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巴黎圣母院人物关系示意图
巴黎圣母院人物关系图:
(1)巴黎圣母院的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
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加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富洛娄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
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小说的发表,使雨果的名声更加远扬。
② 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的结局有什么深意,它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巴黎圣母院》的结局告诉我们人不能过分追求外表的美,更不能忽视内心真正的美。心灵的纯洁和真诚是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同样,衡量一个人,也要从他的内心和品质出发,不能以貌取人。因为丑陋的外表下,可能有一颗火热而真诚的心;但美丽的皮囊下,也可能藏着可耻、卑劣、扭曲的内心。采用以古代历史题材反映现实生活的浪漫主义手法。它以中世纪封建制度全盛时期的巴黎为背景,描绘了丰富多彩、千奇百怪的画面,从喧闹的场面中揭示了吉普赛女孩被迫害致死的现实的悲惨故事。
有一天,雨果在巴黎圣母院北钟楼黑暗的角落里,发现墙上刻着一个希腊字:命运。这句话触动了他的灵魂,激励了他,于是他写出了《巴黎圣母院》,它包含了历史、建筑艺术、神权、宗教、爱情、暴动等诸多内容,和这座教堂一样不朽。在法国,被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推翻的波旁王朝在外国封建势力的支持下于1815年复辟。直到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结束了波旁王朝复辟的封建统治。
③ 经典小说《巴黎圣母院》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主题是什么
巴黎圣母院建于1482年。此时,法国已经赢得了百年战争的胜利,正在走向统一。当时的法国国王是查理十六世。法国王权逐渐壮大,开始压倒地方封建领主,新资产阶级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历史正逐渐走出黑暗时代。
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正是因为作者力求符合原始的自然面貌,以优秀的技巧和浪漫的形式刻画了中世纪法国社会的现实生活。这部名着以感人的情节发展为基础,经过浓缩和提炼,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在伊纳尼后浪漫主义之后再次取得胜利,打破了古典主义的僵化模式。这是一首愤怒而悲惨的第五交响曲。
④ 关于巴黎圣母院建筑背景的简介
巴黎圣母院不仅在世界建筑史上享有盛名,而且由于着名文学家雨果写了一部浪漫主义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就使它几乎家喻户晓了。
这座建筑建成于十三世纪中叶,是一座比较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所谓哥特式,乃是当时基督教文化的一种建筑形式,它的特征就是多用垂直向上的线条,用高高的钟塔,用尖拱形的门和窗,因此看上去好像整个的建筑在向上升腾似的。这种形式是有宗教意义的,它表达了基督教的基本思想。基督教认为,人间是苦难的,充满罪恶的,只有把虔诚的心寄托于上帝,信奉基督,那么他将来就可以脱离苦海,可以赎罪,可以到天堂的乐土……。中世纪的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文学等等,都是这个主题。不过,他们也讲究形态的美,以便用美的形象来感动人。这座巴黎圣母院建筑的正立面,我们可以来作一些形式美的分析。原来,它是用九块大小和比例相同的长方形块构成的,其中上部的中间一
块是缺的,两边为一对钟塔,所以其实是由8块长方块组合而成。这些长方形,据分析其比例是最美的,即黄金比。长方形两边的长度之比为1:1.618(或O.618:1)。所以看上去形态十分和谐。在建筑上,除了正中的那个玫瑰圆窗(基督教认为在这个大玫瑰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灵魂)其他的门和窗用的都是尖拱形的,但大小、比例、高低、繁简各不相同,这就是建筑美学中的所谓“变化与统一”的手法,因此看上去既丰富但又不杂乱,优美动人。相传法国古代有这么一个说法:若要造教堂,应当用阿美安教堂的大厅,夏尔特教堂的塔楼,兰斯教堂的雕像,以及巴黎圣母院的立面,因为这是法国古代教堂建筑中的“四杰”。
