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饱不忘饥的主人公是谁
重耳。
主要讲了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在逃难途中的事情。晋献公到年老的时候,非常糊涂,听从了妃子的话,杀死了原来的太子,还派人追杀重耳。重耳在逃难途中几次险些遇害,他的仆人头须也拿着他们的行李盘缠逃跑了。重耳这一帮“难民”一路上缺粮短草,经常是有一顿没一顿的。到了秦国之后,重耳做了秦王的女婿,而且秦王也决定出动大军护送重耳回晋国。在回国上船的时候,管行李的壶叔不舍得扔下吃剩下的冷饭、咸菜,穿过的旧衣服、破袜子等东西。重耳认为自己是回国做国君,要那些破烂干什么,就让人把那些东西都扔下。有人觉得他们是未得富贵,先忘贫贱。重耳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叫人把那些破烂的东西弄上了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应当饱不忘饥。祖国虽然强大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以前的所受的耻辱和磨难。
㈡ 求,古代生活用品的名称大全。(包括衣服、发饰、日用品、兵器、宫殿等....)求高人相助!
推荐给你以下内容:
古代生活用品: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生活用品很多,不可能一一加以叙述。现在只选主要的而且古今差别较大的谈一谈。
古人席地而坐,所以登堂必先脱屦。席长短不一,长的可坐数人,短的仅坐一人。席和筵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筵比席长些,是铺在地上垫席的;席是加在筵上供人坐用的。后来筵字用来表示宴饮的陈设。陈子昂《春夜别友人》:"金樽对绮筵。"近代"筵席"成为一个词,用作酒馔的代称。
古代床有两用,既可以用作卧具,又可以用作坐具。《诗经小雅斯干》"载寝之床",那是用作卧具;《孟子万章上》"舜在床琴"〔1〕,那是用作坐具。
古人坐时两膝跪在席或床上,臀部坐在脚后跟上〔2〕,坐时可以凭几。几是长方形的,不高,类似今天北方的炕几。《孟子公孙丑上》说孟子"隐几而卧"。《庄子齐物论》说"南郭子綦隐机而坐",机就是几。几通常是老年人凭倚的,所以古代常以几杖并举,作为养尊敬老的用具。
古代进送食物用的托盘叫做案,有长方形的,也有圆形的,前者四足,后者三足,可以放在地上,这是食案。食案形体不大,足很矮,所以《后汉书梁鸿传》说梁鸿妻"举案齐眉"。此外还有书案,长方形,两端有宽足向内曲成弧形,不很高。后世因为坐的方式改成今天的样子,所以才有较高的案几和桌椅。
先秦已有烛字,但是上古的烛并不是后世所指的蜡烛。《说文》说:"烛,庭燎大烛也。"烛和庭燎是一样的东西,都是火炬。细分起来,拿在手上叫烛,大烛立在地上叫庭燎。据说大烛是用苇薪做的,小烛是用麻蒸做的〔3〕。
战国时代就有照明用的镫(灯)了,当时的镫和后世的灯不同。因为形状类似盛食物的登(瓦豆),所以就叫做镫〔4〕。古代点镫用膏,膏是兽类的脂肪,《楚辞招魂》说:"兰膏明烛,华镫错些。"〔5〕点灯用植物油,是后起的事。
耒耜是上古耕田的工具。《说文》说:"耒,手耕曲木也。"起初是用自然的曲木,后来知道"揉木为耒"。耒和耜本来是两种农具。耒上端勾曲,下端分叉;耜的下端则是一块圆头的平板,后来嵌入青铜或铁片,就成了犁的前身。古人常以耒耜并举,例如《孟子滕文公上》说:"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6〕古代注家往往认为耒耜是一种农具的两个不同部位的名称,认为耒是耜上端的曲木,耜是耒下端的圆木或金属刃片,可见耒耜混淆由来已久了。后来耒耜用作一般农具的代称。
(zhì)是一种短小的镰刀,钱和(bó)是耘草挖土的铲形农具。在上古时代,钱大约曾经是交易的媒介,所以春秋晚期和战国的货币模仿钱的形状,称为钱或布(布和古音相同)。
上古的烹饪器有鼎、鬲(lì)、(yǎn)等。有陶制的,也有青铜制的。
鼎是用来煮肉盛肉的,一般是圆腹三足〔7〕,也有长方形四足的,那是方鼎。鼎口左右有耳,可以穿铉,铉是抬鼎用的杠子〔8〕。鼎足的下面可以烧火,有几种肉食就分几个鼎来煮,煮熟后就在鼎内取食,所以说"列鼎而食"。钟鸣鼎食是贵族奢侈生活的一个方面。王勃《滕王阁序》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9〕 古人用匕从鼎内把肉取出来后,放在俎上用刀割着吃。所以古书上常以刀匕并举、刀俎并举。匕是长柄汤匙,俎是一块长方形的小板,两端有足支撑着,一般是木制的,铜俎很少。
铜俎的出土是很晚的事情。这是因为俎本来就是多以木而为之的。木材岁久腐朽,当然保存不下来。所以,直至清末,学者们还在根据文字学的理论推测"俎"的具体形状。
现在这个问题随着铜俎的出土已经彻底解决了,但古代学者利用文字学理论研讨推测"俎"的具体形状的文章,却是魅力永存的。
上古煮饭用鬲,蒸饭用。鬲似鼎,有三只空心的短足,下面举火炊煮。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似鬲,里面盛水,烧火煮水使蒸气上升到上层。上层似甑(底部有孔的蒸器),里面放米谷之类。上下两层之间有个带着许多孔的横隔(箅bì子),既便于透过蒸气,又免得米谷漏到下层。
古书上常见釜甑并举。《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10〕《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釜甑是配合起来用的。釜似锅,它的用途相当于的下层;甑似盆,底部有细孔,放在釜上,相当于的上层。釜甑之间也有箅子。
古人盛饭盛菜不用(碗)。《说文》虽有字,那是"小盂"(水器)。传世古器自铭为的,实际上是一个小盂旁边加上一个柄,那是用来舀水的〔11〕。上古盛饭用簋(guǐ),一般圆腹圈足(足在腹底,成圈状),两旁有耳,是青铜或陶制的,也有木制或竹制的。又有一种(fǔ),长方形,用途和簋相同。古书上常以簋并举。上古的盛食器还有豆,像今天的高脚盘,有的有盖。豆本来是盛黍稷的,后来逐渐变为盛肉酱、盛肉羹了。古代木豆叫做豆,竹豆叫做笾,瓦豆叫做登()。《诗经大雅生民》:"于豆于。"铜豆还有别的名称,这里没有必要细说。
