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清图片 » 红军打枪图片高清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红军打枪图片高清

发布时间: 2023-02-21 19:19:42

❶ 飞夺泸定桥是历史真实发生的事件么

是历史真实发生的事。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红四团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开国上将杨成武晚年回忆说,打过这么多仗,最惨烈、最悲壮的,还是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一道天然屏障——大渡河,横亘在长征中的中央红军面前。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是崇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国民党派重兵守卫着铁索桥。“这座铁索桥,就是泸定桥,能否夺取,关乎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战争亲历者、老红军唐进新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当时是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2师第4团4连青年干事。

1935年5月27日清晨,红4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率领下,从大渡河西岸的安顺场出发,向泸定桥奔袭。“军委限令3天3夜赶到。”唐进新生前回忆,对红军来说,3天320多里路并不算多。“但都是山路,还要不停地打仗。”

“有时,我们必须弯腰挪步,从仅容一人的绝壁间穿过。”唐进新说,一路急行、架桥、打仗和绕道,第一天只走了80多里。第二天,军委又来急电,限29日夺取泸定桥。“就是说,我们一昼夜必须赶240多里。”唐进新说,虽然此前他们曾创造一昼夜行军160多里的纪录,但这次大家都觉得压力很大。

“路上还有敌人,瓢泼大雨下个不停。”摸黑行走的唐进新和战友们行军速度非常慢。“伸手不见五指,加上饥肠辘辘,又都是泥泞小道,我和战友们一个个被淋了个透,那次急行军,是我这辈子所有行军中最紧张、也是最艰难的一次。”

对岸敌人也在连夜增援泸定桥。杨成武大胆决定,点起火把,以刚刚被消灭的川军番号迷惑敌人。“碰到敌人,就留下一部分人打仗,别的人继续跑步前进。”唐进新说。29日6时许,红4团赶到泸定桥边,并占领西桥头。这是一座由13根铁索横拉两岸的铁索桥。红军赶到时,川军已把桥上木板抽掉了,只剩下玄黑冰冷的铁索悬在那里,桥的那头,又有敌人把守。

当部队选拔突击手时,唐进新马上就报了名,但是没被选上。他与所在的4连的战友们被安排负责往桥上递木板。唐进新生前回忆:“2连连长廖大珠等22人组织的突击梯队,踏索夺桥。3连跟着,边冲边铺木板。1连打掩护。”

“总攻在下午四点开始。团长和我在桥头指挥战斗。”杨成武生前回忆,全团的司号员集中起来吹起冲锋号,所有的武器一齐向对岸敌人开火,军号声、枪炮声、喊杀声震撼山谷。

据杨成武生前回忆,战士魏小三最早牺牲,从桥上脱手落入河中。接着,中了弹的刘大贵也趴在铁索不动了。紧跟着,刘大贵落入水中。不料对岸燃起火来,铁索烧得发烫,冲在前面的刘金山始终抓着铁链,手臂下的疤痕,正是匍匐在铁索上烫下的伤痕。

“子弹打得铁索叮当响,有两名突击队员掉下去了……我站在西桥头,不停地把手中木板递给3连的战友。”唐进新生前回忆。红4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中央红军主力渡过了大渡河。


(1)红军打枪图片高清扩展阅读:

泸定桥共有十三根铁索,九根铺着木板作为桥面,两边各有两根是护栏。有的回忆文章说:“敌人已经把桥板全部抽掉,只剩下寒光闪闪的十三根铁链子了”。

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敌人为阻挡红军从泸定桥上过河,确曾下令拆除桥板,但守桥的川军是所谓“两枪兵”,就是一支步枪,一支大烟枪,战斗力很差,拆桥板的速度也极其缓慢。他们只拆除了一部分桥板,红军就赶到了。

关于突击队突击前进的动作,有几种回忆和描述,聂荣臻元帅在他的《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一文中,和他题写的《强渡大渡河泸定桥的经过》纪念碑碑文中,记述的最为准确。他写的是:突击队“冒着东岸敌人的火力封锁,在铁索桥上边铺门板边匍匐射击前进”,纠正了“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去”的描述。

在突击队发起攻击后,敌人在桥头纵火,妄图阻止我军前进,这时东岸我军也赶到了泸定桥,很快将火扑灭,守桥敌人有的仓皇逃跑,有的被我军消灭,两岸红军在泸定城胜利会师。

❷ 他是3岁会打枪、7岁参军的最小红军,一发明成淮海战役胜负关键

“贺军长,外面来了一个小孩子,说要找你。他好像是从山下跑上来的,手里有一把手枪,脚上有枪伤!”

