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胜利有什么异同点
台儿庄战役:抵御日军进攻,保护徐州;作战地区集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百团大战:破坏交通线,打破日军“囚笼”;主动进攻,作战地域辽阔,规模大。
都取得重大战果。
(1)战役一定赢的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24日,日本侵略军濑谷支队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与中国守军第2集团军第31师展开激战。日军一部突入东北角,被守军击退。31日,中国军队将进入台儿庄之敌完全包围。4月3日,中国军队向日本侵略军发起攻击。日军拚力争夺,占领了市街大部。
中国军队一次又一次反击,展开街垒战,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市街。双方陷于苦战。6日晚,中国军队全线攻击濑谷支队。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下,取得了歼灭日军1万余人的巨大胜利。此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
台儿庄战役:
1、背景:
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
2、时间:1938年春。
3、指挥者:李宗仁(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4、战绩:
歼敌1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在历史半个月的激烈而反复的巷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而日军数据为伤亡11984人。此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但后来,日军调集大量兵力围攻徐州,5月徐州失守,10月,广州、武汉相继陷落,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
5、意义: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用胜利的事实证明了“亡国论” 是没有根据的。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此次战役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中方称此为“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
1、背景:
(1)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侵华政策,以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和疯狂的“扫荡”。
(2)这一时期,国内投降的倾向日益严重。为了打破日军对根据地的封锁、克服投降危险,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主动出击日军,进行了百团大战。
2、时间:1940年下半年
(1)指挥:彭德怀
(2)参战兵力: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40万
(3)目标: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
(4)地点: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
(5)结果:击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
百团大战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意义: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带战略性的进攻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前仆后继,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百团大战严重地破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部分地区,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给了侵华日军以强有力的打击,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
百团大战对坚持抗战、遏制当时国民党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作用,进一步鼓舞和增强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用事实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诬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百团大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影响:
百团大战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局势的改变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声望提高,中国国民党以此改变了对共产党的认识,加强了对共产党的控制,日军在此次战争失利后,放松了对国民党军事的进攻,而集中军事力量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
关于“百团大战”的批评:
百团大战在进行期间,获得了全国抗日战线的一致高度评价,“后方的同胞们为此感奋到流泪”,也获得了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好评。同时,也引来了一些批评和非议。例如有人提出存在着部分策略上的失误,一改八路军的游击站方针,过早暴露了八路军的军事实力,引起国民党反动派更加警戒以及日军的疯狂“扫荡”等。
首先应当指出,像任何一场战役一样,百团大战也存在着不少主观设想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失误,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对这些失误和错误,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加以指出,是很有必要的。在百团大战进行过程中,八路军总部和各作战部队就不断地做这种批评和自我批评,并且在实际战斗中不断地调整不恰当的计划与要求。
其次,由于日军的疯狂报复,百团大战的确加剧了华北根据地和八路军的困难,这种困难的程度,今人很难想象。如1943年3月,彭德怀在左权县一个村庄召集一个地方干部会议,与会者饿得连坐都坐不稳,彭德怀只好请大家躺在炕上开会。
在这种背景下,对百团大战出现一些情绪化的批评意见,也可以理解。历史不可能永远被扭曲,今天的中国人又像百团大战期间的中国人那样,对百团大战及其领导者、指挥者、参战者和支持者充满敬意。百团大战所产生的良好政治影响,无可替代,弥久愈珍。
‘贰’ 乌尔姆战役怎么击败奥地利军队的
乌尔姆战役背景是1796年第一次意大利战争后,拿破仑率领法军以非常快的速度击败了比自己强大奥地利和皮埃蒙特的联军,又在对方战败后中无情的追击,获得了辉煌的战果,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八月法国在拿破仑的带领下,赢得了卡斯蒂利奥内的胜利,同年九月拿破仑再次对失败的敌军穷追不舍,也取得了胜利,赢得了巴萨诺战斗的胜利。1797年法国获得胜利之后,两军在隆冬再次展开战斗,里沃利在这次战斗中出色的指挥军队实施战术反击,使得防御战打的非常艰辛,但是仍旧取得了战斗的桂冠,迫使联军再次结盟,共同抵抗强大的法军,并在奥地利与法国展开了乌尔姆战役。