筷子古代叫箸,但是先秦时代,吃饭一般不用筷子。《礼记曲礼上》:"毋抟饭。"意思是不要用手把饭弄成一团来吃,可见当时是用手送饭入口的。但是在一定情况下则用筷子。《礼记曲礼上》:"羹之有菜者用。"孔疏:"以其菜交横,非不可。"就是一种筷子。大约到汉代才普遍用筷子。《汉书张良传》说:"请借前箸以筹之。" 上古的盛酒器有尊、觥、、壶等。《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我姑酌彼兕觥",那是盛酒器。觥,同时又是饮酒器,所以《诗经豳风七月》说:"称彼兕觥,万寿无疆。"〔12〕壶除了盛酒外,还用来盛水。古人用斗勺来舀酒、舀水。舀叫做挹,舀后倒到饮器中叫做注。所以《诗经小雅大东》说:"不可以挹酒浆。"《诗经大雅酌》说:"挹彼注兹。" 尊不仅是一种盛酒器皿的专名,而且还常常被用作礼器之总名。古人作器,皆称为"宝尊彝",或是"宝尊"。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总名使用时,尊也有两种不同用法: 第一种是"大共名之尊",即全部礼器皆可曰"尊"。另一种是"小共名之尊",即壶、卣、等之总称。
这些都应予以注意,否则有时便会觉得书中内容无法理解。
爵是古代饮酒器的通称。但是作为专名,爵是用来温酒的,它有三只脚,下面可以举火。上古常用的饮酒器是觚(gū)和觯(zhì),觯比较轻小,所以古人说"扬觯"。战国以后出现了一种椭圆形的杯(),两侧有弧形的耳,后人称为耳杯,又叫羽觞〔13〕。杯可以用来饮酒,也可以盛羹。《史记项羽本纪》说:"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羹。"杯的质料有玉、银、铜、漆等,汉代很流行。
古书上常见(盘)(yí)并举,二者是配合起来用的盥洗器。像一只瓢,有把,有足,有盖。《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怀嬴为晋公子重耳"奉沃盥",可见是用来浇水洗手的。古代祭祀燕飨有沃盥的礼节,用浇水洗手时,下面用接住水,所以《说文》说是"承"。上古又用于饮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提到"乃馈盘飧",《史记滑稽列传》提到"杯盘狼藉",但还不是现代所谓的盘子。现代的盘子是瓷器发达以后才出现的。
以上所说的饮食用具,大多数是贵族所享用的,平民则用陶制的鬲、盆、盂、罐等器而已。
自宋以来,人们都认为有两种。
一种是面积较大近乎矩形而深度较浅,有足而无盖,倒出来的水流很细狭,但却可以持续较长的时间。另一种面积稍小而深度较深,大抵无足,却都有牛形状的盖,倒出来的水流很猛,而持续时间就非常短了。
到了民国时期,不少学者提出,后一种并非是而是兕觥,并说是生活用具,无盖,而兕觥是礼祭用器,有盖。
古礼器的名称,大多是宋代人所定。然此中又有两种情形。
像钟、鼎、鬲、 、敦、 、簋、尊、壶、 、盘、 等等,都是古器自载其名而宋人因以名之者,属第一种情形。像爵、觚、觯、角、 等则在古器铭辞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是宋人根据其大小、差异等而定的名称,属第二种情形。
19世纪以来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地下文物的大量出土,为我们了解三代礼器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但是人们却吃惊地发现,无缘见到这些资料的宋人所定的名称,至今仍无以易其说,可见当时学术水平普遍是很高的。
另外:冠、袍、屦,古代的衣着鞋帽: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推荐参考:http://www.vierit.com/article/2009-4-28/1406-1.html
㈢ 重耳到底是老子还是晋文公
春秋五霸——晋文公
一、骊姬之乱
晋文公,生于公元前697,卒于公元前628年,名重耳,春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与齐桓公齐名,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六七六年,晋武公的儿子姬诡诸继承了君位,号称晋献公。晋献公还是太子的时候,武公为他娶妻贾姬。贾姬无子。后来他又娶过两位夫人,一个叫狐姬,是大戎主的侄女,生子重耳,一个是小戎允姓女子,生子夷吾。献公的父亲武公晚年时,又娶了个年轻夫人叫齐姜,是齐桓公的女儿。这齐姜青春年少,过门不久,就和姬诡诸勾结上了,到武公死后,诡诸干脆把他的继母娶了过来,做了夫人,后来还生了两个子女。男的就是申生,女的就是后来嫁给秦穆公的那个长女,名叫伯姬。这样,献公就有了三个儿子——重耳、夷吾和申生。若按年龄说,申生最小,但因为申生的母亲是齐桓公的女儿,所以“子以母贵”,被晋献公立为太子。
献公五年(公元前六七一年),率兵攻打骊戎(即西戎族)。骊戎主又送给献公两个美女。这两个人是姐妹俩,姐姐叫骊姬,妹妹叫少姬。那骗姬生得十分美貌,又会花言巧语,所以很得献公宠爱。
过了几年,骊姬生下儿子奚齐。献公就想废掉齐姜,更立骊姬为夫人。有一天,他召来了太卜郭偃问道:“废齐美,立骊姬,好不好?”郭偃占卜后说:“不好啊,不吉利!”献公一心宠爱驱姬,不信他的话。于是又请来了另一个太卜有另一种方法占卜,谁知他也说:“先后不分,长幼无序,不应该立骊姬为夫人。”尽管如此,献公还是选定吉日良辰,来到太庙祭告了祖宗,册立骊姬为夫人。
骊姬被立为夫人后,在文武百官中引起了不少议论。大卜史苏私下和大夫里克说;“不好了,晋国快要灭亡了,这可怎么办?”
里克大吃一惊,问:“亡晋的是难呀,”史苏说:“还不是新夫人骊姬。”
里克摇摇头,表示不信。
史苏进一步解释道:“唉,夏桀宠幸妹喜,夏朝灭亡;纣王宠幸妲己,使商朝灭亡;幽王宠幸褒姒,周朝崩溃。今献公宠幸骊姬,晋国还能不灭亡吗!”
里克听了,边点头,边感慨地说:“有理,有理。”
献公把骊姬立为夫人后,还想立奚齐为太子,就和骊姬商量。骊姬一听,感觉时机还不成熟,怕大臣们反对,便跪下假惺惺对献公说:“申生早已立为太子,为天子、诸侯和世人所知。如废申生立奚弃,妾宁愿去死。”说罢声泪俱下。
再说,晋献公有两个心腹大夫。一个叫梁五,一个叫东关五。晋国百姓都称他们为“二五”。这两人专会阿谀奉承、拍马溜须。谁知献公偏偏喜欢他们,委以重任,派在外地视察国事。骊姬想立奚齐,心里早已火烧火燎,可是还得装模作样。她想把此事交给“二五”去办,但又不便直言明说。骊姬身边有个能说会道的优施,捉摸透了她的心事,便乘机献计说:“夫人想立奚齐为太子,这还不容易嘛?以封疆为名,把三位公子封分在外,不就可以从中行事啦?!”