1933年5月初,红3军的司令部中,警卫员向军长贺龙报告说。

贺龙正在地图前思考战略,一听此言,脸色迅速变得紧张了起来,说道:“ 赶紧把那个孩子领过来。不,我过去看。 ”说着他甩开大步,冲到了司令部门口。

当看到那个孩子的时候,贺龙的眼泪夺眶而出,拉住孩子大声问道:“ 四佬!你怎么了?你妈妈呢?

孩子看着贺龙,目光有些呆滞,半晌才哭了出来,说道: “舅舅,你要给我妈妈报仇啊……! ”。由于劳累和伤心,这个孩子很快便晕了过去。

这个孩子,便是后来经解放军总政治部确定的“最小红军”、贺龙元帅的亲外甥、传奇的炮兵发明家向轩。他的一项发明,成了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的胜负手。

向轩,是贺龙妹妹贺满姑的儿子。在他还在娘胎里的时候,便“跟随”母亲在山上打游击。在他一岁多的时候,母亲因为叛徒的出卖而被捕。向轩和自己刚刚5个月的妹妹、刚刚5岁的大哥一起,也被关进了监狱。后来贺满姑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三个幼小的孩子则仍在狱中。他的姨母贺英买通了监狱看守,将兄妹三人救了出来。 从那以后,向轩三兄妹便开始叫贺英“妈妈”。

贺家是湖南的武术世家,向轩更是天赋异禀。他在走路刚刚稳当的时候,就开始和贺英妈妈学武术。后来他还对军械发生了兴趣,缠着贺英教他打枪。 贺英示范了几次,他就会了,打得还相当不错。这一年,向轩才三岁。

转眼就来到了1933年5月,贺英带领游击队的几个队员,回家帮忙插秧。她并不知道,反动武装桑植团防局的秦富斋已经得到了情报,正向她们扑来!5月6日拂晓,敌人突然发动袭击,贺英仓促应战,很快身边的同志就都倒下了。 眼看自己也没有生还的可能,贺英将两枚戒指、五块银元和一把手枪打成了一个小包袱,交给身边的向轩,让他从后窗逃走,找红军为自己报仇。

在一片火光中,贺英据守的小屋化为了灰烬。向轩强忍眼泪拼命逃跑,却仍然被敌人发现了。他们中的一个人开了一枪,正好打中了向轩的右脚踝。向轩忍着疼继续跑,仗着熟悉地形,慢慢甩掉了敌人 。他拖着一条伤腿,千辛万苦地找到了红军司令部,找到了舅舅贺龙。 这便是本文开始的那一幕。

几天之后,湖北鹤峰县第四游击大队副大队长带兵打了回去,真的为贺英报了仇。而向轩则是在红军医院一住就是半年,直到痊愈。

此次向轩的行为,后来被理解成为红军传送情报。于是1933年5月6日,就成了向轩的参军日期。后来他被评定为“最小红军”,也是基于这个日期。

痊愈后的向轩,成了贺龙身边的通信员和勤务员。贺英的那把小手枪,也在贺龙的特批下,留在了向轩手中。贺龙很喜欢这个小外甥,但从来不溺爱他,相反是非常严格地要求他。向轩每次接受任务,都可以很好地完成。所以很快,他就立了不少功劳。 但是贺龙对自己的亲戚要求极为严格,有了功劳总是优先让给其他人,所以向轩在参军的前一年,还仅仅是普通一兵。

1935年,9岁的向轩又创造了一个记录:成为了红二、六军团司令部通信班的副班长。要知道,向轩取得这个成就,是在舅舅贺龙的不断“压制”之下才取得的,分量比别人还要重上几分。

也就在这一年,贺龙所带领的部队,也要跟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了。 此时,贺龙对向轩的去留很伤脑筋。 如果不让这个孩子参加长征,已经在敌人那里挂了号的他,将要如何生活?如果带着他长征,一个9岁的孩子,能面对严酷的行军考验吗?

正踌躇时,反倒是向轩找到了贺龙,主动要求参加长征。他兴奋地说:“ 我跟着舅舅走!再辛苦,我也不怕!路上你们不用照顾我!我能行!

