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衣服发型 » 罗汉短发发型图片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罗汉短发发型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3-05 13:36:01

‘壹’ 郑集镇的文化建设


郑集镇文体中心是中国农村文化中心的发源地,始建于1979年,曾受到中央、省、市的多次表彰,是天长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0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站”,1994年被省文化厅授予“安徽省群众文化先进集体”,2002年被滁州市评为“文化百优”先进单位。郑集镇经济稳步发展,小集镇建设日新月异,群众文化事业出现了繁荣向上的态势,在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发挥中心的阵地作用,坚持不懈地抓好文体中心的建设,以此推动郑集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郑集镇宣传文体中心现有工作人员4人,占地12000平方米,文化综合楼一幢,设有影剧院、图书阅览室(藏书1.5万册)、游戏机室、乒乓球室、书画室、棋室、舞厅、科技培训(电教)室、老年娱乐室、少儿书画培训室、篮球场、电脑制作室、宣传栏等活动场所和宣传阵地,常年可开展二十多项文体活动。

衣裳:清未民初,衣着颜色以蓝黑为主。衣料有丝织和棉织两种,富者冬着皮衣。衣式:官绅长袍(衫),对襟马褂;劳动者多着短衫长裤;妇女上衣倒大袖,衣裤镶宽边,亦有穿长裙者。男子长衫和女子上装均为大襟式。裤子均为大裤腰。 民国10年以后,妇女衣裤不镶边,长裙亦少。30年代,青年妇女一度流行精制旗袍,少数在外读书学生穿学生装和西装。建国初,除老年妇女穿大夫上衣外,教师、干部、学生多着制服,盛行青年装、学生装、列宁装、中山装,颜色以蓝黑、灰居多。青年人一度喜穿毛蓝裤,浅士林(色)衬衣。其后,撺绸、涤棉、涤卡、麦尔登等各种化纤、毛料服装渐次流行。80年代服装的款式、颜色、质地变化很大。青年男女中流行滑雪衫、羽绒衫、茄克衫、蝙蝠衫、牛仔裤、喇叭裤、健美裤等。质地有呢料、毛料、羽绒、化纤、针织等。青年妇女多穿各种颜色的短裙、连衣裙、呢制服、西装、羽绒服较盛行。
鞋帽:民国初年,官绅穿云字头双梁厚底靴。妇女穿后跟口沿有叶瓣的锈花鞋。城镇居民多穿元宝口和鸭舌布鞋。农民在劳作时穿草鞋或赤脚,冬穿蒲鞋、麻窝子,上街或串亲戚穿布鞋。工人多穿草编的凉鞋子。30年代城镇居民雨雪天穿钉鞋、木屐,少数穿胶鞋。建国后仍以布鞋为主,穿球鞋、胶鞋及胶靴者日多。“文化大革命”期间盛行塑料凉鞋和军用“解放鞋”。70年代后,多数有胶鞋、胶靴,男女各式皮鞋、凉鞋、球鞋在干部、教师和城乡中青年中日渐普及。80年代,流行各式旅游鞋。
清未民初,男戴红顶瓜皮帽,少数戴毡质礼帽,中老年妇女戴勒子或包头,农村妇女嬉扎黑布头巾。男孩戴和尚帽,女孩戴猫头风帽,夏秋季戴莲花帽箍子。农民多戴马虎帽。建国初,流行解放帽、新四军军帽、八角帽,男孩戴针织绒线帽。60年代以后,流行呢制解放帽、东北帽和棉军帽。80年代,戴鸭舌帽成为时尚。从50年代起,农村妇女流行扎三角巾,至今仍盛行。
发式:民初,男子剪辫留长发,俗称“二刀毛”,后演变为方头、平顶。初生男婴留胎毛剪桃子头,亦有蓄发打辫子的,10岁生日这一天由舅舅将辫子剪掉,女孩梳“爬爬角”,成年梳独辫,额留“刘海箍”,嫁后去齐眉发梳髻。30年代后,城乡妇女逐渐剪短发。80年代后,男女发型有很大变化,男青年多留长发,少数烫发,俗称“大包头”,中青年妇女流行烫发。装饰:旧时“贵子”多戴银项圈、长命锁(金、银、玉、桃木多种)、耳坠、手镯脚铐等,帽饰有“开通关煞”、“长命百岁”或罗汉、八仙图等,取其驱邪祈安、深寿延命之意。旧时妇女梳头用茶油(30年代后)、刨花水(梧桐树皮浸泡,30年代前),扑粉敷脸,少数妇女淡施胭脂、描眉,入秋以凤仙花汁染红指甲。农村妇女在绣白花的围裙上配以桃红色丝带,两端垂在腰际,直到50年代始。妇女戴首饰很普遍,质地有纯金、包金、镀金及银质。种类有耳圈、耳坠、耳环、耳塞、手镯、戒指、发簪,针等。农村妇女尤喜头上插牙拢或各式发夹。富家老年妇女的勒子上还镶嵌珍珠、玛瑙之类的珠饰。“文化大革命”期间,上述道饰均称为“四旧”,除少数老年妇女发髻上银簪外,余均绝逐。男女老幼胸前多佩戴各式毛主席像章。80年代以来,金戒指、项链、旅游纪念章等较流行。
主食:郑集以食米为主,食面次之,家境贫困者间以山芋、大麦仁等为食。荒歉年月多以蔬菜、长饼、野菜煮饭熬粥充饥。午饭时,城乡贫困之家以新麦磨水糊,俗称“连麦尺倒”,熬粥或烙饼,直到早稻登场。
餐项:城乡均为一日三餐,旧时一般两稀一干,近年城镇居民改早晚半稀半干,早晚餐稀粥、炒饭或佐以包子、油条、烧饼等。到农忙季节及客人登门,上、下各增加一顿,俗称早、晚菜。
菜肴:郑集镇地近扬州,菜肴具维扬风味,或淡适宜,偏甜,考究色、香、味、型。城乡居民喜吃“上市鲜”,谚有“清明螺蛳午虾,九月重阳蟹爬爬,七月半子鸡中秋鸭,五月黄鳝冬天鳖。平时家常菜,荤素因家境而异,建国前后,一般以蔬菜居多,近年肉类和小产品逐渐成为家常菜肴。农村各家有菜园,瓜菜种类多,韭菜炒蛋、小蒜炖蛋、冬天的什锦菜(又为十香菜)等,颇具特色。藕夹子、八宝饭、狮子头、烩鱼羹、煮干丝为传统名菜,龙岗的溜鸡汤、铜城的樱桃肉,秦栏的卤鹅等、更是脍炙人口。冬天吃烩牛、羊肉取暖,已成习俗。
郑集人喜腌制家常小菜。春腌小蒜、蒜苗、蒜头,莴苣、鸭蛋;夏天的黄豆、蚕豆等制酱,兼以酱黄瓜、烧瓜等;小雪以后腌猪肉、牛肉、鸡、鸭、鹅、鱼等。
小吃:郑集镇小吃品种繁多、街头叫卖,早晚不脱。主要品种有:米食、汤圆、糯米蒸饭、水饺、油饺、油条、千层饼、酥饼、葱油饼、包子、馄饨、春卷、烧卖等。豆制品:素鸡、油炸干、豆腐脑用及糯米糖藕、烧山芋、粽子等。
宴客:亲朋小聚,菜肴一般5到8样,品尝上市鲜,称为家常便饭。招待远客,酒菜从半,并请人声望的人作陪。春节期间,互请春酒,联络友谊。近县城乡请客收礼之风盛行,寿诞、婚娶、生子、高考录取、参军、招工甚至上代冥寿也要请客。有请必送礼,礼品也日渐丰厚,成为一大负担。更有不少单位利用大款请客,成了“灾害”,致有“玩在苏杭、吃在郑集”之说。
旧时郑集请客筵席分三等,上等8大4小口碟带烧烤,俗称烤席。大多以第一碗主菜为名,如燕窝席、鱼翅席、蹄筋席。12碟包括4荤菜、4密饯、4水果;4小碗有象牙柱(蛇肉)、鸽蛋等;8大碗包括全鸡、全鸭、西米莲子等;烧烤、烤鸭、烤猪子或烤伢猪。中间上一两道点心。中等是鱼皮席或海参席,8碗8碟,其中有不少是传统名菜。下等是8大碗,荤素各半。建国前,官绅富商多备上等筵席待容。中下等筵席在民间较普通,花式品种有所不同。
打牌:包括纸牌、骨牌,玩法有:打分、争上游、看九张棍、赶猪撵羊、接龙、吹牛、五十开、打四十分、打八十分、放鹅等。
下棋:种类有象棋、军旗、围棋、儿童下的有跳棋、补兽棋、登山棋等。
猜谜:以某一事物或某一诗句、成语、俗语、人名、地名、文字等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的方法作出谜面,供人猜取,以取乐。其种类有打灯谜、打诗猜字等。
豁拳:又称划拳猜拳。饮酒助兴取乐的一种游戏。两人同时出拳。伸出手指并喊数目,所喊数目刚好是两人伸指之和为胜,负者罚饮,不过所喊数字和正常数数有不同,如零至十喊为“宝一对、一定、两好、挑园、四喜、五魅手,大顺,七巧,八马,九连环,满堂”。
打铜板:每人用铜角一只,在墙上撞之落地,以远者打近者,打中为赢,还有滚钱堆、圈圈等其它打法。
斗鸡:以一脚着地,一脚环走是为鸡,两人架起“鸡”互相撞击为斗鸡。比赛可一人逐一斗多人,可几人为一方群斗。
跳绳:儿童游戏,有短绳和长绳之分,短绳可单人跳或双人跳,长绳则为集体跳。跳法有前甩、后甩、前交叉、后交叉、格、叉、蹦等。
跳房子:儿童游戏,在地上划一长方形,分十格,抛瓦片于第一格内,随即入,用脚拔瓦片到至第二格,以此类推,跳完十格,就可在十格中买一格为房子。其它人则不得跳入,先将十格买完者为胜。改绷绷:二人游戏,一方通过手指勾绷结成图案,另一方通过勾绷解对掉对方图案,同时结出别的新图案,真到一方所不掉时为输。
此外民间常有的游戏活动还有斗蟋蟀、踢毽子、斗草、荡秋千、摸瞎子、抱羊、过月亮、逮花、赛龙船、放风筝、抽地翁、抖斗翁、挤墙角、丢手帕、跳橡皮筋以及养花、养鸟、养狗、养鱼等。