骊姬听罢转忧为喜,忙说:“谁能替我办这件大事呢?”
优施说:“我听人讲,外臣‘二五’办事周详。只要他俩肯出头露面,还愁太子立不成吗?”
于是骊姬准备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让优施重贿梁五和东关五。“二五”接受骊姬的东西后,受宠若惊,他们合计向献公进言说:“曲沃是晋祖始封的土地,又是先君宗庙所在处,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蒲地与屈地(在山西吉县)濒临黄河,紧挨戎狄外族,是边防要地,这三个地方应该派自己人去镇守,如能让太于申生去曲沃,重耳、夷吾去蒲地和屈地,主公居中指挥,晋国江山定能坚如磐石,固若金汤”。
献公听完“二五”的陈述,想了想说:“让太子外出,不怕别人说闲话吗?”
东关五说:“太子,是未来的国君;曲沃,是宗庙所在地。太子去曲沃是再合适不过了。”
献公说:“蒲、屈两地荒芜凄凉,怎么好守呢?”
东关五回答道:“不设防便是荒地。一建城池,荒野之地就变成热闹的都市了。”
献公不知是计,听信了“二五”的话,便命申生去守曲沃,太傅杜原款从行辅佐;重耳去蒲地,狐毛跟从;夷吾到屈地,吕饴甥相随。为掩盖众人耳目,选派工匠到三地加固城墙,建筑房屋。
三公于远离晋都,只有骊姬的儿子奚齐和少姬的儿子卓子留在献公身边。骊姬大玩手段,献媚取宠,越发得到献公的喜爱。
在公子远出以后,晋国常常发生战事。公子申生等不免经常回到晋都来商议国家大事,问侯君父健康。骊姬本来就厌恶申生,一见他回来,就忧虑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了。献公二十一年秋天的一个晚上,骊姬作了一场恶梦,梦见了申生的母亲齐姜。
第二天一早,骊姬传唤太子申生进宫。
骊姬说:“昨晚我梦见你生母进宫来了,想是我儿久没祭祀了。”
申生马上表示明天就返回曲沃祭奠。
第二天,申生匆匆忙忙回到曲沃,在宗庙里大祭齐姜三天。祭奠完毕后,申生按照惯例,将祭奠用过的猪、牛、羊等肉类,派人送给献公享用。这时,献公正在外面打猎,骊姬便叫人把毒药撒在祭肉上。两天后献公回来,厨师们忙把申生敬献的祭肉烹调成各种佳肴美味,让献公品尝。献公正要夹肉,骊姬突然阻止道:“远道来的食物,试试再吃吧。”
骊姬随即泼了一碗肉汤,地上立刻烧起一个土包。又唤来一只狗,喂了一块肉,狗惨叫了几声就死去了。献公还有点不相信,又叫来身边的一个小官,叫他吃下祭肉后,也立刻身亡。
在骊姬的挑拨下,献公大发雷霆,立刻发出诏命,要拿太子申生问罪。
申生得知这一消息,又惊又气,手下人劝他逃走,申生说:“父亲已经老了,没有骊姬,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我如果逃走,还要让父亲背上恶名。”不久,便自杀于曲沃宫中。
重尔和夷吾听说申生死了,就前往晋都询问。
骊姬又向献公挑拨说:“申生撒毒药,看来重耳、夷吾是知道的。”
两公子得知骊姬又在暗算他们,就悄悄回到了各自的封地。多疑多忌的献公见两公子不辞而别,越发信以为真。立即派出军队,兵分两路,去追捕重耳和夷吾二人。
追兵来到蒲城,进入宫中,抓住重耳。一个名叫勃抵的小官逼着重耳自杀。重耳挣脱束缚,翻身逃跑,勃抵举刀便砍,结果只砍下了重耳的半截衣服袖子。
另一路追兵来到了屈城,夷吾跑到梁国(在陕西省韩城西南)。
--------------------------------------------------------------------------------
二、里克除奸
公元前六五一年夏天,晋献公在前往参加齐桓公主持召集的诸侯会议的半路上,突然得了急病,只好返了回来。
骊姬坐在献公的病榻旁,伤心地说:“唉!您病成这样,一旦有个三长两短,重耳、夷吾假如打了回来,可怎么办呀?”
献公当下传令召荀息进宫。
献公问道:“荀爱卿,你说什么叫忠信呢?”
苟息立刻跪倒在地连忙说:“尽心为主公办事是忠,至死不改变主意为信。”
献公感到了安慰,就让苟息全力辅助太子奚齐。
数日后,献公去世。荀息遵照献公的遗嘱,扶奚齐做了新的国君,自己当了宰相,总管国家大事。外臣梁五、东关五也加封为左右司马,率领晋兵。
晋国大夫里克和邳郑,对荀息扶立奚齐大为不满。里克说:“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也能做国君,那如公子重耳呢!”
二人见到苟息,直截了当地说:“主公刚去世,重耳、夷吾二位公子还在外边,你身为国家大臣,不迎长公子就位,却扶立了小老婆生的弱子,恐怕理上不通吧。况且晋国人民对骊姬乱政早已恨之入骨,假使秦国出兵,国内叛乱,你拿什么办法对付呢?”
荀息说:“我受失君遗命,扶助幼主,除了奚齐,我不知还有他人。如果力不从心,只有一死,以谢九泉下的先君。”
邳郑劝说道:“这样死去,未免太不值得了。我看还是改变主意吧!”
荀息说:“我以‘忠信’向先君作过保证,宁可去死,也不改变主意。”
里克、邳郑见荀息铁石心肠,就告辞出来,另想别的办法。
后来,里克、邳郑收买了个大力士,给他换上晋君卫队的服装,混杂在王宫卫队里,在给献公办丧事的时候,把幼主奚齐刺死在灵堂上。这时,灵堂内外一片哭喊声。荀息苦心经营一场,落到这等地步,不禁伏在献公柩前痛哭起来,说着就要碰柱而死。
骊姬急忙叫人拦住,劝说道:“幼主虽死_还有卓子,也可扶立为君嘛。”荀息听着有理,重振精神,杀死了数十名守灵的卫士,另派可靠的卫队守灵。
荀息把丧事草草办毕,就赶快召集文武百官把九岁的卓子扶上王座,立为晋国新的国君。
左司马梁五见大臣里只是缺少里克、邳郑,便奏本说:“幼主的死一定与里克、邳郑关连,今天众大臣都来朝祝贺新君偏偏不见这两个人,请立即派兵去捉拿。”
荀息说:“司马不必疑心,里克邳郑是先君的老臣,那会做这不忠不孝的事呢!”
退朝后,梁五很不满地对东关五说:“我看荀息是个胆小鬼,做事谨小慎微。不除里克、邳郑,晋国的大权怎能弄到咱们手里呢!”