贺龙爱怜地看着这个小外甥,留下了欣慰的眼泪。就这样,向轩成了一个真正的“红小鬼”,随部队开始长征。

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向轩并不是唯一的“红小鬼”,但却是年龄最小的。在那个时候,很多儿童被父母留在了地方,从此失去了联系。也有不少人没有挺过长征的苦,最后成了中华大地上的一缕忠魂。为了保护这些红小鬼,红军总部特意单挑出一头骡子,给向轩等几个年幼的儿童兵骑乘。 最终在多方照顾和自己的努力下,向轩熬过了艰苦的长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到达陕北之后,向轩一开始还是干着自己的通信本业。但是此时的陕北已经不同于湖南,生产、生活结果趋于完善。向轩在工作中,开始意识到自己文化知识的不足,于是提出到边区学校学习,从小学开始学起。从此以后,他一直没有放弃过学习,直到抗大毕业。

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本就对枪械、火炮感兴趣的向轩,重点学习了炮兵知识。 抗战开始之后,八路军的装备不好,重火力奇缺。向轩通过思考和实践,提出了“飞雷炮”的概念。

“飞雷炮”真正的成名是在淮海战役中。1948年底,中原野战军与国民党黄维军团鏖战于双堆积。缺乏重武器的中野便祭出了“飞雷炮”。中野的“飞雷炮”,外形是一个硕大的汽油桶,里边装有发射药和炸药包。 发射时通过发射药把炸药包打到对方的阵地上,爆炸之后威力巨大,其冲击波可以让人丧失战斗能力。

可以说,没有“飞雷炮”的亮相,黄维军团是否会那么快被打垮将会是个问题。而如果黄维再坚持几天,很可能就会和杜聿明集团汇合,那战役的难度将会大大提高。所以“飞雷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淮海战役的胜负关键,作用是相当巨大的。

现在的战史中,“飞雷炮”的公认发明人是聂佩璋。但是如果说到原理,那却是向轩首先提出来的。

向轩的“飞雷炮”,和聂佩璋的那一版大同小异。只是设备更加简陋一点,有时候连油桶都用不上,只能在地上挖坑当做发射筒。但这在当时,已经是摧城拔寨的利器了,帮助八路军打了不少硬仗。除此之外,向轩还改造了不少清朝时期的土炮,让这些老家伙又焕发了青春。

从对武器的改造方面来讲,向轩算是一个专业人才了,原本是不必上前线的。但是他自己,却经常以身犯险,出现在战斗的第一线。

1948年10月,向轩以工兵连连长的身份,参加了荔北战役。这一回,他又是亲临第一线,用“飞雷炮”和土炮轰击敌人的碉堡。激战正酣之时,敌人的一枚枪榴弹在他的身边炸响,向轩随之倒在了血泊之中。

后来卫生队经过检查,发现他脖子、背、腰、臀部、膝盖、右脚面都受了伤。很多伤口很难处理,只能让弹片留在体内。而最严重的,是向轩的右眼,已经完全被打瞎了。

指挥作战的独臂将军贺炳炎觉得没保护好向轩,就去找贺龙元帅“检讨”。贺龙揪心之余,反过来安慰贺炳炎:“ 他(向轩)就是牺牲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别人的孩子能牺牲,我的孩子不也是一样的吗……

后来的向轩远离了战场,但仍然在部队工作。他始终牢记着舅舅贺龙的话: “是革命的骡子把你驮大的,是革命的乳汁养育了你!你一定要用自己的所有来报答! ”虽然身体伤痕累累,但他一刻都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1955年,全军第一次授衔,刚刚29岁的向轩被授予中校军衔。1960年,又因为卓越的贡献而晋升上校。1982年,他在成都军区离休,成为了工厂学习的革命宣传员。时至今日,已经97岁高龄的向轩老先生仍然健在,仍然在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❸ 红军长征路线 (加图片)(地图)

箭头1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何家冲、金家寨、泾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

