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湄洲岛的历史文化
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 ”一词最早是在1987年莆田举行妈祖千年祭学术研讨会上由上海师范大学林金文教授率先提出并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据宋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记载:“独为女神人壮者尤灵,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 ……元祐丙寅岁、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祥。” 妈祖信仰最初仅限于湄洲区域,后逐渐传播至外。妈祖文化包含了从妈祖信仰到从信仰而产生的一系列派生文化和派生文明。王秀文认为:妈祖文化包含妈祖文化的道德内涵、信仰内涵和多学科文化内涵。 妈祖信仰内涵主要包括妈祖的各种信仰活动和信仰习俗;妈祖文化的多学科内涵是指妈祖文化所包含的涉及各学科的文化内容,如由妈祖信仰形成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口传文学等,涉及历史、文学、艺术、民俗、宗教、建筑等各个方面。 妈祖信仰历经千年不衰并成为一种世界性的信仰正是由于妈祖文化所蕴含的妈祖精神的存在。
妈祖传说
妈祖原名林默,也叫林默娘。相传,妈祖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廿三,逝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因她出生至满月从不啼哭,父亲给她取名曰“默”。终生未嫁。她生前兰心慧质,聪明好学,8岁能诵经,10岁能释文,13岁学道,16岁踩浪渡海,懂医术,识气象,通航海,在她短暂的一生中,为邻里和过往的海上商贾渔民做了许多好事,经常在海上抢救遇险渔民。宋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林默娘28岁时,辞别家人,在湄洲岛湄屿峰归化升天。人们敬仰她行善积德、救苦救难的精神,为了纪念她,当年就在湄洲峰“升天古迹”旁立庙奉祀,尊她为海神灵女、龙女、神女等。宋徽宗时封妈祖为“顺济夫人”,这是朝廷对妈祖的首次褒封。以后历代朝廷还敕封她“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尊号。站在湄洲祖庙山巅,秀峰奇石、幽洞静林衬托下的湄洲祖庙巍峨壮观;那巍然屹立的妈祖雕像,面朝大海,雍容慈祥,是一尊永恒的海神,是和平的象征。妈祖精魂,古今中外无处不在。
妈祖信仰
湄洲妈祖祖庙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扩建,日臻雄伟。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航海家郑和曾两次奉明成祖圣旨来湄屿主持御祭仪式并扩建庙宇。每逢妈祖诞辰,更有成百上千的港澳台同胞组成进香团来岛上是谒祖进香。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期,随着大量而不间断的华人海外移民活动,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广至东亚及东南亚各地港口(尤其是沿海地区)多可见妈祖庙的踪影,譬如日本长崎、横滨的妈祖庙、澳门妈阁庙、马来西亚吉隆玻天后宫、菲律宾隆天宫、香港铜锣湾天后庙。妈祖的诞生地福建是妈祖信仰最盛的地方,仅在妈祖的家乡莆田一地,就有不下百座的妈祖庙,在民国以前,福建沿海各府县,每县都有几十座妈祖庙,如今,福建各地的妈祖庙数量仍十分庞大,香火旺盛。妈祖文化甚至深入到内陆的闽西客家山区。福建的妈祖庙中有三座被列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妈祖经文
关于天后娘娘的经文,有一种叫做“观音大士说天妃娘娘经”,因元朝佛教甚行而流传至明代后期出现的经文。又明永乐七至十年(1374—1377)的“三教搜神记”里的经文是“太上老君说天妃经文”。近代南洋马来西亚流行的一种经文是“三字经”形式的,是清干隆年间在南洋另行创建的经文。从许从宫庙留下有关妈祖经文内容来看,经文多叙述妈祖生平事迹或神明法力,较少有严格的意义。只在祭礼中进行一种诵念的过程,但也有一定的生命力。
签支诗句