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拿破仑在埃及征伐时,虽然埃及的战术训练和装备都远远落后与法军,但是埃及的气候和地形使法军很难应付,这并没有难到拿破仑,他在训练士兵和战术上采取了改变,这使他获得了胜利。但是之后在阿克的错误指挥使其遭到失败。1800年的马伦哥会战中,拿破仑再次失败,这次战斗的结果更是打破了拿破仑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法国压迫的敌军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再次结盟,并在1805年与拿破仑展开乌尔姆战役,这就是乌尔姆战役背景。
‘叁’ 渡江战役的背景
1、国民党军以70万兵力组织长江防御,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在战略决战阶段的其他战役,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东北全境、华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
2、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发展到400万人,士气高昂,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更加丰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军。
3、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正规军还有71个军227个师的番号约115万人,加上特种兵、机关、学校和地方部队,总兵力为204万人,其中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为146万人。这些部队,多是新建或被歼后重建的,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已无法组织有效防御。
4、防守该地段的汤恩伯集团,除以一部兵力控制若干江心洲及江北据点作为警戒阵地外,以主力18个军54个师沿南岸布防,重点置于南京以东地区,并在纵深控制一定的机动兵力,企图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凭借长江天险,依托既设工事,在海空军支援下,大肆杀伤其于半渡之时或滩头阵地;如江防被突破,则分别撤往上海及浙赣铁路(杭州一株洲)沿线,组织新的防御。
5、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一、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100万人,统归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指挥。
6、准备在5月汛期到来之前,由安庆、芜湖、南京、江阴之线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苏、安徽、浙江省广大地区,并随时准备对付带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
7、同时决定,第四野战军以第12兵团部率第40、第43军约12万人组成先遣兵团,由平(今北京)津地区南下,归第二野战军指挥,攻取信阳,威胁武汉,会同中原军区部队牵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
(3)战役一定赢的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1、渡江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
2、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为而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肆’ 抗美援朝第4次战役输了还是赢了
赢了。
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对“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发起第四次战役,此役,长达87天,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历时最长的一次战役。
“联合国军”在连遭志愿军和人民军三次战役的打击后,丢失了汉城,败退到三七线附近地区。经过半个月的时间,“联合国军”迅速完成了部署调整和后勤补给,从25日开始,集中16个师3个旅又1个空降团共23万余人,从西到东逐步在全线发起大规模进攻。
(4)战役一定赢的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战役背景
“联合国军”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第一、第二、第三次战役的打击下,丢失汉城(今首尔),退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由此,美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对在朝鲜是撤是守,又一次展开争论,最后仍坚持不退出朝鲜的方针。
为争取时间,恢复攻势,挽回其失败影响,美国操纵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通过所谓“立即安排停火”的“五步方案”,同时在国内大力扩军备战,在战场上加紧作战准备,从美国本土和其他地区迅速抽调大批老兵补充在朝鲜的部队,决心发起大规模进攻,夺回汉城。
‘伍’ 历史上有哪些“输了战役,赢了战略”的战争呢
那应该就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战争了,诸葛孔明夺取陇右的战略计划并没有错误,但是却被马谡拖了后腿,从而输了街亭之战。
提起“三国”我们对于这段历史可能都不会陌生,耳熟能详的人物也是数不胜数,如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和诸葛亮,其中更是被诸葛亮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打动,所以每当看见他六出祁山无功而返的时候,总是替他默默难过,但诸葛亮北伐失败,是因为诸葛亮不懂兵法,还是因为其它原因呢?小编今天就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诸葛亮固守街亭当道的战略确实没有错,可惜马谡违背将令,导致街亭惨败,于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陆’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图片
国旗的神圣,以及它象征的意义,不用言语每个人都懂得。每一次五星红旗的升起都标示着,国人的骄傲,祖国的风采。
天安门广场每天早上的升旗仪式,每天都在重复,但是每一次驻足观看的国人都肃穆庄严。每一次中国选手赢得国际性的比赛,也会唱起中国歌,升起五星红旗,场面激动感人。五星红旗包含了我们中国人太多的情感了。
它象征着我们国人的团结,包含着无数革命志士的鲜血,包含着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期待。让中国的国旗闪耀在世界的舞台之上,是我们中华儿女的自豪与骄傲。
在战争时期,我军胜利后,也总会把红旗插在我们征服与解放的土地之上。它展示着我们祖国将士的威武与胜利。
其中有一张流传度特别高,饱含革命情绪的插旗照片,也就是《无名烈士老山插旗》照。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它被很多人应用到描写战争胜利的场景中去。可是,这张照片因为动作张弛幅度过大,却被怀疑作假。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件事情。
老山顶峰上的红旗是谁插上去的,是真的吗?
