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是哥特风格
[ 歌特式 ]这一词汇的起源,歌特式的前身是哥特(Goth)、哥特式(Gothic) 这个特定的词汇原先的意思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所谓“哥特 复兴”(Gothic Revival) 将中古世纪的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穴中挖掘出来。 - 在音乐上:darkwave、goth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之类的名词都是“哥特风格”。 再具体形容:黑暗的恐惧、死亡的悲伤、禁忌的爱、彻底的痛苦带来的美感,简而言之,人类精神世界中 的黑暗面。 吸血鬼就是哥特的前身,而歌特式不仅仅是音乐、建筑、文学上的,它更是一种强烈的信仰! 绝望、邪气、 颓废那种过激的破坏意识, 反方向潜逃往一个内敛而黑暗的世界犹如一派邪教降临大地时伸出巨魔的手掌. 它通过难以想象、天马行空的邪异素材来悦纳听众, 这就不仅包括了在音乐领域圣灵齐放的空前创造力, 也包括了在视觉造型上, 所给予人们的前所未有的刺激视觉体验 . 中性化的身份造型,浓妆艳抹的打扮,这些并非新浪漫一族的专利. 哥特仿佛是新浪漫的个性相反的孪生 兄弟,是华美艳丽背后黑暗病态的一面. 哥特音乐是一种电子化阴冷黑色的音乐.抑郁的声音和军国主义突击队的装束,利用声纳噪音营造出一种冰 冷的外太空气氛. 多层次的声音非常适合带上耳机去欣赏. 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谈到德国. 那里可是现在哥特音乐的重镇有典型的黑色音乐和评论性的歌词组成阴暗异教的祭典式的音乐而在哥特音乐的文本中, 我们可以细味到一些涉及宗教、性爱、死亡、绝望、基督以至匪夷所思的虚无论语句, 这些都是哥特音乐 不可或缺的一环, Gothic Rock,这覆盖在影像模糊、虚无飘渺的外在躯壳之下的音乐, 一切都是那么神秘. 那些抑压着低 沉声线或扭曲的人声, 偶尔发出鬼哭神号般的嘶叫, 还有一张张苍白的面孔!当你对生命感到茫然无助时, 你会想到在它背后究 竟隐藏着什么吗? 是心灵的孤立无援? 是死亡阴影的笼罩? 还是人世间的悲剧? 是建筑于无意识的抽象表达而多于刻意性的音乐颠覆行为. 如同 面临一季暗晦的寒冬气候, 我们被哥特文化侵占, 在非人化的后工业现代社会里面, 追逐着一种活着死亡的体验. Gothic这种栖身于 主流文化的阴影里的次文化, 其影响力早已越过音乐的界限, 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一种生活的态度, 一个哥特信徒所追求的黑色国度. 度过模糊的九十年代, 下个世纪今天的哥特已被解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 那些昔日的哥特守护神也早已离弃了他们的信徒. 但是在今日的阴暗乐派运动中, 在死亡、后工业噪音、阴暗氛围音乐 这些形式主义的风格外壳之下,我们仍然欣喜地发现Gothic依然是 这些地下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 遗传基因! 在这场突破和冲决了情欲与性别的革命中, 哥特文化追求所谓的理想典范“阴阳同体” (hermaphrodite)成为了砸碎禁锢的美丽武器. 看吧, 以往被视为妖魔的异类勇敢地摆脱了苍白的天堂, 绞碎天使的面孔, 抵达永远无情的欲望.
歌特式的音乐, 首先 歌词包含哥特主题. 歌手的外表十分哥特化,充满个性,另类,让普通人避而远之. - 歌特族典型特征 性格:害羞、孤僻、冷漠、且不爱交际 . 艺术倾向:艺术,特别是音乐、摄影和绘画.人文,特别是文学、历史和哲学. 着装:永远的黑色或暗色衣服。显眼的宗教饰物,但却几乎天天改变信仰, 永远不戴金首饰. - 突出的歌特式风格 有的音乐是磁场, 你不自觉地就被它吸引过去了. 而哥特, 则是黑洞. 把人完整地吸进去, 席卷你的思想 、理性甚至一切下意识的东西. 它会释放人性深处压抑太久的东西, 让你的情绪进入白热化的癫狂痴醉. 而在那种癫狂的状态下, 人却会 异常地清醒和冷静. 快乐让人肤浅, 而痛苦让人深刻. 以至在痛苦中沉沦. 沉沦, 沉沦到黑暗的谷底. 在那一刹间, 你对世事 忽然看得那么清楚. 你终于永远也不会失望了, 因为你终于绝望了! - 歌特, 是来自中世纪的蛊咒. 黑暗给了哥特黑色的眼睛, 我们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哥 特这个词汇开始鬼魅般潜入我们的生活, 并以其暗含的凌厉锋芒悄悄改变了世界它对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和对唯美主义近乎邪恶的追求 , 使得很多人避而远之. 而相应的, 也有许多对艺术尤其是后现代艺术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它. 处在次文化中是极为宝贵的, 且能实现个人抱负, 特别是 有关创作的事物. 然而, 这也可能是有风险的, 特别是年轻人. 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大众对哥德次文化的误解所造成的负面观 感. 年轻人在运动中所找到的价值, 可由哥特文化的持续存在, 而其他80年代的次文化却已消失来证明.
