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郑姓怎么介绍姓氏
郑姓的介绍姓氏:郑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它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中国的姓氏,不少来自最初封国的国名,郑姓也是如此。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
历史上姓郑的名人
郑桓公: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郑桓公就是郑姓的始祖。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始祖。
郑庄公:郑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诸侯崛起,竞相争雄。郑庄公继位后,首先安定国内局面,然后利用巧妙的外交战略和高超的军事谋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开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国进入了大国争霸时期。郑庄公墓位于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② 男人伤感图片带字他姓郑
可以吗
③ 百家姓郑姓起源及家谱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郑国灭亡,以国为姓时,郑氏已有四支:南郑与山东支脉较弱,河南的两支较为昌盛。
南郑一支:
郑武公东迁后,留下在原址(陕西华县)的一些郑国宗室人员,当戎狄入侵时,南迁到今汉中地区建“南郑”,为首者称南郑君。后来成为秦国的南郑县,其宗室子孙,亦以郑为姓,散居四川、陕西各地。
东郑一支:
在今山东费县城东,有一支很早的郑氏,这是郑国建立初期,周王室将鲁国境内祭泰山用的枋邑交给郑国管理,郑庄公时期,郑国和鲁国将枋、许作了交换,郑国只留下“邴”(即今山东费县城东18里)的地方,作为祭泰山沐浴更衣的地方,并有宗室人员驻守,郑国灭亡后,也以国为姓,成了山东早期的郑氏。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郑国(即郑邦)应为该支。邴地因在鲁国,郑氏故又称“鲁人”,就地繁衍,即为东郑。
河南的两支:
一支是韩灭郑后,迁陈、宋之间的幽公之子“南里君”鲁公之后,在历史上影响较大。早在郑国被韩灭亡之际,原郑国贵族中改姓为郑的人投奔散居在陈、宋之间。由于这一地区是韩国和魏国的势力范围,郑国灭亡后他们也分别被称为韩国人或魏国人。鲁公之子琚,仕魏为大夫;琚公之子无悔,仕魏为新筑大夫;无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关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随父降赵,而继续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徽公长子昌,初为秦吴县令,后随楚项王起兵讨秦,受封韩王,又称郑韩王。郑韩王为楚守,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使韩襄王孙信破郑昌于阳城,以信为韩王(称韩王信),郑昌认为分封已不合时宜,因而归附刘邦,参加了助汉统一的征伐讨平中。楚汉之间的战争进入第三年,“楚汉相争,鸿沟为界”,在北广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族人、部将郑忠对刘邦建议说: “楚军强盛,应高垒深堑固勿战,待敌疲劳时再出击”。刘邦纳其言,果获大胜。昌公之子荣,陈(今河南淮阳)人,随父参加了项羽起义,项羽败于汉,刘邦要求原项羽部将注册登记,以便授官,独郑荣怀念项羽不肯登记,被汉逐出,汉文帝时忧愤而死。荣公之子当时,为陈人,行侠仗义,汉景帝时拜为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先后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位列九卿。郑当时对待宾客惟恐不便,对待长者惟恐不尊,对年轻人惟恐屈才,他常说:“宾客来到,无论贵贱,都要接待!”故《汉书》作者班固说:“张译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郑当时一次推士,因轻信谗言而失误,被人弹劾,下狱治罪,赎买出狱,废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迁任汝南太守,任上病故,家无余资,靠亲友接济办了丧事。当时公之子韬;韬公之子仲 (江都太守);仲公之长子房,汉中大夫,次子远迁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赵王相;季公之长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恋祖地,举族迁回,死后归葬祖茔——广武原;奇公之长子积(华县令)迁至河南新野,为南阳郑氏始祖。以后失谱,历经数代,至裔孙珥公,于明初迁至,居大里村(今王村镇西大村),为现居郑氏人数最多的一支。修“大里村郑氏宗祠”,其子孙又播迁周围县、乡、村。1992年,台湾郑氏宗亲访问团一行23人,寻根谒祖,曾到此祭祀,盛况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后汉西河太守;樨公之长子宾,居山东高密,汉光禄大夫;宾公之三子郑兴,河南开封(今开封市)人,后汉经学家,靖南将军;兴公之子众,后汉大司农,出使匈奴,因维护了汉朝尊严,拜为中郎将,《后汉书》有传;众公之子安世,后汉车骑将军;安世公之长子琳,后汉车骑都尉,次子亮(亮孙冲为晋太傅,宗光公,卒后谥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长子泰,次子浑。
