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衣服发型 » 白马藏人衣服图片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白马藏人衣服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5-02 00:36:15

⑴ “白马藏族”的来历

白马人实则氐族的直系(目前暂被列为藏族),前身的主体是白马氐族,现今大部居在甘肃省文县铁楼乡白马峪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境内,人口约一万八千人(2011年统计)。

"白马"是古地名(今甘肃省文县白马峪河上游),历代为氐族人聚居地,曾有白马氐人在那里生活。
白马藏族属于藏族的分支,居住在九寨沟的高山上。"白马"是古藏语,汉语意思为"藏族的兵"。公元6世纪的某一天,吐蕃王朝东征大军与唐朝的部队在九寨沟一带相遇,于是,一场昏天昏地短兵相接的激战开始了,最后,这场战役以吐蕃王朝的胜利而告终。奇怪的是,这支打了胜仗的队伍并没有跟随大部队继续前进,而是就地留守。整个东征结束了,大部分的士兵都相继被召回,而这支队伍却没有接到任何回家的指令,永远被遗忘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这是一个忧伤了一千多年的故事。故乡的影子在思念的泪水中渐渐模糊,一切只能重新开始。他们躲在高山森林里,过上了半农半牧的隐蔽生活。时光在飞快地流逝,为了能够永远记住"藏兵"这个特殊的身份,他们给自己起了一个新名字"白马"。

⑵ 白马藏族的介绍

白马藏族现今大部居在甘肃省文县铁楼白马藏乡白马峪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县、松潘县、九寨沟县境内,人口约一万八千人(2011年统计)。白马藏语意思为“藏兵” 的意思;史料的“白马”是古地名(今甘肃省文县白马峪河上游),吐蕃王朝时期的藏兵居住的地方。

⑶ “白马人”是藏族吗

氐族人(白马人)在五胡乱华食人时期,羌、氐(白马藏族)战败后或被大量屠杀,或是逐渐被同化(汉化或鲜卑化)。一部分白马氐被吐蕃征服并同化,信藏传佛教等,到了现代的人口普查被暂时识别为藏族。五胡等保留原始的食人兽性基因。白马人所居住的区域以前称为湔氐道。一般而言,白马人都有小名、白马语名、汉名三套姓名,每家每户都有汉姓,其中杨姓居多。

中国未识别民族(Undistinguished ethnic groups in China),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口统计里,是指所有因人数太少或者是已被汉族或其他族群同化而还未被正式确认的民族或族群,也可能是民族问题未明而未获中国政府所承认的少数民族,有的则是在其他国家享有少数民族地位而在中国没获得承认,或者是已被中国政府所承认的少数民族,而在民族划份上出现争议,第五次人口普查未识别民族人口734,438人(2000年),这一群体人口占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0.697%,数量上次于列第19位的傣族。

白马人(氐族人)归为藏族 约1万人,目前暂列为藏族,所以又叫白马藏族。
藏族和白马人差异大到风马牛不相及。只是白马氐逐渐吸收藏族部份生活习惯。

说白马语,分布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河流域的木座、白马等乡村,和阿坝九寨沟县下塘地区的屋角、马家等乡村松潘县小河地区,以及甘肃省武都地区文县的白马峪河等地,有民族学家认为白马人的祖先为氐人,在汉代被称为白马氐。

白马人的祖先为氐人,在汉代被称为白马氐。汉武帝时设立了武都郡以管理白马氐为主的氐族人。唐初松赞干布建立吐蕃后,扩张到今甘肃东南、四川西北一带后。白马氐逐渐吸收藏族部份生活习惯。

