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春节的年画及其含义
春节的年画及其含义如下:
1、岁岁平安
传统的“岁岁平安”年画上都会有爆竹、花瓶。我国民间年节燃放爆竹,由来已久。传说古时有一叫“年”的怪兽,每到腊月三十,就出来伤人。
有一次,“年”跑过一个村庄,恰遇两牧童甩鞭子,“年”忽听得半空中响起啪啪声,吓得扭头就跑。从此,每到“年”出来的时候,人们就燃放鞭炮,已求安宁。“岁岁平安”即年年都和平安宁,生活幸福。
2、钟馗接福
传说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赴骊山检阅军事演习回长安后,身体状况欠佳,发作疟疾,有热无寒。御医和巫师费尽心机,全不见效。后来,李隆基梦到终南山的钟馗捉走了一小鬼,疟疾痊
愈。于是李隆基下令,将吴道子所画钟馗捉鬼图镂板印刷,连同此图由来因果,广颁天下,让百姓都在岁暮除夕时贴在家门上,“以祛邪魅,益静妖氛”。
自“钟馗捉鬼”后,还衍生“钟馗接福”、“钟馗斩妖”、“钟馗出行”、“钟馗嫁妹”等其他多种“钟馗系列图画”也一概作驱邪禳解用场。
3、喜报春光
图案为喜鹊、梅花。喜鹊在古时候曾被叫做吉祥鸟,人们认为喜鹊具有感应预兆的神异功能,“易卦”上称喜鹊为阳鸟,先物而动,先事而应,它那透着喜气的身姿,清脆明亮的叫声,随处可见可闻。
“喜报春光”喜鹊唱梅枝图,这里寓喜,梅花是冬令之花,在冬春相交之时开花包春,喻喜事临门。
B. 春节的风俗及寓意是什么
春节的风俗及寓意是:
1、给压岁钱
过年最开心的,莫过于孩子们,因为他们可以收到压岁钱。而压岁钱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
汉代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些钱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佩戴的钱币形状的避邪品,寓意为压祟。
祟是传说中的小妖,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熟睡的孩子,传说有人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放在孩子的枕边,以此助孩子把祟吓退,因此得名为压祟钱。由于祟和岁谐音,就变成了压岁钱。
2、穿新衣服
随着经济的发展,穿新衣服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但是在古代,能穿新衣服可是一件大事。一般普通人家的孩子,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有新衣服穿。
而过年穿新衣服的习俗,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梁朝,也就是电视剧《琅琊榜》中虚构的梅长苏所生活的那个朝代。
穿上新衣服寓意着去旧迎新,而色彩鲜艳的新衣服,还能给新年添加几分喜庆。
3、守岁
守岁这一习俗最早的记录出现在西晋时期的四川等地,据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叫做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大年三十晚上,都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
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而守岁也有着辞旧迎新,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的寓意,被流传至今。
4、贴春联
现在过年,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贴上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最早的春联出现于五代十国的后蜀,后蜀国君孟昶最先研制出了春联,只不过那时的春联并不写在红纸上。
因为人们觉得桃木有辟邪的功效,所以他就在桃木上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这第一幅春联,贴在了自己的卧室门口。
因为其是用桃木制作的,所以当时称之为桃符。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
5、放爆竹
最早的爆竹并不是火药和纸制成的烟花,而是直接用火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所以叫爆竹。
话说年兽既不怕人,也不怕火,人们为了驱赶它,就想起在火中燃烧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放爆竹也就有了驱逐瘟邪,吉利平安的寓意。
到了宋代,火药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再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而除夕、春节燃放炮仗也就流行起来了,一直流传至今。
6、吃饺子
北方人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都会吃饺子。 饺子虽然历史悠久,但是过年吃饺子这一习俗直到明朝时才出现。
当时的人们,一般提前将饺子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才开始吃,子时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新的一年由此开始。吃饺子意味着更岁交子,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