回迁开封的郑泰,曾远播沿海与海外;郑浑一支,迁回祖地,成为显赫晋魏的巨族,其后郑羲、郑道昭、郑述之祖孙几代,又到山东兖州、青州做官。
另一支河南郑氏是滞留的儒公之子宙公之后,宙公在韩灭郑时被俘。韩国为贿赂郑国民心,于韩宣惠王元年(前332年)封宙公之子郑据到嚣山之阳的荒僻之地(即现在广武山一带),为践土君(或嚣阳君)守祭武公陵墓,称郑王之墟 (即今郑王庄)。据公之子强,为报失国之恨,曾载800金说秦伐韩;强公之子朱,跑到赵国,为赵媾秦,助秦伐韩;朱公之子国,初为韩国水工,参加治理荥泽水患,修筑鸿沟大渠,后奉韩王之命西遣入秦游说秦王修渠,意在疲秦,使其无力伐韩。国公终受秦王之命开凿了名闻后世的“郑国渠”,反使秦得水利,国力更强,统一了六国。中国历史进入秦汉大统一时期后,郑氏也随历史的发展,以中原为轴心,向周围辐射播迁。郑国渠的建成使关中大穰,不仅解决了秦国困惑多年的粮食问题,而且还使后人代代受益无穷。因此,郑国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水利专家,也是郑姓人在得姓后的第一个着名人物。郑国之子郑如,郑如之孙有一个叫郑弘的,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个历史名人。
少数民族中的郑姓问题,情况比较复杂,与汉族郑姓的关系也较为明显,即血统源流基本不同。其中如回族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其得姓原因是由于明朝皇帝朱棣的赐姓,亦即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的后代。从血统上看,他们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其血管中流淌的血与汉族完全无关,只是因为生活在汉族的大家庭中才被同化,改用了汉族人通常所用的姓氏,姓郑。至于其他少数民族中的郑姓,情况也与回族中郑和一支大致相同。在今天可以考知者,除回族中有人姓郑以外,又有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
2、土家族 土家族郑姓的来源与其某些家族在读音上近似于“郑”的发音有关土家族主要生活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交界处,人口570多万。族中的郑姓来源极早,大约在两汉时就有人以郑为姓。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东汉时巴郡南郡蛮中有5大姓,出自武落钟离山,其中之一便是郑姓。巴郡南郡蛮亦即土家族的前身。到了唐代,樊绰所编撰的《蛮书》中也说巴人有4大姓,郑姓仍是其中之一。不过,一般认为早期的郑姓与后来所说的姓氏含义不同,所指的是一个郑姓部落,因其在读音上近似于汉字“郑”才被以郑相称。另外,由于“郑”字在土家语中的读音近似于“陈”,因此郑姓有时又被称为陈姓。如在《蛮书》中就是郑、陈并称,各自为姓。由此可见,土家族郑姓的得姓原因是由于族中一部分人的家族称谓在读音上近似于汉族人的“郑”,在载入汉族人编撰的典籍时便以“郑”相称,此后相延成俗,也同时被这些土家人所接受。
目前土家族中的郑姓人口为数不少,仍保持着大姓之一的位置。由于相传郑姓在发展中又分出了周、李二姓,所以三姓间至今还保持有互不通婚的习俗。
3、朝鲜族 远古的朝鲜族人居住在朝鲜半岛山谷中,至新罗第三代国王始分封授姓,其中珍支部被封郑姓,朝鲜族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人口190多万,其血缘与古代生活在朝鲜半岛上的民族有关。根据近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朝鲜族经常使用的姓氏有100多个,几乎全是汉族姓氏,其中郑姓的使用者相当多,与金,李、崔、朴并称为五大姓。
朝鲜族人以郑为姓,起源于远古的传说时代。据朝鲜人编撰的《三国史记》记载,早期的朝鲜入居住在朝鲜半岛的山谷之中,分作6个部落,至新罗第三代国王时始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居住在觜山干珍村,更名为本彼部姓郑。当然,在另一部朝鲜人的着作《三国遗事》中则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当时被赐姓为郑的是沙梁部的人,本彼部被赐的姓氏是崔而不是郑。今天看来,无论哪种记载更符合事实,都不影响郑姓为朝鲜族古老姓氏之一的地位。
史书中所谓新罗国王对本国民众的赐姓,若历史上确有其事,则发生在高丽国统一朝鲜半岛以前,亦即中国的唐朝时期。当时的王公贵族仰慕唐朝的官家巨姓,并借用这些巨姓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当时称雄唐朝的崔、李、郑等姓氏便被移植到朝鲜半岛,成为当地王公贵族的姓氏。后来,高丽统一了朝鲜半岛,普通百姓也被允许使用姓氏,使郑姓在当地的使用人数迅速增多,再经过以后近千年的发展,郑姓终于成了当地大姓之一。至近代时期,原生活在朝鲜半岛北部的人因当地发生饥荒而移居我国东北,形成朝鲜族,其中便有大批的以郑为姓的人,以至使郑姓进一步成为朝鲜族的大姓之一。