⑷ 白马藏族舞的白马人简介

白马藏族属于藏族的分支,居住在九寨沟的高山上。白马是古藏语,汉语意思为藏族的兵。公元6世纪的某一天,吐蕃王朝东征大军与唐朝的部队在九寨沟一带相遇,于是,一场昏天昏地短兵相接的激战开始了,最后,这场战役以吐蕃王朝的胜利而告终。奇怪的是,这支打了胜仗的队伍并没有跟随大部队继续前进,而是就地留守。整个东征结束了,大部分的士兵都相继被召回,而这支队伍却没有接到任何回家的指令,永远被遗忘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这是一个忧伤了一千多年的故事。故乡的影子在思念的泪水中渐渐模糊,一切只能重新开始。他们躲在高山森林里,过上了半农半牧的隐蔽生活。时光在飞快地流逝,为了能够永远记住藏兵这个特殊的身份,他们给自己起了一个新名字白马。这又是一支忠诚了一千多年的队伍。如今,深山老林已变成白马藏族心目中最理想的家园,但他们用古藏语歌唱或讲述先民故事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
白马藏族的每个寨子后面的山都是神山,长在神山上的树都是神树。这些树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绝对不可侵犯的,如果有人胆敢砍了这里的树,不但会遭到全寨人的唾弃。刻在门窗上惟妙惟肖的动物造型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装饰,而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的信仰。据说,它与白马藏族的动物崇拜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说,有黑熊部落、猴子部落、蛇部落,最大的要算羊部落,部落里面又分小的部落,小的家族。动物的名字就是部落的名称,这是白马藏族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每当逢年过节,各个部落在戴上他们本部落的标志性面具后,驱邪祈福的歌舞表演就开始了。当地人把这种舞蹈称为十二相舞,实际上,这既是森林里动物真实生活状态的一种翻版,也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就度过了他们美丽的童年时光,长大后,心领神会的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成了舞者中新的一员。

⑸ 藏族的分类

藏语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我们常说的康巴藏族、安多藏族、卫藏一带的藏族,就是根据三大方言的范围来划分的。

藏族分类:

1.卫藏藏族: “卫藏”指拉萨、日喀则一带。该地域还包括阿里、山南以及部分林芝及那曲地区。这一地域内的藏族在方言、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方面较统一,是西藏地区传统的核心地域。居住于该地域内的藏族统称为卫藏藏族。

2.康巴藏族:康区最早是指卫藏以东广阔的地区,后来这一地域又为“康”和“安多”两部分。习惯上将西藏丹达山以东的地区,与四川西昌,雅安地区和阿坝藏羌自治州相连,北与青海省玉树、果洛两州相连的地域称为康区。具体包括:西藏昌都地区、云南迪庆州、四川甘孜州、青海玉树州以及那曲东南一线。

3.安多藏族:安多藏族的传统地域是指阿尼玛卿山西北、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小积石山以西的广阔地域。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玛卿山至青海湖一带。

4.嘉绒藏族:嘉绒在甘孜州丹巴县、康定县部分地区,阿坝州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红原和汶川部分地区,以及雅安市、凉山州等地,居住着讲嘉绒语,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嘉绒藏族,藏区称这地区的藏民为"绒巴"(农区人)“嘉绒”一名因嘉莫墨尔多神山而得名,意指墨尔多神山四周地区。

5.工布藏族: 在康区与卫藏交接的林芝一带,居住着珞巴人和门巴人等,这一带古称工布地区,以工布江达、林芝为中心,这一带的藏族习惯上称为工布藏族。 另外,康区木雅一带(甘孜州折多山和雅砻江之间)的藏族因其独特的语言和习俗,也称“木雅藏族”。

(5)白马藏人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卓仓藏族:生活在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平安、湟中等县的藏族自称“卓仓娃”,其生活范围大约方圆一百多公里,有所谓“卓仓隆娃顿”(“卓仓七沟”之意)。有些村庄是多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与包括汉族、回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共居一村;有的是纯藏族村紧靠着纯汉族村。这里的藏族生活基本属于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区。

白马藏族:白马藏族主要生活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一带,人口约18000人。他们的风俗习惯、文化、宗教信仰都与其他地区藏族有所不同。白马藏族讲藏语,却不识藏文,普遍使用汉文。

参考资料网络——藏族

⑹ 白马藏族服饰与哪个藏族服饰相似

白马藏族服饰与大渡河畔的嘉绒藏族、彝族人服饰相似:

“藏彝走廊”上存在一条裙子文化带,从岷江流域的白马藏族、大渡河畔的嘉绒藏族、雅砻江支流鲜水河边的藏族走婚部落扎坝人、金沙江河谷的纳西族、怒江边上的傈僳族、怒族、普米族,以及生活在大渡河和雅砻江下游的凉山彝族妇女都喜欢穿裙子,百变灵动的霓裳裙影,一年四季都不会缺少,加上巧妙的搭配方法,裙之美、人之美、女性之美、生活之美,就在呼吸间悄然展现………

白马藏族的风俗习惯、文化、宗教信仰都与其他地区藏族有所不同。白马藏族讲藏语,却不识藏文,普遍使用汉文。除了信仰苯教和藏传佛教外,白马藏族还信仰太阳神、山神、火神、五谷神等自然神灵,但他们一般不修庙宇,只在家供奉祖先的牌位。因此,众多的民族学和史学家认为,白马藏族是古代氐族的后裔,大批吐蕃军民随军而来与氐族杂居,使一部分氐族逐渐丧失了固有的文化特征,形成了藏化的氐人,也就是今天白马藏族的祖先。

白马藏族的文化有双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语言方面有藏语同源词,也有羌语词汇。服饰也很有特色,帽顶前端有一簇锦鸡颈羽装饰并插白色雄鸡尾羽,这是白马藏族的标志。男子插一支,女子插两三支。男子插一支挺直的羽毛,表示心要直,人品要好;女子插几支弯曲的羽毛,象征美丽,这种帽子被当地的白马人称之为“沙嘎”。

⑺ 王朗白马风景区的民族文化

【简述】
白马族据考证是古代白马番人或氐人的后裔,于战国、秦汉时期定居集在四川和甘肃两省交界的摩天岭山脉的南北两侧,全族约1万人左右。
【详述】
(1)、起源
白马族是炎帝后裔氐人的后裔。《史记—西南夷列传》 “自冉陇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冉陇区域在今茂汶一带,而平武正在茂汶的东北。这是历史上对白马人最早的记载。
(2)、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在黄河流域建立的先秦政权在当时是最强大的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氐族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以及民族融合的政策,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的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 记载,氐族大部队向北方大迁移的过程当中,小分队“白马番”却不愿意随政权中心迁移,选择留居故地——四川和甘肃两省交界的摩天岭山脉的南北两侧。惟至明清时已不称为氐,而番或西番,本为白马氐的一支,故白马之名仍保留至今。
(3)、定居
《北史·氐传》 云:“氐者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三代之际,盖自有君长,而世一朝见,故《诗》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也。秦汉以来,世居岐陇以南,汉川以西,自立豪帅。汉武帝遣中郎将郭昌、卫广灭之,以其地为武都郡。自济、渭抵于巴蜀,种类实繁,或谓之白氐、或谓之故氐,各有王侯,受中国拜封。”这里所说的范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和与之连接的四川西北部。由此可见,氐人在战国至秦汉已经定居在松藩、平武、甘肃南部广大的地区,与白马人现今居住的地区是吻合的、一致的。 (1)、祭祀
【巫师】:
白马人倡导万物有灵,崇拜大自然和祖先,其中尤以山神为最高尊崇,白马人信奉“白莫”,白莫是白马人对巫师的统称,仅限于男性,有学问的白莫叫“白该”,年轻的、学问尚浅的叫“白啥”。

【祭神】:
白马族每个村寨都有座拔地而起、林木茂盛山头被尊为“神山”。神山上不能放养牛羊,更不能随意砍伐。白马人一直保护着神山的生态环境,而神山浓荫覆盖,泉水潺潺,千百年来,仿佛也在庇护着一个个古老的村寨。其中一座叫做“念益色拉玛”的山,俗称“白马老爷”,既是黑天神,也是白马十八寨的总山神。
每到春节正月初四至初五是祭祀山神的日子,各地白马人倾寨出动,由“白莫”率领,前去神山朝拜,朝拜的仪式程序和内容,各地略有不同;而每年农历四月十八、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是祭祀黑天神的日子,三年一大祭,如遇冰雹,人们还要择吉日祭祀。

