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男人头上戴的是什么
叫冠。
冠在我国古代,人们把系在头上的装饰物称为“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帻四种,其中“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汉代的时候,冠的种类非常多。起初,发冠是套在束起的发髻上的一个罩子,人们戴发冠只是为了美观的需要,样式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
大约在商朝,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到了汉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过冠帽就可以区分出一个人的身份和等级。汉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长冠、进贤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场合所戴冠帽有严格规定,帝王在参加祭祀大典的时候要戴冕冠。
在朝会和宴会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长冠是参加祭祀时官员所戴的冠帽。武冠是各级武职人员在朝会时所戴的礼冠;进贤冠专门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1)古代男生装饰图片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男子头上戴的冠是非常奢华的,1958年江西南城县益庄王墓出土的明嘉靖簪镶宝石金冠。高5厘米、宽13厘米,簪长11.2和11厘米。
此金冠是其妃万氏的随葬品。 此冠冠体如一件覆扣的椭圆形钵盂。冠由圈、盖、檐和舌四部分组成,通体以卷叶形金丝焊接而成。冠底以金圈围成椭圆形,饰镂空金丝花纹,圈上覆椭圆形冠盖,中线处为两条拱形横筋,夹嵌9颗宝石,又有九条纵筋平均分布,与横筋一起形成冠盖的支架。
冠圈前后左右各有一片檐,后檐接两舌,檐面、檐角和舌面、舌角都嵌有宝石。冠盖横筋左右底部各有一小孔,孔内各插金簪一枚,用于固定头发,簪头为伞形,錾刻花纹,簪柄压印“银作局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月造金五钱”字样。
冠盖前端中间亦留有一簪孔。这件金冠精美绝伦,其上对称镶嵌55颗各色宝石,交相辉映,金丝细如头发,编缀精妙,充分体现了明代金银工艺的高超技术。
㈡ 寻找中国古代男子服饰图片
http://hi..com/lunhuiyue/album/item/e574cf2738743619908f9d43.html#IMG=5a9d4acd69285f4b0eb34547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A%BA%B7%FE&in=26667&cl=2&cm=1&sc=0&lm=-1&pn=197&rn=1&di=227208441&ln=2000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4%D0%BA%BA%B7%FE&in=21751&cl=2&cm=1&sc=0&lm=-1&pn=22&rn=1&di=956892096&ln=176
很正的明制汉服——男款展示
http://bbs.dahe.cn/bbs/thread-1147569-1-1.html
㈢ 装扮、古代男子服装描写
——高挑秀雅的身材。衣服是冰蓝的上好丝绸,绣着雅致竹叶花纹的雪白滚边和他头上的羊脂玉发簪交相辉映。 巧妙的烘托出一位艳丽贵公子的非凡身影。那笑容颇有点风流少年的佻达。下巴微微抬起,杏子形状的眼睛中间,星河灿烂的璀璨。他穿着墨色的缎子衣袍,袍内露出银色镂空木槿花的镶边。腰系玉带,手持象牙的折扇。栏外的花园里,芙蓉月下妖娆,浅红色的新蕊,明媚的像要召唤回春天。 ——他穿一身惨绿罗衣,头发以竹簪束起,身上一股不同于兰麝的木头的香味。天边晚云渐收,淡天琉璃。惨绿少年的脸如桃杏,姿态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少年瞳仁灵动,水晶珠一样的吸引人。 ——那个修长的身影背对着我,一动不动的站在荷塘边上。 他的袍服雪白,一尘不染。连日光都不好意思留下斑驳的树影。 他的头发墨黑,衬托出他发髻下珍珠白色脖颈的诗意光泽。 他的背脊挺直,好像在这白杨树一样挺秀的身材中,蕴含着巨大坚韧的力量。 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比他更加优雅入画的男子。一种光亮至美的气息从他的面庞感染到了我。他没有笑, 但他的清澈的眼睛却在忠诚的微笑着。 他的皮肤像昆仑山里洁白的雪莲花,他的眸子是天山之巅神圣的池水。 —— 一拢红衣,玄纹云袖,席地而坐,一男子低垂着眼脸,沉浸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修长而优美的手指若行云流水般舞弄着琴弦,长长的睫毛在那心型脸上,形成了诱惑的弧度,人随音而动,偶尔抬起的头,让人呼吸一紧,好一张翩若惊鸿的脸!只是那双眼中忽闪而逝的某中东西,让人抓不住,却想窥视,不知不觉间人已经被吸引,与音与人,一同沉醉。 却被那片耀眼的美丽所震撼。阳光打在琴儿身上,渡上一层金色的光晕,他微仰着头,神色静宁而安详,嘴角弯成微笑的弧度,一只手搭在支起的腿上,动作自然而潇洒,就像美型的王子,那样优雅而充满阳光,吸引着少女的爱慕和所有贵妇的爱恋。 感觉还过得去不啊............
