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清图片 » 金玉奴图片高清
扩展阅读
女生和渣男搞笑图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长什么样图片 2023-08-31 22:06:10

金玉奴图片高清

发布时间: 2023-02-26 01:44:55

㈠ 关于《金玉奴》

学知网的《金玉奴》的剧本是最全的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b05570100ab0n.html
/戏曲艺术/京剧/京剧剧本(2005.1.1全面更新)/其他剧目/红鸾禧(金玉奴)/Thumbs.db [0] 7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京剧剧本(2005.1.1全面更新)/其他剧目/红鸾禧(金玉奴)/红鸾禧 (根据《戏考》第二册整理).pdf [0] 19.4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京剧剧本(2005.1.1全面更新)/其他剧目/红鸾禧(金玉奴)/红鸾禧 (根据《戏考》第二册整理).txt [0] 16.5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京剧剧本(2005.1.1全面更新)/其他剧目/红鸾禧(金玉奴)/金玉奴 (根据《荀慧生演出剧本选集》第二集整理).pdf [0] 71.6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京剧剧本(2005.1.1全面更新)/其他剧目/红鸾禧(金玉奴)/金玉奴 (根据《荀慧生演出剧本选集》第二集整理).txt [0] 67.7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京剧剧本(2005.1.1全面更新)/其他剧目/红鸾禧(金玉奴)/金玉奴 剧照 荀慧生 饰 金玉奴.jpg [0] 26.1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京剧剧本(版权归戏考网站!!)/其他剧目/红鸾禧(金玉奴)/Thumbs.db [0] 7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京剧剧本(版权归戏考网站!!)/其他剧目/红鸾禧(金玉奴)/红鸾禧 (根据《戏考》第二册整理).pdf [0] 19.4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京剧剧本(版权归戏考网站!!)/其他剧目/红鸾禧(金玉奴)/红鸾禧 (根据《戏考》第二册整理).txt [0] 16.5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京剧剧本(版权归戏考网站!!)/其他剧目/红鸾禧(金玉奴)/金玉奴 (根据《荀慧生演出剧本选集》第二集整理).pdf [0] 71.6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京剧剧本(版权归戏考网站!!)/其他剧目/红鸾禧(金玉奴)/金玉奴 (根据《荀慧生演出剧本选集》第二集整理).txt [0] 67.7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京剧剧本(版权归戏考网站!!)/其他剧目/红鸾禧(金玉奴)/金玉奴 剧照 荀慧生 饰 金玉奴.jpg [0] 26.1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京剧剧本/其他剧目/红鸾禧(金玉奴)/Thumbs.db [0] 7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京剧剧本/其他剧目/红鸾禧(金玉奴)/红鸾禧 (根据《戏考》第二册整理).pdf [0] 19.4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京剧剧本/其他剧目/红鸾禧(金玉奴)/红鸾禧 (根据《戏考》第二册整理).txt [0] 16.5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京剧剧本/其他剧目/红鸾禧(金玉奴)/金玉奴 (根据《荀慧生演出剧本选集》第二集整理).pdf [0] 71.6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京剧剧本/其他剧目/红鸾禧(金玉奴)/金玉奴 (根据《荀慧生演出剧本选集》第二集整理).txt [0] 67.7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京剧剧本/其他剧目/红鸾禧(金玉奴)/金玉奴 剧照 荀慧生 饰 金玉奴.jpg [0] 26.1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经典名剧/金玉奴/管波《金玉奴》剧照.jpg [0] 13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经典名剧/金玉奴/金玉奴 (管波) 2002.mp3 [0] 25.7M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经典名剧/金玉奴/金玉奴 (孙毓敏 许翠 于万增) 2003.mp3 [0] 25.9M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经典名剧/金玉奴/金玉奴 (童芷苓 俞振飞)1980.mp3 [0] 20.9M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经典名剧/金玉奴/金玉奴 (童芷苓) 1961.wma [0] 15.9M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经典名剧/金玉奴/金玉奴 (荀慧生) 1961.wma [0] 