‘贰’ 佛像的种类,比如观音佛像,弥勒佛像,十八罗汉佛像,求详细介绍比较全的资料

菩萨,有文殊、普贤、弥勒、日光、月光、虚空藏、地藏,以及随侍阿弥陀佛的二十五菩萨、观世音等,不胜枚举。其中观世音菩萨尤为着名。观世音菩萨又称观世音大士、观自在、白衣大士等。菩萨两字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缩写,也有译成大道心众生、大士、高士、觉有情等。
明王,有不动明王、降三世、军荼利、大威德、金刚夜叉等统称“五大明王”。明王是拥护三宝、护持国土、保护人民的。有时现佛的忿怒身,以光前的智慧来制服一切恶魔和障碍,看起来具有极恐怖的威严。如不动明王是大日如来,降三世明王是阿閦如来,军荼利明王是宝生如来,大威德明王是无量寿如来,金刚夜叉明王是不空成就如来等的忿怒身。明王,大多属于密教。
天的种类更多,形象较威猛的,有四天王、梵天、帝释天等;较温柔的,有辨才天、吉祥天、技艺天。另有所谓天龙八部、十二天、药师十二神将、般若十六善神、观音二十八部众等,其中的男性均手持剑戟,身穿甲胄,勇猛异常;女性均美丽、高雅,好似仙女下凡。
佛教寺院各殿中的佛像
在佛教的殿堂,有各种不同的佛、菩萨、罗汉守护神像,这些塑像有时是代表某种教义上的理想,博爱的象征,或具有力量而为众生膜拜的目标。
三门殿
两大金刚 佛寺三门殿内,在门的两旁塑两大金刚像。此即手侍金刚杵(印度古代最坚固的兵器)警卫佛的夜叉神,又叫“执金刚”。传说佛常有五百执金刚随从持卫,其主要者名“密迹金刚”。
天王殿
三门殿内的第一重殿叫天王殿,殿内供俸四大天王、弥勒菩萨、韦驮天,有的还有帝释天、梵天、伊舍那天、罗刹天、焰摩天、阿修罗王、那罗延天、干闼婆天,正中间供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韦驮天,面向北,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
弥勒菩萨 名“阿逸多”,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南天竺人,后来由人间生在兜率天内院中教化菩萨。据佛经上讲,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流传一万二千四十九年,如果众生能够依正法行持,可以护持法命的。再过八百余年后,弥勒菩萨由兜率天下生此世界成佛。
韦驮天 传说唐道宣律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及南立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常周行东南西洲,护助诸出家人。宋代以后,使在寺中塑了韦驮天像,又和佛经中所说的韦驮天相混,一般称为韦驮菩萨。
四大天王 东方天王名“提名罗咤”,此云持国,能保持国土,是帝释天的主乐神,手中琵琶以作标帜,护东方弗提婆洲人民。南方天王名“毗琉璃”,能令他人善根增长,所以手中持剑,护南阎浮提州人。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此云广目,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领诸龙及富单那,所以手中缠绕一龙,护西瞿耶尼洲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此云多闻,有大福德,护持人民财富。右手持伞,表福德之义,护北郁单越洲人。
帝释天 梵名为因陀罗,全名为释提桓因,为忉利天的主神。常持如意宝瓶,现慈悲柔软相,统帅三十三天,依其自己的本誓,可操纵自如。传说在迦叶佛灭度后,有一贫女发心修造一座佛塔,当时有三十二人愿同心协力完成,后来此贫女即依此功德,成为忉利天王,此三十二人亦辅弼西方,成为三十三天。他的形象,依《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乘白象,住五色云中,身作金色,右手持三钴当心,左手托左胯,左脚下垂,有三天女,各手持莲华盘,盘中盛青莲华,或盛杂华。”除此种形像外,有右手执独钴,乘六牙白象者,有坐荷叶座或坐金山,受莲华供养的等等不一。
梵天 常与帝释天并称,亦名大梵天。《十二报恩经》说他“为天王之主,众生之父,此天喜时,器世间安稳,无***。劫初时,此天创世间,众生不乱,此为天主喜之故。此天嗔时,世间不安,有种种病,连草木悉皆苦恼,迷惑众生,各各如醉人”。其形像有二臂、四臂不等,《大日经》说“戴发髻冠,坐七鹅车中,四面四手。一手持莲华,一手持数珠,以上是右手;一手执军持,一手作唵字印,以上是左手。此印稍屈食指,余指皆伸……而作语状,名为净行者之吉祥印。”
伊舍那天 伊舍那为梵名,译作欲乐,或说是摩酰首罗天的变化身,亦名大自在天。其形像为:乘黄丰牛,左手持劫波杯,盛皿,右手持三戟枪,肉色清青,三目忿怒,二牙上出,以髑髅为璎珞。头冠中有二仰月,持二天女花。
罗刹天 他曾窃取释尊的舍利,逃亡时,为韦驮天所追击,因他诚心诚意地奉侍北方多闻天王,是护持佛法的善神。其形象:乘白狮子,身着甲胄,左手持刀竖起,右手拇指押中小二指,赤肉色,二天女侍于左右,持二罗刹鬼三股戟。又,在胎藏界外金刚部的形像是:通身黄色,披甲,发上有冠,冠有缯,两头飘上,目稍作怒视,右手当腰侧执刀,左手竖掌向左,屈无名指及小指,为大拇指所押,面向右方。
焰摩天 俗名阎罗王,常住阎浮洲南方,铁围山外部的地狱。统率十八冥官,八万狱卒,审判堕来此处者,加以惩罚,其别名为遮止王,或静息王即由此而来。一说焰摩王与其妹,协力主宰地狱界,兄焰摩主审判男性,其妹专惩罚女性的罪恶,兄妹并称,故名双王。焰摩王形像是:乘水牛,右手抱人头幢,左手仰掌,有二天女为其侍从,二鬼使者持刀、持戟,赤黑色,右脚下垂。又一种形像是:右手侧仰掌,指头向右少竖,左手向内执檀荼杖,头上有金半月形,上有一人头幢,乘卧白水牛,垂左脚,其牛在(左毛右包)座上,面向右方。此为外金刚部院的形像。
阿修罗王 阿修罗王为八部众,或六道之一,是阿修罗界的主宰者,常与三十三天猛烈交战,就中与忉利天的帝释交战最为激烈,从未终止。他的形像为遍身赤色,表示为猛恶无比的忿怒形,三面,立火焰发,二手合掌,二手合捧宝玉而立。
那罗延天 此天本誓为排恶劝善,力大无穷,手执杵柄,常乘迦楼罗鸟,自由自在地飞翔于空中。后世欲得非凡力量的人,专祈请此天。他的形像为周身青色,赤发,有三面,正面三目,两边面貌为兽形,左面似猪头,青色,右面未祥,白色。又有一种形像没两边面,冠上系缯,两端飞上,右手开肘竖掌,屈中、无名、小指三指,舒食指,承轮腰,左手作拳叉腰,乘迦楼罗鸟,右脚垂下,其鸟张翼,面向右。此天形像不一,有二臂、四臂,或八臂等数种。但独立一尊的形像尚不多见。
乾闼婆天 此王专食香而飞行于虚空中。传说是当燃香时,在刹那间所发生的一中微妙的香气,把他神格化而成,其食香、寻香的名称即由此而得名。传说此天缚有十五头恶鬼,专守护婴儿胎儿。其形像为着甲胄,披狮子冠,身黑赤色,左手持如意珠,右手执三股戟,持十五鬼头。左右安摩利支天及诃利帝母,围绕十五鬼神。此神又为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
释迦牟尼佛像 大雄宝殿即是正殿,或称大殿,大殿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威德高上的意思。释迦牟尼像有各种不同的姿式,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这种姿势的造像名为“成道像”。一种是结跏跌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像”。另外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名为“旃檀像”像;左手下垂,名“与愿印”,右手上伸,名“施无畏印”。
最多的释迦牟尼像旁立有两尊塑像,一老年,一中年,这是佛的两位弟子。年老的名叫“迦叶尊者”,中年的名“阿难尊者”。佛陀涅盘以后迦叶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为祖,迦叶涅盘后,阿难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为二祖。
三身佛 当中一尊是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表示将佛陀所说的真理加以人格化而形成的真理佛,就是法身。左旁一尊是报身佛,名“卢舍那佛”,又译为受用身,又称为等流身。是从法界等流而来的佛身,亦即等同法界而流入的理想佛身之谓。右旁一尊是应身佛,名“释迦牟尼佛”,又译为化身,又称为应化身,表示随缘教化各种不同的众生的佛身。边与报身相同,并不是遍历三世十方、普遍存在的完全圆满的佛身,而只是在特定的时代与地域、配合着特定的对象;在特定的时处,为了救度特定的人所出现的佛陀。
三世佛 中间一尊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掌中有一莲台,为接引众生的意思。
三世佛又有以过去、未来、现在为三世的。正中是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东边是过去世的迦叶佛;西边是未来世的弥勒佛。
毗卢佛 乃《华严经》所说莲华藏世界的教主。其所坐莲座是千叶莲花,每一莲瓣上有一尊小佛,那是应身释迦佛。这每一莲瓣代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整个莲座代表华藏世界。
接引佛 是阿弥陀佛立像,右手垂下,作“与愿印”;左手当胸,掌中有金莲台,用为引众生之像。
东方三圣 中为药师如来,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亦称大医王佛、医王善逝等,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左首为日光遍照菩萨,右首为月光遍照菩萨。
西方三圣 中为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左首为观世音菩萨,右首为大势至菩萨。
华严三圣 中为毗卢舍那佛(旧译为卢舍那,新译为毗卢遮那)是华藏世界(佛报身之净土)的教主(天台宗以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为法身佛、应身佛)。左首是文殊菩萨,专司智慧,故有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之称。顶结五髻,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塑像多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右首为普贤菩萨,塑像多骑六牙白象。
五方佛 有的寺院大殿里塑的是五尊佛。正中是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手第一位是南方宝生佛,表福德,第二位是东方阿閦佛,表觉性;右手第一位是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
十八罗汉 一般汉族地区寺庙的大雄宝殿两边供有十八罗汉像,这十八罗汉到底是谁?是根据什么经典,什么时代才开始塑造他们的像呢?
十八罗汉是由十六尊者再加上其他两尊罗汉组成的,因此,要谈十八罗汉,须先从十六尊者谈起。这十六位尊者,在庆友(即难提蜜多罗,斯里兰卡人)所着《法住记》中的名字是:
①宾度罗跋堕阇(即宾头卢颇罗堕)尊者,②迦诺迦伐蹉尊者,③举钵罗汉(即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④苏频陀尊者,⑤诺距罗尊者,⑥跋陀罗尊者,⑦迦理迦尊者,⑧伐阇罗弗多尊者,⑨戌博迦尊者,⑩半托迦尊者,⑾啰怙罗尊者,⑿那伽犀那尊者,⒀因揭陀尊者,⒁代那婆斯尊者,⒂阿氐多尊者,⒃看门罗汉(即注荼半托迦尊者,也即周利盘陀伽)。这十六罗汉,又称为住世十六尊者。
在十六尊者之外加上嘎沙鸦巴(降龙)尊者和纳达密答喇(伏虎)尊者即成为十八罗汉。因为这两位尊者都各具神通,能降龙伏虎,因此他们加入十六尊者之中而成为十八罗汉,是比较合理的。
关于十八罗汉的名称,兹略举如下:
举钵罗汉(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 是一位化缘的和尚。他化缘的方法是举起铁钵向人求乞。修成阿罗汉果后,人称举钵罗汉。
伏虎罗汉(宾头卢尊者) 他修行出家的寺门外常有虎啸,他认为虎是饿了,便将食堂上众和尚的饭菜取出一些给虎吃。这样一来,老虎就被他收伏了,故名伏虎罗汉。
喜庆罗汉(迦诺迦伐蹉尊者) 是古代印度的一位雄辨家。有人问他什么叫做“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的快乐谓之喜。”又问:“什么叫做‘庆’?”他说:“不由眼耳鼻口手所感觉的快乐,就是庆,例如诚心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
