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全文解释及赏析
《野有蔓草》,《诗经·郑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郑国华夏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六句。这是一首恋歌。《毛传》中说:“《野有蔓草》,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实时,思不期而会焉。”《郑笺》说:“蔓草而有露,谓仲春之月,草始生,霜为露也。《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春秋时候,战争频繁,人口稀少。统治者为了繁育人口,规定超龄的男女还未结婚的,允许在仲春时候自由相会,自由同居。《风》诗中许多首诗都反映了这一情况。“野有蔓草,零露漙兮”两句是兼赋的兴句,它勾勒出一派春草青青、露水晶莹的良辰美景。紧接着“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两句则使我们仿佛看见一位漂亮的姑娘正在秋波一转的微笑。四句诗俨然是一幅“春日丽人图”,真可以说是“诗中有画”。《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野有蔓草
题解:良辰美景,邂逅丽人。
【原文】
野有蔓草①,零露漙兮②。有美一人,清扬婉兮③。
邂逅相遇④,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5)。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⑥。
【注释】
①蔓:延。
②零:滴落。漙(tuan):露水多的样子。
③清扬:眉清目秀的样子。婉:美好。
④邂逅(xiehou):无意中相见。
⑤瀼:露水多的样子。
⑥臧;善,美好。
【译文】
郊野青草遍地生,露珠盈盈满草叶。有个美丽的姑娘,眉清目秀好动人。
不期而遇见到她,正如我心情所愿。
郊野青草遍地生,露珠盈盈满草叶。有个美丽的姑娘,眉清目秀好动人。
不期而遇见到她,与她同行共欢乐。
【赏析】
这是多么浪漫而自由的爱情:良辰美景,邂逅丽人;一见钟情,便携手藏入芳林深处。恰如一对自由而欢乐的小鸟,一待关关相和,便双双比翼而飞。
率真的爱情,形诸牧歌的笔调,字字珠玉,如歌如画。诗分二章,重复叠咏。每章六句,两句一层;分写景、写人、抒情三个层次。而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与典型感情,可谓出之无心而天然合作。
清丽的环境和美丽的姑娘,从小伙子的视角见出,楚楚有致,格外动人。“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春晨的郊野,春草葳蕤,枝叶蔓延,绿成一片;嫩绿的春草,缀满露珠,在初日的照耀下,明澈晶莹。在这清丽、幽静的春晨郊野,“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一位美丽的姑娘含情不语,飘然而至,那露水般晶莹的美目,顾盼流转,妩媚动人。先写景,后写人,诗中有画,画中有人,四句诗俨然一幅春郊丽人图。而在修长的蔓草、晶莹的露珠与少女的形象之间,有着微妙的隐喻,能引发丰富的联想。“清扬婉兮”的点睛之笔,表现了姑娘惊人的美丽。小伙子见到这一切,爱悦之情怎能不喷涌而出。“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这里,有对姑娘的惊叹,有对不期而遇的惊喜,更有对爱神突然降临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第一章与第二章之间的空白,可理解为姑娘小伙相对凝视之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场;次章前五句的重叠复唱,可理解为小伙子心情略为平静后,向姑娘倾诉的爱慕之意和殷殷之情。然而,在这人性纯朴的时代,又值仲春欢会之时,无需絮絮长谈,更不必繁文缛节。“邂逅相遇,与子偕臧。”只要两情相愿,便结百年之好;毋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可永结同心。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整个灵魂究竟在哪一个特殊器官上显现为灵魂?我们马上就可以回答说:在眼睛上;因为灵魂集中在眼睛里,灵魂不仅要通过眼睛去看事物,而且也要通过眼睛才被人看见”(《美学》第一卷)。其实,艺术描写的这一美学原则,二千多年前中国的民间诗人已心领神会,运用娴熟。从《硕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到《野有蔓草》的“清扬婉兮”、“婉如清扬”,都是通过流盼婉美的眼睛,写姑娘的美丽。在短小的抒情篇章中,只有通过传神的“点睛”之笔,才可能写活人物;而在陌生男女邂逅相遇之时,四目注视,相对而望,也是最自然的表情。因而,这里的“点睛”之笔,可以说虽着力而极自然。
这牧歌般的自由之爱,是美好心愿的诗意想象,还是先民婚恋的真实写照?《毛序》认为是前者,曰:“《野有蔓草》,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焉。”所谓“思遇时”、“思不期而会”,即战乱的现实男女失时,只有借诗歌表达心愿;诗意的满足背后是现实的缺陷。明代季本认为是后者,其《诗说解颐》曰:“男子遇女子野田草露之间,乐而赋此诗也。”今人多从此说,且更明确提出这是一首情诗恋歌。从诗歌意境看,《野有蔓草》确是对先民的自由婚恋的赋颂;但是,《毛序》对此诗背景的分析,确也不能视为纯粹臆测。
不过,无论是诗意想象,还是真实写照,它都带有原始的纯朴性和直率性而不同于后世表现男女邂逅的诗作。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也写“邂逅相遇”;但一见钟情,却终成遗憾。“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声叹唱,千年怅惘;封建礼教,酿成了多少人间悲剧。《野有蔓草》作为对华夏先民的圣洁自由的婚恋性爱的赞歌,将具有永恒的魅力。
【读解】
一对青春男女偶然相遇,喜不自禁,其乐融融。表面上看是不期而遇,实际上却是“有备而来”。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结局呈现为偶然,却是苦苦寻找的必然结果。
当然,我们从不去分析偶然和必然的关系,那是哲学家们的事。在生活之中,我们只是凭着直感去生活,去体验苦苦寻求的艰辛,幻想中的满足,以及偶然得到的惊喜。我们经常无法解释偶然得来的惊喜,也无法解释追寻不到的失落,而把它们归之于“命运”。成为命运宠儿的毕竟是少数,而多数人则成为命运的弃儿。如果真有命运存在,相信它会是公平的。付出和收获应当成正比。这当中,重要的恐怕是自己的态度:得到了又怎样,没有得到又怎样,看重过程,还是不是看重结局?