20.5M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经典名剧/金玉奴/金玉奴.htm [0] 21.1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经典名剧/金玉奴/金玉奴·洞房 (孙毓敏).mp3 [0] 4.8M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经典名剧/金玉奴/孙毓敏《金玉奴》剧照.jpg [0] 17.3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经典名剧/金玉奴/孙毓敏《金玉奴》剧照2.jpg [0] 17.3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经典名剧/金玉奴/荀慧生《金玉奴》剧照.jpg [0] 25.4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视频/唱段/童芷苓 金玉奴(实指望为才郎希图上进).RMVB [0] 3.2M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视频/实况剧目·选场/金玉奴 (孙毓敏).RMVB [0] 378.6M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图片/金玉奴 (刘斌昆 饰 金松) 1979.jpg [0] 7.1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图片/金玉奴 (宋长荣 饰 金玉奴) 1985.jpg [0] 18.7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图片/金玉奴 (童芷苓 姚玉成).jpg [0] 76.6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图片/金玉奴 (童芷苓).jpg [0] 26.7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图片/金玉奴 (荀慧生).jpg [0] 25.4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最新资料/金玉奴 (孙毓敏).RM [0] 378.5M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最新资料/其他/戏曲网站资源(未整理抱歉)/京剧艺术FTP/耿巧云_5月4日/耿巧云12 金玉奴 人生在天地间要忠厚.mp3 [0] 2.1M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最新资料/其他/戏曲网站资源(未整理抱歉)/京剧艺术FTP/耿巧云_5月4日/耿巧云13 金玉奴 林大人他与我巧计设定.mp3 [0] 3.8M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最新资料/其他/戏曲网站资源(未整理抱歉)/京剧艺术FTP/耿巧云_5月4日/耿巧云14 金玉奴 非是女儿不从命.mp3 [0] 2.5M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最新资料/其他/戏曲网站资源(未整理抱歉)/京剧艺术FTP/管波_5月4日/管波07 金玉奴 对岳父唤金二令人可恨.mp3 [0] 6.9M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最新资料/其他/戏曲网站资源(未整理抱歉)/京剧艺术FTP/管波_5月4日/管波08 金玉奴 非是女儿不从命.mp3 [0] 2.8M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最新资料/其他/戏曲网站资源(未整理抱歉)/京剧艺术FTP/金玉奴 花烛夜勾起我绵绵长恨 孙毓敏 常秋月 唐禾香.mp3 [0] 7.2M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最新资料/其他/戏曲网站资源(未整理抱歉)/京剧艺术FTP/金玉奴.mp3 [0] 2.4M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最新资料/其他/戏曲网站资源(未整理抱歉)/京剧艺术FTP/童芷苓 金玉奴1 见此人眉宇间一派清秀.mp3 [0] 1.8M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最新资料/其他/戏曲网站资源(未整理抱歉)/京剧艺术FTP/童芷苓 金玉奴2 对岳父唤金二令人悔恨.mp3 [0] 4.6M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最新资料/其他/戏曲网站资源(未整理抱歉)/京剧艺术FTP/童芷苓 金玉奴3 奴名叫金玉奴丐头所养.mp3 [0] 3.3M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最新资料/其他/戏曲网站资源(未整理抱歉)/京剧艺术FTP/童芷苓 金玉奴4 林大人暗地里巧计设定.mp3 [0] 3.3M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最新资料/其他/戏曲网站资源(未整理抱歉)/京剧艺术FTP/童芷苓 金玉奴5 非是我性倔强不能从命.mp3 [0] 6M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最新资料/其他/戏曲网站资源(未整理抱歉)/京剧艺术FTP/吴江燕(曾陪王金璐唱过长坂坡的糜夫人)/吴江雁《金玉奴》对岳父呼金二令人悔恨.mp3 [0] 5.4MB 下载页
/戏曲艺术/京剧/最新资料/其他/戏曲网站资源(未整理抱歉)/京剧艺术FTP/吴江燕(曾陪王金璐唱过长坂坡的糜夫人)/吴江雁《金玉奴》非是我性倔强不肯从命.mp3 [0] 6MB 下载页
/戏曲艺术/豫剧_曲剧_越调_坠子/最新资料/音频/许青枝-金玉奴-金玉奴自幼生长在贫家(道情) .mp3 [0] 1.5MB 下载页