东关五说:“你说该怎办好呢?”。
梁五便把自己早想好的一套计谋告诉了东关五。
当天晚上,晋大夫骓遄家里,突然闯进来一个名叫屠岸夷的大汉,因他和骓遄自幼很好,就将梁五、东关五如何收买他,让他在安葬献公时,趁机杀死里克、邳郑的计谋说了一遍。骓遄听了大吃一惊,说:“你若不去,料定“二五’还派他人去干,不如将计就计。”
荀息一班文武官员为献公送葬那天,屠岸夷拉住二五,挥刀结果了他们的性命。士兵们一见,队伍大乱,四处逃窜,屠岸夷跳在一块石头上,高声呼喊着:“大伙不要慌乱,公子重耳领着秦国的兵马已到城下,我奉老大夫里克命令,杀除奸党,为太子申生报仇,迎接重耳回国,愿跟我的就站过来”
土兵们听说重耳要当国君了,呼啦一下子站过一多半人马。
屠岸夷立即领兵乘胜追击,里克、邳郑、骓遄等也纷纷率领家丁,一齐杀进朝里,摔死了卓子,刀劈了荀息和骊姬。
--------------------------------------------------------------------------------
三、秦晋大战
里克连杀奚齐、卓子两个幼主和大臣荀息之后,暂时掌握着晋国的大权,派人去请逃亡在外的公子重耳回国。
重耳听了晋国使者的话后,一时摸不清国内的情况,说:“父王在世的时候,我违命出逃;父王去世后我也没有尽孝,那还有脸回去当国君呢?”
晋献公二公子夷吾,从屈城逃到梁国后,和梁伯的长女结了婚,并且生下个孩子,取名叫姬圉。夷吾时刻在打听晋国的动静,献公一死,,他就派跟他逃亡的大夫吕饴甥带了一队人马,偷偷打回他的封他屈城。当时,献公还没有安葬,辅国大臣荀息也顾不上去讨伐他。
不久,夷吾听说里克杀了奚齐、卓子和荀息,重耳又不想当国君的消息后,心里十分庆幸。这天,晋国派屠岸夷、梁繇靡两位大夫来迎接夷吾回国为君。
跟随夷吾的大夫隙芮说:“这事可不能轻信啊,咱们在外许多年,家里情况不了解,匆匆忙忙回去,万一上了当呢?!”
夷吾地说:“这该怎么办?”
隙芮献计说:“依我之见,要做国君,应有贤臣、睦邻这两条。现在里克、邳郑一班老臣在朝主事,西边的秦国势力最强。咱们先用厚利收买他们,取得内外的支持,才能返国。”
夷吾采纳了隙芮的建议,命史官写了两封信,托屠岸夷带给里克和邳郑,信中赞扬里克身居虎穴,铲除奸贼,为晋国立了大功,然后又说,待自己做了国君,便封他为相国,并封给里克土地一百万亩,封给邳郑土地七十万亩。夷吾还特意写了一封长信,派人送给秦穆公,求他出兵助自己返国,答应事成之后,将晋国河西的五座城池划归秦国。
秦穆公接到书信后,就命大将公孙枝带领三百辆兵车,护送夷吾返回晋国,做了国君,这就是晋惠公,时间是公元前650年。
夷吾即位后,秦国大将公孙枝住在晋都,索取晋惠公许给的河西五城的土地。这时,晋惠公却有点舍不得了。
大夫吕饴甥说:“土地是祖宗留下的,怎能轻易送给别国呢?”
里克竭力反对他的主张,说:“主公是依赖秦国力量做了国君的,不能失信于秦国,我看还是给了为好。”
隙芮生气地说:“若给秦国五城,晋国就失去一半疆土!”
里克抱怨地说:“既是先君打下的江山,当初何必许人呢?”
隙芮大声喝道:“里克,你那里是为秦国争地,分明是向主公讨要你那一百万亩封地!”
邳郑怕这样闹下去里克要吃亏,用胳膊推了下里克,里克便敢怒而不敢言了。
惠公听从了吕饴甥的主意,并让他给秦穆公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说:自己刚刚为君,不敢骤以五城予秦,待国内稍稍安定后,再行划拨。并派邳郑带了一些金银财宝送往秦国。
邳郑动身后,里克送了一程又一程。
隙芮暗中对惠公说:“里克不怀好意,说国君夺了他的大权,又不肯给他的封地,早就对主公不满了。邳郑临走时,他俩又不知在嘀咕什么,其中必定有鬼,不如趁早杀掉,以绝后患。”
惠公说:“里克有功,怎能将他杀死呢!”
隙芮说。“里克连杀两君一臣,罪大恶极,君主念他回国保驾功劳,这是私事,清算他杀君乱政的罪行,才是公事。国君怎能以私利而忘公义呢?”
惠公犹豫了一会儿,说:“如此说来,你去杀死他吧!”
隙芮和里克早有冤仇,听了惠公的命令,带领人马很快包围了里克住宅。站在高处喊道:“晋公诏命,没有里克,晋君难立,这是功劳,但里克连杀两君一臣,罪不容诛。君不敢以私利废大义。里克快自刎吧!”
里克据理驳斥说。“我不杀奚齐、卓子,惠公怎么做国君呢?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说完,拔出宝剑含恨自刎。
后来,邳郑从秦国返回晋国,隙芮又在惠公面前栽赃陷害。晋惠公轻信隙芮之言,将邳郑等八位老臣统统杀死。这就是晋国历史上有名的屠杀大臣事件。
晋惠公即位不久,晋国连遭几年风旱虫灾,庄稼收成很少。
公元前六四六年,又遇一场大旱灾,曲沃、绛州一带庄稼大都旱死,几乎一无收成。晋国难民扶老携幼,背井离乡,四处逃荒,国库吃空,士兵挨饿,怨声载道。
要熬过荒年,务必向秦国求借,可是许给秦国的五座城池,连一座也没有给,怎么好意思再张口呢?夷吾心中十分矛盾。
隙芮说:“主公不必忧愁,我们并不是拒绝割让五城土地,只是说,待国内安定后再给,我们可向秦国借粮,它若不答应,就是秦国不是了,那时,我们拒绝割让五城,他们也就没啥说的了。”惠公于是就命大夫庆郑带着书信和珠宝玉器,前往秦国借粮。
秦穆公召集大臣商议,穆公很不高兴地跟大臣们说:“夷吾许我河西五城土地,至今一座也不给,他倒借粮来了。你们说借还是不借?”
秦国大臣蹇叔和百里奚(百里奚原是虞国大夫,晋献公假虞灭虢后在秦国任职)不约而同地回答说:“天灾荒年,哪个国家也免不了。救灾如救火,晋国的难处,好比秦国的难处,这是人情常理,主公还是借给吧!”
