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零度品读《儒林外史》梅花屋主画荷花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干坤。”说起王冕,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他这首家喻户晓的《墨梅》。这首诗构思精巧,淡中有味,通过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表达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诗如其人,现实中的王冕虽只是一位农民,但他一生事亲至孝、傲视权贵、淡泊名利让人推崇备至。吴敬梓在作品的第一章就对王冕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塑造和润色,使他具有“敷陈大义”“隐括全文”的母体作用。
图片
王冕号“梅花屋主”,种梅、咏梅,画梅是他一生的钟爱。现实中的他在放牛之余,经常到寺院长明灯下读书画梅,他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但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却将他塑造成一位善画“荷花”的人物。这是为什么呢?
图片
在中国文学史上,梅花和荷花是作家们创作的热点意象。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仔细揣摩,不难发现。在诗歌史上,梅花多象征不惧风险,坚韧不拔的品质,而荷花则多象征高洁和清廉。《儒林外史》意在揭露儒生们为追求功名利禄而鞠躬尽瘁,奔波钻营。所以,在塑造人物时,作家更倾向于将王冕傲视权贵、淡泊名利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荷花与其主旨在这点上就不谋而合了。
图片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追,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吴敬梓开篇便点明世人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捧,接着引出元代王冕,讲述他虽自幼丧父,一生都在困境中度过,但他却舍去功名,傲视权贵,无所畏惧。这样看似无心的开篇设计,将王冕定位为理想人物,使他成为反面人物的“照妖镜”。
图片
王冕推崇屈原,当他看见《楚辞图》上画的屈原图时,他便照着屈原的模样,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到花明柳暗的时节,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手执鞭子,口里唱着歌,在乡镇及湖边玩耍,虽然会受到周围人的耻笑,但他满不在意。但他对屈原的模仿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他将自己的荷花图卖给周围普通百姓,却不愿高价卖给当权者和俗财主。当知县将帖来请时,他多次避而不见,他说“灭门的知县,倚着危素的势,要在这里酷虐小民,无所不为,这样的小人,我为什么要相与他”。在俗财主要买他的画时,他便画了一条大牛贴在门口,画儿上的诗句极具讽刺。当朝廷行文要招聘王冕出来做官时,他便私自收拾,隐居会稽山中,乱世之中,他不言姓名,保持秉性,正如一朵荷花,亭亭屹立于污池之中,不沾染一丝俗气。
现实中的王冕学识渊博,漠视功名,行为怪诞。吴敬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消减了他的狂傲,凸出了他淡泊名利的秉性,使他成为一代儒生的典范。
2. 为何《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没入选四大名着是价值观扭曲吗
提起我国的四大名着,可以说是众人皆知,不仅国内流传甚广,在国外同样有着很高的影响力!在资源匮乏的年代,文人骚客们的思想却无比丰富,谱写出了一篇篇传世之作。
后来世人按照对这些文学着作的喜爱程度,选出了“四大名着”,也就是说,这并不是官方选定出来,而是“约定俗成”的。
最初的时候,人们选出来的文学着作共有六本,也就是说最初有“六大名着”。不过,到了建国之后却因各种原因删掉了其中两本,这才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四大名着”。
各位,你们知道被删掉的两本叫什么吗?又是因什么原因被删掉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
既然深受读者的喜欢,为什么建国之后却把那两本着作从六大名着中剔除了呢?相信各位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
1.条件有限
这个原因虽然不是最主要的,但确实是比较现实的原因之一。众所周知,新中国是在苦难条件中建立起来的。建国之初,政府想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提高国人文化素质,各出版社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始印刷着名的历史典籍。
当时,出版社打算从“六大名着”中挑选,因条件有限,人民文学出版社便想了个办法,先印其中四本看看效果,经过一番讨论选出了四本,也就是今天的“四大名着”。
印刷发行之后,好评如潮,其他出版社看到了利益风向标,也跟着印刷这四本。于是市面上较流行的书籍便是这四本了,另外两本名着则坐起了冷板凳,一直没有得到出版社的青睐,自然也就无法受到民众的认可了。
3. 六大名着为何仅有五本被翻拍,还有一个呢
看过《儒林外史》的人一定会对严监生记忆有印象深刻,他到了临死看见灯上点着两根灯芯,都还要伸出两根手指头示意,等他的妻子赵氏领会了意思,挑掉一根灯芯:“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他这才肯死去。这样出奇的吝啬,实在令人又是叹气,又是捧腹。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着的《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每一个故事都以戏谑的口吻反映了当时的各种社会乱象。可以说是将讽刺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经典和瑰宝。因此,《儒林外史》也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并称为我国古代六大名着。
▲清朝官员剧照
第三个原因,这部作品中有五十几个故事,每个故事相对独立,也可以说每个故事都有一个主角,所以在选择演员上相对难度较大。就像近代文学家胡适在《吴敬梓评传》中所说的:“该书一个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如果要将其中的某一个故事单独截取出来,拍成作品又略显单薄。但是如果要将这五十几个故事全部都安排妥当,能够从头到尾带动观众情绪,对于影视作品的制作要求更是难如登天。
结语
所以综合这些原因看,《儒林外史》没有人去翻拍也是正常,其实这也算一件好事。毕竟现在的影视作品良莠不齐,如果把《儒林外史》拍得面目全非,大家还不如去翻书。在2014年有一部叫做《儒林外史之啼笑书香》的电视剧,可能由于手续问题没有播放,但是大致看一下图片和简介便令人望而生畏。
4. 哪位大佬有儒林外史的人物关系图呀谢谢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介绍举列如下:
1、王冕。
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2、周进。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
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嚎啕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3、范进。
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广东虽然气候温暖,但腊月时节温度也不高。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干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
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5. 儒林外史手抄报图片
6. 读书手抄报图片简单又漂亮
读书手抄报图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