这张照片,不光是被一个人质疑,质疑的人很多。说得最多的就是,这是电影里的画面,是一种艺术效果,不是真实的事情。真实的插旗不可能是这个样子的。第二个就是拍摄的照片清晰度极高,不像是那个年代的水平。
经过调查,这张照片的确是真实的。这张照片是老山战役中,前线摄影宣传者拍摄的。拍的是一个无名红军战士,把红旗插到老山主峰的宝贵照片。
这张照片引起轰动以后,大家都在寻找这位无名战士。后来记者询问采访了许多当年老山战役的幸存者,根据他们的当时作战的方位,还有他们的战地回忆,来排除、寻找这位无名插旗手。
最后经过多方努力,记者找到了当年负责主攻这个阵地的,2排5班的班长罗仕忠。他看照片后对记者说:照片中的人不是他。但是跟他一起爬上主峰的还有一个人,这人便是和他一起获得集体二等功的何天华。
记者打听到何天华在一家地方法院做保安工作,经过仔细查找,终于见到了何天华。记者拿出了照片,何天华看到照片就很坚定地说:照片上的旗手就是我。何天华还拿出了当年的红色的"立功受奖证书"给记者看。
至于为什么是这样的动作,这样的角度,何天华说:经过战斗,他们班只有他,跟另外一位战士罗仕忠率先登上主峰阵地。在战斗途中,他的手臂跟耳朵都被炸伤,手臂里面还有弹片,登顶之时已经精疲力竭,他想要把旗子插到主峰之上,要面临很大的挑战。
一个是自身力气太小,一个是目标太过显眼,很容易成为敌人的活靶子。他把身子倾斜用最大角度,用身体自身的力量用手臂把旗子插了下去。他说他不觉得自己是英雄,为这次战斗牺牲的战士有很多,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老山战役发生的背景,何天华他们经历了什么
今天说的老山战役,它是1884年中国对老山的收复之战,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其中的一场战役。老山战役的胜利,对十年之久的中越战争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据记载,老山战役原定的开战时间,因为外交原因推迟了很多,这导致越军的防御准备更加的充分。越军似乎是集结准备了所有的火炮兵力,来轰炸我军。我军为了应战,只能跟越军拼火药炮弹。战场变成了火炮的轰炸场,场面异常惨烈。
据炮手回忆说:他们的炮管已经通红,炮手也倒下好几拨人。他们只能用凉水把炮管浇凉,然后接着开炮。一场战役下来,他们炮弹的消耗量是炮弹运输队伍,一个月的炮弹运输量,简直是吓死人。
何天华跟罗仕忠他们所在的,14军40师118团3营7连2排5班,配属119团的40师炮团。他们在炮火之下往老山顶上冲锋。子弹像雨点一样袭来,他们顾不了那么多,只是在炮火掩护下,拼命往上冲。最后我军的炮火支援来了,情况才好转起来,因为我军的炮弹更加的精准,密集。
相比之下,越军好久一发炮弹打来,我们这边的炮弹像密集的蝇虫一样,一波一波地打过去,最后我军终于取得胜利。
老山战役是旷日持久的,从84年打到93年,越军多次反扑。直到我军攻陷越南谅山这个主要战略位置之后,越南战线才算正式的被击溃。
后来经过国际方面的调节,加上我国开战目的,只是为了边境和平、发展国内建设。所以签订协议之后,我军于1993年3月,正式将边境防御机制,由战时防御调整为正常的守备。从此中越才渐渐地趋于平和。
插旗战士何天华,现况如何
经过这场战事,何天华跟罗仕忠都受了伤,部队给予他们集体二等功的表彰。何天华跟罗仕忠也在那之后选择退伍。
退伍之后,他们没有申请任何补贴来解决生活问题。他们说:当兵就应该为祖国做贡献,他们不愿为祖国添负担。
何天华退伍后,在贵州省乌罗镇的一个供销合作社工作,还算是稳定。但是到了94年国家经济改制。供销社裁员,他就下岗了。但是生活困难,对于他来说不是什么难题。最后他在铜仁市法院找到了一份保安工作,一直做到现在。
‘柒’ 历史上西夏对北宋的战役都打赢了为何还签订庆历和议
西夏战胜了北宋,为什么还要签庆历和议?
