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的男人是一直都留长发吗
对,一直到民国辛亥革命后,中国结束了封建统治,受西方习俗影响,男子才时兴剪短发。
历史发展:
原始时期,没有先进的工具,所以祖先们都是披头散发。至距今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此时的人类,也许是出于劳动时较为方便的需要,将一贯的披发过渡到了挽髻。
自夏、商起至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已经基本完善了一整套的冠服制度。
到了清朝,受满族影响,中国男子的长发被迫剪成“金钱鼠尾”(就是留的发辫要比小拇指还细,要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而阴阳头(几乎就是光头,现在影视作品展现的形象)是清末才慢慢出现的。
直至辛亥革命,才兴起了美发风潮,男子纷纷学习西方剪掉辫子,留起了短发。
(1)老和尚留长发发型图片扩展阅读
古人留长发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
1、认为头发胡须也是身体的一部分,和手足一样,虽然减断不会流血,但是会使身体的精气神慢慢流失,使人短寿,而短寿也是不孝之一,所以,剪发和孝道还是有关系的,但并非是字义的那样。
2、等级身份的象征,古代有髡刑即剪去犯人的头发和胡须,是五刑之一,很严重的惩罚,由此推断,长发也是古人对身份的象征,短发或无发很可能是地位低下的表现。直到清朝汉人被迫剃发,成了那种半个头的辫子发,这是汉人磨灭不掉的耻辱,剃发易服,被统治被奴役的象征。
② 清朝时期,一律要留辫子,那么秃顶的人该怎么办呢
在我国历史上,视汉人统治为正统,清朝被看作是异族侵略。
清朝从一开始属于游牧民族,以狩猎为生,因此他们的生活方式、习俗、服饰等方面和汉人不同。
公元1644年,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击败了李自成的起义军,随后入主京城,开始了清朝的统治。
清初秃顶的人用这个办法躲过了一劫,到了清中、后期,清朝的统治已经稳定,对于留发也就松懈了。
一般情况都是把前额的头发剃掉,脑后留辫子,已经不是清初标准的“金钱鼠尾”了。
现在清宫电视剧里的人物,不管是清初还是清后期,都是留着脑后大辫子的发式,其实是不正确的。
综上所述,由于清初实行“一刀切”的剃发令,使一些秃顶人放弃家庭当了和尚。这和元朝穷人出家当和尚极其相似。元朝的和尚待遇很高,许多穷人为了活命就出家当了和尚,毕竟活着才是王道!
③ 清朝一律要留辫子,那秃顶和光头的人怎么办
清朝一律要留辫子,而秃顶和光头的人可以选择两种方式来应对这种情况,一是可以选择戴假发,其实假发并不是现代才发明的物件,它的出现比我们想象得更早;二是可以选择戴一种名叫“瓜皮帽”的帽子,这种帽子在清朝是很流行的,毕竟秃顶和光头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其实清朝政府要求的留的辫子并不需要很多,清朝政府之所以下这条命令,主要的目的只是想要汉人对满清的臣服罢了。
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俗语其实是没有毛病的,清朝政府有它的政策,那么下面的人民自然会有它的对策的。戴假发、戴“帽子”等等,这些都是清朝人民的应对方法。
④ 和尚、尼姑都剃光头,同样是出家人,道士为什么不剃光头
道教作为本土宗教与佛教在中国同时存在了数千年,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两大教派之间也存在着融合与纷争。它们之间的教义与处事理念存在着区别,同样是出家之人,为什么和尚要剃度修行,而道士却留长发呢?
道教分为两大派系,即全真派和正一派。随着时代的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正一派对于蓄发的戒律不作强制要求,大部分的正一派道士在发型上与常人无异。而全真派依然严格遵守蓄发制度,全真出家道士必须进行冠巾仪式才可以,在仪式上行冠巾礼,有冠巾师、度师、拢发师、引礼师等。全真派的道士与现代人的装束格格不入,但是却是保留了千年华夏的文化传统。
⑤ 古代男子发型
中国古代男子的发型是四方髻,不同朝代有所不同(满清除外)。
战国、秦、西汉是前面类似中分,头上的发髻略向左偏。
再就是不同的时期可能有些人上面的发髻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包块麻布,有的系条布带,还有时什么也没有,或者散成马尾辩状(一般是囚徒或者市井乞丐,绝非大侠、公子帅哥的发型)。
大多数正常男子,都应该是束起来的,无论贵族、官吏,还是良民。
什么人披散着后面呢?