民间俗谓“跨进庙门两件事,烧香抽签问心事。”实际中国民间信仰乃“是融洽了佛道以及古老的许多传说信仰而成”。(李亦园《人类的视野》)抽签仍是民间信仰的一个古老的成分。莆田许多妈祖庙都有保存签诗(59支),从签支诗文可分为五类:(1)出门、行人、书信;(2)风水、择居、坟地、迁居;(3)婚姻、寿诞、生子、兴旺;(4)前途、禄位、求财、富贵、生意、诉讼;(5)探病、祸灾、病情、神明等等,均为人们日常生活所碰到。
奇特祭品
妈祖祭品较奇特,一般除了常用的食物外,还备用面粉制作的“水族朝圣”36盘,其中有鱼虾、蟹、蚌等36种。涵江霞徐新宫祭祀妈祖时,要挂天文图,造船图,排海螺壳。忠门港里祖祠祀时,要安放帆船模型。这些奇怪的祭品,都与海有关,所以说祭拜妈祖,实际上也是祭海。
龙舟挂圣母旗
端午节,莆田经常举行龙舟竞渡,它不同全国划龙船以纪念屈原的节日。莆田制作的龙舟上,必须插着挂有“天上圣母”的旗子,船上必须安放妈祖像。这是因为,龙为水中之王,而妈祖为海神。载着妈祖旗号和神像划龙舟,既可驱邪,又可保护龙舟平安,以免发生意外。
装点烛山
妈祖元宵节晚上,不论是大宫小庙,都要装点“烛山”。所谓“烛山”,即在天后宫的庙广场前,用铁或木头制成高低不等的排架,在排架一定距离的位置上,装上竹夹,以便插烛之用。这晚,信徒各献一对龙凤花烛,点燃后插上,于是远看似一座烛山,象征妈祖在海上显神光。事后,信徒自己记住点燃的位置,待龙烛烧到剰下一、二寸时,将火熄灭后带回家中继续点燃烧完,以示瑞兆临门,全年平安。
尾晚元宵
莆田的元宵节惯例自农历正月初九起,到十五名“元宵心”。但妈祖元宵节却延到农历正二十九。据说元宵时民间多用九龙灯游戏,元宵过后,龙灯必须火化让它升天,以保平安;如不火化,便成“孽龙”,危害生灵。但龙乃海中之王,谁能主持这一仪式呢?民间认为妈祖是海神,统领四海龙王,所以妈祖的元宵节定为下正月最后一天,以便让全县的龙灯集中起来统一烧掉,以免留下作乱,这就是妈祖元宵在月底习俗的由来。
泛槎挂席
莆地渔船出海,常在桅杆上挂一帆式草席,以保顺风。据说此俗也是来自妈祖。《天后显圣录》有载:天后欲渡江海,适逢舟中不备篷桨,船夫因风涛汹涌,不敢出行。天后说:“没有关系,可用草席代替它”。于是叫人把草席挂在桅杆的末端,帆挂起后船驶出海,既快速又平稳,有如海鸥的浮影。后来因用草席,笨重不便,就改用布制,上插“天上圣母”三角旗以为代替,这是古代挂席改变而来的民俗。
九重米粿
在农历九月初九,莆田人多蒸制“九重米粿”,即用米浆和配料蒸制。先蒸第一层,然后再蒸第二层,连续9次,即蒸成“九重米粿”。民间传说,蒸“九重米粿”,一是因妈祖殁于九月初九。二是因为“九重”之名取自“九月初九”,两九重复,故名“九重米粿”,“九重米粿”既可敬奉妈祖,又可作为登高野游食品。
香袋辟邪
莆田民间,父母常为儿女到宫庙祈求香袋,供子女戴挂,以保人身平安,不怕妖邪。这种香袋为布制,2寸见方。正面红色,中绣太极八卦,四角落空隙处,绣有“湄洲祖庙”四字。四角边缘尖端,扎杂色绒线;背面为草绿色,正中绣红花一朵,并在三分之一处,加一块红色盖帷,上绣“天上圣母”4字,袋内能藏符咒升香灰,于正面边缘处扎一扣眼,以便穿线戴挂。
悬挂菖蒲
端午节时,旧时莆田人习惯在门上悬挂菖蒲,以为辟邪。这一民俗与各地虽有相同之处,但莆人悬挂菖蒲却与妈祖治病救人的传说有关联。据《天后显圣录》载:有一年瘟疫盛行,莆田县官全家病危,役吏告县官以湄屿妈祖法力广大,县官斋戒亲往请教,天后念其素称仁慈,代为仟悔,取菖蒲九节,令贴病者门首,煎蒲饮之,病者立愈。县官喜再生之赐,举家登门拜谢。自此妈祖名闻全国。此后,民间认为菖蒲乃妈祖所赐,可以辟邪消灾,相继仿效悬挂,渐成当地民俗。
圣杯问卜
莆田民间隔迷信,常用一对木制或竹根制的法器,呈半月形,一面平坦,一面隆起,合成一对俗名“圣杯”,以此问卜。莆田民间传说,有一位铸鼎(即烧饭用的锅)工人来到湄洲铸鼎,连续三次难成,后来才发现是有个女孩站在旁边观看,铸鼎工人以为不吉祥,要赶她离开女孩说:“走开是可以 ,但我要那烧红的铁砂”。铸鼎工答应了她的要求。女孩即用手捧起那烧红的铁砂回家,却安然无恙。据说,这位女孩便是小时候的妈祖,而且后来也就是用这对手所冷却铁砂所形成的“圣杯”,与天界通话。后人仿效,用木或竹制作法器,成为问卜的民俗。
梳篷形髻
梳篷形髻,也叫做帆船发髻。因为湄洲岛习惯男人出海捕鱼,女人在家理事。朝夕祈祝妈祖保佑出海人平安。湄洲岛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头顶发型都是船帆状的。即在头的中后部,梳成一个别高出10多厘米,成半孤型竖起的类似船帆的发髻,也叫“妈祖髻”。梳法是先把头发分成左、中、右3部分,再把中间部分头发梳成发髻,再梳左右鬓发。然后统一固定起来梳成船帆一样的髻。有时还在摞髻上插上一根大的缝衣针或银针,针上坠着一条红线,使发型更好看。据湄洲岛渔民介绍,妈祖生前也是梳成这种船帆发式的,后人为了仿效妈祖,而形成习俗。梳成这种船帆发髻,除了表明自己是湄洲岛居民外,也希望得到妈祖的庇护。