火神、水神、树神是白马人崇拜的重要神祇。火神住在家中的火塘里,支锅的铁三角架是其象征,因此切忌脚踏或从上面跨过;水神住在河中或海子里,大年初一要去河边或海子里取水,在屋内外浇洒“新水”,唱《水歌》,举行“祈水”仪式;树神住在各寨附近山上留下的一处“千年万代不砍的老林”中,大年初一不能触动任何树木。对于其它自然神祇,如雨神、雷神、风神,则没有固定的祭祀日,如遇灾害需要祭祀,再择吉日而行。
【祭祖】:
祭祀祖先即祭家神,白马藏人尚无具体的实物象征,没有神主牌,每家火塘正上方有个神柜,柜上置一方形木斗以点柏香(一种柏树枝),柜后墙上贴有“约拉”,俗称“门吊子”(因门上也吊有),上面剪有家畜、家禽等图形。每顿饭前,由家中男性长者用筷蘸一点饭向神柜一扬,表示祭祖。吃酒时,也要用中指蘸一点向上一弹表示敬意。
农历冬月十二“送种子”是大的祭祖活动,从此日起至来年二月初“破土”之日不再耕地,人们相信此时期是祖先耕种的时候。春天花开之时,则为死去的人的时节,人们相信在这段时间死亡,乃是命好的表现。
白马人崇拜猎神,猎神每个寨子都有,实际上是这个寨子过世了的最着名的猎手,这也是祖先崇拜的一种曲折反映。
(2)、婚俗
【简述】
白马族人服饰别具特色,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男女老少均头戴荷叶毡帽,插白鸡羽毛。女人穿百褶衣,胸前佩戴鱼骨牌,项部挂海马牙齿串,腰部系五彩腰带和铜钱串,男人穿长袍。
白马人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婚龄大致在15--20岁之间,不与外族通婚,视离婚为耻辱。
【详述】
白马人的婚姻主要由父母包办,也有自由结合的。小孩往往在十岁前就提亲,有的甚至生下来就订婚。没有专职媒人,选择标准主要看财富,姑表婚优先,同姓亦可通婚,婚龄大致在15至20岁之间。但不和外族通婚,尤其不与藏族通婚,俗谚云:“石羊(山羊)与绵羊不能同圈”,否则会受到大家的耻笑。
订婚:一般由男家请女性亲属为中间人,带酒一罐,去相中的女家提亲,如女方父母受酒,便是同意,此名提亲酒。如将酒退回,则此事不成。送提亲酒后,次年初二、初三或十五,未来女婿由亲友陪同,背一大块猪肉,去女家,玩三天,一切顺利,算是订婚成功,当年或第二年便可结婚。如女家出了问题,或悔婚,则要把过去历年送的礼物折成钱,再加倍偿还。订婚送礼称为“出背子”,俗称靠酒肉娶媳妇。
结婚:由巫师“白莫”选择吉日,结婚当天,男方家请两个未婚美丽贤淑、品格端庄、勤快能干的姑娘去女方家迎新娘,新郎也要亲自前往迎娶,迎亲队伍要背上馍和酒,沿途分与小孩,他们则向新郎撒泥土、牛粪,并大声吼叫,以示庆贺。新娘由舅父母及一名未婚姑娘陪送,临行之时,母亲割一块腊肥猪膘,放在新娘头顶,走出大门后,便取下包好带去婆家,据说今后用来治虱子。