巴黎圣母院内的大厅宽为48米,深为130米,可容万人。厅的高度达35米,人在其中仰视,真好象是到了天国。在这里也许你会感到自我是多么的渺小,这就是宗教建筑的魅力了。巴黎圣母院的伟大,还在于它全是用石材建成的。所以文学家雨果说,那可敬的建筑物的每一块石头,“都不仅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页,并且也是科学和文化史上的一页。”
巴黎的古建筑很多,几乎历代的都有,而且保存得都比较完好。在这里再分析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卢佛尔宫是巴黎古老的王宫,它最早建于十三世纪初,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所加建,其中东廊(卢佛尔宫的背立面)建于十七世纪中叶的路易十四时代(1670年),也是这个宫殿的最辉煌之作。这座建筑的风格采用古典主义手法。古典主义是一种规则严谨、形态庄重的建筑形式,作为皇宫建筑是最合适不过了。在这个建筑形象上可以看出,它的上下之间由三部分组成,自上而下为:檐部、柱廊、基座。这三部分之间的高度比例为1:3:2,若不按此比例去做,就不好看。这座巨大的建筑共长172米,横向分五段,中部主体,两边是两翼和两端部。这也有比例关系:中部宽28米,高宽相等,形成一个正方形。两翼各长48米,两端宽为两翼的一半,即24米,只有这样的比例关系,建筑物看上去才和谐。这个建筑称得上是古典主义的典范。
再说巴黎的另一座古典主义建筑恩瓦立德教堂(即残废军人教堂),这座建筑建成于1691年,其建筑形式很有气度主体突出,比例协调,特别是中间的那个高达106米的圆顶,金光闪闪,为巴黎城市增添了不少光彩。这座建筑建造在卢佛尔宫的西南面,,在这里自成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北端临塞纳河。这个建筑在形式上是一座典型的纪念性建筑,它意味着向为法兰西皇帝流血牺牲的战士们致敬的崇高荣誉。在这座建筑的下面,还存放着拿破仑的石棺,所以它又是一座陵墓性的建筑。
巴黎万神庙也是一座着名的法国古典建筑,位于巴黎圣什内维埃芙山上,原是巴黎守护神圣什内维埃芙的神庙,1792年改为国家重要人物的公墓,即万神庙。法国自建国以来,一向崇拜古罗马,这万神庙作为宗教形式,在古罗马也有,但两者在形式上很不相同。占罗马的万神庙是用一个巨大的半圆穹顶,下部呈圆筒形,形态简洁庄重,正面入口是长方形的柱廊,上面为三角形的山花。而巴黎的万神庙则采用古典主义的形式。上部也用一个圆顶,但比较小,下面是圆形的柱廊,这个形式是仿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形式。圆顶和柱廊表述的是人文主义的哲学观。万神庙的下部是一个巨大的“十”字形平面的高大建筑物,十字交叉的上部就是那高高的圆顶和柱廊,这个建筑虽然也很庄严雄伟,但上下两部分未免有些拼凑之感。有一位评论家曾说,这个建筑形象好像是一位斗士骑在一匹白马上(下部为白石墙)。
坐落在明星广场上的巴黎雄师凯旋门是众所周知的了(建成于1836年);但这个建筑美在何处?则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座建筑用简洁的正方形构图,内部的各部分比例关系十分精确、和谐,从而在建筑美学上享有盛名。建筑,美在比例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简单的几何形来分析。而方和圆,又象征着人的形态,所以它也与人文主义联系着。这座建筑高达48米,宽度为44米,但由于视觉的关系,我们实际看到的形象却近乎正方形,这就是建筑师的经验了。直径达18米的圆拱门很高大,上部半圆形与下部的高度之比为1:3,门高是门宽的两倍,这种关系是和谐的。凯旋门置于广场中央,12条道路汇交于此,所以在巴黎的好多地方能见到这座凯旋门。当我们身处广场,仰视这高大的凯旋门时,耳边似乎会响起雄壮的《凯旋进行曲》,这一刻,也真正能体会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话。为纪念功勋卓着的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将军,所以如今这个广场已改名为戴高乐广场。
