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青少年在青春期有早恋的现象呢
早恋是指未成年学生把对异性的好感用恋爱的方式来表现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据调查,一般中学生几乎不同程度上存在早恋现象,尽管中学生早恋者仍是少数,但对他们这一年龄而言,其比例还是让人感到吃惊而且目前有早恋人数逐年增多、年龄愈来愈小的势头。中学生早恋是现实的、无法回避的教育问题,我们务必认真分析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和特点,进行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治理。
一、早恋的原因
中学生“恋爱”现象的发生既有当代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提前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各种刺激在起作用。从某市对中学生恋爱态度和经历的一项调查中发现,承认谈过恋爱的学生中,三项主要动机为:(1)在感到心灵空虚时需要有人陪伴(2)优秀异性某方面的自然吸引力(3)为了更好地了解另一个人。较次要的动机包括“对异性的好奇心”、“学会如何与异性相处”。此外还有少数人有下列动机:“追求刺激”、“享受人生”、“表现自己能够吸引异性”、“希望摆脱父母的控制”。从少男少女们自身来看,他们投入“恋爱”的情感因素多数较为纯真,较为单纯,这种单纯性与他们自身的经历、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有着极大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多数只是把男女之间的异性吸引以及青春期特有的对异性的性冲动作为爱慕的因素,把这些当作爱情来对待。此时,他们很容易冲动,往往当异性传递过一个“多情”的眼神,一个纸条,一次网上聊天,一次偶然的接触等等都会为之动情,并产生“爱”的冲动,开始谈情说爱。不能否认,有少数比较早熟的青少年已经有了真正的恋爱意识。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提到交异性朋友的目的是想寻找精神寄托,寻求温暖,避免孤独,为了有个人诉说心中的苦恼等等。即使是这些真正有意识的人也极少考虑到结婚或寻找终身伴侣。
二、早恋的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中学生的早恋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确定目标:开始关注某一个异性,默默地思念,这一阶段可能有眉目传情、暗送秋波的表示。有些中学生的早恋只停滞在这个阶段,成为“单相思”,不敢与自己喜欢的异性交往,这样有可能形成情绪障碍,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
2.有所行动:中学生异性之间写情书、递纸条、赠小礼物等,即是对某一异性有好感的表示。同时可有约会行为,如一起逛公园、看电影、外出旅游等。
3.频繁约会:逐步进入一对一的比较稳定的约会,可能公开化,似乎已经确定了“恋爱”关系。
4.发生性关系:虽然这还是极少数学生,但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学生。这些学生认为自己即将走上社会,已经成人,发生婚前性行为也比普通中学相对多一些。
三、如何正确对待中学生的早恋
1.引导男女同学正常交往
中学生内受性萌动的刺激,外受社会风尚的影响,喜欢交友,重视友谊,男女同学喜欢在一起踏青、谈心、过生日,渴望交上知心朋友,可以互相倾吐内心的烦恼,取得真诚的理解,寻找心灵的慰藉,共同探讨人生的奥秘,切磋学习中的疑难。男女同学之间的这种正常交往是一种纯洁的友谊,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年轻人心理的稳定和人格的完善有着一种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这种可贵的友谊应该小心爱护、大力倡导。如果把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视为“不轨行为”,如果一看到男女同学单独呆在一起,或接触频繁一些,就住“谈情说爱”方面联想,只能激起中学生极大的反感。
2.分析中学生早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让他们具备对早恋的准确认识,自觉产生免疫力:
中学生的早恋往往是情感强烈,认识模糊。相爱的原因往往极其简单,没有牢固的思想基础,比如有的是受对异性的好奇心、神秘感的驱使;有的是以貌取人,为对方的外表风度所吸引;有的是羡慕对方的知识和才能;有的是由于偶然的巧遇对对方产生好感,等等。他们没有认识到思想感情的一致是真正爱情的基础,观念、信念、情操是否一致是决定爱情能否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中学生思想未定型,他们不可能对这些复杂的因素有科学、深刻的思考,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和对方在这些方面是否真正一致。中学生的早恋好比驶入大海的没有罗盘、没有舵的航船,随时隐伏着触礁沉没的危险。所以,中学生的早恋,不仅成功率极低,而且意志薄弱者还可能铸成贻害终身的罪错。
中学时代是打基础时期,将来从事何种事业还没有定向,对每个中学生来说,今后的生活道路还很长,各人将来将从事什么职业,在什么地方工作,都是难以预测的,一个较成熟的青年,总是先考虑立业,后考虑成家。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的变迁,各人的思想感情将不断发生变化。中学时代的山盟海誓往往经不起现实生活的严峻考验,中学时代的早恋十有九不能结出爱情的甜果,而只能酿成生活的苦酒。
② 早恋现象是如何引起的
早恋,指的是未成年或者生理、心智未成熟的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一般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为多。
经过二十年在中国的调查表明,在中学阶段没有发生过感情的人很少。而大多数都是暗恋、单恋(单思)。只有相互有好感,才能发展成为早恋。
早恋行为是青少年在性生理发育的基础上,也是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实践。然而,一般人认为早恋会带来很多问题,如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等,尤其对女孩更为明显突出,但一般不会有太严重的影响。早恋常常以失败告终,很少出现早恋能够终身厮守的;亦有人认为早恋是青少年对男女关系的探索和学习,为将来的恋爱与婚姻作准备,不宜过份禁制或压抑。
③ 为什么会有早恋现象呢
早恋”是指在生理或心理上还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恋爱现象。
进入青春期后,出现异性爱慕倾向的青少年,会主动接近自己喜欢的异性,双方交往频繁,相互倾心,导致恋爱的发生。
随着当今孩子青春期的提前和社会现象的日趋繁荣,中学生恋爱已出现了低龄化、普遍化和公开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评论随之出现,为此,许多家庭、学校采取许许多多的办法来解决,甚至是杜绝这种现象。
实际上,每一个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会开始关注异性同学,并希望了解他们,与他们交往,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一些家长和老师由于过于敏感和紧张,从而杜绝异性之间的交往,这一种行为其实是错误的。
可是,这只是一部分人,另一部分人为什么即使在没有杜绝异性交往也会出现早恋现象?