看门罗汉(注荼半托迦尊者) 他到人家化缘,常用拳头拍门叫屋内的人出来布施。后来佛陀赐一根锡杖,他化缘时用以在人家门前摇动,人家听到这声音果然开门布施。这锡杖后来成为和尚的禅杖。
长眉罗汉(阿氐多尊者) 他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原来他前世是一位和尚,因为修行到老,毛发都脱落,只剩两条长眉毛,死后再转世为人,他的父亲就送他出家,终于修成阿罗汉果。
***罗汉(诺距罗尊者) 是一位大力罗汉。原是一位战士,后来出家,他的师父叫他***,放弃从前当战士时那种粗野观念。所以他在***时仍现出大力士的体格。
挖耳罗汉(那伽犀那尊者) 他是一位论师,因论“耳根”,而闻名印度。所谓“耳根”是由于觉醒而生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六种根源之一。佛教讲六根清净,其中耳根清净最为第一。因为那伽论耳根最到家,所以取挖耳形状以示耳根清净。
骑象罗汉(迦理迦尊者)他本是一位驯象师。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劳又能致远。他出家后证阿罗汉果,故名骑象罗汉。
坐鹿罗汉(宾度罗跋罗堕阇) 原是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忽然发心出家,优陀延王苦劝不听,遂循入深山修行。一天,他骑鹿回宫,劝导国王出家,用种种比喻说明欲念之可厌,结果国王让位于太子而出家。故人称他为骑鹿罗汉。
开心罗汉(戌博迦尊者) 他是中天竺太子,其弟不服而作乱,他说:“我心里只有佛,没有想当国王。”遂打开衣服,弟弟见他心中果有一佛,遂不作乱。故人称他为开心罗汉。
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 因他打坐时常用半跏趺坐法。打坐完毕即双手举起,长嘘一口气,故人称他为探手罗汉。
托塔罗汉(苏频陀尊者) 是佛陀的最后一位弟子。由于塔是瘗藏佛骨的,因而塔也成为佛的象征,他为了纪念佛陀,特制一塔随身携带,故名托塔罗汉。
芭蕉罗汉(伐那婆那尊者) 相传他出生时雨下得正大,后园的芭蕉树被大雨打得沙沙作响,遂取名“雨”(伐那婆那梵文是雨的意思)。他后来出家常在芭蕉下用功,故名芭蕉罗汉。
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 他的母亲怀孕临盆产他于跋陀罗树下,因取名跋陀罗,后遂往出家。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最初是由他传去的,他由印度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爪哇岛去传播佛法,因此称他为过江罗汉。
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 他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常携带布袋入山捉蛇以方便行人免被蛇咬,并拔去蛇的毒牙复放生于深山,因发善心而证阿罗汉果,他的布袋原作装蛇之用,故称布袋罗汉。
降龙罗汉(庆友尊者) 古印度有恶魔波旬,他煽动那竭国人,四出杀害和尚,尽毁佛殿佛塔,将所有佛经刦带到那竭国去,当时龙王发动洪水淹没其国,把佛经收藏于龙宫,后由庆友尊者降服龙王取回佛经,因此取名降龙罗汉。
笑狮罗汉(罗弗多尊者) 原是一位猎人,后出家戒杀,将证阿罗汉果时,有两只小狮走到他的身边感激他放下屠刀。他得道后,常把小狮带在身边,故称笑狮罗汉。
沉思罗汉(罗怙罗)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修行着名。“密行”就是在沉思中能知人所知,在行动时能行人所不能行,他的沉思,就是在思智慧与行动,故称沉思罗汉。
三大士 在正殿的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是观音或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的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金毛犼。文殊“头戴五髻冠,右手持智剑,左手执青莲华”代表智慧。普贤右手执金钢杵,左手执金钢铃,头戴五佛宝冠。
海岛观音 一般是在大殿背后修海岛,面北设观音像,立海岛上。四周依《法华经普门品》作观音救八难的塑像。在观音像两旁有善财童子。
观音殿
观音殿又名大悲坛,此殿供奉观世音菩萨。
三十三体观音 三十三体观音,是我国唐宋时代及日本民间信仰的观音集合而成三十三体的,兹分别解说如下:
杨柳观音 观音的利生是随顺众生的愿望,恰似杨柳随风荡漾,因而得名。此形像为:右手执杨柳枝,左手掌张开,举手胸前。
龙头观音 表示出在云中乘龙的姿式,是三十三身观音内的天龙身。
持经观音 坐于崎岖的岩石上,右手执经卷,是三十三身观音内的声闻身。
圆光观音 在圆光中现出色身,合掌坐于岩石上,若有人不幸遭遇刑戮时,念此观音,可使刀折,而身免危害。
游戏观音 乘五彩云,左手安放于偏脐处,作游戏法界像,即是《普门品》中“堕落金刚山”一句的象征。
白衣观音 坐于敷有软草的石上,结定印,作结跏趺坐姿势,是三十三身观音内的比丘、比丘尼身。
卧莲观音 合掌坐于池中长出的莲华座上,是三十三身观音内的小王身。
泷见观音 倚于断岩上观瀑布的姿势,即是《普门品》中“火坑变成池”一句的象征。
施乐观音 右手撑颊,倚于膝上,是《普门品》中“如日虚空住”一句的象征。
鱼篮观音 司排除罗刹、毒龙、恶鬼等障碍。其像一为乘于大鱼背上,一为手提盛有大鱼之篮,是《普门品》中“或遇恶罗刹”一句的象征。
德王观音 趺坐于岩上,左手置于膝上,右手持绿叶一枝,是三十三身的梵王身。
水月观音 在月下乘一莲华舟,荡于海上,静静地飘荡在波浪上赏月,是三十三身的辟支佛身。
一叶观音 乘一片莲华,悠然飘荡于水面上,是三十三身内的宰官身。
青颈观音 坐于断岩上,左膝立起,右手放在膝上,左手扶着岩壁,是三十三身内的佛身。
威德观音 左手持莲华,右手着地,在岩上观水的姿势,是三十三身内的天大将军身。
延命观音 右手掌颊,倚于水边岩上,悠然而欣赏水面景物,是《普门品》内“咒诅诸毒药”一句的象征,能除此诸害,而得延命。
众宝观音 右手着地,左手置于立着的膝上,是三十三身内的长者身。
岩户观音 端坐在岩窟内,悠然地欣赏水面,是《普门品》中“蚢蛇及蝮蝎”一句的象征。
能净观音 伫立海边岩上,作静寂相,是《普门品》中“假使黑风吹”一句的象征。
阿耨观音 左膝倚于岩上,两手相交,眺望海景,若有人在海上遭遇龙鱼诸鬼大难时,念此观音,可免风波之险。是《普门品》中“龙鱼诸鬼难”一句的象征。
阿摩提观音 其形像为白肉色,三目四臂,乘白狮。身有光焰,天衣璎珞,慈容谛视左方。在三十三身内所现是左膝倚于岩上,二手置于膝上,是三十三身中的毗沙门身。
叶衣观音 坐于敷草的岩上,身披千叶衣,头戴宝冠,冠上有无量寿佛像,璎珞环钏,身有圆光,四臂,右第一手持吉祥果,第二手施与愿印;左第一手持钺斧,第二手持(上皿下绢)索,是三十三身中的帝释身。
琉璃观音 别名香王观音,乘一片莲华,轻浮水面,双手捧香炉。是三十三身中的自在天身。
多罗尊观音 直立乘云的姿势,是《普门品》中“或值怨贼绕”一句的象征。
蛤蜊观音 此尊形象出现于蛤蜊贝壳中,是三十三身内的菩萨身。
六时观音 右手持梵夹的立像,是三十三身中的居士身。
普照观音 双手披衣,立于山岳之上,是三十三身内的大自在天身。
马郎妇观音 自披天衣,两手重立,是三十三身内的妇女身。
合掌观音 合掌立于莲华台上,是三十三身内的婆罗门身。
一如观音 坐于云中莲华座上,立左膝,是《普门品》中“云雷鼓掣电”一句的象征。
不二观音 两手垂重,乘一片莲叶,浮于水面,是三十三身中的执金刚神身。
持莲观音 乘坐莲叶,两手执莲茎的姿势,是三十三身内的童男童女身。
洒水观音 右手执洒杖,左手执洒水器,作洒水相,是普门品中“若为大水”一句的象征。
观世音菩萨又作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圣观音、如意轮观音、准提观音、不空(上皿下绢)的年代,索观音、大白衣观音、叶衣观音等等。
大白衣观音
大白衣观音 形像均为二臂,但印契则不一:1.身白黄色,左手持莲花,右手施与愿印;2.左手持棒或(上皿下绢)索,右手执般若梵夹;3.右手杨掌,左手持未开莲华;4.左手垂下,右手持莲华;5.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持宝珠;6.左手持宝剑,右手执杨柳枝;7.左手捻念珠,右手持印文;8.右手持念珠,左手拇指、无名指相捻;9.左手持念珠,右手覆于左手上;10.二臂印钥及持杨柳枝像;11.左手持红边华,右手印合曳下持印等。
四臂观音
四臂观音 时轮院和欢喜金刚院多供奉此圣像,其形象有四头,为蓝、白、红、灰色,有四臂两腿,身体蓝色,两脚踏仰卧男体像,为藏传佛教密宗本尊之一。
六观音
千手千眼观音 即大悲观音,简称千手观音。观世音在过去无量劫,听千光佛静住如来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发誓要利益一切众生。于是长出千手千眼。寺院一般造型是两眼两手下,左右各具二十手,掌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各配二十五“有”(三界中二十五种有情存在环境,包括欲界十四种、色界七种、无色界四种等)而成千手千眼。
圣观音 亦称正观音、圣观自在,是诸观音的总体代表,其形像具如上述。即通常所说的观音。
马头观音 以马置于头,亦称马头大士,观世音的自性身。形像愤怒威猛,摧伏妖魔,故亦称“马头明王”。
十一面观音 即大悲普照观音。其形像:一瞋面,化恶有情;二慈面,化善有情;三寂静面,化导出世净业。这三面教化三界便有九面。九面上有一暴笑面,是表示教化事业需要有极大威严和极大意乐方能
无懈而成就。最上有一佛面,是表示以上一切总为成佛的方便。
准胝观音 即天人丈夫观音。“准胝”意为清净,是自性净洁的意思。其形象为三目十八臂。
如意轮观音 即大梵深远观音,手持如意宝珠和轮宝,分别表示满足众生祈愿和转***。密号(密教又称灌顶王)名持宝金刚,有六臂,即“手执如意宝,六臂金色身。”
白观音
因菩萨常着白衣,亦称“白衣大士”;又常坐于白莲华中,故亦称“白处观音”。白表示心之洁净;又白者,即是菩提之意,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处”。
绿度母
度母,是梵名,全称圣救度佛母,我国古代称多罗菩萨、多罗观音,共有二十一尊,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绿度母即二十一尊度母之一,此尊现少女像,全身绿色,一面二臂,现慈悲像。头戴五佛宝冠,身佩各种珠宝,着各色天衣,下身重裙,以示庄严;坐菩萨座于莲花月轮上,右足呈蹍踏伏,左足卷屈。右手向外置于右膝上,作施愿印,持乌巴拉花,左手置于胸前,亦持乌巴拉花。修持此尊密法,能断生死轮回之苦,消除一切魔障、业障、病苦等,并能消灾、增福、延寿、广开智慧,凡有所求,无不如愿成就,且命终往生极乐世界。
地藏殿
供奉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大乘经中所说的菩萨,形象一般是结跏趺坐,右手持锡杖,表示爱护众生,也表示戒修精严;左手持如意宝珠,表满众生的愿。也有的是立像。
祖师殿
供奉达摩禅师,殿的正中是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左方是达摩六传弟子慧能法师,右方是慧能的三传弟子百丈怀海禅师。
罗汉堂
供奉五百罗汉,佛经中所说的随侍佛陀的五百个罗汉,也有的说是佛灭度后,结集三藏的五百个罗汉。
佛菩萨像有什么姿势和形象
佛菩萨像,有立像、坐像、倚像和卧像四种。其中佛与菩萨像多为立像或坐像;倚像一般少有。天部像多为立像,有直立,有向前伸出一脚的,有身躯微向前倾的,有合掌的,此即侍立像。
坐像有正结跏趺坐像,两膝跪地的长跪像,还有右膝跪地左脚直立的等等种类。
卧像,又称涅盘像,此像只有释迦如来涅盘像一种。
佛菩萨的形像,大体上可分为:佛形、菩萨形、声闻形、童子形、天女形、忿怒形、神王形、鬼形以及畜牲形等。
佛形:具有三十二相,头部有圆形隆起,称为肉髻,这是佛的特相之一。发型如螺髻发,或波状发,除身披宽袈裟外,不用环钏等装饰。但大日如来,除头戴发髻天冠,身穿轻妙衣服外,又有璎珞环钏等,这是因为他是在色究竟天成道所准许的仪相。
菩萨形:除地藏菩萨外多为在家居士像,大都身穿裙,披天衣,头戴宝冠,以耳环、颈璎、腕钏、臂钏、足钏等装饰其身。
声闻形:又称比丘形。光头,身披天衣,与佛形相似,但头上无肉髻。
童子形:简称童形。顶上结发,其颜貌为天真活泼的少年形。
天女形:又称女形。具有乳房以表现女性,如般若菩萨、吉祥天、辩才天等。
忿怒形:全身作极忿怒形像,或以蛇为璎珞,或以虎皮为裙,手持剑、轮等器杖,后背有大火焰,状貌可怖,如明王部形像。
神王形:是身穿甲胄的护法善神。
鬼形、畜形:罗刹夜叉的像貌和鸟兽的形像为鬼畜二形。如深沙大将、迦楼罗王等。
佛菩萨无论是坐像或立像,普通都穿着袈裟、裙或甲胄等。袈裟披在两肩的叫通肩;披在左肩,右肩袒露着的叫做偏袒右肩。明王、天诸神像有围着猛兽的皮,有穿甲胄的以表示勇猛雄健。