哥特族典型特征
性格:害羞且不爱交际。
艺术倾向:艺术,特别是音乐、摄影和绘画。人文,特别是文学、历史和哲学。
着装:永远的黑色或暗色衣服。显眼的宗教饰物,但却几乎天天改变信仰,永远不戴金首饰。
突出的哥特风格
音乐上:darkwave、goth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之类的名词都是“哥特风格”。
再具体形容:黑暗的恐惧、死亡的悲伤、禁忌的爱、彻底的痛苦带来的美感,简而言之,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哥特音乐在字典中又做出了另一种解释:热烈的混合了各种乐器,秉持着悲观绝望的终极价值观,透露出启示录般神秘虚空的歌词。在1800年左右的浪漫主义运动中(ROMANTICMOVEMENT),中世纪文化逐渐极其相关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浪漫主义成为这场文化运动的中心。浪漫主义者希望跳出历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纪时代,有些人从宗教或神秘主义中寻求理想,还有些人试图从自然中得到答案。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在整个浪漫主义运动中哥特开始被认为和黑暗,奇异,鬼魅等相关连,浪漫主义和哥特作家象Byron,Shelley,Baudelaire还有Verlaine沉迷于对人类阴暗面的表现。哥特情绪在视觉艺术上也有明显的体现,画家象CasparDavidFriedrich对黑暗和荒凉的展现。而在建筑上新哥特式逐渐成为时尚。
有的音乐是磁场,你不自觉地就被它吸引过去了。而哥特,则是黑洞。把人完整地吸进去,席卷你的思想、理性甚至一切下意识的东西。它会释放人性深处压抑太久的东西,让你的情绪进入白热化的癫狂痴醉。而在那种癫狂的状态下,人却会异常地清醒和冷静。快乐让人肤浅,而痛苦让人深刻。以至在痛苦中沉沦。沉沦,沉沦到黑暗的谷底。在那一刹间,你对世事忽然看得那么清楚。你终于永远也不会失望了,因为你终于绝望了。
哥特,是来自中世纪的蛊咒。黑暗给了哥特黑色的眼睛,我们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哥特这个词汇开始鬼魅般潜入我们的生活,并以其暗含的凌厉锋芒悄悄改变了世界。以《指环王》、吸血鬼系列为代表的哥特电影正在火热票房,哥特音乐复苏并迅速发展,甚至连时装界也跟着掀起了哥特风潮。冷静地反思一下,哥特浪潮的汹涌并不止是单凭市场的炒作形成的,追究其背后,还有值得我们回味与反思的东西。
哥特文化从中世纪的兴起,几经波折发展到今天的卷土重来,有着其相应的社会历史背景。我想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整个人类在20世纪都愈来愈深地感觉到生存意义的质疑。这种虚无主义的发展标榜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特征。二战后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神学复苏的思潮即是证明。哥特风潮的回归,与其说是恰好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不如说是大众有意识地发掘出了这种亚文化形态,并进一步完善了它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对于这种亚文化的实质和魅力所在,我的理解就是,它是一种信仰黑暗和死亡美学的宗教。这个题目或许太大了,那么就让我从哥特音乐开始谈起罢。
从早期哥特或者说是后朋的音乐中可以听出,摇滚经历了数次狂潮的洗礼发展到70年代末,Punk式粗糙简约的嘶吼已显出颓势,转向压抑和自省。大概是punk族向社会宣泄了所有的不满之后,发现一切依然故我无动于衷,于是他们开始对这个世界深深绝望。而在主流社会的门冷冷紧闭的同时,一扇黑色的刻满中世纪浮雕的神秘大门悄悄地向他们敞开了。Punk族们凭着叛逆的勇气闯入了这片曾经被称做哥特的禁地,并在那里找到了生存和繁衍的土壤。哥特,这个潜伏了几个世纪的魅影终于重见天日,摇滚乐史也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哥特音乐从诞生之日起,其文化背景就决定了它与摇滚其它分支的明显差异。作为根植于浪漫戏剧艺术和十八世纪哥特式文学的音乐风格,它对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和对唯美主义近乎邪恶的追求,使得很多人避而远之。而相应的,也有许多对艺术尤其是后现代艺术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它。相比较其他的音乐形式,哥特更容易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不局限在音乐方面,可以上升到艺术观念甚至价值体系的层面。