4、瑶族 瑶族郑姓属于盘瑶十二姓之一,来源于一个十分古老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期,评皇和高皇争天下,评皇悬赏捉拿高皇,并答应以公主作为有功之人的赏赐。结果一只名为盘瓠的神犬咬死了高皇,得以娶公主为妻,生下6男6女,自相婚配,并各自受姓命氏,其中的一人便是瑶族郑姓的族先。后来,一些汉族人为了逃避赋役,来到瑶族聚居的地区,与瑶族人交错杂居,对外也自称瑶族。久而久之,这部分人便融入瑶族中,成为瑶族人的一员。在这些人中,有一些也姓郑。
5、京族 京族郑姓人数较少,据50年代中期的户口统计,姓郑的人仅有1户,居住在沥尾岛中间村,是当时31个姓氏中人数最少的姓氏。从那以后,郑姓人数又有所增加,但远远低于其他姓氏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京族中仍是人数最少的姓氏之一。
6、纳西族 纳西族郑姓是历史上迁入纳西族居住区的汉族人的后代,后来才融入纳西族。其中的一支来自江西,约在明清时迁到今云南丽江一带,从此便留居当地,繁衍生息,如今已是纳西族郑姓中影响最大的一支。
7、哈尼族 哈尼族郑姓人的姓氏来源较晚,一般认为直到明朝中叶才开始使用姓氏。据《临安府土司官志》记载,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8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姓。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姓的新成员。如今,哈尼族有人口100余万,经常使用的姓氏有30多个,郑姓便是其中之一。
8、裕固族 裕固族郑姓是族中着名家族之一“增斯恩”(又称增坷斯)名称的汉字同音对译和简化。增斯恩家族原以增斯恩或赠坷斯为姓,后因姓氏过于繁复,便随例简化为汉姓郑。如今,郑姓在裕固族中也是较有影响的姓氏之一。
9、白族 白族郑姓大多尊奉唐代南诏国执政官郑回为祖先,在血统上与汉族郑姓同源,如今在白族中也拥有较多的人口。
二、迁徙分布
郑姓迁徙史
先秦时期
山东之郑氏,距今山东费城东18里“邴”地一支,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郑国,应为该支。邴地因在鲁国,郑氏故又称“鲁人”,就地繁衍。这一支郑氏后人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还是韩灭郑后,迁陈、宋之间的“南里君”鲁公之后。
秦汉时期
郑国灭亡,以国为姓时,郑氏已有四支:南郑与山东支脉较弱,河南的两支较为昌盛。
居住在陈、宋两地之间的鲁公之后。鲁公之子琚,仕魏为大夫;琚公之子无悔,仕魏为新筑大夫;无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关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随父降赵,而继续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徽公长子昌,初为秦吴县令,后随楚项王起兵讨秦,受封韩王,又称郑韩王。郑韩王,为楚守,汉王刘邦二年降汉。
、郑姓家谱文献目录
、浙江兰溪·郑氏宗谱二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永昌区扬塘乡 1931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后郑郑氏宗谱十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和平乡 1946年木刻本
浙江浦扛·浦阳郑氏宗谱八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白沙乡陶宅(共九部) 1929年木刻本八册
浙江衢县·厚街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郑启等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
浙江常山·连峰郑氏宗谱卷 藏地:浙扛常山县青石乡九龙山村(存卷4) (清)汪柄寅续修清咸丰七年(1857)木刻本
浙江常山·上处郑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东案乡上处村(存卷 3、4)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浙江常山·象湖郑氏宗谱十五卷 藏地:浙扛常山县五里乡象湖村 (民国)徐震等重修 1917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秀川郑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扛常山县五里乡山底村溪头山 (民国)王逢图重修 1927年木刻本
浙扛常山·郑氏宗潜入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同弓乡赤阳江村叶姑岭 (民国)范兴宾重修 1927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定阳浮阳郑氏宗谱十一卷 藏地:浙扛常山县大桥头乡浮河下楼村 (民国)刘斯盛重修 1939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郑氏宗谱五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阁底乡山溪边村 1943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官池郑氏宗谱二卷 浙江常山县东案乡官塘坞村