也许好多人都看过《虎口脱险》这部很风趣的影片,它的背景就是巴黎歌剧院。这座剧院建成于1874年。观众厅内共有2150个座位,共设4层包厢,被称为是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歌剧院了。它坐落在卢佛尔宫的北面,中间隔着旺道姆广场。这座歌剧院的建筑目的主要是为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们享用的;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化的情调仍然是崇古的,因此它还是以古典建筑形式出现。不过,为了要显示出既新颖又豪华,既用古典主义的,又用巴洛克的,甚至还夹杂着一些东方形态的,同时,建筑上既有装饰,又有雕刻作品,使得这座建筑十分繁琐,花枝招展。历史上称这种建筑风格为“折衷主义”。这也就是巴黎的一种城市文化风貌吧。
巴黎人常爱说,巴黎圣母院是巴黎的“老奶奶”,而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则是巴黎的“少妇”。这座铁塔以设计者艾菲尔的名字命名,建于法国大革命100周年时(1889年),高达328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而且它又是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因此更引起人们的注意。可是它的命运最初有些坎坷,它初建成时,有好多人对它提出种种非议,说它是个“怪物”、“糟蹋了巴黎”云云,连许多知名人士也纷纷表示反对,着名文学家小仲马、莫泊桑等也在其中。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铁塔的感觉渐渐有了转变,渐渐地不再讨厌它了。久而久之,又渐渐转变成非有它不可了,而且竟成为巴黎的城市标志。如今的巴黎人,为有此铁塔而感到骄傲。外国人游巴黎,不上铁塔去俯视一下巴黎全城,总会觉得是一件憾事。这就是文化,城市历史文化。
⑤ 有一幅油画,我记得好像是个半裸的女人手持武器,背景是好多人跟着她向前冲。她是个女英雄
作品赏析
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本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取消议会,巴黎市民纷纷起义。27至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并占领了王宫,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景象,又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的纪念。
画上展示的巷战场面,是画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垒战的草图的基础上定稿的画面。图中那位在硝烟中一手高擎三色旗,一手提枪,奋勇当先,正在召唤群众前进的青年姑娘,既是起义参加者的真实写照,又是自由女神的象征。她旁边的少年鼓手正挥动着手枪,急速向前奔跑。另一边头戴高帽的大学生正意志坚定地注视着前方。他身后有两个工人挥舞着尖刀,表情刚毅,显示出愤怒的神色。在他们后面还有许多起义群众。前景右侧有两名政府军的士兵倒毙在地上,左侧躺着一位为自由而献身的起义者。一名受了重伤的青年工人正抬头仰望自由女神的三色旗,期待着自由的来临。他的上衣、露出来的一角衬衣和腰带正好是三色旗的颜色。如果仔细观赏,还可以隐约看到北塔楼上飘扬的一面共和国旗帜。
作品背景
这幅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7月革命事件。1815年拿破仑下台后,逃亡国外的路易十八重返法国当国王,这就是“波旁王朝”的复辟,封建势力重新猖獗。1830年7月,路易十八的继承人查理十世企图进一步限制人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宣布解散议会。巴黎市民闻讯纷纷起义。他们拿起武器,走向街垒,为推翻这个复辟的波旁王朝浴血奋战,最后占领了王宫,查理十世逃亡英国。《自由引导人民》这幅画所展示的硝烟弥漫的巷战场面,正是表现了巴黎市民英勇战斗的情景。引导他们前进的是一个“自由女神”的形象,她一手拿枪,一手高举大革命时期的三色旗,成为画面构图的中心。紧跟她前后左右的是工人、市民、孩子、学生等。他们手持武器,踏着血迹和尸体奋勇前进。硝烟弥漫的背景中隐约出现巴黎圣母院教堂的轮廓。整幅画气势磅礴,色彩与明暗对比强烈,结构紧凑,用笔奔放,充分展现了浪漫派绘画的风格特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自由引导人民与酷玩乐队专辑、Google主页的相关内容英国摇滚乐坛进入新世纪之后崛起的最受欢迎摇滚乐队之一的Coldplay,在出道10年来第四张专辑《Vivalavida》的封面中,引用了德拉克罗瓦的这幅《自由引导人民》,并颇受好评。Google网站在离开中国市场前,曾有“我的个性主页”版块。其中有一个模版,就是有以《Vivalavida》为主题,《自由引导人民》做背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