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革命的诗、背景、主题
把牢底坐穿 何敬平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我们要把这颠倒的干坤扭转! 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 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稀罕?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诗歌赏析
《把牢底坐穿》是一首现代诗,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是革命烈士何敬平1948年夏在国民党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写下的。半个多世纪来,它已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革命烈士的壮志豪情,表达了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诗歌中渗透着专一的革命精神,深深地震撼着读者,感动着一代代人。他们透过钢筋水泥的窗户望向窗外,然而他们精神上却很满足,因为他们不放弃希望,坚决与世界与反动势力抗争。
诗歌背景简介
《把牢底坐穿》,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是革命烈士何敬平1948年夏在渣滓洞监狱写就。 1948年4月5日,因叛徒出卖,何敬平和刘德惠被特务逮捕,囚禁于渣滓洞监狱。 1949年旧历正月初一,他和刘振美、何雪松等20位同志在狱中成立“铁窗诗社”,用战斗的诗篇和敌人作斗争。同年秋天,解放大军节节胜利,进逼西南,为了鼓舞难友们的斗志,他饱含革命激情写出《把牢底坐穿》。诗篇气势磅礴、壮怀激烈,充满崇高理想和坚强革命意志,由难友周宗谐谱曲后在狱中传唱,有力地鼓舞了难友们的斗志,不屈地进行日益残酷的狱中斗争。
作者简介
何敬平,1918年生于四川省巴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938年春,奔赴延安,中途因被误解而滞留西安。后考入国民党部队,在政治处搞抗日宣传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何敬平进一步认识到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本质,愤然离开国民党军队返回重庆,并经人介绍,到重庆电力公司工作。 1945年2月,在中共南方局王若飞的直接领导下,重庆电力公司发动了以工人阶级为主的全市性的争人权、争民主的群众性革命斗争。何敬平与工友们一起,积极参与了这场斗争,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上半年,中共重庆电力公司地下党支部成立,何敬平任组织委员。 在1945年2月“胡世合惨案”和反特抗暴运动中,他和刘德惠共同起草《向各产业工友各界同胞们的控诉》的控诉书,向全市人民揭露特务的暴行;他利用“怒吼剧社”与群众广泛接触的机会,大力宣传事件真相,声讨特务罪行,推动了反特抗暴运动的发展,并在剧社中起到带头和骨干作用。 1946年1月,国共两党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中共代表团代表王若飞在“沧白堂”召开的民众大会上发表演讲,何敬平不顾危险,跳上讲台,用身体挡住了国民党特务掷向王若飞的石块、杂物,保护了王若飞的安全。 1948年4月5日,因叛徒出卖,他和刘德惠被特务逮捕,囚禁于渣滓洞监狱。1949年旧历正月初一,他和刘振美、何雪松等20位同志在狱中成立“铁窗诗社”,用战斗的诗篇和敌人作斗争。 同年秋天,解放大军节节胜利,进逼西南,为了鼓舞难友们的斗志,他饱含革命激情写出《把牢底坐穿》。诗篇气势磅礴、壮怀激烈,充满崇高理想和坚强革命意志,由难友周宗谐谱曲后在狱中传唱,有力地鼓舞了难友们的斗志,不屈地进行日益残酷的狱中斗争。 1949年11月27日,这位年仅31岁的革命诗人和其他同志,一道集体殉难于狱中。红岩英烈陈列馆评论,为了革命,他从没停止过战斗。