半截红裤
湄洲岛的大数中、老年妇女,常穿一条特殊的外裤,上半截为红色,下半截为黑色或蓝色。据说这是仿效妈祖的服式。《天后显圣录》载:路允迪出使高丽,道经东海,……见一神女现桅竿,朱衣端坐。又载元顺元年春,粮船七百八十只,由太平江路太仓刘家港开出海洋,遇风突起……官吏恳祷于神后,祷尚未完……,恍见空中有朱衣拥翠盖,停立舟前……,不多时,风平浪静。这些记载说明妈祖着服朱衣,故湄洲岛妇女为神圣而仿效。但妈祖是神明可穿全红,世人为俗人,所以只取一段红色。以此表示对妈祖的敬奉,也借此保平安。
诞辰禁捕
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前后数日内,湄洲海岛渔民有不能下海捕鱼或垂钓的习俗。据《天后显圣录》载:东海多神怪,渔舟常溺。天后说:“此必是鬼神为殃”,便命操舟鼓浆驰大海中流。那时风日霁静,望见水族辏集,锦鳞彩甲,跳跃吐水沫,看见一处涛头,拥着一尊类似王子仪表的神,在天后面前鞠躬高呼。顿时水潮汹涌,舟中人怕得发抖不已。天后说:“不必怕”。即传示免迎。突然水色澄清,海不扬波,才知道是龙王来朝。以后凡天后诞辰,海中水族都集洲前庆贺。据此,湄洲海岛渔民认为这几天内,龙王来朝拜妈祖,潮水汹涌,故不能捕鱼垂钓,以示对妈祖的纪念。另据考察,三月二十三前后数天,湄洲岛四周确有不少水族游戈其中产卵。这也许是传说与天象的有趣巧合。
㈡ 请问着名的“福建三女”是哪三女呢
蟳埔女是海的女儿,每天的潮起潮落都有她们的牵挂和希冀。她们喜欢打扮,也勤劳能干。这些生活在泉州海滨的渔家女,当男人出海捕鱼或外出经商时,她们则在家织渔网,带小孩,敲剥海蛎,为商人搬运货物。即使到了现在,漫步村庄里,依然可以看到她们挑着海产品匆忙而过,或在自家小院里敲剥海蛎的身影。至今在泉州的各个菜市场,蟳埔女卖的海鲜仍然有良好的声誉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奇异的婚俗闻名海内外。惠安女,从狭义上来说其实是惠东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四个镇,是地地道的汉族。她们的服饰,也深深地影响着周边的乡镇,如东岭、东桥和辋川等。据当地人说,几百年前,她们由中原移居于此,因海边生活为防风而佩带花色头巾和橙黄色的斗笠,花巾上还有编织的小花和五颜六色的小巧饰物;上身穿着紧窄短小的衣服,露出下肚;下身穿着特别宽松肥大的裤子,腰带是扎在肚脐下面。
如今不论是在莆田繁华的街头,东山迷人的海岛,还是在漳浦喧闹的集市上,常常可以看到她们装束奇特的身影。有人说她们是少数民族,有人说她们是汉族。这一带的7个乡村总共只有几万人,虽然她们只是惠安县人口的一小部分,却引起了海内外许多学者的广泛的关注。她们的形象随着文学艺术家们的摄影镜头、诗歌和音乐走上了银幕,书刊、报纸和五线谱,一直从中国走向了世界。高贵典雅的“帆船髻”是我对湄洲女发型的第一印象。拾步来到隔壁祖庙的天后宫,期待能在这里见到真实生活中的湄洲女。天后宫是世上所有妈祖庙之祖,漂洋过海赶来朝拜的男女老少信众络绎不绝。庙堂内一个身着海蓝色布衫跪拜许愿的阿婆极其引人注目,不用说,她就是我想要看到的湄洲女。阿婆虽然年事已高,头发梳得可是一丝不苟,这种头发的特点是,头的中后部梳成一个高出七八厘米、成半孤型竖起的类似船帆的发髻,两侧别着几根发卡,头顶处则是一个圆圈型的摞髻,上插上一根大的银针,摞髻上有一段缠着红线,整个发髻还有绢花相配,煞是耐看。抬头再看庙里,不知何时妈祖像前的一排跪垫上已跪满进香的女人,除了身着蓝色布衫梳帆船髻的湄洲阿婆,还有很多中年妇女身着红衣,抑或整套红衣红裤,头上还插着一朵红花。
㈢ 妈祖圣诞的妈祖的传说
最早记载妈祖事迹的古籍,现知是南宋洪迈 的《夷坚志》,其卷九“林夫人庙”条载:“兴化军(治所在今福建莆田 县)境内地名海口,旧有蛛林夫人庙,莫知何年所立,气宇不甚广大,而 灵异素着。凡贾客入海,必致祷祠下,求杯(王交),祈阴护,乃敢行。 盖尝有大洋遇恶风而遥望百拜乞怜,见神出现于樯竿者。”那么,妈祖的 身世又如何呢?元《铸鼎余闻》引《临安志》云:“神为五代时闽王统军 兵马使林愿第六女,能乘席渡海,人呼龙女。宋太宗雍熙四年,升化湄洲, 常衣朱良,飞翻海上,土人祀之。”妈祖的生地莆田县的县志记载:“天 后姓林,世居莆之湄洲屿,五代闽王时都巡检林愿之第六女也。母王氏。 宋太平兴国四年三月二十三日,妃始生……雍熙四年二十九日升化,一云 景德九年十月初十日也。”在这些记载之中,不难看出妈祖原是一个凡人, 姓林名默。