㈣ 古代男子装扮
http://images.google.cn/images?hl=zh-CN&q=%E5%8F%A4%E4%BB%A3%E6%9C%8D%E9%A5%B0&um=1&ie=UTF-8&sa=X&oi=image_result_group&resnum=1&ct=title
http://culture.dresschina.com/ancient_dress/index.htm
http://www.artchinanet.com/artexpo/fushi/main.htm
http://www.wenyi.com/culture/FUSHI/fsjs.htm
http://www.sj00.com/article/728/734/2006/2006093013415.html
http://www.cciv.cityu.e.hk/~cciv/students/homepage/home/menu.html
附图!
㈤ 求手绘古代男子图片一张(耽美),要求见内~
穿白衣的摸有··
穿黑衣的我想到了以为··SOUL家的人马叔叔~~那个妖治啊··那个攻啊··
ORZ我传不了图··http://pic.yupoo.com/woshixinyia/781738968f9a/medium.jpg
给传送门好了= =·
㈥ 谁能给我几张很好看的古装男生图片 温润如玉的那种秀气又不失英俊的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tn=imagedetail&word=%B9%C5%D7%B0%C4%D0%D7%D3&in=8208&cl=2&lm=-1&pn=0&rn=1&di=49537465923&ln=2000&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0&-1
㈦ 古代男女衣服常用装饰花纹有哪些
1.龙凤呈样 图案为一龙一凤。
龙的传说很多,记载的文献也多,但将龙和帝王联系起来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说:“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蚊龙于其上,而已有身,遂产高祖。”凤凰在刘安《淮南子》一书中开始被称为祥瑞之鸟,雄曰凤,雌曰凰。龙凤都是人们心中的祥兽瑞鸟,哪里出现龙,哪里便有凤来仪,象征着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2.二龙戏珠 图为两条云龙一颗火珠。
《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有二龙戏珠,也有群龙戏珠和云龙捧寿,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3.鱼龙变化 图案为天上有一云龙,水中有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跃于龙门之上。
古代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凡是鲤鱼能跳过龙门的,就可变化成龙,不能跳过龙门的,点额而归,故黄河之鲤鱼多有红色在额头,都是未跳过龙门之鱼。鱼跃龙门表示青云得路,变化飞腾之意。
4.鹤寿龟龄、龟鹤同龄 图案皆为一龟一鹤。
《韵会》:“龟为甲虫之长”。龟寿万年,是长寿的象征;鹤是仙禽,《崔豹古今注》:“鹤千年则变苍,又二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龟鹤同龄,乃同享高寿之意。
5.松鹤延年 图案为鹤和松树。
《字说》:“松百木之长”;《礼*礼器》:“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松,代表长寿象征之外,还作为有志、有节的象征。故松鹤延年既有延年益寿,也有志节高尚之意。
6.鹤鹿同春 图案为鹤鹿与松树。
古人称鹿为“仙兽”。神话故事中有寿星骑梅花鹿。鹿与禄、陆同音,鹤与合谐音,故又有“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同春之意和富贵长寿之说。
7.岁寒三友 图案为松竹梅或梅竹石。
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竹,清高而有节;梅,不惧风雪严寒。苏东坡爱竹成癖,他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还题写过:“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之友”。松竹梅被人们称之为岁寒三友,乃寓意做人要有品德、志节。
8.喜上眉梢 图案为梅花枝头站立两只喜鹊。
古人认为鹊灵能报喜,故称喜鹊。两只喜鹊即双喜之意。梅与眉同音,借喜鹊登在梅花枝头,寓意“喜上眉梢”、“双喜临门”、“喜报春先”。