箭头2红两方面军长征路线分水、淳安、怀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

箭头4红4方面军长征路线戈阳、古楼、庆元、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都、

箭头6红6军团西征路线长汀、全州、桂东、信丰、瑞金、宁远、汝城、王母渡、

箭头7红7军团北上路线大田、良田、新田、宜章、城口、安远、界首、盘县、宾川、

箭头10红10军团北上路线会泽、绞平渡、靖县、黔西、遵义、威信(扎西)、西昌、

箭头25红25军西征路线娄山关、木黄、中甸、安顺场、永顺、大庸、桑植、汉源、

红体字为革命根据地以及游击区泸定、天全、名山、懋功、两河口、炉霍、甘孜、苍溪、

黑色箭头为敌军进攻方向巴中、毛儿盖、阿坝、巴西、山阳、柞水、卢氏、腊子口、

黑色锯齿标记为敌军封锁线淳化、会宁、将台堡、延安、永坪镇、吴起镇、神木。

主要路线:瑞金→遵义→胶平渡→安顺场→泸定桥→雪山草地→毛儿盖→静宁→吴起镇→会宁。

❹ 六盘山红军长征战役简介

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

1935年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

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4)红军打枪图片高清扩展阅读

《清平乐 六盘山》

毛泽东(毛主席)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译文: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❺ 在红军长征中有那些英雄人物

有邓萍、吴焕先、杜中美、洪超、罗南辉等。

1、邓萍

邓萍(1908-1935),男,汉族,四川省富顺县人(今自贡市)。生于1908年,四川富顺人,1926年底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7月22日,他与彭德怀、滕代远等在湖南平江发动武装起义,参加过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 。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2月东渡赤水河期间,彭德怀、邓萍领导红三军团攻占娄山关后追击国民党残军。为尽快攻克遵义老城,邓萍亲临前线指挥,侦查时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牺牲。

邓萍是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最高级军事将领。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2、吴焕先

吴焕先(1907.8-1935.8.21),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人。鄂豫陕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 。民国十四年(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十六年(1927年)11月率紫云区农民武装参加黄麻起义,随后坚持斗争并参与创建鄂豫皖苏区和红二十五军。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8月21日,红二十五军在甘肃泾川四坡村附近南渡汭河时遭国民党军突然袭击。吴焕先在指挥部队抢占制高点的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

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3、杜中美

杜中美(1899-1934),陕西省兴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国民联军杨虎城部,任连政治指导员。

1929年冬领导国民党独立第15旅第5连参加大冶兵变,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第5纵队,任第2支队大队党代表。1930年6月任红8军第3纵队支队政治委员。8月调任红8军第4师参谋长。

1931年夏任红三军团第4师参谋长,参加了攻占长沙的战斗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夏任红三军团第4师10团团长。1933年6月军团整编后,复任第4师参谋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杜中美仍担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参谋长。他协助师长洪超指挥部队突破了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洪超师长牺牲后,他由协助师长张宗逊,指挥部队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和第三道封锁线。

当中央红军通过敌人第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突围的战略意图是沿五岭山脉,循红六军团故道,经兴安。全州西去。

遂调集16个师77个团追剿红军,并下令粤、桂、黔军分头堵截,妄图围歼中央红军与湘江以东地区。国民党军利用湘江这一天然屏障,在江边修筑了140多座碉堡,集结重兵在此等候红军的到来。

11月26日,红三军团遵照中革军委的部署,到达广西东北部文市一带。27日,红三军团第四师在张宗逊、杜中美的指挥下到达湘江以东地域,随即命令第十团于次日首先进至湘江东岸的兴安县界首地区。

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指示第十团在界首以南的光华铺、枫山铺地区构筑工事,保障渡河点,担负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和红九军团、红五军团渡过湘江的任务。

杜中美亲自到第十团和沈述清团长一起研究作战部署,并命令部队立即进入阵地构筑工事。工事刚构造起来,敌军1个师又1个团的兵力即向红十团发起攻击,遭到红十团猛烈反击。

30日,敌军以优势兵力轮番向红十团阵地发动多次冲击,战斗十分激烈。团长沈述清在指挥第一营实施反冲击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当天下午,师参谋长杜中美亲自接任第十团团长职务。他指挥第十团指战员浴血奋战,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他号召指战员“坚决守住阵地,人在阵地在,一定要完成掩护中央机关和兄弟部队渡过湘江的任务”。

接着,敌军又以1个师的兵力向红十团猛攻,战斗打得更加激烈,为了守住阵地他亲自到前沿指挥作战,在一个坡岗与敌军反复冲杀,争夺制高点。

他负伤不下火线,坚持指挥战斗。指战员在师参谋长兼团长的率领和鼓舞下,更加英勇杀敌,终于又守住了阵地,胜利了完成了任务。不幸的是杜中美在指挥战斗中又身中数弹,光荣牺牲。

战友们把他的遗体埋葬在湘江之畔。墓旁川流不息的滔滔江水的挺拔屹立的满山青松,象征着这位为革命而献身的红军师参谋长永垂不朽!