我们从其它资料的统计发现:初恋的高峰年龄段在13—16岁,平均年龄为14.20岁。早恋的学生一部分是学习成绩优秀的班干部,因工作需要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异性,容易引起异性的注意和追求;另一部分是学习成绩较差及家庭不健全的学生。学习不好心理压力大,容易移情于两性交往;家庭不健全的缺乏父亲或母爱,感情饥渴,易寻求同龄人的关怀。
另外,我们通过讨论总结出一些人早恋的特点:
一、好奇型。随着未成年人渐渐发育成熟,异性之间开始产生一种神秘、好奇的感觉,相互关注、吸引成为男女同学的本能反应。
二、攀比型。一些争强好胜的同学本来没有早恋的念头,但由于受到身边同学出双入对的刺激,感到没有异性相伴就没面子。
三、模仿型。如今一些广告、音像和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少男少女亲热相伴的画面,使一些未成年人深受诱惑,在朦胧中有意模仿。
四、寻求心灵安慰型。有的同学因父母离异,或因学习不好,心中空虚,希望向类似背景的异性互相倾诉,寻求慰藉。
究其原因主要有:
1、从身体和心理上看,促使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早恋”,主要是他(她)们身体发育加快,性成熟的时间提前,性意识开始萌芽并躁动,有过早有性爱体验的强烈要求;由于青春期的来临,在心理上渴望独立自主,一旦摆脱家庭的束缚,则会促使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跃跃欲试。2、从学校和社会上看,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使男女同学接触机会增多,而在交往过程中,不免互相爱慕,引起早恋;同时社会生活的开放性、丰富性、信息量的增大,特别是网络、影视剧的宣扬,使同学们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描写恋爱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诱惑力和感染力很大,引起他们的联想和模仿的愿望。
3、从教育的方式上看,理想道德教育特别是爱情教育的缺乏,造成不少同学不求上进,道德观念薄弱和恋爱问题上的无知。很多同学把异性之间的好感、友谊当作爱情来对待,加上家长和老师在男女同学交往上设置种种限制,对突破限制的同学横加指责,反而引起了一些同学的好奇,找机会尝试恋爱的滋味。
4、其它原因:比如有的是受对异性的好奇心、神秘感的驱使;有的是以貌取人,为对方的外表风度所吸引;有的是羡慕对方的知识和才能;
有的是由于偶然的巧遇对对方产生好感,等等。可见,中学生的早恋往往是情感强烈,认识模糊。相爱的原因往往极其简单,没有牢固的思想基础,他们没有认识到思想感情的一致是真正爱情的基础,观念、信念、情操是否一致是决定爱情能否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
中学生思想未定型,他们不可能对这些复杂的因素有科学、深刻的思考,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和对方在这些方面是否真正一致。中学生的早恋好比驶入大海的没有罗盘、没有舵的航路,随时隐伏着触礁沉没的危险。所以,中学生的早恋,不仅成功率极低,而且意志薄弱者还可能铸成贻害终身的罪错。
④ 为什么会出现早恋现象
其实是没有“早恋”这种说法的,多早算早呢?