图案为一喜鹊一豹者,称之为“报喜图”。
图案为一蜘蛛网上吊着一个蜘蛛者,称之为“喜从天降”。因我国民间习俗称蜘蛛为喜蛛。
图案为一獾一喜鹊者,称之为欢天喜地。两獾相嬉,叫“欢喜图”;两童子笑颜相对者,称为喜相逢。
四个童子手足相连者,叫四喜人。
9.喜报三元 图案为喜鹊三、桂元三或元宝三。
古代科举制度的乡试、会试、殿式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明代科举以廷试之前三名为“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三元”是古代文人梦寐以求,升腾仕取之阶梯,喜鹊是报喜之吉鸟,以三桂元或三元宝寓以三元,是表示一种希望和向往的图案,此外还有三元及第、状元及第、连中三元、五子登科等图案。
10.相禄寿喜 图案为蝙蝠、鹿、桃和喜字。
以前人们常以蝙蝠之蝠寓以幸福之福;借鹿禄同音;寿桃寓寿意,加之以喜字,用此表示对幸福、富有、长寿和喜庆的向往。
11.五福捧寿 图案为五只蝙蝠一寿字。
《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还有“五福临门”的图案。
12.多福多寿 图案为一枝寿桃数只蝙蝠。
13.福寿无边 图案为蝙蝠、寿桃和盘长。
14.神速齐眉 图案为蝙蝠、寿桃、荸莽和梅花。
15.福寿双全 图案为蝙蝠一、寿桃一、古钱二。
这些图案都表示古代人心底希望幸福、富有和长寿。
16.福寿三多 图案为一蝙蝠、一寿桃、一石榴或莲子。
《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古人因以“三多”(多福多寿多男子)为祝颂之辞。石榴取其子多之意,“莲子”乃连子之意。
17.三多九如 图案为蝙蝠、寿桃、石榴、如意。
《诗*小雅*天保》:“哪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天保》篇中连用九个如字,寓为祝贺福寿延绵不绝之意。图案中以如意表示九如。
18.福在眼前 图案为蝙蝠与一枚古钱。
古钱是孔方外圆,借孔为眼,钱与前同音,亦称“眼前是福”。
19.福至心灵 图案为蝙蝠、寿桃、灵芝。
桃为寿而其形似心,借灵芝之灵字,表示幸福到来会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20.寿比南山 图案为山水松树或海水青山。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乃常见的对联。这一图案亦称寿山福海。
21.三星高照 图案为三位老神仙。
古称福禄寿三神为三星,传说福星司祸福,禄星司富贵贫*,寿星司生死。三星高照象征着幸福、富有和长寿。
图案为一老寿星一只鹿一只飞蝠的,亦称之为福禄寿。
22.流云百福 图案为云纹蝙蝠。
云纹形似如意,表示绵延不断。流云百蝠,即百福不断之意。
23.平安如意 图案为一瓶、鹌鹑、如意。
以瓶寓平,以鹌鹑寓安,加一如意,而称平安如意。
24.一路平安 图案为鹭鸶、瓶、鹌鹑;另有图案为鹭鸶、太平钱的叫一路太平。
以鹭鸶而寓路,瓶寓平,鹌鹑寓安,祝愿旅途安顺之意。
25.事事如意 图案为柿子、如意。
《尔雅*翼》:“柿有七绝,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蠢,五霜叶可玩,六佳实可啖,七落叶肥 大可以临书。”事与柿同音,加之如意,寓意事事如意或百事如意、万事如意。
26.诸事遂心 图案为几个柿子和桃。
几个柿子寓为诸事,桃其形似心,表示诸多事情都称心如意。
27.必定如意 图案为毛笔、银锭、如意。
笔必偕音,锭定同音,再加如意,音借意为必定如意。
28.岁岁平安 图案为穗、瓶、鹌鹑。
以岁(穗)岁平(瓶)安(鹌)之偕音惜意表示人们祝愿和平的良好愿望。
29.年年有余 图案为两条鲇鱼。
鲇与年,鱼与余同音,表示年年有节余,生活富裕。
图案为两条鲇鱼首尾相连者,童子持莲抱鲇鱼者,均称年年有余。图案为一磬一鱼,或一磬双鱼、一童子击磬一童了持鱼者,皆称吉庆有余。一妇人手提鱼者,称之为富贵有余。
30.马上封侯 图案为一马上有一蜂一猴。
以马上封侯(蜂猴)寓比立即升腾的愿望。
图案为一大猴背小猴者,称辈辈侯;一枫树一印一猴或一蜂一猴抱印者称封侯挂印、挂印封侯。
31.太狮少狮 图为一大狮子一小狮子。
太师官名,周代设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太师为三公之最尊者;少师官名,周礼春官之属,即乐师也。以狮与师同音,而寓以太师少师之意,表示辈辈高官的愿望。
图案为一大龙一小龙者,称之为教子成龙、望子成龙。
32.八宝联春 图案为八件宝器相连。
八宝分为两类:佛家八宝有***、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长八件宝器,俗称:“轮螺伞盖,花罐鱼长”。仙家八宝即八仙护身法宝为渔鼓、宝剑、花篮、笊篱、葫芦、扇子、阴阳板、横笛八件宝器。八件宝器相连接的图案称之为“八宝联春”或“八宝吉祥”。
