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这有一副全神的图像 佛教和道教的神都有 有些认识的有些不认识的 谁能详解一下这都是哪些神
从上而下:1、女娲及三皇五帝,有月亮和太阳,寓意盘古。2、儒释道三教祖师(孔子及弟子、阿弥陀佛及弟子阿难和迦叶、老子及侍童)。3、玉帝及天神。4、西王母及众多仙女。5、有菩萨及梨山老母和关羽。6、菩萨及众星君。7、千手斗姆元君及福禄寿三星、悟空、钟馗等-----。8、观音菩萨及善财童子和龙女、送子观音、文殊菩萨及普贤菩萨、韦陀菩萨。9、10、地藏王菩萨和侍者及地狱牛头马面和十殿阎罗王,坐骑唤作谛听,晓阴阳善辩听。
此图应该是众圣称赞地藏菩萨功德图。
2. 佛教图像有哪些
佛教佛像非常多,如: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金刚不坏佛南无宝光佛南无龙尊王佛南无精进军佛南无精进喜佛南无宝火佛南无宝月光佛南无现无愚佛南无宝月佛南无无垢佛南无离垢佛南无勇施佛南无清净佛南无清净施佛南无娑留那佛南无水天佛南无坚德佛南无栴檀功德佛南无无量掬光佛南无光德佛南无无忧德佛南无那罗延佛南无功德华佛南无莲华光游戏神通佛南无财功德佛南无德念佛南无善名称功德如来南无红炎幢王如来南无善游步功德如来南无斗战胜如来南无善游步如来南无周匝庄严功德如来南无宝华游步如来南无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如来
3. 观音菩萨的发型应该是什么样的
观音菩萨的发型应该是什么样?
这个很难说啊,为什么呢?
因为观音菩萨的人物造型,是经常变化的。
佛教自印度起源之后,于中国历史汉代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在进入中国之后,两种不同的文化发生了碰撞与融合。在文学作品、画像、雕塑等方面,两种文化融合的极其明显。
如,在大量佛教故事的影响下,大量充满神魔色彩以及鬼怪元素的小说出现《搜神记》,画家也开始大量创作佛教题材绘画,甚至出现了以画佛教绘画而闻名的吴道子。
4. 佛教的三宝佛、法、僧,三者之间,为什么佛教被人们所推崇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3世纪被定为印度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自传入中国以来,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等方面均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然而,对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未能统一。
一个巨大的历史谜团随之留给了历史学界:佛教既然是通过西域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为什么在这条丝绸之路通达不到的中国东部海岸有早期的佛教传播呢?佛教图像为什么会飞越西域、河西走廊和中原,首先在大陆最东部的天涯海显现法身? 到了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提出了佛教直接从印度传来的见解,但从海上还是陆上传入未加肯定。
他说:“中国同佛教最初发生关系,我们虽然不能确定究竟在什么时候,但据我看法,还是直接的。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经过西域小国的媒介,先从海道来的,也可能从陆路来的。”
5. 大日如来的图像
大日如来(Mahāvairocana),释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五方佛之一。是表示绝对真理的佛身。在汉译中,又有摩诃毗卢遮那、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光明遍照等名号,是密教最根本的本尊,在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密教大法中,都是法身如来,是法界体性自身,是实相所现的根本佛。
大日如来和如来是同一个佛。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阶层的佛,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密宗所有佛和菩萨皆自大日如来所出,在金刚界和胎藏界的两部曼荼罗中,大日如来都是居于中央位置,他统率着全部佛和菩萨,他是佛教密宗世界的根本佛。
(5)佛教图像唯美图片扩展阅读
在华严宗,大日如来为莲华藏世界的教主,也是包含十方诸佛,显示超越形相之佛法自身的法身佛。法相宗以此为释迦牟尼佛的自性身。天台宗以此为释迦牟尼佛的法身。
大日如来是密教将宇宙实相佛格化,而成的根本佛,也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本地及普门示现的根本总德。
密教将之奉为真言密教的教主,也是密教教理的核心,以之为金刚界与胎藏界曼荼罗的中心本尊。由于如来智慧光明遍照一切处,能使无边法界普放光明,而开启众生本具的佛性、善根,成办世出世间之事业,因此以大日作为名号。某些宗教典籍中,大日如来也指观音。
6. 唯美图片一心向佛的纯洁女子
