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衣服发型 » 如意髻发型图片及教程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如意髻发型图片及教程

发布时间: 2023-03-05 11:44:59

Ⅰ 古代女人的发髻名称及图片

古代发髻的名称

古代女子发髻的名称繁多,如:九鬟仙髻,垂云髻,凌云髻,近香髻,节晕髻,半翻髻,愁来髻等等
唐代发式有髻、鬟之分,髻为实心,鬟为空心。髻名称众多,有倭堕髻、螺髻、双螺髻、反绾髻、半翻髻(单刀半翻髻和双刀半翻髻)、惊鹄髻、双鬟望仙髻、抛家髻、乌蛮髻、盘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丛髻、回鹘髻、归顺髻、愁来髻、百合髻、长乐髻、堕马髻、闹扫状髻、乐游髻、反绾乐游髻、丛梳百叶髻、高髻、低髻、凤髻、小髻、侧髻、囚髻、偏髻、花髻(髻上插花者)、云髻、双髻、宝髻(缀以花钿、簪钗等首饰者)、平番髻、飞髻、义髻(假髻)等。鬟有:云鬟、高鬟、短鬟、低鬟、双鬟、圆鬟、同心鬟、垂鬟等。

魏晋南北朝女子大都穿窄袖衣、帔子、对襟大袖衫,下穿长裙等,头饰大都梳髻后垂髻、 梳长鬓、十字髻、双丫髻、高髻插步摇、缬子髻等。

1. 笄,簪,钗,擿,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着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2. 步摇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这些形状的发簪,发钗在各地的古墓中时有发现,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3. 梳篦,钿花

篦,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春秋以前的梳子,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

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元稹在《恨妆成》中描写:“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王建的《宫词》中也有“归来别施一头梳”的描写,这些正说明这种插梳的风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耳环是在冶金技术产生之后出现的饰物。最原始的金属耳环,大多以青铜制成,造型比较简单,只要用一根粗铜丝弯制一下便成。

宋代耳环,繁简不一。简单者只以一根粗细各半的铜丝,弯制成一个圆环,尖端挑出向外。

明代耳环崇尚轻巧,通常以一根金丝弯制成钩状,在金丝的一端,穿上两颗大小不等的玉珠,两珠之上再覆一片金制的圆盖,使整个造型像一个葫芦,俗谓“葫芦耳环”。

耳坠,是在耳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饰物,它的上部是一个圆环,环上缀一组坠饰,因形得名,故曰耳坠。

镯钏。镯即手镯,一般多戴在手腕;钏即臂钏,通常戴在手臂。

镂空忍冬花结挂链银香球,古代人用香末。后来香囊盛行,成为女孩子送给心上人的定情之物

关于各种发髻的图片,楼主可以去这里看看,很全的http://www.hanyinguan.com/bbs/viewthread.php?tid=155

如果楼主还不满意的话,到这里看看不错http://wenku..com/view/4f5656fafab069dc5022013d.html,网络文库,这里总结得很好的,希望对你有用

Ⅱ 怎样扎古代女子的发髻图片

1.凌云髻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唐 冯贽 《南部烟花记·桂宫》:“丽华 被素袿裳,梳凌云髻。”

2.回心髻

《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

3.飞天髻

“飞天髻”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4.双刀髻

双刀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据《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贞元中梳归真髻,贴五色花子。”皆类似反绾式的发型。

古代妇女发式,是两种形状似刀形的高髻。单刀髻,又称“刀形半翻髻”;双刀髻又称“刀形双翻髻”。这两种发式曾流行于初唐宫中,后传于贵族妇女中,士庶女子少见,从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壁画的侍女和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的女俑可以得到资证。

按其制法,可能属于假髻。

5.双螺

指少女头上的两个螺形发髻。 宋 姜夔 《少年游·戏张斗甫》词:“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家在碧云西。” 清 褚人获 《坚瓠二集·角妓垂螺》:“《晏小山词》:‘双螺未学同心绾,已占歌名。’……又‘红窗碧玉新名旧,犹绾双螺。’……垂螺、双螺,盖当时角妓未破瓜时额饰。”