33.八仙过海 图案为八个仙人皆持宝器,下有大海波涛。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仙,有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八仙故事多见于唐、宋、元、明文人的记载。“八仙庆寿”、“八仙过海”的故事流传最广,传说,八仙在庆贺王母娘娘寿辰归途中路过东洋大海,各用自己的法宝护身为舟,竞相过海,以显神通。
34.麻姑献寿 图案为麻姑仙女手捧寿桃。
麻姑,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仙女。葛洪《神仙传》说她为建昌人,修道牟州东南姑余山。东汉桓帝时应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能掷米成珠。自言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蓬莱之水也浅于时,或许又将变为平地。后世遂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之急剧。她的手指像鸟爪,蔡经见后想:“背大痒时,以爬背,当佳。”又相传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她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王母祝寿。故旧时祝女寿者多以绘有麻姑献寿图案之器物为礼品。
35.群星祝寿 图案为众多仙人各持礼物。
传说三月三日王母娘姐寿诞之日,各路神仙来祝贺,而以此取其吉祥喜庆之意。
36.万象升平 图案为一象身上有卐字花纹,腰背上负一瓶。
卐字在梵文中作“室利靺蹉”,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认为释迹牟尼胸部所见的“瑞相”,用作万德吉祥的标志。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制定此字读万。万寿升平,表示人民祝愿国泰民安,百业兴旺,国富民强的升平景象。还有“太平景象”、“景象升平”等图案。
37.平升三级 图案为瓶上插有三戟。
瓶与平同音,戟寓级。平升三级乃表示官运亨通,祝愿连升三级之意。
38.天女散花 图案为一仙女提花篮作散花状。
佛经故事《维摩经*观众生品》记载,维摩室中有一天女以天花散诸菩萨身,即皆坠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坠。天女说:“结习未尽,花着身耳”。谓以天女散花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宋之问《设斋叹佛文》:“天女散花,缀山林之草树”。故取其“春满人间”之意。
39.嫦娥奔月 图案为一仙女奔入月宫状。
嫦娥乃神话中后羿之妻。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遂奔月宫。
40.四海升平 图案为四个娃娃抬起一瓶。
四个小孩(海)抬起(升)一瓶(平),表示四海升平,以此表达人民厌恶战乱,热爱和平之善良愿望。
41.福从天降 图案为一娃娃伸手状,上有一飞蝠。
以天空中飞舞的蝙蝠即将落到手中,而寓其意为“福从天降”、“福自天来”、“天赐鸿福”等。此外还有“五福临门”、“引福入堂”“天官赐福”等图案。
42.长命富贵 图案为雄鸡引颈长鸣,牡丹花一技。
雄鸡引颈长鸣(命),牡丹乃富贵之花,喻富贵。还有长命百岁的图案,雄鸡引颈长鸣旁有禾穗若干。
43.流传百子 图案为开嘴石榴或葡萄。
旧时传说,文王有百子。“榴开百子”表示子多。还有“子孙葫芦”、“百子图”、“麒麟送子”、“莲生贵子”等图案,表示子孙万代、万代长春等愿望。
44.教子成名 图案为一雄鸡引颈长鸣旁有五只小鸡。
以雄鸡教小鸡(子)鸣(名)叫,寓以“教子成名”。还有“五子登科”、“一品当朝”等图案,表示殷切期望子孙取得成功的业绩
45.官上加官 图案为雄鸡和鸡冠花。
46.玉堂富贵 图案为玉兰花、海棠花、牡丹花。
47.五世同堂 图案为五个柿子和海棠花。
以上图案都以谐音题名,同音寓意,表示古人的升官、富贵、五代团聚的美好愿望。
48.渔翁得利 图案为鹬蚌相争状,旁立渔翁。
《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第三者因而得利。
49.英雄斗智 图案为一鹰一熊作争斗状。
《本草》:“虎鹰翼广丈余,能搏虎。”《诗*小雅》:“维熊维罴,男子之样。”鹰与英、熊与雄同音。猛禽凶兽相斗,二勇相争,智者胜。还有一松树上落一鹰,地上有一熊,作相互怒视欲斗之状的图案,以此比喻英雄大智大勇。
50.珠联璧合 图案为珠点连续有白头花蓝点。
