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知识 » 你做什么官的图片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你做什么官的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2-09 17:55:52

❶ 算命先生说我能当个小副官,大概是多大的官具体是什么官位

你好,算命先生说你能当官,虽然是个小副官,芝麻虽小也是官,这种情况你当时就应该问清楚,然后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然后继续读研读博。

等博士后学位拿到手,基板上可以到省部级单位任职,起步都是正科级,三年之后就可以到正处级。这个职位相当于地市一级局长的级别,也相当于县长的级别,在古代就是县老太爷的身份,妥妥的正七品官位。

❷ 升官图的游戏

升官图又名彩选格、选官图,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流行的图板游戏,产生年代不详,据传由明代倪元璐所创,亦传创自唐代。升官图是一种依靠转动四面陀螺赌赛的图版游戏,参与者在一幅标志着各种官衔的图板上游戏,从白丁起始,依照转动陀螺获得的判语升迁贬黜,以最先升任最高官制者为胜。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具体表现形式不同,最流行的升官图是依照明代官制编写的,依清代官制编制的也有很多,民国之后,还出现了从小学生到大总统的升官图游戏,此外,还有依据小说《红楼梦》编制的升官图,此外也有八仙过海主题的升官图。各种升官图游戏虽然形式不同,但基本规则和玩法却是完全一样的。
清朝过年守岁,除了掷骰子外,通常还会用一种写有“功、德、才、赃”四个字的四面陀螺玩“升官图”(图十一),玩法类似现今的“大富翁”。这种游戏演变到后来,发展出许多不同的设计,如“八仙过海”(图十二)、“葫芦棋”(图十三)、“星君图”、“览胜图”、“凤凰棋”、“逍遥图”(也有地方称“小谣儿”)等。仔细观察这些纸上游戏,是不是每一种图案都会出现两次,至于这当中的玄机,翻到下一页亲自玩玩看就知道了,而且你还可以根据相同的原理,用画的或以贴纸来做棋盘呢!
后来又有人发明“碟仙”游戏(图十四),二人以上以手指压住反扣的碟子边缘,口念“请碟仙出坛”,并提出想问的问题,“碟仙”显灵后,碟子会动起来,边缘红色箭头所指的字就是答案,你相信吗? 升官图游戏的工具是一幅棋盘和一枚四面陀螺。棋盘一般为方形,以木板套色印刷。正中并列三格,分别写有太师、太保、太傅每一格下分四栏用小字进行标注,分别写明了德、才、功、赃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奖惩办法。环绕太师、太保和太傅的是三圈大小不一样的格子,每个格子均写有一项官衔,这些官衔依照所属的衙门规类排列,从京内的内阁、六部到外端口的督抚道县均有,在每个格子的下方都用小字附注德、才、功、赃的奖惩办法。在正方形棋盘一侧的最外围一圈,格子中所标注的不是官衔,而是出身,从白丁开始到状元为止共有15种出身。游戏者需从白丁开始首先获得出身才能进一步得到官衔。
清代升官图陀螺