如果真的相信命运存在,就应当坦然面对现实。得到了不狂喜,得不到不哀伤。只要付出了,耕耘了,追求了,就是最大的收获,就不是两手空空。
不期而遇固然可喜;下文如何,也很重要。
【《诗经》里的偷欢史】
——刘利《〈诗经〉的秘密》阅读札记
赵瑜 :
《诗经》是一个比喻,几乎,它成为一个无法抵达的文字塔。“风雅颂”更像一轮被唐诗宋词刻意修饰过的月亮,只挂在旧时的宫廷上空,阳春着,白雪着。不幸生在这物欲浓郁感情轻浮道德沦落的二十一世纪初叶,那么,《诗经》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去他的吧,我们还是看言情剧讨论房价以及婚外情吧。
的确,《诗经》用数千年的时间将我们推开,高高在上地演出着旧时的剧目。大雅、小雅,都是一曲和者寡淡的高曲。然而有一个叫刘利的深圳女作家,却把《诗经》往低处看了。她和女友喝咖啡的时候看《诗经》,发现《诗经》里的一场欢喜的一夜情,羡慕不已。
那诗的名字叫做《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这是一首两情相悦第一次见面便以身相许的浪漫故事,可不就是现在流行的一夜情。在当下这样一个肉欲廉价精神空壳的时代,即使是同样的事情,却无法和古人相提并论。这实在让人伤感。
关于《诗经》是一部淫书的论断,其实一直是有的,譬如着名诗人闻一多先生就很是看不上诗经,在各种场合均加以抨击。然而,自孔夫子起,有文字史以来,《诗经》一直以文学的源头面目出现。
《诗经》差不多启蒙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情商,然而,到了刘利这里,却成了一部地下读物。不信,你看看她从诗经里读出了什么:《调调情,跳跳舞》、《爱上袜子有洞的有妇之夫》、《大龄剩女忧思录》。
我十分喜欢刘利的咖啡馆腔调,她的文字所流出来的幽默有些无厘头,让我想到“小雅”这个词语。所谓的大雅大约需要肃穆的背景,而小雅则需要合适的情调。小说家刘利具备这些,她生活在深圳,那是一个被海洋吹绿了的城市。那个城市有着沧海桑田的成长史,这一点极合乎《诗经》里篇章风味。
刘利读《诗经》,是剥开外衣来读,是蒸熟之后来读,是将尘土洗净来读。她的文字有着丰富的表情和让你感觉温暖的体温。谈恋爱的种种细节和《诗经》有关,一夜
情的种种状况,也和《诗经》有关。将《诗经》的衣裳脱下来,放入夜晚,那么刘利看到了一场又一场的偷欢史。她津津于这些发现,她有用不完的泼辣句子。在阅读《邶风·简兮》时,说:“这分明说的是湖南卫视2007年的快男比赛嘛!”
在刘利的笔下,《秦风·车邻》就是一段赤裸裸的金瓶梅式的书写。“这《车邻》描述的醉生梦死的两性关系,怎么让人想起唐明皇和杨贵妃?‘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HIGH倒是HIGH了,只是最后断送了大唐江山。所以,后人认为他们纯粹是鬼混,而不是爱情。”
虽然文字姿肆,但刘利却有一些文艺女青年的理想主义,评价任何一段《诗经》的偷欢文字之后,都有她自己的爱情理想。她不喜欢《车邻》里醉生梦死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散发喝凉水的爱情态度,她喜欢的是《采绿》中那样的爱情,风和日丽的,还钓了很多鱼。
刘利的标题非常港台剧名称,这大概和她住在深圳有关,这篇名叫《爱上袜子有洞的有妇之夫》,让我控制不住地哈哈大笑,一则是由于我就是这么一位袜子有洞的有妇之夫,再则是,在这样一篇文字里,她竟然玩起了深沉:“其实,你、我、男人、女人……谁没有精神漏洞?我们之所以需要爱情,或许就是为了给我们的精神漏洞打上补丁。”
这话说得真好,只是,我很疑惑,当我费尽思量背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时候,她是如何发现身边的男人的袜子有洞的呢?这实在是一件值得深入研究的趣事。
文/赵瑜
《诗经》是什么?