浙江常山·郑氏宗谱不分卷浙江常山·郑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仙居·乐安郑氏宗谱卷 浙江遂昌·郑氏宗谱 藏地:浙江遂昌县泰源乡下村 1942年刊本五册
浙讧遂县·郑氏家谱 藏地:浙江遂昌县三川乡东横 四册
浙江缙云·五云溪淤郑氏重修宗谱 藏地:浙江缙云县档案馆(存卷2—6) 1937年本活字本
浙江云和·郑氏宗潜卷 藏地:浙江云和县文管会(存一卷) 1934年刊本
安徽徽州·新安郑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明钞本 一册
安徽歙县双桥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明)郑民瞻编 郑九夏绘图明万历五年(1577厢本 二册
安徽歙县·双桥郑氏续异姓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文然修 清钞本
安徽·歙县郑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明钞本
安徽歙县·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明钞本
安徽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图书馆 (明)郑岳纂修 郑维诚增补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家刻本一册
安徽桐城·郑氏宗谱十三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郑养平等修清同治五年(1866)活字本 二十二册
安徽桐城·郑氏宗谱十六卷首三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郑心桂等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治端堂木活字本十九册
安徽·桐城郑氏宗谱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存卷1)清松茂堂刻本一册
安徽桐城·桐西郑氏宗谱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存卷首) (民国)郑辅东修 1913年松茂堂刻本一册
安徽怀宁·笃庆堂郑氏续修宗谱三十六卷 藏地:安徽安庆市图书馆(存卷1—7 17、 18)清光二十五年(1845)木活字本
安徽怀宁·笃庆堂郑氏重修宗谱 藏地:安徽安庆市图书馆木活字本
安徽怀宁·礼义堂郑氏宗谱 藏地:安微安庆市图书馆(存卷首) (清)郑继周 郑荣进等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安徽贵池·郑氏大成宗谱三十四卷首二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
(清)郑岳士 郑弘遇修纂清康熙三十九年(16妁)刻本 十六册
安徽郑氏宗谱一卷 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 明正德修 清重刻本一册
福建连扛·马鼻半山郑氏族谱一卷 藏地:福建连江县档案馆 (清)郑大敬郑秉帮等续修清宣统三年(1911)本
福建连江·溪东郑氏族谱五卷 藏地:福建连江县档案馆 (民国)邓长锦 陈古荣等续修 1943年稿本
福建莆田·郑氏大宗系不分卷 藏地:福建师范大学 (清)郑风超编辑南明隆武间钞本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族谱十四卷 藏地:福建师范大学 (清)郑惠元纂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刊本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大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福建师范大学 (清)郑邵勉郑时敏等重修清钞本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族谱 藏地:北京大学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师范大学
(民国)南湖郑氏修谱办事处修 1949年铅印本三册
福建南安·石井本郑氏宗族谱 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 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 (明)郑芝龙修明崇祯十三年(1640)修 1961年厦门市博物馆 筹备处据清道光十三年(1833)郑鹏程钞本翻印油印本
福建南安·郑氏世代潜 藏地:台湾 (清)郑叔仁修清咸丰四年(J854)钞本—册
福建南安·石井本宗族谱 藏地:台湾 美国 (清)郑名山等修清嘉庆六年(1801)修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钞本
福建南安·石井郑氏本宗族谱一卷附伪册底密奏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郑名山纂修旧钞本 一册