据说妈祖在生之时,精研医理,为人治病,又性情和顺,热心 助人。同时,由于生活在海边,熟悉水性,拯救海难,有能预测天气,指 导航海。当时,人们称她为“神女”、“龙女”。在她逝世之后,由于民间 多次传说她显圣拯救遭遇海难、海盗的商船、渔舟,故被人尊称为妈祖。 在有关记载中,《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叙述神话成分最浓,其卷四 载:“妃林姓,旧在兴化路宁海镇,即莆田县治八十里滨海湄洲地也。母 陈氏,尝梦南海观音,与以优钵花,吞之,己而孕,十四月始娩身得妃, 以唐天宝元年三月二十三日诞。诞之日,异香闻里许,经旬不散。……兄 弟四人业商,往来海岛间。,……年及笄,誓不适人,即父母也不能强其 醮。居无何,俨然端坐而逝,芳香闻数里,亦就诞之日焉。”民间传说, 有一天,林默在家中痴痴呆呆地坐着,她的父母以为得了病,大声叫醒了 她。林默醒过来后追悔不迭:为什么下让我保全兄弟无恙呢?父母不明白 她说什么。不久,兄弟有三个人经商回家,哭着说三天前在海上遭到飓风, 巨浪滔天,船沉没水中。而他们在风浪大作时见一女子牵着他们的船篷桅 索而行,渡波涛如同平地。这时,父母才知道,前些日子林默形若痴呆的 时候,原来是出元神而救兄弟。她的长兄没有得救,是因为父母叫醒了她。 这时,父母才懊悔不已。
曾有人对福建莆田地区的妈祖民俗作了一次全面调查,现摘录如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域民俗活动形式的异同,从而看出地区民俗文化的交流与变异。
(一)诞辰禁捕。湄岛渔民,每逢三月二十三日前后数日内,不敢下 海捕鱼或垂钓。这个习俗系因妈祖诞辰、,《妈祖显圣录》载:东海多神 怪,渔舟常溺。天后曰:“此必是鬼怪为殃。”便命操舟鼓桨驰至海的中 流。那时风日霁静,望见水族辏集,锦鳞彩甲,跳跃吐水沫。看见远处涛 头,拥着一尊类似王子仪容的神,在天后面前鞠躬高呼,顿时水潮汹涌, 舟中人怕得发抖不已。后说:“不必怕。”即传示免迎,突然水色澄清, 海不扬波,才知道是龙王来朝。以后凡天诞辰,海中水族都集洲前庆贺。 据此湄岛渔民在这几天内,不敢下海捕鱼垂钓,以示对妈祖的纪念。
(二)半截红裤。湄岛妇女,主要是中老年妇女,常穿一条特殊的外 裤,上半截为红色,下半截为黑色或蓝色。据说,妈祖生前最喜欢穿红色 衣服,故湄岛妇女视为神圣而仿效。但妈祖是神明可穿全红,世人为俗人, 所以只取一段红色。以此表示对妈祖的敬奉,也借此保平安。
(三)船帆发髻。湄岛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发型都是船帆形的,即 在头的中后部,梳成一个高约十多厘米、半弧型竖起的形似船帆的发髻。 梳法是:先把头发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再把中间部分头发梳成发髻, 再梳左右鬓边,然后统一固定起来梳成船帆一样的髻。有时还在帆髻上插 一根缝衣针,针上附一条红线,使发型更好看。
(四)杯问卜。莆田民间常用一对木制或竹制的、一面平坦、一面 隆起的半月型法器——杯,向菩萨问卜。这种杯,相传也来自妈祖, 莆人传说,有一位铸鼎工人来到湄岛铸鼎,连续三次难成。后来才发现是 有个女孩站在旁边观看,工人以为不祥,要赶她走。女孩说:“走是可以 的,但我要那烧红的铁砂。”工人答应了她的要求。女孩即用双手捧起烧 红的铁砂回家,安然无恙。据说这位女孩便是小时妈祖。后来妈祖即用这 对冷却的铁砂——杯,与天界通话。后人仿效,成为民俗。
(五)悬挂菖蒲。端午节时,莆田人必于大门上悬挂菖蒲,认为可以 避邪,此民俗也与妈祖有关。《妈祖显圣录》载:有一次瘟疫盛行,莆田 县官全家病危。吏告县官以湄屿神姑法力广大……官斋戒亲往请敬……天 后念其素称仁慈,代为忏悔,取菖蒲九节……令贴病者门首,煎蒲饮之, 病者立痊。县官喜再生之赐,举家造门拜谢。自此神姑名闻全国,此后, 民间认为菖蒲乃妈祖所赐,可以避邪消灾,相继仿效悬挂,渐成民俗。
(六)香袋避邪。莆田民间,父母常为儿女到宫庙索取香袋,俗称“香 火”,供子女佩挂,以保人身平安,不怕妖邪。这种香袋为布制,二寸方 形,正面红色,中绣太极八卦,四角空隙处绣有“湄洲祖庙”四字,四角 边缘尖端,扎杂色绒线,背面为草绿色,正中绣红花一朵,并在1/3处加一 块红色盖帷,上绣“天上圣母”四字,袋内能藏符咒或香灰,于正面边缘 边扎一扣眼,以便穿线佩挂。
(七)“九重米果”。莆入在农历九月初九日,必蒸制“九重米果”, 即用米浆和料蒸制,先蒸第一层,然后再蒸第二层。连蒸九次,即成了“九 重米果”。民间传说,蒸“九重米果”,因妈祖殁于九月初九日。
(八)泛槎挂席。莆地渔船要出海,常在桅杆上挂一帆式草席以保顺 风。后因草席笨重不便,改成上插“天上圣母”布制三角旗代替,这是从 古代挂席演变而来的习俗。
