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现在的人还有过年穿新衣的仪式感吗
现在很难体会到过年穿新衣的那种仪式感了,记得自己小时候过年的时候父母都会陪伴自己到超市或者是商场里面购买一套过年的新衣服。
在自己的童年记忆中有满满的仪式感,自己每年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过年的时候可以穿新衣服,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阅历的成长,每到过年时自己再买新衣服,就没有仪式感了,而且也不太注重于过年买衣服。
对于过年索然无味的这个话题,自己也曾经和不少朋友谈论过。很多人给我的回答也几乎一致。
现在过年没有任何年味儿,只是一种形式罢了,自己对这个答案也比较认同。但这就是一种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副作用,不可否认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以前的社会生活,但在人们内心深处对新年的期待以及仪式感还是充满好奇的!
② 过年穿新衣服是在大年三十还是正月初一
过年穿新衣服,当然应该是从正月初一开始,大年三十是代表旧年的最后一天,正月初一才是代表新年开始,所以穿新衣服应该是正月初一开始穿,穿新衣,戴新帽,代表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③ 新年新气象!如今人们过年的方式和年俗发生了什么变化
新年新气象!新年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团圆年是我们每个人都期盼的,如今人们过年的方式和年俗发生了什么变化?关于这个话题,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吧!
一、现在人们都会通过网络拜年。
记得我小的时候,每到过年,大年初一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就会在村子里挨家挨户的去拜年,叔叔婶婶都会给我们塞糖果,我们的口袋里都是满满的,心里别提多开心了。正月里,爸爸妈妈会带着我们去姥姥姥爷、姑姑、阿姨家拜年,亲朋好友会给小孩子塞红包,虽然钱数不多,但是我们非常开心。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会在网络上拜年,虽然比较方便,但是由于没有见面,感觉和以前氛围是不同的。现在长辈给晚辈发红包,也会用手机发给小孩子,孩子们手里拿不到钱,都是父母帮着把钱存起来。
关于“新年新气象!如今人们过年的方式和年俗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话题,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各位有何想法?欢迎到评论区积极留言。
④ 新衣服是除夕穿还是正月初一穿你哪里都有什么讲究
在我们老家,新衣服是是正月初一穿。除夕那一天我们会贴春联,吃饺子,放鞭炮,打扫卫生,初一的时候会去走亲戚,需要我们穿新衣服,代表着新气象。
除夕夜是指每年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新年(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意“去”。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
如果你同意我的观点麻烦给我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我,万分感谢。另外你觉得新衣服是除夕穿还是正月初一穿呢?欢迎您到下面的评论区发表您的宝贵意见。
⑤ 晒出你的春节拜年装
春节的时候,大家都会穿上新衣服,并且都以红色为主,寓意喜庆红火,非常吉利。
民间有人说,过年穿红色衣服,红色象征吉祥,有驱邪护身之功效。”所以每逢大年三十,人们都会穿上红色的衣物来逢凶化吉、消灾免祸。也有人说:“红色是中国的幸运色,也是火的颜色、太阳的颜色,穿着红色来年一定会红红火火。”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红色是新年必不可少的仪式感。更何况“新年红”穿好了,既喜庆又时尚。
我的春节拜年战袍是红色短裙配过膝的黑色长靴!
首先红色一秒惹人注意,明艳才是真的美!
颜色上非常喜庆,有过年的气息了,红红火火过大年,氛围感十足。
其次,高腰小短裙的魅力是我们无法拒绝的!
从整体的视觉上,衬出人的优雅和高贵,长靴可以拉长视觉感,红色短裙非常优雅,展现女人的知性美!高筒靴所具备的成熟风情则只有大长腿才能驾驭,为了让身材比例更加完美,高腰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
⑥ 拜年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
春节拜年寓意和象征是: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寓意新的一年和和美美,阖家幸福,吉祥安康。
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过了腊月初八就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为拜晚年。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
拜年有以下几点注意:
1、拜年的穿着
在拜年期间,人们一般会选择穿上新衣服,韦德有番新气象,但要注意穿着得体,不要穿的过于随便,也不要穿得过于暴漏、张扬,因为毕竟大多数长辈还是喜欢中规中矩的服饰。如果衣服颜色较深较暗,可搭配些亮色的围巾来衬托,突出节日的喜庆。
2、拜年的时间
晚辈向长辈拜年一般选择上午,但也不要太早,因为人们一般在春节这天起得较晚,太早登门拜年会让主人来不及准备。
3、拜年的礼仪
在去到亲朋好友家后,要对在的人一一打招呼,要注意称呼,未经主人允许,不要像在自己家的一样随意到各处参观,要注意坐姿端正、言谈举止要礼貌。
4、拜年的交流
拜年时要多说好话、赞美的话,多谈别人快乐的事情,少发抱怨牢骚,以谈对方为主,不能自己滔滔不绝,开玩笑调侃要掌握好度。
5、其他注意事项
上门做客要注意仪表整洁,不要随地吐痰,乱弹烟灰,乱扔果皮、纸屑。
⑦ 李易峰发布水果拜年大片,你有哪些拜年的创意呢
到了一年大家都非常期待的日子了,那就是过年了。而在这一天大家团聚一起吃年夜饭,那是最好不过的了。还有送上一些拜年祝福也是大家的拿手活了,而在一些娱乐圈里面明星的拜年创意也是非常的有意思。
二、创意拜年视频
关于拜年的这个主题,我们也可以通过发布一些很有创意的视频,我们可以身穿着喜欢的新衣服或者是关于红色的衣服,都可以透露出一种吉祥喜庆的气氛。然后在一些自己喜欢的特定场景,比如说放烟花、贴春联等等,然后再自己剪辑,放上一些新款的贴纸、BG M等等,起到的拜年意义就非常与众不同了。
甚至大家如果喜欢像一些明星的拜年创意也可以拿来如法炮制,像李易峰的水果拜年大片,我们可以运用家里面的水果,然后配上自己喜欢的滤镜文字贴纸,拿来发朋友圈或者空间也是非常的不错的。
过年是我们亘古不变的习俗和日子,而在这一天拜年也是不能缺少的,半年我们可以加入一些创意和活动,也是让大家更加的团团圆圆,体会到不一样的氛围。
大家过年好呀!