陀螺是升官图游戏的另一个工具,陀螺共分四面,多为木质,也有高级陀螺用红木或象牙雕刻,陀螺四面分别写有德才功赃的字样,高级的陀螺四个字分别用红、绿、蓝、白四色书写,普通的陀螺德才功用红色写,赃则必须用黑色书写。
除了使用陀螺,也有使用骰子的玩法,根据唐代古籍《骰子选格序》记载,升官图游戏“以六骰双双为戏,更投局上,以数多少为进身职官之差”但是以六枚骰子进行游戏的具体规则早已失传。 参与者各用一枚棋子,从白丁起始,轮流转动陀螺,根据陀螺停止转动之后显示的字,按照棋盘上的判词移动棋子,通常德的判词最好,可以获得越级升迁,才也能获得升迁,功则原地不动,转得赃便会被贬黜。
现今试以极简略的文字说说它的内容和玩法。一张正方形的纸上密密麻麻写上上万字的清代内外文职衙门和官员的名称,每一官员的上面写着品级,下面写着六行“升”和“降”移转的趋向。这六行是用四颗骰子掷出来表现的,两“四”为“德”,两“六”为“才”,两“五”为“功”,两“三”为“良”,两“二”为“柔”,“两”么为“赃”。绯色的“四”是最好的,故称为“德”,“才”和“功”也不坏,“良”和“柔”只平平。这里我才知道从前的版本不知其义的“由”字原来是“柔”字的同音字,为图简便才用这个“由”字,“柔”者“优柔寡断”之谓,做官而柔,自然不是一个褒词,连平平也够不上的。以上五个字都是升迁或滞迟,要降罚的则只有两“么”的“赃”,做官做到贪赃当然要降罚了,不过只要四颗骰子中除两颗“么”之外,还有一颗“四”,那便免于降罚,叫做“赃不行”,说明这位不讲廉政建设的官员有了靠山,得贵人庇助,这是很有现实和讽刺意味的。还有官做得高了,如正一品的大学士和从一品的协办大学士,则干脆掷了两“么”不需要一颗“四”,也明示“赃不行”,说明他们本身便是贵人,再无须人相助,便可公然贪赃枉法无从制裁了。至于为何六项之中,只有一项是降罚,则因为图名“升官”,主要是升,若升降参半,则这种游戏将永无结局,且不为玩此图者主观愿望所喜,这也可见创造此图者的匠心独运。
四颗骰子中若有三颗相同的,叫做“聚”,例如有三颗“四”,便叫“聚四”,作两个“德”算。若是四颗均同,叫“全色”,那可了不起,六项之中,立颁“封典”,恰好是公、侯、伯、子、男加上王爵,那是在玩的时候极罕见的,除非是历史上的刘裕和李隆基,才有此好手气,骰子会听他们使唤的。
入局玩的人每人有两根细长不同颜色的筹子,一根是官员的本职,另一根则是应明、清官制本职之外放差和考成需要而设的,考成是现代语,那时京官的考成叫做“京察”,外官叫做“大计”,定期举行。在明代吏部权重,举行这种“铨典”时真真掌握进退人才的大权,到清代便不怎样了。“铨典”的结果,好的有“卓异”、“内记名”、“保举”、“加衔”、“议叙”、“加级”和“记录”等等,坏的则是“处分”,有“交部”、“革留”、“严议”以至于充军到“军台”。碰到掷着“铨典”,便把另一根筹子放在一专栏上,那时便要看你下一掷的手气了。至于“差使”,原是临时性的派遣,本职仍保留着,差使完毕,仍回原任,例如会试的总裁,乡试的主考,各省的学政,包括同考、知贡举和监临;派往外藩属国的使臣,明代册封亲藩的礼使,祭祀山<SPS=0803>河川的专使。其实连各省封疆大吏的巡抚和总督,都属于差使,并非实职,这以后还要详谈。 玩此图要取胜得采多,当然得靠手气,即常常手下掷出绯色的“四”来,尤其重要的是开局时的一掷,叫做“出身”,出身的好坏决定全局。最好是掷个双“四”,便是生员即俗称秀才或诸生,这是正途,若是连掷几下双“四”,由举人而进士入翰林,这便一帆风顺,可以入阁,可以“拜相”,死后易名之典可以谥“文”。清代左宗棠只是一个举人,他自恃功业盖世,以不得入阁不得谥“文”为憾,竟异想天开,在统兵西北的紧要时刻上奏清廷,要求解除军务回京参加会试,这无异是敲一下朝廷的“竹杠”。朝廷无可奈何,只得破例钦赐他一个进士,并给他翰林院检讨的从七品官,这样他是正途出身的太史公了,以后便入阁为东阁大学士,死后并得“文襄”的美谥;不过人们在背后还是称他为“破天荒相公”。
正途出身的即使庸庸碌碌,二十多年也便可官至极品身跻宰辅;若是出手掷个两“二”、两“三”,那便终身蹭蹬,沉浮下僚,只好在官场最低层打滚,品级连“从八”、“从九”都挨不上。这些人的可怜相,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把他们描绘得淋漓尽致,实在可怜亦复可笑。玩《升官图》的人若出手不佳,便兴趣索然,坐看同局意气飞扬、得采频频,而徒呼奈何。 升官图是长宽约一尺半的正方形图案,被黑线分成一块块的长方形格子,并排一定数量的格子又组成长形条带,一条条的长带最后填满正方形的升官图框架里。顾名思义,升官图者,升官发财之图也。