‘叁’ 刘海是什么意思

刘海是指垂在前额的短发,也可以指以刘海儿为特点的发型,可分为等齐大刘海、斜刘海、超短刘海三种。

刘海的来源:

相传有一位唐代的仙童名叫刘海(见安徽凤阳府志)。在民间传说中,刘海前额总是覆盖(垂下)一列整齐的短发,模样童稚、可爱。为此,画家画仙童肖像,便以刘海为样,前额垂着短发,骑在蟾蜍上,手舞一串钱。而后,人们额上留的短发,便称为“刘海”。

(3)罗汉短发发型图片扩展阅读:

刘海的分类:

1、空气刘海

温柔派空气感刘海既摒弃了厚重感,又修饰脸型,让你看上去清新自然。空气刘海是指薄薄的、微微内卷、隐约能够看到眉眼的刘海。

2、韩式齐刘海

齐刘海是最经典的刘海之一,在齐刘海的基础上,还可演变出斜刘海、中分刘海,或薄厚不同的齐刘海等,还有很多长短不同的造型,例如盖过眉毛的齐刘海,或眉毛以上的齐刘海等等。

3、韩式斜刘海

韩式斜刘海的刘海边是月亮似的弧形,不同于一般的斜留海是直的。这种刘海可以增加发型的甜美度,适合配梨花头,或者简单扎发,自然婉约,是学生和萌系的最爱发型。斜刘海也为发型的甜美感加分不少。

