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古代十大美女故里,我们耳熟能详的美人家乡都在哪里
人们喜欢对古代的人进行分类,像是古代十大美女、古代十大美男之类的。不过人们往往只清楚她们的名字,对她们的故居却不了解。不过有些人在历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就像是我们熟知的貂蝉,她就属于小说杜撰的人物,而西施的存在也受到质疑,她们两个的故居根本无法确定。
很多人物都是从小说中听到的,有些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而有些则是完全杜撰出来的。现在很多旅游景区也不可全信,像是貂蝉、西施这样的墓地,全国可以搜出好多个地方。一些地名也只能用来参考,根本无法确认。
‘贰’ 哪里才是你的故乡
家乡是赵雷歌词里阴雨的小城,
把手揣进裤兜,
和恋人走到玉林路的尽头,
坐在小酒馆门口,
直到左右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的眷念。
是宋冬野心心念念的安和桥,
“你回家,我在等你呢”,
有人等待的温暖与守候。
也是李志歌中一杯长岛下肚,
转身跳进西湖,
却再也找不到九六年回忆的惆怅。
你的家乡在哪里?是绿田油油的村庄,还是乡村二级公路上扬起的黄沙?
它或许是你心心念念要离开,离开了又会想念的地方。
有人说,从此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
上大学以后,只有在寒暑假才能回一趟家,没有了朝夕相处的时间,只留下短暂的冬,和夏。
张佳玮曾说过地域与性格的关系:
地域不仅潜移默化着性格,而且在悄然告诉你,“这样的性格就是对的,这样也可以过哟”。故乡雕琢了人,也培养了人的判断标准和价值观,所以多多少少,总还是会跟着人走。
一直以为离开了家乡,似乎就与它再无瓜葛,后来才发现,我们离开了故乡,似乎也带走了一部分故乡,那一部分融化在乡音里,性格中,和味蕾上。
明明知道发音不对,还是倔强地坚持分不清前鼻音和后鼻音,边音鼻音。
你的水土不服、胃口不好只有一种解药——家乡。
@蒋小枯
2014宁波象山
到了嫌弃那浓浓的鱼腥味,离开了又会想念这种独特的味道。
@塔拉
2016年内蒙古
家乡就像热腾腾的马奶酒,你吃过其他的东西也许味道更好,其他东西能承载你的理想,那碗热腾腾的马奶酒却是无力时,受伤时,最渴望想吃到的那一碗。
@王姝人
2016年2月,四川凉山。
我是2009年9月乘火车离开家乡外出求学,然后毕业工作。家乡是我的根,是我一辈子抹不掉的印记,不管遇到任何事情,回到家乡总会得到治愈。它困难深重,它又积极乐观,所以可以为药。这张照片是春节正月初二,我们一家人在山上为先祖清理墓地,农村人的墓总是散乱在山间原野,不如城里墓碑排列成组。一年回一次家,看一次亲人,再看看先祖的坟墓,然后了悟,人生在世,光阴苦短,需对得起自己才好。
@牛牛
2017年,太原。
家乡是歌词里的并州路,我沿着并州路一直往南走?拍摄于今年夏天,前几天回家里看爸妈,家乡气候适宜,有亲人有朋友也有可选择的工作,但还是想要先去往大城市,因为那里有更自由的空间和未知的人生。我爱家乡,所以,我更要逃往远方,这样,我每次回来的时候,都是爱着她的。
@廖梦
2016年家门口。
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是傍晚,晚霞美得一塌糊涂,然而这里却是我一直以来想要逃离的地方。最近在实习,有半年多没回去了,甚至可能在接下来的下半年里也没办法回去,这时我才发现,没有那一刻,我如此的眷念着故乡。人们总说,从此故乡,再无春秋,只有冬夏。可是我好像,连故乡的冬夏都没能抓住。
@官官
我的家乡在东北,一个小小的矿上。2014年高考后离开家,很少再回去了。现在矿上黄了,年轻人能离开都离开了,这里只剩下了一些老人和孩子。曾经这里辉煌过,现在,只是一个可以回忆的老城。家乡,对我意味着一个心心想念但却不会回去的地方。
@金鱼啦啦啦
2016,桂林。
家乡就是有爸爸妈妈陪伴的童年时光。照片中是记忆中曾经在漫天大雪中趴在亲人背上走过的大桥,现在有了高铁,老的铁路桥已经不走客车了偶尔还能看见货车轰隆而过。
@兰豆
2002年,衡阳。
高考之后,离家之前的最后一个夏天。家乡是抹不去的记忆,是夏日田间大汗淋漓之后,甜滋滋的西瓜。
@林间空地