(九)“尾晚元宵”。莆田元宵最早是初七晚,可是妈祖元宵节则是 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即二十九晚或三十晚。为什么呢?据说元宵时民间多 扎龙灯游戏,按莆俗元宵过后,龙灯必须火化让它升天以保平安。如不火 化,便成“孽龙”,危害生灵。但龙乃海中之王,谁能主持这一仪式呢? 民间认为妈祖是海神,统领四海龙王,所以妈祖元宵节定为本月最后一天, 以便让全县的龙灯集中起来烧掉,以免留下作乱,这就是妈租元宵节在月 底习俗的由来。
(十)装点“烛山”。莆人在妈祖无宵节那晚,不论大宫小庙,都要 装点“烛山”。所谓“烛山”,即在天后宫的宫庙广场前,用铁或木头制 成高低个等的排架,在排架一定距离的位置上,装上竹尖,以便插烛之用, 这晚,信徒各献一对龙烛火烛,点燃之后,远看似一座烛山,象征妈祖海 上显神光。事后,信徒自己记住燃烛的位置,待烧到一二寸时,吹灭后带 回家中继续点完,以求一年内神护平安。
(十一)龙舟挂彩。莆人在端午节常举行龙舟竞渡,它不同于全国为 纪念屈原而举行的划龙船比赛,即莆田龙舟必附“天上圣母”旗,船上必 附妈祖像。这是因为:龙为水中之王,而妈祖为海神,载着妈祖划龙舟, 一为驱邪,二保平安,三镇龙舟,免生意外。
(十二)奇特祭品。妈祖祭品较奇特,一般除了常用的食物外,还备 有面粉制作的“水族朝圣”三十盘,其中有鱼、虾、蟹、蚌等三十六种。
㈣ 惠安女的着装有什么特点
惠安县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东南沿海突出部,介于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惠安女服饰源于闽越文化,又融汇了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经过一千多年的异化和传承而顽强地保留下来。惠安女服饰的整体样式定型于唐朝,至宋代渐趋成熟,明末清初以后,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即形成了款式奇异、装饰独特、色彩协调、纹饰艳丽的基本特征。 惠安女服饰分布在惠安东部海坤区域的崇武、山霞、净峰、小柞等乡镇。它包括服饰、发型、首饰、佩饰和其它穿戴等。以现存的服饰实物大致可归纳为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服饰、20世纪50年代服饰、20世纪80年代服饰。 惠安女服饰融民族、民间、地方和环境特征为一体,既有少数民族特点,又独具地方特色,是研究闽越文化传承变迁及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在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服饰精华的一部分,是现代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并具有较高的实用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惠安女服饰的传承、变异历程充分展现了惠安女的勤劳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展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生命力。惠安女服饰所蕴含的服饰艺术与服饰民俗的丰富深刻内含,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 惠安县东北部地区,妇女的服饰与福建省内各地殊异。以县东沿海的崇武、小岞和净峰3个乡镇的渔家女及东岭、山霞等部分“内地”妇女为代表,其中崇武、小岞最具特色。 崇武一带妇女,外上衣多为蓝色,右衽大襟式(也称“大袄衫”);只有夏天着浅色衣,如白底绿条或浅色碎花,也有肩、胸部用绿色镶接白色的式样。这种短衬衫,外地人称“节约衫”,胸围袖管收缩,紧裹上身,衣袖仅及臂腕之上;袖口边沿接上环节(多为黄、橙等暖色)。一环花布,长不过脐,裸露一圈肚皮至肚脐。下摆臀围是大弧度的椭圆形,充分展露鲜艳的五彩塑料丝裤带和银裤带。裤子均为黑色,中老年妇女喜穿传统的卷筒裤,裤管肥大。裤筒宽约1尺至1.2尺,裤头为臀部的一倍宽,上面缝接一块5寸宽的蓝色布边。着装时,裤头插迭套于腹部,系上裤带或银带。有时劳动时挽起裤筒,别上卍字花或中心插等,很有装饰味。现在一些青年妇女已改穿窄裤管的西式裤或直筒裤腰小臀大,配上传统上衣,同样窈窕多姿。