《诗经》是浪漫,是求而不得的爱恋哀而不伤的分离,是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是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花草月亮,淡淡的哀愁……
《诗经》又是世俗,是俗世男女爱欲纠缠,是红拂夜奔文君听琴;也是兰花花说我俩死活常在一搭;更是大姑娘走进青纱帐,怎么不见我的郎……
在刘利的眼中,诗经就是这样一本书,活泼泼的生命力,热辣辣的爱与欲,在风清月明的夜里,曾经演出的一幕幕人间传奇。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全文解释及赏析
2. 《国风·秦风.无衣》全文解释及赏析
《国风·秦风·无衣》,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作为《诗经》中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此诗赞颂了即将参加作战的将士,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秦哀公赋此诗,表示同意申包胥的请求,决定出兵救楚。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无衣
题解:士兵们慷慨激昂,团结抗敌。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①。王于兴师②,修我戈矛,与子同仇③!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④。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⑤!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⑥。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⑦,与子偕行⑧!
【注释】
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一说指秦君。
③同仇:共同对敌。
④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衣,此指战裙。
⑦甲兵:铠甲与兵器。
⑧行:往。
【译文】
谁说我没有军衣?与你共同穿战袍。国家调兵去打仗,修好咱们的戈矛,
与你共同去杀敌。
谁说我没有军衣?与你共同穿内衣。国家调兵去打仗,修好咱们的矛戟,
与你共同去作战。
谁说我没有军衣?与你共同守下裳。国家调兵去打仗,修好铠甲和刀枪,
与你共同奔战场。
【赏析一】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据今人考证,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象,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无怪乎吴闿生《诗义会通》评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陈继揆《读诗臆补》说:“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赏析二】
1.诗的背景:
西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王先谦先生解释本诗时说:“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
2.具体把握:
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3. 主体与主旨:《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4.注意: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赏析三】
很少有大学中文系讲《诗经》不讲这首秦国民谣《无衣》的(《诗经》中有两首叫《无衣》的诗,另一首是《唐•无衣》)。老师讲这首诗时一直沿用阮元《十三经注疏》定下的框框。多少年以来没有人去怀疑他们解释的对不对。诗前小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也。”孔颖达在疏里列举了秦晋、秦楚连年征战的情况。
但是你认真读几遍这首诗后,发现《无衣》要表达的完全是另一种情绪。为了不要先入为主产生误导,我让大家首先来阅读这首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全诗共60个字。
应该说这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思路非常明确:
我和你有共同的仇恨(与子同仇);
我和你一起奋起(与子偕作);
我和你一道出征(与子偕行)。
情绪层层递进,最后拔剑而起,奔向战场……。
关键问题在于对诗中三个字的理解:袍,泽,裳。据汉郑玄的注解:袍,是战袍。闻一多先生说:“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泽,亵衣,就是内衣。《说文》甚至说泽是内裤的意思。裳,上为衣,下为裳。裳是古代男人穿的裙子。这三个字的传统解释使得整首诗理解起来很不舒服。与子同袍,还算说得过去,如闻一多所说:夜里合盖战袍。与子同泽,如果说与你共内衣,甚至共裤子就很难让人接受。最后是与子同裳也是“同穿一条裤子”的意思。这样的理解全诗就变成“尽管衣不蔽体,但是我们仍然要为秦君去打仗”。当然就如小序里所说“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也。”
最奇怪的就是这个“泽”字。当内衣解释的襗应该是衣字旁。但是历朝历代的《诗经》版本都是这个泽。而“襗,亵衣。近污垢”的解释,在相台本、闽本、明监本、毛本等版本里都是这样刊印的。