《汉书*律历志》上:“日月如合壁,五星如联珠。”后借以比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凑集在一起。
51.八骏图 图案为八匹马姿态各异。
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名称说法不一。《穆天子传》卷一:“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史记*赵世家》:“造反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骡、绿耳,献之缪王。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缪王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其他传说钧由此而派生。
52.博古图 图案为鼎彝钟磬、瓷瓶玉件、书画盆景等各种器物造型,种类繁多。有各式各样的博古图,给人以古色古香之感。
53.天马图 图案为一飞马、马生两翼。
天马一词,最初见于《楚辞*离骚》、《史记?大宛列传》和《淮南子》等书中。张骞使西域得乌孙好马,名曰天马。后得大宛汗血马,比乌孙马强壮,改乌孙马名为西极,大宛马叫天马。史书记载,汉武帝“获汗血马来,作西极天马歌。”元狩三年(公元前119年)后,天马发展成“龙之友”、“龙之媒”的地位。神话故事似的“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使人想向出“马生两翼”,慢慢被称为龙马。《西游记》中有白龙马,便是一例。天马似马又生翼,空中行走又似龙,这种动物图案在古时瓷器、地毯上常见。
54.麒麟图 图案为一兽,头长一角,狮面,牛身,尾带鳞片,脚下生火,其状如鹿。
麒麟,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古称之为“仁兽”,多作吉祥的象征。“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礼运》:“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效橄。”“橄”同“薮”即沼泽。汉代砖上的麒麟图案与马和鹿的样子相似,汉以后,逐渐完善了麒麟的形象。由于麒鳞是瑞兽,常借喻为杰出之人,麒麟送子、麟吐玉书等图案等皆有杰出人士之降生的寓意。
55.四艺图 图案为琴、棋、书、画。
琴棋书画是我国古代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玩,用以增进学识,提高雅兴。图案中的四艺,其造型设计,古朴、优雅,富有韵律感。
56.踏雪寻梅 图案为风雪中一老人头戴浩然中,骑驴过桥,手持梅花。
踏雪寻梅是根据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故事,编写而成的图案。孟浩然(689~约740年),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少年好学,酷爱梅花,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还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一首诗。有人传出,孟浩然游长安,王维私邀入内署,适唐玄宗李隆基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告,玄宗大喜,诏浩然出,诵所为诗,玄宗发现无求仕之心,即入还。其实从孟浩然的《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诗中只见“当路谁相假”之句,那有皇帝发现他不愿为官,放他归去之事。孟浩然头戴浩然中,在风雪中骑驴过灞桥,踏雪寻梅,已成为我国古代诗人的佳话。这一图案在古时瓷器、地毯上常有出现。
57.伯牙摔琴 图案为一人举琴面对一墓,旁立一老人。
出自俞伯牙与钟子期相交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有位俞伯牙善弹琴,一日乘舟游至汉阳江口,命童仆取琴焚香,调弦转轸,一曲未终弦断之。疑有人听琴,命左右搜之,遇一樵夫钟子期,二人登舟促膝相谈,意合知音,结为兄弟。约定来年江边相见。当俞伯牙按期来到江边时,钟子期已病故。伯牙闻知,泪如涌泉,去子期坟前祭拜,并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一摔,摔得玉轸摧残,金徽零乱。老者惊问:“先生为何摔此琴?”伯牙道:“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故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之说。古时瓷器、地毯均有此图.