秦穆公说:“我给晋国的好处,已经够多的了”
大夫公孙技说:“这怕什么,我们借给他的多,他们还的也多,无损于秦国的富强,如果他不还我们,晋国人民就在对岸,人心归秦,我国威望将会更高。”
刚从晋国逃跑出来的邳郑之子邳豹,一心要为父亲报仇,说:“晋君残无人道,天灾人祸一齐至晋,这是上天的惩罚。秦国可趁晋国发生饥荒,起兵伐晋,机不可失啊。”
穆公严肃地说:“负我的是晋惠公,挨饿的是晋国百姓。我们不能因为憎恨晋君,而得罪晋国百姓啊。”
于是秦穆公发出诏命,借给晋国粮食。他征集车辆、马匹、船只,并派队伍把粮食护送到晋国首都。那时,从渭水河畔,到黄河、汾河沿岸,到处是秦国运粮的车队、船队。晋国百姓听说秦穆公送来了粮食,都十分感激。
不料第二年,秦国渭河流域也遇到特大旱灾,大片麦苗枯死,所收无几。说来也巧,这一年晋国的麦子反而获得了大丰收。
秦穆公想起头年蹇叔、百里奚所说的话来,深感欣慰:“真是丰歉难料呀!如果去年不借给晋国粮食,今日可怎么开口向人家借粮食呢?”
邳豹颇知惠公的为人,就说:“晋惠公是个贪得无厌,不守信用的昏君,我看不一定借给。”
秦穆公不以为然地说:“人心换人心,我看晋君会借给咱们的。”于是,便命大夫泠至出使晋国,临行时也带了大量珠宝玉器等礼品。。
开始晋惠公想起秦国的好处,答应借给秦国一部分粮食。
大夫隙芮立即阻拦说:“君给秦国粮食,也将给秦土地吗?”
惠公说;“我只答应借粮给他,谁说给秦国土地来?”
隙芮说:“君只报秦借粮的小恩,而忘秦君辅助的大德,是舍大报小,不合情理。”
大夫庆郑说:“去年我奉命到秦借粮,秦君一无推辞,晋国人民都夸秦君的美德,如今我们不借给秦国粮食,不仅秦国埋怨,就怕连国内平民百姓也会反对的。”
吕饴甥说:“秦借粮给晋,是为求地。我借粮给秦,向他求什么呢?”
大夫虢射对晋惠公说:“去年我们晋国发生饥荒,是老天爷让秦国来消灭我们晋国,然而,他们却借给我国粮食,真是愚蠢,今年秦国发生饥荒,是老天爷让我们去攻打秦国,这个机会可不能错过。咱们赶紧去联合梁国,乘机讨伐秦国,共分秦地,才是上策。”
晋惠公本是个忘恩负义的吝啬鬼,听了吕饴甥、虢射的话,正合自己的心意,于是连连点头。秦国使臣泠至气愤地说:“我们国君感念秦晋之好,不要晋国一寸土地,借粮食给晋国人民,现在你们不念旧情,恩当仇报,我回去将如实向我君报告。”
吕饴甥和隙芮等人大声喝道:“要吃晋国粮食,除非用秦兵来取。”
泠至气愤地离开普都,回秦国去了。
晋惠公背信弃义,没有借给秦国粮食,使秦穆公大为恼火, 他决定调集三军兵马(一军约万余人),攻打晋国。
秦穆公同宰相百里奚亲自率领中军,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保驾,大将公孙枝统率右军,公子絷统率左军,杀奔晋国而来。
边境告急,可急坏了晋惠公和一班文臣武将。
大夫庆郑说:“秦国发兵,还不是因为我们没借给粮食,不割让城池。依臣所见,还是把河西五城交给人家吧,省得再动干戈,晋国遭殃。”
晋惠公大怒,要将庆郑斩首,经过虢射求情才免去死罪。
晋惠公组成战车六百辆,率领三路大军,向西进发,准备迎战秦国。途中,庆郑见惠公乘坐郑国送来的“小驷马”,好心好意地劝说道:“今遇秦国大敌,主公乘坐异国的马,它不熟悉晋国道路,恐怕于君不利吧!”
惠公非但不听,还训斥道:“你还敢多话!”
这时,秦军已东渡黄河,连战连捷,长驱真入,一直打到了晋地韩原。晋惠公命令部队在离韩原十里处安营扎寨,并让大夫韩简前往秦营刺探虚实。韩简回平后报告说:“我看秦军兵精将勇,人数虽然比我军少点,可土气和强我军十倍!”
惠公听了非常生气,说:“这是庆郑的言语,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誓与秦军决一死战!”就令韩简到阵前请战。
双方在龙门山下,摆开阵势,撕杀起来。顷刻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混战之中,晋惠公乘坐的“小驷马”,气力已尽,又遇秦国大将公孙枝,惠公让大将家仆徒接战,公孙枝有万夫不当之勇,家仆徒那里是他的对手,不多会儿便败退下来,“小驷马”被惊得狂奔乱跑,终因不识途径,陷入泥潭,拔不出腿来。正在十分危急的时刻,晋将庆郑冲杀过来,惠公高声叫道:“庆郑将军快快救我!”
庆郑看了惠公一眼,说了几句风凉话:“国君乘小驷马挺稳当,你就等着别人来救你吧!”说着扬鞭策马而去。
战斗以晋军大败而告终,秦国俘虏了晋惠公和家仆徒、虢射等一批晋军将领,六百辆战车,逃脱的只有一百来辆。
秦穆公点视将校时,只是不见大将白乙丙一人,便派兵到处搜寻,原来白乙丙与晋将屠岸夷交手后,扭打在一起,滚入窟中,两人力气用尽,还抱着互不放手,军士只得将他们拆开,抬到兵车上。屠岸夷做了俘虏,被秦军斩首,好一员勇将,落了个可悲的下场。
秦穆公押着俘虏回到秦国,想把晋惠公杀掉。大将公孙技却认为:杀了,对秦国也无多大好处,驱走,还会有人收留,可能留下后患,倒不如仍立他为君,让晋国归还河西那五城土地,让太子圉作为人质,留在秦国,使秦晋两国世代友好相处。
秦穆公称赞说:“公孙枝有卓识远见!”于是他把晋惠公暂时安置在灵台山的离宫里,派了一千名秦兵严密看守着。
晋君被俘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秦国。穆公夫人穆姬(晋惠公的同父异母姐姐)听说捉住了她的弟弟,整日哭哭啼啼,让人们在后花园里垒了个高台,台下堆上许多柴草。她和太子身穿素服,往在台上的小屋里,不吃不喝,发誓说:如果不把惠公放归晋国,她就在台上自焚。伺候她的待女慌忙向秦穆公报告。
穆公听了大为震惊,立刻吩咐侍女,回去报告夫人,很快就释放晋君回国。穆姬这才脱掉素服,下了高台,回到宫里。
晋国吃了败仗,惠公终于刻让了河西的五城土地,把太子圉作为人质留在秦国。
--------------------------------------------------------------------------------
四、重耳逃难
晋献公的长子重耳,四十三岁那年,因骊姬陷害,被武士勃抵追赶到蒲城,砍了一只袖子,逃到狄国(在今陕西渭水一带)。当时跟随他逃难的,还有晋国的一帮文人武将,较有名的是狐毛、狐偃、赵衰、魏仇、狐射姑、颠颉、介于推、先轸等人。
狄国是个小国家,国君热情好客,听说晋国公子重耳和一帮有名望的人到了,特意用厚礼接待,把这一伙“难民”安排得舒舒适适,狄君还把征服咎如(赤狄别名,隗姓)时,收纳的两个漂亮女子嫁给他们,小的叫季隗,嫁给了重耳,生下两个儿子,取名伯鲦、叔刘。大的叫叔隗,嫁给了赵衰,生了个儿子取名赵盾。他们找下这个好靠山,一住就是十二年。那时,重耳觉得自己已经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子,哪里还有出头的日子呢?