2017.3.8单位三八妇女节活动上海。
生长在这座城市,没有离开过。日新月异的更替变化,早就已经没了从前的样子。只依稀记得小时候的弄堂,一个弄堂就是一个故事,小情侣间的亲昵,葱油饼和豆花飘的香气,小孩儿们的嬉闹,还有妈妈喊我回家吃饭的呼唤??很多东西只能追忆而无法回味。城市里钢筋水泥的建筑越来越多,人和人之间也越来越冷漠,时常灰蒙蒙的天气给人的心里多了层阴霾。这个家不再有家的感觉。其实,我们人生在世不都是客旅,是寄居的吗?如果这样想,那么当我们活着就好好活,到走的那一天也不会因为太过眷恋而无法割舍。
@显微静
摄于2016年,潮州。
2010年离开的家。家,似乎就是一个永远在身后等你回去的地方,无论你在哪,用多快的速度疾走、奔跑,心里装了多少繁琐待处理的杂事,只要回到家,就可以将外面的一切包括自己,暂时放下,于是你听得到风的声音,看得到草的颜色,闻得到阳光的味道。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正在享受着这样一种"慢慢"的状态。
@何小湘
2015年,四川绵阳。
作为一个还在北方读书的学生,离家是二月底,曾经以为我是在追逐自己的诗意和远方,后来发现我一直被困在那座住着家人的小城里。家乡对我而言,是童年,和哥哥弟弟的百玩不厌的游戏,是房后烟囱的带着饭香的青烟,是泥田里插秧,院坝里乘凉,是百家饭的味道,是回不去但是最怀念的时光。
照片里的这间房子里曾经住着对我特别好的亲人,后来也许是因为生活,也许是外面世界的不一样的诱惑,他们离开,一年两年到现在快十年了吧,房后已经塌了,曾经用来晒粮食的院坝长满了一人高的杂草,枯,荣,没有人再知道。
@在一起
2015年,安徽。
去年离开家乡,到外面读大学,家乡对我来说就像是吃饭一样自然,离开家乡再远,它依旧会在哪里等着所有离家的人,它知道,走得再远,我们始终会回来的。那是我第一次和那么多好朋友去爬山,山很高,下雪天地也很滑,我们并没有爬到最高层,有失望,但很高兴,自从毕业以后就没有这样一起出去爬山的经历了,不是嫌累,就是没时间,所以我很珍惜这张照片,很珍惜我们曾经在一起的日子。
@一束矛盾
2017年,芜湖。
高中就离开家乡。家乡对我而言,是一个心灵的归宿。在城市逗留的时间已经差不多和故乡的记忆等长,但一有机会回去,看见熟悉的山水、蓝天和稻田,那种亲切感便油然而生。这张图片是我今年五月份在家乡拍的,从小虽生在农村,但没种过地。这次有闲暇去舅舅家,正好帮忙干了一点农活。某一个瞬间,我抬头看了一眼远方的天空,突然想起日本动漫《岁月的童话》,感觉自己彼时和妙子的心境颇为相似,于是随手拍下这张照片。不久前外公外婆双双离世,真可谓物是人非。
@Simone
2016秋国庆,山西省乡宁县一小村庄。
硕士生涯的最后一秋。秋收的下午,北风呼啸着已盖过了东风,母亲收拾完碗筷出去,我贴在温暖的炕上听着灶台里火苗窜动的声音几乎就要睡着;隔壁屋里小侄子咿咿呀呀说着听不懂的话,充耳不闻奶奶催促吃饭的声音;风推着门帘一遍遍拂过屋门,有猫咪在叫了,我想象它蜷在我脚边发出呼噜声的样子,可又突然想起它不像当年它的妈妈,它怕大半年才回来一次的我;墙上的钟表还在义不容辞地推进时间,第二天就又要离开;于是翻身起来逗了逗这小东西,然后挥镰去往金黄田野。顺便拍得此照。
@月暮
2017年。
家乡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承载着我太多错综复杂的感情,我既盼望着离开那个小地方,又期望着能够早点回到那个小地方。家乡就是我的味蕾,任何酸甜苦辣都记录着。这张照片,每次看到都会触碰我的内心,从小看着这个池塘,看着里面的天空倒影,生活或许就是这样,波澜过后,终会平静、安宁。
@安之若素
2017,广东潮汕的海边小镇?我的家乡。
这是最后一次要离开家之前拍的。那个遥远的海边小镇,有软软的床,暖暖的汤,还有那个每天询问我想吃什么的老母亲。
@Serene
2017年7月香港
家?是一眼望到?s?以抵?的????家??P帆?行希望再?w??r依然是少年
@王子肖
2017年5月30日,柘城。上次端午节回家的时候拍下的照片,而那次回去距离我倒数第二次回家已过去十个月。家乡意味着,再也回不去的地方吧。拍完这张照片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千里之外的苟且,万里之外的苟且,以及你目所不及的苟且。
一个人每天会掉下大约60多根头发,手指甲每天生长0.1毫米。
城市的新陈代谢每天都在进行。