㈧ 求一张唯美的男子图片,就是那种古典男子的图片,要类似皇帝的样子~~~
这个是古代的--哈
㈨ 男子的装饰品,汉朝时期的男子头上的配饰叫什么
一字巾:又名太极巾,其形为一带,端头有木扣或玉扣,扣子一般刻有太极八封图形,所以叫一字巾或太极巾。也有学者认为叫幅巾的。据说是山居道士缠发之法,以丝织幅带裹发,以防山野树枝缠住。其实这种幅巾,应该叫网巾,是一种先从道士发明,后由明太祖推广至全国的帽子。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太祖一日微行,至神乐观,有道士于灯下结网巾。问曰:‘此物何也’对曰:‘网巾,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明日有旨,召道士命为道官,取巾十三顶颁于天下,使人无贵贱皆裹之也。”道教把道教徒戴的帽子称为“巾”,巾有九种。分别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一字巾等。解释:1.古时头巾之一种。相传起于宋韩世忠。2.京剧中丑角书僮所用的巾帻。
逍遥巾,古代的一种头巾名。也称荷叶巾。宋代庶人的一种巾子,开始叫花顶头巾,后士人甚至女性皆戴,并有两脚垂于后背,称为逍遥巾。宋代米芾《画史》中有对此巾的记载曰:“士子国初皆顶鹿皮冠弁,其遗制也,更没头巾……,乃去皮冠,梳发角加后,以入幞头巾子。中篦约发,乃出客去。覆如是,其后方有丝绢,作掠子,掠起发,顶帽出入……,又其后方见用紫罗为无顶头巾,谓之额子,犹不敢习庶人头巾。其后举人始以紫纱罗为长顶头巾,垂至背,以别庶人黔首,今则士人皆戴庶人花顶头巾,稍作幅巾,逍遥巾。”
庄子巾,亦称冲和巾,南华巾。传说是南华真人庄子所制。该巾下面为方形,上部为三角形,状如屋顶。
庄子巾亦称冲和巾,帽前正面镶有白玉,便以正帽,象征品性端正。佩戴此巾,颇象南华真人一样无拘无束,自有出尘之表。[1]
注:道巾,为明前庶人,文士常常所戴,清后为道士专用,道士的软帽。老年道士多戴庄子巾,属道巾的一种。纶巾在“纶巾”中“纶”读(guan),古时头巾名。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相传为三国时诸葛亮所创,又称“诸葛巾”。后被视作儒将的装束。《晋书.谢安传》:“【谢】万着白纶巾,鹤氅裘,履版而前。”宋陈与义《晚晴野望》诗云:“洞庭微雨后,凉气入纶巾。”明王圻《三才图会.衣服.诸葛巾》:“诸葛巾,此名纶巾,诸葛武侯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正此巾也。因其人而名之。”
巾帻巾帻是指我国古代汉族士大夫戴在头上的帽。冠类,汉以来,盛行以幅巾裹发,称巾帻。隋大业二年制定舆服,武官平巾帻、袴褶。唐昭宗时,十六宅诸王以华侈相尚,巾帻各自为制度(参阅《隋书·炀帝纪》上、《新唐书·五行志》一)。
儒巾,儒巾也称方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儒巾,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明代通称方巾,为生员的服饰。儒巾 - 记载
儒巾图册宋林景熙《霁山集·元日得家书喜》诗:“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古代巾帽大多以黑绉纱为表,漆藤丝或麻布为里。明王圻《三才图会》:“儒巾,古者士衣逢掖之衣,冠章甫之冠,此今之士冠也,凡举人未第者皆服之。儒巾 - 明代儒巾与方巾的异同
儒巾同:在明代方巾与儒巾都多为士人所戴。
异:1、方巾大多为文人官员士子闲居所佩戴,而儒巾多为举人以及在学未第之学子比如秀才等所佩戴,且戴儒巾时多穿着襕衫。
2、儒巾与方巾的形制有所不同。东坡巾
东坡巾,古头巾名,又名乌角巾,相传为宋苏东坡所戴,故名。
东坡巾 - 简介
东坡巾制有四墙,墙外有重墙,比内墙稍窄小。前后左右各以角相向,戴之则有角,介在两眉间。
东坡巾 - 东坡巾的特点
1、内胆为桶
2、外檐比内桶短
3、桶为高桶
东坡巾 - 记载明杨基《眉庵集·赠许白云》诗:“麻衣纸扇趿两展,头戴一幅东坡巾。”《东坡居士集》有“父老争看乌角巾”句,因而有东坡巾之名。苏州市博物馆藏明代李士达所作的《西园雅集图》中的苏东坡,即戴东坡巾。参阅《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三才图会·东坡巾图说》。
