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牯牛的分布情况
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地牯牛,中药名。为蚁蛉科动物黄足蚁蛉Hagenomyia micans(Maclchlan)的幼虫。分布于华南及台湾、四川等地。具有通淋,截疟,软坚消症,拔毒去腐之功效。常用于砂淋,疟疾,疟母,腹腔症块,瘰疬结核,阴疽久溃不敛。
形态特征
体长32mm,翅展73mm。身体瘦长,似蜻蜓。头宽于前胸,两复眼褐色,头黑色,口器黄色,触角棒状黑色,柄节黄色。前胸黄色,背面有两条宽的褐色纵带,前胸有黄色长毛。中、后胸黑色,明显大于前胸。
足黄色,并有黄色长毛,翅透明,有淡彩色的反光,翅膜质柔弱。前后翅形状大小和翅脉相似,翅脉黄色。腹部暗褐色。幼虫形似蜘蛛,体长6-18mm,土黄色至污白色,有黑褐色花纹,身上有散生和丛生的黑褐色硬毛,头部有1对钳状的颚,无翅,胸足3对,腹部较大。
② 在地里长的,果实在土里的,果实的样子是一串一串的,每一串就像连着的葫芦,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啊
地牯牛,又名甘露儿、宝塔菜、地蚕、螺狮菜,12~1月盛产。常做观赏植物,因形似蚕宝宝,颇为奇特,1996~2000年间,坊间伪称是新鲜的“冬虫夏草”而声名大噪,价钱高昂,许多人受骗仍不知情,但经推广之后,目前已成为新兴蔬菜。株高15~25公分,茎方形,全株密生细毛,叶对生,长卵形,先端钝,锯齿缘,春至夏季开花,花冠淡紫色,地下块茎具短节状,白色,形似蚕体,质脆。
中文学名
地牯牛
别 称
甘露儿、宝塔菜、地蚕、螺狮菜
分布区域
原产于东亚、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用 途
用于肺阴不足,干咳痰少
拉丁学名
Rhizoma Stachydis Siebolidd
界
植物界
性味归经
咸,凉。有毒。
③ 真搞不懂百度地古牛是植物。图片有植物有说是动物我晕。
地牯牛,是一种植物的名称,块茎可食用;有地方方言也称一种虫子为地牯牛,学名蚁狮。类似理解为:杜鹃既是一种植物的名字,杜鹃花;也是一种鸟的名字,就不会晕啦~
④ 这图中动物的学名是什么 简单描述:生活在土中,体积很小,头部大、尾部小,窝呈漩涡状,可以做药。
是蚁狮
【概述】
脉翅目(Neuroptera)蚁蛉科(Myrmeleontidae)昆虫的幼虫,俗称“土牛”“沙猴”“沙牛”“金沙牛”“沙鸡”“沙王八”“地牯牛”“缩缩”或“老倒”等等。头部大,方形,有镰刀状大腭;前胸形成一可动的颈;腹部卵形,沙灰色,有鬃毛。居沙地,筑漏斗形凹坑(2.5∼5公分深,口部2.5∼7.5公分宽),用腹部为犁,用头部承受掘松的颗粒,并将其抛出坑外。然后自己埋在坑底,仅露上腭在外,捕食滑入坑底的昆虫。吸食猎物躯体的内容物后把空壳扔到坑外。有的种类(如斑翅蚁蛉〔Dendroleon obsoletus〕)幼虫不筑坑,而是从隐蔽处捕蚁狮食路过的小虫。
幼虫成熟后,用沙土和丝作球状茧而化蛹。成虫触角短棒形,翅窄而脆弱,翅脉密,一般有褐色或黑色斑纹。不取食,所以幼虫须贮备足够食物以维持成体的生命。已知65种。Myrmeleon formicarius最为人熟知,广布于北美、欧、亚各地(但英国无),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陕西、河南等省区。成虫于夏末羽化。
蚁狮(antlion)属脉翅目,蛟蛉科,成虫与幼虫皆为肉食性,以其它昆虫为食,幼虫生活于干燥的地表下,,形状似沙和尚的头,,在沙质土中造成漏斗状陷阱。小型昆虫不小心落入陷阱中,即被其尖锐的大小颚所砌合成之吸管,刺吸而死。成虫型似豆娘,但触角较长,能捕食蚊、蝇等小型昆虫。
【生活习性】