升官图的基本单元就是上面说的长方形格子,其实这个格子还不算最小元素,它还由两个部分所组成:格子的顶部,被划出一个小的方形,里面印上官职名,剩下的部分分别被贯以“德、才、功、庄”四个特征,四个特征下面,分别给以转换的另外一些官职。举个例子,在六部衙门下的官职里,有一个叫做“员外”的官职,不要把员外错误理解成戏剧里的地主老财,这个员外可是正儿八经的政府干部,相当于现今局级,工资虽然不算多,可也有三品四品,外省衙门里的官吏也得侧目。员外条下的四个特征分别对应为:“德”转京府衙门下的府丞,用现代官职的术语来解释,就是北京市政府的第二把手;“才”转外府衙门里的知府,知府就是外省府一级行政单位的头把手;“功”转本部衙门里的郎中,这个郎中可不是中医师,却是员外的顶头上司,距离部长--尚书,仅有两步之遥。最后一个特征是庄,“庄”转京府衙门较低的官职京判。
除了这张图以外,升官图游戏里还附有一个骰子,骰子是木头做的,是一个尖头的陀螺,顶部有柄,有火柴杆粗细,比火柴杆短些。陀螺有四面长方形侧面,每块侧面写上四特征“德、才、功、庄”中的一个字,如果用大指姆和食指轻轻捏动陀螺的柄,再放开它,这个陀螺骰子就可以在桌上旋转起来,待它停止下来以后,总会倒下来,呈现一面特征字,这就是该游戏参与者在这一轮里所掷的标记了。
参加升官图游戏的人员不限数目,但至少得有两人,否则,一个人孤孤零零地走上升官之路,犹如高干子弟在官场里旁若无对手,权势固然熏天,却毫无竞争的乐趣,也得不到宦途蹉跎的锻炼。
升官图之旅从“起手”开始,“起手”以后的第一个“官职”叫白丁,白丁就是目不识丁的人,白丁当然不算官,属于最低社会地位的一类人,但若把社会地位也按官本位概念纳入“官”的定义里,则白丁也可以视为广义的官,或者说是不是官的官,可能有些人以为这样定义不合逻辑,错了!非但合逻辑,而且具有高度抽象概括出新概念的地方,和近代集合论数学定义“空集”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集合论的定义里,“空集”就是没有元素的集合,引入空集的定义以后,集合的定义才得以完备。你看,升官图的构思里蕴涵了多么高深的道理!
白丁格属于一条长长的条带里第一个,后面依次出现:童生、案首、监生、秀才等。贡生、举人、解元、进士,探花、榜眼、状元,状元是这一排的最后一个格子。现代人大多不熟悉其中一些名字,比如监生,《儒林外史》里面就有个很吝啬的严监生,监生仅仅比白丁高三个基本社会地位单位,文化程度很低,钱又不多,哪得不吝啬?又比如解元,解元就是乡试第一名,乡试是明清时期各省的会考,取中省第一名,犹如一个省高考第一名,在青年举子里,也可以独步高视了。明朝的才子唐寅,字伯虎,就是弘治时期江南贡院乡试的解元,不要小看江南乡试,江南乡试在明清时期里是质量最高的乡试。俗语里说,天下才子出三江,每年京试里,江南举人总占据了最大份额,就不消说江南乡试的第一名了。可那唐伯虎,却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恃才傲物,赴京赶考里,被众人抬举得不知天高地厚,终于酒醉后大言,说他已经猜到考题了,因为有一个主考官和他私交甚好,而主考官的一个乡人恰恰想贿赂那官。唐的大言被嫉妒他的人反映到朝廷,案发以后,把乡人企图贿赂考官的事一并兜了出来,唐伯虎解释不清楚,下大狱,被定罪为科场舞弊,落得个除名,从此失去了挤身仕途的机会,转而攻诗、书、画,后来成为有明一代大家,这是走题的话了。
参加升官图游戏的众人,可以各用一个小物件以便标志自己在宦途中的位置,开始时,大家都把物件一起放在“起手”处,表明大起点是平等的,没有人以出身高贵可以占据任意的官位,然后大家轮流旋转陀螺,以旋转结果的某一特征字所对应的官职,挪动代表自己的小物件,例如小刀,小石头,小铜钱等等,挪到新的官职格子里,如此反复进行,直到依次进入太师格而后荣归。