‘肆’ 假发的历史

中国人很早就有了佩戴假发的习惯,起初为上层社会女性的饰物,加于原有的头发上,令其更浓密,并能做出较为复杂的发髻。春秋时假发盛行,到了汉朝依据《周礼》制定了发型与发饰。三国时期妇女也常用假髻;北齐以后,假髻之形式向奇异化的方向发展,直到元朝时汉族妇女开始使用一种叫鬏髻的假髻。清朝出现的鬏髻样式依然很多,但中华民国成立后,发型转趋简便,少用假发、假髻。
周昉《簪花仕女图》中梳高髻的唐朝妇女,很可能加上假发中国很早就出现假发,早期是上层社会女性的饰物,用来加在原有的头发上,令头发更浓密、做出较为复杂的发髻。《诗经·鄘风·君子偕老》提到一种假发称“副”,又提到“不屑髢也”。“髢”就是局部假发或发丝编成的假髻。《诗经·召南·采蘩》就称假发编成的髻为“被”,是髲的通假。
《周礼》中把假发细分为多种,“副”取义于“覆”,是一种有饰假发;“编”则属于一种无饰假发;“次”是一种用假发与自己真发合编起来的髻。后来这些名称都被“髲”和“鬄”所替代了,“髲”指用人发制成的假发,“鬄”则泛指假发。西周的王后、君夫人等上层社会贵族妇女,在参加祭祀等重大活动时,都要佩戴副、编、次等首饰。王后的假髻更有专门的宫廷官员“追师”负责掌理。
春秋时假发盛行,《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卫庄公在城墙上看到戎州人己氏的妻子头发甚美,就命人把她的头发强行剃掉,制成假发给自己的夫人吕姜作为装饰,称为“吕姜髢”。当时男性也会戴假发,《庄子·天地》提到有虞氏(舜)用假发遮盖秃头。虽然《庄子》关于舜的内容属传说,但可见当时男子也会使用假发。
汉朝依据《周礼》制定了发型与发饰。比如皇太后仍以假髻来承载多种沉重而复杂的头饰,后来演变成沉重的凤冠。宫中对假发的需求大,为了找人发做假发,有些官吏甚至强行砍下人头取发。《太平御览》引《林邑记》提到朱崖(也作珠崖,今海南岛)人多长发,当地郡守贪婪残暴,把妇女的头割下来取她们的头发制造假发《三国志·吴书·薛综传》也有记载薛综提及汉朝发生的这件事。可见假发在当时被视为珍宝。由于真发所制的假发得来不易,当时开始出现以黑色丝线制成的假发,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就有实物出土。
三国时妇女也常用假髻,曹魏时规定规定为命妇的首饰,《文献通考》记载其中一种假髻称为“大手髻”,是贵人、夫人以下命妇的首饰。晋朝时,假发、假髻在宫廷、贵族和民间都很流行,由于人们睡觉时会把假发、假髻取下放在木或竹制造的笼子上,看起来像人头,因此又称假头。《晋书·舆服志》记载当时各级命妇戴一种镶有金饰、叫“蔽髻”的假髻。太元年间,公主、贵族、士大夫阶层的妇女均把佩戴假发当作盛妆,时称“缓鬓轻髻”,也就是松髻,成为流行时尚。然而,假发并非人人买得起,《晋书》就记载有些贫穷但爱美的女子会向别人借假髻佩戴,称为“借头”,自称“无头”。也有些穷人把自己的头发卖掉来换钱或换粮食,例如陶侃的母亲就曾剪下自己的头发卖给做假发的人,换得数斛米,再把柱子砍了做柴火,给来投宿的范逵做饭。《世说新语·贤媛》也有记载这件事,后世引为美谈,也是成语“陶母邀宾”的典故。
北齐假髻之形式向奇异化的方向发展,《北齐书·幼主记》就描述当时妇女的假髻出现了飞、危、邪、偏等样式。当时假发甚至完全取代头上生长的头发,《集异记》就记载当时宫廷中有些爱美的妇女剃掉自己的头发来戴假发,后来流行至民间。
海南岛古称珠崖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设置。其治所在谭都(今广东琼山东南),辖境相当于海南岛东北部地区。当时,由于这里山高皇帝远,西汉官吏到任之后七多放恣违法,所以土着居民经常群起反抗。汉元帝初三年(前46 年),西汉官吏因看上了土着的漂亮头发,竟下令“髡取为髲”(《三国志·吴书·薛综传》),即将其头发剪下用作假发,由此而引志土着的猛烈反抗。西汉政权被逐出珠崖,而西汉王朝也由于自己矛盾重重,无力派军前去*,只得宣布放弃了珠崖。西汉王朝竟因此失去了海南岛。
东晋孝武帝时期(373——396年),假发之风越演越烈。据《晋书》卷27记载,当时妇女的发式大反传统,不再将头发挽在头顶上打髻,而是“缓鬓倾鬓;以为盛饰”,即将头发较自由地披散开来。这种蓬松性的“披肩长发,需编入相当数量的假发,才能达到当时的美观效果。但是,“用髲既多,不可恒戴”,于是,“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名假头 ”,即先做成头套,这种方法,大概是从秃顶男子那里学来的,与从前假发和真发混编的方法法不一样。头套的出现,的确省去了每是编织发式的辛苦,因此大为流行。“至于贫家,不能自办,自号无头,就人借头,遂布天下”。由此可见,头套的价格相当高昂。
到了唐朝,假发仍然很流行,《新唐书·五行志》提到杨贵妃平时就喜欢戴假髻,当时称为“义髻”。但亦有人认为杨贵妃所戴的义髻是以其他物料如木头等制造的发饰,并不是假发。元稹《追昔游》写道:“义梳丛髻舞曹婆。”“丛髻”就是装上的假发。柳宗元也在《朗州员外司户薛君妻崔氏墓志》赞美崔氏“髲髢峨峨”,当时的假发当偏重于高髻式。
五代十国延续了唐朝好高髻的风习,常以假发加入自己的头发中梳成发髻,或直接把假发编成假髻然后戴上。宋朝仍然流行高髻,且比唐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假发、假髻很盛行,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里有了专门生产、销售假髻的店铺。当时有些店铺以未经消毒的死人头发制成假髻出售,令佩戴者染病,且假髻盛行形成豪侈之风,《宋史·志·舆服》载端拱二年(989年)北宋朝廷就下诏禁止妇女戴假髻、梳高髻但风气已形成,即使下诏也改变不大。
元朝时汉族妇女开始使用一种叫鬏髻的假髻,是用别人剪下来的头发或丝线编成髻状而成,用时戴上头上,鬏髻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有人使用。元朝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就提到崔莺莺的“鬏髻儿歪”。当时也常有穷人卖头发做假发。元末剧作家高明的杂剧《琵琶记》就有赵五娘为安葬公婆被迫卖掉头发。明朝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也提及妇女戴尖头鬏髻。除了鬏髻之外,明朝妇女普遍使用的假髻样式还有发鼓,是以假发覆盖一个金属丝编成的圆框制成。
清朝开始出现的鬏髻样式有很多,当时的京城有专门制作和销售鬏髻的作坊和店铺。清初的扬州就有蝴蝶、望月、花篮、折项、罗汉、懒梳头、双飞燕、倒枕、八面观音等鬏髻样式。清朝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就写范进之妻胡氏常戴银丝假髻。当时妇女不但在平时会戴黑色的鬏髻,连居丧时也会戴白色的鬏髻。
清朝中叶,西方人又把西方的假发带到中国,雍正帝也曾佩戴西式假发。清末一些人去日本留学,他们的辫发被日本人取笑为“豚尾”(猪尾),很多留学生因此剪掉辫子,回国就套上假辫。例如鲁迅去了日本留学就剪辫,半年后回国就套上假辫,与父母安排给他的妻子朱安拜堂行婚礼。沈宁的《百世门风》也提到装假辫的现象,那种假辫要盘在头顶,团团围成假团辫才不会掉下来,于是当时义和团看到打团辫的人就抓,如果查到是假团辫就捉进巡抚衙门严刑拷打然后送入狱或把他们杀头。苏雪林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我》一文也提到她的二叔去日本留学,在当地“断发改装”,回国后就装了一条假辫。
中华民国成立后,发型转趋简便,少用假发、假髻。但1917年张勋复辟时,北京城内剪去辫子百姓四处寻觅假辫,之后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都甚少看到汉族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假发了。少数民族则有一些有戴假发的习惯,当时的永宁纳西族妇女会用牦牛尾巴上的毛编成粗大的假辫,盘于头顶,再在假辫之外缠上一大圈蓝、黑两色丝线,后垂至腰部。 日本传统发型也经常加上假发梳式,日语称假发为鬘(“鬘”在古汉语里本义指美丽发式,没有假发之义,日语把假名“かつら”写成汉字“鬘”)。假发在日本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日本的原始歌舞中,人们就已经用草与花卉的梗和蔓作头上的装饰。《古事记》与《日本书纪》就有提及素盏呜尊求取天照大神的发髻、“鬘”和八阪琼之五百个御统,虽然《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之内容含有不少神话传说成份,未必符合史实,但依照该两部书的成书年代看,日本上层社会普遍使用假发应不会晚于奈良时代。
日本人早期很少在演戏以外戴假发,后来在一般场合也有人戴假发了,多为女性。她们所戴的假发往往是用自己头上剪下的头发编织而成的,在自己的婚礼上也会戴上这种源自自身”的假发,之后日本古代女性在平时也常使用假发、假髻来梳成传统发型。这类加在原有头发上面的局部假发称为“髢”。
律令制规定官位六位以下的女性服制要佩戴“义髻(ぎけい)”。平安时代女性的垂发也会用假发补上。后来演变成结髪、垂髪两方面的使用,当结髪的时候使用髷根元部分即“根髢(ねかもじ)”及为鬓补上造成好效果蓑状“鬓蓑(びんみの)”等、宫廷女性的大垂发也会加上假发作为后垂的部份,称为“长髢(ながかもじ)”,前部的平额亦会使用向前垂下的“丸髢(まるかもじ)”。
昭和以后,常梳日本传统发型的人减少,也就减少使用假发,通常只会在梳传统发型的时候使用,例如神社的巫女。此外,一些希望头发更浓密的女性也会使用假发。 朝鲜半岛在高丽王朝开始盛行戴假髻,忠烈王下令高丽全国穿蒙古服、留蒙古发髻(编发)。后来朝鲜太祖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李氏朝鲜),采“男降女不降”政策,男性恢复汉制,女性则“蒙汉并行”,后来发展成“加髢”样式。
至纯祖时有妇女因加髢过重折断颈项至死,宫中才撤销已婚王族妇女及女官必须佩戴加髢的规定,并禁止,从此加髢只在婚服、宫廷礼服(常服不佩加髢)、妓生服饰中佩戴。
在李氏朝鲜的前期至中期,已婚妇女、妓生、高级女官(尚宫)均会戴上加髢。宫廷女性和命妇礼服、女官制服的加髢也是牒纸,从加髢的样式可以区别等级。加髢也是身份、财富的象征,有钱人、贵族妇女和妓生的加髢可以很大,后来宫中再发展出一种叫“举头美”(???)的木头假髻,于重大日子加在加髢上。
后来妇女的加髢越来越大,形成奢侈之风气,之后更有妇女因加髢过重折断颈项至死,朝鲜英祖曾下令减少宫中加髢每个所用的假发,又与群臣商议以花冠代替加髢,但未有共识。之后他采纳儒生宋德相禁髢发的仰请,下令禁士族妇女加髢,改戴称为簇头里(???)的小花冠。英祖三十三年宫中及士族妇女正式禁用加髢 ,只容许平民和贱民女性加髢。后来已婚妇女就改为只把辫子盘成发髻并插上发簪而不戴加髢。妓生则仍然流行佩戴加髢。到后期,官员妻子、王族妇女穿着圆衫(一种小礼服)时或在一些正式场合戴加髢。 古埃及人在四千多年前就开始用假发,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假发的民族,在早王朝起开始普及,古王国起第三至第六王朝,常见到男女都佩戴以羊毛混合人发制成的假发。假发的长度、样式因社会地位与时代而异。由中王国起不论贫富、地位、性别都把头发与胡子剃光,戴上假发、假胡子,只会在居丧时才任由头发生长,否则会被耻笑。对于这个现象,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古埃及人觉得光着头让太阳晒会令头颅变硬,但这并没有科学根据,且无法解释戴假发的习惯。后来又有人认为古埃及人爱干净,头发、胡子容易藏污纳垢,于是把头发、胡子剃去,戴上防止头部被阳光晒伤的假发,但有人质疑戴假发代替真发也不见得比留下毛发干净。有人提出,虽然古埃及除贱民外任何人都可以戴假发,但不同阶层的人所戴假发的样式都有严格规定,不能僭越,赵立行在《古埃及的智慧》一书就提出这个观点,他认为古埃及人戴假发是为了区别贵贱、等级,并塑造法老的光辉形象。具有政治目的和社会意义。除了假头发外,法老、男性贵族和官员和还有假胡子,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古埃及的假发主要有卷曲和辫子两种款式,由于古希腊的神话中,众神都有黄金血肉和青金石的头发,因此贵族的假发常染成蓝色。一般而言,女性的假发款式较为自然,男性的假发则较花巧复杂。古王国时期的假发长度为耳下到触肩长度,当时还没有剃去头发的习惯,只是留短发再加上假发,或把假发以驳发的方式加在真发上。王族或贵族妇女会把长假发束成三条辫子。中王国后,女性假发由头顶沿着面部垂直落在肩膀上,偶尔会有一小绺发丝卷成螺旋形。男性则一直维持在触肩长度或较短,以小鬈发塑造,呈小三角或正方形,额前横向剪裁,或修成弧形,戴上时露出小部分前额,完全覆盖双耳及颈背部。贱民则以素面头皮覆头。新王国埃及人则较喜欢以数条长流苏点缀假发的尾部,其中Amarna年代比较流行简短的假发。
此外还有款式繁多的假发,适合在特别场合作为头饰之用,古埃及女性在出席节庆场合时会在华丽的假发上配上芬芳的锥形饰物,饰物内的香膏会随着时间逐渐融化,渗入假发中散发出阵阵幽香。有些假发还会加上枣椰树纤维制成的垫,令假发更丰盈。除了生前会用假发,古埃及人也会以假发陪葬,他们认为去另一世界往生时亦需要佩戴假发,考古学家也在不少古墓里找到陪葬用的假发。
假发的材质有从人头上剪下来的真发、羊毛或植物纤维如稻草、枣椰树纤维等材料。其中以真发制造的为最高级,也最为昂贵。中等价钱的用真发与值物纤维混合。廉价的全部以植物纤维制成。假发、驳发有些以编织方法及花结接驳真发,有些则以蜜腊、树脂或蜂蜡将假发直接固定在头皮上,也有像戴帽子那样用带子系上。
由于古埃及人重视假发,会把不佩戴的假发放在特制的盒子里收藏,置于储物架或箱内,亦经常将花瓣、肉桂木屑、香膏等洒在假发上,使假发薰上香气。此外,假发制造业在当时也是一门受人敬仰的行业,亦是可供女性从事的工作种类之一。考古学家就发现了当地不少假发工场的遗迹。 假发从古埃及传到欧洲。古希腊、古罗马人认为秃头的人是受到上天的惩罚,把秃子视为罪人。头发稀疏或秃顶军官会被一些希腊领地的长官拒绝为他们安排工作。罗马人甚至曾经打算让议会通过“秃子法令”禁止秃顶男子竞选议员,秃顶的奴隶也只能卖到半价。秃子们为了免受歧视,就戴假发遮住这个瑕疵。假发进一步得到了普及,在罗马帝国时期,欧洲人很多都有使用假发,就连皇帝也戴着假发,战争时敌方军民的头发常作为战利品进贡宫廷。一些贵族也会把奴隶的头发剃去做假发。当时的习俗是已婚妇女要把头发遮盖,一些贫穷的已婚妇女就卖掉自己的头发换钱。有些贫农也会把自己的头发束起结成发辫,长到足够的长度就剪下卖给假发市场。
罗马帝国衰亡后的一千年内,欧洲受罗马天主教会影响,把假发视为魔鬼的假面具,认为戴假发会阻碍上帝的祝福进入心灵。当时教徒如果戴假发,有可能会被逐出教会,692年在君士坦丁堡教堂就有几个教徒因为戴假发而被革出了教门,因此这段时期欧洲人都甚少使用假发。
直至十六世纪,假发才再度流行,被用作遮盖脱发或美化外表的饰品。当时恶劣的卫生环境令人们容易长头虱,有些人就把头发剃掉,戴上假发,因此假发在古代欧洲除了装饰性之外,还有实用的功能。但假发的复兴主要还是因为王室成员喜爱,英格兰女王伊莉莎伯一世以喜欢戴红假发见称。十七世纪男性戴罗马式假发的先锋则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他为了遮盖头上的伤疤而戴假发,近臣为了讨好他,也纷纷戴起了假发。继承他王位的儿子路易十四也因为头发稀疏而戴假发,于是臣民们纷纷仿效。那时候的假发套有45种之多,就连满头浓发的人也喜欢赶这个时髦。后来假发就成了伟大君主政体时代的象征。
英王查理二世流亡法国一段时间后,在1660年回国重新执政时,就把这种男装假发传入英语系国家。这种长度及肩或稍长于肩假发成为1620年代以来欧洲男子的时尚,不久亦流行于英国的法庭。伦敦日记作家塞缪尔·佩皮斯(Samuel Pepys)就写下了他在1665年某天被理发师剃去头发后第一次戴假发的事,当年黑死病爆发,他感到戴假发很不舒服:
1665年9月3日:起床后穿上我的颜色丝质西装,很好,还有买了好一阵子但不敢戴的新假发,因为我是在爆发着瘟疫的西敏买它的,我在想瘟疫之后,人们怕假发是从死于疫症的人头上取来的头发制造的,怕被传染就没人敢买假发,假发的时尚会怎样呢?
除此之外,假发还有其他弊端,比如佩皮斯于1667年3月27日写下的:
我要去Swan找我认识很久的假发匠杰瓦斯,他给我一顶假发,却满布虱卵,所以我很难看到它(这是他的老毛病了),要送回去让他弄干净。
这段时期假发几乎成为男性必需的服饰,并且差不多代表社会地位,假发匠因而受到尊敬。1665年第一个假发匠工会在法国成立,之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成立类似的工会。十七世纪的假发异常精细,因此制造假发也是一门技术。当时的假发覆盖肩、背,垂至下巴,故此非常重且佩戴起来不舒服。这种假发的制造成本高昂,尤其是以真发制造的最为昂贵,以马毛或山羊毛制造的则较为便宜。
十八世纪的假发常会加上粉末,使他们呈白色或斑白的样子。假发粉以加入橙花、薰衣草或鸢尾花根香味的淀粉制成,它们有时会加上紫蓝、蓝、粉红、黄等颜色,但最常见的是白色。加粉的假发直至十八世纪末都是一些需要穿着隆重之重大场合的必需品。加粉的假发容易掉粉且难以打理,于是又出现了一些以白色或斑白马毛制成的假发作日常法庭服饰之用。1780年代起,年轻男性流行加粉末在自己生长出来的头发上,1790年代后,假发和发粉都是年纪较大、较保守的男性使用,女性则会在出庭时使用。英国政府在1795年起每年向发粉征税一几内亚,此税项令假发和发粉的时尚于1800年代消退。
在十八世纪中后期,法国凡尔赛宫中的女性兴起佩戴大而精巧、受人注目的假发(如一式一样的“舟形假发”)。这些假发非常重,包含发蜡、发粉、以及其他装饰品。这种华丽的假发在十八世纪末成为法国贵族阶层颓废堕落的象征,促使了法国大革命的发生。
十九世纪的假发变得较小和庄重,法国不再以假发代表社会地位,英国则仍然维持一段时间。一些专业亦把假发作为他们所穿服装的一部份,并成为某些法律体系的传统,也是很多英联邦国家和地区的惯例。直至1823年,英国圣公会和爱尔兰圣公会的主教在宗教仪式时会佩戴假发。大律师所戴的假发是十八世纪末流行的式样,法官在平日审讯时配合法庭服饰所戴的假发与大律师所戴的短假发相似,但他们和御用大律师参加重大仪式时会戴全罩式假发。
女装假发的发展历程与男装假发不同,在十八世纪才开始普及,初期以在自己的真发上加上小绺假发为主,直至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都不流行全头式的假发,多是脱发的老妇佩戴。
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欧洲有不少穷人卖头发去做假发。1911年的《大英网络全书》中说,贫穷落后的巴尔干地区的农村少女往往把头发剪下来卖钱,而法国南部的农村少女培植并销售头发也很常见。女作家凯瑟琳·黑尔就曾经剪掉头发卖钱交学费。当时欧洲也有些制造假发的人发是来自美国,美国内战时有一位叫迪莉娅的女子给媒体写信,敦促所有12岁以上的属于南部联邦的女性支持者把长发卖给欧洲,以还清南部联邦的债务。美国作家露依莎·奥尔柯特的小说《小妇人》中也有一段写玛区家二女乔(Jo March)卖掉心爱长发的情节。