这是一个不错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关注一下当时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役和庆历和议的背景。
宋夏之战的源起宋仁宗宝应元年(公元1038年)十月十一日,原本隶属于宋的藩国夏建国,其首领就是李元昊。
第二年,元昊派遣使臣出使宋并向宋仁宗递交了一份表章,表章内阐述了他称帝建国的几点理由。
其一:他的远祖为拓跋氏,南北朝时期就曾经建立过北魏,他拥有帝胄的血统。
其二:唐朝后期,曾经为唐朝平定黄巢立过功勋。
其三:夏创立了自己的文字,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制度,受到周边小国的拥戴,这些国家都希望李元昊能称帝。说得自己有点迫不得已的意思,脸皮有点厚。
其四:夏国希望宋能承认他的地位,这样双方还能和平共处。这一点明显已经带有挑衅的意思了。
三川口的惨状再次上演。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张元再次献计集中十万兵力兵分两路攻宋,,一路出刘璠堡,一路出彭阳城,合击镇戎军,然后取渭州一举定关中。
在定川寨,又是葛怀敏贪功冒进,宋军再次大败。所幸的是,西夏军的另一路遭遇到了原州知州景泰的阻击,依山列阵的景泰识破了西夏军的诱敌之计,并派人搜山,西夏军的千余名伏兵被宋军斩杀。
庆历和议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西夏派贺从勖出使宋,开启了夏宋和谈,次年双反达成和议。
元昊去帝号,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开放宋夏边境贸易,宋以岁币的形式再次以金钱换和平。
在宋夏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中,西夏军以绝对的优势取得了胜利,但是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虽然西夏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权但是,与宋朝的国力相比,西夏并没有任何可比性。
夏作为宋辽两国之外的第三极,发动战争的本质无非是为了利益,当战争的损耗大于收益之时,议和才是最好的出路。
‘捌’ 渡江战役是怎样打赢的
背景:
国民党军以70万兵力组织长江防御,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在战略决战阶段的其他战役,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东北全境、华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
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发展到400万人,士气高昂,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更加丰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军。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
(8)战役一定赢的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1949年2月11日,渡江战役总前委在河南商丘张菜园村成立。1949年3月23日,刘伯承司令员在商丘先后起草了《渡江作战之研究》、《敌前渡河战术指导》两本渡江教材后,又下达了《关于渡江战术注意事项》的指导性文件,对实施渡江作战规定了十项重要的战术原则,对渡江部队提出了具体的、详尽的要求。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
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江阴、镇江等城市,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4月2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政府垮台。接着,各路大军向南挺进,5月3日解放杭州、5月22日解放南昌。1949年5月27日,第三野战军主力攻占上海,上海就此解放。在此期间,第四野战军于5月14日南渡长江,16日解放汉口,17日解放武昌和汉阳。
1949年6月2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结束。渡江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前进南进,解放南方各省创造了有利条件。
渡江战役,也称京沪杭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
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为而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