㈡ 京剧脸谱中生、旦、净、末、丑的脸谱是什么样的,希望有图片

1、生行简称“生”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生行分为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除去红生和勾脸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行内术语叫作“俊扮”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㈢ 在古代,结婚要送什么呢图片

《礼记》云:“婚礼不用乐,幽阴之少也。乐、阳气也,婚礼不贺,人不序也。”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与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一起被合称为“三书六礼”。南北朝以前的婚礼,男女双方都不贺。仅仅是“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与此交拜”。黄昏中,新郎身穿爵弁服,随从一律着黑,迎亲的马车也漆成黑色。无鼓乐,无亲友祝贺。两汉之际,已经有了贺婚的习俗。据《汉书.宣帝纪》记载:“五凤二年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无所乐,非所以导民也。”汉宣帝这一诏书的目的,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礼上设酒宴庆贺。

《礼记.昏礼》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仪礼》:“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蔡侯有羊脂白玉佩一双,银貂鼠裘二副,以一裘一佩献于楚昭王,以为贺礼,自己佩服其一。”

喜幛和对联是我国传统礼仪中较常用的祝贺人婚娶的形式之一,最早为帝王所用,后来逐渐发展到民间,现已成为一种文雅的交际手段。喜幛以竖写为多见,称贺在右上,落款在左下,当中为幛语,祝贺的年月日则竖写在落款左边。对联的书写不用标点符号。对联的排法为上联挂右边、下联挂左边(如有横额,横挂在两联正中的上沿。)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故而得名。因为阴阳五行、神道设教的观念里,女子属阴,黄昏是“阳往而阴来”,婚礼的一切都合着迎阴气入家的含义。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婚礼服在婚礼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女方则以礼衣或连裳嫁。唐人承袭古人婚礼传统,在晚上举行婚礼。另一方面,北朝游牧胡俗仍然残留,比如催妇上车、新妇乘马鞍、戏新婿、婚礼用乐等。隋唐时代的婚礼开始彩灯高挂,喜气洋洋。南宋、明朝的婚服形成了凤冠霞披。由于满清入关对汉人实行剃发易服,同时也接受了明朝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建议,其中一条是“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即婚俗沿袭汉族传统。所以清代的汉族婚礼服制仍和明代相同。“洞房”一词出现很早,不过最初并不是指结婚的新房。据说,汉代大才子司马相如曾赋了一首《长门赋》,描述了失宠的陈皇后得知武帝许诺朝往而暮来,于是苦苦等待。可是天色将晚,还不见君王幸临,于是她独自徘徊,只好“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这里的洞房就不是指新人完婚的新房,而是指幽深而又豪华的居室。北周时庾信《三和咏舞》诗中有“洞房花烛明,燕馀双舞轻”句,这里的洞房首次与花烛“携手”,但也不是描写新房的。到了唐代,洞房一词频频用来指代男欢女爱的场所,借以描写“闺情”。如“落叶流风向玉台,夜寒秋思洞房开”(沈佺期《古歌》),“莫吹羌笛惊邻里,不用琵琶喧洞房”(乔知之《倡女行》)等都是例证。这些“洞房”还不是专门指新婚卧房的词汇。由于盛唐时佛教流行,洞房还曾用来指僧人的山房,王维就有“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投道一师兰若宿》)的诗句。
直到中唐以后,洞房才渐渐引申为新婚婚房。诗人朱庆馀在《近试上张籍水部》诗中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双双拜了天地,又拜了丈人、丈母,然后交拜礼毕,送归洞房做花烛筵席。”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二十年以前,男女总要在入洞房以后,才说到爱情。”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里更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佳句流传后世。此后,洞房也就慢慢成为新婚夫妇新房的专称,一直沿用至今。拜堂是婚姻正式合法化的必经过程,即所谓“拜堂成亲”。它是一个相当神圣、严肃的程序,所谓拜堂,就是院落中央从北向南陈设。“天地桌”焚香燃裱、鸣炮奏乐、新娘新郎,女上位,男次位,面向北叩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所谓“十里红妆”是旧时嫁女的场面。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旧俗在婚期前一天,女家将置办的奁具雇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或“发嫁妆”。这铺房尽管不在婚姻六礼之列,但长期以来却是汉族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家嫁妆惊人,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日常所需无所不包。发嫁妆的队伍排列绵延数里,故称“十里红妆”。发嫁妆往往成为富家大户人家摆阔夸富的大游行。宋代文学家司马光曾痛陈这陋习:“亲迎前一日,女氏使人张陈其婿之室,俗谓之‘铺房’。古虽无之,然今世俗所用,不可废也。床塌、蔫席、椅床之类,婿家当具之;毡褥、帐慢、衾绹之类,女家当具之。所张陈者,但毡褥、帐幔、帐幕之类应用之物,其衣服袜履等不用者,皆锁之箧笥,世俗尽陈之,欲矜夸富多,这些嫁妆家具习惯上分为内房家伙和外房家伙。如千工床、房前桌、红橱、床前橱、衣架、春凳、马桶、子孙桶、梳妆台之类放在内室的,都属内房家伙;画桌、琴桌、八仙桌、圈椅等是外房家伙。此乃婢妾小人之态,不足为也”(见《温公书仪》卷三)。从功能上讲,可分为生活起居类、日用小木器、女工用品三大部分。古代婚俗中与后世不同的一个习俗是:古代妇女都不忌讳再嫁,并且从周朝至北宋一直如此。据《礼.檀弓》记载:孔子的儿子伯鱼死后,“其妻嫁于卫”又载:“子思之母死于卫,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门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子思曰:‘吾过矣!吾过矣!’乃哭于他室。”可见,圣人后代的子妇也不免于再嫁。而魏晋、唐宋时名门之女再嫁之事,也屡见不鲜。《三国志.吴志.步夫人传》中记载:步夫人“生二女,长曰鲁班,字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后配全琮;少曰鲁育,字小虎,前配朱据,后配刘纂。”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引《随园随笔》谓:“唐时公主再嫁者二十三,三嫁者四。”并且,当时不论是前夫见到后夫,或是后夫见到前夫,均不用回避。宋代诗人陆游与前妻唐婉离婚后,有一次游沈园,巧遇唐婉及其后夫赵士程,唐、赵还将酒菜送给陆游,结果感动得陆游当场在墙上写了一篇《钗头凤》词。(事见《癸辛杂识》)可见,唐宋时妇女改嫁还是很正常的事情。直到明清时期,妇女改嫁方为礼教所不容,因此有了守节、牌坊之说。