红尘是非多,渐欲迷人眼。有的人就会被红尘迷了双眼,无法自拔,每天都是俗事缠身。有的人就看开了,皈依佛教,每天参禅念经,不理世事。
在红尘中摸打滚爬那么多年,什么事情都经历过,经历相当丰富,也就看透了。不想再接着过问凡尘俗事了,一切都随缘吧。于是便选择了一心向佛,每天参禅念经,洗去一身的红尘。在佛门之中顿悟人世间的种种。
在红尘里,该享受到的荣华富贵也享受到了,该经历的困难磨砺也早就经历过了。事业有成了。但是心里早就开始厌倦这样每天都千篇一律的生活。没有任何的意义,就是在不断重复着前一天的事而已。所以选择了不理世事,一心向佛。
(6)佛教图像唯美图片扩展阅读:
好处
1、杜绝邪念
未进入佛门的凡夫俗子,不分男女老幼,经常口念阿弥陀佛,会心地善良,思想平静,杜绝一切邪念。诸葛长青认为,人们无始劫以来,总有许多业障阻挠,导致邪念纷飞、杂念不断,持续念诵,可以促进自己走向正确的道路,避免走邪路。
2、身体安康
经常念佛,会身体健康,颜色光泽,气力充盛,心情快乐,气息平和,各种疾病原则上不会再侵害于你,小毛小病也很快就会消失。诸葛长青认为,人生烦恼来自贪嗔痴,持续念诵,可以消除贪嗔痴。
3、吉祥如意
经常念佛,一切恶鬼、罗刹、夜叉皆不能侵害本身;毒蛇、毒药、皆不能伤害本身。诸葛长青发现,持续念诵佛号的人,身有佛光,处处受人敬仰。不知不觉会发现身边的人都会关注自己、赞叹自己。
7. 印度帕拉时期的文殊菩萨像,为何常被误认为观音
印度的帕拉王朝,是佛教美术蓬勃发展的时代,也是佛教造像在印度最后的辉煌。佛教中的许多尊神,在此时大量出现于美术作品中,文殊菩萨即为其中之一。
帕拉时期的文殊为菩萨装,上半身袒露,着臂钏、腕钏、璎珞等饰物,下身着多提。与观音、弥勒等其他菩萨相比,文殊菩萨的颈饰通常显得稍短(图2、图4)。这种特殊的项圈在菩萨造像中仅见于文殊菩萨,也是辨认文殊菩萨身份的标识之一。
因此我们就可以分辨出文殊菩萨和观音了,无论是什么神仙,都是人们的一种向往,和敬仰,在人们心中是不可以被触犯的。
8. 佛家静心禅语唯美图片
佛家静心禅语唯美图片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欢迎欣赏佛家静心禅语唯美图片!
佛家静心禅语唯美图片
1. 智者不锐,慧者不傲,谋者不露,强者不暴。
2. 开卷将天晓,谁言不快哉!
3.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4. 犯了过错,造了罪业,别人知不知道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5.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6. 谁把谁的明媚尽收眼底、谁把谁的难过感同身受。
7. 如实知一切法,故名为佛。——源自:《摩诃般若经》
8. 必须重新站起来,告诉自己,继续走吧,路途尚未结束——即使重新捡起的东西已被别人踩得粉碎。包括你蹲下去的时候,散落一地的尊严。——七堇年
9. 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
10. 最是凝眸无限意,似曾相逢在前生。
11.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12. 禅院附近小水坑里的青蛙不愿搬到池塘去住,结果被过路的车轧死了。禅师、不图变迁,会为旧环境所困扰,修行亦如是。
13. 拥有财富的人,不如拥有智慧的人。
14.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15. 灵明的知觉有五种障碍:贪欲、憎恨、睡眠和昏沉、不安和忧虑、疑惑。
16. 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7. 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佛说十善业道经》
18.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佛家静心禅语唯美图片
1.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2. 在这个时代要想建立制度非常困难,根源在于世间人道德伦理丧失,谁也不愿意服从谁,所以世界秩序大乱,大灾难必定会降临,能够逃过劫难的人,一定是有大福德之人。
3. 禅诗-《行看流水坐看云》、闲居无事可评论,一柱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了庵清欲。
4. 襄阳古道灞陵桥。诗兴与秋高。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雄豪。——完颜寿《朝中措》
5. 欲为第一火,痴为第一暗,瞋为第一怨,此三在世间。——《正法念处经》
6. 世人得罪,其行有三二口言伤人、身行暴害、心专嫉妒。——《中本起经》
7. 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8. 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
9. 胸怀坦荡,处事坦然,心宽体健,益寿延年。
10. 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1. 愿佛光注照全家,祈如意伴您永远!新年快乐!
