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丝绦一词本意是什么,在诗中指什么
丝绦( sī tāo )一词的本意是丝带,在晚清以前古代人们习惯把丝带称之为丝绦。
唐朝诗人贺之章所作的《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丝绦是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丝绦是丝编织的带子或绳子。通常搭配道袍、围裙等衣物。屯堡人至今头系“丝头腰带”,后吊长长丝绦,在袖口、衣襟处镶嵌美丽的花边。
Ⅱ 丝绦和柳条形状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丝绦是丝编织的带子或绳子,用来装饰衣物。丝绦和柳条相似的地方就是它们的形状,要理解这一点就要联系起“万条垂下绿丝绦”的上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
“碧玉妆成一树高”写的是: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根据诗人的描写,我们可以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所以,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就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着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什么是《咏柳》?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作者简介:
贺知章,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人。证圣进士,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参加撰写《六典》和《文纂》。后迁礼部侍郎,累迁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
唐天宝三年(744)告老还乡为道士。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全唐诗》存诗十九首。其写景之作,清新通俗,无意求工而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