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四大角色是什么
中国传统戏剧有很多种。以京剧为代表来说,中国戏剧的四大角色是:旦行,生行,净行,丑行。
1、旦行,是中国戏剧中的女性角色,通常是剧中的主角。旦行的大类有小旦、老旦和刀马旦。
2、生行,是中国戏剧中的男性角色,分为小生、老生(须生)、武生。
3、净行,也叫花脸,是中国戏剧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戏剧的表演中,净的表演程式是最为夸张的,尤其是脸部的化妆,涂上各种颜色,画上各种花纹。
4、丑行(丑角),是中国戏剧里的小人物或反面人物。丑角也分成两大类,、—类是文丑,一类是武丑。
(1)戏曲真人男人物图片扩展阅读:
扮演剧中人物分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行当从内容上说,它是戏曲人物艺术化、规范化的形象类型。从形式上看,又是有着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
每个行当,都是一个形象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相应的表演程式系统。举例来说,老生就是一个形象系统,其中包容着一系列中年以上的、正直刚毅的男性人物形象。
如京剧《空城计》中充满智慧的军事家诸葛亮,京剧《四进士》里的宋士杰等。这些人物的性格气质比较接近,在表演上也有一整套相应的程式。如念韵白、用真声演唱;风格刚劲、质朴、淳厚;动作造型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
由于这类人物必须戴象征着胡须的髯口,因此又有一套髯口上的功夫。某些剧种还为戴纱帽的人物创造了一套耍帽翅的特技。
再如净行,又是另一类形象,包拯、项羽、曹操等都属于这个系统。这是戏曲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性格造型。它有两个突出的表现:
一是面部化妆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所以,净又俗称花脸;
二是在性格气质上都近乎粗犷、奇伟或豪迈,因而在表演上要求音色宽阔洪亮,动作造型也是粗线条的。由此可见,行当既有性格的内涵,又含有相应程式化的表现方式,是形象类型和程式的统一体。
由于戏曲人物思想情感的内在特征必须加以外化,并从程式上对其进行提炼和规范,这就会使唱念做打各类程式无不带有某种性格的色彩。
经过长期的艺术磨炼,一些性格相近的艺术形象以及与之相应的表演程式、表演手法和技巧便逐渐积累、汇集且相对地稳定,这就是行当的形成。
而当一个行当形成以后,它所积累的表演程式又可作为创造新的形象的手段。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创造、不断发展,促使了行当体制的逐步丰富和完善。可以说,行当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表演程式创造形象的结果,又是形象再创造的出发点。
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每个都行当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
② 古装武侠的图片,要是真人的,要男生的
③ 戏曲人物有哪些
戏曲人物有生旦净末丑。
1、生是指生行;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小生:主要扮演年青英俊的男性角色。武生:主要扮演的是勇猛战将或是绿林英雄。红生:专指勾红色脸谱的老生。娃娃生:剧中的儿童角色等几大类。
④ 梅兰芳大剧院的艺术作品
在梅兰芳大剧院的大厅的正中,安放着铜制的梅兰芳先生坐像,雕像宽1.5米,厚2.5米,是雕塑大师根据梅兰芳先生生前的照片制作的,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看过后曾流下热泪,连说“太像了、太像了”。每一个进入梅兰芳大剧院的人第一眼就能看到梅大师的风采,不禁油然而生一种对所艺术大师神圣的崇敬感。
梅兰芳是我国戏曲艺术大师,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传统,勇于革新,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艺术流派——梅派。因此他在国内外一致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者,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大体系之一。