福建南安·后山陂郑氏族谱 藏地:台湾 (清)郑维隆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印)钞本一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二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呈辉李景炎等重修清干隆四十八年(1783)刊本 二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三卷 藏地:美国 (清)陆锡熊等序清光绪十四年(1888)钞本 三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锦和增辑清仁德堂钞本一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不分卷地:上海图书馆钞本 四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二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钞本 二册
福建·东山祥瑞堂郑氏族谱 藏地:福建东山县志办 (民国)郑伯后 郑泽源等纂 1940年钞本一册
福建南靖·四城郑氏家谱 藏地:台湾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钞本 一册
福建·浦城郑氏宗谱五卷 藏地:福建省图书馆 (清)郑玉麟撰修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六册
福建·浦城郑氏宗谱六卷 藏地:福建省图书馆 (民国)郑玉瞬等续修 1942年刻本六册
福建上杭·堂郑氏族谱 藏地:台湾 (清)郑廷桦修清光绪十七年(1891)钞本 一册
江西萍乡·萍南赵家源郑氏族谱卷 藏地:江西省图书馆(存卷1)木活字本
江西·东里郑氏重修家谱一卷 藏地:江西档案馆
山东乐陵·郑氏族谱 藏地:美国 (清)郑固等序清道光十一年(1831)刊本一册
山东日照·郑氏家乘 藏地:山东日照市图书馆 (民国)郑作惠修辑 1924年石印本
河南太康·郑氏族谱七卷 藏地:河南太康县档案馆 (民国)郑重三纂 1935年铅印本
河南·郑氏宗谱附抑过轩主人年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山西图书馆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民国)郑值昌修郑裕孚述 1944年铅印本一册
湖北新洲·郑氏宗谱二十六卷 藏地:湖北新洲县潘塘乡郑楼村 (民国)郑由三 郑南山续修 1943年木刻本
湖北·沙市郑氏族谱不分卷藏地;人民大学江西省图书馆一册) (民国)郑德耆修 1922年三秀堂石印本
湖北·通山郑氏家谱八卷首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美国 (民国)郑家清纂修 1921年翼经草堂活字本
湖北秭归·郑氏家谱世系录卷 藏地:吉林大学 湖北秭归县龙口区 (民国)郑万瞻 郑昌思续修 1915年铅印本
湖南宁乡·郑姓三修族谱十八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111、17) (清)郑梅生纂清光绪十一年(1885)活字本
湖南衡山·郑氏五修族谱十六卷 藏地:中央民族大学 (清)郑阜康编清光绪二十年(1894)堂活字本 十六册
湖南桂阳·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郑桐炳重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活字本 四册
湖南蓝山·郑氏宗谱 藏地:湖南蓝山县档案馆一九四二年修
湖南益阳·郑姓续修族谱二十二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15—18、21、 22)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活字本
广东潮阳·郑氏受姓着代世系不分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民国)郑凤超着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义门郑氏家谱二十八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清)郑希桥 郑藻如修清光绪十七年(1891)铅印本 二十八册
广东中山·郑云西祖房谱牒四春 藏地:美国 (清)郑朝举等序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郑荣远堂刊本四册
广东东莞·郑大崖祖房谱春 藏地:美国(存卷3—8)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青云堂刻本 一册
广东·程乡郑姓历代族谱 藏地:台湾 (清)郑竺亭序清光绪十八年(1892)钞本
四川泸县·郑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民国)郑光中 郑恺瑞纂修 1928年泸县石印本 二册
四川资中·郑氏族谱二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民国掷中武纂 1943年资中郑氏石印兼排印本 二册