一个小店的撤离,另一个小店的入驻。
一栋老楼被推倒,另一座大厦飞速生长。
陌生、怅然若失的,是记忆里的和现实中不重合的部分。
作者在《上海城市更新五种策略》中引用了卜音的一段话:“在历史的灾难流放之中,也许,心灵最渴望的并不是过去或真实的家乡,而是这个‘空间’,这个跟朋友、同伴共同经历的空间。”
卜音认为,“集体回忆应该是一个容许被众人探索的游乐场,而不是少数人怀缅过去的坟墓。”
我们其实并不讨厌城市的变化,
对家乡更新的感情大概更像,
许久不见面的老友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和别人的合照,
你不知道她什么时候新买的衣服,
也不认识她身边的那个人。
但是你知道照片中的她更漂亮了,
褪去了一身粗糙和鲁莽,
虽然和你原来认识的样子不大一样了,
还是默默在下面点了个赞。
‘叁’ 对中国人来说,故乡到底意味着什么
图片|ssDad-摄
文字为物道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肆’ 牛郎织女的故乡在哪
在山东沂源县燕崖乡。
西周时期的《诗经·大东篇》写道: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天空的一角有银河,河水若镜闪闪发光, 监察大地迷蒙,终有孔明之光,别人家织女虽跋却勇敢。在相约日移步顾盼七次,虽然不能纺织出布匹了,看那通情的牵牛,可也不愿驾车离去。
据专家考察,大东的位置在泰山以东,临淄、曲阜一带,核心位置正在今天的山东沂源县燕崖乡。作为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发源地,燕崖乡拥有国内唯一一处与传说实地、实景相对应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
燕崖乡牛郎庙旁的千年古村———牛郎官庄,村里人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大贤山东麓下临沂河的峭壁上有一石洞,人称织女洞,传说是西王母囚禁织女的地方。
(4)故乡在哪里的图片扩展阅读:
牛郎织女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牛郎的孤儿,随哥哥嫂子生活,嫂子对他不好,给了他九头牛却让他领十头回来,否则永远不要回去。沮丧之时他得到高人指点,在山上发现了一头生病的老牛,他悉心照料,才得知老牛原来是天上的金牛星被打下凡间,牛郎于是将其领回家。
后来得到老牛指点,牛郎找到了下凡仙女们洗澡游玩的地方,拿起了其中一个的衣服,那个仙女名字叫织女,两人相识,坠入爱河,后生育有龙凤胎。但由于触犯天规,织女被带回天界。老牛告诉牛郎,它死之后把皮做成鞋穿上就可以腾云驾雾。
后来牛郎终于上了天界,眼看就要和织女团聚,被王母娘娘头上银簪所变的银河拦住去路。天上的喜鹊被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化作“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团聚。王母娘娘有些动容,后命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两人才可在鹊桥相会。
之后,每年七夕牛郎就把两个小孩放在筐中用扁担挑起,上天与织女团聚,成为佳话。
在日本版本中,牛郎织女的婚姻是得到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的认可,可是他们婚后就只顾浪漫而忘却了工作,牛郎的牛跑了,织女的布也品质下降了,为了令他们不再懒散,玉皇大帝才分开他俩,每年只能见面一次。
从古代典籍的记载看,民间认为织女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在七月七日晚间,向织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变得眼明手巧,故亦称为“乞巧节”;又因为参与乞巧活动的大多为闺阁妇女,因此又叫“女儿节”。是日妇女多在庭院聚会,穿新衣、拜双星(即牛郎星和织女星)、摆香案、供果品,穿针引线、搭接彩缕,进行各项乞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