梅兰芳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正因为他在中国戏曲界的特殊地位,我们不但要传承梅先生的艺术精神,也当仁不让地要承担弘扬中国国粹——京剧艺术的历史使命。对于梅兰芳大剧院来说,能够安放梅兰芳大师的雕像,既是一种荣誉、又是一种振兴京剧艺术的责任。 梅兰芳大剧院的后台安放了戏曲祖师爷唐明皇像,这尊像是有来历的,大约1900年,新加坡华人社团“济公堂”堂主姚久儒借一次祭祀活动,飘洋过海把祖师爷像由中国请到新加坡,供奉于“济公堂”。几年后,姚久儒把祖师爷像赠给新加坡“同乐大京班”班主赵永春。赵是新加坡着名梨园女杰,她把潘月红挖到自己旗下,捧成红角。数年后赵永春把祖师爷像传给潘月红,并宣布她是唯一有资格得传此宝之弟子,2007年潘月红又把祖师爷像赠送给中国京剧院,让它回归祖国,这尊像至今已过百载,潘月红现年94,当时由于年幼不知谁是造像师,有关祖师爷的详细的信息由于年代的久远和知情人的逝去已无从得知了。
戏曲祖师爷唐明皇之像是一个不带胡须的净脸的形象,身上穿着红色莽袍,是纯手工制作的,神像两旁是一副小銮驾,摆放金瓜、钺斧、朝天镫,这是原来传统戏班中各行人员都需祭拜的神灵。按过去的规矩演员登台前,先要在后台敬祖师爷,然后再开始化妆扮戏。而由于唐明皇最爱扮演丑角,因此演员勾脸也是要小花脸先勾第一笔,别的演员才能开始勾脸,以示对祖师爷的尊重。
综观中国历史,既有辉煌政绩,又有才能、技艺的全才皇帝似乎只有一位唐明皇能算得上。史书上说他“性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在这多方面的才艺中,他成就最卓越的应该说是音乐,但最享盛誉却是在戏剧方面。
“梨园”二字是由唐明皇是教习训练艺人的组织“梨园”而来的。梨园,实际为我国第一座国立戏曲学校,后来成了戏曲界的代称。演员称梨园子弟。旧日的戏曲界,即梨园行,认为唐明皇对戏曲有开山之功,所以尊奉他为行业神和祖师爷。现在的中国戏曲界,只有台湾国立剧团还保留演员上台前要拜祖师爷的传统。
在中国以前各行各业都有自己供奉的祖师爷.行业祖师崇拜是民间文化的一个分支,过去各行业都很重视,视其为本行业的保护神。民间有″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的说法。祖师爷们都是些很有名望的人,直接或间接地开创、扶持过本行业。直至解放前,旧戏班还设唐明皇神位,遇年节庆典或收徒谢师都要敬香参拜。
在今天梅兰芳大剧院在后台安放京剧祖师爷像,这可不是讲封建迷信,这是演员对于自己职业的庄重感,及对自己职业的开山始祖的敬重,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重。 关羽历来是中国京剧界崇敬的对象,被认为是仁、义、勇、智、信、忠、孝的化身,有关关羽的戏被称为老爷戏,演员演出前要沐浴,以示对关公的尊敬。
梅兰芳大剧院在大厅设立了5m×8m 规格的大幅骑马的关公像,他出自着名画家范曾先生之手,范曾的关公画清新典雅,潇洒飘逸,栩栩如生, 呼之欲出,风骨独具。被制成漆画后,挂在剧院大堂,极有气势和厚重感。而范曾先生所画的另一幅规格为3m×6m的关公骑马像设立在中国京剧院大厅。
在中国古代层出不穷的名人之中,被后世尊为“圣人”的, 一个是“文圣”孔子,一个是“武圣”关公,也就是关羽关云长,“武圣”关羽还拥有关夫子及明代万历册封的“协天大帝”“伏魔大帝”等身份。
关羽在我国诸多样式的文学作品中都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的形象出现。被文人誉为集“儒雅”、“英灵”、“神威”、“义重”于一身的古今以来名将中的第一奇人,说他“做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在传统上、关公被赋予整个中华民族“护国保民”的神圣地位。
梅兰芳大剧院设立关公像,不仅是因为戏曲表演中有“关公戏”,也由于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值得现代人来宏扬,还因为关羽的形象,符合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的审美理想,这一形象深深地扎根在所有中国人的意识里。由此,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模式,对振兴民族文化的崇高使命感有更加确切的理解。 梅兰芳大剧院还安放着同光十三绝的瓷画,瓷画下是雕花的木托,它是由京剧票友为庆祝中国京剧院四十周年而赠送的,记录了100多年前中国京剧繁荣发展时的着名京剧演员的形象。
同光名伶十三绝,是指京剧史上有一幅闻名遐迩的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该图为清代光绪年沈容绘制,是参照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之形式,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13位演员,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所扮演的剧中人物绘画出来,个个栩栩如生,显示出画师的深厚功力。