道 士,也不是何时何地的道士都这样的发型,南方天师道的道士们做法的时候,有时披头散发。
江湖上的流浪汉,或者部分被称为游侠的家伙,好有乞丐,懒得或没人给他们收拾,于是披头散发,落得潇洒。
还有就是未成年的少年,可能前面的头发束起来了,后面的还没长太长,不容易束到一起,于是暂时披散。
真正的古代男子的发型也不可能像我所想象的那么标准规范,就是四周的头发都一丝不苟的盘在中央,包括 后面的,要知道有两个原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长出的头发不能经常剃掉,而且广大劳动人民是没有闲工夫使劲规矩头发的,差不多盘起来就是了,后面的头发也 像历史书插图那样(多是贵族、官吏造型)没有杂毛露出不太现实,但是绝不可能所有人装酷披散着头发,而且现在的影视剧中是从头顶一直披到底,
头饰:古代男子头饰为束发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梁冠、笼冠、小冠、幞头、帻、帢、帽等。其细别的各种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大帽、圆帽、鹅帽、唐巾、席帽等,可达数十种。也戴各式头巾如四方头巾、万字巾、云巾、软巾、幅巾、葛巾、华阳巾等。还有的地区农民戴笠帽。
以下是几张古代成人男子的标准发型,大底都这样,主要看你能不能在头饰上玩出花儿来。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⑥ 中世纪欧洲发型
其实9到15世纪男子大多数留长发 骑士的话流至少到披肩的长发
不过,公元8世纪神父的“削发式”就是地中海。中世纪早期的基督教僧侣也和佛教徒一样行削发式,最初只是简单的剃成光头,后来教会组织发展到西欧,那里的农民也剃短发,这样教士的光头就失去了符号作用,于是发明了花冠状的所谓“圣彼得发式”(也叫冠状发式),成为一个鲜明的身份符号,这一符号在整个中世纪都沿用不废
⑦ 为何看见很多老照片留辫子的清朝人 但很多人前面不是半个光头是有头发的啊
如今在清装辫子戏影视剧中,男人一律梳着“阴阳头”,就是把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辫成粗长的发辫。港台清装剧和大陆清装剧还略有不同,前者剃掉的部分较少,后者剃掉的部分较多,大概三分之一左右。
但这并不是真相,而是搞错了!甚至大错了,违背历史的真实。
满清男人真正的发型是什么式样?
不是如今清装辫子戏影视剧中加以美化的造型,而是所谓“金钱鼠尾”辫——
是把四周头发全部剃得精光,只在头顶中心处留有金钱(直径1寸或3厘米)一般大小的一小撮头发,编结成又细又长的发辫,垂下来形如“鼠尾”,还要能穿过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所以它的名称叫做“金钱鼠尾”。
就是说,满清(前期、中期)男人标准的辫子式样,原来是如同老鼠尾巴一样细细的!绝不像近几年以来电视剧辫子戏里面那样粗大。辫子根部也只有铜钱那么一小撮,根本谈不上茂密。其他大部分头发全都要剃光了算。
这种稀奇古怪的发型:“发根如铜钱大小、老鼠尾巴粗细”,是多么丑陋的形象啊!如今再喜欢出风头的大腕大牌明星们,也未必愿意做如此稀奇古怪的发型。怪不得清装影视剧中对于辫子要加以美化了!
现今看的清宫戏里满族男子都梳着阴阳头,就是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编成发辫。实际上历史上真正清朝发式是金钱鼠尾,就是留的发辫要比小拇指还细,要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几乎就是光头)阴阳头是清末才慢慢出现的。
不妨设想一下康熙爷微服私访、干隆帝四处风流、纪晓岚铁齿铜牙之时头上光溜溜的顶着一个老鼠尾巴一样的东西,清宫剧里的清朝人物才没有按照“演什么像什么”的原则塑造人物
这种不堪入目、令人无地自容的“金钱鼠尾”辫,遭到广大汉人非常激烈持久的抵制和反抗,许多已经投降的地区的民众甚至因剃发令降而复反。因为自汉唐两千多年来,男子一直是束发别簪的发式,陡然间被形象猥琐的“金钱鼠尾”辫所替代,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震撼。汉族的发式衣冠是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象征,发式衣冠的改变实质上是对汉族文化习俗的割裂。改朝换代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该种地还种地,该交税还交税,说不定他们还盼着换一个好皇上呢;而文化习俗上的割裂对广大汉人来说就等同于数典忘祖,当然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这就是清朝初年的剃发令遭到广大民众激烈持久抵抗的根本原因所在。
现在清装辫子剧中的阴阳头发式,如果根据当时颁布的剃发令的剃发标准,也是要处死的!
因为清廷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
例如顺治四年(1647年),江南浒墅关民丁泉“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被地方官拿获,以“本犯即无奸宄之心,甘违同风之化,法无可贷”为由上奏,奉朱批:“着就彼处斩”,县官也以失察“从重议处,家长、地邻即应拟罪”。
满清入关以后,随着军事胜利扩大,清政府剃发令愈加生硬,所遇到的反抗也越来越强烈,悲惨的故事也越来越多,前人对此多有描述。
《清稗类钞》之“容止类”、“发作金钱式”条云:“董志学为江西巡按,按部吉安,饬守令礼请缙绅子弟及举贡监生饮宴。酒酣,起而言曰:‘当朝重剃发,式当如金钱,请脱帽验之。’因尽去其帽,则皆略去鬓发,余顶结如故,惟一人如式,得放出,余悉系之于狱。”
鲁迅念书和留学日本的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士大夫流行的辫子已经比“老鼠尾巴”较粗大一些,如同猪尾巴。怪不得留日的中国学生普遍受到日本小孩子们的嘲弄——围观、跟在后面嚷嚷:“猪尾巴!猪尾巴!”中国学生们的脑袋,从好像老鼠屁股进化到好像猪屁股了!