这种小动物的外形像蜘蛛,形状似沙和尚的头,沙土一样的颜色的身体,头小,有一对大颚,平常是倒退着走(此即“老倒”的来历)。它会在沙地上一面旋转一面向下钻,在沙上作成一个漏斗状的陷阱,自己则躲在漏斗最底端的沙子下面,并用大颚把沙子往外弹抛,使得漏斗周围平滑陡峭。 当蚂蚁或小虫爬入陷阱时,因沙子松动而滑下,蚁狮会不断向外弹抛沙子,使受害者被流沙推进中心,然后蚁狮就用大颚将猎物钳住,并拖进沙里将它吃掉。
蚁狮是昆虫的一种,会做好陷阱等待路过的小昆虫掉入,待吸乾汁液后便将躯壳丢出来,周而复始的.蚁狮是“蚁蛉”的幼虫,“蚁蛉”的外观酷似蜻蜓,有一对长触角,许多人常误以为是长角蜻蜓,乡民传闻是小黑蚊的天敌。
【药用价值】
蚁狮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治疗如高血压、泌尿系结石、胆结石、骨髓炎、脉管炎、疟疾、便秘、腹泻、小儿消化不良、中耳炎等。把蚁狮烤干,研成粉末,可治刀伤。《本草纲目》称蚁狮为“沙挼子”。
蚁狮成虫后叫“蚁蛉”,通体暗灰色或暗褐色,翅透明并密布网状翅脉。头部较小,但一对复眼发达并向两侧突出,口器为咀嚼式,腹部细长。成虫体长23~32mm,展翅52~67mm,静止状态时,两对翅自胸部背面向体后褶叠呈鱼脊状,覆盖体背直到腹部末端。蚁蛉多属中或大型昆虫,形似蜻蜓。蚁蛉的触角较短,呈棒状,且尖端逐渐膨大并常稍弯,翅脉的翅痣下方均有一狭长的翅室。
⑤ 地牯牛的动物形态
黄足蚁蛉,体长32mm,翅展73mm。身体瘦长,似蜻蜓。头宽于前胸,两复眼褐色,头黑色,口器黄色,触角棒状黑色,柄节黄色。前胸黄色,背面有两条宽的褐色纵带,前胸有黄色长毛。中后胸黑色,明显大于前胸。足黄色,并有黄色长毛翅透明,有淡彩色的反光,翅膜质柔弱。前后翅形状大小和翅脉相似,翅脉黄色。腹部暗褐色。幼虫形似蜘蛛,体长6-18mm,土黄色至污白色,有黑褐色花纹,身上有散生和丛生的黑褐色硬毛,头部有1对钳状的颚,无翅,胸足3对,腹部较大。
地牯牛四川话叫法,学名蚁狮,小麦粒大小在干燥的墙角沙土中,常常见到一个个小小的圆锥形的窝,这就是它布的阵,一旦有蚂蚁或小虫落入窝中,圆锥形的沙窝很难一下子爬出,地牯牛变用它的大颚把沙往上弹,把蚂蚁打下来,然后拖入沙中吃掉,把吸管插入蚂蚁体内,吸成空壳,然后抛出。它是倒退着走的,要从它的窝中刨它出来很难,在看了报纸上的介绍后,知道了,捉只蚂蚁扔进去,发现它的方位,就很容易捉了。在手心里倒退着走,痒痒的,很有趣。
生长习性:生长于岩脚、屋檐、墙根下不受雨淋的干燥沙土上。
性昧:咸,凉,有小毒。
功用:平肝息风,解热镇惊,止遗尿,拔毒消肿。
主治:小儿高热惊风,中风,癫痫,长期尿床,口眼歪斜,痈疽久溃,多骨疽(町退多骨’)。
用法与用量:内服:晒干备用,作散剂,每服1~3g。外用:用管吹入。
⑥ 地牯牛是什么
地牯牛是一种中药材。
地枯牛通常在三月上中旬整地,中下旬播种,12-1月盛产,该植物喜温性喜温暖,忌高温潮湿,生育适温15-25℃,栽培土质以肥沃之砂质土壤为佳,排水需良好,滞水不退易腐烂,采用扦插法或块茎繁殖。
地枯牛又叫草石蚕、宝塔菜、地蚕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白棕色狭鳞片,植物茎形似蚕蛹或螺丝。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匍匐,其上密集须根及在顶端有患球状肥大块茎的横走小根状茎;茎高30-120m,在棱及节上有硬毛。
叶对生;叶柄长1-3cm;叶片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3-12cm,宽1.5-6cm,先端微锐尖或渐尖,基部平截至浅心形,边缘有规则的圆齿状锯齿,两面被贴生短硬毛;轮伞花序通常6花,多数远离排列成长5-15cm,顶生假穗状花序。
花萼狭钟状,连齿长约9mm,外被具腺柔毛,10脉,齿5,三角形,具刺尖头;花冠粉红色至紫红色,长约1.2cm,筒内具毛环,上唇直立,下唇3裂,中裂片近圆形。小坚果卵球形,黑褐色,具小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