《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引 明 王圻 《三才图会》:“东坡巾有四墙,墙外有重墙,比内墙少杀,前后左右各以角相向,着之则有角介在两眉间,以 老坡 所服,故名。”远游冠远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横于前而无山述。诸王所戴,有五时服备为常用,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西汉时为四时服,春青、夏赤、秋黄、冬皂。远游冠 - 史料记载古人头戴远游冠图册《后汉书·舆服志下》:“远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筩横之于前,无山述,诸王所服也。”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
《晋书·舆服志》:“远游冠, 傅玄云秦冠也。似通天而前无山述,有展筩横于冠前。皇太子及王者后、帝之兄弟、帝之子封郡王者服之。诸王加官者自服其官之冠服,惟太子及王者后常冠焉。太子则以翠羽为緌,缀以白珠,其馀但青丝而已。”
《新五代史·刘鋹传》:“ 鋹于内殿设帐幄,陈宝贝, 胡子冠远游冠,衣紫霞裾,坐帐中宣祸福,呼鋹为太子皇帝,国事皆决于胡子 。”亦省称“ 远游 ”。
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若得辞远游,戴武弁,解朱组,佩青绂……乃臣丹情之至愿,不离于梦想者也。”幅巾,幅巾是指我国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巾,是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后裁出脚即称幞头。幅巾在宋明时期亦是流行的头巾之一,士大夫常喜戴之。
幅巾是指用一块帛巾束首,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就是古代男子束发的巾。因多裁取一幅长度和门幅各三尺的丝帛做成,故名。东汉后期王公名士多以戴幅巾为风雅。此风延续至魏晋,演为曹操所戴的“帢帽”。魏晋玄学盛行,当时名士视戴冠累赘,以戴巾为尚,从“竹林七贤”的装束上便可看见此风之盛。对后来唐宋首服的影响很大。
明代幅巾多为学者所带,总体形制一样个别细节也是有所差异的。一般来说穿深衣的时候带幅巾,在明代有幅巾深衣一词。韩国幅巾主要是受到明代幅巾的影响而形成的,韩国幅巾儿童还有学子们戴的比较多,一般士大夫戴的比较少。
幅巾之名早见于《后汉书·郑玄传》:“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亦有记载,裴松之注引《傅子》:“汉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这种厌弃冠冕公服,以幅巾束首的风气,一直延续到魏晋仍十分流行。《后汉书·鲍永传》:“悉罢兵,但幅巾,与诸将及同心客百余人诣河内。”李贤注:“谓不着冠,介幅巾束首也。”李贺《咏怀》诗:“头上无幅巾,苦糵已染衣。”进贤冠进贤冠,是古代文吏、儒士所带的一种礼冠。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在《后汉书·舆服制下》与蔡邕的《独断》具有记载。
进贤冠,简称“进贤”。进贤冠是古时朝见皇帝的一种礼帽。原为儒者所戴,唐时百官皆戴用。 文吏、儒士所带的一种礼冠。由缁布冠演变而来。因文吏、儒士有向上引荐能人贤士之责,故名。以铁丝、细纱为之。冠上缀梁,以别等差。常见者有一梁、二梁及三梁数种。以三梁为贵。其冠前高后低,前柱倾斜,后柱垂直,戴时加于帻上。两汉时期较为常见。
进贤冠也叫梁冠。进贤冠也是中华服饰艺术史上重要的冠式,在汉代已颇流行,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戴进贤冠,魏晋南北朝继之,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有重要地位,但其形式也在变化之中,到明朝演变为梁冠。古代礼制讲进贤冠,常说它前高7寸,后高3寸,长8寸。这里的长是指帽梁的长,与前高7寸,后高3寸的帽缘相接,就成为前高后低的斜势,形成前方突出一个锐角的斜俎形,称为“展筒”。展筒的两侧和中间是透空的。在西汉,这种冠帽只罩套在头顶的发髻上,用帽頍系于颌下以固定之,戴上之后并不牢固。东汉时期在冠帽下面加平上帻,等于在冠下加了帽座。帻在古时本是劳动人民用来扎裹头发不使散乱所用,两端有带子可以从头上系于颌下。秦时武士用赤帕裹头,从前额向后脑包裹时叠出一条装饰边,称为“颜题”。西汉时戴帻并不把头顶全包住,因为帻也常是空顶的。
进贤冠 - 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