⑧ 多姿多彩的服饰 寒假里我们将要欢度春节。在节日里,人们都会穿上新衣裳,欢欢喜喜去拜年。请你观察一下,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 传统服饰;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韨”,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男服服饰:
冕服:礼服中最专贵的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衣、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而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九章纹冕服。衣裳之下,衬以白纱中单,即白色的衬衣,古代衬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鞋是双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礼时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
玄端:为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礼都是上衣下裳不相连,惟此种衣裳是上下相连,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女服服饰:
祎衣:为王后从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画褕翟纹十二章纹,褕翟羽色亦为五采。
阙翟: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缯的翟纹。
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亦为诸候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王及宴宾客的礼服,亦是卿大夫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亦为士之妻从夫助祭的祭服。
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1]
春秋战国服饰
春秋战国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这种衣服叫“深衣”。还有一种“单衣”,是没有里子的宽大衣服。他 传统服饰们头上还戴“帻”;帻是用来包住头发的头巾,不让它们披散下来。
男服服饰:
秦代服饰
秦汉时代,中国服色是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
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 传统服饰女服服饰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的及以华丽为上。由于他减去礼学,对于嫔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不过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汉代服饰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 传统服饰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男服服饰: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候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女服服饰:
庙服:相当于周代的祎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
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帅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男服服饰:
礼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礼服祭服,仍只有一种,与汉代大致相同,惟衣 传统服饰裳主色稍有差异。
平冕服:各级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纹,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天子用刺绣文,公卿用织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汉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国古代的周礼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据周礼而定。
委貌冠服:为公卿行卿射礼之礼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缘为领袖。
朝服:同于汉代,天子与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来区别,亦都有五色朝服,不过汉代平时常朝以皂朝服、绛服为多,而魏晋南北朝则以绛朝服为主。 冠服:魏晋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礼服。着绛纱袍,皂缘中衣,黑鞋。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诸王所服,着朱衣,绛纱袍,皂缘白纱中衣,白曲领。
百官冠服:以绛纱为主。但陈制较复杂,百官位高者以朱衣为朝服,位卑者,则以皂衣为朝服,皂白纱缘中单。
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卫之官,皆着五色衣,以锦绮馈绣,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裤褶服,用途非常广,可以做朝服、军服、便服、从贵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女服服饰:
皇后谒庙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礼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入庙佐祭服:为妃、嫔、命妇之祭服。在晋及南朝宋、陈均为皂上皂下。
亲蚕服:为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均为青上缥下。
助蚕服:为妃、嫔、命妇助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在晋及南朝陈为缥上缥下。南朝宋为青上青下。
朝服:以上三朝均以为女性之朝服。
比周礼服:女性官服与男性官服同样,非常复杂,用色亦多,与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隋唐五代的服饰
隋唐时,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 传统服饰、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她们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男服服饰:
