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林”字甲骨文、金文、小楷、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一、“林”字甲骨文、金文等各类字体写法
林,甲骨文=(木,树)+(木,树),表示大量的、成排成片的树木。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树的形状的写成木。楷书字体承隶书字形。
“木”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株树,上部是枝下部是根;
“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根部位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
“末”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梢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尾端;
“未”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上枝桠重重,表示枝叶茂盛;
“果”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上结满球状实籽;“朱”是指事字,甲骨文在主杆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干;
“林”是会义字,甲骨文像树连树的样子;
“森”是会义字,甲骨文比“林”多一“木”,表示“森”为“大林”。
二、造字本义
名词,成片丛生的树木。
文言版《说文解字》: 林,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凡林之属皆从林。
白话版《说文解字》: 林,平坦地面上有丛生的树木叫作“林”。字形采用两个“木”会义。所有与林相关的字,都采用“林”作边旁。
(1)义字的金文怎么写图片扩展阅读
“林”的组词
一、树林 [ shù lín ]
成片生长的许多树木,比森林小。
二、桂林 [ guì lín ]
市名。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城临漓江,湘桂铁路经此。人口45万(1997年)。风景秀丽,向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誉。
三、翰林 [ hàn lín ]
唐代为朝廷撰拟文书的官。唐玄宗设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机要秘书,曾为内相。明清设翰林院,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起居,草拟制诰。其长官以大臣充任,称“掌院学士”。
四、杏林高手 [ xìng lín gāo shǒu ]
指医术很高的人。
五、木秀于林 [ mù xiù yú lín ]
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
❷ 我字金文怎么写呀
我字金文写法是:
现在的“我”字是第一人称代词。可是它的原始义却是一种像锯齿似的锋利兵器,原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上部朝左部分是三锋戈,中间是一条长柄。金文与甲骨文有点相似,右边也清楚地看出为“戈”形。小篆则不太像兵器的形象。
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字的原始义完全消失,后世仅用它的假借义作第一人称代同用。
相关组词
1、我们 [ wǒ men ]
人称代词,称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
2、忘我 [ wàng wǒ ]
为了国家、集体的利益而忘掉自己。形容公而忘私:~地劳动。
3、恕我直言 [ shù wǒ zhí yán ]
请原谅我有话直说。
4、自我认知 [ zì wǒ rèn zhī ]
也叫自我意识,或叫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
❸ 义字的甲骨文怎么写
义字的甲骨文如下图所示:
一、义的释义
1、公正合宜的道理;正义。
2、合乎正义或公益的。
3、情谊。
二、字源解说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带装饰的锯齿状长柄兵器,这种兵器是用在各种仪典上的礼器,后用于比喻礼仪、威仪,并引申指品德的根本,伦理的原则。又表示合乎正义的,用作修饰语。
三、组词
四义、布义、同义、意义、义务等。
(3)义字的金文怎么写图片扩展阅读:
一、四义 [ sì yì ]
四种义行所指不一。
二、布义 [ bù yì ]
指行义。
三、同义 [ tóng yì ]
1、仁义或道义相同。
2、意义相同。
3、指同具义气者。
四、意义 [ yì yì ]
1、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
2、价值;作用。
五、义务 [ yì wù ]
1、公民或法人按法律规定应尽的责任,例如服兵役(跟“权利”相对)。
2、道德上应尽的责任。
3、属性词。不要报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