‘伍’ 满汉全席一共多少道菜

【基本介绍】
满汉全席是我国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宴席。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锅几乎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 满汉全席原是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坐的一种全席。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满汉全席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满汉全席,分为六宴,均以清宫着名大宴命名。汇集满汉众多名馔,择取时鲜海错,搜寻山珍异兽。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富贵华丽,用餐环境古雅庄隆。席间专请名师奏古乐伴宴,沿典雅遗风,礼仪严谨庄重,承传统美德,侍膳奉敬校宫廷之周,令客人留连忘返。全席食毕,可使您领略中华烹饪之博精,饮食文化之渊源,尽享万物之灵之至尊。

【六种宴席】
满汉全席(一)蒙古亲潘宴

此宴是清朝皇帝为招待与皇室联姻的蒙古亲族所设的御宴。一般设宴天正大光明殿,由满族一、二品大臣坐陪。历代皇帝均重视此宴,每年循例举行。而受宴的蒙古亲族更视此宴为大福,对皇帝在宴中所例赏的食物十分珍惜。《清稗类钞*蒙人宴会之带福还家》一文中说:“年班蒙古亲王等入京,值颁赏食物,必之去,曰带福还家。若无器皿,则以外褂兜之,平金绣蟒,往往汤汁所沾,淋漓尽,无所惜也。

满汉全席(二)廷臣宴

廷臣宴于每年上元后一日即正月十六日举行,是时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固兴宴者荣殊。宴所设于奉三无私殿,宴时循宗室宴之礼。皆用高椅,赋诗饮酒,每岁循例举行。蒙古王公等皆也参加。皇帝籍此施恩来拢络属臣,而同时又是廷臣们功禄的一种像徵形式 。

满汉全席(三)万寿宴

万寿宴是清朝帝王的寿诞宴,也是内廷的大宴之一。后妃王公,文武百官,无不以进寿献寿礼为荣。其间名食美馔不可胜数。如遇大寿,则庆典更为隆重盛大,系派专人专司。衣物首饰,装潢陈设,乐舞宴饮一应俱全。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日慈禧六十大寿,于光绪十八年就颁布上谕,寿日前月余,筵宴即已开始。仅事前江西烧造的绘有万寿无疆字样和吉祥喜庆图案的各种釉彩碗、碟、盘等瓷器,就达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余件。整个庆典耗费白银近一千万两,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满汉全席(四)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干隆时期,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康熙五十二年在阳春园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玄烨帝席赋《千叟宴》诗一首,固得宴名。干隆五十年于乾清宫举行千叟宴,与宴者三千人,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嘉庆元年正月再举千叟宴于宁寿宫皇极殿,与宴者三千五十六人,即席赋诗三壬余首。后人称谓千叟宴是“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满汉全席(五)九白宴

九白宴始于康熙年间。康熙初定蒙古外萨克等四部落时,这些部落为表示投诚忠心,每年以九白为贡,即:白骆驼一匹、白马八匹。以此为信。蒙古部落献贡后,皇帝高御宴招待使臣,谓之九白宴。每年循例而行。后来道光皇帝曾为此作诗云:四偶银花一玉驼,西羌岁献帝京罗

满汉全席(六)节令宴

节令宴系指清宫内廷按固定的年节时令而设的筵宴。如:元日宴、元会宴、春耕宴、端午宴、乞巧宴、中秋宴、重阳宴、冬至宴、除夕宴等,皆按节次定规,循例而行。满族虽有其固有的食俗,但入主中原后,在满汉文化的交融中和统治的需要下,大量接受了汉族的食俗。又由于宫廷的特殊地位,逐使食俗定规详尽。其食风又与民俗和地区有着很大的联系,故,腊八粥、元宵、粽子、冰碗、雄黄酒、重阳糕、乞巧饼、月饼等仪器在清宫中一应俱全。

【全席菜谱】
满汉全席一共有108道菜式:

(一)蒙古亲潘宴

茶台茗叙 :古乐伴奏、满汉侍女、敬献白玉奶茶

到奉点心 :茶食刀切、 杏仁佛手、 香酥苹果、 合意饼

攒盒一品 :龙凤描金攒盒龙盘柱 (随上干果蜜饯八品)