我相信我们的前辈研究者的科学态度,相信他们的严谨和认真。字一定没错。同时我也非常不赞成改字解经。经过仔细的研究思考,我终于找到了一种对《诗经•秦•无衣》的更符合古汉语的,更合理,相信也更能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注解。注意这首诗的时代是春秋,也就是西周向东周过渡时期,文字上是由卜辞向金文继而向小篆的过渡时期。
在我的《破译甲骨文字:衣和依》中,我已经破译了卜辞中衣的本义是胎盘(即胞衣)。卜辞的包后来在汉代衍伸出袍和胞这两个字。包与袍、胞的关系是古今字。这是文字学下了定论的。卜辞里没有泽字,《说文》对泽的解释是:“泽,光润也。”,对人而言,就是汗泽的意思。下面是我对《诗经•秦•无衣》的翻译:
谁说无衣(一语双关:胎盘和衣裳),我和你是同袍(一语双关:胞衣,胎盘),秦王起兵了,检修好我们的戈和矛,我和你有共同的仇恨。
谁说无衣,我和你共同流汗(战争避讳流血,隐指流血),秦王起兵了,检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和你一起站出来。
谁说无衣,我和你一起穿好衣裳,秦王起兵了,检修好我们的皮甲和武器,让我们共同出征。
这样,从同胞到共同流汗(隐指流血)到整装待发。
从共同的仇恨到一同奋起再到一道出征。
全诗诗意一气呵成。表达了当时秦国人民和秦王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凝聚力。只有这种精神才能解释后来秦为什么能够灭六国雄霸天下的结局。
【注】
一,商周时期,军队以氏族为基本单元。故这里有同胞(同袍)之说。
二,泽和裳为动词。前者表示一同流汗,后者表示整装待发。
三,诗中戈、矛、戟、甲、兵互文见义。
(作者:理科学者)
【读解】
好男儿赴疆场,理当雄纠纠气昂昂,披上战袍拿起枪,生死决战样一场。这个时刻,最能见出男子汉大丈夫的英勇气概。流血牺牲算什么,兵戎相见,勇者胜。
当兵的打仗,骑马打枪,这一特殊的社会角色,注定只能由男子汉来担当,正如织布绣花,注定只能由女子来进行一样。
这一角色是由天性的决定的,无可争议的属于男子汉。英雄气概的丧失,英雄主义的失落,也就是男子汉的失落;失落了男子汉的社会,必定是个畸形的、变态的社会;没有英雄的时代,肯定也是个诛儒充斥的时代。
常言说,时势造英雄。这不完全对。在很多时候,是英雄造时势。勇武的气概,一往无前的精神,可以成为一个时代在精神上的支柱。英雄主义在本质上是浪漫的。它在理想的召唤和指引之下,敢于去抗争,进取,拼搏,并且敢于献身,由此造成一种时代精神。
可惜的是,英雄主义,英雄的时代已失落得太久了。
【译文及赏析】
《无衣》,是对秦国长盛不衰的战斗力的根本原因的探讨和总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读《无衣》的点评如此说,现代企业、组织、国家如何加强凝聚力,本诗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军队组织,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组织形式,他的组织凝聚力(文为主,但文中有质)和武器先进程度(质为主,但质中有文)的结合程度‘缝’,直接关系国家、民族、政权的兴亡。本诗主要从军魂和武器建设两个方面论述秦国军队长盛不衰的战斗力的根本原因——军魂壮大武器,武器壮大军魂,以一(即目标)贯之。
【题解】
‘衣’是本文正确理解的关键,是春秋笔法的起笔,孔子说:衣于仁,游于艺。可见,‘衣’相当于现代文的‘精神力量’,结合孔子 ‘衣于仁’之言,本诗的涵义就变得非常丰富了,为个人、兄弟、家庭、家族、家园、国家安全而战斗的仁义精神是军队的军魂,他是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之一。
原文译文
岂曰无衣? 我们是生死兄弟
与子同袍(1)。 不离不弃情相依。(1)同袍:通‘同胞’,亲如兄弟之情意。
王(2)于兴师,情谊团结战斗意志,(2)王:袍、矛、仇三者以一贯之为“王”的春秋笔法。
修(3)我戈矛,仁义是最好的武器, (3)修:善,为家国而战,戈矛无‘凶’而有‘善’
与子同仇。让我们同仇敌忾。
岂曰无衣? 我们是血肉相亲
与子同泽(4)。 和睦相处亲相依。(4)同泽:共饮一口井的水,同乡之意。
王于兴师, 热血凝聚战斗意志,
修我矛戟, 亲情是最好的武器,
与子偕作(5)。 让我们万众一心。(5)偕作:通‘协作’, 精诚团结之意
岂曰无衣? 我们有共同礼仪
与子同裳(6)。 同文同种志相依。(6)同裳:通‘同文同赏’,指价值观相同而相互欣赏。
王于兴师, 号令贯彻战斗意志,
修我甲兵, 首战用我威武之师,
与子偕行! 我们无敌天下行!
【创作背景】
《无衣》一诗出自《诗经·秦风》,这是两千多年前,产生于我国西北边陲秦地的一首爱国歌曲。秦地,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西周末,王室内讧,与秦毗邻的西戎乘势入侵,威胁周王朝首都镐京及中原地区的安全。秦地人民在周王室的号召下,一呼百应,同仇敌忾,奋起参军,英勇奔赴前线。由于备战仓促,军需不足,秦地人民发扬了互助友爱、大公无私的精神,团结一致,克服了种种困难,共同对敌。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表现了秦地人民踊跃从军卫国的爱国热忱。
【写作特点】
全诗共三章,每章开头一句,都以“岂曰无衣”问起,然后以“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作答,以“衣”为主线贯穿全诗,慷慨豪迈的语气,以重叠复沓的回答句式,来表现大敌当前精诚团结的精神。军情紧急,最好的武器是什么? “与子同胞”之情,“与子同泽”之亲、“与子同裳”之文,人间真善美是仁义之师的杀敌利器,这是人间百兵之至善。他是共同抗敌而形成的如同骨肉兄弟般的亲情,他是共同战斗所凝结成的生死与共的战友的友谊。每章开首结构相同,不仅回环往复,宜于咏唱,而且适于表现层层递增、不断发展的情绪,适宜表现秦地人民为了保家卫国,所焕发出来的那种不畏任何艰难困苦、慷慨自助的爱国激情。
三章的结句,结构仍然相同:“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如果说前面是积极备战,那么结句表明战争最终将赢得胜利,仁义之师必定能以智慧勇气战胜敢于来犯之敌,。‘与子同裳,与子偕行’是仁者无敌于天下的源泉之句,把儒家‘当仁不让于师,,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思想,表露无遗。