就在第十二个年头,狐毛、狐偃兄弟收到重尔的舅父、狐氏兄弟的父亲狐突写来信,上面说,晋惠公从秦国回到晋国后,立即下令,把韩原没有救驾的庆郑斩首,他又把宠臣隙芮叫到身边,认为重耳在外面笼络诸侯,迟早是晋国的祸害,不如趁早把他们除掉,邵芮推荐勃抵除掉重耳。
于是,惠公便把勃提召来,赏以重金,并答应说,杀死重耳后,还可给他个大官做。
重耳把这事给人们一说,大伙都劝他快快离开狄国。
狐偃、赵衰说:“现在天下数齐国最强,各国诸侯纷纷依附,还是去投奔齐桓公吧!”
重耳回到家里对夫人季隗说:“晋国来人要杀我,我在这里已经呆不下去了,你跟孩子们可要好好保重,如果我二十五年后还回不来,你就不必等我了。”
季隗哭泣着说:“男子汉志在四方,何况你是晋国的公子,就放心走吧,什么二十五年,那时我都成老太婆了,还改嫁什么……”
重尔一行上路不久,掌管盘缠行李的头须就一个人偷偷溜了。
重耳要去齐国,先得经过卫国,他们没盘缠,一路上吃尽了苦头,走了几天,才来到卫国。守城门的人问他们是哪里来的,赵衰说:“车上坐的是晋国公子重耳,要到齐国,请开门借个道儿。”
守关士兵听说是晋公子重耳,便飞马快报卫君,卫文公固嫌当年卫国修建国都时,晋国没肯帮忙,又听说重耳是逃难来的,所以不肯开关计路。守门的士兵说:“我们国君不知道重耳是什么人,请你们往别处去吧。”
魏仇怒道:“卫毁(卫国国君)真是个小人,等着瞧吧!”
赵哀叹息道:“蛟龙失水,还比不上蚯蚓呢。我们就咽下这口气吧。”
这帮“难民”,只好兜了个大圈儿绕过关去。
这一天,他们饿着肚子走到中午,来到一个叫五鹿(在今河南濮阳东北)的地方。他们看见一群农夫正蹲在地边吃午饭,重耳让狐偃跟他们要点。农夫们说:“我们哪有多余的给你们吃呀?”
狐偃说:“不给饭吃,就把碗借给用一下好吗?”
一个农夫说:“倒是怪可怜的。”说着他就捧过一块土坷垃来,笑着说;“吃这个吧!”
魏仇大怒,挥拳就要打,狐偃赶忙拉住魏仇,并且接过那块土坷垃来,露出笑脸说:“公子啊,这可是个吉祥的兆头。咱们弄点粮食还不容易嘛,要想占领土地,可就难了,老伯把这土给我们,还不是上天赐给我们土地嘛!快快拜受才是。”
重耳听了这番话语,便拜领了这块土坷垃。
没有要到饭吃,重尔几乎饿昏,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做了一罐肉汤,重耳吃完后,大家又继续逃难。这就是介子推股啖君的故事。
就这样,重耳一行饥一顿,饱一顿地总算到了齐同。当时,齐桓公正在笼络各路诸侯,建立霸业,重耳是个挺有名望的人物,齐桓公就派大臣到关外迎接,又人摆酒席给他们接风,还把一个名叫齐姜的远房侄女嫁给了他,并拨给他们二十多辆车马,派专人接待。这帮‘难民”有吃有住,就象在狄国一样,又过上了安安稳稳的好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齐桓公病死后,齐国众公子争位不休,国内发生了混乱。狐偃、赵衰等人感到住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就打算到宋国去。
可是重耳却满足于现在这种安逸的生活,不愿再四处流离颠沛。
于是,狐偃、赵衰叫了几个人,在一棵老桑树下,商量让重耳离开齐国的办法,却被几个采桑叶的侍女听到了,她们回去就告诉了齐姜,齐姜虽然也舍不得和重耳分开,但一想,总不能让晋国公子无所作为呀,于是暗暗下了决心,准备送他回国,便和狐偃等人一块想了个办法。
一天晚上,齐姜设宴,乘机把重耳灌醉,叫来魏仇、颠颉把重耳抬到车上,然后朝宋国(在今河南省商丘)走去。
走了几十里后,重耳被颠簸醒了,发现自己躺在车上,才知道是上当受骗了,他跳下车来见人就打,狐偃、赵衰好说歹说,总算使他回心转意,继续赶路。
走了几天,到了曹国(在山东省定陶县西北)。曹国国君曹共公,见重耳等一帮“难民”来投,便有些讨厌,
㈣ 概括史记故事中晋国公子重耳
执政时期
重耳复国
重耳-晋文公复国图
主条目:晋重耳争位之战
前637年(晋惠公十四年)九月,晋惠公薨逝,太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27]
晋怀公即位后害怕秦国讨伐,就下令跟随重耳逃亡的人都必须按期归晋,逾期者杀死整个家族,因为舅舅狐偃与狐毛都跟随着重耳没有回国,晋怀公杀死了重耳的外公狐突。[28]
十一月,晋安葬了晋惠公。十二月,晋国大夫栾枝、郤谷等人听说重耳在秦国,都暗中来劝重耳、赵衰等人回晋国,作内应的人很多。于是秦穆公就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晋怀公听说秦军来了就派出军队抵拒,可是民众知道了重耳要回来都不愿意抵抗,只有晋惠公的旧大臣吕省、郤芮不愿让重耳即位。[29]
前636年(晋文公元年)春天,秦国护送重耳到达黄河岸边。面对重耳即将登上大位,狐偃说:“我跟随您周游天下,有太多的过错,我自己都知道,我请求现在离去吧。"重耳说:"如果我回到晋后,有不与您同心的,请河伯作证!”于是,重耳就把璧玉扔到黄河中,与狐偃明誓。那时介子推也是随从,正在船中,就笑道:"确实上天在支持公子兴起,可狐偃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以此向君王索取,太无耻了。我不愿和他同列。"说完就隐蔽起来渡过黄河。秦军包围了令狐,晋军驻扎在庐柳。二月辛丑日,狐偃与秦晋大夫在郇结盟。壬寅日,重耳进入晋军中。丙午日,重耳到达曲沃。丁未日,重耳到武宫朝拜即位,是为晋文公。大臣们都前往曲沃朝拜。晋怀公逃到了高梁。戊申日,重耳派人杀死了晋怀公。[30]
己丑傍晚,吕省、郤芮意图放火烧死重耳,被勃鞮告密,吕省、郤芮逃到黄河边,被秦穆公诱杀。[31]
勤王周室
主条目:晋平周王子带之乱