‘贰’ 古诗词背景图
跪求!!!中学必背古诗词(带全文释义)
• 望月有感
• 求初中学生应背的古诗词,越多越好
• 有关中国的诗歌 网络知道
查看同主题问题:田园
‘叁’ 沁园春长沙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体现了什么样的情调与一般旧诗词里的悲秋情调相比,有何不同
《沁园春·长沙》上阕描绘的是色彩斑斓的秋之壮景,体现了作者阔大的胸襟和卓尔不群的抱负。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而该词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其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壮阔高远的深秋境界,引领读者去感受词人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是近代毛泽东所作,全词原文如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白话文意思是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
(3)革命诗文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1911年,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与同学畅谈人生国事,毛泽东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这首诗全词上片即目写景,下片回忆往事。“独立寒秋”三句,点明时地,时在深秋,地在湘江之中的橘子洲。起笔平平,语气舒缓,实为下文蓄势。以“看”字领起的几句,是一组完整的领字长句,一气呵成,文势陡急,吐露出作者对眼前江山美景的极度倾倒。
上片的后三句,通过一“怅”一“问”,则更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这里凝结着作者关乎时代、社会前途的深沉思考,烙印着他对民族、对祖国的命运的灼热关注和苦心求索。
下片是写年轻“百侣”的群体活动,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一个“忆”字,使词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肆’ 革命诗词大全
1
浩气山河壮,丹心百卉鲜。
一声周总理,双泪落襟前。
2
一夜春风来,万朵白花开。
欲知人民心。且看英雄碑。
3
大地春花发,江河分外妍。
总理何处觅,八亿埋心间。
4
岁月聚悲思,花环寄哀情。
古今谁无死,民心是丰碑。
5
泪飞江南雨,清明悼总理。
献上洁白花,心中往事忆。
6
硝烟弥漫月,戎马度生涯。
跟随毛主席,足迹遍中华。
7
英名壮中华,浩气传千秋。
悲痛化巨澜,横扫害人虫。
8
骨沃中原土,魂入九垓舞。
英灵在人间,长擂镇妖鼓。
9
初春寒意浓,哀思涌心中。
丹心映山河,碧血染红旗。
10
总理英灵,民族之魂。
流芳千古,与世长存。
11
屹立千秋,英明永垂。
江河悲啸,青山树碑。
12
前赴一人,后继八亿。
继承遗志,披荆斩棘。
13
披肝沥胆,镇妖除邪。
经天纬地,纵捭横阖。
浩然正气,光明磊落。
功高德重,名垂史册。
14
英明扶世,浩气长存。
骨灰飞撒,壮丽干坤。
至臻至美,亘古无人。
精神励我,遗志继承。
15
正告你们
情明时节,痛悼英烈。千言万语,欲诉又噎。
哀向总理,泪水纵横。怒恨国贼,又刮黑风。
正告你们,小小一撮,人民威力,休要看轻。
邀祝英灵,可慰红心。前赴后继,马列必胜。
16
树碑心中
巨星陨落,山河缟素。总理逝世,举世悲痛。
七十八年,盖棺论定。鞠躬尽瘁,中外齐名。
为国为民,屡建奇功。内战外战,树挫顽凶。
忠于领袖,立党为公。热爱人民,休戚与共。
嫉恶如仇,憎爱分明。为民表率,平易谦恭。