本为佛顶之髻,是指顶中梳单螺髻而言。这种发式在初唐时盛行于宫廷,后在士庶女子中也流行。当时昆仑奴亦是梳这种髻式,至宋、明时期,仍有这种发式。

6.双丫髻

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7.一字头

一字头,豪华奢侈,高如牌楼,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着名的一支。

和大拉翅差不多。只不过这个没有冠。

8.单螺
古代女子发髻图
2013-02-21 16:01文 / 柏轻舟
1.凌云髻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唐 冯贽 《南部烟花记·桂宫》:“丽华 被素袿裳,梳凌云髻。”

2.回心髻

《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

3.飞天髻

“飞天髻”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4.双刀髻

双刀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据《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贞元中梳归真髻,贴五色花子。”皆类似反绾式的发型。

古代妇女发式,是两种形状似刀形的高髻。单刀髻,又称“刀形半翻髻”;双刀髻又称“刀形双翻髻”。这两种发式曾流行于初唐宫中,后传于贵族妇女中,士庶女子少见,从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壁画的侍女和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的女俑可以得到资证。

按其制法,可能属于假髻。

5.双螺

指少女头上的两个螺形发髻。 宋 姜夔 《少年游·戏张斗甫》词:“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家在碧云西。” 清 褚人获 《坚瓠二集·角妓垂螺》:“《晏小山词》:‘双螺未学同心绾,已占歌名。’……又‘红窗碧玉新名旧,犹绾双螺。’……垂螺、双螺,盖当时角妓未破瓜时额饰。”

本为佛顶之髻,是指顶中梳单螺髻而言。这种发式在初唐时盛行于宫廷,后在士庶女子中也流行。当时昆仑奴亦是梳这种髻式,至宋、明时期,仍有这种发式。

6.双丫髻

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7.一字头

一字头,豪华奢侈,高如牌楼,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着名的一支。

和大拉翅差不多。只不过这个没有冠。

8.单螺

9.巾帼

巾帼是古人使用的一种首饰,宽大似冠,高耸显眼,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紧裹一层彩色长巾而成。这种冠饰,戴在头上,罩住前额,围在发际,两侧垂带,结在项中,勒于后脑。既不是于发式,也不同于裹巾,而且可以随时取下(如脱帽),也可随时戴上(只需系紧侧带)。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帼,用作首饰。到了汉代,才成为妇女专用。《夜读拾得录(101)·千虑一失》一文中,提到诸葛亮送给司马懿一顶巾帼,就是讥讽司马懿像个女人,不敢与蜀兵交战。司马懿当然受不了如此激将,但他并没有中诸葛亮的圈套。在汉代,宫廷贵族夫人戴帼,还算做一种礼仪。因而,巾帼遂成了妇女的代称。

10.垂挂髻

11.元宝髻

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据〈晋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唐张雄夫妇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类似这种发型。

12.堕马髻

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古今中华注》也记有“堕马髻 惟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一般显得很娇弱的感觉,哪本小说来着,我就忘记了,那女的就梳这种发型,假装自己很柔弱。

13.惊鹄髻

是一种双高髻。梳理时,将发提起,编盘成惊状之鸟展翅欲飞的样子;也有先做好义髻后固定于头顶。据传此髻始于魏文帝宫中,马缟《中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鹄髻。”

14.凌虚髻

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15.抛家髻

唐末京师妇女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名曰“抛家髻”。亦称“鬅鬓”,“凤头”。

16.倭堕髻

又叫“堕马髻”,发髻偏歪在头部一侧,似堕非堕,是东汉后期流行的一种时髦发式。晋崔豹《古今注·杂注》:“堕马髻今无复作者。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
唐许景先 《折柳篇》:“寳钗新梳倭堕髻,锦带交垂连理襦。”
清·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 三娘长身玉色,倭堕如云。”
乐府诗集 《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红楼梦拍摄真的很用心