穿西式裤一般不挂银裤带,多拴红白或红黄二色搭配的塑料丝编织成的、有各种花纹图案的裤带。 小岞一带妇女的服装同样是短上衣、宽裤子。与崇武尚蓝的习俗不同,其短上衣大部分用红色、天蓝色或白色布料裁制;或纯一色,或缀上小花蕾儿。短上衣外套一件绣有花色的无袖褂子;冬天换成红绿两色羊毛褂。裤子除黑色外,还有深蓝色的。其衣、裤、褂的领、袖、裾及裤头都极为考究,常绣以艳丽多姿的纹饰。如在褂背和裤筒上常绣一个方形绣记。相传,古时有位新嫁娘,为因帮厨烧破裤的小姑缝补裤洞,用方形绣记弥合。因技艺精湛,受人称赞,其他妇女竞相仿效,以显示手艺灵巧。 结婚时,惠东女穿的是上下全套黑衣裤,式样与平日相同,但无绣饰,显得典雅端庄。从整体看,惠东妇女服饰的色调柔和庄重,自上而下色调逐渐加重,给人以沉稳感。黑、蓝基调上所缀绣饰,打破服装的呆板格局;色彩不佻不乱,至为和谐,艺术效果强,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旧时惠东女多蓄发为髻,髻的花样很多,其中最令人赞叹的是“簸箕髻”和“短棍髻”。 “簸箕髻”,以竹片范圆框,鱼骨为架,直径约2尺许,高戴头上,将头发摊开,团团敷满,分绺扎牢,然后再插些银指钗为点缀。形如簸箕,又似佛菩萨的毫光。“簸箕髻”的梳洗,起码需三四人帮手,耗费半日。所以要两三个月才能梳洗一次,美则美矣,却太繁复费时,故今已不多见。 “短棍髻”,又名“高射炮髻”。以稻草和鱼骨为干,高约3尺,粗恰盈把,高戴头上,将头发摊开包匀扎牢,然后再插些银指钗为饰,高翘头上,确如高射炮。据发式专家研考,这比之元朝宫女的矗耸发型还要高擎一倍有余。其梳洗虽较“簸箕髻”为易,但仍须请人帮忙,亦颇费事,故与“簸箕髻”一样均已过时。 现今惠东女的常见发式,五六十岁的老妇脑后梳横髻,插几个头笄或银钗、塑料弯梳等;有的则包深色蓝巾,冬天髻两旁还要叠黑色丝料。年轻妇女或剪短发,或梳辫子;两条辫子各饰一别子,头顶留一束头发,称“中补”。崇武五峰村等地妇女,头顶套一个用铁丝缠上的黑绒线,做成辫式头架,额上头发处插上红、黄、绿三个塑料弯梳,再别上一块“万字花匾”(“卍”形,约8厘米见方,状如蝴蝶,用银丝串各色小珠子配上金黄色绒线或羊毛线扎成)。中年妇女的头饰处于老年与青年之间,梳辫子,但不佩“万字花匾”和头架。港墘村等地妇女,还喜在头顶横置一缎发束,扎上4个别子固定好,用黑丝绒铁头架(粗大呈弓形)假发向两耳垂下。 惠东女婚嫁时发式最奇特。旧时净峰、小岞一带姑娘出嫁,必须改变发式,即将少女的“髻尾”(辫梢处扎红黑绒线)改梳成蝴蝶般的发式,以示成人。这种变发式俗称“上头”。“上头”由姑姨或表姐妹或乡中姐妹来办。先在头上立高5寸许的“藤架”,前半头发把藤架盖住向后披,与后半发合拢,以红绒线扎稳头架,不使歪斜或下坠;再用“髻塞”(用黑布将通心草或灯心草、软木包成椭圆形,直径约6寸)裹住,也以红绒线扎紧,便成发髻。梳理停当,开始上饰,先在髻塞两侧各插银质“骨簪”24支,每支皆宽首尖尾,髻塞上端饰银牌链、字或其他小饰物,顶端中央插一把彩针,长约8寸。发髻下围,饰以银制(或金质)花串,俗称“下串”。然后插2把凤头银饰于额前,称“头花”,长尺半,凤头下镶珠质响铃;发髻左右各添3把凤头银饰物,称“发桃”,长尺许,也有珠铃。之后,两耳各挂如帐钩大小的耳坠,称“耳栓”,缠上一大串银扯链,这种盛妆发式,状如蝴蝶,称为“蝴蝶式”发髻(当地人称“埔缀”),重的有20斤,有的妇女头发因不胜负荷,便早早脱落了;上年纪后往往是童山濯濯,所以乡中有“七枝头毛编八把”的俚语。现今惠女结婚的发饰已大大简化了。 除钗、簪、笄、珠花之外,最能体现惠女头饰特色的便是其头上的花头巾和黄斗笠。花头巾多折成三角形,裹于头上,严严实实,仅露眼睛、鼻子、嘴巴和部分脸庞,花巾前还左右对称的戴着许多用彩色塑料丝带及钮扣自制的“万”字花,中心插各式别子(有圆形、菱形、花瓣形及其他复杂的几何形)。花头巾向两侧展延,后呈三角形,以通风透气,还能防风防晒和护发,冬天更有御寒作用。当地年轻妇女,往往拥有花头巾70~80条,多者逾百条,随四季变化而更换,夏天常用白底浅花,冬日爱扎蓝底白花。姑娘们进城,一见新颖艳丽的花布,必买无疑。回来还要绣上花边,缀以各种小装饰。外地来客,若给女主人带来新花色的头巾,被视为最珍贵的礼物。 惠东女还习惯在花头巾上再低低戴上一顶金黄色的用细竹编的尖顶斗笠,使本已不甚外露的面容再遮一层面纱,由此更添几分绰约风姿和神秘色彩。据说,这种黄斗笠是1958年“大跃进”年代,惠女被动员参加建设乌潭水库时为防日晒雨淋而发明的。黄斗笠作为装饰越来越受惠女喜爱,如今惠安境内到处可见花头巾上戴黄笠的惠女。这种竹编斗笠做工精细,系带上有绣饰精美的花纹图案,笠左右两沿饰有4条塑料花或绢花织带,显得别致。惠安小岞一带妇女对黄笠更是喜爱,无分风雨晴晦、室内户外,均喜戴黄斗笠,装饰作用胜过实用功能。 