焚骨撒灰,树碑心中。人民怀念,青史留名。
17
星殒光犹在,花落香更浓。
洒尽周身血,只为旗更红。
18
声誉遍五洲,功绩盈四海。
美德人人敬,光辉永长在。
19
人民孺子牛,私利毫不求。
立目千夫指,战斗永不休。
20
生前为革命,死后尚操心。
骨灰山河撒,祖国万年春。
21
辉夺日月星,功凌珠峰顶。
万户颂忠魂,百代垂英明。
22
骨殖润国土,英雄上九天。
功绩千秋在,无须纸墨传。
23
无私方敢言,有胆自能察。
举手缚苍龙,横眉对秃鸦。
24
红心结硕果,碧血浇心花。
挥笔绘宏图,英名传天下。
25
岁月聚悲思,花环寄哀情。
古今谁无死,民心是丰碑。
25
京城处处皆白花,风吹热泪洒万家。
从今岁岁断肠日,定是年年一月八。
26
一代风流百代骄,人民革命尽英豪。
国殇今夜八千里,哀动长江上下潮。
27
若将泪水比春江,顷刻东国化水乡。
生前足迹遍四海,死留英名震华洋。
28
北风悲啼青山愁,江河呜咽泪泉流。
举国上下齐哀恸,总理世代记心头。
29
相逢无语泪先盈,启齿欲言已失声。
万众一心由衷曲,愿将百死换一生。
30
春雨绵绵云低垂,八亿人民心伤悲。
遥看大地九百万,苦盼伟人英灵归。
三人十只眼,阴谋想夺权。
总理英灵在,怒斥反国奸。
八亿眼明亮,翻案行不通。
魔怪休猖狂,除妖有英雄。
哀思念总理,誓言动天地。
鬼蜮欲出笼,九天有霹雳。
喷毒枉费心,兴妖空拙劳。
看我八亿民,皆握斩魔刀。
三千翠柏卫忠魂,紧束戎装后来人。
热血已教神州赤,头颅再换宇宙新。
战时方显男儿志,沙场才见赤子心。
丹心誓补前人愿,谁惧马革裹全身。
故园风雨几经年,大厦撑持靠擎天。
心志光明同日月,功勋盖世重河山。
倾城人哭哀声震,漫地花飞白雪翩。
空有如涛伤心泪,神鹰高逝永不还。
九州何处觅英魂,土有余香水有神。
心寄故国春依旧,襟悬碧落月无痕。
万家思愁通世变,一肩霜雪挽浮尘。
跳脱丹青可亲炙,清光留取照风云。
寒春梅花桥,转眼清明到。
痛忆忠魂心肝碎,
倍情思英豪。碑前见身影,
泪目凝微笑。
赤县万里满悲歌,
更有花圈绕。
莽莽天地间,依依述衷肠。
缅怀总理声悲切,
万感窒胸膛。名节存千古,
精血五洲扬。
身与山河共沉浮,
心在万民上。
清明雨纷纷,哀悼情更深。
誓言千语并一句,
盈泪献英魂。只要我们在,
伟业与日存。
刀山火海志不渝,
总理请放心。
巨星陨落,
失英杰举世同悲。
怎堪忆,
披胆沥血,晨夕叩扉。
炯目如电洞寰宇,
虚幻若谷藏巨微。
创伟业奇勋树一代,
人心碎。联亚非,
拓欧美,俾中华,
震声威。
为国家富强,
日月增辉。
生前山河增异彩,
殁后大地留骨灰。
哭总理为人民心操碎,
谁伦配?
银花似雪,
堆香榭天哭暂歇。
春日里,
苍松不语,祭子悲切。
赤地袒怀承忠骨,
碧天俯首听哀乐。
谁能忘一九七六年,
清明节。诗如潮,
文沥血,泪难止,
声呜咽。
问中外古今,
敢有二耶?
威容气概吞魍魉,
遗笔玉花冲霄阙。
凭先烈英魂千古在,
昭日月。
有一副对联印象比较深:
天堂笑看千万后来人,
地狱哭煞几支烛正昏。
清明呐喊
前番悼念,又哄又压。九十余日,百人遭抓。
今朝扫墓,变本厉加。言称“破旧”,用心毒辣。
《文汇》《参考》,舞爪张牙。人民愤怒,后台出马。
颠倒黑白,诬人造假。姚桥无罪,总理有瑕?
桩桩件件,有目共察。追根寻源,辽海两家。
篡权野心,一如林家。若其得逞,必拥苏家。
人民眼亮,尔辈眼瞎。民不畏死,何以惧怕。
犹谢去者,唤起民心。革命新史,由此填发。
呐喊呐喊,喊哪喊哪。浩荡洪流,冲毁厮家。
悼周总理赋
出污泥之珍珠兮,顶青天之巨峰。
投革命于西欧兮,书少年之峥嵘。
救革命于危急兮,发南昌之炮声。
居魔窟而不惧兮,处险境仍从容。
参军机之神谋兮,俘百万之敌兵。
执领袖之韬略兮,驭天下之风云。
倡五项于德里兮,聚亚非于万隆。
导世界之潮流兮,逼凶顽于困境。
嗤赫秃于广众兮,抗苏修之欺凌。
抒工农之大义兮,振中华之威风。
结穷朋于患难兮,传马列于新兴。
定三分于乱世兮,反两霸之先锋。
集人类之智慧兮,理万机定干坤。
吃创业之大苦兮,历守业之艰辛。
献终身于马列兮,尽赤胆之忠心。
鄙荣华如粪土兮,藐富贵若浮云。
敞胸怀于宇宙兮,灌两袖之清风。
积大功于晚年兮,倾心血于人民。
过历世之奇才兮,超群雄之伟人。
一旦名垂青史兮,牵动亿万红心。
青山为您流泪兮,江河之您捶胸。
老幼心胆欲碎兮,青壮热血欲喷!