17.倾髻

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18.丱发
古代女子发髻图
2013-02-21 16:01文 / 柏轻舟
1.凌云髻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唐 冯贽 《南部烟花记·桂宫》:“丽华 被素袿裳,梳凌云髻。”

2.回心髻

《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

3.飞天髻

“飞天髻”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4.双刀髻

双刀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据《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贞元中梳归真髻,贴五色花子。”皆类似反绾式的发型。

古代妇女发式,是两种形状似刀形的高髻。单刀髻,又称“刀形半翻髻”;双刀髻又称“刀形双翻髻”。这两种发式曾流行于初唐宫中,后传于贵族妇女中,士庶女子少见,从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壁画的侍女和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的女俑可以得到资证。

按其制法,可能属于假髻。

5.双螺

指少女头上的两个螺形发髻。 宋 姜夔 《少年游·戏张斗甫》词:“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家在碧云西。” 清 褚人获 《坚瓠二集·角妓垂螺》:“《晏小山词》:‘双螺未学同心绾,已占歌名。’……又‘红窗碧玉新名旧,犹绾双螺。’……垂螺、双螺,盖当时角妓未破瓜时额饰。”

本为佛顶之髻,是指顶中梳单螺髻而言。这种发式在初唐时盛行于宫廷,后在士庶女子中也流行。当时昆仑奴亦是梳这种髻式,至宋、明时期,仍有这种发式。

6.双丫髻

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7.一字头

一字头,豪华奢侈,高如牌楼,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着名的一支。

和大拉翅差不多。只不过这个没有冠。

8.单螺

9.巾帼

巾帼是古人使用的一种首饰,宽大似冠,高耸显眼,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紧裹一层彩色长巾而成。这种冠饰,戴在头上,罩住前额,围在发际,两侧垂带,结在项中,勒于后脑。既不是于发式,也不同于裹巾,而且可以随时取下(如脱帽),也可随时戴上(只需系紧侧带)。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帼,用作首饰。到了汉代,才成为妇女专用。《夜读拾得录(101)·千虑一失》一文中,提到诸葛亮送给司马懿一顶巾帼,就是讥讽司马懿像个女人,不敢与蜀兵交战。司马懿当然受不了如此激将,但他并没有中诸葛亮的圈套。在汉代,宫廷贵族夫人戴帼,还算做一种礼仪。因而,巾帼遂成了妇女的代称。

10.垂挂髻

11.元宝髻

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据〈晋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唐张雄夫妇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类似这种发型。

12.堕马髻

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古今中华注》也记有“堕马髻 惟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一般显得很娇弱的感觉,哪本小说来着,我就忘记了,那女的就梳这种发型,假装自己很柔弱。

13.惊鹄髻

是一种双高髻。梳理时,将发提起,编盘成惊状之鸟展翅欲飞的样子;也有先做好义髻后固定于头顶。据传此髻始于魏文帝宫中,马缟《中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鹄髻。”

14.凌虚髻

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15.抛家髻

唐末京师妇女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名曰“抛家髻”。亦称“鬅鬓”,“凤头”。

16.倭堕髻

又叫“堕马髻”,发髻偏歪在头部一侧,似堕非堕,是东汉后期流行的一种时髦发式。晋崔豹《古今注·杂注》:“堕马髻今无复作者。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
唐许景先 《折柳篇》:“寳钗新梳倭堕髻,锦带交垂连理襦。”
清·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 三娘长身玉色,倭堕如云。”
乐府诗集 《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红楼梦拍摄真的很用心

17.倾髻

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18.丱发

丱发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使其自然垂下。

19.高椎髻

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据《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号高椎髻。”
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亦有这种发式。

20.十字髻

因其发髻呈“十”字形而得名的一种髻式。
这种发式的编盘方法是:先将头发盘成一个“十”字行的发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一鬟直垂至肩,上用簪、钗固定即可。

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形象的图象资料如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彩绘陶俑,梳的就是这种发髻。魏晋之后各朝均很少见。