四川·郑氏宗谱一卷 藏地:四川仪陇县档案馆钞本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 藏地:北京师范大学 人民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美国 (民国)李士厚着 1937年云南崇文印书馆铅印本
云南蒙自·富江西山郑氏宗谱五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存卷1—3、5) (明)郑荣敬 郑存经纂修明钞本
郑氏统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图书馆 (明)郑仲纂修明嘉靖九年(1530)钞本一册
郑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明)郑光觉郑晦纂修明隆庆元年(1567)郑崇健钞本
④ 2021姓氏属相姓代的专属头像,代姓氏的专属图片和文字
提起2021姓氏属相姓代的专属头像,大家都知道,有人问每个姓氏都有专属的图腾,你姓什么,找到属于你的“”了吗?另外,还有人想问中华的每个姓氏的专属图腾分别是什么?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关于姓氏的专属图片,我姓许,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代姓氏的专属图片和文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姓氏属相姓代的专属头像
[文如春华]华:同“?花”。文章词藻像春天盛开的鲜?花争奇斗艳。形容文章词汇丰富华丽。2021姓氏带字专属头像。
[寻花觅柳]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后旧用来指宿娼。同“寻花问柳”。
[寻花问柳]花、柳:原指春景,旧时亦指。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后旧用来指宿娼。2021姓氏头像殷。
[细雨和风]细雨:小雨;和风:春天的微风。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方法温和而不。
代姓氏的专属图片和文字
竟然有四张。。。就不知道你更喜欢哪张了。。。
每个姓氏都有专属的图腾,你姓什么,找到属于你的“”了吗?
我姓王,现在我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因为我一直对这方面都不是很了解,之后我也会去了解一下。2021年苗姓头像大全。
我姓赵。我找到了我的。我觉得非常的幸运。尽管有它的保护,但我认为还是要相信科学。
我姓张,但是我没有找到我的,可能我的就是我自己吧,并不是存在什么。2021年侯姓氏头像。
像这种姓氏头像,我要墨姓的
年最好的姓氏头像图片生成器是哪款?2021新款头像王姓。
其实都差不多,这种姓氏头像图片生成器。也没什么认为用,所以就功能都差不多。
姓氏属相姓代的专属头像:中华的每个姓氏的专属图腾分别是什么?
中华姓氏和我国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从炎黄两帝那会的上古时代便诞生了。其脱胎于我国古老氏族的部落图腾,在文明开端之际,古人发现把一些动物、植物或是虚构的神话生物当成自己的亲属、祖先和,往往会在精面一种极大的鼓舞。正是这种的力量,促进了中华姓氏的出现。
而中华姓氏经过多年的洗涤和传承,到今天已经演变成了个姓氏。虽然数量变得丰富了,但姓氏原本的图腾属性却被我们遗忘在了历史里。2021姓氏头像苏。
关于姓氏的专属图片,我姓许
众所周知,《百家姓》里赵姓打头,那赵姓的图腾又长什么模样呢?其是由高大的巨人奔走的人形和供案上的“肖”字图形组成。姓何2021新款头像。
在古代,“肖”是玄鸟的象形文字。而赵姓图腾最早起源于伯赵氏,其以玄鸟作为图腾,故赵姓图腾和“肖”字息息相关,而赵的繁体写法“赵”也能佐证这一点。
再来看看当今的第一大姓李姓,其图腾由虎、木、子三部分组成。其中虎代表皋陶的祖先少昊,他是远古部落首领,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白帝。
不过,少昊姓姬,为何成了李姓图腾的代表呢?原来,姬姓乃是上古八大姓之一,其衍生出了秦、徐、黄、江、李等数百个姓氏,李姓用它做图腾自然也就不奇怪了。至于木和子,其乃是组成李姓的部首,因此也成了李姓的图腾。
再来看看王姓,其是一个半月形的钺斧做成的王冠,乍一看像一个人在观测太阳的运行轨迹。这也和王家古代的有关,其是第一个开创天文历法的家族。而上古时期,观测天象的官职一般是王姓族人担任,所以才有了如此一个图腾。2021姓氏微信头像吕。
那么,作为古代帝王最多的刘姓,其图腾又是什么模样呢?刘姓图腾是一个手握刻刀的长者,他们在古代是测定春分和秋分两个节气的氏族。而这把刻刀就是用来契刻春秋规律的,早前其实叫做“留”,后来则变体成了“刘”。2021邓氏头像。
而张姓的图腾也很耐人寻味,是一个手持盖的男子。同时,他手上还拿了一把长弓,除了对应“弓长张”外,还有表示太阳落山的寓意,弓弦为地平线,则代表日夜的分界线。
最后来看看程姓,这是炎帝后裔祝融的族称,由“禾”和“呈”组成。相传炎帝擅长种植谷物,所有才有了“禾”这图腾。至于“呈”,在古代还有皇帝的意思,而炎帝是“三皇五帝”之一,图腾故而是这番模样。2021姓氏头像郑。
以上就是与代姓氏的专属图片和文字相关内容,是关于每个姓氏都有专属的图腾,你姓什么,找到属于你的“”了吗?的分享。看完2021姓氏属相姓代的专属头像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⑤ 郑字属相图片微信头像,微信头像(相互尊重)4个字图片谁有谢谢!