冕服:祭服,最隆典礼礼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
朝服:为次于冕服的第二等礼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亲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具服:亦称朝服。
公服:为次于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礼服。
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时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视事时服之。
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时服之。
平巾帻服:戎装的公服。
乌纱帽服:为天子及皇太子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服装,以乌纱做帽。
黑介帻服:没有公职的士人,在朝见受诏时穿着。
常服:为使用最多的一种服装。
黄袍:天子开始常穿黄色袍。
品服:以不同服色来分别品官之职位高低的传统。
女服服饰:
大礼服:
袆衣:最隆重的大礼服。
褕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礼服。
常礼服:
青衣:皇后礼见皇帝时穿着的。
朱衣:皇后宴见宾客时穿着的。
钿钗礼衣花钗礼衣:归嫁礼服。
宋代传统服饰
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传统服饰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元代传统服饰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传统服饰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明朝传统服饰
朱元璋统一天下,明代开始整体上大致恢复汉人衣冠,从唐代吸收了胡人习惯以后,发展出的汉人衣冠。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清朝传统服饰
清朝入关以后,为巩固统治,颁布了“剃发令”和“易服令”,强迫中国土地上原来的各族人民改留满族发饰、改穿满族服饰,这一过程被称为“剃发易服”,之后中国各族人民被迫穿上“旗袍”、“马褂”,使中国的传统服饰发生了不符合正常历史规律的改变,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服饰造成了巨大而致命的打击。干隆帝属于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他在禁止全国各族人民穿本民族服饰以维护统治的同时,自己及宫人却多次身穿汉服进行参加宫廷娱乐活动。
清代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其前身是明朝的六合一统帽,颜色是外面黑,里面红。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们的鞋子也很特别,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
民国服饰
民国时期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蒙古地区出现了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蒙古民族服饰也有了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的区别。传统牧业经济成分的改变,影响到衣冠服饰的基本款式因此在这些农业有所发展的漠南蒙古半农半牧区和农区出现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短袍和汉族服饰。这些地区头戴毡帽头、身穿束腰大襟短袍、足穿布靴子的蒙古男子到处可见。在广大的纯牧区,蒙古民族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富有部族特色的民族服饰。
在民国末期,蒙古地区王公扎萨克的特权统治体制虽然未受到根本性触动,但贵族领主制经济体系受到很大的冲击,社会的贫富不是按贵族太吉和阿拉巴土来划分,而是按个人财产的多少来看待。因此社会上出现了破落的太吉和富有的蔗民。官品服饰逐渐消亡,贵族和蔗民服饰逐渐接近。20世纪30年代以后,顶子、翎子、和翎发,在人们心目中不是尊贵而是可恶的象征,连贵族本身也认为它已不是从前那样神圣了。就拿服饰本身而言,在人们心目中它不只是是王公贵族才能享有,而他人也应当享有。因此,庶民只要有钱也可以穿戴华美的服饰。服饰的这种变化,也以为着封建制度已临灭亡。
民国建立后,王公贵族的品官冠服虽然趋于消失,但是诺彦巴彦们(王公贵族的蒙语名字)倚仗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依旧占据着蒙古民族服饰的最好部分。无论是在服饰的种类、面料、色彩和装饰品等方面,还是服饰的穿戴方面,他们同样讲究豪华、多样、阔绰、舒适。
⑨ 你家乡有哪些有趣的春节习俗
上海的民俗里,吃过腊八粥就开始准备过年,民间有“官廿三,民廿四”的说法。
祭灶与接灶是上海人特别看重的过年习俗,据说灶王爷是家里的监护神,腊月廿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家人家一年的善恶行为,除夕再回返人间。祭灶时,全家人除了焚香祭拜神像,还要在灶台张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供奉麦芽糖、茨菇、老菱、芋艿等。麦芽糖又粘又甜,可以封住灶王爷的嘴巴,多说好话。其他几样,都是借上海话的谐音,希望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一个劲地说“是个”、“老灵”和“唔呐”。送走了灶王爷,第二天腊月廿五,上海人就开始祭城隍,写春联,贴门神,大扫除,办年货。上海人一般是小年夜在家里祭祖,大年夜接灶王,全家团聚吃年夜饭,守岁半夜后,点蜡烛燃炉香,叫做“点天香”。正月初一,早起的人穿新衣,放炮仗,有的会到附近的寺庙里去烧头香。大多数人起来后,花瓶里插上冬青、腊梅、天竹、水仙花等,拜天地和尊长,八仙桌上摆出糕饼、糖果等四碟,然后开门给左邻右舍拜年贺岁。年初二、初三开始走亲戚拜年,年轻人都相约出游,初一到初三着几天禁扫除。新娘子通常年初三要回娘家拜年,但必须当日回门,过年家里不能空房。年初四一到,过去上海的街巷里会有来自农村的新鲜鲤鱼叫卖,因为鲤鱼的谐音“利余”,所以又称“元宝鱼”,上海人买来用红丝带捆好,准备接财神用。年初四、初五的晚饭必须喝酒造热闹。初五接财神,家里挂出骑黑虎的赵公元帅像,祭拜猪头、鲤鱼、雄鸡三牲和蜜枣、桂圆等精细干果,点香燃烛,爆竹声不绝于耳。《海上竹枝词》说:“爆竹相连不住声,财神忙煞共争迎,只求今年生意好,接送何妨到五更。”年初七民俗里是“人日”,(正月初一至初七各为“鸡、狗、羊、猪、牛、马、人”日),上海旧俗这天要吃七菜羹、赤豆粥,这天绝对不能有口舌之争,人日安泰,一年平安。
上海民俗讲过年“前七后八”,算上年初一的前七天和后八天,比今天的国定假翻了一倍。正月十五才是过年最后的高潮,处处张灯结彩。老话讲上元节放灯三日,闹元宵一直到正月十八才落幕,这年也才算过完,从腊月廿三小年起,到正月十八,上海旧时的过年,比今天确实是长多了。
⑩ 想找一张银魂的拜年图片,就是那种银魂很多人物都在的图片,然后穿着拜年的衣服或者做着拜年的手势
这个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