21.牡丹头

牡丹头是一种高髻,苏州盛行此式,后逐渐流行北方。《坚瓠集》:“我苏(苏州)妇人梳头有‘牡丹’、‘钵盂’之名,鬓有‘闹花’、‘如意’之号”。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有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式高大,实际高约七寸左右,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这种髻当系假发衬垫,加以黏汁光润之。

22.朝云近香髻

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在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亦有此种发式。

23.架子头

架子头发式便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因在髻中衬有架子取其形似,故称“架子头”。梳妆时先将头发梳成两个横长髻,即将整个头发平分为左、右各~把,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再以铁丝或藤条做成骨架,外边缠上青绸、缎绒,形似簸箕的钿子戴在头上,再用两条黑缎带系于颌下,使钿子可以十分稳固的戴在头上这种“架子头”是满族妇女出席隆重场合时的盛装,摘下钿子,便是平时的打扮。但戴荆子的抓髻式发式是用本人的头发梳理而成,分量重的首饰根本戴不上去,只能插几朵鲜花、绒花等分量较轻的装饰性物品戴,限制了头饰的大量使用。

24.双平髻

双 平髻的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其变化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挂髻”等。

25.垂鬟分肖髻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

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26.灵蛇髻

髻式变化无常态,盖随时随形而梳绕之,据说是由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创。《采兰杂志》:“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矣。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视蛇之盘形而得到启发,因而仿之为髻。

27.圆髻、燕尾

28.大拉翅/旗头

到了清朝晚期,大拉翅开始出现,它是一形似扇面的硬壳,高约一尺余,里面用铁丝按照头围大小做一圆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边包上青缎和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纯装饰性大两把头。需用时,戴在头上,不用时,摘下搁置一边。既能美饰头发,又摘戴自如,可谓两全其美。

发明者是追求的美丽的慈禧太后,世人的审美因她而改变,随着大拉翅的流行和演变,两把头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29.百合髻

百合髻的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梳百合式的壮丽!

30.花冠

冠小仅束髻,冠上多有花饰,在明代仕女多好用。

31.小两把头

清朝上层贵族妇女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发型。清初,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于是,后妃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

只戴鲜花,不佩首饰。其特点,是用本人头发梳成,无法戴份量重的金银首饰。

32.两把头

清中期,是史称干隆盛世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发展,首饰制作工艺也不例外。清代宫廷处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国各地的名贵首饰源源不断地贡进清宫,大大刺激了宫廷后妃追求美饰的心理。但是,要这些份量可观的金、银、玉、珍珠、宝石的首饰戴在头上,“小两把头”发髻就显出许多不足之处。如“小两把头”低垂,几乎挨到耳根,发髻松,稍碰即散。如何将这些美丽的首饰戴上去呢?于是,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发架有木制的,也有铁丝拧成的,形似横着的眼镜架。梳头时,先固定头座,再放上发架,把头发分成左右两把,交叉绾在发架上。中间横插一长扁方(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 针把发稍和碎发固定牢,戴什么样的首饰都捉得住。两把头后面的耳边的垂发,梳成扁平状,末端用发带束起,微微上翘,形似燕尾。整个发髻象个待飞的燕子,清代后妃还因年龄而异梳头戴首饰。年纪轻的,戴艳丽的珍宝首饰,显出年青活泼的朝气。年老的梳“两把头”,首饰选质地高贵的,体现出老年妇女端庄、稳重。皇家女子头上梳两把头,插戴上贵重的首饰,与脚下穿着高底鞋相呼应。走起路来上身直立挺胸收腹,似有节奏,头节、脖梗不能左右摇晃,来回摆动。为封建社会树立了妇女行动规范的最佳形象。