提起郑字属相图片微信头像,大家都知道,有人问谁有百家姓[郑]字的QQ头像,另外,还有人想问有没有头像什么是个“郑”字的?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微信头像(相互尊重)4个字图纸谁有有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微信头像(相互尊重)4个字图片谁有谢谢!,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郑字属相图片微信头像
可以自己做一张吧,做好了保存,然后换头像,使用就行了吧?
百家姓郑字头像 要好看一点的
喜欢不?
百家姓郑字QQ头像
http://hi..com/%EC%F7%C3%FB%D0%F9/album/%B0%D9%BC%D2%D0%D5-z-qq%CD%B7%CF%F1#/%EC%F7%C3%FB%D0%F9/album/%B0%D9%BC%D2%D0%D5-z-qq%CD%B7%CF%F1/index/1
郑字属相图片微信头像:谁有百家姓[郑]字的QQ头像
看一下这吧,不需要注册
别忘了给分啊……
http://q..com/shandianxing/album///#listStyle2
麻烦把这个图片弄成微信头像满框尺寸,我自己弄看不到全图,顺便把十二生肖几个字去掉,谢谢了!!
望采纳谢谢
你可以在识图搜索相关的图片,然后在上传微信头像时进行编辑修改
求QQ姓氏郑字的头像,满意有重赏,分,谢谢
微信头像(相互尊重)4个字图纸谁有有劳!
里面都有郑字。第2个网站的郑字好看点。
郑字属相图片微信头像:有没有头像什么是个“郑”字的?
以上就是与微信头像(相互尊重)4个字图片谁有谢谢!相关内容,是关于谁有百家姓[郑]字的QQ头像的分享。看完郑字属相图片微信头像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⑥ 草书郑怎么写
一、郑草书写法:
三、相关组词:
1、先郑[xiān zhèng]
指东汉郑众。
2、严郑[yán zhèng]
汉隐士严君平、郑子真的并称。
3、郑卫[zhèng wèi]
春秋战国时郑国与卫国的并称。
4、繁郑[fán zhèng]
犹繁重。
5、郑风[zhèng fēng]
指郑公风。
⑦ 我用十字绣绣了一副天地,我家姓郑,可我不会绣这个郑,能否告诉我该怎么绣,最好有个十字绣的图案
可以用笔按格格画出来
⑧ 求QQ姓氏郑字的头像,满意有重赏,100分,谢谢
http://www.daluqq.com/QQtouxiang/20071111/285.html
http://www.mhqq.net/qqhead/zdy/200703081518.html
里面都有郑字。 第2个网站的郑字好看点。
⑨ 男朋友姓郑,那么我想给他做个关于他姓氏的文字图
⑩ 适合姓郑微信名字
适合姓郑微信名字:
1、郑尔巴金。
2、郑中间。
3、郑艺悦(朕已阅)。
4、郑世载夏(正是在下)。
5、郑值年少。
6、付付得郑。
7、郑付一生。
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
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以上内容参考:郑姓_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