髻方向平直或朝上。
在当时还有一种发髻叫做“丁髻”,是老人理的发型。它与上述发型的区别在于发髻引出来的头发较少,正面看在头顶上盘得较细。
福泽谕吉在江户时代的照片,他梳的就是丁髻。
后来到了幕末动荡期,尊王志士们开始盛行留总发,在与外国的往来过程中,为了维持国际形象,越来越多的人同样也留起了总发。直到断发令颁布之后,月代头便彻底消失在了历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