惠东妇女还喜戴小巧的耳环(旧时安东、小岞等地有戴大耳环的,长者垂及胸前)、项链、戒指和手钏等。由于被遮头蔽面的大头巾所遮掩,故不为人注目。已婚妇女在黑色缎裤上配有特殊装饰“银裤带”。旧时银带仅两三股,现在多至8股。银带约有2寸多宽,重1斤多,价格可达千元以上。银裤带越来越宽,上衣则随之缩短。少数惠女也有镶牙习惯。但惠东女自古不兴缠足。过去惠东女多赤足,现也穿凉鞋和拖鞋。 惠女出门常在手上挽一小竹篮,篮漆黄色,平底圆形,直径约8寸,高8寸,有盖,可用以捎带东西,兼具装饰性。 旧时惠女出嫁后,要在肚上“点红”以示贞节,现已罕有,但时兴在脸上点不褪色的“美人痣”,不少女孩还学城里人,用指甲油染指甲。也有人用金凤花捣明矾,再用豆叶包在手指上,经几晚,使手指染成褐色,俗信这样在劳动时可保护皮肤。
㈤ 福建莆田除湄洲岛外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1、妈祖庙
湄洲妈祖庙,位于湄洲岛北端,初建于宋代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妈祖(960-987)是湄洲岛上林氏女,短暂一生留下无数救难济世的动人故事,后来被人们奉祀为神。
2、黄金沙滩
黄金沙滩位于湄洲岛的西南端,是岛上最长最大最迷人的沙滩。
3、鹅尾山神石园
鹅尾山神石园,是一处一亿三千万多年前形成的海蚀地貌,经过岁月洗礼,呈现一处一幅惟妙惟肖的大自然美景。由于远离码头另一端,去的游人不多,不显得拥挤,园里石头千奇百怪,海边风浪大,可欣赏到壮观的海涛击打石胜景。
4、湄屿潮音
湄屿潮音,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地处湄洲岛最北端,因其独特的风蚀、海蚀地貌,在潮汐浪涌作用下,如管弦细响、似钟鼓齐鸣而得名。
5、升天古迹
妈祖庙后岩石上,有“升天古迹”、“观澜”等石刻。传说妈祖就是在她芳龄二十八岁那年的九月初九,在此羽化升天。
6、金海岸度假村
金海岸度假村,是湄洲岛上知名的度假山庄。游客前往湄洲岛度假朝圣后,可前往山庄内,享受短暂逗留。山庄除了住宿,用餐外,还可在金海岸沙滩上进行垂钓、烧烤、篝火等一系列沙滩休闲娱乐活动。
7、天妃公园
遗址公园除园林景观工程及配套附属建筑、构筑小品外,主要单体建筑有:妈祖平安塔、盼归亭、东南大牌坊、妈祖故居、林氏宗祠、渊流馆、玉石阁、观音殿等。
8、朝天阁
朝天阁阁内供奉的妈祖神像由于台湾信众非常虔诚,香火不断,时间久了,妈祖的皮肤就渐渐被熏黑,因此被称为“黑脸妈祖”。
9、妈祖碑林
妈祖碑林包括碑坊、碑廊、碑亭、碑石四大部分,其核心部分是碑石,分主碑1座,辅碑99块。
10、潮音洞
11、天后宫
12、慈孝洞
慈孝洞,即“慈爱”之洞、“孝亲”之洞,洞内设有“子路负米”、“黄香扇枕”等二十四孝人物群像,旨在弘扬中华民族孝行美德。
13、妈祖书画院
画院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繁荣书画艺术为宗旨,对外展示各种现代名家作品。
14、中军殿
中军殿,里面雕塑有一位中军、一匹白马。
15、天后广场
16、梳妆楼
有全世界唯一一座没有戴凤冠霞帔的妈祖像,妈祖像所梳的发型,就是湄洲女们效仿的“帆船髻”。
㈥ 湄洲女的人物介绍
湄洲女是福建三大渔女之一。
湄洲女 是湄洲岛籍女子的统称,其最显着的特征表现在发型和服装上,相传为妈祖亲自设计,可以用“帆船头、大海裳,红黑裤子寄平安”这句话进行形象概括。湄洲女的蓝色上衣代表大海,裤子上红下黑两截隐含平安与思念的意思。头发盘起梳得像船上的帆,左右各一根波浪型的发卡,代表船上摇橹的船浆,头上盘一个圆圆的发笈代表船上的方向盘,一根红头绳盘在发笈里代表船上的缆绳,一根银钗横向穿过发笈代表船上的锚。头上的每个发饰都代表船上的零件,象征着一帆风顺。
㈦ 重建后的祖庙是怎样的
1683年,清朝闽浙总督姚启圣奉旨赴台湾颁布第一道朝廷诏书,但是因为风不顺,他估计无法按时到达台湾,这样就是欺君大罪了啊!
烦恼的姚启圣亲自来到妈祖庙祈祷,希望妈祖能够帮助他顺利到达台湾。果然,姚启圣起航之后非常顺利,按时到达了台湾。
姚启圣还朝复命后,为了答谢妈祖,就重修了妈祖庙,并把重修后的朝天阁改名为正殿。
自从姚启圣重建了湄洲妈祖庙以后,便屡建奇功,后来便晋升为太子太保和兵部尚书,人称“太子公”。所以,后来人们又将姚启圣重修的正殿称为“太子殿”。
妈祖庙重修完成后,还剩下许多杉木和石料,于是姚姚启圣又在山门旁盖了一座庙宇,但一时又不知道这庙宇该叫什么名字。
姚启圣想,妈祖贵为天后,虽然手下有“千里眼”和“顺风耳”两将军,但还少个手下总指挥。这座新盖的庙就叫中军庙吧!可是这位中军的像该怎么塑呢?