今天向您宣誓兮,勇承革命业绩。
学您毫无私心兮,高举先辈红旗。
学您鞠躬尽瘁兮,热泪化作力量。
学您从容坚定兮,战斗永不停息。
君不见桃花开罢桃花落,桃花落时雨滂沱。
君不见崇山峻岭仰天啸,五洲四海齐呜咽。
花儿鲜,松柏青,风飘悲歌泪晶莹。
纪念碑,三百丈,烈士英灵何处寻?
壮志未酬身先去,恨无高士招君魂。
呀!天低云暗雁徘徊,寒风习习草未生。
悲痛袭来泪满襟,掩面欲哭却无声。
忽觉天旋地转昏昏然,风声呼呼响耳边。
大地缓缓朝下陷,好风送我上九天。
听得雷声隐隐电光闪,云开日出冲雾散。
风展红旗美如画,朝霞朵朵映彩虹。
鼓乐阵阵仙人来,光焰万丈照太空。
雄姿英发来是谁?朝朝暮暮思念人。
手执马列开山斧,高悬主席指路灯。
清风徐徐拂银丝,两鬓斑斑接霜风。
眉含神州千秋雪,笑看山河万里红。
二十八年风雨狂,跃马挺枪擒虎狼。
二十六年天地新,呕心沥血绘丹青。
八万里路云和月,友谊花开献人民。
俯首甘为孺子牛,怒向恶狼与毒虫。
一日三餐粗米饭,布衣尚且带补丁。
碧海青天耿耿心,眼角又添几多纹。
追往昔,岁月流,千言万语梗在喉。
待要张口狂风起,云遮雾障不得见。
心焦情急倏然醒,方知此身在人间。
放眼望,野茫茫,故乡又披锦绣装。
万绿丛中花枝俏,莺歌燕舞春意昂。
花天花地未足叹,咱怀壮志唱英雄。
挥泪继承总理志,誓将遗愿化宏图。
不尽歌
滴不尽怀念总理悲咽泪,
痛不尽顿足捶胸肝欲碎,
望不尽浩气贯虹像生辉,
怀不尽耿耿丹心鞠躬瘁,
赞不尽兢兢业业功殊伟,
学不尽沥血呕心德高贵,
心往神追。
恨不尽妖魔切齿谤忠骨,
烧不尽革命烈火焚污秽。
啊!恰更似
滔滔黄河扬子水,
波浪滚滚不尽追。
喜看来日开不尽,
开不尽啊,
杜鹃怒放红遍地,
神州尽朝晖!
天惊一声雷,地倾绝其维。
顿时九州寂,无语皆泪水。
相告不成声,欲言泪复垂。
听时不敢信,信时心已碎。
大鹏暝慧目,悲歌恸九重。
五洲峰峦暗,八亿泪眼红。
丹心酬马列,功过任说评。
灰撒江河里,碑树人心中。
噩耗惊四海,哭声遍九州。
碑如朔风啸,哀似寒水流。
天亦为之痛,地亦为之愁。
行路原多难,此去更堪忧。
仿十六字令三首
碑,傲立苍天真神威。清明日,落在鲜花堆。
碑,迎送倾盆泪雨飞。英灵在,来年更光辉。
碑,刺破青天更雄伟。千万载,年年春风吹。
浣溪沙
哭别亲人泪未消,山精出洞变人妖,装腔作势调门高。
有意重研擒鬼法,无心轻信狗皮膏,留神拭泪认花招。
人民高擎照妖镜
七十八年辨是非,谁人拥戴谁人毁
众心已随将星去,神州八亿守陵帷。
人民高擎照妖镜,乱国贼子正穷追。
总理回眸应笑慰,哀声已化撼天雷。
神州清明大反击
兴风作浪二三月,倒行逆施真卑劣。
怒火难忍要直言,捍卫总理激热血。
八亿天兵冲霄汉,红心化剑捣鬼穴。
神州清明大反击,纪念碑前洒碧血.