画上自左至右:郝兰田《行路训子》饰康氏、张胜奎《一捧雪》饰莫成、梅巧玲《雁门关》饰萧太后、刘赶三《探亲家》饰乡下妈妈、余紫云《彩楼配》饰王宝钏、程长庚《群英会》饰鲁肃、徐小香《群英会》饰周瑜、时小福《桑园会》饰罗敷、杨鸣玉《思志诚》闵天亮、卢胜奎《战北原》饰诸葛亮、朱莲芬《琴挑》饰陈妙常、谭鑫培《恶虎村》饰黄天霸、杨月楼《探母》饰杨延辉。
这幅画的面世,正值京剧盛世的历史时期,它对于人们了解当时演员的扮相、服饰及前辈艺术家的风采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
梅兰芳大剧院放置的同光十三绝瓷画不仅可以提升梅兰芳大剧院的文化品位,也可以让观众更多的了解京剧文化知识。 梅兰芳大剧院四楼的京剧艺术馆,长期展览具有代表性的京剧人物造型的人偶,46个真人大小的精美京剧人偶流光溢彩,人物神态生动逼真,脸部的状容自然,逼真之处体现在细节,如:人偶的眼睫毛长长的,感觉它随时都会眨动眼睛,与观者交流,还有就是人偶的扮相是模仿国家京剧院的演员在自己的代表剧目中所饰演的角色的形象,人偶中有着名京剧演员邓敏在《图兰朵公主》中的所饰的图兰朵公主,袁慧琴在《杨门女将》中所饰的佘太君,张建国在《泸水彝山》中所饰的诸葛亮,李文林在《红灯记》中所饰的李玉和,李阳鸣在《三打祝庄》中所饰的石秀,唐禾香在《悦来店》中所饰的十三妹等人物造型,这些人偶是仿照被选中的演员真容制作的,观者初进陈列人偶的艺术馆,乍一看还真以为这些京剧名角齐聚于此呢。
人偶身着的戏装色彩纷呈,绣工细致,极其赏心悦目,具有观赏价值,观众在欣赏京剧演出的同时,还能通过展览零距离地走近京剧文化,还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人偶拍照留念,从而使大众更深入了解京剧角色的神态及形象。做为中国京剧的演出场所,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弘扬我国的国粹,向大众充分展示京剧艺术的魅力。 梅兰芳大剧院内部装饰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精髓,红色的立柱,红色的大墙,镶嵌着数十个金色的圆形浮雕,材质是樟木贴金箔,它们是由着名雕塑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隋建国主持设计,青年教师王伟、杨靖参与设计,并由素以“建筑之乡”“雕刻艺术之乡”着称于世的福建惠安的民间雕刻师运用民间传统雕刻工艺雕刻而成的。梅兰芳大剧院的木质圆形浮雕凝固和再现了200年来京剧承传的精华。
惠安木雕具有强烈的民族、宗教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征、表现手法,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北有东阳,南有惠安”之称。惠安传统木雕源于中原文化的雕梁画栋,融合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审美意象,具有古朴、淳厚的艺术风格,其线条流畅、人物造型生动,既具有明显的中原雕刻手工艺的痕迹,又具有南方雕刻文化精巧的成分,与传统的北方木雕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意向,是我国南方雕刻艺术的典型代表。
梅兰芳大剧院墙上所镶嵌的圆形浮雕是具有三维立体的效果,可多面观赏。通常采用高、低、镂、透、通等多种手法来表现,浮雕的周围被镂空使雕像如剪纸般显出清晰的影象效果,被称为镂空雕,主要用于传统的古建筑木雕装饰上,它是高度娴熟、精致的工艺技术与具有民族特色的典型艺术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品。
梅兰芳大剧院的浮雕上刻有国家京剧院曾经上演过的戏曲剧目,其中选中的传统剧目有:《窦娥》、《白蛇传》、《秦香莲》、《将相和》、《四郎探母》、《锁麟囊》等;现代剧目有:《红色娘子军》、《红灯记》、《江姐》、《平原作战》等,由于中国传统木雕蕴涵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具有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象,是我国优秀民间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具有永恒的魅力,而梅兰芳大剧院正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演出剧场,木雕和它气质相近,相得益彰。
⑤ 戏曲角色
戏曲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
一,生:指男性,分为: 小生、 老生、 武生 、娃娃生。
生:戏曲表演的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主要是男性人物的扮演者,有老生、小生、与武生之别。