姚启圣一时想不出,便先回去了,临走时向妈祖祷告道:“殿已盖好,少个中军,妈祖有灵,请自选。”
没想到姚启圣回家后不久便病死了。这时中军殿的塑像刚好完成,于是庙主便请姚夫人到殿祭祀。姚夫人来到祖庙烧香祭祀以后,就来到中军殿。她对着塑像,想起当时跟丈夫一起来许愿的事,一下子眼泪止不住地流。
在场的随从看到这情景,也流下了眼泪。忽然,有个人抬起头,看到泥雕像也是满脸泪痕。大家都非常吃惊。
这时,有个随从昏倒了,口里喃喃地说道:“我就是姚启圣,因为去年在妈祖面前说过中军殿里无中军,所以被妈祖请来镇殿了。今天见夫人哭得伤心,所以不觉得也流泪了。”
原来是姚启圣的魂魄在随从身上附体了。姚夫人听后“啊”的一声大叫,立即扑向塑像,想要自尽,想跟随夫君而去。塑像赶忙往后退了一步,塑像的脸也变成了红色,而且看上去是满脸愁容。
事隔不久,有人重新塑了中军塑像,当时脸上没有加色,但过了一夜后,塑像的脸就变成红色了,而且也是带点忧愁。
这事传开后,人们推想这个中军就是姚启圣的神像。于是,人们便在殿中右边门前塑了一匹姚启圣生前最喜爱的白马,让他来骑,以便他处理事务。
后来,在明末清初时候,靖海侯施琅又增建了梳妆楼、朝天阁和观音殿等建筑。
朝天阁位于正殿后面的山坡上,是一座三层八角形、宝塔顶的楼阁式建筑,它的建筑结构奇特、严谨,显得十分华美。阁内神龛上都供奉着妈祖神像。妈祖神像均为黑面,人们称她为“黑脸妈祖”。
这些黑脸妈祖像,是1683年,台湾鹿港天后宫从湄洲祖庙分灵过去的。由于台湾信众非常虔诚,香火不断,时间久了,妈祖的皮肤就渐渐被熏黑了。
梳妆楼位于寝殿下侧,是两层的单檐迥廊式建筑,楼内供奉着妈祖像。这个梳妆楼表示了妈祖将一生奉献给大海的坚定意志。
相传妈祖18岁时,父母开始为她的婚事操心,但是她却矢志不嫁。她只想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帮助乡亲和拯救海难上。于是,妈祖便给自己精心设计了一个像船一样的发型,表示已把身心都许给了大海。
妈祖升天后,岛上的乡亲们为了纪念她,凡女孩子出嫁,都会梳这样的发型。
头顶发型呈船帆状,发髻代表船帆,两侧的银卡子代表船桨,中间的红头绳代表缆绳,头顶上的簪子代表锚,这样的发型代表着大家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家人出海时,一路平安、一帆风顺。
新娘的服装的也特别有文化内涵。蓝色上衣表示深深的大海,红黑相间的裤子,红色比为吉祥,黑色喻为思念。当丈夫出海时,妻子在家里这样穿着,表示对丈夫的忠贞、思念和祝福。
观音殿中奉祀观音菩萨,供广大妈祖信众及求子心切的天下父母顶礼膜拜。
据说观音殿的建造是因为在老百姓心里,妈祖的出生是观音菩萨赐予的礼物,而且妈祖的慈悲济世精神,与观音一脉相承,所以清代以前的妈祖庙建筑群中总有观音殿作为主要配殿。
到了1735年,干隆登基的时候,湄洲妈祖祖庙己颇具规模了,成为了—座有99间斋房,号称“海上龙宫”的雄伟建筑群。
湄洲妈祖祖庙一度遭到破坏,只剩下圣父母祠和中军殿,妈祖庙的文物也相继被毁和遗失,唯有妈祖神像存留了下来。
后经过几年努力,湄洲妈祖庙在原址上被稍加改动,建立了起来。重建的妈祖庙坐东北,面西南,呈轴线分布,有牌坊、长廊、山门、香炉台、圣旨门、广场、钟鼓楼、正殿、寝殿、朝天阁、升天楼等,还有佛殿、观音殿、五帝庙、中军殿从及爱乡亭、龙凤亭、香客山庄和思乡山庄等一系列建筑物,形成规模庞大、雄伟壮观、楼亭交错,殿阁纵横的祖庙建筑群。
从山门至升天楼、从升天楼至妈祖石像的石级分别是323级和99级,象征着妈祖诞辰日是农历三月二十三和升天日九月初九。
大牌坊是进入妈祖庙建筑群的第一道关口。它是“三开重檐”形式构成,气势不凡,并且由我国书法大师林加国题写庙名“湄洲妈祖祖庙”。
两旁长廊,雕梁画栋,依山逶迤,与大牌坊连成一体,沿轴线递叠而上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布局精巧。驻足坊前,可以将祖庙的风采一览无余。
仪门也称“圣旨门”。凌空而建、巍峨壮观,正中悬挂“圣旨”竖匾,象征妈祖曾受历代帝王褒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