㈣ 京剧的名称有那些

《搜孤救孤》、《四进士》、《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

1、《搜孤救孤》

又名《八义图》,京剧剧目。老生传统戏。

改编自中国古典戏剧《赵氏孤儿》,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氏因奸臣陷害而惨遭灭门后,医生程婴抚养赵氏孤儿长大并报仇雪恨的故事。

2、《四进士》

四进士是京剧传统剧目。也在秦腔,蒲剧,豫剧,越剧,湘剧中普遍传唱。另 一个名《节义廉明》。见鼓词《紫金镯》。

周信芳、马连良均以此剧享名,而风格不同。川剧、汉剧、徽剧滇剧、同州梆子、晋剧都有此剧目。湘剧有《打痞》、《公堂》,豫剧、河北梆子都有《宋士杰告状》。

3、《金玉奴》

《金玉奴》是戏曲传统剧目,亦名《棒打薄情郎》,取材于《古今小说》第二十七卷《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京剧大师荀慧生的早年剧目。

内容提要:一天大雪,无家可归的穷秀才莫稽倒卧在丐头金松门前,金松女儿金玉奴见他可怜,唤他进门,温豆汁给他喝,由于同情莫稽的遭遇,玉奴由怜生爱,金松也认为女儿有所托欣然成就了他们的婚事。