前636年(晋文公元年),周襄王胞弟王子带盗嫂事发,与周襄王发生火并,王子带联合狄人攻周,大败周军。周襄王逃居于郑国的汜,并告难诸侯。
前635年(晋文公二年)春,秦穆公收到了周天子的告急文书便屯兵于黄河岸边准备勤王。赵衰以一个政治家的嗅觉劝晋文公说:“争夺霸权最好是拥护周天子,周王室与晋国同为姬姓,如果晋国不抢先护送周天子回京而落在秦国之后,就无法在天下发号施令,今天尊敬周王是晋国称霸的资本。”[32]
三月甲辰日,晋军到了阳樊(今河南济源西南)并包围了温(今河南温县西),护送周襄王回到了周都洛邑。四月,杀死了王子带。周襄王大为感动,把河内、阳樊两地赐给了晋国。[4]
图霸中原
晋文公
主条目:晋文公欲伐卫、晋文公伐曹、晋文公图霸中原之战
前633年(晋文公四年),楚成王和同盟诸侯包围了宋国,宋国公孙固赶到晋国请求援助。先轸说:“报答恩人决定霸主,就在于今天了。”狐偃说:“楚国刚刚占有曹国,而且初次与卫国通婚,假如攻打曹国、卫国,楚国一定救援,那么宋国就得到解脱了。”晋文公编制三军讨伐楚国的同盟曹、卫。十二月,晋军攻下太行山以东,晋文公把原邑封给赵衰。[33]
前632年(晋文公五年)春,晋文公以荀林父为御戎、魏犨为车右,率领晋军800乘南下,讨伐曹国时向卫国借路,卫成公不答应。晋军只好迂回从南渡过黄河攻打曹国,讨伐卫国。正月,晋军攻下五鹿。二月,晋文公、齐孝公在敛盂结盟。卫成公见晋大军压境,晋、齐又结为盟好,请求参加结盟,晋文公不答应。卫成公想与楚国结盟,卫国人反对,结果卫赶出卫成公讨好晋国。卫成公住在襄牛,公子买在卫国防守,楚国救援卫国,未能取胜,晋军不战而得卫国。
三月,晋军南下攻曹,丙午日,晋军攻入曹都(今山东定陶),列举了曹共公的罪状,因为曹共公不听僖负羁的话,让三百个美女拉着自己华丽的车子。晋文公下令军队不许进入僖负羁同宗族的家内,以报答他的恩德。
晋军攻击曹、卫,本欲引诱楚军北上,坐收以逸待劳之功。但楚军并不上钩,而猛攻宋国,宋再次向晋军告急。晋文公想救援宋国就应攻打楚国,因为楚国曾对晋文公有恩,晋文公便不想攻打楚国,想放弃对宋国的救援,可宋国也对晋国有恩,也必会失掉宋国,陷于战略被动地位,晋文公为此举棋不定。先轸劝说:“抓住曹伯,把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楚为此肯定着急,那楚国势必要放弃攻打宋国了。”于是文公听取了先轸的意见,楚成王真的率军离开了宋国。[34]
楚将子玉骄傲自负,反对楚成王撤军,坚请与晋一战,楚成王说:“晋侯在外逃亡十九年,受困的时间太久了,终于返回晋国。他因尝尽了艰难险阻,就能正确对待百姓,上天为他开路,他不可阻挡。”子玉仍请兵说:“不敢一定建功立业,只求堵塞中伤诽谤的言论。”楚王很生气,只给了他很少的军队。[35]
此时秦穆公、齐昭公又心怀异志,与晋国消极合作,晋国面临着单独与楚决战的境地。晋文公用先轸建议,让宋用土地贿赂秦、齐,请两国出面求楚退兵,并告诉楚国这件事,制造秦、齐与楚国的矛盾,一面分曹、卫之地与宋,坚其抗楚决心。楚国不愿放弃曹、卫,齐、秦为得到宋国的土地便不愿与楚国结盟,最后就无可选择的与晋国结成同盟,兵锋直指楚国。[36]
城濮大战
城濮之战
主条目:楚子围宋、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前632年(晋文公五年)夏,子玉派宛春与晋交涉:如果晋国答应让曹、卫复国,楚即解宋之围。此为子玉一石二鸟之策,如果晋国答应他的要求,则曹、卫、宋三国都会对楚国感恩戴德。如果晋国不答应他的要求,那么曹、卫、宋三国将会怨恨晋国。晋大夫狐偃即上了子玉的圈套,说:“子玉很没有礼,我的国君只得到一份,他们的臣子却得到两份,不能答应。”先轸则识破了子玉的机关,说:“安定人心叫做礼。楚国一句话安定了三个国家,您一句话灭亡了它们,我们才是无礼了。不答应楚国,这就是放弃宋国。不如私下里答应恢复曹国、卫国以便引诱楚国,扣留宛春来激怒楚国,视战争胜负的情况再来计谋。”晋文公采用先轸的建议一面暗许曹、卫复国,劝其与楚绝交,一面扣留楚使臣以激怒子玉。
楚将子玉很生气,带军北上攻打晋军,进逼陶丘,晋文公为疲敝楚军,诱使子玉轻敌深入,以便在预定战场与楚决战,楚国军官问:“你们为什么退兵?”狐偃说:“过去我们在楚国时已立约说交战时退避三舍。”晋文公退避三舍既是报答以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也是诱敌深入,楚军也想撤退,子玉不同意。[37]
四月戊辰,晋文公与宋成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国小子慭率军驻扎于城濮(山东省范县南)。子玉率楚急进,依托郄陵险阻扎营,并有郑国、陈国、蔡国相助。[38]
子玉派斗勃向晋国请战,晋文公答应第二天早晨开战。[39]
接着晋文公在有莘检阅军队,晋军有七百辆战车,车马装备齐全,又砍伐了当地的树木作为补充作战的器械。[40]
四月己巳,晋军在有莘北摆好阵势。楚将子玉带领六百兵卒作为中军,说:“今天必定将晋国消灭了!”子西统率楚国左军,子上统率楚国右军。 胥臣带领晋国下军,用虎皮把战马蒙上攻击楚国的盟军陈、蔡联军,陈、蔡军队远远的看到晋军披着虎皮的战马顿时吓破了胆,士兵四处逃窜,楚国右军被击溃。狐毛带领晋国上军树起两面大旗假装撤退,栾枝带领晋国下军让战车拖着树枝装作大军假装逃跑,楚军受骗追击,原轸和郄溱率领晋军中军向楚军拦腰冲杀,狐毛和狐偃指挥上军从两边夹击子西,楚国的左军溃败,结果楚军失败,子玉带着残兵败将逃回国内自杀[41-42]
。楚国的盟友郑文公向晋国求和, 晋文公和郑文公在衡雍订立了盟约。[43]
晋军在楚军营地住了三天,吃缴获的军粮,休整三日后,胜利班师。四月甲午日,晋军到达衡雍,在践土为周襄王造了一 座行宫。[44]
称霸诸侯