太师是升官图里的最高官位,严格讲来,太师其实不能叫做官,至少在现实里不是最高的官。当然,广义定义下的官可以包括太师。太师,就是皇帝青少年学习时期的老师,既然当过皇帝的师傅,皇帝即位以后,太师大约总是可以当上一品宰相的,但这要看老皇帝是否决定决定此皇子为储君,要是皇帝有许多皇子,那就要看皇子师傅的运气了。而且,太师也不一定都是名副其实的学问渊博之人,有些奸臣,例如董卓,不过是一介武夫,只不过把陈留王,就是后来的汉献帝扶了上去,就把自己美其名曰为太师,可见太师虽然不算现实官场的官,却是地位极高,道貌岸然的官了。
官至太师以后,已经封了顶,如果还想升迁,就只有皇帝了,最发人深思的是,升官图的始作俑者可以把白丁广义化到官里,却不把皇帝广义进去,何也?盖皇帝是不能靠升迁上去的,倘若太师有升迁上皇帝的非分之想,如董太师者,那就可能有杀身之祸。
在太师位置的玩者,只有在掷了德以后,才算“荣归”,荣归就是光荣地退休还乡,这在升官图游戏里,算是最后取得了胜利。太师的屁股后面跟着太傅和太保,这两个官都可以靠掷德或者才上去,但奇怪的是,当他们掷庄时,却只是“不动”,注意,“庄”字在升官图里被写成是简体字的“庄”再加上一点,那时还没有简体字,实际上是“赃”字的异形字,赃就是贪赃枉法,可能在升官图游戏里,为使掷赃的人心理上好受一些,就用了这个不是赃的赃。我始终弄不明白的是,为啥太师、太傅、太保在犯了贪赃枉法的罪行或者错误时,受到的惩罚是官位沿地“不动”?等待下次掷个德或者才,再升迁或者荣归,是不是“刑不上大夫”的思想在作怪? 玩升官图曾经是非常流行的年俗,家长常鼓励孩子们进行这个游戏,希望这个游戏刺激小孩读书上进进入仕途。
也有文人以升官图为主题作文做诗,讽刺朝政,明末曾有诗:“纷纷争欲做忠臣,杨左孙周有几人,当日忠臣不惜命,近日升官有捷径”
升官图是中国传统的图版游戏,和流行的电脑游戏大富翁非常相似,有业者以升官图为蓝本开发类似的电脑游戏,令古老的游戏在信息时代重现。
清代升官图游戏电子档 可供下载打印出图。 《升官图》是由来已久的一种游戏,据说汉代早已有之,称为“采选”,后继起于唐代的李<SPS=1715>,宋代刘敞有过《汉官仪新选》,称为《选官图》,着名学者刘继庄尝欲自制“升官图”。这些实物都已不可见,但它的意图和作用,便说明是一种寓学问于游戏的玩意,说是能将“职官考课铨选之法皆了然,亦读史之一助也,贤于博弈远矣”,虽然它一样是博采赌胜负,却说是“贤于博弈”,可见得它是“为学”的成份多于游戏。我无意也不能深入于它的考据,只能说说今天能见到的实物的《升官图》。
那便是明、清两代的《升官图》。据说现代的《升官图》创始于明末的倪元璐,说起此人而会创作此图,真有些令人惊奇,他是崇祯朝五十一位宰辅中之一个,李自成攻陷北京殉节,南都易名之典是极崇高的“文正”。这样道貌岸然的人物居然会搞这种玩意儿,可见此图之不凡。其实明季的士风有的的确很通脱超俗,和南宋甚至清代大不相同。倪元璐还把“诰命”给了他的小妻,曾大大给头巾气的朝士攻击过一通,但临大节的时候却慷慨捐躯,正和写小说、唱山歌的冯梦龙、凌<SPS=0711>初一样,并不因搞那些俗文学便能掩他们的忠烈大节。
倪元璐创作《升官图》当然也只是传说,不像冯、凌两位在着作上署了名,很多人这样说,我也深信不疑。不过清代的职官虽一沿明制,但也有部分的改动,《升官图》自然也随之有所变更,大致是按照干隆四十五年的官修《历代职官表》中清代职官为基础,一直到清季光、宣之际官制改革为止。那种昙花一现的新官制则并不曾在图中出现过。
笔者所见到和玩过的只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石印本,方方的一张厚纸印制,其大恰占一张八仙桌的主要部份,刚好在那时盛行的石印印石上印刷;若是铅印,是没有那么大的印架的。我孤陋寡闻,所见到的《升官图》仅此一种,据说还有各种《升官图》,有清末新官制的,有民国的,有武职的,但玩的人只取此一种。听说周一良先生藏有各种《升官图》,有木刻印制的,可惜没有眼福一见。
二三十年代玩此图时,还不懂得去研究一下它的版本,那时因为玩的人多,销路广,印制的书坊很不少,内容也略有不同,当然都在那时印刷中心的上海印制。随着时代的进展,年轻人已不复玩此图,到三十年代中,到处可买到的东西突然销声匿迹,再也见不到了。到了八十年代,和一位老朋友谈天,慨叹于所见到的一些文章和电影电视中对官制的无知,朋友说这些作者和编剧要是玩过《升官图》便好了,我也同意此说,同时也感叹已久无此图,徒成为早年的回忆。