婚后,金玉奴操针陪伴莫稽读书,时值朝廷开科取士,玉奴促他应试,金松亦随同前往,沿途叫化,始得到京。

莫稽得中,授任江南德化县知县,竟忘其所以,嫌玉奴出身微贱,乃冷眼相加,赴任途中,人面兽心的莫稽竟将玉奴推落江心,并赶走金松,一个人赴任。

玉奴被莫稽上司江西巡按林润所救,林又派人找来金松使其父女相聚,林润复促使其夫妇和好,玉奴假意应允,花烛之时当众痛数莫稽之罪,命丫环重责,并坚拒与其重温旧梦,林润打本进京参掉莫稽的前程。

4、《樊江关》

又名《姑嫂英雄》、《定阳关》,京剧传统剧目。讲述的是唐太宗、薛仁贵被困,柳迎春奉旨到樊江关调取樊梨花解围。

薛金莲后至,怪樊不即刻发兵,言语失和,姑嫂反目,几至动武。柳迎春闻讯,怠出呵止,樊负气收令,不再发兵。薛无奈请罪,姑嫂和好, 同去解围。

5、《野猪林》

传统京剧《野猪林》取材于文学名着《水浒传》第六回至第九回。

故事说的是林冲被高俅陷害得家破人亡,最后被逼上梁山的经过。该剧原有杨小楼首演,经过改编,成为了李少春的代表作。该剧于1962年拍成电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京剧

㈤ 有没有京剧角色中生旦净末丑中丑角的卡通图片,丑角中最出名的扮演者是谁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1.生行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在京剧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生行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除红生和勾脸武生以外,生行一般都是素脸,内行术语称为“俊扮”,即扮相都是洁净俊美的。

①老生又称“须生”、“正生”、“胡子生”。

一般都是富有正义感的男性中年或老年人物。人物形象以挂“黑髯口”(黑胡子)为主。过去京剧中原有生、外、末三行,后来统称为老生。按照表演艺术特点的不同,老生又分为安工老生、衰派老生和靠把老生。

安工老生,又称“唱切老生”、“王帽生”、大部扮演帝王、书生一类人物,以唱功为主,在舞台上安详稳重,动作较少,故称“安工”,如《上天台》中的汉光武帝刘秀、《捉放曹》中的陈宫等。衰派老生,又称“做功老生”。 “做工老生”,大都扮演衰老或精神状态衰颓的人物,以做功为主,故称“衰派”,如《四进士》中的宋土杰、《卖马》中的秦琼、《坐楼杀惜》中的宋江等。

靠把老生,大都扮演武将一类的人物,由于扎靠(戴盔披甲)、使用刀枪把子(剧中人使用的兵器)而得名,加《定军山》中的老将黄忠、《战太平》中的花云、《镇潭州》中的岳飞等。无论是哪类老生,都是以唱为主,全用本嗓。安工老生要唱的悠扬婉转,衰派老生要唱的悲愤颓唐,靠把老主要唱的激昂慷慨。

另外,京剧史上有一些老生演员,文戏、武戏都擅长,唱功戏、做功戏、靠把戏都能演,后来就把这种戏路宽的老生演员称为“文武老生”,如程长庚、谭鑫培等。

②小生主要扮演青少年男子,化妆不戴胡须,扮相清秀、英俊。

小生演唱用尖音假嗓,念白兼用真假嗓。小生使用的假嗓与旦角不同,小生的唱法应该刚、劲、宽、亮,听起来声音清跪但不柔媚,刚健但不粗野。根据人物性格、身分的不同特点,小生又分为袍带小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和武小生。

袍带小生,又称“纱帽小生”,扮演做官的青年男子,头戴纱帽是其主要标志,这些角色大部分是文人,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奇双会》中的赵宠、《陈三两爬堂》的陈魁等。

扇子生,多扮演年青的书生、风流儒雅的公子,手拿扇子,头戴文生巾,身穿褶子,所以又称“褶子生。”扇子是帮助角色表现风流潇洒、文质彬彬的一种特殊道具。如《拾玉镯》中的傅朋、《西厢记》中的张君瑞等。