这首诗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各章结构相同,可以进行反复咏唱。然而内容却逐章递进,诗人的感情在反复咏唱中不断升华。诗中充满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表达了共御外侮,乐观昂扬的英雄主义精神,好像是一篇战前的誓词,使人读后深受鼓舞。
【我的点评】
任何个人、组织、团体、民族、国家要生存下去,必须做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发展道路上确实艰辛,我们靠什么战胜前行路上的“疾病”、“痛苦”、“战争”三个‘不速之客’,靠如山的实力、如渊的智慧、如云的勇气。实力、智慧、勇气靠什么得到?靠同胞同仇之情义,靠同泽偕作之亲人,靠同裳偕行之文化,力在其中而生生不息。谋道之人不可不详察其中道理。
我们正处于激烈的竞争时代,如何处理好各种诱惑和压力,实在取舍艰难。在此,我送各位一句话:止乎于礼,发乎于情;己所不欲,弗施于人;岂曰无衣?我衣于仁。
《国风·秦风.无衣》全文解释及赏析
3. 古风舞、中式婚礼、京剧,被中国风惊艳到了,你觉得哪种中国风最“中国”
中国风即中国风格。它是以中国元素为表现形式,建立在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并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有着自身独特魅力和性格的艺术形式。 在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之后,中国风开始流行于文化、艺术领域,如广告、电影、音乐、服饰、建筑等。中国风格即中国或中华文化的风格或风尚。中国风格是建立在中国或东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国元素为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或生活方式。
近年来,中国风被广泛应用于流行文化领域,如电影、广告、音乐、服饰等。
4. 国风的魅力究竟有多强
国风的魅力究竟有多强?相信大家对于这个问题,都有很多的疑问,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国潮风的魅力是非常大的,自古以来,我们国家的服饰还是装饰品,都是具有国风元素的。加上我们在我们国家生活那么多年,对于具有中国元素的中国风具有很深刻的印象,那也是印在骨血中的一些传承。随着近些年以来,人们对于国风的认可,以及国风越来越强大。
那么,国风的魅力到底有多强呢 ?其实,从我们现代已经流行开来的唐朝服饰,国漫崛起,我们都能够清晰的看出来。在前几年的时候,自主拍摄的国风的国漫,也就是哪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是国漫崛起的开始,也是开端,在往后,相信会有更多的国风崛起。
5.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赏析
《野有蔓草》,《诗经·郑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郑地汉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六句。这是一首恋歌。《毛传》中说:“《野有蔓草》,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实时,思不期而会焉。”《郑笺》说:“蔓草而有露,谓仲春之月,草始生,霜为露也。《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毛、郑的话诗产生的时间与背景。春秋时候,战争频繁,人口稀少。统治者为了繁育人口,规定超龄的男女还未结婚的,允许在仲春时候自由相会,自由同居。《风》诗中许多首诗都反映了这一情况。“野有蔓草,零露漙兮”两句是兼赋的兴句,它勾勒出一派春草青青、露水晶莹的良辰美景。紧接着“有一美人,清扬婉兮”两句则使我们仿佛看见一位漂亮的姑娘正在秋波一转的微笑。四句诗俨然是一幅“春日丽人图”,真可以说是“诗中有画”。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非常浪漫而自由的爱情:良辰美景,邂逅丽人;一见钟情,便携手藏入芳林深处。恰如一对自由而欢乐的小鸟,一待关关相和,便双双比翼而飞。
率真的爱情,形诸牧歌的笔调,字字珠玉,如歌如画。诗分二章,重复叠咏。每章六句,两句一层;分写景、写人、抒情三个层次。而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与典型感情,可谓出之无心而天然合作。
美好的环境和有着美丽眉目的姑娘,从小伙子的视角见出,楚楚有致,格外动人。“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春晨的郊野,春草葳蕤,枝叶蔓延,绿成一片;嫩绿的春草,缀满露珠,在初日的照耀下,明澈晶莹。在这清丽、幽静的春晨郊野,“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一位美丽的姑娘含情不语,飘然而至,那露水般晶莹的美目,顾盼流转,妩媚动人。先写景,后写人,诗中有画,画中有人,四句诗俨然一幅春郊丽人图。而在修长的蔓草、晶莹的露珠与少女的形象之间,有着微妙的隐喻,能引发丰富的联想。“清扬婉兮”的点睛之笔,表现了姑娘惊人的美丽。小伙子见到这一切,爱悦之情怎能不喷涌而出。“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这里,有对姑娘的惊叹,有对不期而遇的惊喜,更有对爱神突然降临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第一章与第二章之间的空白,可理解为姑娘小伙相对凝视之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场;次章前五句的重叠复唱,可理解为小伙子心情略为平静后,向姑娘倾诉的爱慕之意和殷殷之情。