❸ 杜甫当的什么官

最初做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
安史之乱爆发辗转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但不久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53岁朝廷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以行程既定,没有赴任。赴成都后于6月剑南节度使严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至德二载(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皇帝对他已经没什么好感了,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

❹ “采诗官”这个职业在周代是做什么的,为何会令人羡慕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着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民间诗歌,同时也见证了那个时期的世间百态与社会风貌。举个例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古代男子对美好女子的赞美与示爱;“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是对古代官员鱼肉百姓的不满;“吁嗟鸠兮,无与士耽”是古人对女子不要坠入情网的劝诫……

我们知道,《诗经》是由孔子编订的,那么诗篇的收集是出于谁人之手呢?其实,诗篇的收集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职业——“采诗官”。采诗官,顾名思义,就是收集诗歌的人。采诗官可谓是一个低调且神秘的职业——采诗官们大多数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名姓,但却依然让人羡慕不已。“采诗官”一职究竟具有什么魅力?在本篇文章当中,就让笔者带诸位一同去揭秘。



采诗活动发生在周代,又名周代采诗。周朝设有专门采诗的官员,即采诗官。据史料《汉书·艺文志》记载:

诗言志,歌咏言……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在所有的涉及当时文化领域的职业中,采诗官无疑是最古老、最有品位的职业。三千多年前,周天子以礼乐治天下,百姓在当时以耕地种田为生居多,日子慵懒而闲适。为了对抗生活的单调,百姓将日常的喜怒哀乐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那在当时那样一个年代,世间万物,皆可入诗,诗歌便是生活。孟秋七月,又到了采诗的季节。采诗官因此被朝廷派遣巡游民间各地,体察民俗风情,了解政治得失。采诗官们身背竹卷书,手摇木铎,行走在田园小径,游荡于山林之间,只为了解民生,收集民间小调。

在大多数采诗官的心里,百姓之事无小事,他们因此深受百姓欢迎。每每遇到友善的村民,采诗官都上前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遇到坏官当道,他们更是将当地百姓对他们的评价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相鼠有皮,人而无仪。”可谓是古代的新闻记者。夜幕降临,他们一天的行程才匆匆结束,回到居室,将他们一天的收获雕刻编撰成诗。直至秋季过后,遍布中原大地的采诗官们才被朝廷召回,采来的诗,便交于朝廷的乐师,配上音律,形成诗歌,献唱给周天子,以供参考施政。就这样,一次民间调查就在游山玩水之间诗意而轻松地结束了。暮春三月,新一轮的采诗旅程又将开始,他们还多了一个新任务——去验证朝廷的施政是否有效。



如今看来,采诗官仍然是当代人眼中的“神仙”职业。它自由、有趣,富有诗意和浪漫气息,又不失意义。采诗官们体恤百姓,憎爱分明。如果穿越去周代,你愿意当一名采诗官吗?