翎子生,又称“雉尾生”,头插翎子(雉尾)是其主要标志,大都扮演武将或文武兼备的人物。演翎子生要有武功,凭工架、舞蹈,用翎子耍出许多舞蹈动作。如《群英会》中的周瑜、《吕布与貂蝉》中的吕布、《穆柯寨》中的杨宗保等等。

穷生,大部扮演落魄不第的文人、书生,“表演上特别注重做功,”以表现人物的酸腐气为主,习惯于把鞋后帮踩倒在脚下,以示其潦倒之状,故又称“鞋皮生”,身穿富贵衣是其主要标志。富贵衣,是补缀有许多五颜六色的补丁的青褶子,意思是说这些人现在虽然很穷,衣着褴楼,但将来仍要腾达,故有“富贵衣”之名。如《棒打薄情郎》中的莫稽、《连升店》中的王明芳等。

武小生,大多扮演年青英武的人物,表演着重武功,也兼重唱功、念白和做功。从武打功夫上看,武小生与武生差不多,但是唱与念全用小生方法。如《八大锤》中的陆文龙、《借赵云》中的赵云、《石秀探庄》中的石秀等。

③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分为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俗称“墩子武生”、“撇子武生”,“墩子”是指穿厚底靴子,“撇子”是指穿薄底靴子。

长靠武生扎大靠,武打、工架并重,如《长坂坡》中的赵云、《战冀州》中的马超、《挑滑车》中的高宠等。

短打武生身穿紧身短装。偏重武打特技,如《三岔口》中的任堂惠、《十字坡》中的武松、《夜奔》中的林冲等。扮演中老年英代人物的称武老生,如《百凉楼》中的吴祯、《剑峰山》中的邱成等。武生还兼演部分勾脸戏(武净戏),如《铁笼山》中的姜维、《拿高登》中的高登等。猴戏中的孙悟空一般也由武生扮演。

④红生 指勾红脸的老生,主要扮演关羽、赵匡胤等角色,演唱嗓音高亢浑厚,表演具有特殊工架和造型,扮演者要有坚实的武功和特殊的训练。主要剧目有《华容道》、《走麦城》、《古城会》、《水淹七军》、《斩黄袍》等。

⑤娃娃生 戏中专门扮演儿童的角色。大都由童伶(儿童演员)扮演,头戴孩子发,身穿茶衣,运用本嗓演唱,多采用老生腔。如果一出戏中同时出现两个儿童角色,则分别由一生一旦扮演,如《汾河湾》中的薛丁山、《三娘教子》中的薛倚哥、《宝莲灯》中的沉香和秋儿等。许多着名演员幼年时都唱过娃娃生。

◆2.旦行

京剧旦行扮演各种不同年龄、性格、身分的女性角色。旦行又分为正旦、花旦、花衫、刀马旦、 武旦、老旦等专行。

①正旦 俗称“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庄重的青年、中年妇 女,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韵白,唱功繁重。如《三击掌》中的王宝钏、《二进宫》中的李艳妃、《桑园会》中的罗敷女等。

②花旦 大多扮演青年女性。身着短衣裳,如褂子、裤子、裙子、袄;有时穿长衣裳,也绣着色彩艳丽的花样。人物性格大都活泼开朗,动作敏捷伶俐。表演以做功、说白为主,说白主要是京白,韵白较少。如《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乌龙院》中的阎惜姣等。

③刀马旦 大都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武打不如武旦激烈,不用“打出手”(即抛、掷、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较重唱、做和舞蹈。如《战金山》中的梁红玉、《穆柯寨》中的穆桂英等。

④武旦扮演擅长武打、勇武的女性。表演上着重武打,特别是使用特技“打出手”。武旦与刀马旦的区别,过去主要有二点,一是武旦踩跷,刀马旦不踩跷;二是武旦有 “打出手”,刀马旦无此技。武旦穿短衣裳,重在武功,不重唱念。如《打焦赞》中的杨排风、《武松打店》中的孙二娘等。

⑤花衫 是本世纪20年代以后,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发展而成的新的旦角类型。在花衫形成之前,一个演员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两个行当。王瑶卿为了丰富旦角的表演艺术,充实艺术表现能力,他把青衣沉静端庄的风格、花旦活泼灵巧的表演、刀马旦的武打工架等融为一炉,创作出一种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角行当,人们把它命名为花衫(花旦和青衫的结合)。