然而,在这人性纯朴的时代,又值仲春欢会之时,无需絮絮长谈,更不必繁文缛节。“邂逅相遇,与子偕臧。”只要两情相愿,便结百年之好;毋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可永结同心。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整个灵魂究竟在哪一个特殊器官上显现为灵魂?我们马上就可以回答说:在眼睛上;因为灵魂集中在眼睛里,灵魂不仅要通过眼睛去看事物,而且也要通过眼睛才被人看见”(《美学》第一卷)。其实,艺术描写的这一美学原则,二千多年前中国的民间诗人已心领神会,运用娴熟。从《硕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到《野有蔓草》的“清扬婉兮”、“婉如清扬”,都是通过流盼婉美的眼睛,写姑娘的美丽。在短小的抒情篇章中,只有通过传神的“点睛”之笔,才可能写活人物;而在陌生男女邂逅相遇之时,四目注视,相对而望,也是最自然的表情。因而,这里的“点睛”之笔,可以说虽着力而极自然。
这牧歌般的自由之爱,是美好心愿的诗意想象,还是先民婚恋的真实写照。《毛序》认为是前者,曰:“《野有蔓草》,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焉。”所谓“思遇时”、“思不期而会”,即战乱的现实男女失时,只有借诗歌表达心愿;诗意的满足背后是现实的缺陷。明代季本认为是后者,其《诗说解颐》曰:“男子遇女子野田草露之间,乐而赋此诗也。”今人多从此说,且更明确提出这是一首情诗恋歌。从诗歌意境看,《野有蔓草》确是对先民的自由婚恋的赋颂;但是,《毛序》对此诗背景的分析,确也不能视为纯粹臆测。
不过,无论是诗意想象,还是真实写照,它都带有原始的纯朴性和直率性而不同于后世表现男女邂逅的诗作。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也写“邂逅相遇”;但一见钟情,却终成遗憾。“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声叹唱,千年怅惘;封建礼教,酿成了多少人间悲剧。《野有蔓草》作为对华夏先民的圣洁自由的婚恋性爱的赞歌,将具有永恒的魅力。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赏析
6. 超10部国风题材剧蓄势待发,为何国风主题会突然大火起来
国风作品盛行的原因是受众变多,受众变多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大众文化水平的提升,另一个是民族意识的觉醒,前者是自然发展的规律,后者是对文化渗透的应激反应。以河南卫视为首的国风节目以其精良的制作收获大量的好评,甚至央视都望其项背,这正说明了用心是能制作出好的节目的。其实观众分清优劣的能力还是有的,现在不同以往,不是说你有流量就能为所欲为,像前段时间的某个电影就是因为启用了某个背景女演员,结果受到观众抵制,白瞎了好的剧本以及演职员团队。
7. 《国风·卫风.有狐》全文解释及赏析
《有狐》,《诗经·卫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卫地汉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表白了寡妇有心求偶之情,在《国风》中是一首独特的爱情诗。至于此妇所爱慕的对方,是否已经觉察到她的爱心,以及如何作相应的表态,那是另外的事了。《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有狐
题解:《有狐》一诗,三叹其“忧”,深忧“之子”无衣
【原文】
有狐绥绥①,在彼淇梁②。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③。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注释】
①狐:在这里比喻男子。绥绥:独自慢走求偶的样子。
②淇:河名,梁:桥梁。
③厉:水边浅滩。
【译文】
狐狸独自慢慢走,走在淇水桥上头。我的心中多伤悲,他连裤子都没有。
狐狸独自慢慢走,走在淇水浅滩头。我的心中多伤悲,他连衣带也没有。
狐狸独自慢慢走,走在淇水岸上头。我的心中多伤悲,他连衣服都没有。
【赏析】
一、对《有狐》主旨的探究
撇开经学家们对《有狐》的各种解说,就诗篇而言,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她对心爱之人的思念与忧虑。本诗抒写忧念,为一唱三叹的重章结构,其忧思哀婉感人。这本是一首清新自然的情诗,风致婉约,真挚感人。然而,这种理解却不合乎经学家们的风化诗教原则,于是,他们就给《有狐》描上了种种关乎风化的粉墨,弄得这样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迷雾重重,令人不知所云了。
《诗序》认为:“《有狐》,刺时也。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古者国有凶荒,则杀礼而多昏,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3]顺着《诗序》定下的调子,《郑笺》、《孔疏》越走越远,说这首诗是:“皆陈丧其妃耦不得匹行,思为夫妇之辞。”又解释说:“时妇人丧其妃耦,寡而忧是子无裳,无为作裳者,欲与为室家。”“裳之配衣,犹女之配男,故假言之子无裳,己欲与为作裳以喻己欲与之为室家。”[4]朱熹是主张“去序言诗”的,他曾批评《诗序》说:
《诗序》实不足信。向见郑渔仲有《诗辨妄》,力诋《诗序》,其间言太甚,以为皆是村野妄人所作。始亦疑之。后来,仔细看一两篇,因质之《史记》、《国语》,然后知《诗序》之果不足信[5]。
然而,对于这首诗,他却完全接受承传了《诗序》、《郑笺》、《孔疏》的观点,朱熹也认为《有狐》是说:“国乱民散,丧其妃耦,有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故讬言有狐独行,而忧其无裳也。”[6]仔细揣摩从《诗序》到《诗集传》这一派对《有狐》的解说,尽管存在着《诗序》以此诗三章皆为“兴”而《诗集传》认为三章都是“比”的不同,但它们在以下的两点上是一致的:第一,认为“有狐绥绥”喻指男子无家室者;第二,认为“无裳”、“无带”、“无服”喻指男子无室家,即男子没有配偶。