4、洪超

洪超,红军烈士。1909年出生在湖北省黄梅县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地区。

1928年1月,他随朱德参加湘南起义,4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贡献。长征前,洪超担任红3军团第4师师长。

1934年10月20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和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指示,时任红军第四师师长的洪超率部作为先头部队通过赣县塘坑口,向信丰新田百石村挺进,准备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当时虽然还没有“长征”一词,但这个师却成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锋。

防守这一带防线的,是粤军总司令陈济棠指挥的广东军,沿线修筑了数量众多的碉堡,号称是“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与粤军数度交手的红军,对战胜眼前的守敌还是充满信心。按照部署,洪超亲自率红十团进军百石,黄克诚政委率红十一团、十二团等在侧翼打掩护,阻止敌人可能的增援。

21日上午10时,红十团在团长沈述清、政委杨勇的指挥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百石附近的制高点,架起机枪,向守敌发起猛烈的攻击。

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越过铁丝网,翻过深深的壕沟,向高处的碉堡冲去。此时,驻在金鸡圩的敌人一个营企图增援百石,邓国清团长、张爱萍政委指挥的红十一团,谢嵩团长、苏振华政委指挥的红十二团一同出击,将敌击溃。

百石守敌只有200多人,根本抵抗不住红军的猛攻,不久就弃守碉堡,收缩在村里一座建筑坚固的“万人祠”里,被红十团包围。红军要其投降,里面的粤军却不停地向外打枪,把喊话的红军战士打死。

此时,洪超带着一个警卫排准备赶往红十一团与黄克诚政委会合,恰好路过这里。他马上到前沿观察,命令调集迫击炮消灭围墙内的敌人。话音刚落,便被围墙内的敌人射中头部,当场牺牲。

5、罗南辉

罗南辉(1908-1936),又名罗曼、罗敏,四川成都西郊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曾在水烟铺当刨烟工。

先后任川军江防军第28军第7混成旅起义军营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一路警备大队长、中共川东特委军委书记、中共四川省委的锄奸小组组长、中共南充中心县委军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副军长、中国工农红军红五军副军长等职。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静宁会师。此时,国民党军胡宗南、毛炳文部在第三路军总司令朱绍良的指挥下,沿西(安)兰(州)公路追击红军。为确保会师部队的安全,红五军抢占西兰公路华家岭一带险要地形阻击敌人。

华家岭是西兰公路咽喉之地,这里沟谷纵横,海拔接近2500米。

10月21日的战斗比较顺利,红军轻松地消灭了敌人的先头部队。22日,战斗异常惨烈。

战斗到22日黄昏,罗南辉指挥部队向会宁县大墩梁(为华家岭支脉)撤退时,不幸被敌炮弹击伤了胸部右侧和头部。23日,7架敌机追击轰炸,下午3时,指挥所被炸弹击中,年仅28岁的罗南辉不幸牺牲。

罗南辉牺牲后,被安葬在会宁县大墩梁,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在那里修建了纪念碑,以缅怀这位传奇名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罗南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吴焕先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邓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洪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杜中美

❻ 红军长征有关的图片哦,一些故事。

飞夺泸定桥---红军长征期间重要战役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❼ 最小的红军战士7岁参军9岁长征,他是谁


最小的红军战士,7岁开始参军,9岁踏上了长征的步伐,这个人就是向轩,这位真正的老革命者依然尚在,已经退休,享受着副军级的待遇和荣誉,这位老革命者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尊敬!向轩跟着舅舅,就算正式的参加了红军,那时候向轩只有7岁,他在军队当勤务兵,和小通讯员!向轩9岁的时候,他看到长征的队伍,就义无反顾的要跟着一起!可以想象得到,在万里长征途中,向轩一定遭受到,很多不为人知的磨难,可他硬是凭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毅力,走完了万里长征,到达了延安!到达延安之后,向轩还参加了很多战斗,身上还受过不少伤,直到如今,他身上还有没取出来的子弹片!不得不说向轩还是比较幸运的,他看到了祖国的胜利,看到了祖国发展越来越强大,社会主义新中国越来越好!他们曾经的鲜血没有白流!如今向轩依然健在,已经有90多岁了!真的是由衷的佩服这位老革命者,他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尊敬爱戴!


