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全国400座城市的夜晚是这样的(附炫酷灯光图)
汽车射出两道灯光,
把黑暗的公路,
变成光明的走廊。
——《夜行》
图1 车水马龙的三里屯夜晚,路边叫车的人们
夜色渐浓,华灯初上。结束了白天生活的A面,人们开始了夜晚生活的B面。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提升和城市化进程加剧,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习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时间上向更深的夜晚延续,成为不容忽视的生产力,被称为“夜间经济”。
夜间经济(night-time economy)一词源自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名词。在学界的共识是,夜间经济是现代城市业态之一,指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所包含的经济文化活动,其业态囊括了晚间购物、餐饮、旅游、娱乐、学习、影视、休闲等等。
夜间经济需依靠交通支撑,据报道,上海市今年推出夏季周末及节假日地铁运营时间延长60分钟,希望借助“宝贵的1小时”增加商场营业额;去年伦敦地铁部分线路24小时运营,通宵地铁计划将为伦敦经济每年带来7700万英镑的收益。
出行使得夜间经济活动得以存续,也成为最显性的表现。一个城市的夜间出行越强烈,经济活动强度越大。下面,我们通过滴滴出行大数据,来分析中国城市的夜间出行情况。
400城群星闪耀
连成夜间出行“胡焕庸线”
首先,从全国范围内来看,用动态的、以人的活动为核心的方法来观察这一问题,我们通过滴滴出行的订单绘制了从白天到夜间的“群星闪耀”图。
图2 全国400城24小时出行热力变化
出行是一个城市人气集聚、夜生活活跃程度以及城市繁荣的表象,活跃的城市对人流吸引强,也往往经济更发达,产业更繁荣。 发光的蜘蛛网是都市圈,一个个亮斑是孤立的大城市,而一些缺乏人气的小城市、鬼城空城则在夜晚黯淡了许多。
将时间定格在18点,从图3中可以发现,东南半壁的活跃程度远超西北,最亮的地区是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从辽宁起沿海各城市连起中国大陆绵延的海岸线。
图3 全国400城18:00点出行热力图
中部城市中郑州、武汉、长沙热度比较突出;到了西部,西安、成都、重庆夜间出行最为闪亮,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图2动图,即便到了22点后,内蒙古、甘肃、新疆和西藏还有不少城市依然在活跃;在东北地区,三个省会城市在夜晚各自孤独地闪亮着。
再将内陆主要城市相连,就成为一条夜间出行活跃的“胡焕庸线”,甚至向西向北有所突破,线的右侧囊括了更多城市。
移动互联技术使东西部的出行被拉平,就如新疆远离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中亚国际化大都市,乌鲁木齐的智能出行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相辅相成,出行需求以迅猛的势头增长着。
此前,学术界曾用NASA夜间灯光图来研究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较亮的夜间灯光照明与较高的GDP紧密相连,用一个地区灯光的卫星观测数据可以更为准确地揭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Chen&Nordhaus,2011; Henderson et al,,2012)。而通过夜间出行轨迹绘制的“灯光”,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4 夜间出行(22:00-06:00)占比最高的前十城市
从全国400城范围来看,根据滴滴出行大数据,夜间出行占比最高的前十个城市中,南方城市占了8个,这大概与南方一年四季气候温暖、夜生活种类丰富,及居民生活习惯息息相关;除此,沿海地区城市占了6个,海边城市食材丰富,居民大多有宵夜的习惯,再加之不少也是旅游城市,深夜的出行就非常活跃了。
从深夜不眠到日落而息,
你的家乡是哪一型?