主条目:践土之盟
前632年(晋文公五年)五月丁未,晋文公把楚国的俘虏献给周襄王,郑文公替周襄王主持典礼。周襄王用甜酒款待晋文公,并劝晋文公进酒。周襄王命令王子虎任命晋文公为诸侯首领,并赏赐给他一辆大辂车,红弓一把,红箭一百支,黑弓十把,黑箭一千支,香酒一卣,珪瓒以及勇士三百。晋侯多次辞谢,最后才行礼接受了。周襄王写了《晋文侯命》,于是晋文公称霸,癸亥日,王子虎在王宫与诸侯结盟。[45]
六月,晋文公恢复卫侯地位[46]
,诸侯围许时晋文公又恢复了曹伯地位。[47]
前632年(晋文公五年)冬,晋文公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诸侯,与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侯、郑文公、卫叔武及莒子在践土(今河南原阳)会盟。[5]
前631年(晋文公六年)夏,晋文公与王子虎、宋公孙固、齐国归父、陈辕涛涂、秦小子憖,会盟于翟泉(今河南孟津),用以巩固践土之盟,并谋划讨伐郑国。
㈤ 《重耳传奇》曾经很火,可网友为什么说它是被“骂”火的呢
《重耳传奇》豆瓣评分只有2.8分,但是却坚持播了三个月,口碑奇差却在热播,人们几乎是边骂边看,把这部戏看完了,结果贡献了无数的流量和金钱。
那么为什么这一部低评分的电视剧会如此的火热呢?
不过这也说明了目前的影视剧有着越骂越火的粉丝特质。一部片子有人关注有人骂,收益远远地高过了那些无名的好片子。
这也算是影视剧的乱象之一吧。
㈥ 《重耳传奇》的女主是谁
《重耳传奇》的女一号是齐姜,也就是张含韵饰演的角色,她是齐国的公主,一直喜欢重耳。
齐姜作为齐国的公主,她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女孩子,她不甘于做一个大家闺秀,总是想着匡扶正义,所以总是偷偷的溜出宫去,她在行侠仗义的时候认识了重耳。
㈦ 《重耳传奇》剧中哪些雷人的造型让你忍不住要吐槽
我觉得张一山的蒙古人装饰很雷人,这个根本就是看不下去的。
㈧ 他是曹国国君,一时好奇偷窥男人,为何最后却导致了亡国之灾
因为曹国国君曹共公偷窥的男人不是一般的男人,他就是后来春秋时期大名鼎鼎的晋文公重耳。重耳早年流亡于各国十九年,而曹共公就是在重耳逃亡在曹国的时候,一是猎奇偷窥了重耳洗澡,虽然当时重耳是流亡的落魄之人,好歹人家也是一国的公子,曹共公的行为不仅有伤风化,而且还让卑微活着的重耳更感屈辱,最后重耳登上晋国国君之位,便灭了曹国洗刷之前曹共公给他的耻辱。
俗话说得好,不作不会死,曹共公自然知道重耳身份特殊,他不能要求重耳脱衣服让他观摩,来满足他猎奇的心理,但是他又不作死心里不舒服。于是他便想到在重耳洗澡之时,偷窥他。原本这事情也就是一个神不知鬼不觉的秘密,但是就这么寸,曹共公偷窥的时候,正好被重耳看到,重耳当时在逃亡寄人篱下,曹共公非得看他的肋骨,他只能坦然大大方方让曹共公观摩。从内心深处来说,谁也不想成为猴子让人观摩,尤其是在落难的时候。
最后重耳重新回到晋国荣登国君之位,他便将他的大军开到了曹国,曹国没有因为收留重耳得到他的感激,因为重耳在曹国得到的只有屈辱。最后曹共公也用亡国的代价为他的猎奇买单,可谓是史上最贵的一次猎奇观摩。
㈨ 重耳的故事
1,清明寒食
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年晋文公都快饿晕过去了,介子推割了一块腿上的肉与野菜同煮成汤给他,当他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
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请介子推,介子推躲避山里,不愿出来。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2,文公逐麋
晋文公即位后,有一次追猎一只麋鹿却跟丢了,便问路边农夫老古说:“见我的麋鹿了吗?”老古跪着用脚指路说:“往那边去了。”晋文公说:“我问先生,先生却用脚指路,是为什么呢?”
老古抖抖衣服站起来说:“想不到我们的君王竟然这样愚笨啊,虎豹因为离开偏远之地靠近人类,所以才被人猎到;鱼鳖因为离开深水,才被人捉住;诸侯离开他的民众而外出远游,才会亡国。
3,重耳对秦客
晋献公的去世后,秦穆公派子显慰问重耳:“寡人听说,失去国家常常在这个时候,得到国家常常在这个时候。虽然您恭敬严肃,居丧也不可太久,时机也不可失去啊,请考虑一下吧!”
重耳将这事告诉舅舅狐偃,狐偃说:“你还是推辞吧。居丧之人没有值得宝贵的东西,可珍贵的只有仁爱和亲情。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还要用这事来谋利,那么天下谁能说清我们无罪过啊?”
子显复命将事情告诉秦穆公。秦穆公说:“仁人啊,公子重耳!叩拜但不拜谢,是他没已晋献公的继承人而自居,所以没有拜谢。哭着起身,就表示敬爱父亲。起身但不私谈,就表示远离个人利益啊。”
(9)重耳衣服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推举贤良,任用有才能的人:封狐偃为相、先轸为帅;让赵衰、胥臣、栾枝、冀缺等人辅佐他治理国家;让郤溱、霍伯带领军队;让贾佗、阳子制作礼仪;让魏犨、荀伯抵御北方的戎族。
制定官员规章,按法办事,确立名分,培育美德。赏赐随从自己逃亡的人员和各位有功之臣,功大的封给城邑,功小的授与爵位。
王公享用贡赋,大夫收取采邑的租税,分给士族田地,一般平民自食其力,工商之官领受俸禄,差役按其职务领取口粮,家臣的食用取自大夫的加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