许多人反对所谓的早恋——一般是指中学阶段的恋爱吧,也不是一点没有道理。他们主要是针对中学时候恋爱经常产生的两方面的负面影响。第一是对学业的影响,第二是中学生由于处理不好感情方面的事情,容易收到身心伤害。
学习成绩和与异性之间的比较朦胧的感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之所以大家愿意把它联系起来,是因为这两件事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不愿意因为其中的一件事影响到另一件事。越是担心就越容易把它们联系起来。而且,受传统的影响,我们对感情的事,特别是男孩女孩之间那种很青涩的感情,都有些讳莫如深,越是这样就越不容易客观地看待它。
所以现在我们把这两件事分开来看。
先说学习,对于学习方法,自然不用我多说。我只想说,现在的学习其实多少有些竞技的色彩,要在竞技中胜出,必须保持一个宽松平和的心态,要说恋爱会对学习成绩有什么影响,我像只会影响到你的这种心态。
再说感情,上中学时候的感情往往会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时候的感情一定会天长地久,相反,这个时候的感情往往很短暂(虽然留下的印象很深),因为它不成熟。这个时候的感情又很重要,因为它会决定你今后对待情感问题的态度——是真心付出还是玩世不恭,是客观理智还是放任自流。
所以我建议你如果已经“早恋”,那就要认真地珍惜这段感情,在这段感情中,你也会遇到来自老师和家人的干预,你也许会遇到“恋人”学习下降的烦恼,甚至会面对分手的痛苦。拿出你的智慧和气度,认真地解决每一个问题。如果今后你们走到一起,这将成为你们感情的基础,如果你们今后无法走到一起,这将成为你处理感情问题的良好开端。
⑤ 早恋现象为什么越来越多
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男孩女孩也是越来越早熟了。但是早恋确实让家长十分头疼,特别是在青春期越是打骂越是叛逆的越厉害。特别是现在早恋的年龄越来越小了,高中到初中甚至是小学生都开始早恋了。

3,告诉他对自己负责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如果现在因为早恋影响了学习甚至未来会让孩子以后十分后悔的。所以在如何处理两个人的感情和学业的平衡上要让他自己担负起责任,不管是感情还是学习都不是随随便便的要抱着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
4.鼓励孩子
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家长应该鼓励他,对于他未来的鼓励,让他对未来有信心,能够接受父母的教导,去做正确的选择。
⑥ 问题研究未成年人早恋的背景意义
随着世人健康观念的变化,健康促进学校运动在全世界的开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咨询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心理辅导活动兴起并日渐普及。美国把国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国家安全的高度予以重视,台湾也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解决近年青少年问题日趋严重、犯罪率升高、犯罪低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从1991年七届人大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法》,以立法的形式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始至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都充分说明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我国的国策,也是世界性的潮流。随着青少年性成熟的提前,高中教育重视迎接高考的学习,忽视青春期教育和性伦理教育,加上影视报刊、声讯台、网络、短信、商业广告中大量的恋爱、爱情甚至赤裸裸的黄色信息,对中学生的早恋现象,乃至性犯罪起了诱发作用,危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破坏了社会的安宁和谐,有鉴于此,
⑦ 早恋的社会背景 急需答案请网友帮帮忙
容易出现早恋现象的孩子如下::
1.性格外向、相貌出众的学生。
2.喜爱文学、有文艺才华的学生容易早恋。
3.性格软弱、虚荣心强的学生容易早恋。
4.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比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早恋。
5.缺少家庭温暖和爱护的学生容易早恋。
6.环境不好的学生容易早恋。
⑧ 早恋的现象
以学业为重,学业与爱情不可两者兼顾啊。
其实我的情况也跟你差不多,
我跟一个男孩子走的很近,
班上同学都说我们怎样怎样- -
其实我跟那个男生的关系算是超好的了,
我也跟他表白过,
但最后我们成为了好朋友。异性朋友
其实你们不一定要因为爱情而在一起,
也许可以因为友情在一起啊
小时候对她的感觉未必以后还会重现,
所以我觉得如果你无法忘掉她的话,
不如跟她做朋友,跟她说明啦。
祝你幸福~
⑨ 早恋的现象具体都有什么
早恋,也有叫做青春期恋爱,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在中国,“早恋”一词带有长辈一方的否定性感情色彩,一般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为多。经过二十年在中国的调查表明,在中学阶段没有发生过感情的人很少。而大多数都是暗恋、单恋(单相思)。只有相互有好感,才能发展成为早恋。早恋行为是青少年在性生理发育的基础上,也是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实践。
(1)孩子变得特别爱打扮,注意修饰自己,常对着镜子左顾右盼。 (2)成绩突然下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3)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不愿和父母多说话。 (4)在家坐不住,经常找借口外出,瞒着父母在公园、歌厅等场所,有时还说谎。 (5)放学回家喜欢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或呆在一边想心事,时常走神发呆。 (6)情绪起伏大,有时兴奋,有时忧郁,有时烦躁不安,做事无耐心。 (7)突然对描写爱情的文艺作品、电影、电视感兴趣。 (8)突然喜欢谈论男女之间的事。 (9)背着家长偷偷写信,写日记,看到别人赶忙掩饰。
⑩ 早恋的社会背景
早恋的具体原因:
第一、内部原因
1、青春期发育的正常心理需求
2、年龄小自制力弱,道德观念差
第二、外部原因
1、中国家庭对性教育几乎为零
2、中国的观念
3、媒体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