京剧四大名旦所编演的新剧目,大都属于花衫范畴,每个新戏都力求在唱、念、做、打各方面满足观众的观赏要求,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汉明妃》中的王昭君、《锁麟囊》中的薛湘灵、《红楼二尤》中的尤三姐等。花衫戏中还有一种旗装旦,穿清朝旗人的衣饰,梳旗头,脚下穿花盆底鞋,说京白。旗装旦所表演的人物并不限于清朝妇女,哪一个朝代的都有,加《苏武牧羊》中的胡阿云(汉代)、《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宋代)等。

⑥老旦 专门扮演老年妇女角色的行当。扮相、身段、台步都与青衣不同,主要突出老年人的特点。演唱用本噪,唱腔与老生接近,但具有女性婉转迂回的韵味。如《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母、《钩金龟》中的康氏等。

◆3.净行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

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在其它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

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两类。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

净,又称“花脸”、“花面”。主要扮演在性格,品质或相貌等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男性人物。面部化妆勾画脸谱,演唱时运用宽音和假音,表演动作幅度大,以突出其性格、气度和声势。净行分为正净、副净和武净三类。

①正净俗称“大花脸”。因以唱功为主,又称“唱功花脸”。《二进宫》中的徐延昭是典型的唱功花脸,因他手执铜锤,所以,“铜锤花脸”又成为唱功花脸的代名词。在众多的包公戏中,唱功也很繁重,因包公是勾画黑色脸谱的代表人物,所以,“黑头”也成为唱功花脸的代称。正净扮演的人物多是性格刚正的正面角色,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铡美案》中的包拯、《赵氏孤儿》中的魏绛等。

②副净俗称“二花脸”。因以工架、念白、表演做功为主,故又称“架子花脸”、“架子花”。架子花也需要有唱功基础;许多架子花的剧目是工架与唱功并重,如《连环套》中的窦尔墩。所以,架子花脸演员,既要有精湛的武功,又要善于表演、念白,还要有唱功。架子花扮演的多是性格粗豪爽直的人物,如张飞、盂良、焦赞、牛皋、李逵、窦尔墩、曹操等。另外,近似于丑角的表演风格,并且勾画脸谱的二花脸,也属于副净范畴,如《算粮》中的魏虎、《法门寺》中的刘彪等。

③武净 俗称“武花脸”、“武二花”。因表演时以跌扑摔打为主,又称“摔打花脸”。由于武净的部分角色现已由武生扮演,所以武净戏的范围日益缩小。武净角色如《白水滩》中的青面虎、《挑滑车》中的黑风利等。

◆4.丑行

“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丑行,俗称“小花脸”。因化妆时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故而以“丑”为名。又因和净行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又称“三花脸”。丑行的“丑”是指扮相不俊美,并非专指品质上的丑恶。丑行扮演的角色既有阴险狡诈的人物,也有正直善良的形象。丑行分为文丑、武丑两种。

①文丑京剧中的各类诙谐人物均由文丑扮演。文丑分为方巾丑、袍带丑、茶衣丑、巾子丑、彩旦等。方巾丑主要扮演头戴方巾的文人,包括儒生、书吏、谋士、塾师等各种身分职业,如《群英会》中的蒋干、《乌龙院》中的张文远等。袍带丑扮演做官的人物,文官、武官、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都有,如《审头刺汤》中的汤勤、《棋盘山》中的程咬金、《昭君出塞》中的王龙等。茶衣丑扮演各种行业的下层劳动人民,因身穿短蓝布褂子(茶衣)而得名,如《秋江》中的艄公,《武松打虎》中的酒保、《小放牛》中的牧童等。巾子丑介乎于方巾丑和茶衣丑之间,表演风格比茶衣丑略微严谨一些,如《连升店》中的店主东、《女起解》中的崇公道等。彩旦,又称 “丑婆子”,是由丑行扮演的妇女,如《拾玉镯》中的刘妈妈等。

