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庭前白雪纷纷飞,厚地片片白皑皑!望远思虑千万绪,终有所想梦能圆!是什么意思
咏雪联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
撒盐空中差可拟。(谢朗)
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
诗意: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比较。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与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空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的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意象。
赏析:
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及《世说新语·言语》篇载,谢安寒雪日尝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安欣然唱韵,兄子朗及兄女道韫赓歌(诗即如上),安大笑乐。
谢安所乐,在于裙钗不让须眉,侄女之诗才,更在侄子之上。按谢朗少有文名,《世说新语·言语》篇引《续晋阳秋》称他“文义艳发”,《文学》篇引《中兴书》说他“博涉有逸才”。所以叔父出韵起题,侄子即为唱和,正见其才思敏捷也。平心而论,“撒盐空中”亦不失为一种比方,雪,以其粉白晶莹飘散而下,谢朗就近取譬,用撤盐空中拟之,虽不高明,也差可形容了。
然而,聪颖的妹妹并不迷信兄长的才名。她觉得,以盐拟雪固然不错,但没有形容出雪花六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根本特征。于是,针对兄长的原句,她作了大胆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风起。”
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晋伍辑之《柳花赋》曾形容:“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秽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宋代的贺铸《青玉案》词有“满城风絮”句。)由此较之,雪花柳絮,可谓是异迹而同趣了。如此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未免有局促见肘之诮了。
清人沈德潜说:“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说诗晬语》卷下)比喻是诗歌的基本修辞手法。其要在于贴切传神,新颖入妙。这正是谢道韫此句高于他兄长的地方。
但是,真正的佳句名句之所以千古流传,播传人口,更重要还在于它能通过形象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谢道韫的这句诗,其佳处不仅在工干设譬,还在于透露出女才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她将北风飞雪的严寒冬景,比作东风吹绵的和煦春色,正表现出女作者开朗乐观的胸襟以及对美好春光的由衷向
❷ 关于雪的诗句——《雪望》
原文:
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作者:(清)洪升
赏析:首两句概括描写山村冬夜荒寒景象。以下六句,具体写雪景。山村的溪流由于水深,雪落下去就融化了。所谓“难受雪”;远山好象冻住了,山上的流云也凝结不动了,诗的颌联“写尽雪望”,为一篇警策处。远远望去,飞掠而过的是鸥是鹭,难以辩明。
水中陆地与沙滩岸边被皑皑白雪覆盖住,一片银白,不能分清,整个世界都被披上了银装,连野桥边的那几株梅树,也都挂满了厚厚的白雪。正是由于这几株梅树的映衬,使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几株梅树与前面描绘的景色浑融一体,为全诗增添了神韵。尾联两句与首句“孤村”相应,点明山村雪景。
诗以白描笔法,勾勒了一幅山村雪景图,描写雪景,由近及远,又由远而近,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画面苍茫辽阔,词语平淡而意境浑融。
❸ 终南望余雪的诗意
《终南望余雪》是一首咏雪诗。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全诗紧扣诗题:正面写终南山之雪,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余雪。
作者简介:祖咏,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清丽自然,恬静闲适。其边塞诗则雄浑壮丽,情调昂扬。
【评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诗文解释】
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简析】:
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诗文赏析】
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无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❹ 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两苍龙的诗意
无论家境突发的事情多么窘迫我都撑过来了,现如今我已经飞黄腾达,并且比以前的家境好了两倍。
❺ 四句望雪古诗七字一句
1、《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唐代:柳宗元
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今朝蹋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来。
释义:
柴门多日紧闭不开,门前石阶铺满了白雪皑皑。
如今有人把琼玉般的积雪踏碎,是友人从京城给我寄了诗来。
2、《钓雪亭》宋代:姜夔
阑干风冷雪漫漫,惆怅无人把钓竿。
时有官船桥畔过,白鸥飞去落前滩。
释义:
风雪交加的寒夜,独倚阑干,四顾无人。就连一个钓鱼的人都没有,让人倍感惆怅。偶尔有官船从桥边经过,却也是寂静无声。就连平日争鸣翔集的白鹭,此时也静静地飞,平静地落下。
3、《春雪》唐代: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释义:
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二月初时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4、《霁雪 / 韩舍人书窗残雪》唐代:戎昱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释义:
大风卷走寒冷的云朵,昨晚虽然下了雪但今天天气晴朗了。江边的烟雾一扫而空,于是柳树的枝条显得更加轻盈。
(诗人目光所及处)屋檐下几片空地的积雪没有人打扫,(诗人挑灯夜读)不经意间,又是一个晚上过去。
5、《山中雪后》清代: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释义:
清晨起来刚一开门,看到山头已被一场大雪覆盖。此时,天 空已放晴,初升太阳的光芒,透过淡淡的白云,也变得寒冷了。
房檐的积雪尚未开始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这样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是多么不寻常啊!
❻ 《终南望余雪 古诗 》
作者:祖咏。
创作年代:唐代。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6)望庭雪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馀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❼ 紫庭雪牖银楼殿,明烛照天夜未眠。 琴箫婉澈璇玑阁,罗绮芬芳玳瑁筵。 这到底是谁写的
紫庭雪牗银楼殿,明烛照天夜未眠。
琴箫婉澈璇玑阁,罗琦芬芳玳瑁筵。
晶壶宝瑟歌九奏,彩槛雕栏赋百篇。
歌催璧月澄清素,九阙横斜天欲暮。
宫镜新开扫妆初,闲将往事轻回顾。
君不见贲帝挥鞭向九州,
九州未定已白头;
君不见虞妃百计求紫绶,空遗媚骨委渠沟?
雄心未息暮树老,花颜已槁舞榭留。
长诗信史真疑梦,临风向月舞不休!
——今何在 《九州·海上牧云记》
❽ “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是描写雪的诗句吗
“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是描写雪的诗句,这两句诗出自唐代高骈的《对雪》。《对雪》全诗如下: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
注释:
六出:花分瓣叫出,雪花六角,因以为雪的别名。
飞花:比喻飘飞的雪花。
❾ 庭院雪景的诗句
、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宋·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4、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唐·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
5、玉“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南秦雪》
6、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宋·楼钥《谢林景思和韵》
7、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宋·吕本中《踏莎行》
8、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手、掌、席“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10、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11、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唐·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1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3、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14、雨、酥、叶、藻“彤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唐·李咸用《大雪歌》
1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16、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17、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元·华幼武《春雪》
18、瑞叶飞来麦已青,更烦膏雨发欣荣。——宋·范成大《雪后雨作》
1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2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www.lz13.cn)——杜甫《绝句》
21、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宋·杨万里《观雪》
22、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翁森《四时读书乐》
2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4、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宋·苏轼《和田国博喜雪》
2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6、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7、盐、尘、柳絮“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28、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29、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栈未肯消。——明·徐渭《梨花》
30、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2、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清·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3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4、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www.lz13.cn)——白居易《村夜》
35、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宋·辛弃疾《和廓之雪》
36、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37、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元·白朴《天净沙·冬》
38、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晋·谢道蕴《咏雪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