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求!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高清大图!墨竹题诗图
郑板桥《墨竹图题诗》全诗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2. “扬州八怪”的郑板桥如此清贫吗
兴化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金东门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兴化古城区(昭阳镇)发展演变的历史见证,也是江淮东部里下河地区历史文化结晶。其中包括位于江苏省兴化市东城外郑家巷7-8号的郑板桥故居。
郑板桥一生极为坎坷,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而且其人在中进士前是清贫如洗,见厨房可窥一斑。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盖世,曾是清代“扬州八怪”的领衔人物 。郑家世代读书,可谓书香门弟。墨竹成了郑板桥绘画作诗最主要的题材。在他的笔下,竹也 化作了一种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虚心劲节, 可以说是板桥崇高气质的写照。
3. 板桥先生画竹子,题了一首诗。
翻译:三间茅草盖的房子,春天到了一片美丽的景色,窗子里面有幽香的兰花,向外遥望可以看到山上的竹子。
原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翻译:这样优雅风趣的事,能享受到的人自己却不知道。那些糊里糊涂,胸无点墨的人,也不会体会到趣味在哪里。
原文: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
翻译: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了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打扫干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风很小,雨很细,滋润着道路和篱笆;俗气的客人不请,只有几位知己好友来访,所以心中十分的欢喜,感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
原文: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翻译:所以我画兰花,画竹子,画石头,都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却不是供那些贪图享乐的人。
原文: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干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着,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着有《郑板桥集》。
4. 画竹子的郑板桥写过一篇《画竹》
翻译如下文所示: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丛窗里遥望山上幽竹,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大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
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十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烦人的俗事,面对知心的好友,为有这样难得的闲适的日子而感叹。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原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作者:郑燮《靳秋田索画之二》
作品介绍:
画竹
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写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
擅画兰竹石
体貌书朗,风格劲峭,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蒋士铨题画兰诗中说:“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这段话,将“书”与“画”在他作品中的关系真是说得透剔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