❺ 狄仁杰举荐自己的儿子狄光嗣做了什么官

1、内举不避亲

武则天曾命几位宰相各自举荐一人为尚书郎,狄仁杰便推荐自己的儿子狄光嗣。狄光嗣因此被拜为地官员外郎,而且非常称职。武则天赞道:“您可以和内举不避亲的祁奚相比了。”

2、外举不避仇

狄仁杰早年被贬官时,路经汴州患病,想留住半天治病,结果被开封县令霍献可勒令当日离境。狄仁杰贬谪彭泽时,霍献可已为御史,又当庭叩首苦谏,极力请求诛杀狄仁杰。后来,狄仁杰回朝复相,却举荐霍献可为御史中丞。

(5)你做什么官的图片扩展阅读:

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着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拜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❻ 古代,考上状元的人是做几品官,官名叫什么

古代考上状元时是没有品阶的,封官之后才有品阶,新进状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

状元起初称为“状头”,原来在唐朝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即类似今日考试报时填写资料的情形一样。

考试结束之后,将最高的成绩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状头”。居首者因曰状头,亦曰状元。明清两代,殿试一二三名,确定其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状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进状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因为这个职位较接近皇帝,升迁的机会比同榜者快。

(6)你做什么官的图片扩展阅读

以清代而定,会试每三年在京都举行一次,会试中举的贡生(地方儒学生员(秀才)升入京师国子监就读的称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在太和殿举行进士考试,取得第一名次的考生,由皇帝钦定即“状元”,二、三名为“榜眼”、“探花”。

这头三名合称为“一甲进士”,可以得到皇帝赐的“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可赐“进士出身”,“三甲进士”可赐“同进士出身”的头衔。

但只有这“一甲进士”在金殿唱名后,立即按规定封授官职。“状元”的职名叫做“翰林院修撰”,是个从六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地区任职级别;

而“榜眼”、“探花”二人,则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之职,是个地地道道的“芝麻官”。

“编修”一职,是个修国史、实录、会要的官称。

❼ 面试过程中,面试官的哪些举动暗示着你已经通过面试

1.不打断你且有兴趣的听你说,如果面试官非常有兴趣的听你讲,并不打断你的话,很有可能就是通过了。

2.有的面试官会忍不住的给你竖一个大拇指,这也就说明面试官肯定你的回答,才会给你竖起大拇指,这也是暗示你通过了。

3.有的面试官全程会面带微笑看着你,这说明他对你的回答非常满意。

4.还有如果有多个面试官坐在一起,当你的面试过程顺利的时候,这几个面试官会心一笑,用眼神交换,并频频点头,就说明他们对你的面试就已经成功了。

❽ 张廷玉做过什么官

好官。

雍正十一年,张廷玉长子张若霭参加殿试,雍正皇帝阅至第五卷时,觉得该卷字画端楷,文意绝佳,便拔至一甲三名,在场的大臣皆称评定公允。待折卷时,方知是张廷玉之子张若霭。张廷玉得知后,立即奏请皇上换选他人。

但雍正皇帝明确宣布,他所选拔非常公允,并非知道是大臣的儿子而有意甄拔。然而张廷玉仍再三恳允“以此让于天下寒士”,雍正深感其义,遂降为二甲第一名。这便是脍炙人口的张廷玉让探花的故事,和其父六尺巷让墙故事一样为世人所感佩。

人物轶事

张廷玉性情宽厚,而驾驭官员特别严厉。他主管吏部时,知道有一个老奸巨猾的官吏张某,人称张老虎。此人一贯舞文弄法,中央和地方的官员经常受到他的伤害。张廷玉命令有关部门重惩张老虎,朝中权贵中有许多人出面营救,张廷玉不为所动。一时人们称张廷玉为伏虎侍郎。

一天,张廷玉坐在堂上办公,官吏拿来一份文件,说:“这份文件中的'元氏’县被写成‘先民’县,应该驳回质问原省。”张廷玉笑道:“如果‘先民’被写成‘元氏’,那是外省的错误,现在‘元氏’被写成‘先民’,那是书吏略添笔画以便勒索外省罢了。”于是一并处罚并驱逐那个狡猾的官吏,然后将文件的错误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