哥特音乐往往取材于挖掘和放大的人类感情世界,并在创作的过程中提升了这种自发的感性体验,所以当它再作用于受众(借用新闻学的概念,指接受群体)时,常会引发进一步的审美感情和思考空间。如果一种音乐引发的不只是艺术上的欣赏,同时还上升到哲学上的反思,以至影响到个人的信念和价值体系的改变,甚至到对生命本原及终极意义的质疑,那么它的控制力就无法言喻了。
正是籍由以上原因,我产生了把哥特音乐归于一种宗教的想法。 当然我的意思并非指哥特音乐的核心是宣扬宗教。事实上它并不比其它的音乐形式更具宗教性,至少大多数乐队的创作目的并不是为了传播某种宗教信仰,甚至有些极端的乐队旗帜鲜明地宣扬反宗教。我在这里所谈论的宗教不是指基督教、天主教或东正教等具体的实体,而是一种广义上的概念。
‘贰’ 以怪诞的浪漫接近上帝,为什么哥特风如此受欢迎
“哥特(Gothic)”常伴随一种阴郁的气质,是压抑、孤独、恐惧、和绝望的混合体。但最初出现的时候,“哥特”虽也略带贬义的,但意思是“野蛮”,是傲娇的意大利人,因为罗马帝国被蛮荒哥特族消灭,对灭亡后艺术风格的蔑称。
哥特式服装虽总让人想到在古堡里和吸血鬼共餐,在一片黑暗冷峻的空间里思索孤独和死亡。但通篇看下来,哥特似乎并不那么阴郁,相反有些时代的创新,许多设计上的小癖好在我们如今看来也十分可爱。 我喜欢这样的哥特,总让人联想到浪漫宫廷里的觥筹交错,女士的长裙在地板上轻拂而过,男子的尖头鞋在地板上嗒嗒作响......
‘叁’ 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艺术,又译作哥德式艺术(法语:Art gothique),为一种源自法国的艺术风格,该风格始于12世纪的法国,盛行于13世纪,至14世纪末期,其风格逐渐大众化和自然化,形成国际哥特式艺术,直至15世纪,因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来临而迅速没落。不过,在北欧地区,这种风格仍延续一段相当长时间。该风格在18世纪重新被肯定,“哥特式复兴”运动推崇中世纪的阴暗情调。在19世纪之后仍偶而被应用。早期的哥特式雕塑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晚期的哥特式雕刻则追求平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这种艺术形式被 文艺时代的艺文人士认为像哥特人一样野蛮,故得此名。
风格特征
哥特风格的主要特征为高耸、阴森、诡异、神秘、恐怖等(渲染时要注意这些特点),哥德式绘画,暗色调为主,充斥着鲜血、死亡、绝望、诡异的气息。绘画人物通常脸色苍白带血,姿势扭曲、诡异、惊悚。经常作用残缺的翅膀、羽毛、锁链等元素。而建筑则多为教堂,等具有宗教神秘性的事物。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服装、字体等各个艺术领域。
哥特式艺术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主要代表元素包括黑色装扮、蝙蝠、玫瑰、孤堡、乌鸦、十字架、献血、象征天使之白色羽翼、象征恶魔之黑羽翼、蔷薇、骷髅、蝴蝶、蜘蛛。其它的元素还有吸血鬼、血痕、伤疤、教堂、钟楼(时计塔)、古董人偶。美式有黑猫、蝙蝠、坟场、月亮、科学怪人、万圣节。
服饰特征
哥特式服装表现为暗黑,金属,尖锐黑色、深色的衣服,银饰、黑发、红发或浅色的金发,苍白的皮肤、黑色的唇膏和眼影等。配饰包括十字勋章、五芒星、十字架、斗篷、披肩等。
其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种类混在其中(哥特式萝莉)其实哥特式萝莉本来并不是哥特当中的一种,它是哥特与萝莉的融合,主要服装通常是黑、白、红、粉色系为主。通常多为暗色系,但是也有以白色为主的“白Goth”。
发色及妆容,和黑暗、惨白为主的哥特文化不同,并无硬性规定。但通常还是以黑发、金发、粉色、银白色发,以及带有伤疤、或极端的清秀的妆容为最大宗。其中金发与粉色系发,与后朋克的哥特文化黑发背道而驰。另外经常配戴银制的饰品,造型有特殊意涵的配件(配件与上文所诉的哥特元素一致)。
哥特式字体
哥特字体种类繁多,特点为瘦削、细长、诡异、复古、华丽,带有些许阴暗、神圣的色彩,黑白分明。被使用在经文抄录、古籍封面和纹身上,与其他哥特艺术形式相得益彰,哥特字体主要应用在拉丁字母体系(如英文、德文、俄文、法文等)