四喜干果 虎皮花生 、怪味大扁、 奶白葡萄、 雪山梅

四甜蜜饯 蜜饯苹果、 蜜饯桂圆 、蜜饯鲜桃、 蜜饯青梅

奉香上寿: 古乐伴宴、焚香入宴

前菜五品: 龙凤呈祥 、洪字鸡丝黄瓜、 福字瓜烧里脊、 万字麻辣肚丝 、年字口蘑发菜

饽饽四品: 御膳豆黄 、芝麻卷、 金糕、 枣泥糕

酱菜四品: 宫廷小黄瓜 、酱黑菜 、糖蒜 、腌水芥皮

敬奉环浆: 音乐伴宴、满汉侍女敬奉、贵州茅台

膳汤一品: 龙井竹荪

御菜三品: 凤尾鱼翅、 红梅珠香、 宫保野兔

饽饽二品: 豆面饽饽、 奶汁角

御菜三品: 祥龙双飞、 爆炒田鸡、 芫爆仔鸽

御菜三品: 八宝野鸭、 佛手金卷 、炒墨鱼丝

饽饽二品: 金丝酥雀、 如意卷

御菜三品: 绣球乾贝、 炒珍珠鸡、 奶汁鱼片

御菜三品: 干连福海参、 花菇鸭掌 、五彩牛柳

饽饽二品: 肉末烧饼、 龙须面

烧烤二品: 挂炉山鸡、 生烤狍肉、 随上荷叶卷、 葱段、 甜面酱

御菜三品: 山珍刺龙芽、 莲蓬豆腐 、草菇西兰花

膳粥一品: 红豆膳粥

水果一品: 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 信阳毛尖

(二)廷臣宴

丽人献茗:狮峰龙井

干果四品:蜂蜜花生 、怪味腰果、 核桃粘、 苹果软糖

蜜饯四品:蜜饯银杏、 蜜饯樱桃 、蜜饯瓜条、 蜜饯金枣

饽饽四品:翠玉豆糕、 栗子糕 、双色豆糕、 豆沙卷

酱菜四品:甜酱萝葡、 五香熟芥、 甜酸乳瓜 、甜合锦

前菜七品:喜鹊登梅、 蝴蝶暇卷、 姜汁鱼片、 五香仔鸽、 糖醋荷藕、 泡绿菜花、 辣白菜卷

膳汤一品:一品官燕

御菜五品:砂锅煨鹿筋、 鸡丝银耳、 桂花鱼条 、八宝兔丁、 玉笋蕨菜

饽饽二品:慈禧小窝头、 金丝烧麦

御菜五品:罗汉大虾、 串炸鲜贝、 葱爆牛柳、 蚝油仔鸡、 鲜蘑菜心

饽饽二品:喇嘛糕 、杏仁豆腐

山珍刺五加 清炸鹌鹑、 红烧赤贝

饽饽二品:绒鸡待哺 、豆沙苹果

御菜三品:白扒鱼唇、 红烧鱼骨、 葱烧鲨鱼皮

烧烤二品:片皮乳猪、 维族烤羊肉、 随上薄饼、 葱段 甜酱

膳粥一品:慧仁米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珠兰大方

(三)万寿宴

丽人献茗:庐山云雾

干果四品:奶白枣宝、 双色软糖、 糖炒大扁、 可可桃仁

蜜饯四品:蜜饯菠萝 、蜜饯红果、 蜜饯葡萄、 蜜饯马蹄

饽饽四品:金糕卷 、小豆糕 莲子糕、 豌豆黄

酱菜四品:桂花辣酱芥 、紫香干、 什香菜、 暇油黄瓜

攒盒一品:龙凤描金攒盒龙盘柱 随上

五香酱鸡 盐水里脊、 红油鸭子、 麻辣口条

桂花酱鸡 蕃茄马蹄、 油焖草菇、 椒油银耳

前菜四品: 万字珊瑚白、 寿字五香大虾、 无字盐水牛肉、 疆字红油百叶

膳汤一品: 长春鹿鞭汤

御菜四品: 玉掌献寿 、明珠豆腐、 首乌鸡丁 、百花鸭舌

饽饽二品: 长寿龙须面 、百寿桃

御菜四品: 参芪炖白凤 、龙抱凤蛋、 父子同欢、 山珍大叶芹

饽饽二品: 长春卷 、菊花佛手酥

御菜四品: 金腿烧圆鱼、 巧手烧雁鸢、 桃仁山鸡丁 、蟹肉双笋丝

饽饽二品: 人参果、 核桃酪

御菜四品: 松树猴头蘑、 墨鱼羹、 荷叶鸡、 牛柳炒白蘑

烧烤二品: 挂炉沙板鸡 、麻仁鹿肉串

膳粥一品: 稀珍黑米粥

水果一品: 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 茉莉雀舌毫

(四)千叟宴

丽人献茗:君山银针

干果四品:怪味核桃 、水晶软糖、 五香腰果、 花生粘

蜜饯四品:蜜饯桔子、 蜜饯海棠、 蜜饯香蕉、 蜜饯李子

饽饽四品:花盏龙眼、 艾窝窝、 果酱金糕、 双色马蹄糕

酱菜四品:宫廷小萝葡、 蜜汁辣黄瓜、 桂花大头菜、 酱桃仁

前菜七品:二龙戏珠、 陈皮兔肉、 怪味鸡条 、天香鲍鱼 、三丝瓜卷、 虾籽冬笋、 椒油茭白

膳汤一品:罐焖鱼唇

御菜五品:沙舟踏翠、 琵琶大虾、 龙凤柔情、 香油膳糊 肉丁、黄瓜酱

饽饽二品:千层蒸糕 、什锦花篮

御菜五品:龙舟镢鱼、 滑溜贝球、 酱焖鹌鹑、 蚝油牛柳、 川汁鸭掌

饽饽二品:凤尾烧麦 、五彩抄手

御菜五品:一品豆腐、 三仙丸子 、金菇掐菜、 溜鸡脯、 香麻鹿肉饼

饽饽二品:玉兔白菜 、四喜饺

烧烤二品:御膳烤鸡、 烤鱼扇

野味火锅:随上围碟十二品

一品 : 鹿肉片 、飞龙脯 狍子脊、 山鸡片

野猪肉 野鸭脯 鱿鱼卷 、鲜鱼肉

刺龙牙 大叶芹 刺五加、 鲜豆苗

膳粥一品:荷叶膳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杨河春绿

(五)九百宴

丽人献茗: 熬乳茶

干果四品: 芝麻南糖 、冰糖核桃、 五香杏仁、 菠萝软糖

蜜饯四品: 蜜饯龙眼、 蜜饯莱阳梨 、蜜饯菱角 、蜜饯槟子

饽饽四品: 糯米凉糕 、芸豆卷 、鸽子玻璃糕、 奶油菠萝冻

酱菜四品: 北京辣菜 、香辣黄瓜条 、甜辣乾 、雪里蕻

前菜七品: 松鹤延年、 芥茉鸭掌、 麻辣鹌鹑、 芝麻鱼 腰果芹心、 油焖鲜蘑 蜜汁蕃茄

膳汤一品: 蛤什蟆汤

御菜一品: 红烧麒麟面

热炒四品: 鼓板龙蟹 、麻辣蹄筋 、乌龙吐珠、 三鲜龙凤球

饽饽二品: 木犀糕 、玉面葫芦

御菜一品: 金蟾玉鲍

热炒四品: 山珍蕨菜 、盐煎肉 、香烹狍脊、 湖米茭白

饽饽二品: 黄金角 、水晶梅花包

御菜一品: 五彩炒驼峰

热炒四品: 野鸭桃仁丁、 爆炒鱿鱼、 箱子豆腐、 酥炸金糕

饽饽二品: 大救驾、 莲花卷

烧烤二品: 持炉珍珠鸡、 烤鹿脯

膳粥一品: 莲子膳粥

水果一品: 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 洞庭碧螺春

(六)节令宴

丽人献茗:福建乌龙

干果四品:奶白杏仁、 柿霜软糖、 酥炸腰果、 糖炒花生

蜜饯四品:蜜饯鸭梨 、蜜饯小枣、 蜜饯荔枝、 蜜饯哈密杏

饽饽四品:鞭蓉糕 、豆沙糕、 椰子盏、 鸳鸯卷

酱菜四品:麻辣乳瓜片、 酱小椒、 甜酱姜牙、 酱甘螺

前菜七品:凤凰展翅、 熊猫蟹肉 虾、籽冬笋 、五丝洋粉、 五香鳜鱼 、酸辣黄瓜、 陈皮牛肉

膳汤一品:罐煨山鸡丝燕窝

御菜五品:原壳鲜鲍鱼、 烧鹧鸪 、芜爆散丹、 鸡丝豆苗、 珍珠鱼丸

饽饽二品:重阳花糕 、松子海罗干

御菜五品:猴头蘑扒鱼翅、 滑熘鸭脯、 素炒鳝丝、 腰果鹿丁、 扒鱼肚卷

饽饽二品:芙蓉香蕉卷 、月饼

御菜五品:清蒸时鲜 、炒时蔬、 酿冬菇盒、 荷叶鸡、 山东海参

饽饽二品:时令点心 、高汤水饺

烧烤二品:持炉烤鸭 、烤山鸡、 随上

薄饼、 甜面酱、 葱段 、瓜条

萝葡条、 白糖、 蒜泥

膳粥一品:腊八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杨河春绿

报菜名里面的满汉全席: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
烧花鸭、烧雏鸡儿、烧子鹅;
卤煮咸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
什锦苏盘、熏鸡、白肚儿、清蒸八宝猪、江米酿鸭子;
罐儿野鸡、罐儿鹌鹑、卤什锦、卤子鹅、卤虾、烩虾、炝虾仁儿;
山鸡、兔脯、菜蟒、银鱼、清蒸哈什蚂;
烩鸭腰儿、烩鸭条儿、清拌鸭丝儿、黄心管儿;
焖白鳝、焖黄鳝、豆鼓鲇鱼、锅烧鲇鱼、烀皮甲鱼、锅烧鲤鱼、抓炒鲤鱼;
软炸里脊、软炸鸡、什锦套肠、麻酥油卷儿;
熘鲜蘑、熘鱼脯儿、熘鱼片儿、熘鱼肚儿、醋熘肉片儿、熘白蘑;
烩三鲜、炒银鱼、烩鳗鱼、清蒸火腿、炒白虾、炝青蛤、炒面鱼;
炝芦笋、芙蓉燕菜、炒肝尖儿、南炒肝关儿、油爆肚仁儿、汤爆肚领儿;
炒金丝、烩银丝、糖熘饹炸儿、糖熘荸荠、蜜丝山药、拔丝鲜桃;
熘南贝、炒南贝、烩鸭丝、烩散丹;
清蒸鸡、黄焖鸡、大炒鸡、熘碎鸡、香酥鸡、炒鸡丁儿、熘鸡块儿;
三鲜丁儿、八宝丁儿、清蒸玉兰片;
炒虾仁儿、炒腰花儿、炒蹄筋儿、锅烧海参、锅烧白菜;
炸海耳、浇田鸡、桂花翅子、清蒸翅子、炸飞禽、炸葱、炸排骨;
烩鸡肠肚儿、烩南荠、盐水肘花儿、拌瓤子、炖吊子、锅烧猪蹄儿;
烧鸳鸯、烧百合、烧苹果、酿果藕、酿江米、炒螃蟹、氽大甲;
什锦葛仙米、石鱼、带鱼、黄花鱼、油泼肉、酱泼肉;
红肉锅子、白肉锅子、菊花锅子、野鸡锅子、元宵锅子、杂面锅子、荸荠一品锅子;
软炸飞禽、龙虎鸡蛋、猩唇、驼峰、鹿茸、熊掌、奶猪、奶鸭子;
杠猪、挂炉羊、清蒸江瑶柱、糖熘鸡头米、拌鸡丝儿、拌肚丝儿;
什锦豆腐、什锦丁儿、精虾、精蟹、精鱼、精熘鱼片儿;
熘蟹肉、炒蟹肉、清拌蟹肉、蒸南瓜、酿倭瓜、炒丝瓜、焖冬瓜;
焖鸡掌、焖鸭掌、焖笋、熘茭白、茄干儿晒卤肉、鸭羹、蟹肉羹、三鲜木樨汤;
红丸子、白丸子、熘丸子、炸丸子、三鲜丸子、四喜丸子、氽丸子、葵花丸子、饹炸丸子、豆腐丸子;
红炖肉、白炖肉、松肉、扣肉、烤肉、酱肉、荷叶卤、一品肉、樱桃肉、马牙肉、酱豆腐肉、坛子肉、罐儿肉、元宝肉、福禄肉;
红肘子、白肘子、水晶肘、,蜜蜡肘子、烧烀肘子、扒肘条儿;
蒸羊肉、烧羊肉、五香羊肉、酱羊肉、氽三样儿、爆三样儿;
烧紫盖儿、炖鸭杂儿、熘白杂碎、三鲜鱼翅、栗子鸡、尖氽活鲤鱼、板鸭、筒子鸡。

【菜肴做法】
·几道“满汉全席”典型菜肴的做法

◇御龙火锅
【制作及食用过程】
1.用水将带皮五花肉洗净,刮去细毛。用水将香菜洗净,切去根,切成2分长的段。用刀将水发香菇、水发黄蘑菇切成长1寸5分、宽6分、厚1分的片。将粉丝放入盆中,注入开水,浸泡10分钟,涨发好后捞出,剪成长约4寸的丝。用水将酸菜洗净,切去根,切成长1寸5分、宽8分的片。将大海米放碗中,注入开水浸泡20分钟。
2.锅中注入清水,放入猪肉,上火烧开,撇去浮沫,在火上煮至六成烂时捞出,控净水,稍凉后切成长2寸、厚1分的大薄片。
3.火锅中先放入粉丝和酸菜片,然后将猪肉片、干贝、大海米、黄蘑菇片、火腿片、香菇片间隔顺序地码在酸菜粉丝上,注入清汤,加入料酒、精盐对好口味,用炭火烧开,烧10分钟。
4.将酱豆腐放入小碗内,用凉开水研成卤状。将香菜末放入小盘内。将韭菜花、卤虾油、芝麻油、辣椒油分别放入小碗中,同白肉火锅一起上桌。