❽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和图片

u=1566069667,289583848&gp=2[1]

❾ 红军在飞夺泸定桥的时候,为什么铁锁没有被炸掉

一些人却打着“还原真相”的旗号,对“飞夺泸定桥”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质疑一:为何要留13根铁索?红军能夺桥靠的是与川军的“默契”?】

泸定桥纪念馆内的雕塑。 新华社图

那么我们就从战术角度分析一下:

先说红军的行军速度。红4团从28日清晨到29日清晨奔袭120公里,“昼夜兼程二百四”是很可能的。红军官兵常年在山野地区穿插作战,特别是红1军团素有急行军传统,所辖5团曾在长征中创造过奔袭160里(80公里)夺取鸭溪的战例。后来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我军同样创造过昼夜行军240里(1947年秋清风店战役)、14小时疾进145里(1950年冬从山区穿插三所里)的战场奇迹。

至于红军22勇士攀爬铁索桥“能否打枪”,这个问题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比较麻烦,但对于当年长期翻山越野、经验丰富的红军官兵来说,在铁索桥上用驳壳枪射击、投掷手榴弹都不算难事。而且,夺取泸定桥战斗并非只靠桥上的22个人,岸边,红4团集中了所有轻重机枪、迫击炮用于压制敌方火力,掩护阵地长达百米。这一战法在突破乌江、金沙江、安顺场时都用过,实战效果很好。

今年10月7日逝世的飞夺泸定桥“英雄排长”、106岁将军王茂全曾回忆,他当时作为机枪手用凶猛的火力掩护着战友们飞速的爬过13根碗口粗细的铁索,最终他和战友冒着熊熊燃烧的大火,占领了桥的对岸。

更重要的是,西岸红军在泸定桥激战时,红军右路军已经夺取了大渡河东岸下游的据点。红军的两路突进,很快给布防泸定的敌军造成了巨大战场压力,促使其战意衰退,抵抗很快瓦解。可以说,红军围绕夺取泸定桥实施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堪称根据严峻形势实事求是、随机应变打出的一套“组合拳”。无论抢夺安顺场还是飞夺泸定桥,红军都将机动作战灵活、迅速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强攻掩护渡河的打法更是深谙“以局部优势火力猛攻敌薄弱一点”之战术精髓。

可惜的是,22名勇士的姓名大部分已无从查考,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战史》中留有姓名的仅5人。

【质疑三:在泸定桥根本没有战斗,当时国民党无数通讯没有一份讲泸定桥打了仗?】

这一说法显然缺少充分的史料调研。

在台湾“国史馆”有一份西康军阀刘文辉发给蒋介石的电报,称:“泸定桥李团与沿河之匪奋战。”时间是1935年5月29日,恰是红军“飞夺泸定桥”之日。此处“奋战”一词,无疑说明那些否定泸定桥发生过战斗的说法是错误的。