接下来,我们选取了省会城市及其他订单排名靠前的共100个城市,从16:00—24:00,用不同颜色代表活动强度,绘制了夜间出行分布趋势图,从图5中可以看出,中国主要城市归为四种类型。
图5 中国主要城市夜间出行分布趋势(点击图片查看高清大图)
不夜城 ,活跃指数☆☆☆☆☆
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和部分珠三角及东部沿海城市(以佛山、东莞和厦门为代表),夜间出行极为活跃,具有明显的双高峰,除18:00左右的晚高峰外还会在21:00-22:00出现夜高峰。
22点之城 ,活跃指数☆☆☆☆
二线和三线城市为主,以武汉、福州和长沙等为代表,夜间出行较为活跃,虽然有明显的晚高峰,但22:00之前各时段的出行量均保持在较高水平。
夜深人静型 ,活跃指数☆☆☆
三四线城市为主,东部城市以无锡、烟台为主,中西部地区以泸州、绵阳和南充等为代表,出行高峰集中在18:00—19:00之间,夜间出行极不活跃。
日落而息型 ,活跃指数☆☆
这种类型以东北城市为主,16:00开始打车出行的活跃程度明显增加,在17:00-18:00之间达到高峰,夜间22:00以后的活跃程度极低,单位小时内的出行量不及高峰时段的1/5。
图6 典型城市分时段活动强度比较(点击图片查看高清大图)
不同城市类型也反应出这些城市的居民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情况。拿典型城市来说,哈尔滨是晚高峰最早的城市,17:00前进入高峰,东北城市冬季昼短夜长,全年都延续了这样的工作习惯,上班早下班也早,但晚高峰过后,就逐渐进入沉静期,在22:00后出行量就很少了。
晚高峰最晚的城市是乌鲁木齐,峰值出现在19:30,这大概受时差影响比较大,由于中国全境都采用北京时间(UTC+8)作为标准时,地处东六区的乌鲁木齐地当地时间会比北京时间延后两个小时。北京时间19:30相当于乌鲁木齐当地时间17:30,也是正常下班时间。
夜间出行最活跃的城市是北京, 18点,21点,22点都为出行高峰,在23:30后才慢慢降了下来;最不活跃的城市是九江,19:00点后出行量大幅下降;而丽江,是一个没有晚高峰只有夜高峰的城市,作为旅游城市,通勤的晚高峰消失了,一波波的游客高潮在夜晚又将古城点燃了。
同样是夜间出行,每个城市目的地的占比又各自不同,从中反应出的是城市性格和居民生活习惯。
图7 北京21:00-22:00目的地为住宅小区和消费场所的出行轨迹(蓝色代表住宅区,橙色代表休闲娱乐场所)
图8 广州21:00-22:00目的地为住宅小区和消费场所的出行轨迹(蓝色代表住宅区,橙色代表休闲娱乐场所)
在图7和图8中,蓝色代表目的地为住宅区的打车订单,橙色代表休闲娱乐的打车订单,拿北京和广州对比,可以看出,北京21:00后回家比例最高,大量的人从国贸、西二旗、望京几个中心向外涌出,北京的2000万人在为生活忙碌着;广州人夜间出行中消费场所远大于住宅小区,他们下班后更喜欢去休闲放松,生活工作两不误,广州1400万人在享受生活。
研究机构“伦敦中心”主任本·罗杰斯认为,人们的出行情况直接影响到了夜间经济的繁荣。 资料显示,北京王府井出现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上海夜间商业销售额占白天的50%,重庆2/3以上的餐饮营业额是在夜间实现的,广州服务业产值有55%来源于夜间经济。
夜间活动受交通限制往往不能尽兴就得戛然而止,一到晚上10点后人们像担心午夜钟声敲响的灰姑娘一样担心错过末班车, 网约车此时就成为基础设施夜间的有力补充,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延长经济活动时间。
⑵ 新中国辉煌成就图片(建国后重大成就图片)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②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③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达的交通
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且京九铁路的概念已经更新,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应该指出学生,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要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撰写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国内游、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
⑶ 真实的北京城市景观:现代化与古朴并存,一面是高楼,一面是城楼
北京市说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 旅游 很发达的城市,然而一般的游客却不了解真实的北京。
本文展示的就是北京南城北城的交汇处:这里面既有高楼、也有城楼,看似平凡却无违和感
真实的北京城市其实是一种现代化与古朴并存景象:一面是高楼,一面是城楼;既有现代化绿化,也有一些尚未拆除的平房。
北京南城、北城交汇处的一个路口,上面写着北京精神,正如下面照片所示。
下面照片就是北京的护城河,在冬天的护城河水不多,护城河两岸也有一些高楼大厦,与一般人印象中的北京城印象不同。
下面照片有一片比较大的绿化带,看起来比较空旷,在拥挤的北京城并不常见。
大片绿化的后面,原来是北京的城楼,下面照片中的城楼显然是一个箭楼,这也是北京内城、外城之交,也就是南城、北城相交的地方。
有城楼的地方毕竟不多,北京二环路的周围还是现代化的建筑比较多,这些建筑的年代也不同,几十年的过程都有。
下面也是北京二环路上面一个环岛,可以看到远处建筑还是很有现代化的特征。
下面照片就是北京市二环路里面现代化的高层建筑,这里面已经有了现代化的玻璃幕墙。
北京护城河与北京二环路平行,二环路的边上也有一些比较老的建筑,但它们显然也不是老北京的建筑,也是近几十年的建筑。
真实的北京,与很多人想象得并不相同,这里面既有古朴城楼,也有现代化的高楼,二者还可以同框并存。熟悉北京的人,不认为这里面有违和感,而是一种天然一体的感觉。
⑷ 现代化城市绘画图片
儿童绘画过程是自己内心情感的释放,无拘无束的创作不仅是感受画笔的轨迹更是一种对外交流方式。我整理了,欢迎阅读!
展示1
2
3
4
5
6
7
8
⑸ 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是哪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27日在京发布。2005年,中国34个省级地区中,香港、澳门和台湾已经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北京等7个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超过90%,福建等14个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80%—89%。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已经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这里有具体的图例
说明!!!!!
上海排名第一
!!!!
http://news.sohu.com/s2007/07xiandai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