◇火烤羊肉串
【制作及食用过程】
1、羊后腿肉切成长方片,取十根银钎,一根穿七块羊肉。
2、酱油内加调料拌匀
3、把羊肉平排加在微火上烤,随烤随将酱油刷在肉上,并撒上椒盐,3分钟后,带内呈酱红色,用同样的方法烤背面,两面刷上麻油即成。
特点:色泽酱红,肉质鲜嫩,味麻辣而香。

◇金钱吐丝
【制作及食用过程】
1.将鲜虾去头尾及外壳,挑去沙线,用水洗净;将马蹄拍碎,用刀剁成末;将鲜虾肉及猪肥肉用刀背砸成茸;将面包切成直径1寸分、厚1分的圆形片,其余剁成面包粉。
2.将虾肉茸和猪肥肉茸放入碗中,加入精盐、料酒、玉米粉搅拌上劲,再放入马蹄末、鸡蛋清搅拌成糊,用手挤成直径1寸的丸子,放在面包片上,四周用小刀抹齐。将切好的发菜旋转式地码在虾丸子上。将面包粉过细罗,然后将细面包末撒在虾托上面,用手压实。
3.坐煸锅,注入1公斤花生油,烧至六成热时下入虾托,炸至金黄色时捞出,控净油,放在盘中即成,连同花椒盐一起上桌。

【其他说法】
说法一
近年来流传“满汉全席”之说,说它是清宫御膳,甚至还有人列出满汉全席的菜单。宣扬之不遗余力;据说已传到海外;其实这纯属虚构杜撰。
“满汉全席”这一名称来源于一段相声。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和天津献艺的着名相声演员万人迷编了一段“贯口”词,罗列大量菜名,名为“报菜名”,颇受听众欢迎。30年代在北京与张傻子。高德名,绪德贵,汤瞎子一同登台表演的着名相声演员戴少埔擅长这个段子(戴少埔于40年代初逝世于天津),当时仍称这段贯口为“报菜名”。后来传来传去竟被讹称为“满汉全席”。清宫膳房根本没有“满汉全席”之说。当年在北海公园创麝设“仿膳”饭馆的人,的确是曾在清宫膳房工作过的;那时仿膳的菜肴的确是清末宫廷膳房制品的样子;但从未提过“满汉全席”,而是老老实实地做炒肉末(夹烧饼);婉豆黄儿和芸豆卷等也是膳房制品样子,这才是真的,仿膳菜肴和点心的做法,严格说,是同治光绪时代清宫御膳的遗范,在很大程度上适应慈禧太后的喜好和口味;不但与道光时代的调制法有一定区别,与咸丰时代的做法也不尽同。例如干隆皇帝有专门烹调鸭子的厨师,咸丰皇帝喜食鸭,这本是清宫菜肴的一项传统,但因慈禧太后不大喜欢吃鸭,所以同治光绪时代膳房就不大讲求烹调鸭子了;30年代仿膳的老师傅对作者说,早年膳房做“全鸭”有47种烹调法,后来半数都失传了。总之,“满汉全席”之称是来自“万人迷”的“报菜名”,本是相声,这是老北京皆知道的,现在80岁以上的人听过“万人迷”;70岁以上的听过戴少埔,皆可证此。
说法二
“汉满全席”起兴于清代不假,但“汉满全席”并非源于满清宫廷,而是江南的官声菜。据李斗所着的《扬州画舫录》录:“上买卖街前后寺观,皆为大厨房,以备六司百官食次”。这里的六司百官食次即为“汉满全席”的原型!李斗《扬州书舫录》是关于“汉满全席”的最早记载。从现在可得的文字资料来看,“汉满全席”源于扬州,其实就是汉族早就有的饮食代表形式之一!只不过后来被满清窃取为“满清的宫廷特色”!
我们知道,满清入关以前,饮食非常简单。一般宴会,露天铺上兽皮,满人围拢一起,席地而餐。满族人不会烹调,举行宴会时,只是将大块的肉煮烂。与会者席地而坐,解刀进食,还只是停留在原始的饮食形式上!《满文老档》记:“贝勒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 菜肴,一般是火锅配以炖肉,猪肉、牛羊肉加以兽肉。最高档次的宴会,也不过设十几桌,也是牛、羊、猪、兽肉,用解食刀割肉为食。

【相关影视】

·电视连续剧《满汉全席》
长度:30集
剧集类型:连续剧
制片人:原向阳
导演: 李翰韬
领衔主演:徐峥饰张东官 张铁林饰康熙
张庭饰陆美美 李琦饰大铁锅
慕青饰宁妃 汪园园饰喜梅

电视连续剧《满汉全席》讲述的是“满汉全席”这一美食经典的传奇来历,讲述创始人张东官由一介布衣草民成为皇宫御厨、成为一代厨艺宗师的传奇故事。

《满汉全席》,又名《金玉满堂》,是徐克1995年一部趣味盎然的贺岁喜剧。
讲得虽是烹调比赛,用得却是武侠片的拍法:先有挑战,然后苦练,充满旗鼓相当,令人
眼花缭乱的烹调风格与取胜绝招。
影片的造型十分好看,在序幕段,徐克即使用升降台让镜头从正上方(观赏的最佳角度)
滑过色香味俱全的一道道菜,令观众胃口大开。这序幕段的菜系镜头止于北京钓鱼台宾馆
前的一个停车镜头,这个终止镜头十分值得称道,一是构图上巧妙地将人物视觉化成了食
物(中央的圆形花卉成为主菜,周边的人物,车形成点缀。)二是十分自然地将序幕的菜
系镜头过渡到故事--在钓鱼台宾馆里进行的中华厨艺大赛总决赛。
以竞赛作为影片的开始段落使得开场就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影片其后也是高潮不断)。对
阵的廖杰(钟镇涛)与龙昆保(赵文卓)也不负众望,大展厨艺,各自的作品--水晶长
城,豆腐雕刻俱晶莹剔透,美不胜收。但廖杰却另有心事,徐克平行剪辑了其妻被送医院
生产的镜头。由于心系妻子,廖杰在第三轮灌汤黄鱼vs海龙争珠的比试中最终放弃比赛,
赶回家去,但孩子已然不保,妻子也因廖杰平时专注厨艺,疏于自己,且亦希望寻找自己
的生活,而选择离开。
其后镜头一转,五年后的一场厨师考试。男一号阿生(黑社会老大,张国荣饰)出场,挥
起大刀做牛排,做的奇烂,然后施烟幕弹行掉包计,获奖后十分夸张地兴奋跳起,身上预
备的作弊物掉落,活脱脱一副小混混造型,一点不像黑帮老大。
其后龙昆保偶遇阿生,闻其欲学烹饪,遂将其介绍到满汉楼学艺。阿生去了,却不想满汉
楼老板丰哥素与龙昆保有隙,于是观众就等着看好戏了。
影片中的这些悬念似乎总以搞笑的闹剧终,无论丰哥刁难阿生的配菜还是杀大鱼皆如是。
当阿生配菜失败,把一桌的碟子打翻在地,却拍拍屁股说“我上厕所”。此时女主角嘉慧
(丰哥的女儿,袁咏仪饰)出场,玩了一把港片常见的粗俗风格:从阿生正方便着的尿池
一旁钻出,然后与阿生握手,阿生伸手,嘉慧却说另一只手,因这只手阿生刚方便过。
其后的大鱼之争也让阿生无意间大占嘉慧便宜,两人开始电火花。。。
影片的镜语叙事自然流畅,戏与戏之间,场面之间衔接巧妙。
比如阿生在卡拉OK酒吧里刚和弟兄们了清了高利贷事务,镜头一转,一个艳女(另一黑帮
团伙老大的马子)正朝阿生不怀好意(或者很怀好意)地瞧来。阿生很酷地咬一咬烟,然
后点烟,摆出一副酷酷造型,眼神迷离,似要放电,突然音乐响起,镜头逐渐向远景处移
动,原来嘉慧在那边的舞台上正以背影摆着一个更酷的pose,十分巧妙的衔接。随后嘉慧
回过头来,夸张的化妆,开唱《卡门》,徐克把手风琴,竖琴及响板混合起来,把《卡门
》搞成五花八门的一首疯狂乐曲,阿生看得目瞪口呆,香烟落地,原来嘉慧唱得恶难听,
一旁的众人开始吐。然后,艳女上台,与之争锋,二女开始抢话筒,场下是两大黑帮集团
,又一出好戏开场。。。

终于阿终于,大反派黄荣出场(熊欣欣饰),此人野心勃勃,试图吞并全港酒楼。他来到
满汉楼下了战书,以满汉楼为赌金与丰哥比试满汉全席的烹饪。丰哥在手下众人的撺掇下
答应,其后允诺给手下职员加薪,以其心协力战胜黄荣。然这些职员刚欢呼加薪便请辞,
原来他们都被黄荣买通了。丰哥一气之下中风。
危机关头,嘉慧与阿生承担起救亡大业,然两人都是烹饪草包,阿生想起龙昆保,龙告诉
他们满汉全席的传说,但龙也不会做满汉全席,不过他知道廖杰会,于是众人远赴广州去
请廖杰。
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廖杰,全港酒楼的掌柜都来夹道欢迎。廖杰施展厨艺作出其拿手好戏,
上次未完成的灌汤黄鱼,果然让众人大开眼界,然一旁的厨师一尝味道觉得不对,原来廖
杰因婚姻失意,这两年自暴自弃,酗酒狂饮,现已五味迟钝,作出的黄鱼又咸又涩又腥。
众厨师纷纷离开,徐克仍用一个俯瞰镜头,并用跳接表现出原先团聚在桌旁的人们瞬间风
流云散。与前面的夹道欢迎正形成鲜明对比。 众人再次陷入困境。
为使廖杰恢复味觉,徐克又是大高笑料,不仅搬来中医瑰宝-针灸,健康舞,还有例牌放
屁。最后自然是恢复了味觉,影片最后的满汉全席大赛亦是高潮迭起,这里卖个关子,就
不细述了。
应该说,影片的情节安排是非常巧妙的,虽然主体是众人与黄荣之战,但前面用了相当长
时间做了铺垫,廖杰更是在开场那一段之后许久不出现,给人一种悬念。影片的许多情节
都有铺垫,比如影片在开场的大赛已经暗示了廖杰的豆腐雕功,为最后大决战的豆腐猴脑
做了伏笔,也形成了一种首尾呼应。再比如阿生与嘉慧为确定廖杰是否是他们欲找之人(
双方素不相识,只有照片)进行的试探,已经暗示了廖杰失去味觉。
人物塑造也算不赖,嘉慧得知阿生喜欢山口百惠时,便幻想他扬帆远去,自己挥泪送别,
场面有如Puccini的歌剧,非常有趣。而其造型开场时是怪异的朋克造型(欲惹父亲生气)
,最后是呈啄木鸟羽冠那样高高竖起(因刚脱下厨师帽),最后阿生回来两人重逢时的情
景令人记忆犹新,嘉慧扑上去扑打阿生,然后检查阿生钱包,看是否放有她的照片,此时
发型依旧高高耸起,令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