❿ 洪超的烈士战斗事迹

1933年3月在草台岗战斗中,洪超身负重伤失去了左臂。1934年1月在攻占沙县县城战斗中,他担任主攻,率先攻入城内,荣获中革军委授予的二等红星奖章一枚。
洪超是红军长征中最先陨落的一颗将星。与洪超搭档的师政委黄克诚,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继任他职务的张宗逊,则被授予上将。这些新中国的将领后来都感慨,自己是战争的幸存者,而洪超这样的牺牲者,在红军早期的将领中是大多数。
长征期间牺牲的红军官兵中,有名有姓的营以上干部约为430人,其中师职干部约有80多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条件困难,许多高级将领都没有留下翔实资料,如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就连一幅照片或一幅画像也没有留下来。
1934年10月20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和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指示,时任红军第四师师长的洪超率部作为先头部队通过赣县塘坑口,向信丰新田百石村挺进,准备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当时虽然还没有“长征”一词,但这个师却成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锋。
防守这一带防线的,是粤军总司令陈济棠指挥的广东军,沿线修筑了数量众多的碉堡,号称是“铜墙铁壁、坚不可摧”。不过,陈济棠自己也不相信这套鬼话,他以保存自身实力为第一原则,根本就没有打算认真守这条防线。
“南天王”陈济堂与蒋介石有矛盾,在与红军的经年作战中也没少吃亏。早在1934年秋天,他就派代表到中央苏区与红军谈判。红军长征前夕,周恩来特派何长工和潘汉年去同陈济棠秘密谈判,双方达成了包括红军向陈的防区借道在内的“五项协议”。根据这一协议,红军西进时应该可以平安通过粤军防线。
陈济棠同红军达成秘密协议,需要瞒着蒋介石。他害怕手下泄露此事,允许借道并未向下明确传达,只是向少将以上的军官含糊地下令:“敌不向我袭击不准出击,敌不向我射击不准开枪!”红军为严格保守突围秘密,也没有向下级传达秘密协议内容,未将准备通过的道路通知粤军(担心粤军有异途中埋伏),便采取了强行假道的方式。这样,1934年10月21日红军前卫部队到达百石的时候,粤军依然没有撤退,红军只有以武力通过。
与粤军数度交手的红军,对战胜眼前的守敌还是充满信心。按照部署,洪超亲自率红十团进军百石,黄克诚政委率红十一团、十二团等在侧翼打掩护,阻止敌人可能的增援。
21日上午10时,红十团在团长沈述清、政委杨勇的指挥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百石附近的制高点,架起机枪,向守敌发起猛烈的攻击。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越过铁丝网,翻过深深的壕沟,向高处的碉堡冲去。此时,驻在金鸡圩的敌人一个营企图增援百石,邓国清团长、张爱萍政委指挥的红十一团,谢嵩团长、苏振华政委指挥的红十二团一同出击,将敌击溃。
百石守敌只有200多人,根本抵抗不住红军的猛攻,不久就弃守碉堡,收缩在村里一座建筑坚固的“万人祠”里,被红十团包围。红军要其投降,里面的粤军却不停地向外打枪,把喊话的红军战士打死。
此时,洪超带着一个警卫排准备赶往红十一团与黄克诚政委会合,恰好路过这里。他马上到前沿观察,命令调集迫击炮消灭围墙内的敌人。话音刚落,便被围墙内的敌人射中头部,当场牺牲。
洪超牺牲后,部队将迫击炮调来,一发发炮弹将一米多厚的麻石围墙炸开了几个大缺口,战士们冲了进去,歼灭了顽敌。不过,红三军团最年轻的师长、年仅25岁的洪超毕竟牺牲了。
有的战史,将此役称为“中央红军取得长征第一仗胜利”。不过统计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的战斗,给红军造成包含民夫在内的战斗减员3700人,付出的代价也不算轻。红军此次突围成功,粤军先头部队遭受打击后便马上收缩是重要原因之一。陈济棠表面上算是勉强履行了假道协议,其实主要是怕自己的实力受损,洪超等人的奋勇作战和牺牲仍然是突破封锁的首要因素。
洪超作战英勇果敢、指挥出色是大家公认的,对他的性格上却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红军的士兵和下级军官多认为他待人和蔼,团一级干部却认为他脾气暴躁,工作方法有些简单。解放后被授予上将军衔、长征前夕担任红十一团政委的王平,对此有深刻的印象。
长征出发前,洪超师长打电话让王平派人去领枪,他的话不多,王平没听明白,顺口就问了一句:“团里每个战士都扛两条枪了,现有的枪都背不完,还领枪干什么?”接着,王平又说了具体困难,电话那边的洪超马上火冒三丈地骂道:“老子要枪毙了你!”后来还是在洪超旁边的黄克诚政委把电话接了过去,问清了十一团的情况才算了事。虽然有这种缺点,洪超的勇猛却是大家称道的。
“洪超身先士卒,英勇杀敌的革命精神,值得我辈学习!”彭德怀在得知洪超牺牲后,十分难过地说了这句话。40年之后,身处逆境的彭德怀在临终前还记得这位老部下,要身边的人不要忘记洪超。
洪超的墓碑建在江西信丰县百石村的一座小山坡上,这也是长征路上的第一座红军墓碑。离此不到30公里处,是红军的第一座无名烈士碑,是为纪念200多名无名红军指战员。他们在长征途中留下来养伤,在洪超牺牲四个月之后的一个雨夜被敌人杀害。洪超的亲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知道洪超的埋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