诗作为经学而被讲授、传承,经学家们难免只知有经,而不知有诗。《诗序》说这首诗“刺时”、“男女无夫家”,以后的传经者便明指《有狐》为“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再回到诗句看看,何以见得?“寡妇”、“鳏夫”之谈全为穿凿,无从说起。牟应震就曾针锋相对地指出:“《集传》‘见鳏夫而欲嫁之’,说本于《序》。曰:于经文不见此义!鳏而无衣,或不欲嫁之矣。”[7]又指出:“为此说者,以齐诗有‘雄狐绥绥’一语,故解‘绥绥’为‘独行求匹’而一误再误也。”[8]《毛诗质疑》的反驳可谓有力,而且牟应震对“绥绥”的分析也给我们以启示。而孙作云先生也对《有狐》作了尝试性的解说,他认为:“这首歌是女子所唱,她把她想亲近的那位男子比作狐狸。她说:‘小狐狸儿,你在淇水岸上徘徊什么呢?我心里正为你发愁没有人给你缝衣裳呢!’言外之意,我能给你缝衣裳呢!一种忸怩作态之状,宛如在目。”[9]从中不难看出,孙作云把《有狐》理解成“恋歌”,似乎没能体味诗中的深深忧虑,且对本诗主旨的把握仍不脱“欲嫁”说之窠臼。
除此之外,对这首诗的不同理解还有:闻一多《风诗类钞》认为是未嫁女子思念情人。金启华《国风今译》认为是写妻子忧念丈夫久役无衣。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认为是写不得志者的忧愁。而张桂萍认为它是“古代大臣忧国之作”[10]。其中,金启华的说法本自方玉润《诗经原始》,较为合理。以此为基础,笔者进一步揣摩玩味,仔细寻求《诗经》内证以成其说。毫无疑问,对“有狐”和“无裳(带、服)”所指为何的理解是解读本诗的关键。而实际上,本诗所触及的不仅仅是“有狐”和“无衣”两个问题点,而是这两个问题簇。“有狐”涉及《诗经》中写到“狐”的诗歌九篇;而无衣的问题牵扯到至少两篇诗歌。而后者正是《有狐》抒情主人公所忧虑的内容,显得格外重要。
二、无衣指向战争
《有狐》一诗,三叹其“忧”。体察此女子的情怀,进而推情入理,分析其忧虑的原因,这无疑就是正确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所在。“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无带、无服)”果真是指该女子所忧虑的是男子无室家吗?认为女子见到男子没有衣裳就想到他没有配偶,就继而想到要嫁给他,这不能不说是太机械的猜想。其实,无论是忧其“无裳”、“无带”还是“无服”,总起来说,就是忧心挂念他没有衣服穿。也即:心之忧矣,之子“无衣”。而“无衣”所指向的是战争、行役。在《诗经》中,“无衣”与战争、行役紧密相连,关系是很明确的。
《秦风·无衣》唱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里,歌者所表达的是对“岂曰无衣”的回答,要“与子同袍(同泽、同裳)”。于是,表面上看,“子”无衣的难题好像是解决了,但实质上,“子”仍然无衣,只是与别人“同”衣而已。从这个意义出发,甚至可以说,无衣是战争的必然。关于这一点,《豳风·东山》也给出了一个极好的《诗经》内证。其第一章写道: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诗中的“制彼裳衣,勿士行枚”一语道破天机!《东山》是写长期的征战之后,“我”终于可以回家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此时,“我”终于可以不再“行枚”作战了,而要做
【读解】
我们通过一位怀春女子的主观镜头,看见一只衣不蔽体的孤独狐狸在踽踽行走。她虽然没有画出狐狸的形貌,足以让我们想到那是一只虽然贫穷、却无比悼悍魅力逼人的狐。她虽然没有说出内心的情感,却足以让我们想到她那双深情的眼睛情意绵绵秋波荡漾。
是的,魁力从来不会因外在的东西而失去光彩。灵魂高贵出众的人,完全可能因为种种不幸而落入窘困的境地,但窘困的境地掩不住他高贵灵魂的光芒。
写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叹服《诗经》编选者的眼光和境界,让我们疑心他(或他们)如诗中那位深情的怀春女子,能从最不引人注意的东西中,发掘出最能震撼人心、最具有穿透力的魅力来。我们也不能不再一次感叹,是金子总要发光,尽管它可能被埋没,却绝不会因此而减少自身的光辉。
这肯定不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也肯定不是一个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问题。
《国风·卫风.有狐》全文解释及赏析
8. 国风秋韵手抄报图片
透过历史中纷乱的烟尘,我与你相望。在你深邃的目光里,我看到了炎黄子孙千年的自豪。你是民生百味,是曾经辉煌,亦是未来可期。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
胸怀春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穿越山海,从不懈怠,永远都心怀期待。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发愤图强,谱写百年巨变的华章。
庆建党,祝祖国,一百载风雨路,展未来,同祈福,奏响和谐生日歌。
山河虽无恙,吾辈当自强。
一,颂党恩,中华儿女记在心;永跟党走万事兴,共创伟业举世惊。
爱家更爱国,爱你更爱党,一百年风雨走过,祝党生日快乐。
以青春之名,书写清澈挚爱,以心中红星,献礼中华,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党的精神,百年传承。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红船划破一湖波,风雨征途砥砺磨;盛世应知来不易,同心共唱百年歌。
风雨载,中流砥柱;拼搏载,辉煌无数;进取载,世界立足。率领华夏复兴,和平发展瞩目。歌舞盛世祝福,未来更加幸福!