12.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13. 是宿命的悲、还是轮回的'痛。
14. 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15.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6. 握住苍老,禁锢了时空,一下子到了地老天荒。
17.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18. 看樱花满天,悲伤在流转,却掩不住斑驳的流年。
佛家静心禅语唯美图片
1. 以忠沽名者讦,以信沽名者诈,以廉沽名者贪,以洁沽名者污。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有一于此,乡原之徒,又何足取哉?
2.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3. 这个身体,只是借我们暂住而已,如房屋,无常一到,就要搬家,切勿执着。
4. 一切众川流,皆悉归大海,若饭佛及僧,福归已亦然。——源自:《大般涅盘经》
5. 有其因,必有其果。
6. 忍辱多福。
7. 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8. 当罪恶的行为还没有成熟(尚未产生结果)时,愚笨的人视罪恶的行为如同甜蜜。可是当他的行为成熟时,他便有了忧伤。
9. 知足者虽贫而富,不知足者虽富而贫。
10.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1. 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12.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留春住。——王观《卜算子》
13.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沙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14. 宁静求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15.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佛说十善业道经》
16.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青秋节。——柳永《雨霖铃》
;9. 中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是指哪几位菩萨
我国佛教中四大菩萨分别指的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萨。
1、观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以大悲为本愿,救苦救难为目的。经中说:救度诸末法,观世音为最。悲是拔除众生之苦。当然,必须施与众生快乐,才能离苦。故此,菩萨教导我们要有爱世精神,那里有苦难我们应尽量去帮忙,那就是观世音菩萨救度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着力的原因。
2、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以大智慧为本愿,经中云: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文殊菩萨以净行法门做为摄心的法门。净行法门中指导我们要处处为众生着想,故文殊菩萨教导我们要有无私念头,把将大众的利益放在第一,自身清净不染而利人,才能入三昧大智正定。
3、德行圆满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为本愿,从一者礼敬诸佛到十者普皆回向。都体现菩萨度众生的愿力,普贤菩萨无有退转的心更是不可思议。一时做善事、利益众生、修行不难,一辈子做善事、利益众生、修行就难,而普贤菩萨指导我们正是身无疲惫地去行去做,才是普贤菩萨的度众特点。
4、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盖于阴阳之间,在阴广度幽冥世界离开黑暗苦楚,在阳广度人间 疾苦。而自己发愿度尽众生而后成佛(有一种说法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可见度众愿望无有穷尽。地藏菩萨见证幽冥大苦,普劝我们要尽一生力量,不造罪 恶,脱离苦海轮回之苦,证得涅般快乐,此为地藏菩萨大愿。
10. 能用佛像做微信头像吗
能用佛像做微信头像
佛菩萨做“微信头像”的好处
一、佛像具有无量功德,见者种下解脱之因。
二、用佛像作为微信头像,是法布施。诸布施中,法布施的功德最大。
三、用佛像作为微信头像,可以培积无量的功德。人天路上,修福第一。古人说,无福不养道。用一张佛像做微信头像,相当于塑了一尊佛像。
四、用佛像作为微信头像,可以随时忆念皈依。佛弟子应当一天至少六次忆念皈依、修皈依。皈依是成佛的入门。当皈依圆满时,佛果也会圆满。
(10)佛教图像唯美图片扩展阅读:
佛像艺术的出现,是公元一、二世纪的事情。那是一种受到古希腊文化影响的、印度文化和西域文化相混合的文化的产物。
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在世时,是反对印度社会婆罗门教的偶像崇拜的。在佛教产生后的六百年间,佛教信徒一直遵循释迦牟尼生前的教训,不立偶像崇拜。在印度史上,直到公元一世纪前,并未见有佛的雕塑像和绘画像出现。
在阿育王时代(公元前二七二-前二三二年)建造的佛陀伽耶之摩诃菩提寺中,虽然可以见到不少雕塑图案和佛座,但是,佛座上并无佛像可见。
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的佛教信徒还遵从释迦牟尼的遗训,不行偶像崇拜之事。当然,也有可能出于这样一种心理,即他们以为佛的神圣形象难以描绘,制作佛像是一种亵渎神圣的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