②武丑俗称“开口跳”,扮演擅长武艺、性格机警、语言幽默的男性人物。武丑既注重翻跳武技,也讲究口齿清楚有力。如《三岔口》中的刘利华、《三盗九龙杯》中的杨香武、《雁翎甲》中的时迁等。(三)应工、反串及其他京剧剧目中的哪一个角色由哪一个行当的演员来扮演,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有时也偶有突破,即这一行当的演员去扮演非本行当的角色,这种情况可以分为“应工”和“反串”两种。

所谓应工,是演员本来常演这一行当的角色,有时也突破行当去串演非本行的其他角色,这种串行演出一旦形成惯例,便称为“应工”,应工是由长期的习惯做法而形成的,是从习惯上制定下来的规矩,如生行应工时要演花脸戏,如《白良关》中的尉迟宝林、《打龙棚》中的郑子明、《双包案》中的假包公等;旦行应工时要演一些小王子戏,如《取成都》中的刘循、《盗宗卷》中的张秀玉、《罗成叫关》中的罗春等;净行应工时要演老生戏,如《逍遥津》中的司马懿、《四进士》中的杨春等;架子花脸应工时要演丑角戏,如《四郎探母》中的大国舅、《打面缸》中的大老爷等。

由于应工的缘故,便形成了不同行当互演的戏,俗称“两门抱”的戏。互演之戏,就是一个人物角色可由两个不同行当演员扮演。如《清风亭》中的贺氏,老旦和丑行均可扮演,《打龙袍》中的陈琳,老生、老旦或丑行均可扮演。诸如此类的互演之戏,一旦被派演,各行当演员都不许推辞。

反串也是演员不唱自己的行当,而扮演其他行当的角色。但是,反串不同于应工,应工串演其他行当是习惯上的规定,反串则不受习惯约束,属于演员的自由。

过去,行当之间不允许串演,如果随意串演就会受到同行的排斥和班社的处罚。这种串演是揩不能在正式演出中串行演出,但在其他场合的演出中,如义务戏、合作戏等非营业性演出中,串演(反串)则是允许的。而且有非营业性演出时,组织者往往有意安排反串戏,以期取得意外效果。

不同行当之间的反串也有一些规矩。如老生和武生两个充当之间,老生不带髯口,演武戏,则算反串;武生带髯口,不算反串。如《阳平关》中的赵云、《九龙山》中的岳飞、《武昭关》中的伍员等,就是老生、武生两门串演的戏。

演员之所以能够反串,是和过去科班中的教学方法有关。过去科班中的学员学戏时,并不严格划分行当,剧中所有角色,学员必须全部学会,然后再重点学本行当的角色。这种教法虽不是行行精,但却是行行会,其目的是为了学员将来出科后,可演可教,谋生有路。这种教学方法为反串打下了基础。

京剧中的兽形和神怪,戏班里也明确规定由哪个行当扮演。兽形中的“大形”,包括龙、虎、驴、鹤等,由上手(武戏中扮演正面的群众角色的演员)扮演;兽形中的“小形”,包括狐、狗、鼠等,由下手(武戏中扮演反面的群众角色的演员)扮演。各类神怪,如剧中的男性神怪由生行演员扮演,剧中女性神怪由旦行演员扮演,剧中雷公由武生演员扮演,剧中财神由丑行或净行演员扮演,剧中加官由生行演员扮演,等等。

京例行当的划分,在过去的祭祖活动中也有所体现。戏班过去祭祀神灵时,往往要摆上五种供品,以代表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行当。如供一碟花生米代表生行,一碟鸡蛋代表旦行,一碟盐末代表未行,一块豆腐代表丑行。这种以五种供品代表五个行当的祭祀方法应该比较久远,因为在这种祭祀中末行还是以独立的行当而存在,到本世纪初,末行便已并人生行,失去其作为行当的独立性。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在北杂剧中,末称"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与宋元杂剧所称的"生"同,而与"末"的涵义不同。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副末",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脚色。昆剧"末"行是继宋元南戏脚色制度发展而来,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个家门,约在清代中叶初步定型。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