南湖红船边,回首是少年;百年正芳华,奋斗谱新篇。
9. 学校应培养学生仁义礼智的君子品格
孔孟之道一直被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孔子认为,一个君子必须重视内在修养的提升,才能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做到无忧无惧。孟子则详细解释了这种内在力量,他称之为“浩然之气”。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孟子》一书不乏涉及君子处事、修身、品格、为政等各方面的成语格言,典型代表有:古之君子,过而能改;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仁义礼智等。在读完《孟子》之后,我认为在学校教育中,除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之外,仁义礼智的君子品格也应当是重要内容之一。
(一)仁———敬之爱之、与人为善
君子要心怀仁爱并贯彻至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离娄章下》载:“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君子居仁由义、彬彬有礼,自然博得众人喜爱。同时要坚持与人为善,改正自己的缺点、吸取他人的长处就是与人为善。值得注意的是,孟子曾举出君子行事的反例,即伯夷和柳下惠两人,认为二者一个气量狭小,另一个有失庄重,君子不要去效仿。
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有些孩子对他人出言不逊,颐指气使,而自己却毫不察觉,等到别人也对他这么说话的时候,他又感觉很委屈。这就是不能以仁爱之心待人,而要求别人对自己友善。只有从小教育孩子有爱人之心、敬人之心,形成良好的学校氛围,班级氛围,相处氛围,孩子才能拥有君子品格,与人为善。
(二)义———浩然之气、舍生取义
品格与气魄是孟子极为看重的核心。浩然正气,是一种顶天立地、刚正不阿的品格;舍生取义,是一种勇敢无畏、视死如归的气魄。二者同时加诸己身,就不难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方面,孟子眼中的浩然之气是种至大至刚、集义而生,充塞于广阔天地间的正能量。人欲求得此,必长久坚持行正义之事,经年累月聚集可成,成之可助人身兼大任不惧缩,耳闻杂辞心无慌乱。另一方面,当君子面临生命与道义的两难选择时,孟子舍生取义的衡量标准显得光辉而残酷。求生是人性使然,取义乃品性所驱。
生而为人,生命至高无上;身为君子,道义重于生命。士可杀不可辱就是这种信念的完美践行。在学校教育中,让孩子了解正义、拥有正义之心,明辨是非,也是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礼———君子从政、任由其道
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是君子当仁不让的使命。孔子孟子分别在着作里论及此。虽然做官重要,但君子却不得轻易做官,需根据情况而定,由《论语》《孟子》中的成语可见一斑。
第1, 天下有道与无道。《论语·卫灵公》载:“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率先提出君子是否出仕要由国家政治生态决定:政治清明,为官。国政昏暗,归隐。孟子秉承此意,《尽心章句下》载:“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第2, 合乎礼仪、经由正道。孟子主张君子“仕由其道”,通过合理道路找官做。如果渠道不合礼,即使如愿以偿也令人羞耻。他甚至生动形象地将“不由其道”得官比喻为男女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私下逾墙相会,视其为“转穴隙之类也”行径。
孩子们很多时候有好的想法,却不能找到好的方法去实现,甚至可能因为采取错误的方法而受到惩罚。这就是因为没有掌握任由其道。而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交给孩子们正确的合适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正确而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智———省身自察、反求诸己
《论语》载:“君子求诸人,小人求诸己。”孟子进一步阐释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强调君子行事不怨天,不尤人,结果不尽如人意则反躬自省。孟子经常引用《大雅·文王》中“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证明这一点。同时告诉人们要乘势而行、顺天而为。君子的行为选择要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发展大势,正可谓“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自省,体现出君子谦逊的态度,又蕴含深刻的智慧。鼓励人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正是儒学实用而入世的典型体现。
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对孩子道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孩子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中国古代圣贤、孔孟之道中蕴含的君子精神则是至高的指引。
10. 仁义礼智之美德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价值观,也是中国人的理想的道德境界,时至今日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具有借鉴和传承意义。那么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如何践行“仁义礼智“呢?
1、“仁”:以人为本,人性关怀。
“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将“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承认人与人在生命价值和人格地位是平等,对弱小和身体有不足之症的仁,我们应该抱有怜悯之心、恻隐之心,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要给予帮助和关心;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为仁,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体现了自己的仁爱之心。
2、“义”:公平正义,坚守原则。
“义”,是指社会忠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义”的原则往往也会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所以也是一定社会的法律前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我们应该以道德和法律为准绳,时刻提醒和约束我们的个人行为。同时我们应该坚持真善美,反对假恶丑,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做到公平正义,坚守原则。
3、“礼”:恭敬尊重,礼仪文明。
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倡文明礼貌的导言谈举止,这些功能和作用,当代社会也仍然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方面中:“自由、平等“,就体现了”礼“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坚信人人生而平等,积极践行尊老爱幼,帮扶弱小的美好品行。使全社会形成恭敬尊重,礼仪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4、“智”:崇尚知识,追求真理。
马克思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说:“世界上只有尚未被人类所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以被人所认识的事物”。掌握知识并善于思考的人,就可能成为“智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崇尚知识,追求真理,不人云亦云。才能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保持一颗冷静,沉着的头脑,不为物欲所迷惑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