1、武生,擅常武艺的角色;
2、老生,又称须生,戴胡须(髯口),扮演中年以上男子;
3、小生,比较年青的角色,不戴胡须。
二,旦:指女性,分为: 花旦 、刀马旦、 老旦、青衣。
旦:戏曲表演的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主要是女性人物的扮演者,有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和彩旦 五个分支。
1、青衣(正旦),扮演端重、严肃、正派的角色;
2、花旦,又可分为闰门旦、玩门旦、泼辣旦、刺杀旦、扮演青年女性角色;
3、老旦,又分唱功老旦、做功老旦,扮演老年妇女角色;
4、武旦,又分短打武旦、长靠武旦(刀马旦)扮演精通武艺的女性角色。
5、彩旦俗称丑婆子,表演、化妆都很夸张,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喜剧性角色。
三,净:指男性花脸。
净:戏曲表演的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俗称花脸。有大花脸、二花脸等分支。净角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主要表现或粗犷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毒辣等不同性格的男性角色。可分正净、副净和武净三类。
四,末:指年纪较大的男性。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数挂须。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
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
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传统昆剧演出整部传奇之首出,照例皆为副末念诵词曲开场。
五,丑:指丑角 :分为文丑 与武丑。
丑:戏曲表演的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属喜剧角色,也称小花脸。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分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或称小花脸、三花脸,丑行特点是鼻梁上用白粉涂一粉块;丑行有扮演反面人物,也有扮演正面人物。
⑥ 戏曲人物有哪些呢
戏曲人物有生、旦、净、末、丑五角。
1、生角 :中国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泛指净、丑之外的男角色。生的名目最早见于宋元南戏,指剧中男主角,与元杂剧的正末相当。清以后又衍化为老生、小生、外、末4个支系。按其扮演人物属性、性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类。
2、旦角 :京剧中旦角即女性角色,旦行中有青衣(正旦)、花衫、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
3、净角 :京剧中净角即相貌品质有些特异的角色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
4、末角 :京剧中末角即中年男子角色的介绍。在北杂剧中,末称“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与宋元杂剧所称的“生”同,而与“末”的涵义不同。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副末”,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脚色。
5、丑角 :即插科打诨和昏庸糊涂的角色。(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⑦ 戏曲人物有哪些呢
戏曲的角色:1、生行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在京剧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生行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除红生和勾脸武生以外,生行一般都是素脸,内行术语称为“俊扮”,即扮相都是洁净俊美的。
戏曲的角色:2、旦行
女性角色,根据人物需要又可分为正旦,又名青衣。泛指以唱功为主的比较端庄的角色(如王宝钏、秦香莲等)、老旦(如佘太君)、花旦泛指青春活泼的小姑娘(如红娘)、武旦、刀马旦、彩旦(媒婆)、花衫(梅兰芳大师首创,融合了青衣花旦的特长,边唱边舞如虞姬)等。