哥特式建筑
哥特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常被使用在欧洲主座教堂、修道院、城堡、宫殿、会堂及部分私人住宅。哥特建筑的基本构建是尖拱和肋架拱顶,整体风格高耸削瘦,表现出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米兰大教堂和锡耶纳大教堂都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同时德国科隆大教堂是世界上完美结合了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和装饰元素的最高教堂之一。
但是,建筑中除去这些总所周知的其中还有小细节是哥特式风格建筑中的精髓。
哥特式音乐
哥特式音乐具有悲伤、抑郁、深沉、触动人心等生征。浪漫主义运动中,哥特被认为和黑暗、鬼魅、奇异相连,沉迷与对人类阴暗面的表现。
早期充斥着抑郁厌世情调,音乐既冰冷刺骨,又带着精细的美感,是对于一切传统音乐的极端藐视。后期是对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唯美主义近乎邪恶的追求。它挖掘放大人类的感情,引发审美和思考的空间,把音乐引发的艺术欣赏上升到哲学思考,进而影响人们的价值体系。
‘肆’ 求这个图集里图片的出处.
风轻云淡的说了一句看来再说下去也不可能有更多收获了,劲只能说着感谢话,
她才知道,他们之间,他在场地边站了几分钟,挨个打量着这些球员,直到她再也无路可退。这倒是让费解!
‘伍’ 求唯美伤感的哥特式句子
如果没有静谧的月光,怎会如此阴凉。在流淌着冰冷的眼泪的世界里,罪恶仍然充斥安魂的殿堂,只是,暗红色的心脏早已麻木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只模糊的记得曾经生命里有过,却怎么也记不清名字、样子,以至于为何爱上、怎样爱那个自己,都想不起。
命运让吾成为夜的使者,但吾并非黑暗的化身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在看透生活的真相以后
依然热爱生活那是谁的眼睛,掉落在面前,布娃娃胸前流出痛苦的血液,曲折蜿蜒,在雪白的纱裙上绽放唯美。 夜静静落下,黑猫眼里的光辉,和教堂十字的虚伪,在胸前的玫瑰,刻上一句简单的咒语——坠落血狱,没有光明。
华丽银白,一轮残月,悬挂在东欧式塔楼尖顶之上,洒下几米皎洁神秘的惨白光华,将沉睡着的大地点缀的斑驳陆离。
‘陆’ 唯美一些 哥特式的电脑桌面壁纸
动漫的可以么?http://hiphotos..com/vinie/pic/item/0505fb82bba0e7956d81199a.jpg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A%EC%C4%A7%B9%DD&in=30441&cl=2&cm=1&sc=0&lm=-1&pn=20&rn=1&di=23242148328&ln=2000&fr=&ic=0&s=0&se=1#pn31
http://hiphotos..com/arashi7/pic/item/e8b75d5526954e60d00906ce.jpg
http://hiphotos..com/arashi7/pic/item/2883ff3f7bbd831a71cf6c15.jpg
http://hiphotos..com/%B1%CB%B7%BD%D4%C6%C8%BE/pic/item/d9746b13597011e0c2fd7845.jpg
‘柒’ 哥特式,是什么式
哥特式
就是华丽地邪恶
的意思
哥特式的图片一般都以黑色红色为主色调
高贵唯美中带着一丝惊悚的感觉
非主流的8090后们很喜欢这种风格
‘捌’ 哥特风到底是什么风格
文/大脸
-

▲莱比斯音乐节上哥特造型的观众
-
哲学家伯克在《关于崇高美和秀丽美概念来源的哲学探讨》中曾指出:“任何可以使人感觉痛苦和危险的东西都可为崇高美之源。”
孤独而焦虑的人们似乎天然渴求崇高美,渴求能处于某种安全地带,渴求哥特文化中的破坏力、威胁和伤害带来痛快的审美快感。
谁不是呢?徘徊在希望与绝望之间,每时每刻容忍着漫无尽头的无望和彷徨。
唯一不同的应该是,城堡里、深渊底、暴风雨中、皎洁月光下,哥特文化里的人物们始终饱受精神反常的折磨与死亡意识的拉扯;而我们盖上书,关上电脑,明早太阳出来,都还要走出家门,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
(《青年文摘·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