这种奇耻大辱的丑陋发型,也成为当时民众奋起强烈要求“排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直接原因之一。
⑧ 剑网3和尚怎么留头发
可以在下图地点,找NPC代师傅玄钟接取任务。
接取之后完成八苦任务就可以获得一个免费7号发型。
之后就可以正常购买和使用发型了。
不过不改变其他属性和动作。
⑨ 光头比较文雅的称呼
光头文雅的叫法是聪明绝顶。寸头,平头,和尚的专有发型。
学名:秀顶 、卸顶 、突秃 、秃顶 、颓顶 、扫脑儿。
含蓄:地方支援中央 、 聪明绝顶 、电灯泡。
光头,发型一种,即头上无头发。跟男子留长发一样比较少男子采用剃光头的发型。黑人男子除外,剃光头的黑人男子比比皆是。
相关信息:
另外部分摇滚乐乐队成员为彰显个性而选择剃光头的发型。虽然较男性少但女性也有剃光头的如在《中国好声音》中一举成名的女歌手王韵壹。
适合人群,头发难打理者或不喜欢费神打理头发者,喜欢经常洗头者和脱发人群。
冬天,下起了鹅毛大雪,雪为杨树光秃秃的树枝增添上银白色,此时的杨树就像一位慈祥的老奶奶,身上裹着银白色的大衣,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他光秃秃的大脑袋上只留下可数的几根细发,远远看去,真像个大球胆,一个反射着亮光的大球胆。
冬天,杨树的叶子都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站在那里,迎着凛冽的寒风,冒着鹅毛般的大雪雪下完后,杨树就像披上了一件洁白的棉袄同学们欢呼着,奔跑着来到树旁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玩得都很开心。
⑩ 古代男子都有哪些发型
古代男子发型变迁
中国古代男子的发型是四方髻,不同朝代有所不同(满清当然除外),比如战国、秦、西汉是前面类似中分,头上的发髻略向左偏。再就是不同的时期可能有些人上面的发髻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包块麻布,有的系条布带,还有时什么也没有,或者散成马尾辩状(一般是囚徒或者市井乞丐,绝非大侠、公子帅哥的发型)。
但是我想着重谈谈后面,也就是到底是披散着头发,还是后面的头发也像前面后四周一样束起来。
毋庸质疑,大多数正常男子,都应该是束起来的,无论贵族、官吏,还是良民。究竟什么人披散着后面呢?事实是除了当今的古装影视剧,很少有人这样,什么人这样呢,大概有:1、道士,也不是何时何地的道士都这样的发型,南方天师道的道士们做法的时候,有时披头散发,鲁迅曾在其藤野先生中说留日清国留学生解开发辫,后面像道士刘海蟾。还有金庸的射雕中郭靖初见尹志平居然不知是男是女,就因为他没见过道士,男人怎么能披散头发呢?说明道士有时是披散头发的。
再就是江湖上的流浪汉,或者部分被称为游侠的家伙,好有乞丐,懒得或没人给他们收拾,于是披头散发,落得潇洒。
还有就是未成年的少年,可能前面的头发束起来了,后面的还没长太长,不容易束到一起,于是暂时披散。比如红楼中的宝玉,没人觉得不爽。
现在的历史影视剧除了极少量的(大明王朝1566、四大名着、90年代以前的绝大多数古装片)之外,不知道是所有的导演、服装就是喜欢披头散发,还是觉得把发套后面的头发也扎起来太费事,还是压根就觉着这样是对的,就是不肯改正。
要说大侠、浪子、少爷、乞丐、道士、披头散发也可以,哪怕一般百姓不戴帽子的都可以,最起码官员不应该吧,可我们见到头戴乌纱披头散发的官员太多,不说戏说、娱乐的古装片这样,就连央视播出的号称证正剧的《郑和下西洋》《贞观长歌》也有部分官员如此打扮,不伦不类,不人不鬼的。
棒子经常通过拍古装片意淫自己的历史,同时丑化中华。我们很不爽,片中棒子对本国的历史人物的装扮服装精心设计,一丝不苟,但是如果其中出现中国人,那就不一样了,无论唐使还是明使,一律头戴古里古怪的乌纱,同时披头散发,吊儿郎当的。(可参见大长今和神机箭等韩片),也不全怪棒子,人家可能也没少观摩中国的古装片的造型)
很小的时候就看过许多香港武打录像片,所有清朝背景的全不剃头,前脸和明以前一样(但是绝不像现在的潇洒古装片一样前有随风飘扬的好像三七分头一样的),后面托条鞭子,同时后面也披散着。
为什么,可能当年香港影人讨厌清代,觉得阴阳头太难看,于是前脸是不剃头的。
满清题材的片子倒是要发型有发型,要服装有服装。真对得起大清。对清以前的很少下这么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