结婚时要宴请全寨的人,全寨的人均要向新娘送礼,如粮食、肉类、腰带等。
新娘到男方家多骑马。婚礼由白莫主持,番官、头人等贵客及亲属分男女坐于火塘左右。先由新郎向贵客、长辈、岳父母敬酒,并要当着众人的面表示今后应怎样孝敬岳父母,众长辈也祝福他们子孙发达。然后白莫念经敬神,新婚夫妻双跪于白莫之前,白莫把牛油或羊油沾在两人的头上或两肩上,祷祝道:“今天是个好日子,结婚后可养七八个小孩子!”接着将敬神的青稞撒向神位,再撒向人群。大家齐声欢呼,仪式便告结束。宾客饮酒,唱酒曲子,跳圆圆舞,一般要庆贺三天三夜方告结束。
离婚:多由男方提出(女方不能提出离婚要求),请番官断理,输理的一方承担酒食之费。调解无效便可离婚,女方回娘家,双方可重新结婚。但离婚的情况极少,因为输理者会被对方家庭的人把财产整光。
婚后丧偶,另一方守孝三年后可再婚。但女方不能把小孩、财产带走,除非男家已无亲属。
陪嫁:有嫁女时赠送财物礼品的,也有生娃娃后,女方家请同姓亲戚送去陪嫁。陪嫁一般很丰盛,牛、羊七到十二只,粮食六七袋(每袋百余斤),衣服十余件,个别的还送一些土地。
(3)、歌舞
歌舞是白马藏族人民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白马民歌大抵可分为劳动歌曲、抒情歌曲、酒歌、舞蹈歌曲等,以高亢悠扬、简洁明快为主要特点,舞蹈中则表现出了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信仰,白马舞蹈通常都具有丰富的故事性,以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及神话故事的文化展现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圆圆舞、曹盖舞。
【“酒歌”】:白马藏族称作“酒曲子”,是白马藏族题材比较丰富的一种,主要是讲即兴传达劝酒的感情。白马藏族大都生活在阴湿高寒地区,所以大家都有饮酒的习惯。酒歌的内容多是赞扬和恭维,表达歌者的自谦和民族团结的愿望。当歌者遇到长辈的时候,一个人领唱,多人合唱,唱到第二乐句的时候,必须双膝下跪端酒,这是白马人的最高礼节;如果遇到自己平辈的或者是年龄相当的客人,那么演唱者的要求也就没有那么正规,唱腔也有活波调皮的。

【跳曹盖】:“曹盖”亦为白马人自称,意为面具,“跳曹盖”即戴上面具跳神。这个面具是“达纳尸界”的形
象,“纳”是黑,“达”是熊,“尸界”是神仙,即黑熊神之意。当地传说鬼怪最惧怕黑熊,故化装为黑熊神。跳神的“曹盖”一般是一双(一阴一阳),男相称为“曹跑”,女相称为“曹冒”,面具均浓眉、圆眼,血盆大口、虎齿外露,额上有双蛇盘绕,还并列着三个人头,系用整木雕成,一般都龇牙咧嘴,凶猛异常。面具平时挂在家里大门上方,驱邪纳吉,保一家平安。如今,“跳曹盖”已被文化部门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各级文化部门全力保护。

【圆圆舞】:是白马人很古老也是最喜欢的一种集体歌舞。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清晨,全村的人都要上山去打柴,晚饭后,男女青年敲锣打鼓,唱着凑柴火的歌,每到一处主人便热情的交出事先准备好的柴捆,收集好之后放在场院里,点燃篝火,大家不论男女老少手拉手成一个大圈围着火堆载歌载舞,在欢跳的过程中有序的变换队形,年轻的人们则举着手中的火把边唱边走动,变换着队形,从山顶高处看,就像一条火龙蜿蜒盘旋在山坳里,活灵活现。这就是当地人所称的圆圆舞。白马人的圆圆舞把歌、舞、火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据介绍,这种特殊的歌舞形式还是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聚会。

【猫猫舞】:是白马族最古老的一种舞蹈,由模仿动物动作而生,独具神韵,颇有古代“白兽率舞之遗风”。猫猫舞也从侧面反映了这支古老民族世世代代与自然界万物共生共存的生活形态。