戏曲的角色:3、净行
净是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扮演性格、气质、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角色。或粗犷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毒辣,或鲁莽诚朴。演唱声音洪亮宽阔,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为戏曲舞台上风格独特的性格造型。净,分为文净和武净。一般有黑脸、老脸、奸白脸、架子花脸等。
戏曲的角色:4、丑行
丑行,俗称“小花脸”。因化妆时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故而以“丑”为名。又因和净行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又称“三花脸”。丑行的“丑”是指扮相不俊美,并非专指品质上的丑恶。丑行扮演的角色既有阴险狡诈的人物,也有正直善良的形象。丑行分为文丑、武丑两种。
文丑,京剧中的各类诙谐人物均由文丑扮演。武丑,俗称“开口跳”,扮演擅长武艺、性格机警、语言幽默的男性人物。
戏曲的角色:5、末行
末行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昆剧老生不分文武。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数挂须。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传统昆剧演出整部传奇之首出,照例皆为副末念诵词曲开场。老外:所扮角色多半是年老持重者,其扮演对象颇广,上至朝廷重臣,下至仆役方外。近代以来,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
⑧ 戏曲中脸谱颜色代表什么样的人物
红色脸
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三国戏”里的关羽、《斩经堂》里的吴汉。
黑色脸
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为中性,代表猛智。如“包公戏”里的包拯;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如:“三国戏”里的张飞,“水浒戏”里的李逵,“杨排风”中的焦赞。
白色脸
表现奸诈多疑,含贬义,代表凶诈,如:“三国戏”里的曹操、《打严嵩》中的严嵩。
黄色脸
勇猛、暴躁。如典韦。
蓝色脸
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如:《上天台》中的马武,《连环套》里的窦尔墩。
紫色脸
表现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鱼肠剑》中的专诸。
其他:面色不好,丑陋。
金色脸
象征威武庄严,表现神仙一类角色。如:《闹天宫》里的如来佛、二郎神。
银色脸
表现奸诈多疑或威武庄严,表现鬼怪或神仙一类角色如:《攻潼关》中的木咤。
(8)戏曲真人男人物图片扩展阅读: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妆容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
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而“丑”,因其扮演戏剧角色,故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戏曲脸谱基本介绍:
京剧清代英雄戏中有所谓“八大拿”戏。素材源于施公案,故事出自京杭运河两岸,是宣扬清朝政治经济及施公打通运河漕运的戏。八出戏有连贯性,都是以官府缉捕、擒拿土豪劣绅、庄头霸主为由,而展开的系列武戏。由于每出戏都有黄天霸出现,也可以说是黄一家保清、做官的戏。
演出这些戏的年代久远,早见于清代道光四年,庆升平班的戏目。这些戏中人物众多、形象鲜明、武打精彩,各戏又有特色。清末民初“八大拿”戏颇受欢迎,曾红极一时。对黄天霸人物的定性素有不同看法,由于他的特殊性格,及其有投靠官府,不讲绿林义气、骄横跋扈等劣迹,学术界向来颇有争议。
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禁演黄天霸戏,1956年才准予公演。此后又经十年浩劫等周折,1985年由谭元寿正式对外公演《连环套》,黄天霸戏才算又恢复起来。但有关“八大拿”戏,都寥寥无几,只有《八蜡庙》、《落马湖》偶有演出,其他剧目已鲜于舞台。
⑨ 请问这几个是哪个戏曲中的谁(4-6)
4-6是戏曲中的谁:
第一张④是阮桂英
第二张⑤是孙尚香
第三张⑥是樊梨花
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