明春碑下再相逢
察颜观色查爱恨,心照不宣皆分明。
历史鲜花誉总理,哪容妖魔一枯根。
气压低时话更少,心音更能表真情。
请您牢记一件事,明春碑下再相
‘伍’ 毛泽东诗词 采桑子 重阳的历史背景
背景:《采桑子·重阳》作于1929年的重阳节(10月11日)。毛泽东在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落选前委书记职务,受到轻视和排挤,同时身染疟疾。红四军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却没有恢复前委书记的职务。毛泽东在上杭养病,又值重阳,毛泽东的梦想和现实再一次发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词。
出处:现代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原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
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5)革命诗文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赏析:
整首词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此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
‘陆’ 适合讲革命故事的背景音乐
适合讲革命故事的背景音乐有《十送红军》、《 红旗飘飘》、《 走进新时代》、《东方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松花江上》 。
《十送红军》
作者:张岳
歌词: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
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愁绪(里格)万千,压在心间,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两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麦田,麦地(里格)熟了,(介支个)要远行,
送我儿郎(介支个)去参军,千难万险不忘本,平平安安报佳音,
亲人啊,待到春时,(介支个)望家看,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
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搬,
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四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月光寒,十里(里格)泥泞(介支个)不嫌远,
秋凉(里格)别忘添衣衫,相见(里格)难哪别亦难,
捧一把山里土,红军啊! 亲人(里格)一去(介支个)莫走远,
五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
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四方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
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
六送(里格)红军(介支个)过了坡,鸿雁(里格)阵阵(介支个)空中过,
鸿雁(里格)能够捎书信,鸿雁(里格)飞到天涯海角,
千言万语嘱咐红军啊! 捎信(里格)多把(介支个)革命说,
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七里湾,湾里(里格)秋高(介支个)片片田,
凉风(里格)阵阵稻谷香,新米(里格)来,人走远,
鱼水情,谊难分,红军啊,几时(里格)盼望(介支个)把圆团,
八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八角山, 山下(里格)路上,(介支个)酒一碗,
心儿牵牵(介支个)穷人盼,草鞋双双,莫把脚磨穿,
祝愿亲人打胜仗,红军啊,播下的粮种,(介支个)等君还,
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
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心象(里格)黄莲,脸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
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
(6)革命诗文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十送红军》创作背景;
歌曲十送红军作为电视连续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扬而凄婉的歌声,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剧中才恢复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
此歌很容易被认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实上它却是一首编创歌曲。在《长征》播出后,作者朱正本向媒体介绍了《十送红军》的创作经过。
‘柒’ 革命文化的经典诗文
1、《就义诗》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2、《就义诗》杨超。
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
3、《赠友人》朱德。
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
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
7、《七律》秋瑾。
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
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
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
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
‘捌’ 关于革命的诗、主题、背景
《囚歌》背景:叶挺被捕入重庆中美合作所,对威胁利诱全然不理,于渣滓洞集中营二号牢房壁上,大书一首《囚歌》,以表心志。
《我的自白书》背景:陈然被国民党反动派看押在重庆渣滓洞,倍受酷刑,国民党反动派提出只要他写一份自白书自动脱离共产党就放他自由,于是他写下了这篇我的自白书 。
‘玖’ 《七律长征》古诗全文翻译
全文翻译: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原文:
七律⑴·长征⑵
红军不怕远征难⑶,万水千山只等闲⑷。
五岭⑸逶迤⑹腾细浪⑺,乌蒙⑻磅礴走泥丸⑼。
金沙⑽水拍云崖暖⑾,大渡桥⑿横铁索⒀寒⒁。
更喜岷山⒂千里雪,三军⒃过后尽开颜⒄。
注释:
⑴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⑵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⑶难:艰难险阻。
⑷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⑸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⑹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⑺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⑻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⑼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⑽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⑾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
⑿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⒀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⒁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⒂岷(mín)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⒃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⒄尽开颜: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作品简介: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整体赏析:
《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诗的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间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然而面对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铿锵有力的“不怕”二字,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勇敢顽强,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也明显暗示了对围追堵截的敌军更是不值一提。“等闲”意思是“轻易;随便;平常”。“等闲”两字将困难轻轻一描,呼应了“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蔑视敌人、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蓝图,是“面”的体现。
颔联承接“千山”,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俯瞰五岭和乌蒙山这两个典型的高山峻岭,以点带面地描绘了“腾越五座岭”和“疾跨乌蒙山”两幅“长征图”,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山的征服。“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写法,是诗人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腾”和“走”的动态化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既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反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颈联承接“万水”,诗人还是以点带面选择了“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两幅“长征图”。奔腾的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山山水水都在为红军的胜利纵情欢唱。横跨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没有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令人望而生寒,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水的征服。诗人并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在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当时的情况是非常危急的。红军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诗人把寒冷的江水写得如此温暖,那是在战斗胜利后,诗人在江畔流露出的胜利的喜悦。另一处水是大渡河水,红军在阴冷的天气下夺取泸定桥,泸定桥的铁索高悬在湍急的河面之上,寒光闪闪,不由地让人想起大渡河战役的惨烈场面。一“暖”一“寒”,对比强烈,既是客观事实,又是诗人的心理感受。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一场恶战的艰苦激烈,惊心动魄,可见红军的英勇无畏。
尾联描述了长征最后的历程,那是一幅“喜踏岷山雪”的“长征图”。此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头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更喜”承接红军在敌人的重围中杀出来的一条血路,其实,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 “三军过后尽开颜”,写出了战士们的双重喜悦,一重是战胜雪山的喜悦,一重是胜利在望的喜悦。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妙。全诗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拾’ 《我站在铁索桥上》的背景资料
课文中的铁索桥:
特点和位置:
位于四川省泸定县的城西大渡河上,以9根铁链铺上木板构成,左右两侧各安两根铁链当扶手,铁链粗如碗口,每根长150米左右,重约一吨。
泸定铁索桥坐落在泸定县城西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 ",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 余吨。
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赤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
桥的两岸有桥台,高20米,上为梯形,下为方形,用条石砌筑而成。两个桥台的后面各开有一口深6米的落井,每口井都有生铁铸就的地龙桩7根或8根,与桥身平行地插在井底的井壁上。地龙桩下面再横卧一根铁铸卧龙桩,每根重1800斤。
泸定桥的铁索就固定在这些卧龙桩上,由桥台和桥桩的重力来共同承受桥的拉力,坚固无比。两岸的桥台上都建有桥亭,既可防止雨水侵蚀落井,也是官府征收过桥税费的场所。
东桥亭内有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述造桥的始末,西面有康熙帝亲自书写的“泸定桥”三字碑。东桥亭背后还有观音阁,登临其上可俯瞰整个泸定城。
泸定桥参观游览点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泸定桥。
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着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
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以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定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位置就在泸定县城内,川藏公路旁。
铁索桥和红军长征: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以22位勇士为先锋的突击队,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敌,红军遂过大渡河。泸定桥自此闻名中外。
(10)革命诗文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我站在铁索桥上》诗歌全文:
我站在铁索桥上,
铁索桥
桥身在轻轻地摇晃。
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
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
英雄的红军,
曾在这里强渡,
高举着红旗,迎着火光。
勇士们哪,
攀着一根根铁索,
冒着密密的弹雨,
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啊!
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
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
勇士们洒过鲜血的地方,
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
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
轻轻地,轻轻地撒在这英雄的土地上。
我站在铁索桥上,
心潮汹涌激荡。
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
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
啊!
在这英雄的土地上,
我要高声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