(4)、服饰配饰
白马族的女人服装称为“给受玛”(汉语称之为百褶衣)。百褶衣是女人们的衣服,色彩艳丽、花纹奇特、手工精致,堪称服饰一绝。百褶衣以长裙形式,后面以折扇式并多采布料缝合而成;腰围用绵羊毛织成的(红色)腰带,腰带尾部成刷型;上身穿精致漂亮的坎肩(纯手工制作)。女人们穿其身上走起路来娓娓动人,那种感觉应是仙女迩来。但男人们的衣服和其他藏族并无太大异处,白马藏族穿白色的藏袍,头插白色鸡羽。百褶衣纯手工制作,一般要花费近一个月时间才能完成。
男人衣服一般有黑白两套,女人衣服一般有红白两套,冬天穿黑、红,夏天穿白色。
白马人不分男女也不分季节,均要头戴荷叶毡帽,据说这是生活在大海边为了遮蔽太阳的缘故;白马姑娘的胸前佩戴着鱼骨牌,项部挂着海马牙齿串,腰部系着五彩花腰带和铜钱串。海马是繁殖速度最快的动物、鱼是繁殖能力最强的动物,以海马牙齿和鱼骨作女性饰品,象征百子千孙,寄予了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而腰带的几何图案,据说是对翻过多少山,跨过多少江,越过多少平原,穿越多少森林的记载,腰系铜钱串则是寓意了“腰缠万贯”。
(5)、特色饮食
【荞面血肠】
荞面血肠是以荞面为主料,将荞面加入适量充分搅拌的猪血(使其不会凝固)和饮用水,并加入适量的葱、姜、胡椒粉、食盐和精熬的骨头汤,充分搅拌均匀成糊状,然后灌入优质的肠衣内,挂火塘上熏干。煮熟之后可直接食用,口感独特,齿颊留香。
【洋芋糍粑】
洋芋糍粑是白马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美食,制作过程也是充满艰辛,先将洗净的薯仔削皮煮熟,然后放入一个凹形容器(如石槽)中捣碎,直到很黏,可以拉起来很细的丝为止,再盛入碗或盆中,把酸菜、葱、姜、蒜等炒到四分熟,加水熬汤,水开之后,再把捣好的洋芋糍粑放到酸菜汤里煮,直到香味弥漫。

⑻ 白马藏族舞的十二相舞的面具

十二相面具是白马藏族在一种原始祭祀活动中用的道具,除了狮、龙、虎、熊、牛、豹、蛇、凤凰等动物相外,还有大小男鬼、大小女鬼等鬼相,含义与十二生肖并不相同。在十二相中,狮头是统帅,因为白马人认为狮子是兽中之王。
“十二相舞”因部族不同,所使用的面具在动物种类上略有差异,但大部分相同。它们大多凶猛夸张,其中,小鬼模拟人像,面红,浓眉大眼,象征着法力广大;血盆大口,外加头上一对兽角,显得十分凶悍,可以起到以鬼驱鬼的作用。木雕的禽兽头,表面用红、黄、绿、蓝、黑等色彩绘制,角、嘴、眼都特别突出。

⑼ 白马藏族是什么民族,和藏族的关系

白马藏族主要是指藏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四川九寨沟、绵阳平武一线,他们的穿着以及风俗习惯与安多、卫藏、嘉荣藏族略有区别。

⑽ 白马族为头上为什么插着鸡毛

白马藏族,头戴毡帽(沙噶),帽子上插着吉祥的锦鸡颈羽或者雄鸡白色尾羽,寓意为吉祥。为什么白马藏族毡帽(沙噶)上要插锦鸡颈羽或者雄鸡白色尾羽呢?故事发生在吐蕃王朝与唐王朝交战时期的公元前6世纪,白马藏兵与唐兵战时候,有一次唐兵在深夜里准备突袭藏兵时,突然一群锦鸡发出警钟般的鸣叫声,把藏兵们都惊醒了。于是避免了唐兵的突袭。从此后白马藏族感激锦鸡救了自己的命,祖祖辈辈们感以头戴锦鸡的羽毛插在毡帽(沙噶)上以表纪念,也表示吉祥。白马藏族女子头发上还要装饰圆形的鱼骨排,有美观和辟邪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