33.飞仙髻

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34.凤冠

凤冠:为古代后妃及诰命夫人之礼冠,冠上饰以凤鸾,真珠玉翠,多于大礼时戴用。

35.簪花高髻

此发式是唐代贵族妇女的时髦打扮。梳理时真、假发结合,向头的顶部分层卷梳而成,髻旁插玉簪,髻前插串珠步摇,顶上戴牡丹花。 对不起,图片复制不来,详细看这http://www.motie.com/article/88864

Ⅲ 请问在把头发从中间分开,在头两侧扎两个发髻的发型怎么梳呢就是像古代的那种书童头似的。请大家进来看

丸子头扎法:

1、先将头发梳好,梳个高马尾。如下图所示:

Ⅳ 清朝后宫头发怎么弄的

第一步:首先女生将头顶发丝四六偏分,右边的头发多一点,将两侧边发丝分离出来,用发卡固定住,脑后发丝也一分为二,发旋位置的发丝要单独的分离出来。

Ⅳ 古代女子各种发髻

反绾髻 朝月髻
天鸾簪 双环髻
如意高寰髻 缕鹿髻
同心髻 参鸾髻
如意高髻 望仙九鬟髻
凌云髻 云鬓高髻
垂髫 圆翻髻
如云高髻 堕马髻
云近香髻 朝凰髻
涵烟芙蓉髻 朝阳五凤髻
灵蛇髻 飞天髻
垂云髻 惊鹄髻
流苏髻 祥云髻
朝云近香髻 百合髻
芙蓉归云髻 瑶台髻
百花髻 双髻
祥云髻 葫芦髻
鸾凤凌云髻 飞云斜髻

Ⅵ 汉服发型女简单教程

最简单的一种发型:

1、先把头发在脑后梳顺。

这款发型非常简单,做完后还可以从左右两侧分一小缕头发放到前面,这样显得脸型比较修长、古典,从前面也可以看到簪子的吊坠。

Ⅶ 求古代女子各种发髻的名称和图片

两把头,又称旗头、把头儿、一字头、叉子头或如意头,是中国清代的一种满族女性发型。

[编辑] 概要
两把头是先将全头头发束于头顶,然后以一支长扁的发簪为基座,分成两缕向左右缠梳。两股头发在头顶梳成横向发髻后,用另一簪子横向插入固定。脑后的余发梳成燕尾形扁髻。紧贴颈部后方的扁髻限制了头部活动和躺卧,但同时也使女子的外观更显文雅庄重。

二把头在清初期只是盘在脑后,且全都使用妇女本身的真发梳成,因此整体造型上较为小且扁矮,但随着时间推移,盘梳的位置向头顶发展,也有将二把头盘的更高更大的趋势,所以在缠梳的过程中开始参入假发。

清朝晚期,发展出一种名为大拉翅的板型冠状饰物,逐渐取代了二把头。

堕马髻,又称为抛家髻是中国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妇女发型。据说是东汉的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

这种发型的特色在于往下侧垂至肩部,并从发髻中分出一绺头发自由散落,与人发髻散落之感,如果加上愁眉妆和啼妆,犹如女子甫从马上摔落之姿,能够增加女子的妩媚感。

《后汉书》有记载: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要步、龋齿笑。所谓愁眉者,细而曲折。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堕马髻者,作一边。折要步者,足不在体下。龋齿笑者,若齿痛,乐不欣欣。始自大将军梁冀家所为,京都歙然,诸夏皆放效。

大拉翅、又名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旗头、旗头板等,清朝晚期在满族及清宫中为妇女所流行的一种头饰,为板状冠型,呈现如牌楼般高耸挺立的风貌。

一般加戴在真发梳成的二把头之上,与之共同构成夸张的大二把头形状。

常见的大拉翅是扇面状的中空硬壳,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头围大小的圆箍。以铁丝做架,布袼褙(浆糊粘合起来的多层布)做胎,表面包裹黑色缎子或绒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绢花、簪、钗等众多装饰,有时候侧面还悬挂有流苏。

大拉翅使用的时候用扁簪固定在头上,不用的时可取下。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m=ps&word=%B9%C5%B4%FA%C5%AE%D7%D3%B7%A2%D0%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